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
  李广良
  一
  1995年12月1日,一代高僧真禅法师在上海玉佛寺示寂。真禅法师的辞世,是上海佛教乃至中华佛教的一大损失。今天我们在此举行研讨会,纪念这位伟大的比丘,抒发我们的思念之情。同时,我们也期望借此机会,探讨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问题,使中国佛教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使佛教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是“佛教与当代中国社会”,这是我在全面了解了真禅法师的生平事迹之后所想到的。法师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卓绝地从事佛教事业,不但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如同历史上的所有高僧一样,法师不仅是法门龙象,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他的讲经说法,他的慈善救济,他的修行实践,既是个体生命自由的确证,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命的确证。在中国佛教的高僧序列中,真禅法师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所为之奋斗的佛教事业,也是我们在座各位生命经验的一部分,因而我们对他的理解也许会更为真切。通过他而思考我们时代的佛教,进而发展我们时代的佛教,就是对法师最好的纪念。
  二
  佛教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真正价值,常常或者被人们所忽略,或者被人为地加以扭曲。许多人仅仅把佛教看成是一种有一定借鉴或利用价值的“文化遗产”或“文化资源”,而作为遗产或资源的最大价值无非是创造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本来没有错,错在许多人把一切都归结为经济,经济又被归结为“赚钱”甚至“捞钱”。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了唯利是图,金钱变成了目的和绝对的价值。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佛教自然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文化产业”的“市场”中去,成了一些人借以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客观上说,佛教也借此获得了一些发展的资源和空间。最近几年,各地的寺院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寺院装饰得美轮美奂,许多历史上的古刹得到恢复,许多新的寺庙还在建设之中。佛教教育机构、佛教书刊、佛教网站等的发展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为此,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必须解决如下的观念问题:
  第一个必须解决的观念问题是对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理解。现代宗教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宗教与现代性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冲突,相反,这二者之间有可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即:一方面,现代性促进宗教观念、宗教组织制度和宗教实践方式的现代变革,使宗教获得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宗教也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补弊纠偏的作用,促使现代社会保持一种和谐和稳定的状态。当然,特定宗教内部及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可能造成局部的冲突,但总的来说,宗教的存在对社会整体利大于弊。
  第二个必须解决的观念问题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论者总是倾向于把宗教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即使是主张“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者,也总是认为二者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从而消解了双方相互适应的根基。现代思想史和宗教史却表明二者的相互适应其实不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可以与社会主义相互会通,形成富有活力的“宗教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我的《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佛学概观》一文已经对此做过一个比较详细的考察。我现在坚持一种“宗教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对保罗·蒂利希的“宗教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从关于生命与精神的统一和分裂的双重视点出发,,在深入分析当代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寻求建立具有深刻宗教意义的社会形式,具体设想是通过宗教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改进人的社会存在,使宗教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中,同时使宗教生活的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改变宗教对社会事务的冷漠状态,积极地参与到合理社会的建构之中。
  三
  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显然都没有实现“宗教社会主义”的心理准备,就佛教而言尤其如此。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佛教对合理化的中国社会的建构却无所作为。原因很复杂,也许太虚大师所指出的大乘理念与小乘践行之间的分裂正是其中之一。虽然中国佛教始终没有放弃“深人世间”、“普度众生”、“为众生求安乐”的理念,但在大多数时候却采取了山林佛教的历史形态。结果是中国佛教表面上维持了对人间社会的超然性,实际上却出于恐惧或冷漠而逃避人间社会,它企图置身于重大的历史事件之外,以维持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暂时的相安无事之局。但实际上佛教不可能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外,如果采取非批判的和缺乏创造性的态度,那就只能是妥协于历史的黑暗势力,妥协于民俗和YIN祀。在重大的历史事变到来之时,佛教不但不能保护众生,反而自己常常成为“法难”的牺牲品。对此用“业力”、“劫数”等来解释是无济于事的。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条件下,即使是山林佛教也不再可能,佛教更不可能置身于历史的巨大变革之外。所以,当代中国佛教需要使自己“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中国佛教的另一面。那就是佛教在现代性的刺激下,开始获得现代性的形式。“人间佛教”便是现代中国佛教最为积极、最具有现代性的成果之一。“人间佛教”是中国现代佛教领袖们为应对世界的新变化而提出的,目的在于确立中国佛教与世俗社会的新型关系,即一方面极力适应世界的进步潮流,改革佛教的积弊,使佛教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又维持佛教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发挥佛教化世导俗的功能。尽管“人间佛教”的理论贡献远大于其实际贡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其深刻的宗教和文化意义。事实上,在今日中国佛教中,“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已经结出了一定的果实。这不仅表现在如真禅法师等高僧的佛教慈善事业中,也表现在新的佛教团体的诞生及其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如昆明佛学研究会慈悲关怀委员会的艾滋病救治项目等。它意味着佛教自觉地走出山林寺院,走向更广大的生活世界,佛教型的非政府组织的涌现和发展,更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建构的成果。
  五
  为了促进中国社会和中国佛教的和谐发展,我想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加强佛教的理论建设。所谓理论建设并不仅是对佛教教理的哲学阐释或新的佛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应该在更为广阔的尺度上提出佛教对现代生活各个方面的系统的思想观点。就后一个方面而言,迄今尚未有超出太虚大师者。太虚是佛教史上规模最为宏阔的思想家,他几乎对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消化其观点并创造性地开拓新的思想领域,是当前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一个可行之路。我曾经提出过建立“人间佛教的”的历史观、“人间佛教’’的科学技术观、“人间佛教”的政治佛学等想法,至今还没有引起任何回应,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的这些思想与太虚大师“教理革命”的思想方向是一致的。
  第二,加强佛教的制度建设。所谓制度建设不仅是指僧伽制度的建设,还包括与佛教有关的社会团体制度的建设,以及佛教与社会关系的合理的制度设计。中国社会的变革已经到了对传统佛教的丛林规则进行变革的时代,佛教的戒律也有必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调整。中国佛教协会曾经有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戒律改革问题进行研究的计划,但因故未能实施,我以为现在是时候了。佛教如何参与经济建设或如何处理经济活动与佛教活动的关系,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纲领性、规范性的文件。
  第三,加强佛教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佛教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地纷纷建起了一批佛学院。但各地的发展情况并不平衡,佛学院的生源素质很不理想,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情况应该得到纠正。另外,佛学院一直仅限于在僧界招生,不对居士开放,不管其中有多少合理性的考虑,我仍然觉得应该改革。近代以来居士佛教的发展对居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使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居士也有必要通过佛学院的培训系统了解佛教的精神文化传统和宗教实践法门。有选择地招收一些居土学员,对于佛学院的发展和佛教教育的改善都是有好处的,也有助于破除佛学院的神秘色彩,使其与国民教育之间保持特定的、然而是密切的联系。
  第四,加强佛教界与世俗社会的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佛教界与佛教学术界的交流日益增多,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仅有此是不够的。要让社会对佛教有更多的了解,佛教要更积极地走人社会,要更多地出现在大众传媒上,也要主动地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出佛教的声音。对社会问题发表观点并不违背政教分离的精神,反而更能突出佛教的现代性,增进广大佛教信众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创造历史的热情。
  其他方面的内容还很多,如加强居士佛教的建设,加强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对话等等。这些我们只能在以后论说。现在我想说的是,我们所做的和将要做的一切,都不能离弃佛陀人世的本怀,不能离弃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在处理佛教与社会的关系时,应坚持“随顺”与“化导”的绝对统一。所谓“随顺”就是“恒顺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奉献一切;所谓“化导”就是化世导俗,教化引导众生之意。这是佛教的两个方面,是佛教的存在价值之所在。前者是佛教之人世,后者是佛教之出世。让我用真禅法师常用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文:“以出世的精神作人世的事业”。
  (本文原为“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纪念真禅法师圆寂10周年研讨会”论文,2005年上海)

 
 
 
前五篇文章

禅是佛教吗? ——“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姓氏考

创立天台宗始祖综述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话叙

佛陀的嘱累 “大智度论”集粹之七十七

 

后五篇文章

周叔迦:佛教唯识主义

冯学成先生演讲:漫谈打坐与禅修

周叔迦: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法华经安乐行义记卷上

大圆满见---林钰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