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探究智者大师教观思想与禅宗顿渐之关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探究智者大师教观思想与禅宗顿渐之关系
  果海
  一、绪言
  尝闻智者大师于天台山诵“妙法莲华经”有悟,而建立“天台宗”,成一代宗师。笔者为敬仰大师为法为教之精神,沐手焚香,虔诚跪叩三拜后,动笔研究他的学术思想。
  有天,大师诵法华经,诵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蓦然入定,定中忽见灵山一会,会中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乃嗅为观止。于是请示其师慧思禅师。
  慧思大师说:“顾名法华三味,非汝莫得,非我莫证,向后一切文字之师,莫能敌汝。”
  从此以后,智者大师更深入精研法华经,并研究涅槃和大品般若。融会贯通,自成一系——“天台宗”。后来古德曾赞说:“智师是以法华为宗骨,智论为指南,涅槃为扶疏,大品为观法。”由于其师意思亦与北齐慧文,同是“禅宗”手屈一指之禅师,因此之故,台宗之学说,亦与“禅宗”之如来禅有其深邃的渊源,实有待后人探究的必要。
  二、略说大师之教判
  首先研究智者大师之教观思想,他是将世尊一代时教,判分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将佛说法四十九年,序列分成五个时期。表明如下:
  五时
  ①第一时期:华严时,说法三、七日,譬喻如乳味。
  ②第二时期:阿含时,说法十二年,譬如酪味。
  ③第三时期:方等时,说法八年,譬如生酥。
  ④第四时期:般若时:说法二十二年,譬如熟酥·
  ⑤第五时期:法华涅槃时,说法八年,譬如醍醐。
  八教者,把东洋一代流传的大藏经(如大正藏)分为化仪四教与化一法四教,自成一家之论说,在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表明如下:
  八教
  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藏、通、别、圆。
  三、一念三千的旨趣
  “天台宗”之宗旨趣发;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六即佛等特色。
  何谓“一念三千”?
  此说“一念”,无异我人的“一心”。“三千”是指一切法,就是指“十法界”之四圣六凡等法。以六凡界的众生来说,每一众生的起心动念之一念,所以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复言之,众生起一念杀心或淫心,地狱法界的门豁然而开。起一念的贪心,即有堕饿鬼法界的可能,起一念痴心。即有堕畜生法界的可能。反之,一念善心起,永持五戒十善,升天法界或人法界,绝对无疑。勤修戒、定、慧、观四圣谛、十二因缘,入解脱门,往声闻、缘觉之路,也一定无话可说。心存自行化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行六度万行,走菩萨法界之路,亦不再话下。心行平等,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随时慈悲喜舍不断的运行,将来福慧具足,因赅果满,成佛定也不失所望。
  所以,智者大师之所以畅说“一念三千”,旨趣无他,欲让芸芸众生分析明白,众生每起一念,必有一法界随念现起。以此“十法界”来喻如十面镜子,也就显而易白。从我人“心”与“法”圆融相摄的观点看,念念相继是与界界互具的,因此,也就演变成“百法界”以至“千法界”了。
  智者大师是依据“法华经”的十如是,来加以开展、演化。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而智师加于分析说明,每一法界,皆具此十如是,乃至百法界也就成千如是了。在千如是之中,又再区分为:五阴实法千如是,依报国土千如是。而共同构成一念三千的理念,故名“事造三干”。而这“事造三千”,其事相必定从理性本具而起的,所以有称“理具三千”者。于是,“事相”“理具”各三千,成为双重三千同居一念,简易为“一念三千”意义相同。
  四、三谛三观的义解
  上来说一念可萌生三千诸法,现在要将这三千诸法,归纳起来。那末,也即是本文要说的“三谛”“三观”。
  三谛——真、俗、中/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皆融溶
  三观——空、假、中\在我人一念妄心之中。
  本来佛法同一理义,何以有“十宗”的分歧呢?大概因为众生根机有异,智慧深浅差别的关系吧—不然,以“一心三观”来说,如中观论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四句偈就直截了当的说明三观的意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指“空”观。“亦名为假名”是指“假”观。“亦名中道义”是指中观。所以,在三观中:任观一法,莫不具足此“三”。如此看来,这三观是有连系的关系在;如观“空”时,“假”“中”亦同时具现,观“假”观“中”亦复如是。如我人观海,无浪也是海,有浪也是海。又如宝珠落地,粒粒皆圆,这就是一心圆融三观的道理。
  “三谛”是对“三观”说,也就是所观的境。“真谛”能泯寂一切法。“俗谛”能成立一切法。“中谛”能统摄一切法。诸法中皆具此“三谛”。所以说“三观”是能观的心。“三谛”也就是所观的境。“心”与“境”是不可须臾离也。古德有说:“三谛三观三非三 ,三一 二二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换言道:“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性即中,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总之,三谛三观,乃智师教观思想的特色之一,如欲进一层窥其堂奥,当下观行并用,下定决心,不妨深研“妙法莲华经”,或读诵、或礼拜、或止观,相信毕生获益无穷。
  五、六即佛义
  “即心是佛”,不但是佛法的精要,也是一句深涵智慧的肺腑之言。智者大师恐于人们只在口头上说说,因而以凡滥圣,于是判说六种即佛,何等为六?1、理即佛,2、名字即佛,3、观行即佛,4、相似即佛,5、分证即佛,6、究竟即佛。
  1、理即佛:是约理上来说;谓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义同。详细说来,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说,这个本性圆成的佛性,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我们之所以未成佛的原因,由于本性随自己的生死在漂流,被无明覆盖,又无智慧的启发,所以也就永远迷味无知了。不过,此“佛性”仍然是不生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唯有佛的智慧,才能透视出凡夫的一动一静,都有佛性的现起,然而,众生智慧不够,又加上本身业力的驱使。于是乎,贪染分别,种种习气也都会显现出来,一举一动,似乎都违背了本性;“隐恶扬善”,不知忏悔,若行若藏,终于也就无法构成成佛的条件。不知不觉中,向著黑暗路子走到底,结果呢?杳杳冥冥不知归期呀!
  2、名字即佛:意思是说,在我们未学佛以前,不知自己甚至一切众生有佛性,挨学佛以后,骤然听闻苦恼众生也本具佛性,于是喜从中来,开始用功念佛、参禅,以弥补过去空过的时光。古德有云:“方听无声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每个人何尝不曾有这样的想过?然而,总是为财、色、名所恼,修行路上,最难突破的,就是这三关,能过此三关,自然可了知根身器界,当体无非理具事造之性体,推知过去、现在、未来,头出头没,皆此性体(佛性),何须悔恨无数劫来不知精进呢?当下体性宛尔,往昔与今后,不就等于当前一念之回光吗?
  3、观行即佛:意思是说,我们学佛以后,了知世间无常,诸法无我,就要开始依解起行,二六时中,回光反照,参究自性。因为凡夫众生,郡有念念相继之妄念,或造福、或造罪,皆由一念起因,如果要歇息此一妄念,必须念念反照真常之理,泯减如幻的六尘,观照诸法性只有一理性(佛性)。“真”、“假”只是相待而立名,佛法到达绝对之时,也就是“真常心”的显现。
  4、相似即佛:此谓行者的观行得当,万法皆泯,粗垢任运先落,而能隐约的见到本真的模样。也就是说,在五位烦恼中,已能任运脱落四位烦恼(见爱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由于第六法尘的所知障无明犹未尽空、是故行者智眼尚存翳在,法执未全断除,还有少许“无明住地”烦恼,所以说“相似即佛”。
  5、分证即佛:行者因工夫有了进境,分破无明而见法性,如拨云雾而见一隙曙光。如顼云:“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是说明到达这个境界,豁然心开,不仅是一种解悟,而是一种证悟,到这个时候,能所西忘,心体湛然,一切无垩无碍。可是对诸法实相,尚未能穷源究竟,如同薄云遮月,若隐若显,所见法性,未露全真,但已证明分证即佛无疑。
  6、究竟即佛:五住烦恼皆已断尽,显然已没有烦恼障与所知障,二死永亡,福慧具足,究竟涅槃,名“妙觉果海”。可知,佛的果位,如大海一样,不可限量,古德右颂云:“从来真是妄,今日妄是真,但复本源性,更无一法新。”无始以来,众生殊不知本来面目;弃妄执真,致真却成妄,如今不执妄,则妄亦成真·本来之性,无去无来,无增无减,法尔如是。其实,也无一法重新得来,反闻扪心自问,问到踏踏实实一无所愧的大死一番,那也即是参学已毕,生死也了,道道地地明白何以究竟即佛,那时大可放心休歇矣!
  智者大师运用他超凡的智慧,演说六即佛义,给有心走一乘佛道的行者,一面最好的借镜,亦让我凡愚众生,不至于感到自卑,或心生退怯之意。表面看,六即佛有六相及差别,但皆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以理上说,众生与佛平等无二。以事上说,众生业障有轻重,福慧有厚薄,所以有圣凡估次的区分,必然也有先佛(圣)后佛(圣)之别。尤其末法时代,更不容有混淆笼统,往往有些邪智、狡猾、诡诈之人,借佛蒙骗凡愚。也有增上慢人愚妄骄狂,未得说得,未证说证。由此可知,智者大师六即佛义用意之一斑,实乃是他思想之一大特色也。
  六、天台宗学说与禅宗顿渐关系
  概观大师教观思想之体系后,再追踪他体系之来龙去脉,应该与禅宗之渊源颇深。从他传承之师门说,衣钵传人意思禅师,乃当时禅门之泰斗,其来源可从禅宗与龙树提婆的四论缘起;慧思之前,慧文禅师精研龙树“中观论”,领晤三谛圆融。智者之师慧思禅师,也是研究龙树大智度论,于“三智一心”中,忽然悟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于一念间,豁然顿悟“一心三观”。如此观之,“天台宗”之创始人,实际上,从智者大师开始创宗立旨,然大师乃圣者应迹,有尊师重道之心怀,为溯流寻源起见,乃尊称龙树为初祖——慧文二祖——慧思三祖——智者四祖。由此可知天台与禅宗关系之深切。
  再说禅宗史上,向来有“北渐”“南顿”的歧分,其实分析究竟,以“理”“事”圆融无碍上说,实无顿渐之别,诚如六祖慧能说:“法即无顿渐”。石头希迁也说:“道无南北租。”其来也由于行者根机、智慧有异,才有不同的见解和说法吧—所以有南顿的“祖师禅”与北渐的“如来禅”之划分。照一般的解说,“祖师禅”无对无修,达摩西来,有别传之心印,具性成佛之密意,如六祖坛经说:“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称,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信j观此经文,再加细心寻绎,会意其义,实非言说所能到,只能说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至于北渐之“如来禅”,是有修有证,诚如虚云老和尚说:“古德几十年劳苦修行,于理虽已顿悟,还要渐除习气,因为清净本性染了习气就不是佛,习气断尽了就是佛。”
  天台宗与禅宗之关系较吻合于渐教之“如来禅”,然亦不无隐含“祖师禅”的气氛在,如坛经记载永嘉玄觉禅师得法因缘之一假公案,现将原文,以语体文说之。
  永嘉玄觉禅师,少年就喜欢研究佛教经论,尤其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后来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豁然心开悟解。
  有一天,他的师弟玄策前来造访,两人谈得颇为投机,语中还涵有祖师的禅意。
  玄策说:“仁者得法师谁?”
  玄觉道:“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来读维摩经悟佛心宗,从未有师证明(印证)过。”
  玄策说:“威昔王以前,可无师自通,威昔王以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玄觉道:“愿仁者为我证据(证明)。”
  玄策说:“我的话不够分量。曹溪有六祖慧能大师,四方云集,前来求授法要。仁者何不前往,请求大师为您印证,如欲前往,我可与您同行。”
  于是,两人相偕前往曹溪参拜明师。他们依佛门礼节行事,辽师三匝,振锡而立。
  六祖问道:“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
  玄觉回答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六祖道:“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玄觉答:“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六祖道:“如是如是。”
  玄觉听后,已知已得师之印可,正欲告辞之际,忽然被六祖喊住。师说:“返太远乎?”
  玄觉回说:“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即问说:“谁知非动?”
  玄觉答:“仁者自生分别。”
  师说:“汝甚得无生之意。”
  玄觉道:“无生岂有意耶?”
  师说:“无意谁当分别?”
  玄觉道:“分别亦非意!”
  师乃赞叹说:“善战!少留一宿。”因此当时的人,称玄觉禅师为“一宿觉”。
  由以上对答之公案看来,足证永嘉精修天台止观有成,得维摩诘经之主旨——真妄不二之不二法门,所以能出言契合祖意,显然已蒙六祖印可。但有点让人不解的是,勘间至六砠表明如是如是:水嘉便礼拜欲告辞,何以六祖还要留他一宿呢?从这一宿可看出“祖师西来意”的不平凡,必然有其传承之密意在。这与五祖传六祖时,五祖已知“米熟多时”,仍然要六祖三鼓入室同样吧—正如坛经说:“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我人是否曾将这段公案深思熟虑的意会过。如此,不难可知顿教之“祖师禅”,必然有其密意(心法)的传承,并非盲目摸索所能进其堂奥的了。其次,我们不妨再参考一下永嘉大师盛行于世的“证道歌”,或则可觅得一些蛛丝马迹也说不定。不然的话,我们还是按步就班的修习“如来禅”吧!
  摘自《中国佛教》第32卷11期

 
 
 
前五篇文章

探讨戒律在时空演变下的适应性

禅宗精髓仍然鲜活——读《花出青嶂》

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

唐代慧能“三碑”对其禅法的理解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后五篇文章

天台宗思想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评董平《天台宗研究》

天台宗史略(四)

天台宗史略(二)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

天台宗简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