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为纪念虚云和尚逝世三十周年而作 |
 
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为纪念虚云和尚逝世三十周年而作 方 兴 虚云二八四O—一九五九),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生于福建省泉州,原籍湖南湘乡。俗姓萧,父名玉堂,任泉州府吏。一八五五年,由父母包办与田谭二氏女结婚。一八五八年,作《皮袋歌》二章,留别田谭二氏女,逃到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和尚披刹出家。翌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得戒后,在鼓山任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等苦行事四年。此后,行衔天涯,到全国名山大刹参学。一八九五年,于杨州高曼寺禅堂,因沸水溅手,茶杯落地,一声破碎,豁然大悟。史家以此划其历史为两个阶段,此前为参学时期二八五八—一八九五),此后为宏法时期二八九五—一九五九)。 虚云的一生宏法,主要活动在滇、闽、粤、赣四省。先后任鸡足山总住持,昆明华亭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卖州南华寺、乳门云门寺、云居山真如寺等寺方丈。是我国近代著名禅师,他的禅学思想有以下五个方面,现介绍如下: 一、戒为根本 虚云认为禅、净、密、教各个法门,都要以持戒为根本。如不持戒,不论修学什么,都是外道;不论怎样修去,都不能成佛。佛法进入末法时代的主要特徽,是戒律荒废。如像娶尼嫁,袈裟变白,白衣上座,比丘下座等现象,比比皆是。有人说日本佛教如何发达,如果按上述现象来衡量,日本佛教则是典型末法时代的佛教。建国后,有些僧人提出中国佛教日本化,废除戒律,修娶尼嫁,穿着俗装,饮酒食肉等意见。虚云为捍卫戒律,与这些人决一死战。在大会小会,痛斥邪说;向多级领导,恺切陈词。结果虚云的正确意见被采纳了,才使那伙破戒的此丘有所收敛,不敢放肆。虚云抢救戒律的果敢行为,是现代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的一件事。 虚云的一生,以严净毗尼,行头陀行,著称于世。他主持的寺庙,都年年说戒,月月诵戒,还在鼓山涌泉寺办戒律学院,请当代著名律师慈舟法师,主讲四分律,菩萨戒等。一九五五年十月,虚云于云居山真如寺著有《传戒缘起》、《外来者不得参加之原因》,《开自誓受戒方便》、《衣钵》、《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大小乘戒之同异》、《三皈五戒》、《十戒、具戒、三聚戒》、《末法僧徒之衰相》、《答客问千佛衣》等文,结合当代我国佛教实际状况,阐述戒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对戒学的某些内容有所突破。 l、开耕织一一戒:戒本规定此丘不得自手掘地及织纺,现代比丘参加耕织是否犯戒呢?虚云认为佛戒有性戒与遮戒两大烦。性戒无论佛制与不制,若作均为犯罪,为杀、盗、YIN等戒是。遮戒有各种原因,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如耕织戒,是因世俗讥嫌而制。古代印度社会,以乞食乞衣,一心办道,为出家人的本分。若自己营谋衣食,便会招到社会的诽谤,佛因之制此戒条。但印度与中囱的国情不同,二千五百年前的释迦时代与现代社会又不同,因此对戒律不能墨守绳法。故《五分律》引证佛的说话:“虽我所制,于余方不为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余方必应行在,不得不行’。唐朝的百丈禅师就是认为中国与印度的国情不同,提出二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美举。假如释迦牟尼佛生在今日的中国,绝对不会制订掘地纺织等戒。所以今日比丘的耕织生活,绝不是犯戒,恰恰相反,不从事劳动生产,被世人讥为“寄生虫”,倒是犯戒的行为。因此受持遮戒,贵在领会如来制戒的本意,不在死守条文。若得佛意,虽与条文相达,亦名持戒;若不得佛意,虽形式上遵守条文,也是犯戒。 2、开自誓受戒方便,一九五五年虚云准备为云居山未受戒者,传授方便戒。不料消息不陉而走,全国各地纷纷来信要求受戒。因住房、伙食都有困难,只能开自誓受戒方便。传者与受者约好时间,受戒者在本处自誓,虚云在云居寺戒坛作法,遥为回向。正如《增一阿含经》说:“诸佛如来,并称善来沙门,便成沙门’。这是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万不得已开设的权巧方便。 3、《反对衣上绣千佛像:有的僧人衣上绣有千佛,俗称“千佛衣”。这种做法大违因果。佛弟子对佛像,只能恭敬顶礼。怎么可以把佛像绣在衣上呢?穿在身上颠三倒四,坐下来又把佛像压在屁股下,你说罪过不罪过!佛制三衣,有安陀会,郁多罗陀。僧伽黎三种。佛佛道同,千佛相传,都是一样的,故称“千佛衣’。后人将衣上绣有千佛,称为千佛衣,实在是一场误会。 二、禅学思想 禅家的传统,是不立文字。虚云是禅教律密净浑然一体论者。所以他一生著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圆觉经主义》、《心经解》等作品。他于一八九七年被道明和尚请到杨州,助理重宁寺。四月,通智老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命灵老讲偏座,听众千余人。自此以后,他多次讲《楞严经》。因此他的禅学思想受《楞严经》的影响,是不言而嘹的。如果说达磨禅是楞伽禅;曹溪禅是金刚禅的话,那么虚老的禅无疑是楞严禅了。 l、楞严思想:虚老对《楞严经》非常熟悉,每次开示和答问,都流露出楞严思想。如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七日在重庆慈云寺开示,他如数家珍的说:《楞严经》原有百卷,我国所译,只存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六卷示修行,第八、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 阿难见佛三十二相,如紫全光聚,心生爱乐。 佛问阿难是用甚么见的? 阿难答言:我用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 佛问阿难心目在那里? 阿难答说: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见观此浮尘 四根,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着,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可所遗,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徽尘,因心成体。 心性是甚么,如何由此心性生起诸法,虚老在《答某公问法书》中说:佛教所言心性,清静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所相待,本无所谓十方三世,更无所谓山河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诸有为法。如《楞严经》释鼻答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答: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客观)明,因明立所(客观)。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一主观)。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分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无法。 觉明空味,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上。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州潭。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潭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火。土势水劣,抽为草木。是故林薮,迂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忘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一星云之说,恐亦不及此说之详)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了。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僧,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相成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云一胞胎中受生之质一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想,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丰,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瞰,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YIN,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例相续,皆是觉明,觉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实,所谓真心亦无一法可得。因此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唯心论者,有根本不同。哲学上的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以为真实。佛学认为有物则有心,无心则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灭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此妙有妙无,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故为禅门要关。 2、信为基础:虚云认为佛说一切法,无一法不是为了医治众生的病苦。念佛法门名阿咖陀药,总治一切病。但无论修何种法门,都要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到圆满的利益。信心坚固,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样。如参禅和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好象是两会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起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的。若话头把握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钣不知饭,工夫纯熟,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纯熟,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是以虚老有“问子镇日浑何事,一句弥陀万虑舒’的名句。 若信心不坚,万事不能成。若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听人说参禅好,便废了念佛的功夫去参禅;听人说学教好,又废了参禅去学教;学教不成,又去持咒。头头不了,账账不清。只凭自己的微小善根,浅薄智慧,或记得几个名相,个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论是非。更有甚者,有人不怨自己信心不坚,却说佛祖欺哄众生,谤佛谤法,造无间业,岂不可悲! 3、百丈农禅:虚老上追百文二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风’,古德:“诸方说禅浩浩地,怎及我这里种地搞饭吃’的精神。近察现代社会政治制度之演化,深知今后佛教,要不被淘汰,僧伽必须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自食其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别建国以后,社会进步,经济发达,过去寺庙经济来源:租息、募化、香火、经忏等收入,皆不可恃。因此虚老在云门寺创办大觉农场。规定凡在寺共住者,均须参加垦荒种植。农具种子,由常住供给。收获时,除归还常住种子外,产品由常住与个人均分之。又于韶关大鉴寺开办纺织工厂。使佛陀四众弟子,均须在修行办道之外,面向工农,从事生产,以开辟寺庙经济的新来源。 一九五二年,师于云门寺,以大无畏精神,集中寺僧,另聘少数工人为技术指导,自爆石,自伐木材,自烧砖瓦,自建造,自髹漆,自开垦,自种植三万门寺的僧众,在前后十年的岁月里,自己动手,建造殴堂阁寮,厅楼库塔一百八十余楹。殿宇宏丽,法相庄严。四众弟子看了赞叹不已。在农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九五五年云门寺四众二百余人,计开水田一百八十余亩,旱地五十余亩。收入稻谷四万五千余斤,杂粮二万六千余斤。此外,竹器、茶叶、银杏、笋干等项收入,也相当可观,还积极开荒造林。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供五百僧众一年的生活。在劳动中,虚老还写了多篇意境深远的禅诗 如: 采 茶 山中忙碌有生涯 拣罢山椒又采茶 此外别无玄妙事 春风一夜长灵芽 山 居 慧帚扫穿百雉碎 锄头筑破五家宗 清风明月常如此 懒较诸方同不同 锄云种出松千树 汲水携来月一瓢 除此现成公案外 更无别法可相招 4、禅与净土:近代禅净二家一些学人,互相诽谤,好象死对头,必欲置对方死地而后快,这是佛门最堪悲哀的恶现象。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兄弟阅于墙,怎能不受外人耻笑和歧视呢?其实禅净二家,是互通互融,相辅相成。譬如禅者以打成一片的功夫念佛,安有不见弥陀之理。净者念佛,从头到尾,绵绵密密,一字一句,历历分明。佛来也是这样念,魔来也是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何愁不开悟?所以禅者是净中之禅,净者是禅中之净,禅净本是一体。奈何世人偏执,横起门户知见,自赞毁他,水火不相容。无意中把了谤佛毁法,危害佛门的重罪,殊可哀悯。 永明《四料简》出,禅净二宗,顿起无争,虚老于此不能无言。致《四料简》,未见出于永明延寿何种著作之中。永明延寿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怎么可能自抑己宗,说禅宗不好呢? 净土宗徒依《四料兰》为据,指责禅者死后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说什么戒禅师的后身为苏子瞻,草堂青的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者的后身为李侍郎,雁荡僧后身为秦桧,善曼为董氏女……此数人若修净土,焉能“展转下劣”! 禅宗徒引《楞严经》,阿难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神威,常自思维,勿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待,失我本心’。释迦神威尚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阿弥陀佛却能可恃,却能惠我三昧吗?应知佛佛道同,释迦与弥陀的神威,平等平等,毫无差别。又引永明延寿为阿弥陀佛的化身,水明后身为善继禅师,善继后身为宋廉,濂为臣不得善终。难道阿弥陀佛也是“展转下劣—吗? 虚老平生没有劝过一个人不要念佛。只是反对劝人不要参禅。他每当念及《楞严经》所指出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痛心。希望禅净行人,不要于《四料蔺》中,各执一端,相互攻击,对禅净法门,妄分高下。 5、曹溪禅与粤东文化:虚老认为岭南文化落后,自六祖得衣钵后,教化普施,从此粤人不再以猖撩见嘲于中原。粤东文化之盛,亦肇始于斯。相传曲江张九龄于童年时,尝随其家人参永曹溪,六租为之摩顶授记曰:此子器量不凡,他日必东带立朝,身为大臣。又传唐末黄巢起义时,黄巢率重兵,取道曹溪,以不礼于租庭,风雨晦冥,迷途失路,终日不能出山。乃慑傈礼教,始能昏厄。后将其屯兵之营田,尽舍于南华,供养租庭香火。志书名其地曰:“黄巢庄”,说明曹溪禅与粤东人民之关系是休戚与共的。 又韩愈以谤佛被眨为潮州刺史,三致书与大颠禅师,躬自入山敬礼、为大颠所折服。唐尚书孟简作《韩愈别传》,记其问答之言。宋欧阳修跋《别传》曰:“反覆读之,知大颠果非常僧也’。又曰:“若非深达先生之法言者,莫之能为也”。大颠为曹溪四传弟子,其见韩愈时,已是八十八岁高龄的老人。韩愈未至潮州时,潮人已早受曹溪之法化。有人说:潮州赖有韩愈开辟草业,不知其功乃在大颠禅师。自唐至今千余年来,禅寺遍布广东各地,曹溪弟子分化各方,蛮烟瘴雨之乡,咸沐其化。由此可知,曹溪禅对促进粤东文化之发展,其功自不待言。 三、五宗并嗣 禅宗自六祖以后,一华五叶,乡傈家风。临济开支要之宗,洞山立君臣之义,鸿仰发体用之论,云门示三关之捷,法眼呈六相之分。拈花妙义,弘布于大江南北。元明以降,禅门式微。唯我虚老一肩并嗣五宗法哌,古今一人也。 鼓山自明代以来,临济、曹洞并传,妙莲和尚即以临济而接曹洞法脉,旋以两宗付与虚老。虚老为临济四十三代,曹洞四十七代。一九二九年虚老住持鼓山涌泉寺,除旧布新,取消坐享耸荣的首座一百余人,革除经忏佛事,引起寺僧不满。虚老独喜曰:“从今以后鼓山可谓清净佛地矣三禅堂每日由三枝香增为十四枝,一切规模,取法金山,礼请金山霞后堂为首座兼主禅堂,苏州灵岩山慈舟法师立律院。又创办佛学社,以造就青年学子。鼓山在师的主持下,宗风重肃,名驰遐迩。海内知识,成以鼓山与金山、高曼,鼎足而三。 泻仰宗,近百年来,无人承嗣。由宝生和尚等人迎请虚老嗣法泻山。虚老认为鸿山为五家之首,惜乏后嗣,致祖庭息焰,不胜感慨。遂允所请,决心兴修大鸿,重振鸿仰。自鸿山至第七代兴阳禅师,虚老续承为泻仰第八代。 法眼宗,失嗣更久,八宝山青持大师,请虚老续法眼源流,良庆禅师为第七代,虚老继为法眼宗第八代。 云门宗,亦久无继嗣,偃祖下第十一世为光孝已庵。今虚老中兴云门,应继已庵为第十二祖。 一九四O年虚老偕粤僧福果抵云门山,见荆棘丛中,残存古寺内肉身像一尊。斯山为云门开宗道场,祖庭沦落至此,不禁凄然泪下。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李济深,李汉魂等人送师至云门驻锡,担荷中兴的重任。师临行时,预知南华有事,暗中将六祖及憨山真身运至云门。师移锡云门,及决心重兴大觉禅寺,复振云门宗风。如是昼夜辛勤,重奠地基,荡扫榛芜,大兴土木,广造梵宇。经过九年的时间,一座崇楼杰阁,广厦层台,宝相庄严的清净梵刹,拔地而起。其规模仅次于曹溪,而宏宗盛化,实冠于宇内。 一九五三年六月师住庐山大林寺时,有禅者数人自云居山来,言真如寺全部被日寇焚毁,今只见毗卢遮那大铜佛,兀坐于荒烟蔓草之中。师闻之恻然悲伤。念云居自唐代元和年开山以来,为历代祖师最胜之道场。自道容开山,弘觉、道膺继之。其后禅禄师、融禅师、老夫舜、佛印,了元、圆悟、克勤,大意、宗杲等人皆曾任该寺主持。师念历代祖师道场,零落至此,倘不重兴,将被湮没。该年七月初五日,师人云居山,发愿重修。至一九五六年春,次第建成法堂,、虚怀楼、藏经楼、香积厨、五观堂、库房、客堂、禅堂、大殴、天王殿,云海楼、钟鼓楼及各殿堂僧舍等。师之重建云居,其规模采取鼓山、南华、云栖各殿宇图式,因其地势而变化之。师能在社会主义中国,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在云居山上,佛国楼台,从地涌出,恢复唐宋旧观,其愿力与功德实为不可思议也。 四、制定规约 自百丈清规以后,至今已有千余年。在现代社会,如何管理寺庙,是一门大学问。虚老一生,修建了许多寺庙,当过很多寺庙的方丈,对寺庙管理集累了一整套经验,先后制定规约十余种。有同五栖寺万年簿记》(常住规约)、《教习学生规约》、《重整鼓山规约》、《客堂规约》、《云水堂规约》、《禅堂规约》、《戒堂规约》、《爱道堂共住规则》、《衣钵寮规约》、《库房规约》、《大寮规约》、《浴室规则》、《农场组织简章》、《学戒堂规约》、《水陆法会会诵执事规约》、《题云水堂记》。在这些规约中,对寺庙各种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 l、对方丈的要求特别严格。因道场的兴衰,住持关系十分重大。住持必须有德有才,以身作则,处处事事能做大众的表率。要求住持没有重要公事,不得下山。更不能久住下院及俗家。住持退居后,不得浪费常住的资财,任意自建宽广的房舍,死后不许私立塔墓,送入海会塔内。住持每日要随众上殿、过堂、诵戒、坐香,每月单钱与徒众平等。住持不可收女徒,男徒无论法派剃派均不得侵把常住利益。每月三十日须会同客堂、库房、禅堂有关人员,结算账目,向两序大众公布。 2、监院为一寺之总监,须兴利除弊。应时时觉察,处处巡视,及时掌握全寺的动态和事故的苗子,防患于未然。付与出纳常住财物,须账目清楚,库房收发各项物质,要立簿记账。要处处节约,精打细算,反对浪费和贪污舞弊。每月初三须召集两序大众核算上月出入账目。 3、知客要谈吐文雅,具足威仪。接待客人要如理如法,下卑不亢。无事要随众上殴、过堂、诵戒、出坡。对经过客堂来往施主的金钱进出,知客要深信因果,不得私吞或贪污。 4、禅堂的禅和子,在禅堂内不得交头接耳,闲谈杂话,阅读图书。不得乱逞机锋,妄作拈颂评论公案。不得私造饮食及吸烟吃酒。所有行坐、课诵、受戒、出坡,均须随众。 5、来寺挂单的,一律参加上殴、过堂、坐香、出坡。不准吃酒吸烟及衣著不整齐,不得议论和谈笑诸方善知识的长短。不准高声谈笑,四处串寮。 6、来寺受戒的新戒,不得树立朋党,吸食三烟,饮酒食肉;不得破口相骂,交拳相打;不得故意损坏公物。 7、学戒堂学僧,要藉经教以端其根本,戒律以严其身心,禅定以摄其根尘,智慧以开其聋陨。要求学僧认真认字、写字、读诵。特别重视德育,学僧于一切时中,都要具足威仪,亲近正人,摄心正念。 8、比丘尼要严格奉行八教法。不得穿着艳色服饰、吸烟吃酒。不得面是背非,挑唆彼此。不得与男众来往语言,不得收留和刹度形迹可疑的妇女。 9、大寮之僧人,不得盗窃常住油盐食物及私留鲜美自食。注意饮食卫生,炊具、碗筷、蔬菜都要洗净。剩下的饭叶要保存好,留作后吃。大寮不准外人进出。小心火烛。 10、衣钵对丈室的法器、钱财、礼品等出人,都要登记,不得私吞。每当住持外出时,六钵要负责照应好丈室一切事宜。 五、考正法系 虚老对禅宗法系一些错误的地方,作了考据,予以订正。 1、是南岳第六十一世?《续指月录》载:南岳下第六十世东明昂祖的嗣法,有海舟永慈与海舟普慈二人。永住金陵东山,俗姓余。普住杭州东明,俗姓钱。虚老根据祥符荫《宗统编年》载:“万历六年二五七八)东明山祖示寂,海舟普慈嗣法l。此外天童密云晤祖和钱谦益有关记载,都确认东明普慈为南岳第六十一世。 2、匡正《祖灯大统》之谬:此书将青原第四十五世芙蓉楷祖法嗣,迳到鹿门觉。将丹霞淳至天童净中间五代削去。虚老依《宗统编年》记载:宋重和元二二八”楷祖示寂,丹霞淳嗣。翌年(一 一 一九)淳祖示寂,真歇了嗣。绍兴二十二年(一一五二),了祖示寂,天童珏嗣。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珏祖寂,雪窦监嗣。乾道七年(一一七一)监祖示寂,天量净嗣。乾道九年(一一七三)净祖示寂、鹿门觉嗣。匡正了位中符《祖灯大统》之谬误。 3、建文帚出家之确证:对建文帝的下落,史家具说纷纭。虚老根据《通监》、云南从书《滇释记》等书的考证,认为建文帝出家的证据确凿。《滇释记》说:燕藩之变,金川门破,有旧臣出高皇芾遗命,得度喋三,曰:应文、应贤、应能,僧服如之。于是帝与御史叶希贤为应文、应贤,吴王教授杨应能为应能。并为僧,遂从复道中出,历游吴、楚、黔、粤,入滇居永昌白龙山。复结茅于鹤庆浪穷问。又驻锡武定狮子山,遗像袈裟犹在滇。数十年间,常疏《法华》,《楞严》,间多题咏。晚年东归,寿八十余,坐于宫中,葬于西山。应贤、应能之墓尚在滇中渭源潜龙庵,即应文隐身处。虚老据此矫正史家之误,并存叶、杨忠义之名。 附建文帝出家诗二首 牢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风尘一夕忽南侵 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 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徽有象星环拱 夜漏无声水自沉 遥相禁城今夜月 六宫犹望翠华临 六、整理古籍 虚老主持鼓山时,在整理古籍方面作出贡献。 l、新编鼓山涌泉来寺板目录:虚老在鼓山命门人明一、观本重新整理经板目录。要求:㈡加丹黄之标签,㈡分简册之部居,㈢考译撰之人名,㈣记镘梓之年代,㈤补缺漏之经板。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完成经目一卷,题曰《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 2、新发现元刻本三部大经:一九三一年师命观本、明一整理藏经,发现元延佑(一三一四—一三一O)间,福建省嗣教陈觉琳刻本,《大般若经》六百卷,《大宝积经》百二十卷,《大涅槃经》四十卷。经详细核对,三经共殁缺四十卷。知客清福师倡募装璜,首座慈舟法师、西堂宝山师暨宗寿、星证、通化、圣修、纯果、法真、龙洸、慎之、传道、澄朗、优定、能复等师,发心手抄,足其卷数。使此三部古本大经、焕然一新。朱庆澜居士发起影印《碛砂藏》时,徽得虚老的同意,将此三部古本大经,收进藏内。从版本上提高了《碛砂藏》的价值。 c《增订《佛祖道影》 《佛祖道影》为明紫柏老人嘱丁云鹏临摹牛头藏本而作。憨山大师为选八十八祖赞,此为《道影》之滥觞。清光绪六年二八八O一苏州玛瑙山房出版《佛祖道影》一书,为守一大师手订,合真寂、云福二刻本,编为四卷,收画像二百四十耸。 鼓山旧藏《佛祖道影》,为永觉老人于明崇祯十一年二六三八)住真寂日刊行,即所谓真寂本是,共收画像一百三十耸,各系赞语。清康熙六十一年二七二二一其嗣弟子为霖大师,得原本于泉州开元寺,仅存七十余尊,重事徽补,得四十七耸,合永祖为一百二十二耸,并加题记,庋于藏经楼。到一九三O年又逸失五尊,仅存一百一十七尊。 虚老主持鼓山,获睹斯册,与玛瑙山房刊本相校,两本相同者有一百零八尊,传赞皆仍永觉老人旧题。虚老将此二本加以会编,复向各方徽集,又得画像若干尊,共有画像三百十一尊,题名《增订佛祖道影》。对原有传赞,皆存其旧,无者为之僭补,依次编人。对苏州本,昕列世系,间有讹误,子以订正。堪称最详尽最正确之版本。 l、重刊《三坛正范》:此书近代鲜有刊本。绪方传戒,多属抄本,未能普遍,鱼鲁亥承,错误尤多。更有甚者有某法师称:律可方便,佛前受戒,不必坛仪。如此妄矫私意,信口雌黄,变如来无上妙法,为鸠蛊恶毒,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实为可悲。为此虚老将此书付之梨枣,以医流通,重振如来戒法。 纵观虚老的禅学思想,是以戒为根本,以信为基础,以《楞严》为主导,融禅教律密净于一炉,担五灯于双肩。如此博大精深,实为旷古未有。今天纪念虚老的重大现实意义,即发扬他的禅学思想,以戒为师,以信为本,一门深入。团结广大的佛教徒共同奋斗,高树法幢,使佛陀精神能在现代社会生根开花结果,庄严国上,利乐有情。 写于闽南佛学院一九八九·一 摘自《内明》第2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