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佛先渡人”的观音文 作者:安岳历史名人研究会 安岳佛教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卧佛院的卧佛——释迦牟尼,他是历史中佛教的创始人。另一引人注目的是观音菩萨,在安岳石刻中,无处不在。游者观光了东区“三教合一”石刻,中西区佛道石刻,北区佛教石刻之后,会提出观音菩萨在石刻中既普遍,又突出,这是为何?她在佛教中地位如何?她对社会对游者有何积极意义?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的青年人必会提出上述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使游者在思想上、知识上、艺术上、生活上有所收益。 一、先从菩萨说起 公元前557年,即我国周灵王十八年的“春秋”时代初,释迦牟尼在印度诞生(孔子晚3年生)于刹帝利王家,是个王太子。他出家修行到19岁时达到菩萨境界。《普集经》说,“菩萨于2月8日,明星出时成道,号称‘天人之神,时年30岁’”。可见释迦牟尼最初也称为菩萨,但他创始了佛教。佛教有大乘教小乘教之分。小乘主张“正心”,大乘主张“救世”。若以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言,正心修身是小乘教义,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乘教义,实质并无区别。《普集经》载,初期佛和菩萨并无区别。但小乘教佛只承认一个代表,即释迦牟尼,虽有其他佛,而代表只有一个。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史称,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道行般若经》是佛家重要经佛,大乘教称,它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佛和菩萨俨然分开了。晋武帝时北丝之路上的译经人外僧竺法护(月氏人),见佛徒只重视庙宇图像,而忽视对大乘经典的传播,决心译经弘扬大法,被誉为“敦煌菩萨”、“月氏菩萨”。于是认为佛这一阶层的代表人物就是释迦牟尼;佛之下为菩萨,菩萨就是“弘扬大法(佛法)”的传播者。竺法护是第一个将大乘佛教重要经典《正法华经》译给中国,此经中有“观音菩萨品门”之称,“观音菩萨”之名才到了中国。 二、观世音菩萨的由来 观世音在印度原本男性,为古印度删提岚国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眴;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随父转轮王回归佛门修行。常曰:“我愿世人在遇难时,念诵我的名字,我就可解救他们”。于是定藏如来为他起名观世音,意即让他看见、听见,即可去解救难者。后来转轮王成了佛,不眴就成了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印度之尼摩)做了阿弥陀佛的左右侍者。观世音在北魏时传入中国仍是男身,像上脸型瘦削,身材硬朗,着胡人衣冠特征。至南朝梁武帝信佛,在南丝之路上留下许多遗迹,他开始在安岳摩崖造佛像,改安岳为普慈县;在剑阁梁山寺出家一次,历史上称他为“菩萨皇帝”。北朝大量翻译有关观音佛经传到民间,北魏兴起“义邑”,即一种、一族、一村,集体信佛,才有云冈、龙门石窟出现。于是就有佛、菩萨、罗汉等级出现。隋朝信佛,出现了诸菩萨,如引路、至势等菩萨,隋炀帝也被佛教封为总持菩萨,入唐、观世音菩萨因避讳李世民之“世”,简称观音;在观音的画像,造像上,渐转丰腴圆润,脸庞俏丽,双眉细长,黑发披拂;装着演变为透明轻薄的裙裾,形同华贵妇人,只是不显不雅词不显示。武则天提倡观音女性化。因为女性温柔、细腻,以抚儿之慈心渡人,更为适宜,观音就成为了女性。晚唐莫高窟各窟的观音,文殊普贤均成了婷婷袅袅的少女或少妇。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以观音普渡众生,更易传播佛法,弘扬大乘佛教教义。《法华经》中说,观音有33身,《楞华经》言有32应(应即化身):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通常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佛左右胁侍,通称“西方三圣”。本应译作“观世音”,唐人避李世民讳,简称观音,由此可知观音菩萨为佛之侍者。按佛教位置排列,佛为第一,菩萨为第二,罗汉为第三,所以观音在佛教中,是佛的崇拜者,又是普渡众生的接引者。故常称观音之职能为:“慈航普渡”。因是女身渡人从善,故称慈航,又是佛联系众生的使者,故称“普渡”,合称“慈航普渡”。 二、安岳石刻中观音普渡诸态:安岳石刻中值得观光、膜拜的观音,有卧佛院第19号窟的唐代观音,千佛寨等第24号窟的宋代观音,圆觉洞第21号、26号窟的宋代观音,华严洞左侧明代不空羂索观音,茗山寺的第2号、8号窟正壁的宋代观音等等。一个观音在众多石刻中出现,无非因其能普众生,是众生入佛教的接引人,才在众多石刻中出现。现分析重点石窟中,有代表情态观音的诸态。(1)卧佛院45号窟千手观音形态:它刻于唐代,高1.35米,跣足立莲台,呈10面6臂,双手于正中合十。其衣饰线条之流畅,如多条小溪潺流,形成多律动感。从诸手执器物可知,她是惩恶扬善,救善罚恶之人,其面部表情知其为慈善柔美的化身。(2)千佛寨56号窟之唐刻观音,身高3.2米,而丰润如妙龄女郎,头戴高花冠,宝缯垂肩,披云肩,袒上身,若款款而至的佳丽,气质高雅,富动感之曲线美。故她进入了《中国美艺史全集四川石窟塑雕》之内,其艺术魅力,永远展示于人。(3)圆觉洞7号、14号窟石刻观音,分别高6.2米,5.5米的净瓶观音,和莲花手观音。表现出自愿拈柳枝执净瓶,愿拂去人间尘埃,洒甘露于人间的愿望。莲花手观音欲启示众生,使尘世转化如莲花之洁净。其情态中之善报善举,不仅是佛家的追求,也是我们在物欲横流中所应坚持的善意。(4)城南净慧岩的数珠观音,高1.2米,右手执数一串佛珠,充满对佛之敬意。石刻表现出了“横波微笑羞于笑”的艺术魅力。(5)华严洞的观音群像,均高4.1米,头戴款式各异的花冠,胸饰璎珞,青春肌肤富有弹性。尤其辨音菩萨,戴宽大披巾,落落大方,面部燕婉之态,双肩圆满,体态绰约,似是人间文雅之女。表现出真挚无邪,和蔼尊重之态。达到了石刻艺术与宗教合一。石刻艺术家们在安岳创造了美的诗篇。(6)尤其毗卢洞紫竹观音是安岳石刻艺术中的经典。身高2.8米,头戴化佛高花冠,面相丰润秀美,日光略垂,披云肩袒上身,斜披珞,腋、胸、腹、膝、饰以璎珞,左手撑于莲台,右手轻抚膝盖下着长裙披帛绕于肩背,垂于体侧。无论近看远瞻,其慈神眸子,总给观者以慰藉。其石雕艺术全无宗教权威之感,似乎是慈善女士同观者接近,若不是头后显露的智慧佛光,谁又能辨出她是位“慈航普渡”的菩萨。紫竹观音原有一段故事,传说一善良孤女名紫竹,由一谢佛婆养大,紫竹在一次大火中救人烧瞎双眼;观音十分感动,装成尼姑去紫竹家,洒以净瓶甘露,救活了紫竹一双眸子。谢佛婆认为救女者必为慈祥的观音菩萨。于是祖孙二人请名师高手刻了观音石刻。石工就仿紫竹形态面容,刻成了这尊紫竹观音,并于身后刻上竹林,传称为紫竹观音。据有关典籍记载,唐以前观音为男身,由于有紫竹观音石刻出现,观音才改为女身。观音从此被理想化、象征化、世俗化,成为了接近善男信女之善良女性。查菩萨之名,出自南北朝时之梁代,梁武帝自称菩萨皇帝。从梁武帝时起,佛教才开始吃素。《黄帝内经》中早有“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在老庄清静无为观念下,佛教徒才吃起斋来。隋炀帝崇佛,被知顗大师授为“总持菩萨”。南北朝至隋,佛教在中国趋于完善,其佛、菩萨、罗汉之等级于这一时代完成,上述紫竹观音故事,也可能出于这个时代。紫竹观音原名水月观音,盖含“慈航普渡”之意,故观音近水而居南海普陀之山,将紫竹与普陀合起来才称“南海普陀山紫竹林中观世音菩萨”。 安岳石刻艺术中的观音造像具有几个特点:一是造型别致;二是美伦美奂;三是造像很大,堪称空前,四是突出了观音“未成佛,先渡人”的善根善意之愿望,体现了瑰丽与神奇合一,哲理与世俗合一的艺术高峰,值得游者从深层次去体会,从艺术上欣赏。 三、弘扬观音“未成佛先渡人”的精神:何谓佛?佛经言:凡能“觉我,觉你,觉他,觉行圆满者,即可曰佛”。观音菩萨不是佛,她还未达到“觉我”之境。但她谨尊大乘教教义,以济世救人为宗旨,以“慈航”态度渡人成佛;而渡人不分类别,故曰“普渡”。合起来她的行动,宗旨是“慈航普渡”,这是作人之最高境界。孔子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行动上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反之,如“不达”,则永远也不会去“兼善天下”。墨子是“已所欲,施于人”;反之“已不欲”,则就不施于人了。孔子是被动的,墨子以我为核心来确立做人目标。而观音则不然,她自己还未成佛,却发下宏大誓言:“我未成佛,却要发下善心普渡众生”,是一种无我状态;这种无我状态称为“慈航”。反之如果观音成了佛她更要渡人。观音成佛之路是从“渡人”中做起,其做法就是坚持了儒家的“须知万事要躬行”态度,从渡人从善的实际行动中,来觉我,提高自己。提高自己就是“觉我”,“我觉了就达到佛的境界”。她是从事物的终端做起,来达到佛的境界。这种从事物的终端做起,来达到始端,是完全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因为符合辩证哲理,才显出了观音精神。按此辩证哲理,不到佛堂也能成佛,不入佛门,不礼如来,只要悟到了自觉——觉他之路,自己也就成佛了。所谓“佛在心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观音精神的亮点。如果按“三教合一”内涵而言,先对他人施以仁(平等)善意、善行,对社会施以善意善行,这就是“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圣贤之心,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对物、对人类社会秩序之心,三教哲理实质上是相通的,佛教与儒、道,相通的介质是由观音精神来实现的。综上即知,观音精神,是中华文化塑造出来的,中华文化将观音由量变为慈祥之女性,质变为“有教无类”,对人对物一视同仁的“无为”精神,最后提高了自身素质修养,利他,利人,达到利已目的,这就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核心,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魅力所在。观光安岳各态观音石刻,就是要通过石刻艺术表象,来发掘观音之善心,从艺术感受中提高自己心灵境界,修养素质,营造一个和谐社会、共同进步的社会。这才是我们游观观音艺术,领略观音文化之唯一目的。无论遂宁之灵泉观音,南海之普陀(渡)观音,大足观音之园,哲理、精神均皆如此,能走出佛堂学观音,在你我他之间去寻觅,实现观音精神,这才是中华文化中伟大的观音!所以观音在中国不在印度,在三教文化之中,在伟大的中华民族之中。 普州民俗文化 人们在一定生态环境中,依靠该环境生态系统进行生产活动,构成生活行为。生产的物质产品,生活行为,又形成精神基础,于是产品与物质合成当地文化。因其有地域性,才形成当地民俗文化。 普州先秦至汉属犍为郡,处郡之北。为僰濮等族杂居之地,虽有中原之人,多为谪贬迁徙而来;如尧时中原小国许姓,至春秋战国时,受郑楚所逼,迁徙而来与少数民族杂居。古时普州生态环境最佳,却因地接南夷,文化发展不及蜀;虽巴不及蜀,而犍为郡尤其普州类巴,而在中央政权中,地位却不及巴。隋唐以后,地处南丝之路支线上之普州,生产得到发展,在财力人力上受到中央政权重视,中原民俗文化渐入普州。但因普州有古代双鱼图腾制遗留,至北宋初年,双鱼演为动态之太极,成为我国理学发源地,于是儒,佛,道三家之学在普州融汇,形成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一 安岳特有的双鱼图腾崇拜:从《安岳县志》知,自元以来安岳外来人口为湖广一带;但其中县南为湖南辰州迁来,县西部分地区由湖广迁来。唯独县中东北为元以前之土著。而居安岳最早者可能为战国末年秦初由河南迁居于安岳瑞云乡及石羊河谷之许姓;他们原为尧时许由之后,建了许国,都许昌东,因郑楚所逼,于战国末秦初迁于安岳成为原著。资料记载:“1908年间英传教士陶然士调查长江、岷江流域,在叙府、内江、资州、嘉定、彭山、新津、威州等地得洞穴多所(崖墓)……证其为汉墓无疑。”崖墓中所刻图纹有“男俑、女俑、乐俑、舞俑、鸡、犬、牛、马、猪、羊、鱼、鳖,应有尽有”(见《四川古代文化史》)。石刻时间为东汉和帝永元14年。鱼纹在这些图案中是与鸡、犬、马、猪、牛、羊、鳖并列的,看不出是单一的图腾崇拜。而安岳瑞云乡老君崖东汉崖墓中的“双鱼纹”却单独存在,两头向上,两尾向下,平行并列。这才是图腾制中留下了一对“双鱼纹”的图腾崇拜。在《安岳瑞云乡许氏宗亲重要祭祀(祖宗活动简介)》一文中,介绍了元宵节祭祖必贴门窗剪纸“双鱼纹”,清明节祭祖应具“香、烛、帛、财、双鱼纹供果”。七月半中元节祭祖也重视“双鱼纹”标志的尊重。元宵节始于唐,清明节扫墓始于春秋晋国,七月半中元会始于梁代,都从中原传到安岳。不同的是这些传统节日中,安岳许氏宗族将“双鱼纹”崇拜,配合于传统节日中。在许族的双鱼崇拜的节日中,可以称为“双鱼纹祭祖节”。 二、安岳宗族中的儒家礼仪风尚:数千年来安岳为传统农业,先秦以来为僰人、濮人、汉人杂居区;以后又不断从河南、湖广等地迁入被灭掉的小国之民。于是各地迁入者和土著民及少数民族,都仿儒家宗族观念,建了不少宗祠,建国前不下百处,至今仍保留了数十处,以周礼场之周氏宗祠为最大最完整,应按该宗族民俗文化特点进行整修,就是极好的民族旅游点。瑞云乡许氏宗祠就是一例。不同宗族间的拜年,庆元宵、清明祭祖;七月半中元会祭祖仪式不完全雷同。各宗各祠的祭祖节日,就是邀请各族在海外侨胞台胞参与的契机。一旦安岳“农家乐”旅游局面形成,游者就可入农户中三代同堂、四代、五代同堂之家,使游者领会到孔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儒家风尚。深入农家可感觉到安岳人民尊老爱幼,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济困扶贫,勤劳朴实的风尚。 三、以农家乐为主,使游者参与的各类民俗活动:整个安岳从先秦至今,迁入者有山东的,江西的,尤其湖南的和湖北,贵州的人不少,各有各的习俗,冠婚丧祭活动,不完全一样。如辰州话,老湖广话是语言活化石。如舞龙在许家坝一代,舞中伴以鱼灯舞,舞狮中伴以傩具舞;因为它在南丝之路支线上,还有蚕龙舞。安岳之民先秦以来多方汇集,有各地的车灯杂耍。尤其古代僰濮之区,傩戏不少。安岳之北为古牛鞞之地,有牛鞞剑舞。辰州人对龙舟竞赛与巴蜀不完全相同。其剧种体现在川剧上,声腔类巴之高亢,不似巴、类蜀之诙谐于诙谐中又带巴韵。蔡绍序的民歌中,体现了出来。谐剧又源于安岳。钓鱼之风长期延续是一种智者乐水之情,文革中避免斗争,使人乐于山水之间。阴宅阳宅是“湾湾屋基嘴嘴坟”的风水地貌文化观念。 四、安岳的宗教、庙会活动:先秦以来安岳为农业大县,地处川中,儒、佛、道文化及基督、天主等教文化都汇集于此。据石刻造像知,唐开元年间,道教进入安岳;此后建有天庆观、龙门观、元宗观、清虚观,张道洞、朝阳阁、毛真观,玉皇观等。至北宗初年,邑人陈抟,由儒入道,由道及佛,创立“三教合一”之理学;诸如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文化由安岳向全国传播。于是以“太极八卦”图作为标志进入寺庙观殿,作为文化装饰;进入百姓住宅。以镇百邪。太极八卦实为一种宇宙模型,一种《易》学和《道德经》文化的结合体,是一种科学,生态学和哲学合一的标志。它的太极是从许氏“双鱼纹”图腾,由静态“双鱼”转化为“负阴抱阳”的动态双鱼,实为安岳地区一大文化资源。应当以太极八卦为装饰进入安岳园林:生态地貌之中,形成太极八卦文化的装饰标志、地貌标志、建筑标志、文化中心标志。与双鱼纹标志联起来,形成“双鱼纹图腾——负阴抱阳太极——二元对应的太极八卦”系列文化,载诸于生态地貌,阴宅阳宅,园林庙宇、歌舞活动之中,形成安岳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或为海外游人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溯源地。与此同时要创建陈抟理学庙会,在陈抟故里龙台及全县道儒庙中开展理学书院或庙会活动,吸引游者参与。总结陈抟“内丹功”制成DVD,推动陈抟吐纳内丹功健身活动光碟,作为旅游文化在游客中推广。凡住下来的游客,客观上让他学会内丹功之后才离开安岳。凡巫教和道教结合的一些活动,要加以改造,突出科学,文化内涵,吸引游人参与。 佛教于隋代传入安岳,它也有各种庙会,如正月初九圆觉洞的红灯会,千佛寨2月19观音会,石华寺3月初3娘娘会,以及卧佛院,木门寺、大佛寺、罗汉寺的不同庙会日期,都应举行,吸引游者参加。陈抟学习了佛家的“唯心是法”理念,突破儒家礼教框框,创立了理学。所以应将陈抟文化融入佛家、道家节日中,增添庙会活动文化内涵,乃至可以创立“陈抟文化节”,与许氏双鱼纹图腾联起来庆祝。它应不亚于李白文化节,杜甫、陆游等文化节的地位。诸如美食詹王节、许黄玉扬帆节,苌弘、秦九韶历算节、王延世治水节都应开展。 五、民间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新唐书》载安岳在唐代的贡品丝织品为“双紃”。 紃者,涤也,指为丝或丝麻合织成的一种涤绳,作为外衣的装饰。双涤就是不只有一围,而是束二围的丝涤装饰。这就是传统旅游产品。安岳名人为东周代苌弘,西汉王延世、王褒、东汉许黄玉,南宋秦九韶、北宋陈抟等人,可以做成石雕、竹雕、木雕进入旅游市场。安岳的紫竹观音、卧佛等,均为雕刻内容。双鱼纹、太极八卦、龙、蚕龙等均可织或丝织品出售。牛皮剑鞘,竹编等都可开发。珍珠、通贤柚、柠檬、青山绿水茶等,开发后即成旅游商品。将安岳石刻文化拍成专题片,制成DVD,在市场上出售,能吸引更多游人。以“双鱼纹——太极——先天八卦”为主线,以许黄玉及陈抟故事为内容,创作一台“歌舞剧”,选点演出,尤其赴韩演出,提高安岳文化旅游档次。 六、安岳自古以来,地处巴蜀交汇,仙道、巫道交汇,汉文化与僰濮文化交汇处,特别是南丝之路支线上,为至牂牁蜀越必经之路,应从物质产品和精神基质上有机结合,创立自己的文化旅游产业。如安岳历来汇集了巴国蜀国曲艺,巴国木偶,蜀国皮影。尤其川剧的高腔形成了“川南河”派。川西河派为成都派,下川东为重庆派。川南河又称资阳河、中河,以安岳、资阳、内江、自贡、泸州,为唐派的高腔“窝子”。川剧形成于清前,而安岳的资阳高腔“始于弋阳,所唱皆有曲,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人和之”(见李调元《雨村剧话》)。川化过程中,吸收了秧歌、车灯、川江号子成分,乃安岳之瑰宝,应当开发。将景点内容,故事编入高腔中,唱给游人。此外,安岳还有一条南线丝路活化石,即由通贤到周礼场的石板路,能否修复一段石板路如一公长翠云廊那样向游者展示南丝之路“活化石”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