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二)
  文/蓝吉富
  四、《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此书另有《释禅波罗蜜》、《禅门修证》、《渐次止观》等略称。为
  智者大师三十余岁时之作品,是一部较《小止观》更为深入、详细的禅定
  学入门书。在中国佛教修持史上,是一部相当独特的禅定学专著。
  本书关于禅病的理论,略如下述:
  (一)恶根发相
  指行者过去未曾深种善根,因此在坐禅时善法不发相,唯觉烦恼发作
  。这种情形有下列几类:
  1. 觉观病:尽管坐禅甚久,甚至经年累月,然而无论如何都不发禅
  定。仅觉内心烦恼时时发起,或觉观不住,或昏沉如睡。
  2. 贪欲病:坐禅时贪欲心起,爱著异性、或生起其他物质欲望。
  3. 嗔恚病:坐禅时,生起嗔念。
  4. 愚痴病:坐禅时,生起与佛法相违的断、常等见,愈执愈深,障
  碍正确禅定。
  5. 恶业障道病:坐禅时昏沉,或生起要为恶的念头,或忽然身体疼
  痛,或忽见可怖畏之景像。
  此中,前四种属于“习因烦恼障”。第五种是“业障”。该书〈前方
  便第六之四〉云:
  “今约此五不善法,即合为三障。前三毒即为习因烦恼障。等分之中
  ,觉观乱法,即是粗四阴故,名为报障。三种障道即为业障。何以知之?
  由过去造恶,未来应受恶报,即以业持此恶!若行者于未受报中间而修善
  者,善与恶乖,业即扶恶而起,来障于善,故知即是业障。如是三障,障
  一切行人,禅定智慧,不得开发,故名为障。”(注 10 )  
  这五种病的根源──三障,在智顗的《六妙门》第四〈对治六妙门〉
  章也曾提及。该书主张用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之各法
  ,去对治相关的禅病,对于三障发相的情形也稍有论述。然而该书在禅病
  问题方面,所述远不如《释禅波罗蜜》。故下列对治法,仍依《释禅波罗
  蜜》略述如次:
  (1) 治觉观病:可分别用数息、随息、观息三法。
  (2) 治贪欲病:可分别用九想观、初背舍等观,一切处不净观。
  (3) 治嗔恚病:可分别用众生缘慈观、法缘慈观、无缘慈观。
  (4) 治愚痴病:可分别用三世十二因缘观、果报十二因缘观、一念十
  二缘观。
  (5) 治恶业障道病:有三种对治法,(a) 观应佛:于三十二相中,随
  取一相,缘之入定。(b) 念佛功德:正念缘虑佛之种种功德。(c) 念法佛
  :法佛谓法性平等、不生不灭、无有形色、空寂无为。( 注 11)
  上列对治法,如果无效,或另衍生副作用或新的症状时,《释禅波罗
  蜜》中又提出转治、转观、不转治、兼治、兼不转治、非对非转非兼治等
  六种对策(注 12 )。书中尤其强调最后一种“非对非转非兼治”法。这
  种方法是用般若正观之第一义谛悉檀以对治贪、嗔、痴、觉观、罪障诸禅
  病(注 13 )。该书将“般若慧更优于禅法”的说法放在禅定学著述里,
  对于修行者甚有启迪意义。该书云:
  “如世余药,各随对治,能治一病,不能遍治一切病也。阿竭陀药,
  即能遍治一切众病,是名非对、非转、非兼治,亦能具足一切禅门。如《
  大品经》说:欲学一切善法,当学般若,所以者何?譬如王来,必有营从
  ,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此则可以如意宝珠为喻。”(注 14 )
  (二)四大增动病、五脏病、与五根病
  这是行者体内生理现象不协调,或体内器官产生疾患的病相。该书所
  提出的对治法有六气(吹、呼、嘻、呵、嘘、呬)治病法、十二息(上息
  、下息、满息……等)治病法、假想治病法、咒术治病法、用心主境治病
  法、观析治病法等。
  (三)魔事的对治
  此处所叙述的魔事,与《小止观》所述略同而内容稍为详细一些。所
  说的魔也是四种:烦恼魔、阴界入魔、死魔、欲界天子魔。关次魔事的干
  扰与对治法,也与《小止观》所述大体相同。
  (四)禅定的退失(失定)
  《释禅波罗蜜》认为欲界定的法心较浅,因此“难得易失。”该书认
  为下列原因是失定的原因(注 15 ):
  1. 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
  2. 得定时向他人说,或现定相令人知觉,或忽然有事缘相扰,这些
  障碍都可能破坏欲界定。
  3. 坐禅者的内心如果存有希望心、疑心、惊怖、大喜、重爱、忧悔
  等心,则对禅定也有障碍。有希望心,则不易入定。入定后有疑、怖等五
  心,则容易失定。
  失定虽然不是病,但却是坐禅者的一种挫折,所以也附论于此。
  (五)未到地定的邪伪相
  未到地定是初禅之前的方便定。这种定有二种邪伪相,一则“定心过
  明”、一则“定心过暗”。过明的现象是入定时可以见到外在日月星辰、
  宫殿等境界,如得神通。过暗是入定后无所知觉,如沉睡不醒(注 16 )
  。修禅者对这种邪伪相应清楚辨识。
  五、《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是智者大师在修持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在〈十乘
  观法〉的观病患境、观魔事境等处,都曾论及禅病问题。其中所述,比《
  禅波罗蜜》等书都要更为深入。兹择要略述如次:
  (一)由四大合成的肉体,本身即是病原
  由于人体中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若稍不协调,则此身即病,因此,此
  身即是病原。《摩诃止观》〈观病患境〉云:“有身即是病。四蛇异性,
  水火相违……四国为邻,更互侵伐。”(注 17 )四大相互冲突的结果,
  可能引发五脏病、四大病、六神病、八触病、强观病、鬼神病、魔病、业
  病等。书中对这些病之原理、病状、治法都曾加以剖析。并提出下列治疗
  方法:
  1. 用止治病:止心丹田、止心足下、或止心痛处,各有对治作用。
  2. 用气治病:书中提出六气治病法,此六气即:吹、呼、 、呵、
  嘘、 。这是道家的运气法。在《释禅波罗蜜》中所提的六气与此相同,
  但“ ”、“ ”二字则为“嘻”、“呬”,音同字异。
  3. 用息治病:人体内的气体,可分“风、气、喘、息”四种。拙文
  在叙述《禅门口诀》时已曾提及。此处之“息”,即较为平静顺畅的呼吸
  。
  4. 假想治病:谓出息或入息各有对治作用:此处所提出的十二息治
  病法,也曾见于《释禅波罗蜜》中。
  5. 观心治病:这是直观于心、不带想息的方法。
  6. 方术治病法:书中提出捻大指治肝法、持咒治病法、手捻丹田治
  赤痢等病法,及杖打病处法等。文中并特别警惕出家人不可迷恋方术。
  此外,书中又提出“能具十法,必有良验”的治病原则。这十法是:
  “信、用、勤、恒、别病、方便、久、知取舍、识遮障(注 18 )。这在
  《释禅波罗蜜》书中也曾提及(注 19 )。
  (二)禅定中之“恶相”
  这是书中〈观业相境〉部份所提出来的禅定现象。书中举出六种,谓
  之六蔽像。此即在坐禅时,可能见到的六种恶相:悭蔽报果发相、嗔蔽报
  果发相、净罪报相、盗罪报相、妄语发相、饮酒发相等。这六种相状,都
  与行者过去的业报有关。
  关于业报相在坐禅中的浮现,要判定是好是坏固然有很多原则,但是
  下列二事,则是颇值得参酌的经验之谈(注20):
  1. 凡是所起的相状“久久住、数数来、又坏禅心”,则皆是魔相。
  2. “诸恶相现时,初现嗔怒,再来平平,三现欢喜。”这是恶相要
  消灭的征候。
  (三)魔事
  在〈观魔事境〉章中提出的对治方法,大体与《释禅波罗蜜》、《小
  止观》等书相同,兹不赘。倒是其中下列一段治魔原理,虽不易至,但所
  有修禅者仍应心向往之:
  “若达邪正,怀抱淡然。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平等一相
  。不以魔为戚、佛为欣,安之实际。若能如是,邪不干正。”(注21)
  此外,在辨别禅定相状的邪正时,有一项原则也甚为重要,此即“若
  过、若不及,悉名邪相”(注22)。这是说在禅定现象中,若是境界显现
  时,会促使自己的身心有“过分强烈”或“不足”的反应,则都是邪相,
  不是正定。
  六、智顗禅病理论的规模及其启示
  智顗的禅病思想,以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可以分类为下列几项:
  1. 预防医学:这是智顗著述内容的主轴。譬如其书中主张人体内有
  风、气、喘、息四种气体。并谓坐禅者只能守息而不能守其他三气,始不
  易致病云云。
  2. 精神医学:书中有关外魔干扰诸症,以现代医学眼光来衡量,应
  归属于精神科领域。
  3. 内科:书中所论及的四大五脏病、五根病等皆是。
  4. 气功治疗术:如所提的六气治法、十二息治法、手捻丹田治赤痢
  法等。
  5. 诊断术:如《摩诃止观》〈观病患境〉文中所说的“上医听声,
  中医相色,下医诊脉……若脉洪直,肝病相,轻浮是心病相”即是。
  此外,智顗书中所述,也常能一贯地述及病因、症状与病理。譬如下
  列《禅门口诀》所载,即其一例:
  (1) 症状:身体痒、痛,甚或心智颠狂。
  (2) 病因:坐禅守息不当,引起身风相乱。
  (3) 病理:身内之风,分位不可相乱,否则伤及行者。
  智顗书中所载,大体上是依照病理、病因、症状、及预防、治疗法等
  方面来论述的。由上面所列,我们约略可以窥见智顗禅病对治理论的规模
  。此下,拟依其书中所述,归纳出若干较为实用之原则,以供坐禅者参考
  :
  1. 呼吸方法不正确,可能引起痒、痛、枯瘦等病。
  2. 姿势不正确,或内心懈怠,可能引起背脊等处疼痛。
  3. 内心意念不正,希冀神通,或心存名闻利养,则可能引起外魔干
  扰。此中之魔有天神魔、思神魔等。
  4. 思索太用力,可能引起头痛及腹中气满等病。
  5. 外声干扰,必恼成病。可能引起气满、怖畏、暴下血等病。
  6. 业障病:可能引起的症状是“举身肿满、虚肥而黄”、或忽然身
  体疼痛、或忽见怖畏像,及种种恶相。
  7. 烦恼障病:可能引起不发禅定,贪欲心起、爱著异性,生起嗔念
  ,生起与佛法相违的断、常等邪见等病状。
  8. 修止与修观之时机不当,可能引起痴定、狂慧等病。
  9. 善根发相时,不能分辨真伪而成病,如对伪相心生爱著,即可能
  为鬼神所附。
  10. 四大增动病、五脏病、与五根病:这些都是生理问题所引起的疾
  患。
  11. 失定:得欲界定时,由于不善用心、方法错误,或将定相向他人
  说,或现定相令人知觉,或有希望心、疑心等,则容易失定。
  关于各种禅病的治疗方法,由于症状复杂、变幻难测,因此很难一概
  而论。但是,下列的治疗或预防原则当是较具一般性的。  
  1. 专家指导:坐禅如不得法,非但不能使身体健康,反而容易致病
  。而且,由于禅病牵涉到甚多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坐禅时必须要由具备
  足够的学理与经验的禅师来指导,才不致发生误差。如修止、修观、六气
  、十二息,及其他方术疗法,都是专门技术,只透过阅读禅书,是无法完
  全应用的。
  2. “心意端正,不可希冀、贪求。”这是坐禅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心
  态。
  3. 系心在境、观想、呼吸法、坐禅姿势、环境等项,都要求其正确
  。
  4. 对业障病要至诚忏悔、或虔心修福。
  5. 发觉情况有异时,要尽早请教专家、尽早对治。
  6. 对佛教核心义理要能正确把握,要具备般若正观,要能不取、不
  著。(待续)
  注释:
  注10:《释禅波罗蜜》 123 页,1993 年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五版。
  注11:同注 10,124-128 页。
  注12:同注 10,129-131 页。
  注13:同注 10,131 页。
  注14:同上,132 页。
  注15:此下所述失定的原因,并见该书 150-151 页。版本同注 10。
  注16:同前注,151 页。
  注17:此处之《摩诃止观》文,引自《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下册 1699
  页,1981 年,台北.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初版。
  注18:同前注,1738-1740 页。
  注19:同注10,《释禅波罗蜜》137 页。
  注20:同注 18,1784 页。
  注21:同上,1799 页。
  注22:同上,1814 页。

 
 
 
前五篇文章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三)

天台的净土权实辩

新唯识论

新唯识论三论判

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

 

后五篇文章

天台大师智顗的禅病对治理论(一)

慧远业报轮回说溯源

简述净土法门的源流和价值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