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依师和皈依三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依师和皈依三宝
  陈泉州
  一 依止上师
  一、依止上师的重要性
  世间一切技艺均有师承,而佛法就更需善知识指引。密乘尤重上师传承,一般而言,一切密法都须从上师处获得清净法脉传承,才能起修;否则,无论根器多利,多么努力,都不会收到法益,反而会因盗法之过而受护法惩罚。因而在密乘依止上师为修道之根本。若先不得上师加被,如无根之树,一切向上之果皆不得成。
  《弥勒请问经》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意思是一切声闻缘觉、佛菩萨的解脱智慧都来自于善知识,世间的利乐既来自于自己的善根,也来自于善知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可得近佛位、使诸佛悦愉、常遇善知识、不堕恶道、快速断除一切烦恼恶业、不背菩萨行、常具正念、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成办现前和究竟的一切义利。所以说依师是“安乐妙善之根本”。安乐二宇,分现时和究竟。现时的如长寿、财物受用等。究竟安乐,指佛地的安乐。
  如法依止上师、恭敬上师会产生无量功德,反之,对善知识起不恭敬的过失,都会造成止观错谬,以及各种过失。上师是领路人,如果不找到具足德相的上师,而问道于不明之师,很可能堕于三恶道。
  二、具格上师与具器弟子之德相
  具德的上师与精神上的朋友——法侣是解脱与成佛之道的真实导引。因此,你应该尊敬地侍奉他。莲花生大师曾说:不去察验上师就如同饮下毒药。不去察验弟子就如同跳下深渊。因此,依止上师之前,你应该小心地和正确地察验上师,看他是否富有指定的德行。除须遇具足德相的上师之外,还须弟子是具足德相的善器,两者相遇才能教学见效。否则,虽良师也无法培养劣根成才,虽高才锐根弟子,也无法在庸师门下成大器。上师应具备的德相如下。上师的德行如何,方为你所应追随的呢?
  《安住大圆满》中陈述道:博学而离于紧张喧扰,已达到法性义理之圆满,对被请求之教法并非无知;这就是秘密真言上师的德行。
  《法界清净密续》中提到:经由具德上师的灌顶,你将从痛苦中被解脱出来。该密续又说:从具格的金刚上师处得到灌顶,细察并领悟其圆满意义,可使你由外、内、秘密的散乱、困惑中解脱出来。
  一般而言,具格的金刚上师所应具备的德相是:
  已学习所有金刚乘密续;能够分别不同的哲学观点;有无间断的灌顶传承;远离了灌顶中所受三昧耶戒与诸戒愿之冲突;已断除或仅有极少烦恼和妄念,心地和善;已了悟全部金刚乘秘密真言之根、道、果的意义,曾有反复修持而得的本尊观想与圆满的征兆;已由了悟自性而自我解脱;有能力藉他的大慈悲心而使他的心成熟;放弃对此生的执着,专注于佛法。因看到轮回痛苦而对轮回心生疲厌,并同样地引导别人;精通培育弟子的方法(能依弟子的根器而传授适当的教法);并因圆满修持其上师所传之法而拥有传承加持力。
  传授宁玛派大圆满法的上师,除上述条件外,还须具备的不共条件是:经印证,已由修持大圆满法而圆满证悟佛之法、报、化三身,并已由灌顶而获得大圆满法之传法权。符合此条件的上师才可称为具有大圆满法的清净传承。
  一个不适合追随的上师,在《燃夏密续》中如此描写:
  无知与极端骄傲;被文字迷惑并追逐文字;缺乏对秘密真言意义之了解;以自夸言词伤害别人的心;已人邪途;不具灌顶之坛城的观想力;曲解三昧耶戒;无法回应疑问;仅学了点皮毛而极端自大。如此的上师,若不察验,对弟子来说就是恶魔。
  当今末法时代,有许多邪师、伪师,并有一些修证水平不高者也自命为师。邪师是知见及修行人邪道者,追随这样的人必然会被引入沉沦,甚至随师堕入金刚地狱;伪师是不信因果,冒充得道之师,欺骗信众,以图从中获取名闻利养,满足自己的贪欲。这些邪伪之师败坏佛法,引人人邪途,后世堕入地狱无疑。还有一些人虽信奉并修持佛法,然而尚未具足指导弟子修行的水平和证量,却自命为师;追随这样的人彼此都不会获益,只会耽误修行,甚至误人歧途。所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辨别力,有志于学密乘者尤其须如此;不妨在正式拜师前,广泛参访,博闻多思,以此来提高对佛法的知见,增强辨识力,并在此过程中寻访具格的、与自己有宿缘的上师。若遇此金刚上师,当视如摩尼宝,虔心依止,安心随之修学,不宜再东奔西跑,以免浪费时光而终无所得。
  行者一生中的上师可有许多位,而根本上师——与你宿缘最深、最能开启你本具佛性的上师,就是对你加持力最大的上师,一般一生中只有一位。
  关于密乘弟子——接受教法的人,在《燃夏密续》中说道:不正直或不恭敬者,曲解地修习秘密真言者,没有品德与好的意向、性情者,仅有小智者,忽视慈悲心者,从事无益与放纵、淫乱行为者;如此的弟子,若未轻察验,就是上师的敌人。《法界清净密续》中说:假若此乘中的极内在精髓,倾泻予此类非根器者,容器(弟子)将破裂,精髓将洒出,他们师徒同堕地狱。摄受非根器者是不适当的,并将导致持誓空行处罚他们师徒。不但无法成就反而尽是曲解。
  《泰就》中描述一个具器弟子的特质是:
  具有信心和高度了解,有兴趣且远离邪见,有清净的天赋并随侍他的上师,有广大信心并在见地、禅定和行为上努力,能出离并尊敬他的上师,守戒律并避开恶行,不变而完全有恒。
  该续还这样描述,弟子应:对上师与其口诀教授有极大意乐和深度兴趣。拥有满腔热诚的,长远的和完全的信心,因为得能领受加持力的全部条件是圆满的信心。当尚未成就时,建立决心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屈服于延搁和懒惰。能够容易地了解自性的圆满意义。对轮回生活中如衣食的意乐和丰足少有执着。通过深度尊敬上师与殊胜本尊而拥有接受加持力之门。通过解决对秘密真言的疑惑和彷徨而能够从事圆满修持。远离强烈的情感,侵害和邪见等一般纷扰。不违根本与支节三昧耶戒。在圆满道路的修持上精进无厌。依其上师言教而行为。一个具足如是特质的弟子,应该被上师摄受为接受教法的法器。
  三、依师的方法
  若抉择了具格上师,并从他那里得到皈依灌顶后,就与他结成了三昧耶戒(密乘戒)的关系,应从此如法依止。若不如法依师,有很多恶果,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后世堕于恶道,感受无量苦恼。
  听闻者如果并非发心求法,则讲说者也不会认作弟子。这种情况,虽听闻了几句,未奉为上师就没有罪过。如法依师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师如佛
  佛在末法时代常常以普通人的形相出现,以方便度化众生。因此,要常想这些上师都是佛的化身,而生崇敬之心。{二思维续》中说:“末法时代五百年,我将化现教师身,心中认定为我身,对他生起敬仰心。”《金刚帐续》中说;“本是金刚心,现相教师身。为利乐众生,化做平常人。”
  上师接引我们离苦,与佛的作用是无二的,其心性与佛在法界则合而为一。就法性方面来看,佛的法身度脱众生,有应缘相、应器相、应利相、遍及相等四种。而现在与自己有缘的、应自己的根器引度我们的、时刻护念着我们的,是我们的上师,因而自己上师的体性与佛无二。
  我们首先要通过思考,制造出虔诚心。需要造作出虔诚心,视上师为佛,使自己相信这件事。到了第二阶段,就会没有困难地看上师是佛。最后,在第三阶段,你会证悟到自己就是佛。这是金刚乘特别的方法。
  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虔诚心,但试着这样去思考、想他是佛,这就是造作或捏造的虔诚心。开始时,认为所有我们看到上师的错误,都只是自己的投射,真实的情况是上师具有所有佛的品质,上师是佛、法、僧的总持。
  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思维,也许你会觉得无意义,但其实这非常逻辑的,毕竟一切唯心。因为自己的染污,所以刚开始很难视上师是佛,须经过一再的练习来习惯它。热诚而持续地这样做,这就是所谓的加行。直到有一天你的心和上师的心合一。
  在择师之前,要谨慎观察;择师之后,就要视其如佛,不再分别饲察。发现上师的种种毛病缺点,应知这些只是自己心有污染的表现。
  虔诚信敬上师的可得到以下几种功德:
  1.自然得加持
  能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不在上师,而在于弟子对上师有没有虔信之心。所以,要得到上师的加持之力,就要在增强信心,激发信力上多下功夫。《噶举五法》中说:“在上师的四身雪山上,若不照射信愿的阳光,就不会流出加持的甘露,因而要在信愿上多加努力。”
  2.自生悟性
  郭仓哇说:“信愿力高悟性高,信愿中等悟中等,信愿力低悟性低,正确信愿很重要。”七世达赖喇嘛也说:“促使感悟出成就,上师加持力量大,这又依靠信愿力,因要诚心做祈求。”信愿力多大,获得的加持力就有多大,加持力多大,所产生的感悟成就也就有多大,因而,对上师的虔诚信力和意愿力可以视为产生悟性的诀窍。
  3.加速成就
  经续中说:“若按经续要求,始终如一地对金刚上师坚持信愿纯真的行为,此生定能成佛,无可怀疑。”《时轮续》中说:“三世大劫年,供养三宝,放生千万,也即身成不了佛;对恩师,以诚信博得喜悦,即身可得世间与超世间成就。”岱洛巴大师说:“即身成就金刚持,终极之道是师道,最高信仰信师长。”郭仓哇大师说:“一生成佛道,不在法殊胜,在于信念诚。”噶举先辈诸师所说的“不修而成佛”之法,即不须经苦修而获得解脱之法,也是指信力。郭仓哇大师还说:“信归心传法,空前而绝后。”意思是坚固的信心与皈依其实相当于心心相印地传法,没有比这更殊胜的法了。噶当先辈们也说法相同。
  有的大德每当想到他上师的功德、恩情时,不禁泪花飞溅,身如触电。许多前贤的传记中也有“闻上师之名号而泪如涌泉”之语。对上师这样信归情深,不会得不到殊胜加持力的。
  (二)听从教导
  听从上师教诲,尤其是依上师所传的教法去修行是依止上师之法中最重要的一项,这也是最大的供养。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如同病人须遵照医嘱吃药一样。若只用财富供养,虽然供养丰盛,但不听从师教,就象用高价买了许多药物,却一颗也不吃一样,拜师的作用就一点也起不到。因此,《经庄严论》中说:“有德者所教之事,以照办取其欢心。”遵照上师的教导是敬奉上师的最好方法之一。反之,若背离上师言教会对自己不利。
  大成就师那宝哇和热琼巴,虽然是印藏有名的成就师,但曾一度违背上师的教导而吃尽了苦头。如益喜尖参大师的传记中记载:当他离别他的上师赤南木卡藏时,他的上师对他说:“你不要磕离别头,不久还会见面。”他离开上师的住地后,回想起上师教诲之大恩,情绪激动难以抑制,就朝上师的禅房磕了几十个头才离开。不想这小小的违背师言,竟然造成了终身的遗恨,此后再没有见到上师。这类故事很多。
  如果有时认为上师的言论不合理,就应善言相劝;虽然说的合理,但自己执行有困难,做不到,也就说明情况,请求宽容。《上师法五十颂》中说:“若是做不到,讲明请宽恕”。
  (三)供养侍奉
  成佛,须先积“福资粮”,而积福的对象即“福田”没有比自己的上师更殊胜的。因为上师是一切佛的法性融为一体者。《聚生续》中说:“放弃其它供,只供奉上师,上师若喜悦,可得遍知慧。”意思是只供养三宝合一的上师,令其喜悦,就可以获得广大智慧。供养上师,还可以很有效地消除自身的业障,从而加速证悟。
  供养上师,要量力而行,在条件许可的限度内,尽量做得好一些。其功德的大小与供养优劣并非没有直接关系。若自己有优质的东西而却舍不得奉献,挑拣劣质的东西奉献是违戒行为,若自己只有劣质东西或根据需要奉献,并非失礼失戒。供养不在于物,’而在于心诚和无私,在于尽力而为。
  身口意真诚地供养侍奉上师,其实属于修上师相应法——密乘的根本法,因而会大大促使行者开悟成就。在阿底峡的身边有个叫阿牟相曲仁钦的弟子,尊者让他做身边服务工作。他侍奉尊者的饮食起居,十分勤快周到,后来在众弟子中阿牟的定力和悟性最高。格西公巴曾说:“当时阿牟侍奉上师,格西敦巴当翻译,我一心修止观,但到后来,他们两人的定力悟性比我高。”格西夏玉巴专门侍奉他的上师尖阿次成伯,有一次除灶灰,托着灰匣下楼时,在楼梯上突然非常清晰地悟出了一切经典教义,得了许多神通。
  萨迦班智达在上师扎巴尖参生病期间虔诚地照顾,为自消业,后来自然出现了许多智慧和成就。他对人说,“我小时想学修上师瑜伽,就去向尊师请教。尊师说:你对我不当佛看待,只当作的叔叔看待,不能拿你的身里身外之物对上师无私奉献,学又何用?便没有传。后来一段时期,我先后出现过四次死亡兆头,身体很虚弱。正在这时,我的恩师生病卧床,我昼夜废寝忘食地侍候护理,这对我消了很大的业。上师痊愈后,就给我传授了上师瑜珈,从此我把恩师看作真正的佛,是诸佛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这样我便脱离了死症,身心恢复健康。对声明、因明、密续、般若、俱舍、律学等学问也更加精通,能应运自如,正见也大大提高了。人和神鬼敬我助我,元朝皇帝等许多有权势的人也向我求法。现在看来上师示病,完全是为了度我。”
  格西仲敦巴当时对阿底夏尊者的尊敬和侍奉超过别人,因此,他的成就在同门中也最高。如他在病榻前侍奉尊者亲手接送大小便等,做了许多脏活苦活,由此得到阿底峡尊者的器重,他虽是个居士,却也受到僧众的敬重,成了阿底峡的法位继承人。
  《萨班教言》中写道:“数劫苦修般若行,施舍身首手足功,师道刹那间圆满。乐修供奉上师法。”历时数劫,进行舍身等许多艰难苦行才能圆满的般若行,在师道中刹那之间便可完成,因此,在修积福德资粮和消除罪业方面,没有比供养上师更方便的法门。并且,造上师像、书写和传播上师教法的功德也非常殊胜。
  (四)思念祈求
  思念祈求上师其实是修与上师相应。因为与自己的根本上师是最易相应的,所以思念祈求自己的根本上师最易得加持。上师相应法已含摄了生起、圆满二次第的密法,因此可以说思念祈求上师的功德胜于观修生圆次第的功德。
  《明灯续》中说:“修施舍、修忍、修戒、修精进、修定、修智慧八万四千年的功德,比不上观想相好庄严佛身一刹那的功德;观想八万四千年相好庄严佛身的功德,不如思念上师一刹那的功德。”郭仓哇大师说:“生起次第虽然多,观想上师法最胜。”《阿底续》中说:“放弃睡眠与喧嚣,历劫观修圆满道。不比心头一刹那,观想上师十之一。”密宗无论哪一派,无论修什么法,都把上师相应法当作根本法。
  对上师的一个善念,可积累极大的福德,并可促使诸事如愿。《华严经·树庄严》中说:“经常心中不忘善师友,诸事会如愿以成。”许多行者都有亲身体验可证。
  心中思念上师是最殊胜的迁识往生法,即“破瓦法”。在《善军请求续》中说:“人在临死时,思念上师可迁识往生,并能证菩提。”尽管罪业深重,只要临死时念及上师,就能迁识往生人天福地,闻善道,终究成佛。这是一种最简便而又最有把握的破瓦法。
  思念上师可自然得本尊加持,获得无上成就。如大成就师冒觉巴说的:“观音白就让他白,度母绿就让她绿,喜金刚黑就让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时候心中都没有离开过师父的形象,因此,离成佛大概不会远。”如他所说,这位大师心中不离上师,于是得到许多本尊真实现像,即身获得了无上成就。但现在很多人对可以亲近到的上师漠不关心,却另寻本尊修练,与那些大成就师背道而驰。尘阿洛追尖参也曾说:“我们虽然没有什么能耐,只要心中除上师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的话,由于这种殊胜缘起的作用,你一生中不变样是不可能的。”
  郭仓哇大师说:“祈祷(上师)之功,能使自己与上师心合一;祈祷之功,产生特殊悟神通;祈祷之功,源源不断生感悟;祈祷之功,三宝悲智常关照;祈祷之功,所求诸事尽如意。”等等,桑吉次大师教导说:“每天至少做十几次祈祷,定会有感应。”羊公巴大师说:“经常不断地、情真意切地做祈祷,就会使加持能量人心窍,世俗成见自消,执着白化,空觉自生,自然俱生直觉之中万物如在掌心清晰无碍也。”
  祈祷上师对消灭灾害也有不可思议的效应。曾经在潘宝地方有个人被魔鬼缠身而精神失常。家人请格西堪隆巴驱魔,文观慈悲,武诵恶咒均未见效,后来默默祈祷仲敦巴上师,魔病突然痊愈。郭仓哇大师说:“祈祷上师,空行护法视如子;祈祷上师,恶魔鬼怪不敢欺。”
  四、应避免的过患
  须知上师是佛、菩萨的方便显现来度众生,弟子依止上师时纵遇违缘,也应常念上师。因自心不净,所以见师之过,犹如对镜丑或美,在自己不在镜子。《摄颂》云:“有时上师怒,应知自业重,常发随喜心,求忏魔无便;坐常在师旁,师起我亦起;如我在坐时,当起身迎候;受用当供师,师前我当后;行时在师左,不履上师影;遇路险兽危,先启请后行;上师之坐垫,应恭敬勿用;上师所住室,启闭宜轻缓;勿疾趋妄言,勿高声笑语;心常具威仪,时存敬畏意。”
  对上师常存欢喜心,不会遭魔。遇到他人谤自己的上师,当劝他,如果对方不听也不要嗔怒。与上师侍者,或金刚弟兄,一言不合,就成仇怨,这是大过患,应视如手足。否则犯戒,这是学密法尤当注意的。具体来说依师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诋毁上师
  弟子对上师,应恭恭敬敬。身行顶礼,语赞功德行祈祷,心中常生敬信之情,不能怠慢。否则就会犯失戒之罪。在任何时候也不可以种姓、地位、财势、长相、学问等而高傲,不尊敬上师,否则就是害自己而一事无成。
  诬蔑诋毁一个具格上师,尤其是自己所依止的上师,过患极大,会使自己遭受重苦,对今世后世都不吉利。
  诋毁上师修密法不会得成就。犯有四重堕罪、五无问罪等任何一种大罪,通过密法的消业法都可以消净,而成就殊胜佛果。但唯有诋毁上师的罪消不了。《密集主续》中说:“世人虽犯无问等,重堕性的种种罪,在那金刚乘大海,修证此道得成就,诚心诬蔑上师者,修也不会得成就。”《密集续疏明灯》中还说:诋毁上师者不但其人修密无成就,与他要好的朋友也得不到成就。因此不但不能和诋毁上师的人交朋友,就是相接近也受其晦气的影响而妨碍成就。
  诋毁上师,未生功德成就不生,己生功德成就将消失。关于此说的经典见《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前格西公巴瓦收过一个弟子,修止观很长时间没有任何进展,便去请示公巴瓦大师,大师说:“你是否背弃过上师?”他说:“有这么回事。”大师说:“赶快忏悔,请求恕罪。”他便如法忏悔,得到上师的宽恕,然后去修行才得成就。在印度曾经有个得成就的瑜伽师,由于他出身高贵而有傲气,有次故意从上师头顶空中飞过,立刻掉在了地上,失去了飞行功能。因此,学人应像爱护生命那样爱护师道。万一有失敬之处,要立刻向上师忏悔。
  那么,对上师不敬之罪如何忏悔呢?《上师法五十颂》中说:“向那位师长表尊敬,奉献适当的供利,所生病痛与灾难,逐步消除不复生。”就是说:向所触犯的那位师长尊敬地表示歉意,奉献适当的供品,取得上师的宽恕,其不敬师长的罪业就会消除,病痛灾难等不吉利的事也消散。若所触犯的上师已去世或路途遥远而无法向他亲自忏悔陪罪,也可以按格西仲敦巴所教导的那样:向身边的上师进行忏悔,也可消业。因一切上师法性为一体,所以,这种消罪的办法适合于触犯上师之罪。
  (二)对上师不生嗔恨
  《时轮续》中说:“对师动怒一刹那,一劫善行全被毁,数劫堕生地狱等,恶道遭受深重苦。”对上师动怒一刹那,就会毁掉一劫所修善行成就,还会遭受许多深重苦难。嗔怒是恶中之恶,对任何人也不能生嗔恨心,尤其对功德之源上师生嗔心,其罪过更大。
  (三)不观上师之过
  在皈依上师之间应谨慎观察,若无信心或信心不足,就不要皈依。当对其有了充分信心时再皈依,皈依上师后就虔诚信敬,不再观察其过失。《续部》有言:“看到优点得成就,看到过错毁成就。”意思是看到上师身上的优点而产生敬心会得到成就,看到上师的缺点过错而失去敬信,就会妨碍出生成就,毁掉原有成就。
  对上师行为、思想、言论,作为弟子应尽量理解。如暂时不能理解,也绝不能妄加轻视、非议、埋怨等,应知圣哲之境界非凡夫所能揣测,应视为上师度众生的方便示现。卡热公琼大师说:“开示大乘理上师,外部形相虽不美,内部境界难捉摸,不可妄想师是非”。如上师对自己生气,就看做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上师骂自己,就看做是念恶咒驱赶附在自己身上的邪魔;上师打自己,就看做清除自己的无始以来的罪业,驱病逐魔。这些都看做是上师度化的方便之法。这对学修之人十分重要,也是一个消除邪见,获得加持,诸种心愿得以实现的妙方。因此,大成就师藏巴嘉热说:“鞭打是灌顶,由此得加持,责骂是猛咒,消除诸魔障,生恨示疏远,爱索加我身,爱我使长进,惟我是激励,事事方便行。”
  (四)不视上师如凡夫
  视自己的上师如佛菩萨,是密乘特别的方便和要求。通过视上师如佛,可逐渐证悟自己本来是佛。若根据自身境界、世俗眼光把上师视为俗辈,不会得到成就。格西仲敦巴曾禀告阿底夏尊者说:“我们藏地修行的很多,出成就的没有几个。”尊者说:“大乘功德成就,无论大小都离不开上师,你们藏人把上师当做普通人,怎会出成就?”密乘各派都持同类观点。应知见到上师也是凡夫,这是自己的佛性被无明遮蔽所致。我们应透过有漏肉身之相,看到其圆觉智慧的体性。
  (五)恭敬上师衣物座位等
  恭敬衣物等功德如修佛塔,对上师的衣物鞋帽座垫等不能践踏不恭。有些人以为信仰在心中,何必斤斤计较外表小节,因而在起居礼节上不尊敬上师,随便践踏衣物等,是非常错误的。如经上师允许或有特殊原因,其不敬举动该当别论。
  (六)爱惜上师财物‘
  对上师的财物,要善加爱护,为上师创造出良好的生活条件。如果随便乱用,浪费财物,使上师受到损失,其等流果报,是其今生来世生活贫困,少吃缺穿,万一有钱财,也是经常破费而难得自用。甚至下堕饿鬼道,常受饥饿之苦。
  (七)使上师心情愉快
  敬奉上师,要使上师心情愉快,生活平静、法事不受干扰。倘若惹是生非,使上师心烦意乱,不愉快,其果报是频生是非口舌,自己心情不得安宁。对此应十分谨慎。
  总之,大至成就佛果,小至现世生活的安乐都可能是归信上师的功德利益。因此,要像重视生命那样重视师道。详细解说可参见《上师法五十颂》等。
  二皈依上师三宝
  修行须按照次第循序渐进、如理如法地进行。班禅·洛桑却吉坚赞说:“皈依及发心,为教及大乘,入门主干故,勤修莫空谈。”
  佛教共同的入门就是皈依,大乘共同的入门是发心,金刚乘的不共入门是灌顶。所以进入佛教大门,第一步就是清净皈依,它是万法的根本生源。
  一、皈依之因
  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总于轮回特别是三恶道中受着猛利痛苦,如果不根治,痛苦将无止境。众生作善业的力量非常微弱,作罪业的力量却非常强大而且各种恶业无不造作,数量极多。那么后世的去处定是恶道。如今得遇上师三宝,就应抓住这殊胜因缘。
  所谓皈依是归投依靠。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归、归投,依是依靠、信赖。凡是归投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
  凡是不究竟不著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实际上,皈依的对象,应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皈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寻求自身佛性的显现。我们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二、生起信心
  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的是信心。皈依之初生起稳固的信心非常重要。
  (一)信心的重要
  莲花生大土说:“一心信三宝,决定得大加持,所求圆满。”因为信心为生善法的种子,若无此犹如焦芽败种,难生出善法功德。
  要想使三宝的悲心与加持融人自相续,只能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有多少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就有多少;若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就不可能得到悲悯与加持。如果具有真诚的信心与恭敬心,无论谁祈祷,佛陀都会赐予他加持,诸佛对众生的悲心无有亲疏。莲师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
  从前藏地有个人去印度经商,他母亲让他带回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他多’次都忘记了。一次,儿子又准备去印度时,母亲为让他带回加持品以自杀相胁。儿子这次又忘记了,临近家门之时突然想起,就找一颗狗牙,用绸缎裹好当作佛牙交给母亲。老母亲以为是真正的佛牙,以强烈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生出了许多舍利。当老妇人去世时,出现了彩虹光环等许多瑞相。这并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而是老妇人以强烈的信心使佛的加持力融人狗牙中·,所以狗牙也就与佛牙无别了。
  (二)信心分类
  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进入有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殿堂或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或者听到他们的功德及事迹时,能够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这种由清净心而引发的信心称清净信。
  欲乐信:听到恶道的痛苦后生起想摆脱之心,若听闻善道与解脱的安乐则生起想获得之心,闻到善法的功德后生起要修持之心,现见罪业的过患后生起想断除之心,这些都是欲乐信。
  胜解信(决定断疑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三宝是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还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三宝之外,没有其它的依赖和指望,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称为胜解信,又称决定断疑信。
  (三)断除失去信心的四种原因
  此四种原因是:贪欲、嗔恨、恐惧和无知。
  1.不因贪欲而抛弃佛法
  由于了知贪爱执着的错误,即使知道可以得到国王般的财富和权势,也不会抛弃佛法。弥勒菩萨教导:“虽然人们无法得到一切欲求之事,受骗者仍然追求世俗短暂的快乐。而坚定追求解脱者却舍弃贪欲,即使他们也许能得到整个王国的财富。”
  2.不因嗔恨而抛弃佛法
  如《人菩萨行论》中所说的:“累劫所积善功德,布施并礼敬诸佛。刹那嗔恨心生起,功德摧毁尽无余。无有罪业过嗔恨,无有忏悔胜坚忍。明智行者善忍辱。”
  由于了知瞪恨的错误,此人不会抛弃佛教,因为如果此人由于嗔恨而抛弃追求解脱轮回,那么,此人伤害的只是自己。
  3.不因恐惧而抛弃佛法
  即使某人对你说:“如果你依佛法修持,我就杀死你,或者是我将夺走你的一切财富。”此人仍然不会舍弃佛法,因为他知道此生的恐怖和痛苦,比起在地狱中或是其它恶道中的痛苦不及万一。
  4.不因无知而抛弃佛法
  《人菩萨行论》中说:“一个人为疾病所折磨时,他的所有行为都是绝望的;而被无知所折磨的心灵,在各方面都是无能无力的。”不能拣择有益、无益及对善恶的无知,正是造成堕落的原因。
  一个人如果不因此四种因素而舍弃佛法,他将是修持佛道的法器。《宝王论》中说道:“此人被称为具信心,并且是解脱教授的良好法器,如果,他不因贪爱、嗔恨、恐惧和无知而舍弃佛教。”
  (四)修持信心的方法 · 应不断殷重、恭敬、以清净心向上师和三宝祈祷,以使信心增长而功德不虚耗。
  同时,思维三宝功德和圣者修持的感人事迹,阅读清净经典,舍弃恶友,结交持守戒律的金刚兄弟,在那些能增长信心的方法上努力。
  应该仔细研读自己传承上师的传记,对传承上师进行禅修并且经常持续地向他们祈求,向他们念诵祈请文,并且鼓励他人念诵祈请文以使他人也增长信心。
  三、皈依的发心
  因畏惧三恶道,希求人天安乐而皈依为下根,为小士的皈依。小士是指欲得轮回乐果,畏惧恶道而皈依各自天尊或三宝未入宗派之人,或者虽人宗派却是外道,或者佛教徒中虽信仰三宝却无人道能力者。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意乐如果不清净,则只能称为小士。见六道是苦,为自己解脱而皈依三宝,是中根,称为中士道的皈依。
  思一切众生如母,为使他们离苦乃至成佛而皈依,为大乘道,是上根,这种为大士道的皈依。
  有人说学佛太难,说这话不是因为惰性,就是怯弱,或是闻而不思,不知法义的殊胜。如担心即身不能成就,须发愿请三宝加持,此身不成,下世乘愿再来。如藏区的转世活佛就是这样。如果说我一人怎么能度众生?这是无菩提心,自断慧命的想法,最为不可。应思人天福报只是短期享受,福过灾生,那么下根的发心就是不对的。如果求声闻缘觉的果位,自己虽得出离,而那些长沦六道的如母有情,谁去解救他们呢?好象在战场上,别人都死了,我独自活下来,又有什么意思?应发大乘心,为了利他而皈依。如果已经皈依而发心错误,就要重新皈依,或者启白上师,增上发心。因众生无量无边,所以皈依发心的功德也无量无边。皈依因发心不同,得到的果也就不同。
  四、三宝
  (一)三宝分类
  现且分为两大类: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1.住持三宝
  佛宝,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法宝,凡是三藏(经、律、论)经典。僧宝,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都是僧宝。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分都是智慧所在,都可以宣讲佛法。佛的身、语、意能够遍覆三千大干世界,三千大干世界中的众生,如果忆念佛陀,都能够得到佛的庇护。
  (2)语功德
  是指世界上所有有情,同时以自己的语言向佛请教问题,佛能刹那间明白所有问题,对他们皆加以摄持并以一个声音,回答一切问题,他们也能各自听到以自己的语言作出的回答,而生悟解。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3)意功德,包括智慧和慈悲两方面
  佛的大慈悲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看众生受苦,如自己受苦,所以运同体的悲心,拔诸众生出离众苦;兴无缘的慈心,与众生究竟安乐。佛所做的就是拔苦与乐,普度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而且以使众生都成佛为目标,因为只有众生成佛之后,才能究竟离苦得乐。而且不舍一个众生,且不受时空限制,以度他们成佛为目标,所以说佛的悲心深广无比,最圆满。
  佛的智慧:指佛的五智、十力、三身。
  (1)五智:
  密宗在显宗所说转识成智的“四智”外,再加上法界体性智,为“五智”。
  ①大圆镜智:是第八识离一切生死烦恼杂染之法而得的无漏智慧。因其智体清净,如大圆镜之光明,能遍映万象,纤毫无遗,故名。配于东方阿闪如来。. ②平等性智:是转第七识,远离我见、我执,而得自、他平等之理的无漏智慧。因有此智,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配于南方宝生如来。
  ③妙观察智:是转第六识,而得能观诸法空理的无漏智慧。此智能观察到众生不同根机,而自在说法,教化众生。配于西方阿弥陀如来。
  ④成所作智:是转前五识,而得能随意变化以利益一切众生的无漏智慧。此智的特点是能于十方世界以身、口、意三业变化神通,根据不同的因缘根机利乐一切众生。配于北方不空成就如来。
  法界体性智:此智为密宗所立的五智之一。无尽之诸法,称为法界;诸法之所依,称为体;法然不坏,称为性;能决断分明无尽诸法之智,称为法界体性智。如以五佛配属,当属中央大日如来。
  (2)十力:
  一、是处非处如实知,二、知众生三世诸业诸受。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知,四、知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知,五、知众生种种欲,六、知世间种种无数性,七、知一切道所至处,八、宿命明,九、天眼明,十、漏尽明。
  (3)三身:
  ①法身:“以空为体,遍一切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说法身是诸佛所共有的。《现观庄严论》中讲法身有二十一种无漏智:
  a菩提分三十七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正道。
  b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c八解脱:有色观色定、五色观色定、净色定、以及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四五色定与灭尽定。
  d九等至:四禅、四无色定与灭尽定。
  e十遍处:观地水火风、青黄白赤四显色、空无边及识无边。
  f内有色相外观色小,内有色相外观色大,内五色相外观色小,内无色相外观色大,共为四四处,现见唯有内无色观胜于蓝黄红白四种,共八种。
  g遣除他相续之烦恼故无染等至。
  h一切事业任运自成故为知愿处。
  i六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
  j四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法无碍智、力无碍智。
  k四净:身净、缘净、心净、智净。
  l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m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遍道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和知漏尽智力。
  n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和说出离道无畏。 ,
  。三无护:身语意之诸行不想颠倒隐瞒。
  p三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
  q不忘利益众生。
  r摧毁一切习气之垢。
  s具饶益一切有情之大悲。
  t佛十八不共法: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正勤无退、念无退、慧无退、等持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共为十八种。
  u一切种智。
  以上为佛的二十一种法身智慧。
  ②报身,又叫受用身,是为教化诸菩萨所现的庄严完美形象。报身有“五决定”:住决定定,永住清净佛土;身决定,为庄严相好身;法决定,为菩萨所说之法皆为大乘之法;眷属决定,眷属为诸菩萨圣众;时决定,住世至轮回未空之间。这是报身所具的五种特质。
  ③化身,佛为度众生,应以什么身化度,就化现什么身,名为随类化身。并应机演说种种了义或不了义的佛法。如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就是化身。所化的身相,不一定是比丘相,不一定是佛相,可能是国王、大臣、美女、乞丐,鬼王,甚至草木山石都有可能是佛化身。受化者也不一定知道是佛。如人在遇危险急难时,在黑暗中因遇到光明而脱险,这光明可能也是佛所化的。
  2.法宝
  释迦牟尼佛传给我们八万四千法门,但浓缩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教理上面的,一种是实修上面的,也就是教法和证法。
  教法就是研究或闻思的显密各乘佛法,如进行辩论、讨论的教义、理论。教法是以闻思的方式流传和维持佛法。包括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等。相同部分合在一起为契经;最初以散文的形式,最终将彼义集为颂词为应颂;佛陀等授记为记别;颂词为讽诵;劝诫闻法者而宣说之经为自说;以各自传记加持为譬喻;宣说宿世为本事;具有因及缘所说之经为因缘;无边广说为方广;生起信心等之理为本生;略说一义后说其解释为论议;宣说稀有精华义为希法。
  证法,是指导行者通过戒、定、慧三学,而次第证悟的显密方法。如闭关修四加行,或从具德上师那里得到传承,并且按照他的指导念佛、礼拜、禅定,修生圆次第等等,这种比较重视修持实践,能带来证悟的法,都是证法。证法是以修持的方式传承下去的。
  教法和证法是相互依存的,不可截然分开。没有教法就得不到证法,所以首先要学习教法,然后修持证法。如果只学习教法,只研究佛法,而并不去实修的话,行者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而且也无法得知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没有经过教义和闻思而去修行佛法,会象盲人走路一样,易人歧途。
  因此修行是要把两者融合一起,先听闻,思考,然后再去实修,这就是闻、思、修的一般过程。但是并不一定听闻完全部的佛法后才开始思考、才开始修行,在闻法的当下、在思考的当下你就可以修行,所以说闻、思、修三种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证悟的次第显密各乘有多种分类:一、密乘修证次第;二、声缘八地与菩萨十地;三、五道。
  (1)密乘修证次第
  密乘修行须依次经前行、加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次第来修证,而大圆满次第则是宁玛派独有。
  (2)声缘八地与菩萨十地
  《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云:“成为功德所依故称为地。”有声闻、缘觉八地与菩萨十地。
  ’声缘八地,《中般若经》说:“种姓地、第八地、现见地、微薄地、离贪地、已证地、声闻地、缘觉地,此等称为声缘八地。”
  最初的加行道,三乘各自安立的缘故为种姓地。现见白法地。预流向是从阿罗汉数第八位,故称为第八地。已脱离欲界、四色禅定、四无色界的九种垢染,所以称为阿罗汉,现见沙门第一果预流果为现见地。欲界之修断多数已微薄,所以一来果称为微薄地。远离欲界贪欲的无来果,称为离贪地。已成事故的阿罗汉,称为已证地。一来向、无来向、阿罗汉向三地称为声闻地。缘觉地是指缘觉四果地。
  所说的菩萨十地,因为能脱离无量的烦恼和畏惧并且越来越向上,故称为地。《经观庄严论》云:“无量魔怖畏,悉皆脱离故,逐渐趋向上,许彼等为地。”以十度遣除悭吝等十种障碍而安立为十地。《华严经》云:“为清净十地之违品而详细分为十度。一地以行布施度为主,其余诸度并非完全不修……”所谓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方便力愿、智度,这些为十度。这十度所断的就是悭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乱、愚痴、不具方便、力障、不成所愿以及所知障十者。断除了这些障碍而分为十地。
  其中第一极喜地,《经观庄严论》云:“趋近得菩提,见成众生利,极其生欢喜,故称极喜地。”一地菩萨能于一刹那间面见一百尊佛;了达百佛加持;示现一百化身;显示一百劫;彻见前后百世;人出百种等持;成熟一百众生;震动一百刹土;照亮一百刹土;开启百种法门;示现一百自身;每一身体为一百圆满眷属所围绕;受生为南赡部洲之王。而且一地菩萨证悟心性光明藏遍布一切众生,而生起自他平等之菩提心。
  第二离垢地,《经观庄严论》云:“离破戒垢故,称为离垢地。”二地菩萨证悟一切所知,而精进净除如来藏之垢,不造十不善业,行持十善法。刹那获得一地功德的一万二千倍,成为四洲转轮王。
  第三发光地,《经观庄严论》云:“能放法光芒,故称发光地。”此地能生出神通,永尽贪嗔。三地菩萨的功德是二地菩萨的一百一十二万倍,转生为帝释天王。
  第四焰慧地,《经观庄严论》云:“菩提同品法,具如烈火光,四地焚二取,故称焰慧地。”四地菩萨证悟无我所执而断除贪法。获得三地菩萨的一千二百万倍功德,转生为夜摩天王。
  第五难胜地,《经观庄严论》云:“成熟诸众生,亦护自心故,具慧者难行,故称难胜地。”五地菩萨诸魔难胜,善知圣谛等微细深义。证悟自他相续同具如来藏而以十清净意乐证悟诸佛平等。十清净即功德、学处、了知道与非道、三十七道法、能成熟众生,前二者各分身语意三种。五地菩萨的功德是四地菩萨功德的一万二千俱胝倍,异熟果是可转生兜率天王。
  第六现前地,《经观庄严论》云:“依靠智慧度,尔后即现前,轮回涅槃故,称为现前地。”六地菩萨证悟自性清净,而遣除取舍轮涅的一切执着。六地菩萨的功德是五地菩萨的一百一十二俱胝倍,其异熟果,是可转生化乐天王。
  第七远行地,《经观庄严论》云:“趋至一道故,称为远行地。”七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异而遣除一切相执。功德是六地菩萨的一百二十俱胝那由他倍,可转生他乐自在天王。
  第八不动地,《经观庄严论》云:“二想不动故,定称不动地。”八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功过增减,而生起极其清净殊胜之法忍。八地菩萨能面见等同十万大干世界微尘数的佛陀,他的异熟果,可转生为一千梵天王。
  ’第九善慧地,《经观庄严论》云:“无碍解妙慧,称之善慧地。”九地菩萨证悟本来佛性中具有四无碍解而获得智慧自在。九地菩萨现见无数大干世界微尘数的佛陀等,其功德可转生二千大梵王。
  第十法云地,《经观庄严论》云:“如云之二法,遍布虚空界,故称法云地。”十地菩萨十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是圆满事业之来源,而获得四种自在。于刹那可亲见不可言说佛刹之不可言说极细微尘数之佛陀等十二倍功德。异熟果是可转生净居天王。
  显宗将证悟境界分为十地,而密宗认为还有十一普光地,在十一地之上,还有十二莲花地,也有些人说还有十三持金刚地,它是遍空大乐周遍离戏之法身。有些论中说:“十四大乐地、十五等持地、十六上智地”等,虽有无量说法,然而这些都与普光地是一本体的,只是从不同的反体上分析而已。
  (3)五道
  指大乘菩萨修道的五个阶段,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五道。
  资粮道:以修持戒布施等善法来积聚福德、智慧二资粮,所以叫资粮道。然而这一阶位未修真如观,而有烦恼、所知二障。依唯识说,这要修行一大阿僧祗劫。
  加行道:广义的说,加行就是加功力努力进修。从这一意义来说,修行、修福、修慧都是加行。但加行有一特别意义,就是指为了断烦恼,从凡人圣,所修的思维、观察、修止,修(空性)观,在没有悟空性以前的一切修行,就是加行道。分四位:暖、顶、忍、世第一法。
  见道:经加行道的修习,如实体见了空性真理,叫作见道位。大乘称初地为见道,见道之前是凡夫,见道之后就是圣者。
  修道:见道以后,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继续修习根本智,叫修道位。要经二大阿僧祗劫。
  无学道:又叫究竟道,修到究竟圆满,无可学了,究竟成佛,就是无学道。
  初学者入门的资粮道与加行道,是凡夫二道;见道与修道是圣者的有学道,此道菩萨精进修持并断除见修所断;无学道是无与伦比,究竟唯一之地。修证这些地道的一切深法,都是证法。
  3.僧宝
  僧宝是帮助行者修行的助缘,其中声闻缘觉与十地以下的菩萨为外僧众,空行密众为内僧。
  空行众、力行众,密咒者、事业者,金刚部、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以及如来部中包括的出世间众和住于大手印持明、长寿持明、任运持明地的诸阿阁黎就是内僧众。
  持明若分,则有四种:即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与任运持明。
  异熟持明:资粮道与加行道中通过修生圆次第,虽然身体平凡存在,但心已成为本尊之身。倘若他未得胜法位就离开了人世,则将于中阴获得大手印持明果位,舍弃身体时心已成熟为本尊身,所以叫异熟持明。《道次第论》说:“一多本尊之瑜伽,所示之地抑或得,六月十六依修时,未成金刚身之前,力微缘愿薄弱故,生分别念身住世,觉性趋至金刚持。”得胜法位时已真实获得长寿持明果位。《道次第论》云:“倘若诸缘未断绝,此即获得金刚身。”
  长寿持明:究竟胜法位后,因获得金刚身而无有生死,心得见地。《道次第论》云:“究竟趋人现见义,修行资粮之成就,身界生处有漏尽,成金刚身寿持明,现见法义定涅架,不舍身体至佛地,远离诸畏神变圆。”也就是说,获得长寿持明者的身体住于胜法位,《密藏续》云:“虽持人与天,梵天清净身,然住殊胜地。”他的化身与功德都相当于一地菩萨。
  大手印持明:是从二地到十地间的修道九地,即身体现为坛城(本尊)的形相,心已净除九垢具有无相智慧。二地、三地、四地、五地称为金刚持明,以如金刚般的证悟摧毁自地之障故。六地主要行持智慧度,并转法轮,所以称为轮宝持明。七地善巧方便如同宝轮,因此也称为宝轮持明。八地获得无分别智慧宝自在,所以称为宝珠持明。九地以无贪修刹土、行事业故称为莲花持明。十地圆满而行利众事业,因此称为宝剑持明。
  任运持明:是指佛地。《业次第论》云:“以昔而圆力,如说净垢染,佛之三智慧,任运持明者。”
  五、皈依之法
  密宗皈依依修行次第分:外皈依、内皈依及密皈依。外皈依相当于显乘皈依,是密乘内、外皈依的基础,而密皈依又建立在内、外皈依基础之上。
  (一)外皈依
  皈依之因:怖为轮回苦;信三宝为皈依处;以三宝为皈依之境。以这三者,生起欲皈依之念。总之,都是因畏惧死而皈依。
  皈依境:佛、法、僧三宝。
  皈依者的条件:志向三宝,诚信并念其功德。
  皈依之法:当以身、语、意,恭敬地皈依。并以三念作皈依:畏惧恶道与轮回,信三宝的加持,具有坚信与大悲。
  应以何态度皈依:当以对众生负责,并为利益他们而皈依。若只求出离轮回,求涅槃果,则无法达到真正与圆满的觉悟。
  外皈依之功德:
  1.成为佛弟子 —
  关于佛教及外道的差别,虽然界定的方法很多,但阿底峡尊者和希德巴大师二人都以皈依来界定。阿底峡尊者曾对藏人说:没有比这个密法(皈依)更深之法可说。他只是对症下药地主要讲说皈依和业果等法,所以在藏地多称之皈依喇嘛和业果喇嘛。仅管如此还是对佛教及弟子修持起了很大的作用。
  2。是众戒之所依
  《俱舍论释》云:“皈依是授受一切戒律的胜门。”反之,若失皈依戒,以之为基础的其它戒亦毁。若欲还净,还净皈依戒就够了,就是于三宝前供养并作皈依就可以。
  受一切戒前亦当作皈依:由一日戒到密咒戒均如是。故受皈依又名为令成一切戒适合器之因。
  3.灭尽从前所聚的罪障
  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即将投生为猪的天子,皈依后没有投生为猪,因为皈依使恶道的因得以清净。”虽然造了极大罪业而频临恶道的时候,如果能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受持三皈,也能从此大怖畏中不费力地得解脱。
  4.聚集广大福德
  皈依后可得世间功德如长寿、健康、光彩、尊贵、财富等,还可证悟出世间之果。
  皈依功德若有形相,尽虚空界也不能容纳,因三宝不可思议,是最胜福田。
  5.不堕恶道、恶处或邪途
  恶道为地狱、饿鬼、畜牲;若生恶道后,如能皈依三宝就能很快获得解脱。恶处为生无佛法之边地。邪途指非佛法之见,若欲免人此者,皈依即可。
  6.人及非人不能作障
  真实皈依生起,此生不受人为障碍,也不为非人,如龙、恶鬼所害。《阿育王伏龙品》中讲到龙王伤害阿育王时,此王以供养三宝的力量战胜了不皈依供养三宝的龙王。经中说:“有一外道修恶咒兴风索,伤害一位皈依三宝的居士,由于彼居士已皈依三宝,风索反驰向外道。”
  7.心想事成
  皈依供养三宝,可是如法事业易得成办。因皈依的力量能聚集广大福报,由此福德力能迅速地实现愿望。《广大游戏经》中云:“皈依三宝之福德果报能予乐灭苦,皈依三宝具福者能迅速成办如意。”
  8.疾速得圆满正觉
  更何待说他利益耶?如云于密咒之大乘教法中,能于即身及即生得悟,故当断只须间歇作皈依之邪见,当日夜不断作皈依,即必疾速得圆满正觉。
  莲师言:若精勤作皈依,不用修甚多法,就定能达觉悟之果。
  受外皈依后,当善巧修八法,以免誓句退转:
  皈依佛竟,不礼拜其他神祗;皈依法竟,勿害众生;皈依僧竟,勿与外道往来。
  皈依佛竟,“不礼拜其他神祗”之意为对世间神如大天、韦纽天、湿婆等礼拜,即坏皈依戒,若皈依这些神,即毁皈依戒。
  皈依法竟,“勿害众生”,若杀就肯定毁皈依戒,若以嗔心打众生,奴役它们,穿鼻、囚之于棚中,拔其毛发等伤害行为就坏此戒。
  皈依僧竟,“勿与外道往来”,若常与断常二见者交往,则戒已坏,若见解与行为与他们相同,则此戒已毁。
  以下五共皈依修法:
  1.修法之初,以大量好饮食作广陈供。
  于十四日向三宝献供,并恳请莅临。此等供有四:顶礼供、物供、赞颂供、法供。
  顶礼供:就是直立合掌,想诸佛与菩萨功德,并观想:顶礼时,触其足。
  物供:以花等物品献供,但须不是他人的物品;或以观想供,又或自身等。
  赞颂供:以具韵赞颂。
  法供养:就是发愿,发慈悲空性五分的菩提心,愿为众生而得觉悟。
  莲师说:三宝其实根本不需哪怕一杯水或尊敬,供养其实是为得诸佛的普照。
  尽所能供上最好的饮食,诵“嗡、阿、哄三遍”,由此观想供品成甘露海,并观本尊被无数三宝围绕着,而献以甘露供,并请他们纳受。若无法办到,则献任一种供养,并颂言“至宝者,请纳受!”若无任何供物,每日至少供水,若作不到,皈依戒将退。
  三宝其实不需要这些物供,供食物是为了于不知不觉间积累资粮。
  2.宁弃身命,或所珍爱之物,也不弃三宝。
  宁舍身命不弃皈依者:纵有人威胁取眼、斩足、耳、鼻及手等,宁可给他们,也不舍三宝。
  宁舍本命不弃皈依者:纵有人以杀害相威胁,当让他去杀而不舍三宝。
  宁舍珍爱之物,而不弃皈依者:纵人允以整个世界充满宝石相赠,而须放弃皈依者,也不应离弃皈依。
  3.无论何事发生,或病或辛劳、或安乐、欢喜或愁苦,均应陈设曼扎与五种供与三宝。
  皈依并作祈请:“莲师,金刚持,一切佛菩萨,祈请垂听!唯愿病苦,与一切恶魔及黑业所驱者皆不生。祈愿安乐,吉祥与贤善。”
  还可以朗声诵经,讽诵,及供食子以积资粮,因这些是皈依之基本。若无助效,不可生邪见,想三宝无加持力,法为虚假等。当思维当黑业尽时,会感到舒畅!不要作占卜或巫术等,应只作皈依。
  4.无论去何方,当忆念诸佛菩萨,并作皈依。
  假若明日将往东而行,今日当陈设曼扎,并作供养该方向的诸佛菩萨。
  于出发时祈请如下:“莲师,金刚持,一切佛菩萨,敬请垂听!祈请寂息人非人所生障碍并令诸事吉祥,自出发之时至达目的地。”
  若不于出发前一日作,即可于出发之时作。若于出发后离家园十或七步内,忘作皈依,其戒已坏。
  5.当不断思维皈依的功德。
  皈依三宝后以之为愿望之所,并仰之作依估。守三宝为唯一皈处,并作祈请。祈祷三宝求加持。
  思维代表三宝的塑像、雕像、画像、塔或经卷为法身,于礼拜、供养或祈请时突然了悟法身自性,也是可能的。纵然这不发生,礼拜供养三宝也能结一缘,来世可成佛弟子。
  莲师说:无论任何事发生,如觉者之功德与喜乐,当认为上师三宝的加持,任何难题与苦恼生起,当思是自己的恶业。这样能断一切黑业。总之,若不信赖三宝,而生邪见:如三宝无加持力等,有难离最下地狱的可能。
  1.皈依之正行:
  外皈依仪轨各传承略有不同,而内容相同。此仪轨可为参考。
  首先思维:愿安住一切众生于圆满觉中,以此故,当积集资粮,净障与清除阻碍。以此故,直至觉悟即时作皈依。
  然后专心诵三遍:
  一切人中之最胜,十方一切诸佛,我与无边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一切无执之最胜,十方一切诸法,我与无边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一切聚集之最胜,十方不退圣僧,我与无边诸有情,直至菩提永皈依。
  然后专心尽力诵: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再祈请三遍:三宝,祈护离此生诸怖畏,祈护离下道之怖畏,祈护免人邪途。
  最后再诵:功德之根,以此愿为众生利乐故得佛位1
  2.受皈依戒之法:
  顶礼绕行具戒上师,供献鲜花并言:
  大师慈鉴,十方诸佛菩萨慈鉴,于此直至无上正觉,我、某甲,皈依人中之最尊,亿万圆满法身佛陀。
  皈依离执之最胜,大乘之教法。
  聚集之最胜,不退转圣菩萨之僧众。
  诵三遍后即得戒。最后顶礼散花。
  3.皈依后如何得保护:
  凡正确修习如上皈依,必为三宝所护。因此若惧堕于邪途,欲过正道,必能过正道,也必能于此生怖畏之时得依怙。
  若皈依的功德生起,且不满足,功德会继续增长。若以心中生起的功德来积聚资粮及消除诸障,则更多功德就会生起。
  若根器不趋向生起空性或自生本尊坛城的,仍可以皈依的功德来积集资粮与除障。
  有人会质疑,如果皈依后就能得保护,那么诸佛现前,不是早就带领众生离苦了吗?其实诸佛无法亲手带领众生出轮回。若能,诸佛以其大悲与方便,早已无余解脱一切众生了。那么如何才得保护呢?每人都通过修法才得保护。
  (二)内皈依
  皈依境:上师、本尊、空行。
  皈依者:人密咒道之门者。
  皈依之法:以身、语、意至诚皈依。
  皈依时的态度:以上师为佛,纵失身命不舍本尊,并不断向空行作供养。
  时限:自灌顶时,发菩提心,直至成就金刚持位。
  处境:虔信密咒道。
  功德:转成密咒根器,以得不共加持。
  内皈依当修习何法:
  有八种修持,其中有三种不共修持:
  1.皈依上师已,对上师勿起恶心或欲谤他。
  2.皈依本尊已,勿断对本尊的观想与念诵。
  3.皈依空行已,勿断对空行的经常供养。
  五种共修持如下:
  1.任何饮食先取加持为甘露,供给观于顶上的上师,供给观于心轮的本尊和脐轮得空行。当作如此啖食之锻炼。
  2.无论去往何方,祈请上师、本尊、空行。观想上师于顶上,观想自成本尊并观想空行护法为护佑。此为行之锻炼。
  3.纵然失去性命或肢体,也要视上师如心之珍贵,本尊如眼之珍贵,而空行如身之珍贵。
  4.无论遇任何事,或病苦与自在,喜与愁,都应祈请上师,供养本尊,供献食物及食子给空行,除此,勿作占卜或巫术等。
  5.常忆念上师、本尊与空行功德,不断作皈依。皈依上师已,障即除;皈依本尊已,成就大手印身;皈依空行已,得诸成就。
  内皈依的功德:
  皈依上师,不为世智所缚,无明与愚痴之障即除;见与觉之积集圆满,并得当下之觉悟。
  皈依本尊,离日常觉识,自生智资粮积集,得大手印成就。
  皈依空行,离恶魔之障,饿鬼困穷之障清除,得积集离执之资粮,并离染着,得成就报身之大乐。
  内皈依之正行:
  首先当热切求无能胜之觉,再观上师、本尊与空行坐于面前虚空中莲花日月座上,并诵三遍:
  上师,传承之根本;本尊,成就之本源;空行,加持之
  与者。皈依此三根本。
  然后专注于上师、本尊与空行,重复诵:“皈依上师、本尊与空行。”
  再祈请:
  一切上师、本尊与空行,请颁赐身、语、意加持!请颁
  赐灌顶!请赐共不共悉地!请慈悲眷顾我,汝具信之子。
  然后将上师融人顶上,本尊融人心轮,空行融人脐轮。
  内皈依之法:
  首次受戒之仪轨如下。必先受灌顶,灌顶时即同时受戒,若不灌顶而欲受戒,先顶礼绕行上师,献花,并白言:
  上师垂听,本尊之聚集,坛城圣众,空行与随侍,请垂
  听,自即时至得无上大手印持明位,我某甲皈依传承之根
  本,一切超然之诸上师。
  皈依成就之本源,一切本尊之聚集。
  皈依胜加持之颁与者,一切空行众。
  诵此三次,皈依即成。
  此为内皈依讲授。
  (三)密皈依
  皈依境:见、修与行。
  受皈依者:最上根人,欲得证悟者。
  皈依之法:以见、修、行、果作皈依,即以决定见、具境界之修与一味之行作皈依。
  皈依时的态度:离染之见,即不求成佛不弃轮回;离实执之修,为不堕边见而离言表;离取舍之行,为不堕任何界限。
  皈依时限:直至觉悟。
  皈依之处境:不欲再投生。
  皈依之功德:于此生达圆满证悟。
  密皈依当作何种修持:
  三不共锻炼:
  1.具觉悟之见:应修习以具有“别无他处可得佛果”的决定见,因一切众生与佛同体。当修习以得“空有无分”的决定见,以悟诸相与心无二而得。
  2.具境界之修:心勿外求,勿内求,锻炼其任运、自在与放下。
  3.至平行之于无散乱之境界之得锻炼。行住坐卧中观修之境不可得。勿于须臾有散乱。
  以下为七共修法:
  1.纵然胜悟自心为佛,也不弃上师。
  2.纵然知诸相为心,也勿中断功德根本。
  3.纵然无畏地狱,也避免最细微的过失。
  4.纵然不求觉悟,也勿谤教法。
  5.纵然得无上悉地,也勿自负或自夸。
  6.纵然知人我无二,也勿断对众生之大悲。
  7.纵知轮涅无二,也于僻静处而修。
  密皈依后,如何得守护,并有何功德:
  皈依见已,守护行者不入断常二见,邪见与执着被清除,光明法性之积集圆满,身语意不断之悉地得成就。
  皈依修已,见也护持修。染着与习气之障被清除,得以集无二之资粮,决定与本来解脱之悉地得成就。
  皈依行已,护持行者不入邪见或断见。伪善与愚痴之障清除,造次亦无执之积集圆满,转一切觉受成悟之悉地得成就。
  密皈依之正行:
  见,自然放下,应离执与免边见。修当离实执,及定见。其为不可言表。意思是心勿向外求,勿专注于内,住于自然而离实执。行住坐卧中,心住于不断的无散乱的境界中。满足,振奋,空灵,大乐或光明等均为短暂之觉受,切莫视为神异。若心掉举、受障、昏沉,以这些觉受作修习,一切如上的显现,勿以之为过患。
  受密皈依戒之法:
  顶礼绕行上师,向他献花。弟子跏趺坐,以大悲心受利益自他的菩萨戒。然后凝望天际勿动其目,安住觉性——活泼、醒觉、明朗及遍满——勿执于能所,这就是决定之见,具境界之修,胜利之行!当于此直指。思维如前。
  以上为密皈依之讲授。
  莲花生大师说:这是我以外、内、密教法,上下诸见,密与显法摄集为外、内、密皈依的唯一根本口授。若能照此修行,即可转法为修,转修为道,而道熟为果,当信解之。

 
 
 
前五篇文章

依噶顿巴派,观想世间无常共有五种基本的思想

伊吹敦译《中国禅宗史》后记

一座永不灭的灯塔——法因老法师往生纪实

一行禅师谈戒律和缘起的时代意义

一念三千之探释

 

后五篇文章

依中观思想谈谈对业力的看法

郑板桥诗中的禅意

智周《大乘入道次第》初探(下)

写在金刚经专辑前

昙鸾——道绰——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