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香供养---略谈无我的修持与护法 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开篇就提到: 修学佛法应有明确之初期目标,然后应有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以及完成初期目标后进修之次第;此方法与次第,必须是明确可行者;如是学佛,方能有成,不致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若不得大乘法的见道功德,而言修学成佛之道,都属自我安慰之言,并无实质。大乘法之见道,则唯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一途,别无他途;离如来藏之亲证而说有般若智慧可证者,都属谬说。 这里导师明白的开示:首先要确立断我见的目标,然后才是证得大乘见道,如此才能成为实义菩萨。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了解这样的次第后,如实而行,对我们而言,断我见是首要目标,一切精力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而行,只有真实断除我见后,再迈向见道位,如此才是正确的次第,否则空有弘愿,也只是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因而断我见是一切时、一切境都应该努力去做的。 目前对于更多处于资粮位的佛子来说,广泛的积累福德资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但如何积累福德以及如何让所积累的福德成为求道乃至证道的增上缘,这里面道理很深。 当年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自己修建庙宇广供僧众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言无有功德。今天各位佛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若我们怀揣着我见,以我见为主导的思想在积累福德,那又如何让这份福德成为我们求道的增上缘呢?道是什么?我们在自我的指引下又去向何方? 譬如在做护持工作时,想着我又积累多少功德,我又出了多少钱,我今天又帮助几个人,我这个月把书又送给多少人,这些人都因我而接触正法,他们都是我度化的,我希望自己的团体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机会参加禅三?请反思,这样的观念是和道相应的吗?这样的行为和世间做买卖有什么差别?都是以表面的结果为导向,以为人多就是在弘法,法仅仅看人数吗?他人学习正法是因为我自己的庄严而摄受走入吗?其实是世尊正法自身的威德力,是导师广博的智慧慈悲摄受,是其过去生所种善根成熟导致今天这样的结果,这其中哪里有我们自己什么事,我们最多只是一点表面的增上缘,仅仅如此而已,也真的就如此而已。 在弘法乃至护法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返观自己的心态,有时候真是自己获得了很大的功德受用,而对那些尚在迷惑中的佛子心生慈悲救度?还是因为无法安定自己的身心,一定要找一个外缘,以使自己一直处于对外忙碌中,觉得是在弘法护法而觉得安心?这里面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解脱的受用分享,完全是无我利他;后者是以此外缘,逃避自己的内心,以此方式来建立自我存在的感觉,完全是落于我见烦恼中。随着自心向外攀缘的习气而行,这种攀缘带来的只有贪爱,而一旦升起贪爱之心,就想一直保有这层关系,只有攀缘才能带来一种内心假有的安全感,但很快出现担心失去的焦虑,又生起想再攀缘其他人事物的念头,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越攀缘也就是越攀缘。如此长期处在不安、焦虑和恐惧之中,对自己身心都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是自我为自己建立的牢笼。如此保持这样的染心去弘法护持,于人于己又真有怎样的利益?这种心态和晚上看电视无聊,一直拼命选台,折腾一宿打发时间,从心态本质上有多少区别?为什么不安住在现观自心到处易动攀缘的境界上,自己观察,看看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狂乱背后的力量来自哪里?自己痛苦不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所以不妨找个时间来独处,因为我们太相信自己大脑里的思维,太容易随着种种妄念乃至外界的刺激而易动,只要一有时间的空白,我们就立刻想做出种种举措或煲电话粥、或看电视、或听音乐、或上网到处浏览,以此来给予填补,很少能接受和面对自己,接受无所事事的当下,似乎沉默和安静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和不安,以此来给予填补,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存在,而不是做。 譬如在法义辨证时,有些同修往往只在意自己说了什么,完全忘记和忽略自己说话语气和心态,以为说的是正法,真理就在握。其实交流过程中,对方首先感受到的是你的态度,若你一上来就把对方至于敌对立场,试想对方如何能接受你的建言?而你的状态也让他感知到原来学习正法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斗争性,原来你不是来救度,而是来批判,而是以法来证明自己对而别人错,使正法因个人的染污而变色,如此传递出去的法还是正法吗?这样的方式还能摄众吗? 说话的语气和心态往往是你末那的表现,嘴上说的往往只是意识层面的知识而已,若心口不一,其实正法并没有成为你的存在,只是你的谈资而已,并没有彻底在你生命中起到变化,这样的状态表示自己没有获得真实利益,自己的末那尚没有得以少分转净,自己还在烦恼中,以这样的状态来弘法乃至救度众生,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而在不能说服对方的情况下,又心生恨意,埋怨对方福德因缘很差。确实,在你自身还没有走向改变前,你能带给周遭怎样好的福德因缘? 道只在心中! 譬如共修过程中,大家很沉醉于口头的善巧,自己又说出怎样的法义,而全然没有返观到自身的种种习气是否有转变,自己急躁的心态是否有变得安祥,自己是否能更多的自然生起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他最需要的是什么?”,说法时,是否有彰显自身修行很好的用意;请教他人问题时,是否只是为了要对方完全认同自己的观点,而并非是真心的讨教。如此林林种种无非是不离我见而行。怀着这样心态在共修,最后的结果能导致断我见吗?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增长我执、我见、我慢。如此修行不仅是浪费自己的光阴,也是对正法的伤害。 譬如在团体中做护持工作时,对于安排的工作,不断挑选,我喜欢做什么,我做什么义工对自己帮助最大。或只选择校对工作,不仅可以积累福德,还能增长自己的智慧。那些搬书、寄书等枯燥的体力劳动还是请他人去办。这是一个菩萨应该有的心态吗?难道校对工作就比搬书工作更像修行吗?难道校对只是阅读吗?搬书只是体力吗?完全忘记校对和搬书时的心念,才是修行的重点。一切行之中善护自己的心念才是修行的核心。否则空做那么多工作,空读那么多书,没有对自己心念产生任何改变,一切都是零!在护持乃至推广正法过程中,有同修每每不能安于自己的角色,不能接受纪律的束缚,不愿意依照既定的规约来做,只是任意而行而固执的不听劝导,只以自己认为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不能从大局出发,乃至知道不允许做的事情还是坚持去做,已经破戒而不自知。这样是在护持佛法吗? 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末那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只是不断增长我见、我执而已,与道无关,与护法也无关。 大家都希望通过学佛来让自己活的更好,一切都很顺利,身体好,家庭好,事业好,一切如意。修行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与此无关,修行的重点在离我,断除我见,乃至发现本没有我,而不是让这个“我”如何更好,不是努力把这个“我”装扮的更为光鲜,更为饱满。修行也不需要太多外部条件,无需等到积攒了多少钱以后退休再专心修行,修行不是消费对象,修行只在当下,只在现量的体察生命的真实面貌,至于这个面貌外在是什么样,本无所谓。任何时、任何地都是我们的修行场所,都是菩萨的自住道场。 有好有坏才圆满! 我们目前的生活或许很不如意,或许身体又很不好,或许经济状况又很糟糕,或许配偶不学佛又有种种让你无法接受的习气,或许共修的团体让你不满意,或许因为不能直接随菩萨修学而遗憾,或许因为无相念佛功夫一直不能成就而气馁,或许因为自己妄念纷飞无法修行而困扰,或许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正法最新的书籍而埋怨(已有的书有几本认真照做?) 虽然有这种种的烦恼,但还是请接受这一切,不要在内心中和这一切宣战,因为种种的抵抗只会使得烦恼更加具体,更加强化,更加坚实。不要一再把那种恐惧和排斥推开,如果你如实现观就会发现,排斥的结果只会加重自己的痛苦,所以尝试着接受痛苦和烦恼,这样才能给自己的生命一些成长的空间,乃至出现排斥的心念,也只是观察它,接受它,渐渐你会发现,你自然的就在转化它,学会面对一切境界,而心不再执着于所面对的种种境界,不再以此为实而抓住不放,导致自己束缚自己,你就在走向解脱。 所以修行首先要具备的状态就是与生命讲和。 修行是身体力行,修行不在于我们读了多少经藏,记得了什么妙理,若仅是知识,那不过是记忆而已,所以经常看到同修间很多的交流只是在比较彼此记忆力的好坏,而这和道无关。修行在于我们能够现量境界的观察到: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所惑,而进一步引发一系列不同的受想,而这些不同的反应又如何形成我们的各种行为,并在这个过程中拣择出不同的善、恶、好、坏、美、丑、厌、喜,如此周而反复,不断循环。这其中哪里有一个 “我”呢? 修行不是思考,思考只是意识心的事情,修行的重点在转变末那,而末那只相信现量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但凡打探密意的,基本都容易退转,因为他缺乏一念相应,而一念相应是现量境界,是末那现前体察到确实有一个如来藏存在,而非思考逻辑的结果。也因此观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而不可以交流的原因,因为一旦听来他人观行的细节,就会容易将他人的受用转化成自己的一个知识,并以为自己已经了解并证得,如此就错过了体证的机会。所以修行不是在思考身体、情绪和彼此互动,而是去直接的感受它们,去观察他们。如此修行才得力。 在观察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全然不干预的观察者去体察,这更像是一个科学实验,自己来看看生命究竟是什么样子?五蕴都是怎样和合运作的?“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烦恼究竟是什么样子?究竟什么是苦?轮回的本因又是什么?这样的观察不分环境、不分时间,久久观察自然会升起功德受用,自然会升起智慧,了解到原来书本上写的那些知见实际是怎么回事,体察到所谓的“我”其实是多么的狭隘和渺小,“我”原来就是苦的根本因,“我”原来并不自在,受种种制约,“我”是那样的无助和可怜,体察到无常和因缘的涌动,乃至最后发现其实本没有一个可以称为“我”的存在,体察到那个“我”即是无明,无明并不是自我做了什么,而是自我存在本身。由己即他,再观察他人和自己的互动,他人生活的状态,原来都是被自我套牢,都是活在“我”的监狱中而倍受煎熬,如此心生慈悲而决定救度,如此的救度才能彻底,如此的救度才有帮助,如此的救度才没有过失,如此才是菩萨正行。 再有,我们往往会扭曲修行,把其塑造成我们想像的样子,而实际上,我们更多应该是拥抱生命本身,精确的体察到每一个瞬间,了知行蕴种种来龙去脉的变化,心甘情愿的和一切烦恼共处,烦恼升起时往往是观察最好的时机。而修行就是去发现生命本来的面目,不是让自己成为什么特殊的人物,也不是到哪里去,只是了悟实相后,如实的存在而已。 各位师兄,让我们一起开始迈向正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