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王恩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王恩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

  黄夏年

  本世纪初,中国学术论坛上刮起了一股佛学研究的风气,在这股风气中,佛学中的唯识学异军突起,它不仅有起夫先导之功,而且引起了学界的相当注意,一批僧俗学者都投入到此中,纷纷撰文著疏,对推动当时的佛学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开这股风气之先的引路人,无疑是欧阳竟无先生,他所主办的支那内学院招收了不少弟子,也吸引了不少学人前去学习,其中不乏当代的学术大家,并培养了一大批佛学新人,当代不少佛学家都出自该院,像吕澂、汤用彤等人,包括佛教界巨擘呔虚大师也在此受过薰陶,对他们至今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像王恩洋先生,如今我们对他的情况未必能知道的十分清楚,甚至有的青年佛教研究者还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其实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王先生作为支那内学院的一名学子,对中国的佛学界贡献理应不该埋没,尤其是他对当代中国的唯识学的建设著力尤巨,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即对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作一介绍,抛砖引玉,欢迎有识者补正。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师从梁漱冥先生研习印度哲学。1922年至南京支那内学院随欧阳竟无先生学习佛学。1927年返回四川老家,在南充创办了龟山书房,聚众讲学。1942年于四川内江圣水寺创办东方文教研究院,发行“东方文教丛书”和《·文教丛刊》。1957年在北京中国佛学院教书。1961年因病返回成都,晚年逝世于斯。王恩洋先生的著作很多,治学主要涉及了儒、释两家,旁及道家,以及中外关系和文化比较等。关于他的佛教唯识学的著述目录、字数、发表情况如下:

  01·《唯识答疑》 据《五十自述》,1922年撰,刊于何处不详。

  02·《佛法之真义》 1.4万字,20开,50页,全一册。《民铎》四卷一号,1922年1月。《文哲学报》第三期。1923年南京支那内学院铅印本。1946年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名《佛法真义》。

  03·《佛法与外道之差别及佛法之根据》 1.0万字。《佛化新青年》第一卷第4号,1923年。1947年东方文教研究院出版的《佛法真义》后附人。

  04·《<真如作疏所缘义>答辨》 0.07万字。《内学》第一辑1924年。

  05·《<掌珍论>二量真似义》 0.35万字。《内学》第一辑。

  06·《成立唯识义》 1.2万字。《内学》第一辑1924年;收入《唯识通论》,作为第七章。1929年上海佛学书局版、1946年文教院版。《法相学社刊》第三期3、4、5号,载《觉讯月刊》第3卷第3、4、5期连载,1949年。1978年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3》。1984年收入台湾兰吉富主编《现代佛学大系》第51卷。

  07·《(起信论唯识释)置疑》 0.44万字。《内学》第二辑1925年1月。收入《大乘起信论真伪辨》,台湾1956年。1978年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5》。

  08·《唯识通论》 3.7万字,16开,84页,全一册。《世界佛教居土林》第六、七、八期,1924年7月、10月、1925年2月。后为南京支那内学院杂刊之一。铅印本,印数200册。1929年上海佛学书局出版。1946年12月东方文教院再版。1978年代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6》,其提供出处为“内学年刊”,当误。

  09·《佛学通释》(上) 6.5万字,20开,77页,全一册。1931年7月南京支那内学院铅印单行本,5.8万字。1946年四川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内附《佛学解行论》0.6万字。’ 10·《八识规矩颂释论》 3.2万字,32开,全一册。1933年上海佛学书局。1933年上海协济出版部。1934年上海佛教书局铅印本。《龟山丛书》之十。1978年代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5》。

  11·《二十唯识论疏》 3.4万字,32开,96页,全一册。1929年、1933年、1938年上海佛学书局铅印本。《龟山丛书》之三。《海潮音》19卷4号、5号、6号、7号、8号,1938年6月。1978年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9》。1992年上海学书局重印。90年代浙江三门多宝讲寺重印本。

  12·《缘生通释》 1.9万字。《海潮音》十二卷一、六、七号,1932年。1978年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3》,但名为《缘生集释》。

  13·《摄大乘论疏》 16.2万字,32开,375页,全一册。1933年上海佛学书局铅印本。《龟山丛书》之四。1990年福建莆田广化寺铅印本。

  14·《法相学》 5万字,20开,50页,全一册。1935年重庆华岩寺木刻本。《佛学半月刊》第11卷,第10、11、12、13、14号,1942年。1947年四川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后附《答梅光羲居士论缘起书》,0.15万字。

  15·《瑜伽力种性品疏》 3.5万字,32开,69页,木刻本二册。铅印本一册。1935年重庆华岩寺木刻本。1945年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名为《瑜伽师地论菩萨分力性种品疏》。

  16·《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0.2万字。《海潮音》第16卷第2号。1935年2月,第317~319页。

  17·《杂集论疏》 4.5万,开本不详。全一册。1936年重庆华岩寺木刻本。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系《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之一部分。

  18·《摄大乘论疏略述》 6.7万字,32开,全一册。1936年成都日新印刷工业社代印。1995年成都中国文化研究所再版,印数3000册。文前记有“王恩洋先生讲·隆莲法师记录”。与《人中论讲记》(法尊法师讲,隆莲法师记录》合编一册。

  19·《摄大乘论提要》 0.1万字。《佛学半月刊》第8卷13、14号,1939年。

  20·《法相学绪论》 字数不详。《理想与文化》3—4号1943年1月。 ·

  21·《实有真空中道了义论》 2.5万字,32开,34页,全一册。东方文教研究院1943年初版铅印,1945年再版。

  22·《广四缘论》 1.5万字,32开,17页,全一册。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

  23·《因明入正理论释》 7.3万字,20开,61页,全一册。1947年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内附《杂集论论轨抉择疏》3.1万字。90年代浙江三门多宝讲寺影印本,但没附《杂集论论轨抉择疏》。

  24·《杂集论论轨抉择疏》 3.1万字。附人《因明人正理论释》内。

  25·《评新唯识论者之思想》 3.2万字,开本不详,页数不详,全一册。附吕激、太虚《破新唯识论》二篇文章。1946年东方文教研究际铅印本。仅印出少数供内部使用。1946年《文教丛刊》第一卷第一期。

  26·《法相学叙论节录》 0.25万字。《法相学社刊》第一卷第8号,1949年8月。 ·

  27·《因明通论》 字数不详。《弘化月刊))1955年第3、4、5、6、7、8、9、10期。1956年第1期,总第176期。

  28·《瑜伽宗综述讲义》 6万字,16开,119页,全一册。1957.年佛学院讲稿。1959年12月8日写完,油印本。

  29·《(相宗络索)内容提要》 0.7万字。收入《船山佛道思想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年10月。再收入《船山全书》第13卷,岳麓书社,1996年。

  30·《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44万字,大32开,796页,全一册。40年代有分册一本(未出齐)。50年代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线装本三册。1992年上海佛学书局版全一册。

  3l·《印度瑜伽宗的诸论师》 0.7万字。《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4期。

  32·《瑜伽宗的兴起因缘》 0.6万字。《人海灯))1998年第一期。

  33·《五位与百法之关系》 0.60万字,《五台山研究))1998年第三期。

  34·《瑜伽宗玄奘弟子传略》 0.7万字,《佛学研究》1998年刊。

  二

  以上系笔者所知的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汇总,总计有34本(篇)著作。王先生一生撰写文章和著作共200余本(篇)①而唯识学的著作占其全部著作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个数量虽然在王先生一生的著作中并不算多,但是仅就佛学界唯识学的著作来看,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这是因为,一是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占有其本人的全部佛学著的80%,可以说代表了王先生的佛学的特点。二是这些唯识学著作在当代佛学的唯识学的成果中也是比较突出的,而且有着自己的风格。

  有学者指出,“恩洋先生治学,则一生忠于唯识,始终未超越唯识范围,故其唯识学之造诣,于欧阳大师之下为第一人。”Q)所以他是当代中国佛学界中一位专治唯识学的学者,这句话可说是点睛之笔,恰如其分地评价了王先生的佛学研究特点和其在佛学界中的地位。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从年代上看,主要集中在本世纪40年代之前发表,这时正是他在支那内学院学习,以后又回到四川创办龟山书院的时期,佛学一直是他研究的主业。40年代后,他创办了东方文教研究院(后改名东方文教院),研究方向转向了诸子,以研究儒、道为主,并以儒学为主业。50年代以后,他因受中国佛学院之聘,撰写了《瑜伽宗综述》讲义,在佛学院主讲唯识学。这本书至今只有少量的油印本,还没有公开出版,直到近几年,书中的一些章节才在《佛学研究》等刊物上陆续刊出,为学者们所知。从内容上看,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可以分为:一、介绍性著作,如《唯识通论》、《佛学通释》、《瑜伽宗综述》等;二、研究著作,如《佛法之真义》、《佛法与外道之差别及佛法之根据》、《(真知作疏所缘义>答辩》、《<起信论唯识释)置疑》等;三、疏论著作,如《瑜伽力种性晶疏》、《八识规矩颂释论》、《二十唯识论疏》、《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等。应该指出的是,王先生的佛学著作,99%都与唯识学有密切的关系,就是在他撰写的介绍佛教知识的概论性著作里,唯识学的内容也占有相当的篇幅,甚而可以认为他是在唯识学的框架下建构的“佛教概论”。例如他撰写《实有真空中道了义沦》,是因为抗战期间,藏传佛教中观学说传人内地,风靡一时,以唯识为不了义,“内地不少唯识学者也不自信,从而附益其说。”王先生为了改变这种看法,乃用唯识观点撰述此书,作出正面答复。此书“可以说绝无仅有,这对汉藏佛教教理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①。王先生所作的一些疏释,也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些著作中,他不仅只是引经据典,并在其中给予讲解,有很多内容应是他的发挥。他之所以选择的这些唯识著作也是有目的的,如他注疏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应该说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据他自己讲,此书是唯识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而法相之义备,故谈唯识必宗《成唯识论》;谈法相必祖《杂集论》,一本十支,此为观止,《成唯识论》专立唯识,极高明而进精微也;《杂集论》平述法相,致广大而道中庸也。……。”②以前虽有窥基法师的注本,但仍有缺陷,故他发心要在窥基述记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疏释,而且自认为此书是自己一生中用力最勤,比较满意的一本著作⑧。此外,他在《五十自述》中曾经提到要作一本300余卷的《瑜伽师地论疏》,当时已经作了6卷④,可惜这项工作没有坚持下来,先前的6卷也没有出版。现在我们至今不知道此书的概貌,如果这项工作能坚持下来,并且出版,可能是一本最全面的《瑜伽师地论》的注疏了,那他对唯识学的贡献也就更大了。

  本世纪初的唯识学虽然曾经有过一段风光之后,但到了50年代以后就不再显赫了。纵观唯识学的发展史,从印印度世亲大师创立有宗后,玄奘大师将其传人中国建立了法相宗,近现代的欧阳竟无、王恩洋等人对唯识学的复兴和研讨,唯识学在中国走过的道路可谓崎岖坎坷。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交替之际,玄奘大师是中国人的脊梁,受到了我们的深切怀念。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玄奘大师的业绩,缅怀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更倍感到玄奘大师所传的佛教唯识学重要,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地认真地研究地研究和发掘。王恩洋先生继承了玄奘大师的伟业,为我们作出了一个表率,他的唯识学研究体现了时代性,不应埋没,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作者单位:中卤社会科学院)

 
 
 
前五篇文章

玄奘和中观、瑜伽学派

玄奘门人——窥基法师

玄奘译《解深密经》之唯识思想

《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

《忆故人》与竹禅和尚

 

后五篇文章

唐以后唯识学的南下

论玄奘的唯识学境界

论“唯识无境”思想

从《摄大乘论》看唯识缘起的特质

禅之于书:当代语境下的价值阐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