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思所成地体义伽他经论对照(上篇)[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云何“了法”?谓于苦法能了能观,于集、灭、道法能了能观。云何“修习于无寻定”?谓能了知如是法已,又复安住居家诸欲依持断灭及弃出中,或于阿练若处,或于树下空闲,于随顺喜眼所识色所有喜身,于随顺忧眼所识色所有忧身,于随顺舍眼所识色所有舍身,于此所缘无欲寻缠,心多安住,乃至亦无所生家世相应寻缠,心多安住,设起欲寻乃至家世相应寻等,即能如实了知出离,不为欲寻之所障碍,乃至不为家世相应寻所障碍,而能静虑、审虑、谛虑。由此方便,由此道修,能断喜身染爱过失,能断忧身愤恚过失,能断舍身惛沈过失。诸缠断故,身得轻安,随眠断故,于欲界系三身染污心善解脱,彼于尔时名已越度广大欲爱,谓于诸色乃至诸触遍流行爱,若和合爱、若增长爱、若不离爱、若不合爱、若减退爱、若别离爱、或于欲界复受生爱。复有差别:云何修习于无寻定?谓已得无寻无伺静虑。余如前说。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彼天女略问世尊三种要义:一者下分结断,二者上分结断方便,三者即彼下分结断方便及如彼善断。如是问已,尔时世尊随应而答:谓由身轻安、心善解脱,答彼所问下分结断非断方便;由无作、系念、不倾动,答彼所问上分结断方便非断,而于彼断,天女类前亦即领解,惟余下分结断方便及如彼善断。尔时世尊先以修无寻定,广说差别,答断方便,谓若能断、如断、所断。此中了法说名能断,修无寻定说名如断,所断愤过谓嗔恚品,所断爱过谓贪欲品,所断惛沈过谓愚痴品,如是名为能如所断。如是广答断方便已,唯有所余如善断在,复由第二修无寻定差别因缘,答其善断。言善断者,谓毕竟断,远分断、一切杂染断。由了知法故,释毕竟断,由修无寻定故,释远分断,由贪、嗔、痴缠[13] 及随眠[14] 一切断故,释一切杂染断。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又彼天女依诸有学未得胜意,已离欲贪、未离上贪而兴请问。意名腰舟,如经说惭轴意腰舟,于此腰舟犹未得者,说彼名为未得腰舟。此中何等名为腰舟[15] ?谓于诸结善解脱心。

  --------------------------------------------------------------------------------

  [1]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五,经1214; 《别译》卷二十,经230; 《增一阿含经》卷

  二十七,经9;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八“婆耆沙长老相应”经4。

  [2] 大正二,页三三一。

  [3] 大正三十,页三七二。

  [4] 唐译母邑者即今谓女性。

  [5] 下贪指欲界贪。

  [6] 上贪指色、无色界贪。

  [7]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经1092;《别译》卷二,经31;《相应部》一,有偈篇第四“恶魔相应”经25。

  [8] 大正二,页二八六。

  [9] 大正三十,页三七二下。

  [10] 五下分结指顺益欲界之五种烦恼: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见、疑。

  [11] 指顺益色界及无色界之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12] 梵语satkāya,音译萨迦耶,旧译有身,意指五蕴和合之体。如《杂阿含经》123:“云何有身?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13] 指烦恼现行的状态,如瑜伽论卷八十九:一切烦恼皆有其缠,由现行者悉名缠故。

  [14] 随眠指烦恼的种子状态,如瑜伽论卷八十九:烦恼品所有粗重,随附依身,说名随眠,能为种子,生起一切烦恼缠故。

  [15] 唐?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五:“如世度海,以葫芦或皮袋或余,作为浮囊串置腰上,名曰腰舟。”按即今人渡海用之救生圈,此中以腰舟喻智慧,于三界烦恼出离善解脱心,助修学者渡生死海至涅槃彼岸。

  第五颂:怖

  常有怖世间,众生恒所厌,于未生众苦,或复已生中。

  若有少无怖,今请为我说。

  天!我观解脱 不离智、精进,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舍。

  我观极久远 梵志般涅槃,已过诸恐怖,超世间贪著。[1]

  《杂阿含经》经596:[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此世多恐怖,众生常恼乱,已起者亦苦,未起亦当苦,

  颇有离恐处,唯愿慧眼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无有异苦行,无异伏诸根,无异一切舍,而得见解脱。”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见。

  论:[3]

  常有怖世间,众生恒所厌,于未生众苦,或复已生中。

  若有少无怖,今请为我说。

  天!我观解脱 不离智、精进,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舍。

  我观极久远 梵志般涅槃,已过诸恐怖,超世间贪著。

  今此颂中,始从欲界乃至有顶[4] 诸萨迦耶皆名世间。此中义者,意在欲界有乐有苦有情世间。若诸有情十资身具之所摄养,无所匮乏,身康无病,年未衰老,名为有乐有情世间。与此相违,当知有苦有情世间。

  世间众生少分有乐,多分有苦:诸有有乐有情世间,常怀恐怖:勿我财宝王所侵夺,广说乃至勿由此缘遭诸苦难,勿或风热于内发动,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损我耶,如是惧虑未来财宝变坏之苦及身坏苦,心常怖畏。诸有有苦有情世间,现为众苦逼切身心,有苦有忧有愁有箭,有诸扰恼恒不安住,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间,众生恒所厌,于未生众苦,或复已生中。”

  由是因缘彼天现见诸有有乐有情世间乐非决定,请问如来有决定乐、无怖畏处。尔时世尊即为彼天方便示现,惟圣教中有如是处,非诸外道。谓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门或婆罗门,于现法中及当来世诸欲过患,不如实知,由不知故,悕求未来诸欲差别,舍现法欲,求后法欲,精勤受学所有禁戒,虽复安住如是禁戒,然无智慧,不护根门,不守正念,无常委念,乃至广说。彼不调摄诸根门故,于他所惠少小利养及与恭敬尚生爱味,随起恋著,何况广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远离智慧、密护根门,于现法欲尚不能断,况后法欲。又即于彼有一沙门若婆罗门,于欲过患粗了知故,能越现法、后法诸欲,而复欣求上离欲地,于非解脱起解脱想,断弃诸欲便臻远离,彼由精勤数多修习正思惟故,离欲、欲界乃至离欲无所有处,由此因缘舍下(地)自体爱上(地)自体,由爱彼故,于当来世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何况上地。如是弃舍财宝,自体迷失道者,虽复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乐无怖畏处。何以故?彼外道师尚于是处不见不识,况能为彼诸弟子等当广开示。如是外道师及弟子所制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与此相违,善说正法、毗奈耶中,当知具足一切义利,乃至定有众苦边际,依此密意,佛为彼天说如是言:“天!我观解脱不离智精进,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舍。”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为显示恶说、邪法毗奈耶中,师及弟子皆有衰损,善说正法、毗奈耶中,皆具吉祥,于一切苦能证边际。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尔时彼天闻佛世尊答所请问,欢喜踊跃,即以四种无上功德赞叹如来,谓佛世尊难出现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于自他利离染心故:“我观极久远 梵志般涅槃”者,此赞世尊难出现德,“已过诸怨”者,此赞世尊利他行德,“已过诸怖”者,此赞世尊建自利德,“超世间贪欲”者,此赞世尊于自他利离染心德。如是四种功德差别当知。复有三种差别,谓难出现故,难可见故,建立自利利他行故,见者则能成就大义,成大义者,离染心故,遍一切生亦无众罪,如是众德,诸佛世尊最为殊胜故,以此相赞叹如来。

  第六颂:类

  谁奖胜类生,及开出离道,于何住、何学,不惧后世死?

  戒、慧自薰修,具定、念、正直,断诸愁炽燃,正念、心解脱。

  能奖胜类生,及开出离道,住此、于此学,不惧后世死。[5]

  《杂阿含经》经597:[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诸众生,受身得妙色?云何修方便,而得乘出道?

  众生住何法?为何所修习?为何等众生,诸天所供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持戒、明智慧,自修习正受,正直心系念,炽燃忧悉灭,

  得平等智慧,其心善解脱。斯等因缘故,受身得妙色,

  成就乘出道,心住于中学,如是德备者,为诸天供养。”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见。

  论:[7]

  谁奖胜类生,及开出离道,于何住、何学,不惧后世死?

  戒、慧自薰修,具定、念、正直,断诸愁炽燃,正念、心解脱。

  能奖胜类生,及开出离道,住此、于此学,不惧后世死。

  今此颂中言“胜类”者,即是四种胜上姓类:一婆罗门,二刹帝利,三吠舍,四戌达罗。以法、以正、以制、以导教胜类生故名为奖。此中显示唯佛世尊能以法以正以制以导教胜类生。由此因缘,世尊自显唯我独为真奖导者,故为彼天作如是说:具戒、具慧以自熏修。又唯世尊能为四种胜上类生宣说出离一切众苦圣八支道,此中世尊亦自显示是真说者。

  云何“具戒”?谓佛世尊昔菩萨时,弃上妙欲舍离居家,受持身语所有律仪。云何“具慧”?谓即于彼受持身语律仪住者,起如是相,内正思惟,深心筹量,审谛观察,今此世间多遭难苦,所谓若生若老,如经广说。云何“自熏修”?谓于往昔无量余生经三大劫阿僧企耶,于六波罗蜜多修习、善修习,由彼因缘今无师自然心趣出离,又于众缘所生诸行以微妙智能随悟入。云何“具定”?谓能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证得非想非非想处。云何“具念”?谓依如是所得胜定,为断见断诸烦恼故,修四念住,即以如是所修念住为其导首,乃至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云何“正直”?谓彼生起逆流正直圣八支道,能断见断所有烦恼,于逆流道得预随流。云何永“断一切愁忧炽燃”?谓从谛现观俱得成不还者,又能永断五下分结,嗔恚似顺愁忧,贪欲似顺炽燃,于如是等皆已永断。云何“正念”?谓为永断上分诸结,复更修习四种念住,乃至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云何“心解脱”?谓已永断上分结故,于二种障心善解脱:谓烦恼障及所知障。其心如是善解脱故,得成如来、应、正等觉,广说如经。

  由此故“能奖胜类生,开出离道”,诸有四种胜类随一,于此圣教爱乐正行,为欲证得圣八支道,于三学中勤修学者,彼定能证圣八支道及涅槃果,由证彼故,不惧当来生老病死。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略显示唯佛世尊能令四类速得清净,彼若于此能正修行不唐捐故,又复示现如来圣教,善说正法及毗奈耶,又复示现佛是天人无上大师。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

  [1]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经596;《别译》卷九,经181;《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二“天子相应”经17。

  [2] 大正二,页一五九下。

  [3] 大正三十,页三七四上。

  [4] 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处天因位居三界有情之最高位,故称有顶、有顶天。

  [5]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经597;《别译》卷九,经182;《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二“天子相应”经14。

  [6] 大正二,页一六○。

  [7] 大正三十,页三七四。

  第七颂:誉

  云何擅名誉?云何具珍财?云何获美称?云何摄亲友?

  持戒擅名誉,布施具珍财,谛实获美称,惠舍摄亲友。[1]

  《杂阿含经》经1282:[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得名称?云何得大财?云何德流闻?云何得善友?”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持戒得名称,布施得大财,真实德流闻,恩惠得善友。”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见。

  论:[3]

  云何擅名誉?云何具珍财?云何获美称?云何摄亲友?

  持戒擅名誉,布施具珍财,谛实获美称,惠舍摄亲友。

  云何“持戒能擅名誉”?谓如有一或男或女,具足尸罗及贤善法,乃至命终断除杀罪,远离杀生,如经广说,乃至十方所有沙门婆罗门等常所称叹。由是因缘,为诸国王群臣长者乃至城邑聚落人民恭敬供养。

  云何“布施能具珍财”?谓如有一、昔余生中作及增长施福业事,由此因缘,今生巨富大财宝家,乃至众多府库盈积。

  云何“谛实能获美称”?谓如有一不以假伪斗秤函等谄诳、陵蔑、妄言等事而致财宝,但以如法作业伎能,依法、不暴而致财宝;彼既如是,众咸唱言:贤哉,儒士!乃能如法作业伎能引致财宝。

  云何“惠舍摄亲友”?谓如有一现前多有种种家产,远离悭垢,不吝资具,以正安乐而自欢娱,乃至友朋、亲戚、耆长,彼诸人等便相佐助,引致财宝守护滋息。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略显示恭敬利养二种因缘,“持戒擅名誉”者,显恭敬因缘,所余诸句显利养因缘,谓因力故、士用力故、助伴力故。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第八颂:池

  齐何泉止息?于何迳不通?世间诸苦乐,何处无余灭?

  若于是处所,眼、耳及与鼻,舌、身、意、名色,永灭尽无余。

  齐此泉止息,于斯迳不通,世间诸苦乐,是处无余灭。[4]

  《杂阿含经》经1329:[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娑多耆利天神,醯魔波低天神,共作约誓:若其宫中有宝物出者,必当相语,不相语者,得违约罪。时醯魔波低天神宫中,得未曾有宝波昙摩华出,华有千叶,大如车轮,金色宝茎。时醯魔波低天神遣使告语娑多耆利:“聚落主!今我宫中,忽生未曾有宝波昙摩华,华有千叶,大如车轮,金色宝茎,可来观看!”娑多耆利天神,遣使诣醯魔波低告言:“聚落主!用是波昙摩百千为?今我宫中,有未曾有宝,大波昙摩出,所谓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汝便可来奉事供养!”时醯魔波低天神,即与五百眷属,往诣娑多耆利天神所,说偈问言:

  “十五日良时,天夜遇欢会,当说受何斋,从何罗汉受?”

  时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今日佛世尊,在摩竭胜国,住于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演说微妙法,灭除众生苦。苦苦及苦集,苦灭尽作证,

  八圣出苦道,安隐趣涅槃。当往设供养,我罗汉世尊。”

  醯魔波低说偈问言:

  “彼有心愿乐,慈济众生不?彼于受不受,心想平等不?”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彼妙愿慈心,度一切众生;于诸受不受,心想常平等。”

  时醯魔波低说偈问言:

  “为具足明达,已行成就不?诸漏永灭尽,不受后有耶?”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明达善具足,正行已成就。诸漏已永尽,不复受后有。”

  醯魔波低说偈问言:

  “牟尼意行满,及身、口业耶?明行悉具足,以法赞叹耶?”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具足牟尼心,及业身、口满。明行悉具足,以法而赞叹。”

  醯魔波低说偈问言:

  “远离于害生,不与不取不?为远于放荡,不离禅思不?”

  娑多耆利复说偈言:

  “常不害众生,不与不妄取。远离于放荡,日夜常思禅。”

  醯魔波低复说偈问言:

  “为不乐五欲,心不浊乱不?有清净法眼,灭尽愚痴不?”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心常不乐欲,亦无浊乱心。佛法眼清净,愚痴尽无余。”

  醯魔波低复说偈问言:

  “至诚不妄语,粗涩言无有?得无别离说,无不诚说不?”

  娑多耆利复说偈言:

  “至诚不妄语,亦无粗涩言。不离他亲厚,常说如法言。”

  醯魔波低复说偈问言:

  “为持清净戒,正念寂灭不?具足等解脱,如来大智不?”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净戒悉具足,正念常寂静。等解脱成就,得如来大智。”

  醯魔波低复说偈问言:

  “明达悉具足,正行已清净。所有诸漏尽,不复受后有?”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明达悉具足,正行已清净。一切诸漏尽,无复后生有。”

  醯魔波低复说偈言:

  “牟尼善心具,及身、口业迹,明行悉成就,故赞叹其法?”

  娑多耆利说偈答言:

  “牟尼善心具,及身、口业迹,明行悉成就,赞叹于其法。”

  醯魔波低复说偈言:

  “伊尼延鹿 月专,仙人之胜相,少食舍身贪,牟尼处林禅。

  汝今当共行,敬礼彼瞿昙。”

  时有百千鬼神眷属,围绕娑多耆利、醯魔波低,速至佛所,礼拜供养。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敬礼,而说偈言:

  “伊尼延鹿 月专,仙人之胜相,少食无贪嗜,牟尼乐林禅。

  我等今故来,请问于瞿昙,师子独游步,大龙无恐畏。

  今故来请问,牟尼愿决疑!云何得出苦?云何苦解脱?

  唯愿说解脱,苦于何所灭?”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世五欲功德,及说第六意,于彼欲无贪,解脱一切苦。

  如是从苦出,如是解脱苦,今答汝所问,苦从此而灭。”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复说偈问佛:

  “泉从何转还?恶道何不转?世间诸苦乐,于何而灭尽?”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及以意入处,于彼名及色,永灭尽无余。

  于彼泉转还,于彼道不转;于彼苦及乐,得无余灭尽。”

  婆多耆利、醯魔波低,复说偈问佛:

  “世间几法起?几法世和合?几法取受世?几法令世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六法起世间,六法世和合,六法取受世,六法世损减。”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复说偈问佛:

  “云何度诸流,日夜勤方便?无攀、无住处,而不溺深渊?”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如思惟系念,是能度深渊。

  不乐诸欲想,亦超色诸结,无攀、无住处,不溺于深渊。”

  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复说偈问佛:

  “何法度诸流?以何度大海?云何舍离苦?云何得清净?”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正信度河流,不放逸度海,精进能断苦,智慧得清净。”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汝可更问余,沙门、梵志法,真实施调伏,除此更无法。”

  醯魔波低复说偈言:

  “更余何所问,沙门、梵志法,大精进今日,已具善开导。

  我今当报彼,娑多耆利恩,能以导御师,告语于我等。

  我当诣村村,家家而随佛,承事礼供养,从佛闻正法。

  此百千鬼神,悉合掌恭敬,一切归依佛,牟尼之大师。

  得无上之名,必见真实义,成就大智慧,于欲不染著。

  慧者当观察,救护世间者,得贤圣道迹,是则大仙人。”

  佛说是经已,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及诸眷族五百鬼神,闻佛所说,皆大欢喜随喜,礼佛而去。

  论:[6]

  齐何泉止息?于何迳不通?世间诸苦乐,何处无余灭?

  若于是处所,眼、耳及与鼻,舌、身、意、名色,永灭尽无余。

  齐此泉止息,于斯迳不通,世间诸苦乐,是处无余灭。

  云何为“泉”?谓六触处。何以故?譬如泉池能生诸水,水所系属堪任触用,又能存养男女大小,下及禽兽,乃至一切未尽枯竭。六内触处亦复如是,一切愚夫六境界触之所触用,又能存养,乃至是中诸贪爱水未尽枯竭。云何为“迳”?迳有二种:一烦恼迳,二者业迳。此中迳者,意明因义。云何“苦乐”?谓或于现法六种触处为缘所生,或安受受所摄,或不安受受所摄,或于后法烦恼摄持妙行恶行为缘所生,或安受受所摄,或不安受受所摄。于何处所如是六处及名色等无余灭尽?谓无余依涅槃界中,若诸异生泉迳、苦乐,一切无缺,亦未有舍;若诸有学缺而未舍,若诸无学,迳及当来所有苦乐,亦缺亦舍,不复现行,泉及现法所有苦乐,亦缺亦舍,有余依故犹复现行。是故无余涅槃界中说彼一切无余尽灭。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略显示于现法中因及苦乐,于后法中因及苦乐,于无余依涅槃界中,皆悉永灭。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

  [1]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经1282,卷五十,经1326;《别译》卷十四,经280,卷十五,经325;南传《小部》‘经集’“蛇品”经10。

  [2] 大正二,页三五三。

  [3] 大正三十,页三七五。

  [4]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经601,卷五十,经1329;《别译》卷九,经328;南传《小部》二、‘经集’“蛇品”经9。

  [5] 大正二,页三六五。

  [6] 大正三十,页三七五。

  第九颂:流

  谁能越暴流?谁能超大海?谁能舍众苦?谁能得清净?

  正信越暴流,无逸超大海,精进舍众苦,智慧得清净。

  谁超越暴流?昼夜无惛昧?于无攀无住,甚深无减劣?

  圆满众尸罗,具慧善安定,内思惟系念,能度极难度。

  诸欲想离染,亦超色界结,彼无攀无住,甚深无减劣。[1]

  《杂阿含经》经1326:[2]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阿腊鬼住处夜宿。时阿腊鬼集会诸鬼神。时有竭昙鬼,见世尊在阿腊鬼住处夜宿。见已,至阿腊鬼所,语阿腊鬼言:“聚落主!汝获大利!如来宿汝住处。”阿腊鬼言:“生人今日在我舍住耶?今当令知,为是如来,为非如来?”时阿腊鬼,诸鬼神聚会毕,还归自家。语世尊曰:“出去,沙门!”尔时、世尊以他家故,即出其舍。阿腊鬼复言:“沙门,来入。”佛即还入,以灭慢故。如是再三。时阿腊鬼第四复语世尊言:“沙门!出去。”尔时、世尊语阿腊鬼言:“聚落主!已三见请,今不复出。”阿腊鬼言:“今问沙门,沙门答我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我当坏其心、裂其胸,亦令热血从其面去,执持两手,掷著恒水彼岸。”世尊告言:“聚落主!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有能坏我心,裂我胸,令我热血从面而出,执持两手掷著恒水彼岸者。然聚落主!汝今但问,当为汝说,令汝心喜。”时阿腊鬼说偈问佛:

  “说何等名为,胜士夫事物?行于何等法,得安乐果报?

  何等为美味?云何寿中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净信为最胜,士夫之事物。行法得乐果;解脱味中上。

  智慧除老死,是为寿中胜。”

  时阿腊鬼复说偈言:

  “云何得名称?”如上所说偈。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持戒名称流。”如上所说偈。

  时阿腊鬼复说偈言:

  “几法起世间?几法相顺可?世几法取受?世几法损减?”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六法相顺可,世六法取受,世六法损减。”

  阿腊鬼复说偈问佛:

  “谁能度诸流,昼夜勤方便?无攀、无住处,孰能不沉没?”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正念内思惟,能度难度流。

  不乐于五欲,亦超度色爱,无攀、无住处,是能不没溺。”

  时阿腊鬼复说偈问佛:

  “以何法度流?以何度大海?以何舍离苦?以何得清净?”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以信度河流,不放逸度海,精进能断苦,以慧得清净。

  汝当更问余,沙门、梵志法,其法无有过,真谛施调伏。”

  时阿腊鬼复说偈问佛:

  “何烦更问余,沙门、梵志法、即曰最胜士,以显大法炬。

  于彼竭昙摩,常当报其恩,告我等正觉,无上导御师。

  我即日当行,从村而至村,亲侍等正觉,听受所说法。”

  佛说此经已,阿腊鬼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论:[3]

  谁能越暴流?谁能超大海?谁能舍众苦?谁能得清净?

  正信越暴流,无逸超大海,精进舍众苦,智慧得清净。

  今此颂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谓如有一,为欲了知诸欲过患,听佛所说、若弟子说,所有正法。闻是法已,获得正信,便生欲乐,为断事欲及烦恼欲,遂能弃舍居家事欲,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为欲断除烦恼诸欲,远离而住。彼由炽燃勤精进故,乃至修习正思惟故,断烦恼诸欲,得离欲定地。如是正信为依为导,便能越度诸欲暴流。

  云何“无逸能超大海”?谓于彼定终不爱味,乃至亦无坚著安住,唯除为证诸漏尽智,专注其心,由此定心清净、鲜白、正直、调柔,于四圣谛能入现观,乃至证得诸漏永尽。如是由不放逸为依为导,能断色、无色系二有暴流及断一切无明与见二种暴流。是故名为超渡大海。

  云何“精进能舍众苦”?谓如有一有学见迹,作是思惟:我应当证三界离欲,诸结永尽。便臻远离,于彼勇猛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贪欲缠心,又能如实了知现在诸欲贪缠所有出离,于贪欲盖净修其心,遂能断灭诸贪欲缠及贪欲缠为缘所生心诸忧苦。如贪欲盖乃至疑盖,当知亦尔。如是精进为依、为导,能舍众苦。

  云何“智慧能得清净”?谓彼除灭能染污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种盖[4] 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灭、道诸无漏智,于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于道思惟真道,便得无余三界离欲诸漏永尽。如是由先所得智慧为依为导,能证清净。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异生先已离欲,后于圣谛现观清净,及显有学于诸圣谛现观为先,离欲清净。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谁超越暴流?昼夜无惛昧?于无攀无住,甚深无减劣?

  圆满众尸罗,具慧善安定,内思惟系念,能度极难度。

  诸欲想离染,亦超色界结,彼无攀无住,甚深无减劣。

  今此颂中,云何“暴流”?所谓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云何“无攀无住”?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所以者何?所言“攀”者,诸烦恼缠。所言“住”者,烦恼随眠。于彼处所二种俱无,是故说言“无攀无住”,此谓涅槃无攀无住。又想名攀,受名为住,若于是处二种俱无,即说彼处无攀无住。如是显示灭想受定,无攀无住。今此义中意取灭定 。

  云何“圆满众尸罗”?谓善安住身、语律仪,修治净命。云何“具慧”?谓于苦圣谛如实了知,乃至于道圣谛亦复如是。云何“善安定”?谓远离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或第一有三摩钵底。云何“内思惟”?谓于二十二处数数观察[5],言我今者容饰改常,去俗形好,广说如经。云何“系念”?谓于二十二处数观察时,依沙门想恒作恒转而现在前,由此因缘为断余结修四念住。

  云何“能度极难度”?谓一切结无余断故,能度最极难度有顶,彼非一切愚夫异生可能度故。云何“于诸欲想而得离染”?谓于下分诸结已断已知。云何“超于色界诸结”?谓于色系上分诸结已断已知。云何“于无攀无住甚深中无有减劣”?谓于无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堪能有力入灭尽定,学与无学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无色结。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能得最究竟道,及显能证第一住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第十颂:贪

  贪、恚何因缘?由何故欣戚?毛竖、意寻思,如孩依乳母。

  润所生、自生,如诺瞿陀树,别缚于诸欲,犹摩迦处林。

  是贪、恚因缘,由斯故欣戚,毛竖、意寻思,如孩依乳母。

  知彼彼因缘,生已寻除灭,超昔未超海,暴流无后有。[6]

  《杂阿含经》经1314:[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迦摩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迦摩天子说偈问佛:

  “贪、恚何所因?不乐身毛竖,恐怖从何起?觉想由何生?

  犹如鸠摩罗[8],依赖于乳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生自身长,如尼拘律树,处处除所著,如榛绵丛林。

  若知彼因者,发悟令开觉,度生死海流,不复更受有。”

  时迦摩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杂阿含经》经1324:[9]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针毛鬼住处夜宿。尔时、针毛鬼会诸鬼神,集在一处。时有炎鬼,见世尊在针毛鬼住处夜宿,见已,往诣针毛鬼所,语针毛鬼言:“聚落主!汝今大得善利!今如来、应、等正觉,于汝室宿。”针毛鬼言:“今当试看,为是如来为非?”时针毛鬼与诸鬼神集会已,还归自舍,束身冲佛。尔时、世尊却身避之。如是再三,束身冲佛,佛亦再三却身避之。尔时、针毛鬼言:“沙门怖耶?”佛言:“聚落主!我不怖也,但汝触恶。”针毛鬼言:“今有所问,当为我说。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当坏汝心,裂汝胸,令汝热血从其面出;捉汝两手,掷恒水彼岸。”佛告针毛鬼:“聚落主!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能坏如来、应、等正觉心者,能裂其胸者,能令热血从其面出者,执其两臂掷著恒水彼岸者。汝今但问,当为汝说,令汝欢喜。”时针毛鬼说偈问佛:

  “一切贪、恚心,以何为其因?不乐身毛竖,恐怖从何起?

  意念诸觉想,为从何所起?犹如新生儿,依赖于乳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生自身长,如尼拘律树,展转相拘引,如藤绵丛林。

  若知彼所因,当令鬼觉悟,度生死海流,不复重增有[10]。”

  尔时、针毛鬼闻世尊说偈,心得欢喜,向佛悔过,受持三归。佛说此经已,针毛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论:[11]

  贪、恚何因缘?由何故欣戚?毛竖、意寻思,如孩依乳母。

  润所生、自生,如诺瞿陀树,别缚于诸欲,犹摩迦处林。

  是贪、恚因缘,由斯故欣戚,毛竖、意寻思,如孩依乳母。

  知彼彼因缘,生已寻除灭,超昔未超海,暴流无后有。

  今此颂中,云何“贪、恚”?谓如有一,处在居家,于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会遇而生贪著,于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会遇而生嗔恚。云何“欣戚”?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率尔得生须臾正信,不善观察前后得失,忽然自励,便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与凡道俗共相杂住,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忧戚缠心。或复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励,往趣非家,然或为王之所驱,乃至或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舍离居家;既出家已,于其正信诸婆罗门、居士等边,时时多获利养恭敬,深生爱味,窃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无劳稼穑、不事商贾,少致艰辛,足堪活命。彼缘如是利养恭敬,便自欣悦,安然而住。云何“毛竖”及“意寻思”?谓如有一非由自励,不为活命舍离居家,然由正信捐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与道俗共相杂住,便臻远离,寂静闲居。彼闲居时,或于尘雾、或昏夜分、见大云气、闻震雷音、或逢雹雨、师子虎豹、或逢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娆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竖。或至昼分于彼去来、妙欲、亲友,发依耽嗜所有寻思,谓欲寻思,如经广说,乃至家世相应寻思。如是已说贪恚等事。

  云何“润生”及与“自生,犹如世间诺瞿陀树”?润名爱水,由此为缘能生诸取,彼贪恚等一切皆用此为共缘。“自”者即是贪恚为先,寻思为后,各各差别种子界性。云何“贪恚”乃至“寻思别缚诸欲,犹如世间摩鲁迦条缠绕林树”?谓略说有六种别欲: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现在事欲:谓居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贪恚。或有从他所得种种现在事欲,谓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欣悦。或有过去、未来事欲,谓忽自励而出家者所有诸欲,于此境界用此为缘发生忧戚。或有所余诸烦恼欲,略有二种:谓于欲界自体及资身命,或有未断妄分别贪,谓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静闲居于永[12]夜分所遭众事,于此境界用此为缘便生惊怖,身毛为竖。或有未断妄分别贪,所谓即此补特伽罗至昼日分,于外色声香味触境,用此为缘发生意地所有寻思。

  又有沙门若婆罗门,如实了知如前所说贪与恚等及彼因缘,又能了知众缘生法无常性已,随其所生不起贪著,即便弃舍、变吐、断灭,离色、无色二界贪故,度有暴流;离欲贪故,度欲暴流。如是暴流昔所未度今既度已,终无有退。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远离位。又略显示共与不共,因缘所生,若爱若恚,于诸欲中二种别缚,及断方便并断胜利,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又于此中若贪、若欣、若依耽嗜所有寻思,当知爱品,若恚、若戚,及与惊怖,当知恚品。

  --------------------------------------------------------------------------------

  [1]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经1316,卷五十,经13261、329;《别译》卷十五,经315、325、328;《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二“天子相应”经15,“夜叉相应”经12;《小部》二,‘经集’“蛇品”经10。

  [2] 大正二,页三六四。

  [3] 大正三十,页三七五。

  [4] 五盖指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的五种烦恼:贪欲、嗔恚、惛睡、掉悔、疑。

  [5]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卷十八:“于二十二处数观察等者:修所成地说: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审观察。”按即瑜伽论卷二十,修所成地:“谓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舍俗形好故…..”等,文繁不引。

  [6]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经1314、1324;《别译》卷十五,经313、323;《相应部》一、有偈篇第十“夜叉相应”经3。

  [7] 大正二,页三六一。

  [8] 鸠摩罗为梵语kumārakā之音译,意为婴孩。

  [9] 大正二,页三六三。

  [10] 有谓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11] 大正三十,页三七六。

  [12] 大正藏本作“尘”,依宋、元、明本改“永”。

  第十一颂:作

  应作婆罗门,谓断无纵逸,求弃舍诸欲,不悕望此有。

  若更有所作,非真婆罗门,当知婆罗门,于所作已办。

  诸身分劬劳,未极底未度,已得度住陆,无勤到彼岸。

  天!汝今当知,此喻真梵志,谓永尽诸漏,得常委、静虑。

  彼永断一切,愁忧及炽然,恒住于正念,亦常心解脱。[1]

  《杂阿含经》经1311:[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陀摩尼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陀摩尼天子而说偈言:

  “为婆罗门事,学断莫疲惓。断除诸爱欲,不求受后身。”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婆罗门无事,所作事已作。乃至不得岸,昼夜常勤跪。

  已到彼岸住,于岸复何跪?此是婆罗门,专精漏尽禅,

  一切诸烦恼,炽然永已断,是则到彼岸,涅槃无所求。”

  时陀摩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见。

  论:[3]

  应作婆罗门,谓断无纵逸,求弃舍诸欲,不悕望此有。

  若更有所作,非真婆罗门,当知婆罗门,于所作已办。

  诸身分劬劳,未极底未度,已得度住陆,无勤到彼岸。

  天!汝今当知,此喻真梵志,谓永尽诸漏,得常委、静虑。

  彼永断一切,愁忧及炽然,恒住于正念,亦常心解脱。

  今此颂中,显示彼天依于世俗诸婆罗门为世尊说。谓有种姓诸婆罗门,自号我为真实梵志,计梵世间为最究竟,悕求梵世,安住于色,常勤精进,心无懈倦,恒乐远离,寂静闲居,减省睡眠,修习静定,为断事欲及烦恼欲。由彼种姓诸婆罗门计梵世间以为究竟,悕望梵世,不求欲有。

  又显如来依第一义诸婆罗门而报彼天:若婆罗门作所作已,数复应作,更有胜上所应作事,当知此非真婆罗门,若婆罗门证婆罗门所应作事,超登一切萨迦耶岸,安住陆地,当知此是真婆罗门。由此显示学与无学皆婆罗门。学有二种:谓于欲界或未离欲或已离欲。未离欲者,未得源底,未到彼岸,于二种法犹未具足:一、未得内心胜奢摩他,二、虽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善清净,由阙内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圣道浮囊,为证内心奢摩他故,运动如足勇猛精进,又复为令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善清净故,运动如手勇猛精进,彼于如是勤精进时,离欲界欲如得源底,证阿罗汉,如到彼岸。已离欲者,证得内心胜奢摩他,亦得善净毗钵舍那,唯为进断上分诸结,发勤精进非诸身分,若已越度成阿罗汉,所作已办离勤用功,名“住陆”地,已“到彼岸”。此则显示诸婆罗门依第一义略有三种:二是有学,一是无学。若已究竟到彼岸诸婆罗门,名“永尽漏”;若未离欲一切身分勤精进者,名“得常委”,若已离欲得源底者,名“得静虑”。得静虑者,“永断一切”下分结故,已断贪欲及嗔恚品所有一切愁忧炽燃。永尽漏者,永断修断诸烦恼故,已善修习四种念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脱,彼非作已数数更作,亦无增胜所应作事,是故说彼名第一义真婆罗门。

  第十二颂:劬劳

  苾刍,苾刍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无攀无住,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苾刍,汝今犹如何等,无攀无住,已度暴流?

  如如我劬劳,如是如是劣;

  如如我劣已,如是如是住;

  如如我住已,如是如是漂。

  天!我如如舍劬劳,如是如是无减劣。

  如是广说鲜白品,此中只焰颂应知。[4]

  《杂阿含经》经1267:[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驶流耶?”佛言:“如是,天子!”天子复问:“无攀无缘,亦无所住,度驶流耶?”佛言:“如是,天子!”天子复问:“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其义云何?”佛言:“天子!我如是如是抱,如是如是直进,则不为水之所漂。如是如是不抱,如是如是不直进,则为水所漂。如是天子!名为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度驶流。”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见。

  论:[6]

  苾刍,苾刍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无攀无住,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苾刍,汝今犹如何等,无攀无住,已度暴流?

  如如我劬劳,如是如是劣;

  如如我劣已,如是如是住;

  如如我住已,如是如是漂。

  天!我如如舍劬劳,如是如是无减劣。

  如是广说鲜白品,此中只焰颂应知。

  今此颂中“无攀无住者”,谓涅槃灭定,如前已说。世尊依昔示现修习菩萨行时所有最极难行苦行,非方便摄勇猛精进。又依示现坐菩提座,非方便摄勇猛精进断遍知故,说如是言:“天!汝当知我昔如如虚设劬劳,如是如是我便减劣。如如减劣,如是如是我便止住;如如止住,如是如是又被漂溺”。与此相违,应知白品。此中显示修苦行时非方便摄勇猛精进,名曰“劬劳”。行邪方便,善法退失,名为“减劣”。既知退失诸善法已,息邪方便,说名“止住”。舍诸苦行,更求余师,遂于嗢达洛迦、阿逻茶[7] 等邪所执处,随顺观察故名“漂溺”。复于后时坐菩提座,弃舍一切非方便摄勇猛精进,所有善法遂得增长。如如善法既增长已,如是如是于诸善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于所修断展转寻求胜上微妙。既由如是不知足故,遂不更求余外道师,无师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名大觉者。此中四义,舍劬劳等四句经文如其次第配释应知。

  云何复依涅槃无依无住以显差别?谓不能度诸烦恼、缠、随眠、暴流,略由四因,何等为四?谓最初有依耽嗜寻;依耽嗜寻为依止故,便有懈怠;又由懈怠为依止故,住异生分;住异生分为依止故,顺生死流,贪爱势力令于五趣生死河中顺流漂溺。与此相违四种因故,能度暴流,如应当知。

  云何复依想受灭定以显差别?谓如有一,先已证得想受灭定,复住放逸,多住想受,而不多住诸想受灭,由此因缘退失灭定;由退失故还复止住下地生因,住彼因故心便定趣彼所得果。与此相违,应知白品四句差别。

  --------------------------------------------------------------------------------

  [1]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经1311;《别译》卷十五,经310;《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二“天子相应”经5。

  [2] 大正二,页三六○。

  [3] 大正三十,页三七七。

  [4]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经1267;《别译》卷九,经180;《相应部》一、有偈篇一“诸天相应”经1。

  [5] 大正二,页三四八。

  [6] 大正三十,页三七八。

  [7] 即郁陀伽摩罗子及阿罗逻迦罗摩二师。佛陀于未成道前,曾从前者修证得非想非非想处成就,及从后者修证得无所有处成就。

  第十三颂:得义

  独臻阿练若,静虑弃珍财,为别有方求?为穷窬封邑?

  何不与人交,而绝无徒侣?

  得义心寂静,摧妙色魔军,我独处思惟,受最胜安乐,

  故不与人交,而绝无徒侣。[1]

  《杂阿含经》经1092:[2]

  .........爱欲天女即说偈言:

  “独一禅寂默,舍俗钱财宝,既舍于世利,今复何所求?

  若求聚落利,何不习近人?竟不习近人,终竟何所得?”

  佛说偈答言:

  “已得大财利,志足安寂灭,摧伏诸魔军,不著于色欲,

  是故不与人,周旋相习近。”

  ..............。

  论:[3]

  独臻阿练若,静虑弃珍财,为别有方求?为穷窬封邑?

  何不与人交,而绝无徒侣?

  得义心寂静,摧妙色魔军,我独处思惟,受最胜安乐,

  故不与人交,而绝无徒侣。

  此因天女所问伽他。言“得义”者,略有二种:一者证得沙门果义,二者证得圣神通义。由初得义,超越一切生死大苦,第二得义证八解脱寂静思惟现法乐住。又初得义降伏可爱妙色魔军,第二得义独处思惟受胜安乐。此中意辩圣神通义。所以者何?谓如有一为欲成办圣神通义,为令解脱清净圆满,依十遍处方便修行,由此因缘令遍处定清净圆满,亦令解脱转得清净圆满鲜白,亦能成办圣神通义。彼既了知此成办已,便自通达我义已办,沙门果义亦得成就,是真沙门,于求财者深修厌毁,于诸城邑交游等处,了知其初,了知过患,了知出离,亦能了知趣出离行:生彼因缘说名为初;无常众苦变坏法性是名过患;欲贪调伏、断除、超越名为出离;圣八支道名趣出离行。若有于彼不见其初,乃至不见趣出离行,由是因缘,于具珍财、有情等处不能厌毁,城邑交游周旋不绝,而谓彼为心得寂静,于出居家、证八解脱、静虑定者、内心寂静,反生诽谤,由是彼于内心寂静则不堪能善见、善知、善鉴、善达,若第一义内心寂静与此相违,则能善见乃至善达。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略示诸受欲者乐杂住者,非第一义内心寂静。若有证得八解脱定,离诸爱味,名第一义内心寂静。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由于篇幅过长的关系,“论议”句所摄的二十七首偈颂经论对照留待下一期续刊,请谅。)

  --------------------------------------------------------------------------------

  [1] 颂文见于《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经1092;《别译》卷二,经31;《相应部》一、有偈篇第四“恶魔相应”经25。

  [2] 经文见前第四颂“流”,偈颂为爱欲天女所问偈及佛陀所答偈。

  [3] 大正三十,页三七八。

 
 
 
前五篇文章

华严宗的思想及其教判

欢喜佛与媚态观音

回归经典.重视善本──提倡《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慧远大师和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比较

慧远大师之净土思想

 

后五篇文章

妙莲老和尚开示念佛

慧律法师谈改命

慧净长老:世人临终时的三种爱(执著)

不守戒就是末法——宣化上人

禅诗《牧牛图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