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唐思鹏老师的开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唐思鹏老师的开示
  2000年冬月二十九日

  我父亲在此弘法多亏善友们,特别是东远寺的诸师们所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父亲身体没有大的问题,只是一点小小的问题,所以首先请善友们放心。我也跟大家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也很想念大家,今天有缘,我们大家又聚在一起,我感到非常高兴。这一年就快过去了,同时新的世纪也马上降临,在此我首先祝愿亲爱的善友们六时吉祥,福慧增长,同时我也希望善友们在新的世纪里共携手弘扬佛法建立美好的人生,更希望大家早证菩提,阿弥陀佛。

  我也是前天晚上从重庆佛学院赶回成都,听说我父亲有点病,叫我马上回来,所以我就回来了,本来我父亲昨天就说与善友们聚会,却实因身体不能来。坐车有些颠簸,再加上还有点发烧,叫我来给大家讲点法,同时也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大乘庄严经论》里无著菩萨说:“有四法能够使学佛者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我就把这四法介绍给同修们,希望同修们,善友们共同学好佛法,为早日开悟解脱成佛,度化众生,而发心、而学佛、而受用,学那四法呢?叫四种殊胜。

  第一、种子殊胜,第二、宝藏殊胜,第三、生母殊胜,第四、

  母乳殊胜。现在就简要的把这四种殊胜给善友们作个解释,作个介绍,不足之处希望园明老法师及各位善友们给予批评指正。

  首先第一、就是种子殊胜,什么叫种子殊胜呢?因为我们学佛成佛无非就是要种因得果。种什么因?着重是种菩提因。那么又得什么果?当然,依因而立名,就得菩提果。首先菩提二字汉译为觉悟,那我们所谓种子殊胜,就是无著菩萨希望善友们,学佛者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这个菩提大心来成就我们的理想佛果。在坐的善友们对佛法来说,都是学得非常好,闻、思、修都有一定的水平,闻、思、修首先来源于我们阿赖耶识的菩提种性,菩提种性是无始时来,法尔本有。不是它物派生,但也不是固定之实法。因为他是无漏有为法,清净无相,无有实在的我法可得,只不过无始时来有我执、有法执、有烦恼障、有所执障,把我们的菩提种性遮蔽住了,为能使之现行,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就是要依于善知识,依菩萨藏法,认真闻思修证,来引发我们的菩提种性现行。但在引发的过程中,首先就要从我们内心深处为求佛果故,为利众生故,为得解脱自在故,要发坚固不坏的菩提愿,而这种坚固不坏的大菩提愿。就是我们平常以及我父亲常时给善友们讲述的,就是要发上成圆满佛道,下度十方众生的这种大心,发菩提心来引发我们的菩提种性现行。因为菩提刚才我们说了就是觉悟之义,也就是引发我们能够觉悟人生宇宙实相真理的智慧现行。人生宇宙实相真理,无始时来,佛陀出世,佛陀不出世,恒恒常常安立安住,圆满不缺,真实不虚,清净无染。但是,缺乏明白这种道理的智慧,也就是没有把我们的菩提种性引发现行。因此,我们现在第一步就是要深发菩提大心。建立起成就圆满佛果的殊胜正因。这种正因用世间的一般比喻法来说,就犹如生谷麦等的种子一样。因此,佛法里边就称为种子殊胜。但一般凡夫不能成就,它是出世无漏法,声闻独觉也不能成就,唯有如来才能成就。菩萨才能发起修学,所以是至极美满殊胜,故称殊胜。殊:特殊之义,不同于一般世间之法。胜,一般多指无漏智慧叫胜。能超过世间,也能超过二乘,唯有菩萨,唯有如来才能成就。所以称为殊胜,这就是第一点我们要发大菩提心。无著菩萨就名字曰:种子殊胜。关于发菩提心的具体内容及方法以前我父亲也讲得比较多,以前我在宝光寺及成都也讲过,在此就不多讲。

  第二点就是宝藏殊胜。什么叫宝藏呢?也是取譬为名,犹如我们世间能够装财宝的库房一样,把装财宝的库房称为宝库。但学佛的人,不是要建立一个装金银财宝世间不真实的宝藏。而是要储藏装我们成就佛果的这种殊胜资粮,而这种资粮就是福德、智慧。那么这种福德智慧装在什么地方?储藏在什么地方?就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我们就要开发我们阿赖耶识的潜能,就要开发福德智慧两种慧根福根的潜能。当然这种开发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首先发大菩提愿,就是我们刚才讲,种子殊胜。如果没发菩提愿,没具备种子殊胜,就不能成就殊胜宝藏,就不能积集福德智慧二资粮。所以我们首先要发菩提愿。第二、我们就要依止于佛菩萨,依止于真正能够明白真理实相,能指导我们解脱出离的导航人,也就是真正的善知识,那么如果有给我们指路的人,没有善知识,我们长时期都在生死苦海中轮转,虽有实相,而不能明白。纵有圣教而无人宣说,就成了《契经中》的一句话:“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我们虽有佛根或慧根,菩提种性,但是无人对我们讲说,我们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借助善友,善知识的力量来对我们宣讲佛法。在《华严经》里边,就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也就是参访善友。那么,我们在参访善友时,就结合菩提大愿。所谓菩提大愿,就必须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我们的导师,让他们长时给我们讲说佛法,使我们有善知识可依。第三点、虽有如来为我们的导师,但是我们不是自了汉,不是为一人解脱而发心、而学习,是为了利益所有众生同登彼岸,越度苦海,获得自在,成就佛果而发心学佛。因此,我们还要摄受十方所有众生,为我们的眷属来进行摄受度化之。

  第二、学佛还要有殊胜的善友、道友,还要发十方一切所有

  觉悟的菩萨为我们的同行者,为我们真正的伴侣。所以学佛来说,上要以诸佛如来为导师,中以诸大菩萨为伴侣,下以一切有情为我们增长大悲,也才能成就弥勒佛所讲的,大我阿世耶,大我阿黎耶,大我阿世耶者,摄受众生一体而度化之。大我阿黎耶者,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三轮体空而度众生,名之曰:大我阿黎耶。那么,我们学佛的人,要真正成就宝藏,具足福德智慧就必须要如是起心,如是动念。那么,在此我就想跟善友们进一步讲解一下。首先,佛有一个名字,也就是十个圣号的一种,名字叫两足尊。两足就是讲两种资粮已经圆满了。为我们世间四生九有众生所尊仰,所拥戴。这就叫两足尊,福德是一足,智慧是一足。福德来说,要止恶修善,不舍世间、不舍生活、不舍弃我们应作绕益众生的事,那么智慧就来源于我们在作一切善事的当下远离我法执著。如果我们在作一切善事的当下有我执、有法执,虽能成就一份世间福德,但是,是愚痴的,是颠倒的,不能生觉悟实相真理的智慧。这种无有智慧的善,就是《华严经》佛陀所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多善法是名魔业”。因此,所谓的菩提心,也就是时时刻刻止恶修善的当下,度化众生的当下,正念住心,了达诸法因缘所成,内心变现,无有实我,也无实法,远离增益实有之执。但是,同时明白诸法幻相宛然,因果不爽,并非顽空断灭。所以又要远离损减空边。也就是说,在一切见闻觉知的当下,入不二法门,于一切见闻觉知的当下,不住空有二边,中亦不著。如是而行善,如是而修行,名曰:行菩萨道。亦名曰:真正的悲智等运,自觉觉他。这样修行,不求福,福已具;不求慧,而慧在其中;二者高度统一,圆融一体,即不是纯粹的福,也不是纯粹的慧;即不是离开慧的福,已经慧在福中;也不是离开福的慧,已经是福在慧内。如是而修,是为菩萨所修;如是而行,如是而讲,是为真正的菩萨度化众生。所以积福、积慧来说是最为重要。因此,无著菩萨称之曰:“宝藏殊胜”。在此,我也希望我们的善友个个成就圆满殊胜的宝藏。

  第三、生母殊胜。生母,也是取譬为名,《维摩诘经》有这样

  的话:“大智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从中生。”我们要问,菩萨是什么?大智慧。所谓生母殊胜者,每一位圣者诸佛菩萨无不是有圆满殊胜无漏的大智慧,而成就,而出生的法身,而长养培育的慧命。所以,这个生母殊胜,简而言之,就是无漏般若智慧。这个智慧,我们用唯识三自性来进行决择,就是首先要深达世出世间,凡夫圣者,染净诸法,无一不是依他缘生。世间染污的缘生,在唯识里边称为染分依他。出世无漏的佛果,圆满的佛身佛土。也是缘生,叫净分依他。如果,我们不能通达认识,染净世出世间,凡夫圣者,一切都是缘生法。所谓阿赖耶识和无垢识,前者变现有漏根身器界;后者变现无漏佛身佛土。不明白这个道理,就要生实我,实法之执。或者生拨无因果顽空断灭的损减断见之执。有这两种执著,在唯识,在佛法里边统称遍计所执。遍计所执包括两部份,一增益遍计所执,于无执有,于假而执真,颠倒这种认识,简言之叫增益遍计所执。我们简单举个例:在坐的善友无不是父母所生,四大所成,五蕴聚集而有。由婴儿到少儿或者后来到青年、壮年,再过几十年或百年左右,人们说当年东远寺圆明老法师在世时,这个庙子弘扬佛法,那还兴盛过一段,那么问是那一些人呢?或许在坐的都有成了古人,都成了先人,都成了历史,都成记忆。所以我们要找一个实在的不变的我是找不到的。都是空,所谓的空者,有而非真,无常变化,恒恒都有是新新而非故故的存在着,叫有而非真。而不是完全无所有,所以我们要当下如实了知。我也是如幻如化,你们也是假,心识变现,不要以为有个实在我在给你们讲。善友们坐在下面听,虽然有其幻相,毕竟刹那即过,我们再坐几小时,或者到下午散法会时,各自回各自的家乡,或者回寺庙。这时,此处境相就不会再来,就成了一宵春梦,了无痕迹的记忆了。确实不真实。那么,就在这当中深入观察,深入决择,深入体悟,来生智慧,远离我们的执著。能够远离执著,就是修行者,也就是圣人。不能在一切缘生事物上远离执著就是凡夫。《摄大乘论》无著菩萨引《阿毗达摩大乘经》释迦牟尼佛给诸大菩萨讲法时,就依三自性说,诸佛如来,依遍计所执建立世间,建立凡夫,建立生死,建立不得涅槃的三界五趣。依缘生法的真实相,不起遍计所执,也就是依圆成实,二空真理,建立涅槃,建立出世间,建立圣者,建立解脱离系果。缘生法为二所依,一为凡夫遍计执所依,唯凡夫遍计执所依的依他起,当下名之曰世间因果,杂染依他。有圆成实所显现,而无遍计执所依的缘生法,当下就是涅槃彼岸解脱圣者。因此,缘生法,就为一切世出世间凡夫圣者染净诸法所依。所以,我们学佛者,尤其是在生活中,深深理解缘起,狠抓缘起。明白缘起的道理,才算明白佛法。依缘起离遍计执,才算是修行者,也才能解脱。所以,我父亲在此处给善友们讲佛法,讲《维摩诘经》《金刚经》《心经》,乃至其它唯识的道理,可以说无不是归纳拢来在三自性中。就是希望善友们明白,一切因缘生法的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就能解脱,所谓“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龙树《中论》也曾经讲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唯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无不从缘生,是故一切法而不是空者。”因此,无有一法不是缘生,无有一法不是实我实法皆空。所以,善友应在当下觉悟这个实我实法皆空的道理。何处觉悟之,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上。觉悟之,每一个人无不是在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意识的分别,六尘境界上活动。凡夫就在此处迷,圣者就要在此处悟,修行者就要在此处来下手。以前有个《破空论》讲到:“衣食住行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见实相,护念护嘱善应知。”衣食住行那一个不在衣食住行中,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穿衣;第二件事煮饭、吃饭,第三件事工作、学习。所以运奔往来,举手头足,衣食住行,开言吐语,无不是在我们的当下生活上。藕益大师云: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而圣者就在凡夫当下所迷的地方悟。所以这一点是很关键的,也就是要求学佛人,要在一切依他缘生法当下,远离遍计执。这样,不求圆成实,而二空之理自显,不证涅槃当下已在涅槃中。如果我们认为离开有为,另有无为,离开事相,另有真如可证可用。这样就是舍此而求彼。不著有见,而著空见,仍然不得解脱。龙树《中论》有云:“虽有而不常,虽空而不断。业果报不实,是为佛所说。”所以要讲空是不断,讲有是不常。业果报不实,是为佛所说。所以《维摩诘经》讲:“说法不有亦不无。”说法也不是有,也不是空。因为他是因缘生法,缘起有相有因果体,但无有实在的我法。所以有缘起者随顺之,无有实在的我法者,掌握二空真理。无著菩萨《阿毗达摩集论》中讲:“虽离有情,而有有情可得,虽离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那么,这些归纳拢来,就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内心清净自在往来。言,就如理而言;行,就合理而行。心内清净,不执取,不舍弃,现观现证,时时如是行,时时如是观。长时都有如是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真正在修行。刚才我们第二点所讲宝藏殊胜,宝藏也就是在具体实践我们刚才种子殊胜的菩提大愿。所以这就是我们第三点所讲生母殊胜的道理。那么善友们,我问一个问题,我们要成就法身,成就涅槃,成就解脱的圣果,一切贤圣从何而生,是什么成我们的母亲,生我们的法身慧命。答:就是清净的无漏智慧。而这种智慧要靠发菩提心,要靠止恶修善,观空遣相,不起增益执,不起损减执,实相智慧,方便智慧,二者成就。因此,《维摩诘经》讲:“大智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所以《大般若经》讲:“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咸在其中。”凡夫的母亲由烦恼成就之,世间业力增上之。圣者的母亲由般若智慧,不执空有,善行中道,入不二门的智慧成就之。所以佛的母亲就是智慧,我们的母亲就是由我们的业力牵引、招感的,或者有漏五蕴和合成就的母亲所生养我们。所以我们现在要去掉有漏之身,而成就法身。也要把我们世间的母亲换成般若智慧的母亲。而这样的母亲,就不是一般的母亲了。总来说,就是要成就智慧,由智慧而到彼岸。

  第四点、乳母殊胜。比喻有了母亲生养我们的身体,如果没有乳来哺育我们,我们这个身体是不能茁壮成长,会半途夭折。这个乳母是什么呢?乳母者无量众生也。所以,第四点就是指众生,也就是说,我们不要为自已一人求生智慧解脱出离而发心,而生智慧,恒起大悲摄受无量众生。让一切众生来成就无量的法身,让我们的智慧、正念来成就众生的法身、慧命。如是这种慈悲,方便的智慧就犹如哺育、培养我们身体的世间母乳一样。所以,第四点就是母乳殊胜,就是指大悲。《华严经》有云:“因有众生,而生大悲,因有大悲,而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而成无上觉。”那么,你要问佛的母亲是什么?智慧。智慧从何而来?发菩提心而来。菩提心如何发?因大悲而发。大悲如何起?因众生而起大悲。因此,真正的众生才是我们真正的母亲。这就是世间一般所说:曾祖母、高祖母一样。《华严经》讲“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是为花果。”你看佛菩萨就像一棵树上的花果一样,花者比喻菩萨,果者比喻如来,树根是比喻众生。离开大树的众生,而无有花果可得,离开众生,就无佛菩萨可得。所以众生是大地,众生是福田,真正的粮福田者,无量众生也。那么,我们要彻底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够使我们从内心里发起大悲来。这个大悲不是说我们说生大悲就能生大悲的。随时都要观察众生,有诸多痛苦。首先,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怨恨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有取五蕴苦,众生有诸苦,我们要解救之。就要首先拨他的苦。要拨他的苦,我们就要施之解脱大法。因此,我们学佛的人,就要作医生。所以,把佛称为大医王。善疗一切众生诸病,身病易治,心病难调。身病用一般的药物治,而心病必须用法药来治。法药者,佛陀所说的经教也。那么,只有如实的给众生宣说佛法才能解脱众生的苦厄,才能治愈众生的心病,才能使真正度化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自在解脱的涅槃彼岸。那么,这就是属于我们应该要生大悲度化众生的所谓母乳殊胜的部份道理。佛陀多次讲到:“由众生而成佛,由悲悯众生而成慧。”首先,我给善友讲在《坛经》上慧能祖师是一位通达佛法的过来人,但是,他虽然长时在讲法,那些弟子们,他们但还没有真正理解佛法。当慧能走之时,大家哭着说:“请和尚慈悲,我们如何才能成佛。”慧能祖师看见他们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自已解脱,不知使一切众生解脱。因此,慧能答云:“若识众生,则识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我们要如何成佛?首先就要把小我摆在度尽无量众生的大我当中去。《金刚经》须菩提问佛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善女,云何降服其心”时,佛陀首先就讲到:“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依涅槃而灭度之。”那么,这里有个问题,要降服其心云何要发心度无量众生呢?大家要知道,我们一般人的心,首先就有最极严重的我执,一切从我出发,贪欲、慎恨、愚痴、我慢、邪见、怀疑真理等等,不胜枚举。皆因我执而生,要想对治颠倒执著的烦恼,对我执彻底打破,首先就要跳出小我的圈圈,溶小我在大我当中。以一切众生为我,这样就算已降伏一部份心,降伏小我的自私自利心,但是如是而降伏,虽然也算是一分,毕竟美中不足,缺而不圆。虽属正确还不究竟。因此,还要在广度一切众生的当下,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大我还要到无我。那么,所谓广度众生,如是降心,这个重在破我执,只知由小我到大我,还不知最终要到无我。这个虽有悲,叫爱见大悲,虽能度众生,而不能使自已真正到达涅槃彼岸。何以故:自已有烦恼,有执著,有颠倒,还不能无倒论义,无倒宣说佛法。虽说而不究竟,虽说而有我法执著,仅属世间善,而不属成就菩提的智慧。因为我们要把善变成智慧,变成什么智慧?方便智慧。由方便智慧成就福德;由方便智慧长住世间。但是,我们不要被烦恼所迷,生死所迷,不被三界所迷,还要生大智慧。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安住上舍,三轮体空,度而不度,说而不说。远离执著。如是而观,方能生智。此智,名之曰:实相智。名之曰:根本智。能破我法执,打破烦恼缚,跳出生死海的智。这就使我们得了双果。一者大悲度生,一者大智离相,二者结合就是菩萨道?答:也就是具备大智大悲,摄受众生度化之,心里清净,无执著,行佛道者,是为真正佛道也。虽有大悲而不住涅槃,远离二乘,有大智不住世间。远离于凡夫,如是而行,才是真正的善行,也称善取空者,也称是正行佛道者。《华严经》云:“大发菩提心,正行佛道者,如是之菩提,世间最稀有。”所以,我们希望善友们作一个世间最稀有的,发大菩提心,正行佛道者的大菩萨。那么,刚才讲的,就讲了这四点:

  第一、种子殊胜,发大菩提心。

  第二、宝藏殊胜,广修福德。

  第三、生母殊胜,具备破执断障的智慧。

  第四、乳母殊胜,弘济大悲,不舍有情同得解脱。若有一人

  不得解脱者永不取正觉。如是而发心,才是真正的发善心,唯佛之所发心。

  所以,我们希望善友们都发坚固不坏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个个都坐宝莲台,到达解脱自在。无住而住的大涅槃的彼岸。

  * * * * *

  佛法,如果说广有三藏十二部份。分教、理、行、果四个部份。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代表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律藏代表三藏中的戒学;论藏代表三学中慧学。经、律、论三藏也就是讲的戒、定、慧三学。那么,佛法常时讲三藏十二部经,昨天晚上,有一位远处的学佛善友打来电话。他问:一般寺庙有没有十二部经?我说:这个十二部经看怎样说法,现在有的人就在藏经里面或将一般常见的经典汇编成十二份,也就是称的十二部经。如像说《金刚经》、《心经》、《普贤行愿品》等等这些。他汇集成一册,叫十二部经。但是,这个现在一般不深懂佛法的人,他认为这个是十二部经。实则,我们平常所说的三藏十二部,那个是从经、律、论三藏当中根据他的内容,根据它的体裁,根据佛陀说教的先后次序,根据佛陀对机所说的不同教法而建立的十二分教,简称十二部经。十二部经是那些呢?第一就是长行,又叫契经。长行契经就是翻译的译师。他们有的译成长行文,如《心经》。没有颂语,不论经的长短,完全都是以散文的体裁来讲说的。第二个应颂,就是应前长行之文再说颂语。平常我们所说的《金刚经》里边有散文,又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偈语。又有偈语又有散文长行,把这一类的经典自然称为应颂。如以《法句经》为代表,他只有颂语,像这种就叫孤起,又名叫讽诵,因为颂语,便于人们记忆,背诵,所以称为讽诵。第四、记别。什么叫记别呢?就是指佛陀给弟子们讲什么时候成佛,成佛的名字叫什么,将来成佛时有那一位作他的父母,或者他的家室、儿女们像什么样子,当时其国人民像怎样,国土怎样,说法怎样,然后一一的预告他。把这一类的经典,这一类的内容就称为记别。如《华法经》、《授记品》等,这些就称为记别的内容。第五、因缘。什么叫因缘呢?《法华经》佛陀说:“诸佛都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因缘?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开就是开显,示就是显示。什么是佛知见?就是把人生宇宙的实相因果完全给众生讲说出来。其目的是让众生能够趋正悟入佛的知见,所以说:“诸佛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是佛弟子之事。也就是说佛把知见给我们开示出来了。我们学佛者就是要趋证悟入佛的知见,达到真正依法修行,依法解脱。像这一类就叫因缘。但是因缘有二,我们刚才说的是一部份,另外还有就是佛陀,世尊他制定的律藏就叫戒律。是根据弟子们当时的一些情况,犯那一条戒,然后就制定那一条戒。并不是先把戒律制定出来,然后人们来遵守,而是根据弟子们触犯的内容。如像在生活中,与佛法背道的,不符合的,像这一些言、行、心、念,然后佛陀就制定戒律。给善友们举个例:如像佛陀制定过午不食的戒,就是因为当时佛有弟子叫黑光,出门化缘,这家丈夫不在家,而女人在家,女人是一个孕妇,身怀有孕,听见有人敲门,当她把门一开,天又黑,此时天下大雨,又打雷闪,当她借助电闪一看,门上有一个人,似人非人,似鬼非鬼,当时就把这个女人吓昏了,昏过去后又堕胎。所以化缘的黑光就没化到缘,回到僧团。但是,第二天施主的丈夫回家后问明情况,就去找佛陀评理,然后佛陀就制定戒律,就是说不允许出家人晚上吃饭。因为,印度是化缘吃饭,不像我们中国人,是农业国家,尤其是僧团来说以前都有田产,都是自给自足。又如像佛陀制定出家之人远离男女之欲。那么也是当时佛有弟子,他出家了,但是他在家时,刚刚结婚,他的夫人还没有身怀有孕。有一天,他托钵回家去化缘,他的母亲就强逼他的儿子要在家里有了孙子过后,再让他出家。因为母命难违,就在家呆了半年。后来他妻子怀孕了,然后他又去出家。后来就被佛陀知道了,佛陀就制定戒律,所有男女以杀盗淫妄酒为根本戒,就要戒除。因缘就是佛陀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而定的戒律。这一部份也称为因缘。第六、无问自说,什么叫无问自说呢?佛陀说法一般都要弟子们虔诚请问,而后佛陀恒顺众生,大慈大悲,把弟子们不明白的这些问题他一一的给弟子们解答,你看《金刚经》就是须菩提向佛陀提的问题。提的什么问题?发菩提心的这些善男信女,如何降服其心,云何应住。佛陀就围绕这两个问题,作详细的解答。然后,师徒之间对这些问题展转问答,彼此对法相法性进行决择。所以才有《金刚经》问世。《金刚经》如是,后来有许多经典亦是弟子们请问,而佛陀讲。但是佛陀大悲,也有不由弟子请问而主动宣讲的。如像佛陀所说《阿弥陀经》,这一部经就不是那个弟子问而佛陀讲,而是佛陀主动不问而给弟子们讲的,这一类经称为无问自说。

  第七、本事。什么叫本事?就是佛陀讲说弟子本身多劫曾经作过什么事,受过什么报,何时发心修行,与哪些善友和哪些善知识结的缘,修行得的什么果,一一讲说,像这一类的称为本事。就是讲说佛弟子过去往劫生中所作所受的情况。

  第八、本生。就是佛陀说他自已往生修行的情况,或者还没发心,曾经作过什么善业、恶业,受过什么果报。讲他自已往生的事叫本生。

  第九、方广。什么叫方广?方正广大,圆满究竟的甚深经典,一乘大法。佛法有大小二乘,声闻藏法也就是与声闻相应的教法,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叫小乘法。但严格讲法唯一乘,种性有别,不能在法上分大小,所以弥勒佛在《瑜伽师地论》上,称为声闻相应契经,就是与声闻这一类种性众生相应的法。所以叫声闻相应契经。因为法无大小,根性有别,佛陀慈悲,平等流出。而闻法的根机才有大小,从所闻的法上没有大小。所以不叫小乘法,而这一部份弥勒佛称为叫与大乘根机相应之教法。也可以称为菩萨藏法,菩萨藏法属于方广这一份。

  第十、希法。什么样叫希法?就是希奇少有之法,如像善友们在此处听我父亲讲《维摩诘经》就是希法。希法者,世间希奇少有之法,难得听闻,讲说的是诸大菩萨,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亦及宣说的不可思议的解脱大法。从未听闻,甚奇希有,把这一类的法称为希法,又名未曾有。

  第十一、论议。什么叫论议?主要就是指佛跟他的弟子们对于甚深微妙的道理展转问答,授受决择。如像我们学《解深密经》翻开一看,就知道广慧菩萨问阿陀那识的道理,法涌等菩萨问胜义谛相的道理,胜义生菩萨问三无性一实相的道理,佛反复答,佛是不怕烦恼而开示,弟子亦是大慈大悲代表迷而不觉的众生反复的请问,而这一部份经典就称叫论议。

  第十二、譬喻。如来说法,广说譬喻,曾经有一部经,叫百喻经,百个故事,百个譬喻。以喻来显示佛法甚深的道理,这就是属于譬喻这一部份。

  因此十二分教就是我刚才所说这十二分。它是根据佛陀三藏教典中,说教的体裁,说教的内容,对机的形式等等这样建立的。但是,经藏这么多,我们学佛的人,如何来掌握佛法?通达佛法?掌握、通达佛法很简单,就是在我们根据总持法门,一乘法来理解佛法,而一乘法是什么呢?从缘起讲,从三自性讲,首先建立赖耶缘起。赖耶缘起是佛法特有的名词,有种种名,或称甚深缘起。或叫赖耶缘起,或者也可以把它称为内因缘缘起。那么我们如何讲缘起,那就包括所有诸法,世间是缘起,出世间是缘起。世间是阿赖耶识转识成智时形成的。出世间的缘起,尤其是如来法界的缘起是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无垢识过后,以他为根据而形成的缘起。那么,我们所谓的要理解佛法者,首先也就是要理解甚深赖耶缘起。赖耶者,含藏义,也就是每一位在坐的众生,在坐的善友,在坐的居士,无不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把他简单的讲,他有三个意义:第一能藏,能藏就好比大海一样,他能够储藏百川之流的众水,再多的水他可以储藏,我们阿赖耶识,他能储藏我们精神的这一部份,物质的这一部份,以及精神认识物质时,我们的造作活动。认识分别,熏习而成的这些种子,也就是遍行心所中的思心所,或者别境心所中,胜解欲念少分有漏慧而形成的二取习气。同时以二取习气作前导,随之就有后面的思心所予之相应,那么这个造作的思心所,在佛法里边就称为叫业,也就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活动。如果我们的想心所不正确,我们得的是有我法执的胜解与曾经见过的、熏习过的、想过的这些法铭记而不忘,认为是实有,乃至心里生起了断常等邪见。在这些前题下,我们的认识,我们的心念,我们的三业也就是思心所的造作,就无不是有漏的。那么,这样有漏业与二取习气同样也要熏种的,保存在那里。保存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就有受熏的功能。持种的功能。因此就把他称为叫能藏。

  第二所藏:所藏者,是指一切种子完全都被阿赖耶识所藏,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阿赖耶识,如像小时候做的事,或者学佛、学文化知识、经验、智慧等等这些都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的,所以称为所藏。一切种子、一切潜能,潜在的功能完全都被阿赖耶识所藏。

  第三我爱执藏:善友们要知道,众生不得解脱者,就是因为有我爱执藏的缘故,我爱执藏者是指阿赖耶识的见分,恒恒常常昼夜二十四小时爱被末那识颠倒执为自我,颠倒执著自我叫我爱。执著者他颠倒执著的是什么?就把阿赖耶识见分颠倒执为自我,这叫我爱执藏,所以他是执著的含藏识。我们如果要解脱,要把第七末那识颠倒梦想,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的这一份要去掉,也就是不执赖耶识为我,那么执著赖耶为我,是凡夫就叫我爱执藏。因此所执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成了有漏的染污的,能执的是第七末那识,也就是有我执有法执,所以众生不得解脱就在此处。那么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我要给善友们形象的举个喻,因此才能够了解。

  一、 能藏者犹如宝库。就是国家银行装人民币的地方,或者

  是装金银财宝的地方,叫宝库,就是相当于阿赖耶识的能藏。

  二、 所藏者,宝库里的金银等物完全储存在宝库中,这就是

  相当于所藏,一切众宝为宝库所藏。

  三、 我爱执藏。犹如守宝库的人,他认为宝库中的宝物及宝

  库都是我所有,坚执而不舍,恒恒都守持着,所以守持宝库的人坚执宝库是我所有,这个就是我爱执藏。

  宝库里的宝物是所藏,能藏宝物的宝库就是能藏。每一个众

  生无不是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阿赖耶识。那么又举个例,犹如象农村里,装稻麦等种子的仓库一样,仓库就叫能藏,仓库里面各种各样的种子叫所藏,指的一切潜能种子被阿赖耶识所藏。我爱执藏,守库房的保管员,他把仓库守着,怕雨淋、被盗,认为这个仓库我有责任,我要坚决守着,或者认为仓库是我的,这就是我爱执藏。那么,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进一步我们还要讲一个问题,阿赖耶识我爱执藏,或者说所藏,总之对于我们人生,对于我们宇宙,对于世间,对于出世间。他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刚才我已经说过,阿赖耶识种子,有精神部份,在五蕴里边,称为受想行识,另外还有物质部份,在五蕴里边,称为色蕴。大家读过《心经》就明白,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生起事物的根据,决定事物性质的,三界六道轮回,四生九有一切众生,无不是由五蕴作因缘而形成,乃至出世间四圣,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称为四圣。他们亦无不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而形成。那么出世间都是由五蕴而形成,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的五蕴与佛的五蕴有所不同吗?那就是我刚才所讲,我爱执藏的,有无而形成,有我爱执藏那么这样的五蕴就叫有取五蕴,杂染五蕴。世间凡夫的五蕴是属于八苦之一,八苦最后就有个无常有取五蕴苦,就是由于有我爱执藏,就是把宝库守着那个人,他就认为宝库是我所有,一天常时二十四小时都把他守着的,不愿意放去,这就是比喻的末那识他把阿赖耶识守着,执著有我,就这样在佛法里边,结合我们上午所讲的,那就是有遍计所执了。但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是构成一切事情的亲因,决定事物性质的,凡圣共有,只是有染污清净差别,这个就是有取者,有我爱执藏的。如果是无取五蕴清净的,没有我爱执藏了,那么,学佛者就是要把我爱执藏的贪著去掉,第七末那识迷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这个要彻底去掉,这样就会形成与佛不二的清净无漏五蕴,清净无漏五蕴,是净分依他,佛圆满具有,我们一般有我法执著,有我爱执藏的这部份,作增上缘而形成的五蕴,叫染分依他,是一切有情形成的亲因。但是,同是有情为什么有男相女相,或者人的寿命有长短,乃至人与三恶道的众生不一样?就是地狱也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以及其黑绳地狱,嚎叫地狱。畜生道也有鸡、鸭、牛、狗种种动物的形态不同,你要问这些形态是怎样形成的?人是两个脚走路,牛是四条腿走路,横起走,但鸡也是两条腿走路,但它有毛短小,鸭足也是两条,但它是在水上生活,足板与鸡足有所不同,毛也不一样,长像也有差别,那么这些差别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我们平常起心动念,造作善恶业力,众多不胜枚举的差别,就要明白业感缘起,要明白世出世间为什么都有地、水、火、风,都有五蕴。而五蕴,有染有净,而这些都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我们就必须弄清楚因缘缘起,这两大缘起都不能离开阿赖耶识,我们刚才已经说过,起心动念所造善恶业力,都无不熏习成种子,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阿赖耶识业种为增上,五蕴作亲因,因缘结合就变现成为十法界,六凡四圣,都由业作增上,有漏业作增上就成六凡,无漏业作增上变现四圣,有漏的五蕴是世间凡夫,无漏的远离执著的五蕴是出世间圣者。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就要明白阿赖耶识,必须弄清楚甚深缘起,赖耶缘起的道理。那么,把这个道理弄清楚了,也才能使我们真正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现实生活中远离执著。执著就是我执、法执,如果要决定事物是有漏的?是无漏的?是杂染的?是清净的?完全取决于是否有二取习气。至于形态的差异,由业力形成,再怎样形成差异也离不开地、水、火、风,五蕴之法,这就是亲因。所以,把这些道理完全弄清楚了,就能真正弄清楚佛法,也就是弄清楚了缘起法,把缘起法弄清楚了,我们要破我执、破法执,已经就在其中了,没有弄清楚缘起法的道理,没有弄清楚赖耶缘起的甚深道理,要想破我执、破法执仅仅也是语言文字,说说而已。那么希望善友们真正明白缘起法,明白阿赖耶识、赖耶缘起的道理,才能生智慧,才能得解脱,才能于一切时一切处远离我法执著,不然的话无明不容易拨除,智慧也不容易生起,缘起法没有通达,无为法就不能证得,遍计执也就不能断除,说学佛那也仅仅只是为未来多少种点远因,或者是积点善缘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真正通达缘起法,最极重要。整个佛法在缘起中,整个学佛的人在通达缘起中,整个凡夫就在没有通达缘起中,整个圣者就在通达了缘起中,所以这个缘起法是至关重要,所以龙树讲缘起道理也可能在此处。无著菩萨、弥勒菩萨讲缘起亦无不是讲述这个道理,亦无不是根据这个道理而建立。如来出世讲佛法,亦无不是讲缘起法,所以这个缘起虽是一个概念,但是,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说就要依于这个概念而见到缘起,依于缘起而认识缘起的真实相,依于缘起的真实相而断除我法执,依于缘起断我法执,真正证涅槃,证无为法,解脱出离。因为迷执缘起,就是遍计执。依此建立生死,悟缘起法就是涅槃,就是圣者。所以缘起法为染净凡圣所依。所以这一点至关重要,以前曾经释迦牟尼佛在《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说颂语:

  无始时来界 要懂得有诸趣的道理,及要懂得出世间的

  一切法等依 道理、就是要懂阿赖耶识,也就是要懂一

  由此有诸趣 乘法的唯识。所以这一点来说,特别特别

  及涅槃证得 的关键。佛陀曾经在《华严经》上讲:

  * * * *

  不知三世事 他说作为一个发心学佛的人,若无内在实修

  亦寡法财宝。 实德,不知过去之因,不知现在之果,不知

  饱食思欲心 现在之因,也不知未来之果,对于因果而不

  人形畜无别 明白,对于胜财福德。对于正法三藏,闻寡

  而修少,这样的人佛陀说“饱食思欲心。”虽然我们饭吃得饱只能滋养我们的贪欲之心。“人形畜无别”。表面是人形,实质就降低等级的动物了,就不是高等的动物。当然我们学佛的人要“深知三世事,广积法财宝。远离众贪欲,成就大菩提。”这样就是真学佛的人。同时还有一点,佛陀也在《华严经》中说:

  少闻或清高 意思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多学多闻,如

  易满如牛迹 果我们学少了,或者没有学很容易使我们心

  如鼠手持物 高而气傲,贡高我慢。所以他说少学或清高,

  自谓已能多 易满如牛迹,只学了一点然后就认为满了,这就是易满如牛迹。如鼠手持物,如像老鼠前面的足拿一点物就认为自已的能力强,能力大,我能拿很多东西。这就是如鼠手拿物。自谓已能多,自已说自已的能力强。

  佛法广难量 他说佛法深广难测量,没有测度的人,没有

  不测及增谤 深入经藏,没有立大志向,没有认真学佛,

  牛饮水成乳 很容易在圣教、在三宝面前生起我慢,所以

  蛇饮水成毒 不测及增谤。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牛喝了水吐出来的是牛奶,能够滋养人身体,给人带来营养,那蛇喝了水吐出来的是毒液,能够伤人,能够致人于死地。所以说明法无大小,法无有定相,看我们如何来领悟,如何来修证,如何来善巧掌握,如何来如实弘宣。所以称为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愚学为生死 有些人儿孙满堂你叫他我今发愿不求人天

  智学证菩提 福报,不求声闻圆觉,乃至权乘菩萨,唯

  如是此一切 有一心勤求无上菩提,广度无量众生,能

  是为少学过 如是而发心者,那就是上午所说是最为稀有,反之,虽在学佛也就是愚学为生死了。所以凡夫为生死,智学证菩提。如是此一切,是为少学过。或者自已认为能力强,易满如牛迹,不测而增谤,为了生死而学,或者变成毒液一样,这些都是少学的原故,这就说明学法的重要性,通达缘起的重要性,抓总持法门的重要性,学法不厌的重要性。历尽三大阿僧祗劫,以诸佛如来为我们的老师,以一切菩萨为我们的伴侣,以所有无量众生为我们的眷属,始终不愈的坚持这一点,永远精进授学。那么这样,菩萨定属于我们的。不然的话。如果无大心,始勤而终怠者,不深达缘起,不懂解脱是在当下,是在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尘、意了法的六尘境界上,远离空有二边的我、我所,不懂这一点,那学佛成佛也就难难难,犹如上青天了。

  第二、我们学佛的人常时都要入不二法门,这个入不二法门就有一点,有个前提,必须是通达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之实相,才能入不二法门,有的人有这样一个认为,好像我们学佛佛可见,佛是真实人,凡夫才是虚妄。《金刚经》上佛陀早就呵责须菩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何以故,首先就要明白我们学佛就是要成佛。什么叫佛?觉悟圆满人生宇宙的真理,具有广博的、一般凡夫不具备、声闻不具备、独觉不具备、菩萨也没圆满的这种唯佛独具的大智慧。佛也有他方佛、此方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随缘出世,度化众生。所以佛无有定相、佛无有实体,我们学佛就是要求觉悟,那么又有认为,你成你的佛,我成我的如来,那么就看那个高。大家要知道,如来也就是佛,在某种意义上讲,能觉之智圆满者是佛也。所觉之理圆满者是如来也。离开了所觉悟要想圆满能觉智慧的佛,别无是处。如果我们离开能觉圆满智慧,我们要想所觉的真理显现,受用成就如来,也别无是处。所以圆满菩提,圆满佛果的当下就成如来。要想成就如来,必须成就圆满的一切智智。弥勒佛说:“来去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内,非一亦非异。”所以你要问如来在那里,如来就在一切法不一不异就是如来,他非有为,如如不动,不来不去,清净无染,远离名言执著。但是,他又不是无为。何以故,离有为而无有无为,无为者有为之真实相也,所以他们的关系是非一又非异。那么既然法界都是非一非异,与如来的关系我们就要明白一真法界,平等无二一味实相的离言真性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同样就是要靠明白缘生法来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懂缘生法者,才能懂这个道理,不懂缘生法者就不懂此理。所以所谓刚才我讲的第二点就是说要入不二法门。那么这个不二法门者,从名字上解,二边为二,上午我们讲的有为无为为二,增益执损减执为二,那么什么叫不二?在一切视听言动,生活觉知诸多感受上,现实生活上远离有空常断一异来出染净等种种的两边,同时也不执著中,这样就是入不二法门。那么,善友们可以当下体悟,你们坐在这个地方,不要认为你在听,忘我相,不要认为我在讲,我如幻,讲而实无有人讲,讲如梦幻,那有实在的人在讲呢?善友们想一想,上午那个场面,那个情景,还可不可以再来,不可以再来了。我今天上午来之时善友们正在期盼着,好像唐老师他们没见来,一来了过后,我们今天是来给唐老师祝寿,那么唐老师他又为什么没来。心里又在想,后来说明了情况,小唐老师讲法,他又讲那样呢?好,我们听一听,那个时候心态不一样,思想、意识、感受完全跟现在不同。那么,现在回忆那个时候是不是成了一场梦,完全成了一场梦。但是你也要知道,现在你也是在做梦,明天回忆今天,就像我们今天在回忆昨天晚上的梦一样,醒来过后,才回忆当时梦中好多人,在那个庙子好像学法一样,醒了过后,只有自已一人,也就是说,现在你不要见到有种种这样那样的众生、大众。那是幻,所以不要执著,但是有一点不得不强调,也不要认为幻相都没有,认为他是空,是堕空见,认为他是有,是执有见,不著空有,平等观之,如如不动。禅家名之曰:“寂照”六祖名之曰:“般若三昧”。所以入不二法门,就是要从当下做起,时时抓当下,自然就从理上,就从行上来显果,从行上来摄理,从行上来体现大乘佛法教、理、行、果。那么这样,我们不求学修一体,而已是学修一体了,不求知行合一,而已是知行合一,这样我们就不是为讲理论,而学理论,我们是为修行解脱,成就菩提而学习,而思维。同时,要了知解脱,是与众生同得解脱,我们学好了,是为了把这个道理毫无保留的转述给他人,所谓一灯转引千灯,灯灯相续,明明无尽,这样就是行菩萨道,生大悲心,也就是广积福德,才真正远离空边。所以入不二法门是在当下,入不二法门是明缘起法,入不二法门是涅槃境界,入不二法门就是理行的有机结合,所以这是属于第二点。

  第三点、佛法是贵在坚持,明白上述两点的道理一定要恒恒常常坚持,走路时提起正念而不起妄念,看我佛法忘记了没有,是不是入的不二法门,吃饭时又要提起正念看是不是有我在吃饭,有饭被我吃,在那个地方有好吃的心生贪没有,不好吃时,心生嗔没有,或者一般的饭,一个人在那里吃,好像白白无言,又生愚痴没有,就在吃饭上,观有无贪、嗔、痴生起,时时审察,时时觉悟,时时提起正念,时时观照当前,这一点要永远坚持,死守善道,独信好学,这个善道要死守着,闻法是很不容易的,最近我在“华岩寺”就遇到一个出家人,他原先还有许多居士在跟他学法,他自认为如当年舍利佛还没出家一样,一切人都只能给他作弟子,他可以为一切人之师,非常傲慢,但是他只是满腹邪见,当他到“华岩寺”来,我也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后来有一天,找了龙藏带来,他就自述说,他已在华岩寺住了三月,那么就听见其他师父,我上课时,就用麦克风录的那个音,他们都在听,他听了过后,痛哭流涕,深有感触。他说:“原来自已劫还是满腹邪见,还沾沾自喜。一者还没发菩提心;二者连般若涅槃是什么?怎样才能生般若?怎样才能证涅槃?涅槃在什么地方?智慧又像什么样子?在什么地方才成就?修行的下手处又在那里?一一他都没有弄清楚,他听了三个月法过后,那一天就跑来见我,就发心说:要买大量的磁带,在把讲经的磁带翻录下来,拿去送。他在上海一次购四箱磁带,他未出家时,是个老板,很有钱,所以现在他已经送了三百多盒磁带出去了。他买了两个录音机在录。有一天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他才遇见了正法,其它众生还没有遇到,他原来是邪见传授给大家,现在他追悔莫及,过失无边,赶紧用正法去纠正过来当时不正的邪见。他怕今后下堕,他很畏惧,哭涕不止。四十多岁的人,大家都劝他一阵,我教他要不生爱见大悲,初发心者悲大于智,声闻独觉是智大于悲。行菩萨道者,应该悲智等运,给他开示一阵,后来他就止住泪水,悲大于智,就是爱见大悲,有我法执仍然不得解脱,智大于悲者,慧多福少,那就成了罗汉小果了。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福慧双修。所谓在修慧上来积福,福成无漏福;修福上来积慧,慧是佛菩萨的慧,修慧上来积福,不堕空边,修福上来积慧,不堕有边,空有都不著,才是入不二法门。所以这一点要深深懂得明白坚持。最后,祝愿大家在新的世纪里,新的一年中,六时吉祥,福慧增长,健康长寿,早日成佛!

 
 
 
前五篇文章

新时期佛教放生问题之我见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提要

创立黄羊山养道法会弘常住永明宗普照大师传

东坡与禅——为东坡九百零五年生辰纪念作

 

后五篇文章

浅论佛教净土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略谈广修诸善与往生净土的关系

是天人师,得无量寿!

巨赞法师谈禅宗

以戒为师 弘扬正见——中国佛教的时代使命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