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敬述先师李元松先生的“现代禅”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敬述先师李元松先生的“现代禅”思想

  金柯按:本文是应北京某学报的邀稿而写。八月初交稿,今先将其中大部份内容刊布于此,以志对先师无尽的怀念。

  一、前言:

  现代的中国文化圈,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冲突的处境中,传统宗教与文化的价值,以及外来的各种思想与观念,都有人试图持守与挑战。在如此混乱与争闹的处境下,一切中外的思想元素,似乎都有可能被重新认识与重新定位;而且人们在此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心中浮现的问题意识,是这些思想因素,是否可能为下一阶段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充满活力的资粮[1]。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作为已经定根在华夏文化土壤中的一种传统宗教,主要的努力方向表现为“传统的再复归”与“结合现代价值”两方面课题。也就是一方面,从对传统的再认识中,寻找适合现代人的灵感,另一方面,也要在认识外来思想中,得到发展传统思维的新机。在当代汉传佛教的发展趋势中,“复归传统”的趋势,如以虚云老和尚为依归的禅宗,与以印光大师为圭臬的净土宗,都在一般佛教徒心中逐渐形成极高的权威,为固守汉传佛教的传统奠定雄厚的基础。而在“结合现代价值”的趋势方面,则是继承杨仁山的新佛学运动一脉下来的欧阳渐、吕澄与太虚、印顺、巨赞等人,在佛教新思想趋向上再进一步开展。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佛教界,近年被多方所标举的“人间佛教”,都应该可以归于此脉络下来理解。

  李元松先生在1989年创建的台湾’现代禅’教团,其思想脉络之归属,如果从李先生的学思历程来看,印顺法师的影响可以说是他深入理解佛教的开始。但是观察李先生的思想形成,应该进一步回溯其修学佛法之前,更早的学习历程,即可发现它同样经历着传统与现代价值之间的往复抉择。

  二、现代禅思想的出发点:印顺法师为代表的现代佛教思想

  李先生天资聪颖、性格早熟,13岁小学毕业后,就因为想要帮助家计,而自愿放弃升学,并在菜市场帮助父母照顾摊子的同时,在当时仍为台湾政府所取缔,但是在民间快速传播的“一贯道”中学习。李先生曾自述:“自幼家里深受贫病之苦,少年之途颇为坎坷,因此‘人生无常’之感特深,对人生之苦迫性也特别有体会,所以小学毕业前就接触到一贯道。希望帮父母亲忙,也就没再升学。”[2]“一贯道”的信仰与思想,属于宋元以后“无生老母”信仰体系下的教门,主张“三教合一”,且采用鸾箕宣教,是相当保守、传统而且具有神秘色彩的教门。李先生在一贯道的教育下,熟读四书、老庄、六祖坛经、金刚经等通行的三教经典。后来,在稍为年长的朋友的影响下,“十七、八岁之后,开始接触心理分析、逻辑、语意学,以此基础阅读西洋哲学。”[3]接触西方哲学与逻辑、语意学,使对于现代化的理性思维有了初步的认识;李先生当时熟读马斯洛、佛洛伊德、佛洛姆等当代精神分析著作,对于西方反省现代理性化的界限也有初步的了解。

  可能是在现代思维的影响下,他在成年以后,渐渐不满于一贯道,而开始接触佛教。李老师的自述是:“我之所以进入一贯道,是被一股追求安身立命的热忱所驱使。虽然,当时并不晓得什么是真理,不过内心非常渴盼得到;换句话说,我是在摸索真理。前前后后大概是在一贯道待了九年,九年当中,可以说是把整个生命投入其中,最后之所以让别人以为我脱离一贯道,是因为我想找的答案,没有在一贯道中获得解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暂时离开了一贯道的团体,开始参加佛教团体的活动,主要的目的是想追求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法门。”[4]

  李先生在传统的三教经典与现代精神的冲突中,以佛教作为其寻访的主要对象,从当代台湾宗教思想史的系谱来看,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各种传统宗教中,在融入现代化、理性化质素最多,且最为精致的,应属前述“人间佛教”的一系。而且当时适逢印顺法师的《妙云集》在台湾学佛知识青年圈中刮起旋风的年代,许多在城市中新成立的佛教团体,纷纷开班向社会青年推广《妙云集》的阅读。李先生说:“第一次参加佛教团体的活动是‘能仁学会’举办的‘法轮班’,以研读印顺导师的《妙云集》为主。”[5]“在我退伍之后,当一接触到印顺法师的《妙云集》思想,立即察觉到这正是我突破人生思想进一步开拓心灵所必需的资粮——至此新的眼界展开,而我也在此时正式踏入佛教的领地!接触印顺法师的《妙云集》,我称之为人生的第三个贵人。因为没有印顺法师《妙云集》思想的启迪,我不会成为纯粹的佛教徒,也无法窥探中观思想的甚深义,当然也就可能永远与实修实证的禅无缘。《妙云集》思想是我追寻明心见性一个无比重要的踏板。”[6]

  从这个历程可以看到,李先生是在传统宗教与现代理性的共同影响下,契合于印顺法师的新佛教思惟,并在此新佛教思惟下奠定其对佛教义学的掌握。

  三、肯定传统宗派的价值

  印顺法师对于佛教义学的抉择,是归本于《阿含》而立足于龙树的《中观》。李先生曾经明确的说过,现代禅的核心思想是《中观》的缘起无我论[7]。但是,李先生也在学修的过程中,无法认同印顺法师斥责传统的佛教宗派──禅、密重视修证的倾向,而认为恰恰相反,这些传统宗派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他说:“研读《妙云集》前后大概五年,之后我产生了一个困惑,那就是为什么实际的身心总是距离经典那么远?或者说为什么经意能够懂,却感受不到?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和心境之间有一道鸿沟隔绝,所以想要不发脾气做不到,想要不担忧做不到,想要平息纷飞的杂念也做不到……这种情形更使我生起一个疑问:如此混浊的身心所理解的佛法会是真的佛法吗?在数度重新翻阅《妙云集》的文句,我并没有在其中找到可以助我突破瓶颈的养料。相反的,过去曾因印顺法师的态度,使我对它产生怀疑搁置一旁的禅宗和密教的典籍,却在此时给我一线生机,指引我勇猛修练禅定才是突破瓶颈消弭这道鸿沟的途径。我由此开始精勤打坐,经论典籍也暂抛一边,偶有阅读则仅就可令自己身心轻安并生起无常之警惕的法语反覆吟咏,而全副的精神都用在修定、修观。修定、修观常常会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或正在用功时,获得前所未有的喜悦和觉受,其中有的被称为‘开悟’;当然从现在的经验来看,开悟分很多种,有深有浅有真有假,只是悟者当时通常不自知,有的甚至以为自己从此没事了,就这样一误十年八年乃至一辈子。而我算是比较幸运,一次悟境的出现,通常三两个小时,也有三两天的,而最长的一次顶多也是一个月,自己便发现这是不彻底的悟;而这主要是得力于般若中观思想的基础,以及对禅密祖师的行履的崇敬和自我策励。”[8]从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到李先生透过既虔敬又批判的实践,在印顺法师的影响下,又走出了印顺法师的局限,而重新认识传统佛教宗派的价值。经过三年努力的精进实践,李先生在1988年3月,自认为得到了根本的安心。

  由于他在修学的过程中,与当时的佛教知识青年界有较多的互动,因此,当他获得大安心之后,许多都市中的青年佛教团体,也纷纷邀请他开课授禅。其中,文殊佛教文化中心,还将他的授课讲义出版,编辑者将书名取作“与现代人论现代禅”。这是“现代禅”之名的由来。这本书的序言,分别由宏印法师及黄国达居士写序,这两位都是当时在知识青年中提倡印顺法师《妙云集》思想的知名人物。[9]而现代禅教团的成员,主要就是从各个不同地方授课所接触到的学员,在课程结束之后,仍然愿意跟随学习的;他们每周定期在李先生的家中聚会共修,因为人数众多,李老师的居家根本无法容纳[10],而兴起组织新佛教团体的念头[11]。

  四、创立汉传佛教新宗派的尝试

  李先生创立现代禅教团时,撰写了《佛教现代禅菩萨僧团宗门规矩》,把“现代禅”的制度与思想清楚地表述出来。《宗门规矩》曾经几次修订,并在修订时,透过现代禅出版的刊物或附在书籍中对外发表,也曾出版过单行本。在1996年3月出版的《禅门一叶》中收录的为其最后一次修订的版本。[12]《宗门规矩》表达的观念非常丰富,其内容为:

  一、它首先表达的是创立现代汉传佛教新宗派的意向。《宗门规矩》第一章是现代禅的血脉图:“祖禅明心彻见法性,悲愿如海广度有情”[13]。这一方面表达了现代禅的大乘佛教立场,另一方面,订立血脉图(即师弟相承的法号字辈排序)的本身,就具有创立宗派的明确意涵。当代台湾的汉传佛教徒,尤其是具有现代化倾向的,经常在被问到“你修什么宗派?”这类问题时,往往有不知如何表达的困扰。事实上,传统的宗派也已经无法正确表述他们的信仰内涵。但是,“创立新宗派”似乎是一个未曾明言的禁忌。现代禅的这个举措,曾经引来不少的批评。但是李先生往生后,台湾佛教界几个的主要大团体,如法鼓山宣告成立“中华禅法鼓宗”,慈济功德会也成立“慈济宗”,而佛光山在更早以前,就以“宗长”称呼星云法师,虽然他们未曾明言“佛光山宗”,但其僧服的颜色稍稍不同于其他,能使人一眼即能辨认,且佛光山在实际上具有明确的宗派意识与宗派组织,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显示汉传佛教的新宗派,是趋势之所在,而李先生可能是较早清楚地表达此意的人。

  二、《宗门规矩》第二章,以六个条目说明现代禅的“宗风”,即:“一、学佛从培养人格、扩充经验领域开始。二、修行以科学精神、禅定个性为基础。三、证量的目标是无我与大悲。四、师资执事的资格以德行为主。五、弘法重人道精神。六、教团采行议会制,以清净如实之境为理想。[14]”前三条表达的是“现代禅道次第略图”的要点,后三条则为现代禅教团制度的精神。现代禅的教法与教团制度,都体现着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精神。《宗门规矩》第三章为“现代禅道次第略图”[15]说明现代禅的修道观,第四章、“组织图表”及第五章“制度与法规”[16]介绍教团制度与运作的原则。第六章“同修须知”[17]则为对《宗门规矩》本身的说明。

  关于现代禅对于佛教制度的构想,笔者有〈现代禅的戒律观〉[18]一文可以参考。本文主要处理现代禅的思想,以下将就这方面再详加分别解说。

  五、 ‘现代禅’的思想特色

  《宗门规矩》第三章即“现代禅道次第略图”[19],这是李先生对于佛法修学次第的整理,展现了他对现代价值与佛教修证之道的融贯。笔者曾在过去的著作中,这样概括其内容:“前三个道次第,培养学人成为具有‘开放心灵’的健康人格,履行责任义务的‘人道精神’和民主、平权、爱心等‘现代人的修养’,以及‘稳定的个性’‘清醒的神智’的禅定个性。这是进入修证之道前的道基,为不舍世间的大乘性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个道次第之后,即专心致志于空性的体认、烦恼的断除。然后再从空性的体证出发,倾尽一切皆燃烧的利他,广学多闻,向一切种智智者的方向无休止的迈进。这样清晰严整的次第施设,既符合先具足‘世间善行’,后修‘出世间行’的修学次第;又具备先断见惑,后断思惑;先契入‘根本智’,后充实‘后得智’的佛法通则;既呼应新时代世间智者的价值观,又统贯佛法大小显密的修证心要。”[20]

  1新时代的世间善戒

  在这里应当进一步说明的是,“现代禅道次第”认为,修道之前的基础,即传统佛教所强调的“世间善行”,主要是以“五戒”、“十善业道”来表述。李老师则认为,传统的戒条已经在历史上被过度诠释,乃至于变成僵化的教条主义,甚至还存在着禁欲主义的倾向,早已偏离佛教戒律原来有的以“世间善良德行”为戒的“中道精神”;因此主张要本着这样的精神,重新树立现代佛教徒的戒律观,也就是以现代社会强调的“遵纪守法”、“理性的涵养”、“民主的胸襟”、“人道的精神”等等为共世间善行之戒,而且在此同时,面对每一个人既有的情感、欲望、兴趣、嗜好等,则认为最好尊重现代心理学的共同结论,即采取正面肯定的态度,而非压抑制止的态度,只要是在没有违背法律、风俗,也没有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都应该尽量去发挥、尽量去满足,来作为健全人格的稳定基础。这是李先生在现代佛教徒的戒律观方面,最具有特色的看法。这些看法,或许在一般社会人士看来,根本是就是无须争论的常识,但在既有的佛教环境下,可能有些人觉得他的表达方式太过于挑战传统了。

  2禅定的个性

  现代禅道次第的第三为“锻炼气势磅礴的意志力,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无前瞻无后顾地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21]。李先生认为,禅定的修练主要在于形成禅定的个性。它一方面有摄心技巧的练习,但更主要的乃是透过人生处境的反省,而建立起禅定的人生观,从而建立起禅定的个性。李先生曾经说明:“在修习禅定的单方面,现代禅比较重视的是‘随息’和日常生活的‘念念分明’。”[22]无论是“新时代的世间善戒”还是“禅定的个性”,都可以看到现代禅强调健全的人格为修习佛法的基础的信念,以及就在日常生活中奠定修学佛法之基础的用意。另外,再从佛教的高度来看,戒学与定学虽然都是共世间的善法,但是佛教在这方面的论述亦足以给社会提供良好的典范。这即是李先生赋予现代禅教团的两大使命之一:“推广成熟人格的心灵艺术,提升良好的现代社会文化”[23]。

  3见道的两种不同途径及佛教的修证原理

  在第四到七个道次第,李先生安立了“闻思修证”四个慧学阶段的要诀,并在其下并列了“屏息诸缘,不生一念地凝神谛听,接受禅门传承口诀的直指[24]”的另一条路。李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的是,在佛教中一直都存在着修行人更多地根据止观的修习,渐次沿著「闻、思、修、证”的次第体解佛法的阶段;以及弟子更多地依仗师长的指点,而直接由闻而悟入的事实。前者称为“随法行人”,后者称为“随信行人”。[25]李先生认为,禅宗的直指人心、言下顿悟,以及密宗依上师修习传承口诀的方法,即是后一种方法的流衍。

  要言之,李先生认为,佛法在这一阶段的修习,就是把“缘起无我”的教义,变成个人的人生态度、生命信念的过程。它可以透过对经典义理的抉择理解、吟咏沉思、观察自己的潜伏心态与缘起空义的相违,到完全的认可这即是无可疑惑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的过程;也可以是在有证量证德的师长的指导下,依凭清净的信心而体会到“缘起无我”的精义,并深信这即是人生的真相,与具有智慧的态度。换言之,无论是多依自己的智慧反省而获得体认,与多依师教而破疑解惑,到了后来都能全然的信解见至,其结果就是相同的了。

  这两个修学脉络,李先生称前一个为“止观双运”,后一个为“直指人心”。而在后一种中,李先生又发展出另一种称为“本地风光”的禅法。这两者的真正不同在于:前者是透过学人自己的思维、反省、扭转、放下而得到对缘起空义的肯定,而后者则是透过对师长的信仰,直接认取解脱知见,换言之是透过师长的威德与弟子的信心而得到对缘起空义的肯定。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先生认为,佛教千言万语,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人们体得无执无碍的解脱心要而已;不同的宗派所开展的不同方便,也同样都是为了传递佛陀的解脱经验而已。因此,他对于佛教不同宗派的判摄,认为他们都是能够引导人们体证涅槃的佛法,而其主要的差异,在于采用的方法不同,所造成宗教性格上的表面差异。李先生在1993年出版的《我有明珠一颗》说:“根据我的体验,阿含经的境界、般若经的境界,及禅的境界是平等不二的,只是下手处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这个差别就如刚才所比喻的,有自三点钟方向走,也有从六点直接走的,但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十二点的位置。”[26]在1998年出版的《阿含.般若.禅.密.净土──论佛教的根本思想与修证原理》中,李先生将比较的范围从阿含、般若、禅,扩及到密教与净土。他说:“几年来有个看法我依旧没变:阿含二十岁,般若三十岁,禅宗四十岁,密教五十岁,净土六十岁。阿含、般若、禅、密、净土都是佛法,这些宗派一流的修行者他们在废弃贪瞋、止息颠倒梦想的境界都是平等不二的,但我个人方便地安立他们成熟度的高下时,并不涉及他们修证的深浅,而是依准他们涉俗、入俗的程度,以及导引众生归涅槃的积极程度和方便善巧以论之。”[27]

  4现代禅教法的大乘性格

  现代禅道次第图接下来的内容,是叙述如何从见道迈向一切烦恼尽净的解脱,以及从个人的解脱中,涌起大悲心,广学无量方便,广度一切有情。[28]在这里,李先生表达的佛法观点是:解脱心并不障碍大悲心的生起,相反的,大悲心是解脱者自然涌生的心境。而在此中,“后得智”,也就是能力与方便的有无与广狭,是解脱者在寂静无为之中,能否“大作梦中佛事,广度如幻众生”的主要差别。因此,一个法门能不能称为大乘,或者是否具有大乘的性格,在于前引的“依准他们涉俗、入俗的程度,以及导引众生归涅槃的积极程度和方便善巧以论之”而决定的。现代禅的教法,从道基阶段共世间善行开始,即重视肯定情感、欲望,以及肯定兴趣、嗜好的价值,并与世间同步,肯定守法重纪、民主、人道、爱心性格的培养,再加上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习禅定与智慧的特质,都能够引导学习佛教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不舍众生的个性,以及不断增广见闻、学习方便智的可能性。现代禅教法的大乘性格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六、现代禅思想的发展:从“以禅为本”到“以净摄禅”

  现代禅的思想,基本上在李先生1989年初成立教团,撰写《佛教现代禅菩萨僧团宗门规矩》中的《现代禅道次第略图》时大抵确立;但是不到三年,到1992年初开始有另一个重要的转向,即对净土宗的仰赞与皈依。

  现代禅教团在成立之初,以“禅”为名,李先生构想的是一个以科学、理性、人道的禅风广泛地与社会大众接触,而在内部则以禅门心法深造弟子的教团。在《现代禅宗门规矩》第四章、“组织图表”的两侧,李先生以左右两侧的一对联语表达这样的理想:“培养悲智双运的大修行者,再创契应时代的祖师禅风;推广成熟人格的心灵艺术,提升良好的现代社会文化”[29]。但在现代禅教团成立三年之后的1992年,李先生开始在教团内部鼓励一部份同修兼习净土念佛,进而发展到自己也发表〈皈依弥陀〉一文,来表达其信仰倾向的转变。[30]其后,在相关的著述中,李先生经常表达对于净土信仰的赞叹,以及自己皈依弥陀的心情。

  李先生对现代禅弟子专门讲授净土信仰的课程,主要有:1993年4到8月讲,并将录音带公开发行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共7讲),以及1995年现代禅教团开始的潜修之后,对同修讲课的实况录音,李老师后来选择其中13堂课,成为一套录音带,寄赠给现代禅同修听闻修习。2003年春,李老师在往生之前数个月,又以全体现代禅同修为对象,讲授“净土念佛九堂课”,是为李老师最后正式的教授。[31]

  李先生由禅者转为信佛人的历程,笔者有〈现代禅的真理观──从“自由的灵魂”到“信心的英雄”〉一文详加铺陈。[32]如果从思想的辩证发展来看,李先生认为皈依心的产生,乃是无我智的自然结果。他说:“皈依最难也最高,只有无我的人才能皈依。”“建立皈依三宝的生命态度──身口意行为确实趣向佛、法、僧,这是人类有生之年所能达到的最高修行境界。”[33]他甚至认为,“如果宗教徒对于‘自己是软弱、卑微、渺小、有限的存在’这项事实稍有疏忽,或体认得不够真切,则他们不会真的敬畏至高者,并且他们的宗教修为,顶多也只能到达某一种层次之下──无论佛教徒或基督教徒,都无法契入他们的理想境界。”[34]

  李先生曾在1995年的讲授中,提到完整的现代禅思想,不能以他最早的两本书,即《与现代人论现代禅》一、二集为代表,而应该加上弥陀信仰,即“禅净双修”。他总括为:“发出离心,摄心念佛”八个字[35]。他在2003年讲授的《净土九堂课》中,指出:以念佛为行门,即是禅净双修之道。他说:“现代禅的学习是‘禅净双修’,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做无颠倒想的人,死后往生弥陀净土。活着的时候,做一个觉悟的人,包括看破、放下听佛法、思惟、打坐,这都是活着应过的生活。但真正净土宗的修法,就是念佛。”[36]“念佛法门会让人亲证涅槃,这是经验;但上师的信仰是,没有现证涅槃,念佛也会往生。”[37]“念佛可以让弟子很快契入涅槃、向涅槃;就算没有向涅槃,百年之后往生弥陀净土,也好。”[38]换言之,“发出离心,摄心念佛”即是今生亲证涅槃与来世往生极乐、现前当来两益的殊胜法门。这里也清楚地表达了“摄禅于净、归本于净”的想法。

  七、结语

  李元松先生,于2003年12月往生,得年46岁。综观其一生探索佛法的历程,立基于于印顺法师所代表的现代派佛教思想,在此基础上,回头肯定传统禅、密、净土等宗派的价值,甚至在最后以“禅净双修”的净土信仰为其最后的定论。从思想的系谱看,可以说重新经历了当代汉传佛教各个主要领域,而进行了重新的反思与定位。可以说,李先生的一生,以其诚恳的生命追寻之态度,与汉传佛教传统与现代各派,进行了深刻而激烈的对话,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形成’现代禅’高度融摄佛教的传统与现代各派元素的新的佛教思想体系。虽然,李先生的这些思想成果,可能还有些地方可以进一步的发挥与阐明,以与在当代的复杂的思想冲突中的汉传佛教作更多的对话。可惜天不假年,但是既有的内容已经极为丰富,有兴趣探索传统与现代佛教思想出路的思想者,已经可以找到很多可资参考的题材。

  二○○九年八月述

  参考书目:

  邓子美着,《超越与顺应──现代宗教社会学观照下的佛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李元松先生已出版书籍:

  《与现代人论现代禅》,台北:现代禅出版社,1989年11月四版。

  《千秋万古一禅师》,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

  《我有明珠一颗》,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

  《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阿含.般若.禅.密.净土》,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古仙人道》,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禅的传习》,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李元松老师语录》,台北市: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出版,2004年12月。

  李元松先生未出版著作:

  《密严二会净土法门》逐字稿,内部发行。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讲义,内部发行。

  温金柯已出版作品:

  《继承与批判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继往与开新──从现代禅到净土信仰》,台北市:净宗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

  未刊稿:

  〈现代净土宗要义初探──读《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收在温金柯的个人网页:http://homepage.seed.net.tw/web/unjinkr/

  --------------------------------------------------------------------------------

  [1] 张新鹰教授在邓子美所著《超越与顺应──现代宗教社会学观照下的佛教》一书的序文中,提到了:“作者力图指点读者逐步领悟:蕴含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当中的某些精义,有可能…在今天创造性地发展为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化的精神力量之一。”(见该书第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李元松着,《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129-30页。

  [3] 李元松着,《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129-30页。

  [4] 李元松着,《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5-6页。

  [5]李元松着,《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6页。

  [6] 李元松着,《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186-7页。

  [7] 李先生曾这样说:“现代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我说当然是‘缘起空义’。”见李元松着,〈创立现代禅五年的回忆──兼述现代禅的核心思想与修证方法〉,收入《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4年2月,294页。

  [8] 李元松着,《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页188-9。

  [9] 见李元松着,《与现代人论现代禅》,宏印法师、黄国达序,台北:现代禅出版社,1989年11月四版。本书最初由文殊出版社出版,后将版权让渡给现代禅出版社。

  [10] 笔者在1988年底初识李老师,曾到其家中参与共修,见到他家中挤满共修人的盛况。

  [11] 见李先生接受杨惠南教授访问稿〈解严后台湾佛教新兴教派之研究-杨惠南教授访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老师〉,收入李元松着,《禅的传习》,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225页。

  [12] 参考李先生接受杨惠南教授访问稿〈解严后台湾佛教新兴教派之研究-杨惠南教授访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老师〉,收入李元松着,《禅的传习》,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283页。

  [13]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89页。

  [14]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90页。

  [15]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91-2页。

  [16]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93-9页。

  [17]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200-4页。

  [18] 拙著,〈现代禅的戒律观〉,收在《继往与开新──从现代禅到净土信仰》,台北市:净宗出版社, 2005年7月初版,3-95页。

  [19]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91-2页。

  [20] 拙著〈回应林建德先生之考察现代禅── 兼平议最近有关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引伸之学术论辩〉,收录于《继承与批判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82-5页。

  [21]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91页。

  [22] 〈解严后台湾佛教新兴教派之研究-杨惠南教授访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老师〉,收入李元松着,《禅的传习》,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276页。

  [23]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94页。

  [24]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91页。

  [25] 《瑜伽师地论》卷26〈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一〉:“云何随信行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从他求请教授教诫,由此力故,修证果行。非如所闻、所受、所究竟、所思所量、所观察法,自有功能,自有势力,随法修行;唯由随他补特伽罗信而修行,是名随信行补特伽罗。云何随法行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如其所闻、所受、所究竟、所思所量、所观察法,自有功能,自有势力,随法修行,不从他求教授、教诫,修证果行,是名随法行补特伽罗。”(T30.424c)

  [26] 李元松着,《我有明珠一颗》第一章〈学禅应有的认识与态度〉,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27-8页。

  [27] 李元松着,《阿含.般若.禅.密.净土》,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8年,47-48页。

  [28]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92页。

  [29] 〈现代禅宗门规矩〉,收在李元松着,《禅门一叶》,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194页。

  [30] 此文原刊于《现代禅杂志》二十七期(一九九二年三月),在李先生的四则〈法谈摘录〉,其中最后一则即〈皈依弥陀〉。收在李元松着,《千秋万古一禅师》,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1993年初版,:75-76页。

  [31] 参考拙著〈现代净土宗要义初探──读《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一文,在温金柯的个人网页。http://homepage.seed.net.tw/web/unjinkr/中。

  [32]李先生的自我定位,从“众生所依止的禅师”,转变为“皈依弥陀的信佛人”之转折过程,笔者有〈现代禅的真理观──从“自由的灵魂”到“信心的英雄”〉一文详加铺陈。收在拙著,收在《继往与开新──从现代禅到净土信仰》,台北市:净宗出版社, 2005年7月初版,109-86页。

  [33] 见李元松着,《古仙人道》之〈禅语录〉,台北市:现代禅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75-76页。

  [34] 见《李元松老师语录》下册,第九篇、第六十九章〈佛教与基督信仰〉,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出版,2004年12月,480-1页。

  [35] 李元松讲,《密严二会净土法门》第十九课,逐字稿。内部发行。

  [36]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讲义,内部发行,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第8页。

  [37]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讲义,内部发行,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第20页。

  [38] 《2003年上师开示净土课程》讲义,内部发行,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8页。

 
 
 
前五篇文章

结夏安居制戒因缘——惜护生灵体证大道

皈依,通往佛国的护照

观音菩萨的慈悲含义

大乘佛法简易解

答友人“《禅七开示录》读后感”覆函

 

后五篇文章

看话禅悟有情世界

密教观音之像

内心富贵才是真正的财富

南运河畔的福寿宫与金刚经堂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