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草原活火山 |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平坦的板块内部,为何会凭空出现砧子山这样一座火山?它真的是从大湖中破水而出的么? 考察者:空错:现居北京,供职于出版社。专业是地学,目前兴趣在于科学旅行,并有个人网站kongcuo.com,希望和爱科学、爱旅行的朋友分享。 之所以对锡林郭勒的火山感兴趣,要从葡萄酒谈起。 我的一位朋友喜欢喝葡萄酒,他说自己尝了天下许多好的葡萄酒。每次喝酒时,他都会铺开世界地图,找到酒瓶上的产地,并在地图的相应位置画一个红点。 有一天,他兴奋地告诉我,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他画在地图上的红点很有规律地分布在太平洋的边缘,把这些点连起来,能组成了一个环形圈,而这个圈恰恰和另外一个著名的圈—环太平洋火山圈重合了。 我不知道他是否真在地图上画点,但这个故事很生动,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板块之间会发生运动,并把地下的岩浆带到地表,形成山脉,造成火山喷发。所以,火山通常分布在板块和板块的边界,像中国的长白山、美国的圣海伦斯火山、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和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等。这就是环太平洋火山圈的由来。 火山圈中的印尼甚为苦恼。他们的国家恰好位于多个板块的交界带,一方面要担心地震海啸带来的灭顶之灾,另一方面却也因祸得福—作为世界上的火山大国,他们开发了火山旅游项目。游客可以悠闲地一边品尝甜蜜的水果,一边欣赏火山喷发的壮美。因为火山灰来自于地球内部,富含矿物质,是大地最好的养料,因此有火山的地方,产的葡萄甜,葡萄酒也特别好喝。这就是葡萄酒和火山的关系。 当听说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有火山群的时候,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因为这里并不是板块的边界。内蒙古作为大陆内部的高原,之所以一马平川,关键在于它的构造运动很微弱,常年接受风化和侵蚀,并最终被夷平成现在这个样子。就这么一个地震很少的地方,为什么会有火山群呢?既然心有疑问,那就找个机会,亲眼去看看草原上的火山。 坝上的砧子山 周五下了班,我直接奔向军事博物馆,那里停着由网友们合租的大客车。晚上8点半,开始出发。客车沿八达岭高速,经张北,过太仆寺旗,抵达克什克腾旗的经棚镇时,已是清晨。 我从随身携带的GPS得知,经一连串的爬升,海拔从北京的几十米迅速上升到张北的1300多米,随后地形起伏就非常小—高低不超过200米。从北京平原到张北高原的地形很陡,地势高差极大,而低处和高处内部却很平缓,和水库的大坝相似,因此北京北边的高原也被称为坝上。按这个理论,北京可以称为坝下。到了张北,就算到了中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借着透过云层的月光,我发现周边的植被,因受海拔、气候的影响,悄然从温带树林变成了高原草原。 内蒙古的克什克腾旗是旅行者、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他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见证各种地质地貌景观:草原、丘陵、沙地、湖泊、火山、冰臼、峰林等。这得益于这一带恰是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三大地貌的结合部分。 达里诺尔湖是克什克腾的一颗明珠(“诺尔”在蒙语里也就是湖的意思),有“中国天鹅湖”之称,湖的南边是浑善达克沙地,北面是锡林郭勒草原,东面是内蒙古的丘陵。达里诺尔湖火山群就分布在湖周围的熔岩台地上,如今,时间这个最强大的力量,使台地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和锡林郭勒草原连成一片。 到了达里诺尔湖博物馆已经是上午10点。这时,远远地看到远处有一座山,突兀地独立在一片苍茫的草原上,打听后得知这座山叫砧子山。这种突兀让人很意外,让我想到了北京的景山。故宫神武门前的景山也很突兀,在周围一片平坦的大地上,怎么会拔地而起这么一座小山呢?所以,景山一定是座假山,人造的山。造山的材料来自于挖掘南海和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明朝的皇帝为了镇压前朝(元朝)的王气,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才在中轴线上建造了这么一座能俯视都城的假山。 优美的火山是标准的圆锥形,富士山、马荣火山是这样的典型。但砧子山看起来不那么优美,虽然拔地而起的态势表示这应该就是火山。顾名思义,砧子山看起来像打铁用的砧子,顶面宽平,而山坡较陡,从Google Earth上查看,的确很像。 当火山遇到湖 在砧子山附近,我发现地上散落着一些带小孔的石头—浮石。这是一种像海绵一样多孔,又能浮于水面的火山石。当岩浆从地下迅速上升喷到地表的时候,岩浆里的气泡因为外界压力骤降而扩张逃逸,内部留下了许多蜂巢似的气孔。至此,我确定眼前的砧子山就是一座火山。这样的浮石远远地散落在火山周围。不久之后,当我站在达里诺尔湖边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浮石除了拿来搓脚底外,为什么不用来做“救生圈”呢? 在靠近砧子山的坡地上,随处可见另一些较大的岩石,大小约一米见方,表面呈黑色,有些玻璃质化,没有棱角,外形圆浑。我猜测这就是火山弹,圆乎乎的外形表明熔岩喷到空中时曾发生过旋转。这种岩石外壳致密,但内部常有气孔,甚至中空—不过需要敲开石头才知道。当然,这种岩石也可能是熔岩球,是火山渣裹上熔岩形成的,是假的火山弹。 内蒙古第二大内陆湖达里诺尔湖,距离砧子山只有不到5千米。据说在砧子山喷发前,周围是都是达里诺尔湖的水,可能是因为当时气候湿润,达里诺尔湖的范围比现在大得多。直到22〜25万年前后(旧石器时代),砧子山才从湖底冒出来。砧子山的山腰是较致密的玄武岩(见本期辞典),覆盖其上的是喷发后掉落的火山碎屑物、火山渣和浮石。围绕山腰有一圈明显的、等高的水平腰线,这证明火山确实曾经受过湖水的涤荡。 如果砧子山形成后,周围真是一望无垠的湖水。那至少可以解释几个现象:首先,浮石的比重轻,可以漂浮在水里,因此被带到较远的地方。事实确实如此,远远地我就看到了这些岩石。其次,因为有水,从砧子山上崩落的岩石,就有可能被搬运稍远的距离,照片上那些散落在山脚的岩石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火山岩搭的敖包 砧子山不高, 用十多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登顶。我测了一下GPS高程,山脚下高程为12 4 6米,山顶的高程为13 5 5米, 相对高差1 0 9米左右,山顶坐标为43°25.673’N,116°40.827’E。 这样的小火山实在是有些微不足道。我原先以为内蒙古的火山群既然远离板块边缘的火山圈,那么它的地底下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地幔柱,地幔柱的岩浆随着岩石圈的裂隙上涌,然后爆发形成火山。可是这些小火山的规模表明,这个地幔柱如果存在,也不会很大。 山顶上的一个敖包非常引人注目,很多人跑过去,往上面堆放石头,以求心愿得偿。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堆放的石头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火山岩。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和中原的皇帝登泰山祭祀天地一样,蒙古的牧民也祈求和天靠得更近些,以便和神灵沟通。砧子山的海拔虽然不高,但是在平原,显得异常雄伟,于是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石头建成堆子,举行仪式,祈求上天的神灵保佑。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 作为比较,泰山的绝对海拔也不高,但是作为山东平原上拔地而起的大山,它实在太高了,以至于帝王认为在那里祈祷,神灵可以庇护他的权力和整个国家。当来自地球内部的岩石,被用来作为和上天沟通的圣物时,天和地之间,开始有了对话。 有的人登山,是为了征服;有的人登山,是为了朝圣。当我登上这座建有敖包的火山时,我相信,我已经被朝圣者的虔诚感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