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四问四不知【龙泉解《庄子》应帝王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啮缺和王倪在“齐物论”里出现过,都是得道的高人。有一天,啮缺问王倪:你知道事物之间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

啮缺又问:你知道你为什么不知道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

啮缺再问:那么,事物就不可以被认知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

这里啮缺没头没脑地问了三个问题,王倪就没头没脑地回答了三个“不知道”。

现在啮缺又开始问王倪问题了,问了什么问题?庄子没有告诉世人,我们只知道啮缺问了四个问题,王倪回答了四个不知道。

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一般人如果是问对方四个问题,结果对方回答了四个不知道的话,可能我们早被气疯了,至少是非常失望。但啮缺问了王倪四个问题,王倪回答了四个不知道后,啮缺却很高兴,好像得了块宝似的,一蹦一跳地去把这件事报告给蒲衣子。

这让我想起佛门中的一件趣事。有一个高人,他找到一家寺庙,向禅师请教密宗的精要,有好几个禅师都作出了精彩地回答,但那个高人都不满意,问,寺中还有禅师吗?有人说,还有一个做饭的禅师,他的道行很高,你可以去找他。那个高人找到做饭的禅师后问了同样的问题:密宗的精要是什么?那个做饭的禅师听后,转身就走,连个“不知道”也没说。那个高人一见这情景,高兴地跳起来,连连说:真禅师,真禅师也。

做饭的禅师并没有说一个字,为什么那个高人却很高兴呢?原来,密宗的精要就是“密”,既然是密,又何必言说呢?真正懂密宗精要的偏偏是那个一语不发的做饭禅师。

这里啮缺问了王倪四个问题,得到了四个“不知道”,啮缺不是不高兴,而是很高兴,还蹦着跳着像报喜一样去告诉也是得道了的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啮缺问了王倪什么问题,庄子没有说,但我们可以推断是:社会在进步吗?提倡仁义好吗?道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沦丧的?什么时候人开始出现了私欲?王倪没有回答,啮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蒲衣子后,蒲衣子却作了回答。

蒲衣子对啮缺说,你现在知道了吧?社会没有进步啊,人们所谓的进步,是指物质上占有的越来越多了,但物质上的占有越多就越好吗?不是的,物质上的占有越多,俗心增长的就越快,离道就越远。对于舜帝,人们总是大加赞赏的,但和更古老的泰氏时期相比,就差远了。舜帝时,他用提倡仁义来炫耀自己的高明,仁义有什么好呢?有仁义就说明有了爱的观念了嘛,有了爱的观念,就说明有恨嘛,这已经不是守道的境界了。不过话说回来,舜帝时还算是得人心,人们有了爱憎的意识,但还没有犯大恶的人,基本上都还是朴实的。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蒲衣子说,更古老的泰氏时期,那才是“个个都是守道人”的时期。人们睡觉都是很安详的,呼吸很均匀,也没有梦,也不用考虑时间,什么明天要上学了,上班了,开会了,都没有,都不管,脑子里没有任何杂念。睡到该醒的时候,就自然地醒来,舒服极了。

那时候,人们没有概念,什么人啊,树啊,鱼啊,狗啊,都与自然融洽一体,不分彼此。你叫那个时候的人是马可以,你叫那个时候的人是牛也行,反正人人没有名相,没有分别心。

泰氏时期的人表现出的智慧、情感、德性都是原始可信的,很真实,没有任何虚伪的东西,就像是小婴儿,他哭也好,笑也罢,不会作假的,都是内心的如实反映。而且那个时候的人,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对错,当然也没有对立,没有纷争。

都说社会在进步,读了庄子的这一段文字才发现,我们的社会不是进步了,而是倒退得很厉害。现在是做人很难,做帝王更难,因为,我们离道实在是太遥远了。

 
 
 
前五篇文章

早期儒家的“社会角色”意识(一)

生命最后60天,浓缩一个儿子的拳拳孝心

老子谈成功之道:大器晚成

商丘10岁女孩成为河南省十大爱心人物

等待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后五篇文章

百善孝为先:孝是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

【消失的寺庙】因寺庙得名又消逝的北京胡同

怎样改善婚姻和命运

四句偈的智慧

夫妻之道有三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