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背影 |
 
2005年7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一封来自山西长治上党老区63岁的“无奈的老农”的来信,其中一段写道—— “……记得儿子刚考上大学时,我去学校送他。下了火车后,我扛着笨重的行李走在前,儿子跟在后。本来就因为坐了—夜的火车,再加之上了点年纪,刚到学校门口,就被大门前一根铁条绊倒了。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行李扔出了老远,一只鞋也甩掉了。儿子向四周看了看,像怕什么似的拉住我的胳膊猛地用力拽了一下说‘干什么啊,丢不丢人!’尽管我的双腿摔得很痛,但还是得很快爬起来,捡起鞋穿上继续去背行李。把儿子安顿好后,我忙着又是挂蚊帐,又是买日用品,这一切似乎在儿子眼里都是天经地义的……”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也是父亲送儿子,情景相似,情感却不同——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的《背影》发表于1925年11月的《文学周报》,同样是父亲送上大学的儿子,跨越印年的时间,父亲依然是那么慈祥,依然是那么沧桑,但儿子却不再感动,不再流泪,反倒嫌摔倒在地的父亲丢人。 更令人痛心的是,2003年9月13日的《武汉晨报》曾报道说,由于多数学生反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落选湖北教版语文教材。据报道,该教材专家本来选定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入选,但在调查过程中,有七成多学生表示反对,代表性的理由是“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