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与《易传》 |
 
先秦黄老道家代表作《文子》与先秦解《易》权威之作《易传》有很多相同的思想观点。 一、《易传》与《文子》都具有突出的时变色彩 《彖传》于随、豫、颐、大过、坎、豚、睽、蹇、解、姤、革、旅等十三卦特别强调卦的“时”义,即“应时而用”的重大意义,天地暌而其事同也,男女暌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还指出把握时机不只是因时而动,还要因时而止。“时止则止,时动则动,动静不失其时。” 《易传》非常推崇变通思想,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变通的关键是抓住最有利的时机,“变通者,趋时者也”。“变”是《周易》的思想核心,也是人在世间必须遵循的原则:“《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文子》总是将“变”与“时”联系起来论述,强调因时权变、随时举事的重要性。时之变,则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日迴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阴,时难得而易失。故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 二、《易传》与《文子》都崇尚阳刚 《彖传》中“刚”字五十九见,“柔”字三十九见,尚阳刚的思想很明显。“刚健而不陷”;“健而巽,刚中而志行”;“文明以健”;“刚健而文明”“动而健”。《文子》尚阳思想很突出,“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圣人依阳天下和同,依阴天下溺沉。” 《易传》与《文子》都认为虽要尚阳激进,但应适可而止,毋走极端。《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乾·文言》释为:“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文子》同样劝告人们作事有度,“弗敢极,不可盈”。欲不可纵,事不可繁。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极矣。 三、《易传》与《文子》都有明显的尚简易思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传》高度评价了简易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成就“贤人之德与贤人之业”,可获得天下之理,从容恰当地处理纷繁的世务。《文子》认为“易”是道的固有属性:“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平易者,道之素也。”作为执道的圣人和统治者,必须依照道的平易的特性,制定简易可行的法令而不能使政令繁苛。“夫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垂策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事则下多态,求多即得寡,禁多则胜少。” 四、《易传》与《文子》都重视见微知著,研几慎积 “几”即“微”,是事物还未成形出现时的征兆、端倪。《易传》与《文子》都认为人应见微知著,极深研几,谨慎地将恶端消灭在萌芽状态,将善端发扬光大。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系辞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乾·文言》《文子》专辟《微明》一篇论述研几的重要性及如何研几慎微,所谓“微明”即“明微”,深查几微而趋利避害。“祸之起也緜緜,祸之生也纷纷,祸福之数,微而不可见,圣人见其始终,故不可不察……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文子》在《上德》中又重申“慎微”的重要性,“积薄成厚,积卑成高。君子日汲汲以成辉,小人日怏怏以成至辱。其消息也,离朱弗能见。故见善如不及,宿善如不祥。……故君子慎微。”认为慎微慎积要从调节心性、自我约束做起:“故心小者,禁于微也。故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成也。”陈鼓应先生多次撰文阐述《易传》为道家作品而非儒家,《文子》与《易传》这些相同的理论观点可为《易传》为道家作品添一有力佐证。 相关链接: 文始经专题 易经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