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念的孝经之一——孝道在农村 |
 
老人与儿女分居者占72.2%,三餐不饱者占5.6%,衣着破旧者占85%,生活必需品不全者占90%……
人老了,想过得舒服一点是不可能的事 2009年2月20日,黑龙江鸡西大学的学生田景军、付玄、王彪3人以“中华孝道调查”之名开始了山东曲阜之行,资助他们调查的是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多年关注孝道、践行孝道、弘扬孝道的翟玉和。 2006年秋,翟玉和在鸡西大学作了一次题为《中国部分农村老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的演讲,听了当时他所讲的事例,田景军等3位来自农村家庭的学子深受触动,决心通过调查让更多的人重拾“百善孝为先”。翟玉和表示,之所以资助他们,是因为2005年自己作的调查只是“走马观花”,他希望这3名学子能“下马看花”。而之所以把调查地点选在山东曲阜南辛镇,是因为这里既是孔子的诞生地,也是孝文化发祥地。 从2月20日到4月20日的两个月时间里,田景军等3人以问卷、个别访谈和进户查看等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涉及自然情况、居住、饮食、衣着、生活设施、医疗、经济收入、劳动和生活自理、儿女尽孝9大项40余小项。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就是通过调查3位大学生得出的结论。 西龙泉村的一位老人有3个儿子,其中二儿子还是教师。老人曾赴镇上告发3个儿子不尽孝,二儿媳认为老人“成心丢儿女的脸”,不顾2月下旬夜晚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把老人的窗户砸了,还扬言要放火烧屋。 每日中饭、晚饭时,屯里村88岁老太太便准时坐到儿子家门前的石墩上“乞食”,村民都熟悉这“村中一景”。据邻居说,“给不给饭,全凭儿媳妇高兴”。 同样是在南辛镇,一位老人冬天的蔬菜仅仅是一缸腌制的胡萝卜,另一位老人则几乎天天馒头泡水度日。“有钱我是他爹,没钱他是我爹。”对于儿女的不孝,一位老人无奈地表示:“过去我一个能养七八个,如今七八个养不了我一个。” 近年来,农村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后,被儿女视为“累赘”已是很普遍的现象,老话常说的“享儿孙福”不知什么时候竟变成了可笑的奢望。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安云凤看来,当前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有的老人由几个儿子轮流供养,但儿子们常常互相推诿,形成“三个和尚没水吃”状;有的老人独居一处,儿子每年给一些口粮和零花钱,但老人一年的供养费常常不如孙子一个月的零花钱;有的老人子女多,分家时一旦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就有可能引火上身,成为儿女不肯供养的最佳托辞;还有的老人由于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无人照顾,只好自己下田耕作,处于完全自养状态。 不过,不少农村老人对此却都看得十分坦然。“人老了,想过得舒服一点,是不可能的事。”60多岁的黄老汉道出了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老年人身体好,可以为子女做点事情时,他们就接纳你;你若老生病,他们就会抛弃你。这个情况恐怕全国都一样,谁来也解决不了问题。如今,老人只要还能动,种上几亩田糊口,儿子、媳妇对老人就没有任何责任。在湖北京山,仍靠种口粮地维持生计、年龄最大的老人是86岁。 而由此引起的是,近几年农村老人自杀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据2004年卫生部统计年鉴中的抽样调查,2003年农村75~80岁的老年人自杀高达101/10万人,80岁以上更高达132/10万人,比同龄城镇老人高63%和67%。 2008年9月27日—10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贺雪峰、董磊明两位教授组织近40人的调研队伍在湖北京山县孙桥镇S村作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一进村,他们就被一句“我们这里就没有老人正常死亡的”回答震撼了。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村里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例老年人自杀,每10个死亡老人中就有3~4人是自杀身亡。至于自杀原因,不是因为得了重病没钱治,就是因为子女不孝。 如今,年轻人的养老行为不再受孝道伦理、传统价值的支配,完全步入了“理性算计”的时代。 超级链接:难念的孝经之二——孝经在当代是一本难念的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