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诗理事圆融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也。"(《五灯会元》卷二《玄觉》) 净觉(690-746)在《楞伽师资记》中,也有深得华严精髓的描述:"秘密缘起,帝网法界。一即一切,参而不同。所以然者,相无自实,起必依真;真理既融,相亦无碍。"自石头希迁(700~790)开始,禅宗把华严宗的学说作为构造禅法体系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参禅实践的原则。希迁的《参同契》是禅宗全面吸收华严学说的代表作,奠定了此系禅学理论的基础。《参同契》说: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灵源"是明洁的心体,"枝派"是千差万别的事物,它是由真心所派生。执着于事不见其理是迷惑的表现,执弃事而只追求契合于"理"也非悟。事不离理,理不离事。希迁吸收华严事理无碍思想论述理事关系,认为理与事、事与事间的相互关系,无非"回互"和"不回互"两种。"回互"指理与事相互融通的"相即"关系,或事与事具有相同的理性而存在相互融通的"相即"关系;"不回互"指理与事或事与事不坏自相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依位住"),是相非关系。云岩昙晟(782~841)的《宝镜三昧》则倡"明暗交参"之义。"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暗"指无形无迹无色声香味的本体界,空界。本体界与现象界交参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宝镜三昧》喻之为:"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为现象界包容在本体界里面,不可分割,但是本体与现象又不相同,前者是正,后者是偏。《参同契》、《宝镜三昧》成为曹洞宗禅诗的理论渊源(详下)。
  沩仰宗禅学思想的中心也是"理事不二"。沩山灵佑(771~853)在回答仰山什么是"真佛住处"时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思尽还源"即是华严"妄尽还源"之旨。"思"是"忘","无思"是"源"。沩山指出,体证到理(无思、源)和事(思、妄)的"不?quot;关系,即为真佛境界。理事不二,事由理产生,离不开理;理由事所显现,也离不开事。思与无思、性与相、妄与源等关系,均同于理事不二的关系。沩山还指出:"以要言之,则实际理性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景德传灯录》卷九)理体不受污染,顿悟之人作世间的任何事都体现着理。理事不二,就是成佛的表现。法眼宗对事理关系也非常重视。法眼文益(885~958)《宗门十规论》第五题为"理事相违,不分清浊",将华严理事关系作为禅门的宗旨:"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具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污漫无归。欲其不二,贵在圆融。"这表明,"具理具事"既是教门之宗,也是禅门之宗。文益又说:"又如《法界观》,具谈理事,断自色空。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藏归一芥之中。"广大无边的理(海性)可以为一事(一毫)所尽收,由于理事融通,所以事物虽然大小殊异,也可相互融摄,大小无碍。这是从理事关系谈诸法大小相即,广狭相容。[5]禅宗诗歌运用大量的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澄明而透彻的理性思辩。晋译《华严经》卷14中形容理事关系曾有水月之喻:"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这则比喻,到了《证道歌》中,提炼为形象精譬的诗句,成为表达华严理事圆融要旨的名言: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华严疏序》卷一谓:"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澄观《演义钞》云:"谓若秋空朗月,皎净无瑕,万器百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体;满月,即实报智圆;百川,即喻物机,影落便为变化。……《出现品》云:'譬如净月在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这种"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五灯会元》卷20《守缘》)的华严秘旨,是禅师上堂说法经常提举的话头,成为禅师衡鉴学人见地的标尺。在禅宗五家七宗中,对理事关系表现出特别关注,并将理事作为该宗门风的,是曹洞宗。曹洞宗的偏正回互、君臣五位远绍华严,近承《参同契》、《宝镜三昧》,经由诗学的转型,使理事圆融境得到了形象的表述。在曹洞宗的正偏五位等禅法体系中,"正"指本体、平等、绝对、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别、相对、生灭等。正偏回互,组成五种不同的阶位,是为正偏五位:
  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人天眼目》卷三)
  "正"相当于理法界,是本体界;"偏"相当于事法界,属现象界。把两者分开来看,都是孤立的存在,故"舍事入理"、"背理就事"都不全面。只有理应众缘(事),众缘应理,达到"兼带"的认识,才合乎真宗大道。兼带即是理事圆融。由此出发,曹洞宗禅的禅诗象喻系统,由相应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一是本体意象序列,一是事相意象序列:
  (1)哲学意象:
  正组:● 体 正 君 主 黑 暗 尊 空 净 佛 圣 真 本体 涅般 真如  
  偏组:○ 用 偏 臣 宾 白 明 卑 色 染 凡 俗 俗 现象 生死 生灭
  (2)意识意象:
  正组: 静 向 内 心 睡眠 混沌 初夜 五更
  偏组: 动 背 外 物 梦醒 支离 日出 天晓
  (3)人物意象:
  正组:本来人 主人翁 我 黑面老婆 富贵宰相 母 父 石女 头 形体
  偏组:流浪者 客作汉 渠 白头翁子 白衣秀才 子 子 俗女 影 影像
  (4)山水意象:
  正组:灵源 皓月 寒岩 青山 流水 岩谷 孤峰顶上
  偏组:支派 轻烟 薄雾 白云 波浪 市廛 十字街头
  (5)其他意象:
  正组:银碗 明月 皂衫 乌鸡 大树 江湖 途中 一 
  偏组:白雪 白鹭 白练 白雪 毫末 滴水 屋里 多 
  曹洞宗的各种五位,都是上述两大意象的不同回互关系。曹洞宗的核心是理事、偏正的兼带回互,其禅诗象喻系统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由这两组意象的兼带回互出发,形成了曹洞宗禅诗触目菩提能所双遣、泯灭相对体用不二、鲜活流转任运随缘的美感特质。曹洞宗禅诗通过相对的两大意象序列的偏正回互,启迪人们扬弃分别意识,将相对的意识逐层脱落,将正偏两大意象序列打成一片,从而顿悟真如佛性,抛弃二元、相对、有限、虚幻、无常的世俗意象,进入一元、绝对、无限、真实、永恒的禅悟之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禅悟美学情境。[6]华严与禅的理事圆融境,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性理思想得自佛门,尤其是禅宗。据明朱时恩《居士分灯录》,周敦颐曾与东林常林禅师"论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于理事交彻,泠然独会,遂著《太极图说》,语语出自东林口诀。"《太极图说》太极(理)与阴阳(气)之关系,全是华严法界的观念。太极的本体是空性,故曰"无极",而就其能生阴阳之气而言曰"太极"。此乃实相(实性、理体、法性、自性)无相(空性)无不相(万法)之理。因此太极与无极本源同一,只不过有体用之异,故曰"无极而太极"。据熊琬《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禅学)》的描述,《太极图说》中的理事关系是:
  理法界--太极 理 道 形而上 精 本 无
  事法界--阴阳 气 器 形而下 粗 末 有
  本体界,真空不碍妙有;现象界,妙有不碍真空。
  由此构成了宋代理学的太极宇宙图式。华严与禅的理事圆融境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渗透,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契证华严与禅的理事圆融境,殊为不易。华严理事无碍观,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在禅宗表现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妙悟,其中深意鲜为浅根钝机者所理解,以至于出现种种訾议,"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对此,忠国师解释道: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缘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大慧录》卷十五)忠国师引用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典,对诘难予以有力的驳斥。这则禅录流露出几个方面的重要讯息:其一,要理解华严理事圆融境,必须有相当深厚的悟性;其二,要理解表达理事圆融境的禅宗诗学象征,必须有透脱的悟性。其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诗意表述,彰显着华严与禅理事圆融至妙境,必须运用理性和悟性并利的双刃剑,才能直透其底蕴。
  华严与禅的理事圆融境固然周密微妙,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它基本上还没有超出体用论的范畴。在理事圆融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代表华严与禅之极致的事事无碍境,即现象圆融境。唐宋禅人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地汲取、消化、弘扬了华严与禅的理事无碍思想。在禅僧中,圜悟克勤(1063~1135)受华严的影响相当之深,圜悟思想中,殊多与华严思想息息相通处,对华严要旨"四法界"、"六相义"、"一多相摄"等,圜悟在其《碧岩录》、《圆悟录》等著述中都曾引述。他曾对无尽居士张商英揭示华严妙旨说:"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一二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五灯会元》卷十九)可见圜悟虽深得华严要旨,但他仍是以禅悟的标尺来衡量华严思想。圜悟指出,不但事法界、理法界未到达禅的境界,并且,即使?quot;即一而万,了万为一"、"无碍圆融"的理事无碍法界,仍是无风起浪,无事生事,而非极则之论,与佛禅心要,仍无干系。必须上升到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至事事无碍法界始可说禅的主张,从圜悟回答学人什么是四法界时所使用的譬喻中也可以见出其端倪。据《圆悟录》卷十,圜悟使用的四喻是:a.理法界--"不动一丝毫。"b.事法界--"纵横十字。"c.理事无碍法界--"铜头铁额,铁额铜头。"d.事事无碍法界--"重重无有尽,处处现真身。"木村清孝认为这四种譬喻的象征意义是:a.真理世界极为寂静。b.现实的事实世界充满活力。c.真理与事象间的关系坚实不变。d.无边际的缘起世界是真实的、有生气的。由此断定"克勤发现唯有最后的事事无碍法界才与禅界有同一性。"[7]由此可见,不但华严宗对理事无碍进行超越,禅宗也同样对理事无碍进行着超越。关于华严与禅的事事圆融观以及禅诗的事事圆融境,则是另一个有待深入发掘的问题。
  注释:
  [1]理事五重关系说,参李世杰《华严学纲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32册第230~231页。
  [2]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大正藏第45卷。
  [3]本嵩《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门三十门颂》卷下,大正藏第45卷。
  [4]澄观《华严法界玄镜》卷1,大正藏第45卷。
  [5]参杜继文、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第246~26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参拙文《曹洞宗禅诗研究》,《陕师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144~150页。
  [7]木村清孝《圜悟克勤的禅和华严教理》,见《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1985~1995)第2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前五篇文章

罗一鸣居士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

佛教与艳诗

黄念祖:净语序

《大经》会集本初印原序

《净语》序

 

后五篇文章

“四日并出”只是传说吗

唐代诗僧皎然的宗系和思想

《菩提路漫漫》自序

佛教语言与汉语的融摄

性灵·佛教·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