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对“佛教文学”研究范围的一点看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对“佛教文学”研究范围的一点看法
  【作者】张 兵
  “佛教文学”,顾名思义应是“佛教的文学”。毫无疑问,“佛教的文学”,其中心词是文学,我们所说的“佛教文学”,首先应当是文学。其次,既然称做“佛教文学”,这文学必须与佛教有关。一般来说,文学以文本为载体,我们讨论的佛教文学也应当如此。
  佛教文学的文本有哪些呢?
  一、佛教典籍或简称佛经
  佛教作为宗教之一种,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而深远的影响,实与其在民众中的广泛流播密切相关。佛教典籍则是佛教思想和理论的载体,在历史岁月的递相传接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以今人可见的佛教典籍,就已是浩如烟海。从内容来说,它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佛教基本知识的入门书;(2)佛教戒律规范的教本;(3)佛的传记、故事的宣传以及思想普及本;(4)佛教理论及修养方法等。仅以人们常见的汉文《大藏经》而言,卷帙浩繁而内容赡富,世所罕见。辑入的佛教典籍就有4200多种,至于未曾辑入的佛教典籍则更是不知其数。这些佛教典籍都是用文字一一记录下来,除了从各个领域提供给我们极为丰富的知识和人类文明的精神遗产以外,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们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尤其是其中部分佛教典籍中的本生故事、佛的传记以及经文中,都有生动有趣的文字描写,有些甚至不失为一则则优秀的文学小品。就是在那些宣传佛教理论、思想、戒律或修养方法等典籍中,佛陀为了吸引信徒,也往往插入一些通俗的故事和贴切的比喻,尽量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听众的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类具有一定文学性的佛教典籍,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开始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它们。更何况,汉化的佛教典籍在翻译的过程中,已掺杂了很多“中国因素”,译经者又都是掌握了相当高的文学水平的文化人,他们自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很多文学基因。这些佛教典籍虽说称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佛教文学”,但其中确有相当精彩的文学作品。“佛教文学”的研究者似乎不应当忽视它们的存在,理应将其纳入文学的视野。
  二、佛教思想理论的宣传文本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佛教为了征服人心,做了大量的宗教宣传,其中文学、艺术、音乐、壁画和雕塑等各种形式都被充分利用,今天我们在各地所看到的大量佛教历史遗存完全可以确证这一点。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谈到这一点时说:“佛教人中国一千八百余年,今日虽极衰落,然昔曾深入社会中心。佛教何以能得此,佛家说是佛力广大,有人说是帝王提倡,据我观察,有三种原因:1.能利用文学;2.能利用美术;3.能利用园林。”这就告诉我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通过文学而进入民众心灵的。关于这一点,《世界文化象征辞典》的“前言”说得更为明确:“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形式中,宗教和文学恐怕是历史上最能潜移默化大众心灵的两种形式。文学在世界历史的各个时期一向活跃,它以大众反馈和社会潮流为导向,以生动的叙述为载体,易为大众理解和接受。而宗教之所以长盛不衰,其因盖在于它负载着人类对宇宙本质,对人生意义厚重的哲学思考。”“正因如此,它对哲学、文学、艺术、社会习俗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不但深厚而且久远。而且宗教总是刻意将抽象的说教形象化。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使宗教教义渗入民众的心灵深处并根深蒂固。”而在这“刻意将抽象的说教形象化”的过程中,文学无疑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佛教在中土“格义化”的历程中,是充分利用了文学以及其它艺术形式的。其中特别是文学,由于它具有最为贴近民众、容易潜移默化的特点,而被广泛地运用。例如,有关天堂和地狱的说教,本是印度小乘佛教的重要思想。与此相类,我国则是阴(冥)界和阳间的思想。于是,在佛教传入我国后的魏晋时期,就出现了小说《赵泰》等许多文学作品,大肆渲染地狱的恐怖和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几年前,我发表过一篇论文《从(赵泰)看佛教对中国小说发展的意义》对此例证作了初步的说明。此外如在敦煌发现的变文以及其它大量的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直到明代著名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甚至是现当代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宣扬佛教教义、教理为宗旨,或者是以描写佛教人物或佛门题材为圭臬,它们无疑是“佛教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三、僧人写作的文学文本
  文学的载体是文本,而文本是由人写作的。毫无疑问,写作者是文学文本的灵魂。今天我们看到的大量佛教文本中,除了上述所说的佛教思想理论的宣传文本外,还有数以万计的诗和各类文章,它们也都是佛教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佛教传播工作的僧人,大多是佛门中的精英人物,人们习惯上把他们称为高僧。这类高僧是真正的知识文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类文化交流。这些友好的使者,不仅要精通佛教思想,熟谙佛教的各种教义和教理,而且还要能懂得中国的语言文字。无论是说法和讲经,或者是从事译经活动,都离不开精湛的文化知识。一句话,只有较高水准的知识文人才能大有作为。例如,最早传人中土的《四十二章经》,据说为摄摩腾译。摄摩腾来自当时的西域,颇懂得西域文字和中土文字。虽说脱胎于《阿含经》的《四十二章经》,还存在着如《出三藏记集》卷7所说的“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法句经序》)的不足,但在把佛教输向中土方面所起的开拓作用还是不能抹煞的。而这些高僧和佛教的信众,虽然常年累月地生活在丛林中,过着晨钟暮鼓的幽闭生活,但他们也是人,和普通民众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思想感情也许比普通民众更为丰富。例如,对人生的真切体验,尤其是对宗教的信仰等。甚至在他们的眼中,客观世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会透出某种佛教气息。所以在诵经事佛之余,他们也写作了大量的诗和散文以及其它各种文学作品。其中的诗,今天被人称为“僧诗”。这类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种典籍乃至各地的佛教寺院中,数量之多无法统计。它们忠实地记录了佛教僧人的日常生活,真切地表达了他们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字里行间同时也充满了佛教的思想韵味。已有研究者注意到此,开始把它们搜集起来,进行专门的研究。
  四、受佛教影响的文人们写作的文学文本
  佛教本源于贵族的宗教。在我国的传播中,首先也被贵族阶层所接受。如在佛教传人中国的诸种看法中,就有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的观点,认为“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当他从臣下傅毅的口中得知其就是“佛”时,就“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十四石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今不绝”。从中可见古代皇室及豪门对佛教的崇敬。也正因如此,佛教在统治阶级的弘扬下,在中土站稳了脚,并且逐渐扎下了深根,与传统的儒、道教一起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知识文人,大多在接受儒、道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佛教的思想,有的甚至还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很深。在他们创作的大量文学文本中,也留下了数量极其可观的佛教文学文本。就以佛教蓬勃发展的唐代来说吧,就有王维、白居易等许多著名诗人从事佛教文学的写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即使是号称“诗圣”的李白、杜甫,也有许多佛教文学作品存世。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现当代。我们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不难找到佛教文学的典型例子。与此相类的还有中国的文学理论,也和佛教结下了深缘。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意境说”、“神韵论”、“妙悟说”等等,都莫不与佛教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皎然的《诗式》、严羽的《沧浪诗话》、刘勰的《文心雕龙》都是最好的例证。它们同样应到受到佛教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佛教本是印度的宗教,佛教文学自然还应该包括那些印度佛教的文学文本。然而,那些印度佛教的文学文本,其文字多用梵文或贝叶文等写成,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随着科学研究的分工越来越趋于细化,这类非汉化的佛教文学的研究似乎还是应当归入诸如“印度文化(学)研究”、“中印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为好。
  【原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

 
 
 
前五篇文章

敦煌通俗文学之女性形象研究

《神曲》与敦煌变文故事中的地狱观念

从经堂到田间——试论目连救母故事在民间的发展

诗心与佛性

佛家语言礼仪略说

 

后五篇文章

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其走向

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兼论《桃花源记并诗》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唐大兴善寺故大宏教大辩正三藏和尚影堂碣铭(并序)

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