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读“不气歌”有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读“不气歌”有感

  作者:安小悦

  朋友乔迁新居,我们前往做客。在进入门厅之后,发现朋友供了一尊弥勒佛。在弥勒佛的边上贴了这样一首《不气歌》:

  人生就象一场戏,今世有缘才相聚。相处一处不容易,人人应该去珍惜。世上万物般般有,哪能件件如我意。为了小事发脾气,回想起来又何必。他人气我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生气分泌有害物,促人衰老又生疾。看病花钱又受罪,还说气病治非易。小人量小不让人,常常气人气自己。君子量大同天地,好事坏事包在里。他人骂我我装聋,高声上天低入地。我若错了真该骂,诚心改正受教育。要是根本没那事,全当他是骂自己。邻里亲友不要比,儿孙琐事随他去。淡泊名利促健康,文明礼貌争第一。三国有个周公瑾,因气丧命中人计。清朝有个阎敬铭,领悟危害不生气。弥勒就是布袋僧,袒胸大肚能忍气。笑口常开无忧虑,一切疾病皆消去。不气不气真不气,不气歌儿记心里。只要你能做得到,活到百岁不足奇。

  这样的一首《不气歌》和那笑逐颜开的大肚弥勒佛组合在一起,倒是相映成趣。我一边看一边点头称许。朋友打开抽屉从里面又拿出来一张“不气歌”,说是一起从庙里请回来的,送给我一张,希望我由此和他一样对人生琐事不要太过介意,把不生气当做一种养生之道来修。

  回到家之后,我把《不气歌》贴在书房里,每日读书写文章之余,看一看,想一想,竟然真是觉得减少了很多的气。

  佛教里也流传着一个关于“生气”的故事:

  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高僧打开锁,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

  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气是什么?能悟到这一层,看来是获得了真正的解脱,正如慧能禅师著名的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苦要生气?气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

  人生在世,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总会遇到不如己意的时候,如此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某些境况之下生气。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会明显地感觉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等身体不适的症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经常生气是百病之源——

  伤脑:气愤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反常行为又形成对大脑中枢的恶劣刺激,气血上冲,还会导致脑溢血。

  伤神: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静,难以入睡,致使神志恍惚,无精打采。

  伤肤:经常生闷气会让你颜面憔悴、双眼浮肿、皱纹多生。

  伤内分泌:生闷气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伤心气愤时心跳加快,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伤肺:生气时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伤肝:人处于气愤愁闷状态时,可致肝气不畅、肝胆不和、肝部疼痛。

  伤肾:经常生气的人,可使肾气不畅,易致闭尿或尿失禁。

  伤胃:气懑之时,不思饮食,久之必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而最近公布的一项新研究成果显示,脾气暴怒的人不仅容易发生中风,也容易发生猝死。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危害,清人阎敬铭写下了这样的《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生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气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我们的身体是自己的,何苦用生气来让自己茶饭不思、身心受损呢?快乐也是过一天,生气也是过一天,那为什么不选择快乐的过一天呢?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说过:“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佛祖释迦牟尼也说:“我们的心原本如一面镜子,可以不染上烟尘,可以洞察我们身边的世界,波动的情绪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心,为什么还要让它来主宰我们的心呢?”

  这就如同我们养在花瓶里的花朵一样,如果不细心呵护,不经常修理,就不会保持花朵的新鲜和生机。而我们的身心清净就如同这花朵的护理,如果你烦恼而生气,身心就会不得安宁。那要用什么方法,来让你的心得到清净、来让自己不再有怒气伤身呢?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自我净化、改进自新,才能保持身心的清净。新是改过,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更新,对于想要彻底改变“心有怒气”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向外是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潜伏于我们的内心。也因此,星云法师说,只有通过自修,我们才参智慧如海,明理通达,也才能把所有的怨恨荣辱化为忍耐、宽容,这时我们便能拈花一笑,把所有的烦恼化为甘甜了。

  在我们的周围,可以经常发现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会为一些鸡毛蒜皮对别人乱发脾气,也为一些芝麻小事跟别人吵架,但是无论怎样愤怒,结果通常是会以后悔莫及而告终。可以想见当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面红耳赤,大吵大闹,嘴巴张得大大的同时,也关上了智慧的大门,最后还会由于失去理智而毁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还给周围的人传递这样一条信息:他修养不好,涵养不够……如果我们常常告诫自己不生气,那么这些就不会发生。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一支支玻璃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况下呼出的气体。其结果是: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无色的;当一个人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当一个人生气时,水中有紫色沉淀。最后,生理学家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之后,大白鼠就被这种水毒死了。于是生理学家得出结论,人生气时的分泌物比其他任何情绪时的分泌物都复杂,具有很强的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他会被体内这些过多的毒素“气死”。

  所以,当我们在生气之前,首先要想到的就是生气解决不了问题,不光是让我的身心都有损毁,也会使问题更加难以处理。我生气,其实是拿他的过错来处罚我自己,本来是他不对,现在反而是我在难爱,这样太不划算了。对于一个思想成熟的人来说,他会用理智和思维战胜怒火,平息怨气,然后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来处理每一件事情和对待每一个人。而这样的人才最受人敬重。

  《见闻随笔》中有一则关于弥勒佛的对联,上联是:“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着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下联是“坦荡荡,在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其联语言真意切,充满了禅机,倘若读者细细品来,自会有一番宽阔胸襟来容纳尘世百态。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像弥勒菩萨那样笑口常开,不生气,能从容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并且敢于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用心灵的智慧来分辨个中曲直,并涵容一切不如己意之事,在这纷纭的世间,让自己得一平和之境而安之若素。

 
 
 
前五篇文章

《插秧歌》的启示

文字与意义:对中国禅宗思想特色的语义学考察

柳宗元诗歌中的禅宗美学意蕴

金诗中的中都胜迹——纪念金中都建都850年

五十年北京地区发现的重要文字石刻

 

后五篇文章

打开信仰者心灵的钥匙——论宗教语言的象征性

佛教“镜”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多灵山的传说

佛教与小说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

三段法——《西游记》的重要表现手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