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陀山佛教圣地楹联】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12.5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静境”。如此而已美丽,又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奇观使人振奋。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深邃见长。登山览胜,眺望碧海,一座座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期间,景色极为动人。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古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普陀山大海环抱,影色优美,气候宜人。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还有盘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海山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南天门、西天门风景区。沙滩众多,金沙绵亘。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树木繁茂,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尚有1000余株。其中有1千年树龄的古樟,树围达6米,,荫覆数亩。还有一株“鹅耳枥”,是我国少见的珍贵树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普陀山还留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 【普陀山佛教圣地楹联】 〖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属浙江省普陀县管辖,岛上山势峻秀,风景宜人,刹寺林立,以“海天佛国”著称,又有“南海普陀”之誉,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自五代开山始,历代兴修寺庙,今尚存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及其他庵院、茅篷近百处。三大寺为我国南方清初寺庙建筑群之典型。普陀山的礁岩洞景,日夜吞吐海潮,其声如雷;孤岩石景各具神态,蔚为壮观;大小沙滩,“黄如金层软如苔”,其中以百步沙、千步沙最为著名。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万顷海波中的普陀山岛12.5平方公里。著名景点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阳洞、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南海观音、大乘等。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管理局带领全山人民艰苦奋斗,创建了国家极文明山、安全山、卫生山。内外交通便捷,旅游环境良好,岛上日舒适接待量为1万人次。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诞生日)、六月十九日(成道日)、九月十九日(和涅日)是观音香会、朝圣盛典,海内外香客、游客摩肩接踵,蜂拥而至。据传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46年)天竺僧人上岛亲睹菩萨现灵说法,并让以七色宝石。佛教年传,观音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因之,普陀山被传为“海天佛国”。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岛上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偕此,普陀山即为观音显灵的道场,又为佛教禅宗的圣地。普陀山的普济寺之大圆通殿内供奉毗卢观音,像高8.8米,其四周是观音三十二化身,为观音大士道场所特有。每年在观音诞生日的佛事活动最盛。 〖普陀山风景区楹联〗 千峰仰止; 万派朝宗。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 慧光欣普照; 济渡仰慈航。 ——潘力生题浙江省普陀山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 云日勷瞻祝无量寿; 天人观喜演上乘禅。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 天子万年无边象教; 西方一圣元气鸿蒙。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 幻迹说花开,海岳灵奇通宝界; 明心同月印,楼台灿烂现金光。 ——刘凤生题浙江省普陀山 ---------------------------------------------------- 〖普济寺楹联〗 〖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灵鹫峰下,座落在白华山南,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称前寺(相对于法雨寺的后寺)。它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唐朝咸通四年(803年),日本僧慧萼(一称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载归本国,舟过潮音洞附近遇风涛,留像于洞侧,居民张氏请去供奉,称“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张宅故址梅岑山凹(山上有今称观音、灵鹫双峰,时称双峰山)建“不肯去观音院”。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内股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朝鲜、韩国),归遇风险,望山作礼有感,以事上奏,诏改建,赐额“宝陀观音寺”。庆元年间(1195-1200年)准卫工史弥远奏,列宝陀寺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从元朝开始几经毁坏几经修整、扩建,清代康熙(1662-1723年在位)时赐名普济寺,现有建筑为雍正年间(1723-1736年)所修,有殿宇10余处,楼栋12座,加上堂、轩等共300余间,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岛上最大的寺院。主殿为大圆通宝殿,由于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人称“活大殿”。此殿供奉观音大士,和一般寺院主殿供奉如来佛不同。观音坐像高6.5米,莲花座高2.3米,庄严慈祥,极为气派。四周还有三十二化身像,为观音教化众生而化出各类人像。寺前有海印池,植有莲花,池上建有八角亭、御碑亭,东南侧为元代(1206-1368年)多宝塔,造型别致,雕工精巧,具有浓郁的元代雕刻和建筑风格,为珍贵文物。寺后一石,状如鹫鸟,名“灵鹫石”,又名“慈云石”,石隙间有清冽泉水流入寺内。现普济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动中心,凡重大佛事活动均在此举行,也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普济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苏曼殊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普陀山慧济寺亦有此联。) 普天率土怀恩泽; 济难扶危仰德荫。 ——潘力生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五朝恩赐无双地; 四海尊崇第一山。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香曼陀花庄严绝妙; 证菩提树色相皆空。 ——菲律宾三宝弟子吴文选等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法堂 (此联至今镌刻挂在普济寺法堂的檐柱上。上联“曼陀花”,茶花的别名,佛教中传说的螺陀花即为茶花。) 兰若即清,竹林亦静; 诸天不老,大地皆春。 ——郭沫若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兰若”,梵语阿兰若之略语,指僧人之居处。“诸天”,众天之总称,佛家认为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等不同的天。) 莲池印月,非空非色; 尘海藏天,无古无今。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佛有慈心,众生普渡; 门留善念,万事穷通。 ——李求真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二业相应,往生有分; 六根都摄,见佛无难。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不肯去观音寺[普陀寺的前身] (不肯去观音院,又名紫竹林庵,位于梅檀岭下。传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佛教已传到日本,有很多日本僧人,都来到中国来寻师访道,参礼各处的佛教圣地。一天,日僧慧萼[一为锷]来到山西五台山,看见一尊观音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很想向该寺当家住持商讨请回日本供奉,因恐怕不允,就不管佛戒中的“不与而取的盗戒”,便偷偷的拿走了。拿得观音像,马上买舟东渡,归国途中被风浪数度所阻,船无法开出。最后稽于普陀山潮音洞边上了岸,当地居民张氏闻之,遂舍宅为院,这就称不肯去观音院,为普陀山佛教圣地之第一庵。庵周有潮音洞、光明池、观音眺等名胜[下同]。) 听南海梵音,顽石亦生善; 看洛迦紫竹,观音本是人。 ——圆瑛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大殿 佛德宏深,广度众生当度我; 世情崎岖,不念弥陀更念谁。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偶尔受持,胜六二河沙菩萨; 刹那称念,等百千亿兆如来。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普门殿 (“六二”,指六十二种有情。) 无住荫慈云,葱岭祗竹明法果; 真常扬慧日,鹫峰鹿苑在当前。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大殿 幻迹说花开,海岳灵奇通宝界; 明心同月印,楼台灿烂现金光。 ——刘风生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南海有仙山,仙山尽是菩提树; 西天通佛岛,佛岛皆为明镜台。 ——吴恒泰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感龙王让地,遍山石头开紫竹; 化抉桑留步,满海波涛涌金莲。 ——释座元、释圣一合撰题浙江省不肯去观音寺[普陀寺的前身] 忉利会上集无量分身,亲受佛嘱; 九华峰颠展一衣覆地,永留其迹。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地藏殿 (“亲受佛嘱”,指地藏菩萨于忉刹天受如来之嘱,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于如来既天以、弥勒来生之前,现身于地狱之中,以救众生苦难。) 常欣南海驾慈航,普渡众生超苦海; 时念西天悬慧日,光照万姓庇钧天。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观音殿 晏坐等人来,预摄龙华会里有缘之辈; 逢机以笑应,圆彰大肚皮中无所不容。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普门大士现身尘刹,遍于潮音垂圣迹; 慧萼禅师清像归国,途经紫竹建精蓝。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普济寺的前身]圆通宝殿 乘本愿船、与慈运悲,广度有情登佛地; 说十论经、拔苦兴乐,普令群荫转定业。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朝汐撼危崖,淜渤涛声,即是观音未现; 海天开净土,庄严世界,居然正法如来。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此联旧挂于院内,联语绘景说法相兼。上联开端两句实写。潮音洞日夜吞吐海潮,洞顶有穴,势如危崖,浪石丰激,声右轰雷。“撼危崖”,写出了潮水的声势。“淜渤”,言狂起怒作貌。尾句“即是砚音显现”,既把海水潮汐、险怪百出比作观音显灵,亦点出景点“观音现身处”和有关的传说。相传观音大士曾现身说法于此,而石崖上即刻有“现身处”三个大字。下联笔势宕开,展现了一幅风平浪静、广阔无边的海天风光图。“净土”,佛教名词,谓清静世界之意,这里又喻作狂浪怒涛过后宁静的海天景象,也可看作观音显灵之后,人间污垢已除所呈现出的一片“庄严世界”。结语“居然正法如来”,意谓世界已显太平,人民重新安居乐业。“正法”,佛教语,指正确无误的佛法。“如来”,佛教所称揭示佛法真谛者。本联将佛教教义结合景点来写,喻意十分丰富。) 雪浪照琳宫,芝草香中,慧日常悬震旦; 天花飞梵座,杨枝雨后,祥云齐护潮音。 ——佚名题浙江省普济寺 (“琳宫”,指仙人所居之处,亦为寺院的美称。) 自有佛法以来,无不皆仰大士寻声救苦; 欲度众生至尽,唯如所说普门随应现身。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普门殿 灵迹遍关中,天竺法华,同是慈悲昭感应; 仙山瞻海上,潮音沙屿,偶留声色见神通。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香像奉金仙,杰阁凌云,日丽中天通上界; 烟霄蹇铁凤,华钟渡水,风回大海引慈航。 ——魏滋伯题浙江省普陀山不肯云观音院[普济寺的前身] (“蹇”,谓飞。) 西方贝叶演真经,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律; 南海莲花生妙相,也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观音殿 东浙著灵庥,绿水洋头放铁莲,夷族移迎终不去; 西方现梵相,紫竹林间瞻金粟,下民信仰等如来。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百子堂观音殿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利乐; 循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一念起修行。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 (“旸 ”,谓晴。“率土”,指率土之滨。) 航海朝普陀,遍值斋供千僧,蒙老比丘施我,古铜佛像,想是应真阿罗汉; 梯山礼大士,喜游驰名两刹,趋观音洞看他,妙相分形,露出趺坐紫金身。 ——彭大融题浙江省普济寺大圆通殿 ---------------------------------------------------- 〖观音寺楹联〗 〖观音寺〗 观音寺,又称宝陀观音寺,位于普陀山灵鹫峰下,座落在白华山南,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后北宋元丰三年,内股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归遇风险,望山作礼有感,在事上奏,诏改建,赐额“宝陀观音寺”。有殿宇十余处,楼栋十余座,加上堂、轩等共三百余间,规模宏大,建筑雄伟。 菩提今菩提,具大神通,忽现千般手眼; 自在观自在,是真佛力,总由一念慈悲。 ——张维屏题浙江省普陀山观音寺 灵迹遍吴中,天竺法华,同是慈悲昭感应; 仙山瞻海上,潮音沙屿,偶留声色见神通。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观音寺 ---------------------------------------------------- 〖法雨寺楹联〗 〖法雨寺〗 法雨寺位于白华顶左光熙峰下,寺前有海会桥,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世称后寺。占地33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余平方米。全寺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明代万历年八年(1580年)麻城僧大智从西蜀来普陀礼佛,在此结茅居住,题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1591年)郡守吴安国改额为“海潮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朝廷赐名为“护国镇海禅寺”。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兴建大殿时,赐“天花法雨”额,因改称“法雨禅寺”,延用至今。法雨寺曾多次发生过火灾和海寇,造成无可估计的损失。后经几代主持的努力,进行不断修复、修缮工作。“文革”期间全部佛像被毁。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龙壁和存经幢2座,1995年在莲池畔建石碑坊1座。法雨寺主要建筑为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殿堂楼阁,气势非凡,现寺宇庞大,其中以九龙观音殿建筑最为辉煌,殿中“九龙盘拱”等建筑系康熙时由金陵(今南京)明旧宫九老殿迁移于此,甚为珍贵,殿分7间,深5间,琉璃顶,内槽九龙藻井,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抢珠图案。现有殿宇194间分列六层台基上,其中印光法师纪念堂为纪念近代高僧印光法师而设,他在法雨寺潜心著述40年,文章风行全国,被推为“净土宗第13代祖师”。寺内还建有安养院,老年僧人在此颐养天年。1983年,法雨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锦屏临海浪; 法雨飞天花。 ——康有为题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锦屏”,喻普陀山。) 心融妙理虚空小; 道契真如法界宽。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虚空”,谓太空。) 法雨无偏,心田受润; 慈云既拥,智海乐深。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福海波中,龙吐长生之水; 寿山顶上,鹤栖不老之枝。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破,万里无云万里天。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护我正法,一剑横空寒鬼胆; 开兹方便,千花拥座仰佛光。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法流东土,满天云彩现空色; 雨润海甸,遍地赏花闻莲香。 ——翁志鹏题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大海仗慈航,广度一切众生,破迷雾,息暴风,意朗心开登觉岸; 弥天施法雨,普润四方国土,布嘉禾,复美树,鸟飞鱼跃乐和曦。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法雨寺 (“和曦”,谓温暖的阳光。) ---------------------------------------------------- 〖潮音洞楹联〗 〖潮音洞〗 潮音洞位于普陀山岛东南紫竹林庵前,龙湾之麓,上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崖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涨潮时倚岩俯视,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若遇大风天气,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石崖上刻有“现身处”三个大字。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显灵。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清时,如此“舍身”现象愈演愈烈,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现在已毁坏,碑犹在。 兰若既清,竹林亦静; 诸天不老,大地皆春。 ——赵朴初题浙江省普陀山潮音洞 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叶赫石题浙江省普陀山潮音洞 ---------------------------------------------------- 〖佛顶山楹联〗 〖佛顶山〗 佛顶山主峰白华顶,又称菩萨顶,居群山之中,出众岭之巅,为全普陀最高处。在去普陀的海路上,当普陀进入人们的视线时,船上的游人便纷纷离座扶窗眺望,先看到的便是这菩萨顶。海天苍茫间,诸峰若拱,其峰项垒垒如杯瓢覆无积之上。登上菩萨顶,犹如身入天际,人与佛共存,山与海相偎。极目远眺,山海景色辽阔,碧波万顷秋色,烟波浩淼处远近岛屿浮现于海面,云蒸霞蔚似仙葩组锦,水摇山岛如悬海天。伫立于此,仿佛置身飘渺仙境,一如幻来之海市蜃楼。近瞰普陀,峰峦绵延其苍茫难辨,梵宇恢弘,云物在下。置身其中,感受着从四面八方吹拂而来的云气,直感觉自己也成了一座屹立期间的山峰,天上人间。正如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叹悟: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即便是在职山修佛、万事皆空的僧人也会被此处的景色感染。风来此地之人,感觉除了这至纯至精的原始情趣外,便什么也没有了。俗人、僧人在此便齐入共同的心灵境界,达到了高度的合一。“不上佛顶山,等于没到过普陀山”。人们如是说,想必是有其中道理。 佛顶山顶佛;(郭沫若) 云扶石扶云。(郭姓社队干部) ——郭沫若、郭姓社队干部合题浙江省普陀山佛顶山 (上佛顶山过香云亭向前,在陡坡转弯处,有一略叶方形的巨岩,矗立路侧,垂面上镌数尺见方的四个大字:“海天佛国”。字为明朝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相传当年侯继高驻山抗倭,佯装上佛顶山礼佛,鸣锣开道,引寇入山,一举而歼之。此字即为当时所书。“海天佛国”石上又叠一石,状如倾斜之钟,高插青冥。石上有摹崖题款“云扶石”三个大字。1962年,郭沫若游山,至佛顶山,信口而出“佛顶山顶佛”,并向同行者征下联。郭的秘书即以“天一阁一天”为对,郭不以为佳。一姓郭的当地社[人民公社]队[生产大队]干部以“云扶石扶云”属对,郭沫若一听,大加赞赏,一时传为佳话。此联在当今不少联籍、联书上刊为郭沫若一人所撰,当为以讹传讹之误。) ---------------------------------------------------- 〖慧济寺楹联〗 〖慧济寺〗 慧济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年间(1368-1644年)由僧人圆慧初创,名慧济庵。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83年)僧人能积扩庵为寺,建圆通殿、玉皇殿、斋楼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僧人德化请得《大藏经》,又经僧人文正大力建造,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并称普陀山三大禅寺。解放初,僧善余等居之。“文革”期间,被拆去禅堂700余平方米,殿宇荒芜,佛像被毁,寺由部队进驻。1979年10月,驻军腾退。1989年开始,由本山佛教协会集次全面修复,重塑佛像。1988年新建观音殿,1989年10月举行佛像开光典礼。1991年观音殿镌刻历代名画观音对像123帧,1992年建汉白玉莲花池。1993年6月翻建大悲阁;10月,大修西厢楼。1994年12月新建发电间等附属用房。1995年10月新建梅檀阁,拆建斋堂。装修8间楼为新颖宾客楼。1997年重建阅藏楼5间。1998年,监院戒忍发起錾刻西院壁间释迦佛应化事迹浮雕32帧,雕琢山门口龙宫。整个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幽静称绝,登高四望,远山近碓,环列奔趋。寺宇依山势而建,殿阁楼堂,雕梁画栋,布局别致,周围古木异卉众多。植物学家钟观光1930年于后门侧发现“鹅耳枥”一株,定名“普陀鹅耳枥”,为世界珍稀树种。山上盛产佛茶,清香妙绝。寺后坡下还有一种仅见于浙江的珍稀树种新姜子术。1983年慧济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由此向南走,有一条往法雨禅寺的山路。余中可以看到许多石刻,但有些已模糊不清了。刻在云扶岩上的“海天佛国”这四个大字比较有名,传说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的手笔。寺东南白华顶有天灯塔海上航标。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苏曼殊题浙江省普陀山慧济寺 远离烦恼垢; 增长菩提心。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慧济寺 (“菩提”,梵文译音,即觉悟。)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慧济寺 (“自在”,谓空寂无碍。) 性海非遥,拟议思量起识浪; 灵山可即,谭玄说妙落声尘。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慧济寺 (“性海”,谓真如之理性,深广如海。) ---------------------------------------------------- 〖梅福禅院楹联〗 〖梅福禅院〗 梅福禅院,又名梅福庵。传为纪念西汉南昌尉梅福来山修道而建。庵宇临坡而起,周围林木幽深,古时曾有“万树梅花开满岭”之誉。殿后留有梅福炼丹遗址“灵佑洞”。 七宝树下黄金地; 八德池中白玉莲。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梅福禅院 梅花馥馥,苦历三冬香更远; 福寿绵绵,莲开九品德无穷。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梅福禅院 (此联以鹤顶格嵌名“梅福”庵名。联中“九品”,谓佛教中宗派很多。) ---------------------------------------------------- 〖无垢庵楹联〗 〖无垢庵〗 在茶山深处,明代万历年间宝台开山。茶山位于佛顶山后,地方多溪涧,旧时多产茶茗,且有山茶花树,每当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灿若流霞。明代丁鸿阳的《茶山夙雾》诗曰:“珊瑚几树傍莲台,薄霭氤氲锁不开。漫向定中窥色丰,分明龙女献珠来。”(诗中“珊瑚”,色红艳,此形容山茶花之美。)舟山市文联编印的《普陀山旅游指南》写道:“茶山在佛顶山西北,山上广植山茶,树高数丈,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璨若珊湖。茶山多雾,白色的云雾悠闲自得地随风飘浮,所到之处,无为山川添景,为茶园增色。”日出之前,云雾缭绕,雾珠沾叶,看“雪里赭霞高十丈,红绡恐是献珠人”的影貌。 到门三涧清降海; 绕室千葩艳夺霞。 ——袭琏题浙江省普陀山无垢庵 〖袭琏〗 袭琏(1644-1729),清代戏曲作家,浙江省慈溪人。 ---------------------------------------------------- 〖观音洞庵楹联〗 〖观音洞庵〗 观音洞庵位于普陀山梅岭西麓西天门附近。在二龟听法石级而下约百米处即到观音洞,洞似一大型石室,天色生成,洞内有一石柱悬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石笋上均雕有观音像,普陀山石室之大者,当推此洞。洞顶巨石相累,有奇石,名鹦哥,色白、细颈、短身,形神俱肖。观音洞庵依观音洞而建,明朝万历年间为茅篷,清代康熙年间建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修葺、扩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庄严。洞后古树成荫,巨石层叠,人站在庵院中向上了望,可见两巨石相叠,一棵大樟树长在两巨石英钟的夹缝处,石上书“大士重现”四个大字。 古洞新颜,国安方有教兴; 大士重现,海外亦闻馨香。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观音洞庵 珠阙瑶宫,万佛化身难避劫; 神州大陆,一心同德获重兴。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观音洞庵 普门示现,大悲广度众生海; 千手护持,神威永镇补陀山。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观音洞庵 (上联“普门”,指菩萨普渡众生之法门;下联“补陀山”,是普陀山音译之别称。) ---------------------------------------------------- 〖普陀精舍楹联〗 〖普陀精舍〗 普陀精舍在普陀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重新修建,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二层数阁式建筑,第一层长17.3米,深12米,二层长度略小,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楼上四面开窗,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登楼观赏,城市风光、山林奇趣,各呈勃勃生机。 心关天下苍生,忧乐为怀,便铁马驰疲,也能成佛; 目视手中黄卷,兴亡不管,纵木鱼敲破,何得登仙。 ——熊东遨题浙江省普陀山普陀精舍 ---------------------------------------------------- 〖大乘庵楹联〗 〖大乘庵〗 大乘庵位于玉堂街中段(从普济寺至法雨寺的一段香路),是供奉释迦尼涅槃像长7.6米,为全山每二尊大佛像,卧佛殿楼上为千佛楼。此庵规模虽不大,但在佛教界影响却不小,尤是东南亚为甚。大乘庵于1915年由福建籍海外侨胞捐款修建。院内主要有圆通宝殿、卧佛殿及千佛楼等。圆通殿供奉观音像。卧佛殿正中为释迦牟尼涅槃像,是1981年仿缅甸玉佛重塑的,右手枕耳,向右侧卧,神态安祥。千佛楼现供奉的佛像,用香檀木、黄铜雕成。 欲知堂奥幽深,更进一步; 要识门庭广大,如在孤峰。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大乘庵 南海风光,不少骚人墨客,啸咏经堂,诗心通佛性; 普陀景色,几多绿屿青峰,朝恭宝刹,意境入禅机。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大乘庵 ---------------------------------------------------- 〖海岸牌坊楹联〗 〖海岸牌坊〗 海岸牌坊位于短姑道头圣迹上方,建于1919年。四柱三门,翠瓦飞檐,气势雄伟,上有“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宝伐迷津”、“金绳觉路”、“回头是岸”匾额五重,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人所题。门柱上刻有楹联,都是宣扬佛理的[见下]。牌坊后面是回澜亭,亭中立有石碑,碑文系西藏九世活佛班禅额尔德尼用汉藏两种文字写成。文中“鄙等生灵有何孽,忍祈观音消其罪。”等语,很耐人寻味。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冯恕题浙江省普陀山海岸牌坊 (“不被”,谓不受影响。) 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 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海岸牌坊 圣迹著迦山,万国生灵皆乐育; 佛光腾海岛,千年潮夕静波涛。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海岸牌坊 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 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知无觉。 ——王禹圣题浙江省普陀山海岸牌坊 (“两度潮”,指中午和半夜的两次海潮,亦称子午潮。) ---------------------------------------------------- 〖望海亭楹联〗 〖望海亭〗 望海亭。在千步沙东北尽头的石坎上有一座呈六角形石亭,即望海亭。用太湖石砌成,是极目风海之佳处。亭下有两块巨石,一石嵌于坎壁,上书“望海”二字,另一石半埋于沙中,题名“听潮”,均出自吴兴书画家王震手笔。那里潮汐昼夜拍卷,登亭远眺,漫漫瀚海一望无际,俯石侧听声声潮音,如雷贯耳,真仍海山胜景,千古称绝。亭内六根石柱上镶有楹联三副[见下],分别为著名书画家王震、吴昌硕、沈恩孚所书;对联不仅词句优美,对仗工整,在书法艺术上也堪称一时妙墨。亭中有三间石屋,为净土堂,壁上刻着吕纯阳、达摩、无量寿佛、观音大士、南屏佛祖五尊佛道像,均为王震所作,通称五祖碑,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玉堂一街,如在天上; 金沙千步,疑非人间。 ——佚名题浙江省普陀山望海亭 四海滔滔,安得一苇航彼岸; 孤亭矫矫,欲齐万岳耸南天。 ——王震题浙江省普陀山望海亭 〖王震〗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省吴兴人,生于上海。早年学习任伯年书法,中年后拜吴昌硕为师,曾参与发起豫园书画会。好佛,曾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晚年曾为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著作有《白龙山人诗稿》等。 山以抱员天,半偈通禅诗语佛; 沙滩谈浩劫,一亭临海水朝宗。 ——吴昌硕题浙江省普陀山望海亭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省安吉人。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期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一念即慈航,将以出世渡人还须入世; 十年曾面壁,此是东方初祖来自西方。 ——沈恩孚题浙江省普陀山望海亭 (上联说观世音菩萨,下联评达摩祖师。登望海亭,既可放眼望海,收亿万重浪于眼底;又宜倾耳听潮,集百千钟乐于耳中。) 〖沈恩孚〗 沈恩孚(1917-1923),著名学者、教育家。曾任同济大学校长。 ================================================================== 附录一:【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旧名梅岭山。唐代佛教盛行,中外佛教僧侣常在此活动。传说在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萼(一作锷)法师从五台山参禅,请得一尊铜观音菩萨回国。船从明州(今宁波市)出发,每二天风平浪静,再次扬帆出海,船刚驶出山岙,海面又是白浪滔天,狂风大作,只是又退回山岙海港,停船避风。第三天清晨,天空突然出现五彩祥云,视之光辉夺目。慧萼大喜,连忙起锚,不料船刚一出山岙,狂风又是大作。如是三日,慧萼认为是观音菩萨显灵,于是双手合掌,端立船头,高诵佛号,立即风平浪静,突然船却寸步不能移动。慧萼低头一看,发现船被铁莲花拦阻,进退不得。慧萼把三天来的遭遇推敲一番,恍然大悟“莫非观音菩萨不肯东渡”,于是跪在观音菩萨像前祈祷说:“如果日本众僧无缘见佛,请菩萨指明方向,就在船到达的地方建寺供奉。”祈祷海底涌出一条大鱼,张口咬断铁莲花,船自行行驶到普陀山东南隅潮音洞附近。慧萼与岛上居民一起在紫竹林建起一座寺院,称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观音菩萨便在普陀山安下了字,与普陀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普陀,原是梵语的译音,意为小白花,亦解释为观音的圣地。据《华严经》和玄奘著《大唐西域记》所载,是指观世音菩萨说法布道的地方,名叫“补怛逻迦”(亦叫普陀洛迦)。如果译成汉语,其意应该是“美丽的小白花”或“观音净土”。宋代乾德五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派太监来山进香。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钦差大臣王舜封奉旨出使三韩(今朝鲜、韩国),遇风暴而望潮音洞叩祷,得以平安济渡。归国后,奏知宋朝皇帝,神宗即赐建“宝陀观音寺”,即今的“普济禅寺”。罱宋绍兴六年(1131年),宋高宗下令岛上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宋宁嘉定七年(1214年)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均塑观音像,于是普陀山便成了砚音菩萨道场。到了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将原来“宝陀观音寺”敕赐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原来的梅岭山也改称为普陀山。 佛经记载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有《大悲心陀罗尼经》:“一时佛在补陀洛迦山,观音宫殿庄严道场中。”《华严经》云:“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这是普陀山成为观世音圣地之根据。相传,普陀山是观音修真得道处。山上古刹遍野。历史上香火鼎盛时,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篷,4000多僧侣。真是“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所有大小寺院庵堂,无不供奉观音大士,俨然是个“佛的世界”、“大士之家”。初唐王勃作《观音大士赞》诗曰:“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往。”“宝冠晃耀圆光列,缨络遍身明皎洁。脸如水面瑞莲芳,眉似天边秋夜月。”“化身百亿度群生,发愿沙河救鼻阿。我惭我愧无由到,遥望观音悲赞歌。”王勃的诗,既为观音菩萨画了像,又是传布观音信仰的一部颂辞。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在明清两代达到极盛时期。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涅磐日,参加朝拜者成群结队。特别是二月二十九日为最盛,一般从初七、八开始,便有香客陆续上山。十七、十八、十九到到高潮。朝山的善男信女多数身背黄布袋,一跨上短姑古迹码头,便沿途点香朝拜到普济禅寺,然后进入大圆通殿焚香点烛,再沿玉堂笔街、香云路登佛顶山礼佛。这时,山上各寺僧要进行隆重的观音法会。十八晚,诸寺灯烛辉煌,信徒们彻夜念经,举行礼佛仪式。当时全山有三大寺,八十八所庵院和一百二十八处茅篷。不论在老松古樟下,峰巅危崖上,或是海滩金沙旁,到处可以看到青瓦白墙,或琉璃彩顶的寺庙建筑,真是“十步一庵,百步一寺”。常住僧尼3000多人,加上游僧香客“一餐食米二十四石”。明代徐如翰曾有诗云:“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正是上述盛况的写照。 ---------------------------------------------------- 附录二:【普陀山十二景】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海域,系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区所括普队山、洛迦山、朱家尖。普陀山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鸟风光,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静境”。普陀山大海环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著名景点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阳洞、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济寺、法雨寺、南海观音、大乘寺等。普陀山盛产雾佛茶(又称佛顶山云雾茶),1975年在也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曾获二等奖。1979年被评为浙江名茶之一,1986年获浙江省优名特产品金鹰奖,载入《中国名茶》史册。南海紫菜、还魂草、催生子、紫竹、观音水仙(1981年正式命名为普陀水仙,并定为舟山市市花)。 普陀山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其风景点数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普陀山究竟有几大胜景?历来众说纷云。记载于志书的,有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诗: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大门清梵、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磐陀晓日、钵盂鸿灏。到清代裘班所编的《普陀山志》,也列十二景,即: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照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这十二景,除千步金沙与屠诗中相同,古洞潮声与西洞潮音景观大同小异,其余皆为新说。之后,又有清朝释幻敏的普陀十二景颂,继有陆琦等十二人联咏普陀十二景……而他们所列的景点或有不同,或有交叉,如果把他们都罗列下来,足有数十景之多。经过比较分析,将其中历来为多数人所公认的,选择十二个,也称“普陀十二景”,如果到普陀山旅游,请别错过观赏它们。 〖莲洋午渡〗 莲洋就是莲花洋,处在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洋以日本人慧萼欲迎观音像回国,海中铁莲花阻流的传说得名。清代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山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之航路。旅客航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联想翩翩。这就是普陀山所见到的第一景“莲洋午渡”。如果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另一翻景象,波翻盈尺,惊涛骇浪,极为壮观的景色。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但是莲花洋多数的日子是风平浪静的,游客尽可以在航船上安祥地放眼莲花洋上的美景,这时也午会萌发起一种即将登上佛教圣地的清穆心情。莲洋午渡景观曾为历来游普陀山的文人所吟咏,传下了大量的诗章。赞叹莲洋午渡景色,抒发作者经历莲洋的愉悦心情。 〖短姑圣迹〗 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此地旧时原为海滩,滩上有“阔十余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船厂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礼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现今虽然有了客运码头,但游人仍绵恋着这个普陀山的第一处胜景。相传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候她,独自怅然进山拜佛去了。不想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饥不得食,甚为纳闷。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模样的、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边踩着这些石块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及前事,甚为愕然;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据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记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比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旁自相邻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大士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脚的石块,遂被称作“短姑圣迹”。 〖梅湾春晓〗 梅湾春晓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岭,因西面的山湾为梅湾,又呼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又多好养梅怡性。每当早春季节,春回大地。遍山野梅,香满山谷,青山绿树,衬映着点点红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誉之为“海上罗浮”。在这个季节,每当艳阳无风时节,伫立西山巅,远眺莲花洋,只见渔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波涛,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层层叠翠,美不胜言。若在月夜,则疏枝淡月,岛礁腾胧,幽香扑鼻,更为令人陶醉。在万象更新的春天,历代来游南海普陀山的文人墨客,更是触景生情,由于季节更替,联想到人的岁月流逝,因而怀古、恋今、感物、伤神,抒发人生感慨。 〖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说是的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宽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悬空于一石之上。相传曾有人牵线横割而过,由此可以证明两石并未相接,但以后试者皆未成功。磐陀石险如滚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会担心一阵大风,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但陀石却安隐如盘,千载未动,万劫不摇,两石永远是这样相累相依。磐陀石顶巅平坦,常有二、三十个游在其顶上嬉戏,它却纹丝不动,灾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磐陀石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处,石上有“磐陀石”(侯继高书)、“大士说法处”、“金刚宝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题刻。磐陀石上凿有石阶,可缘级而上到石顶。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景色壮丽瑰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在磐陀石身上还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故事。据说《西游记》的西天便在此处,《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又和这里的“金刚宝石”形意酷似,因而近代有许多电视、电影剧在这里拍摄外景。更有不少朝山的妇女登此石时,拿着自带的金属钱板在石上磨光,带回家去佩挂在儿孙身上,藉以“壮胆”、“祛灾”。 〖莲池夜月〗 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池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积约15亩,始建于明代。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卸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古石桥横卧水波,远处耸立着一座占和疏朗,雄伟中透出灵秀灵,真如人间仙境,美伦美奂!轴线将池一分为二,成为东西莲花池。周围设有古色古香的石雕栏。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衬映着古树、梵字、拱桥、宝塔的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教称极乐世界为“莲邦”,以为彼士之众总以莲花为所居。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被生死烦恼所困扰,而没有焕发出自己的佛性,因而还陷在生死烦恼的污泥之中。莲花则“出污泥而不染,澄清而涟而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大禹寺义公附》中诗句云:“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观世音菩萨是普渡众生往莲邦的“莲花部主”,所以,海印也自然而然与观世音菩萨联系起来了。历代文人在观赏莲花池景观时,也就往往把暮景和自己对佛之所悟融会起来。 〖法华灵洞〗 法华灵洞在几宝岭东天门下。出洪筏房左拐登小径拾级而上,过古草茅篷(现为民房),便是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法华灵洞。这里方圆巨石自相垒叠,形成洞穴数十处,有的有空刻刻露,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处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游普陀山不可忽略法华洞的奇特景观。前人认为即使选景,法华也属佳境,如明代洪陈赋诗云:“游山须选峰,峰峰必造极。试问何处佳,法华最奇特。” 〖古洞潮声〗 潮音洞在岛东南紫竹林庵前,不肯云观音院下人海处,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崖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项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9年)御书“潮音洞”勒于洞壁。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若遇大风大浪,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拜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灵现。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投生极乐世界的。清时如此“舍身”愈演愈烈,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 〖朝阳涌日〗 过仙人井,登几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人海。洞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堪叹观止。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砂,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前鲜想曾光耀心目。”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并把朝阳涌日列为普陀十二景之一。在普陀山见日出,以朝阳洞为先。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据书载,身处此庵,浪涛轰鸣其下,如千百种乐交响迭奏,别有情趣。作家王鲁彦夫妇曾偕郁达夫在原朝阳庵中下榻,写了一篇散文,曰《听潮的故事》,把这里的潮音作了如下的描绘:“……如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象千军万马浑战起来……”郁达夫还在诗中写道:“雪涛怒击玲球石,洗尽人间丝竹音。”朝阳洞庵毁于民国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观日阁。现今的朝阳洞景色包括朝阳洞、观日阁、揽霞亭、六观亭等,并附设有茶室。购物商场。古色古香的观日阁,又称朝阳阁,建在朝阳洞之上方,濒临瀚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阁高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蔚为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设购物、休息、观海三个大厅,周壁陈列“三十二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大、小根雕观音佛像百余尊,为海天佛国新增的一独特景观。登阁观日出,眺望东海,更是景上有景。揽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 〖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习称千步沙,在普陀山的东部海岸,南起几宝岭北,东北至望海亭。普陀山东侧的一条循山道路名“玉堂街”,街右沿海即为千步沙,南面过朝阳洞为百步沙。千步沙长约70余米,因其长度近千步而得名。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宽坦柔美,犹如锦茵设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处海浪日夜拍岸,涛声不绝。浪潮嬉沙,来如飞瀑,止如曳练,每遇大风激浪,则又轰雷成雪,慑人心魄。悠忽之际,诡异非常,奇特景观,不可名状。千步沙坡平缓,海面广阔,且水中无乱石暗礁,常为游泳健儿所青睐。如在夏日里来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景观,或在游山之后,赤着足行走其上,让海浪亲抚脚面,其趣其味,未经亲试者不可想象。或者静静地在沙滩上坐上一会儿,听听潮声。或者干脆换上泳衣跃入佛海波涛,会给你带来无限凉爽。当浮游在碧海的怀抱之中,身心也会慢慢地与大海交融起来,这时也许会觉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千步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临月夜,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时发,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故有人曾将其与壮丽的朝阳涌日,合称昔日的陀山观绝。 〖光熙雪霁〗 交熙峰在佛顶山东南,一名“莲石花”、又名“石屋”。从远处望去,翠绿丛中,峰石耸秀,似莲花,如白雪积峰。“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雪后景色,为普陀十二景观之一。普陀山难得下雪,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但如果运气好,赶上一场大雪,登上佛顶山,俯瞰光熙峰,犹如碧玉塑就,银装素裹,千树万梨花开,山色混一,海大抵与冻云齐平。此时此景,会觉得心清气净,犹如身临洁白无垢的佛国净土,舒畅无比。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见到的,但普陀是佛家圣地,佛门弟子常来常往,或常住静修,就有缘赏识普陀山的雪霁风光。但如果遇不上下雪天,那也没关系,如有意上光熙峰揽胜,也将是十分美妙的,屠倬有诗云:“心境真开阔,悠然见太虚。光熙峰上立,不动自如如。” 〖茶山夙雾〗 茶山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蜿蜒绵亘。山势崆旷,中多溪涧。据史载,此处历产茶茗,山上僧人每每于谷雨前采摘,药用价值较高,可治血痢肺痛。山上还生长山茶花树,树高数丈,每到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璨若珊瑚林,煞是一番景致。茶山多雾,白色的云雾常自得地随风浮荡,所到之处无不为佛国山川添色。而每在日出前,茶树林夙雾缭绕,时而如丝似缕,时而氤雾弥漫。此时此刻,如置身其间,如梦如幻,令人幽思无限。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种自食,种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项重要劳作。每到采摘季节,众僧一齐出动,山上立时出现一种“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明代李桐诗句)的繁忙景象。普陀山之茶,被人称作“云雾佛茶”,因为此茶多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谈论“茶山夙雾”也别具情韵。去茶山赏景,出慧济寺东北折,有蜿蜓山道可通,然后可往东北经天竺庵往唬虎沙,或往西北,游后贡田园后至合兴村,趁车回转前山。 〖天门清梵〗 天门清梵,说的是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大天然洞窟,洞岩犹如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幽,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如石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屈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现身祛灾。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梵音洞历来为普陀山的重要景观。梵音洞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称为“两洞潮音”。梵音洞西南不到百米处的崖壁下有洛伽洞,此地石峻壑深,洞脚插入海中,人不可入。民国初曾有僧架占本,置蒲团,于洞侧梵修,犹如鸟巢悬缀海壁,惊险异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