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五

  红 尘 有 爱

  “佛化婚礼”近些年在内地逐步流行开来,不过,在港台地区却早已是桩司空见惯的事情,算不上希奇。随着年轻居士日益增多,其中的部分也希望以佛教的精神完成自己人生中的大事。作为汉地僧团,尽管自古至今甚少参与其中,然而针对时代与观念的变化,对此也需要做出回应。

  还记得十多年前,刚刚接触佛教时候。有位全家学佛的老居士将自己女儿的婚礼安排在一座千年古刹内进行,寺院的方丈是当地一位颇具道德的长老,他顶着许多非议与指责,在三宝前为二位年轻人证明。婚礼是在大雄宝殿举行的,女方的母亲激动的热泪盈眶。

  在关注社会的层面的表象上来看,僧团与别的一些宗教团体有些距离。比如,如果你是个基督徒,那你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会和教会产生联系,由教职人员根据经典对你做出指导。可是,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又是个年轻的未婚居士,大多不会想到也不敢把男女私情与寺院挂起钩来。毕竟出家师傅们远离色欲,让他们来承担这种职能好象有点强人所难,弄不好还有扰人道心、动人正念的可能。

  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佛制出家人不可以参与男女的感情撮合,可是依然允许僧人为其在三宝前做证明。从这点来看,与今天牧师的角色倒是很相似。

  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的学佛青年都能够选择出家修行。固然,由于善根因缘的和合,他们遭遇到三宝,以此为皈依做为生命的归宿与方向。同时,世俗生活依旧以其强大的惯性对他们产生引力与束缚。佛教徒有在家出家二众。既然是在家人,男婚女嫁也就理所应当。所以,今天僧团开展这项活动并非平地而起,也有其教典依据。个人认为,关键是要在仪式之外多增加注入佛教的精神实质,不流于形式化与庸俗化,这才是根本。

  可以说,家庭扮演了社会最小的单位。婚姻则是一个家庭的肇始,并由此延伸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一幕幕。所以,如果夫妇双方信仰三宝,由僧宝在庄严的殿堂为二者证明,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殊胜的缘起。它意味着从今以后,两个人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伴侣,更是菩提路上的道友。彼此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相互提携、互为依靠。它意味着,二人将要珍惜这份因缘,彼此包容、承担义务。它意味着,双方要致力于佛化家庭的建设,为世间人做表率。它意味着,这是一种对于当代那种迷乱的男女关系的否认和拒绝。在三宝座前,他们发愿、承诺,以毕生的时间,奉持生命的誓言。

  下午收到慧思发来的短信,说起今天是几个熟悉的居士的大喜日子,希望我说些什么。想了半晌,才有点感觉。回信中这么写到“恭喜恭喜!千年的等待换来此时此地的相会,珍惜因缘、相互包容。菩提路上,做法伴侣。极乐国中,敷并蒂莲。”

  红尘有爱,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这个世界的源头。

  睡在邻铺的兄弟

  释演如,男,比丘,年近奔四,出生在祖国北部一个盛产石油的城市。

  身材瘦小精干,黄土地在他面孔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听他说话简直就是在听东北二人转,味道极好。

  和他认识近五年,那会儿我们都是毛头,一起到归元复习备考。演师当时俗名冯德宝,他为人热情,性格开朗,喜欢帮助别人,大家给他取了个绰号——大宝。

  我们这些来考学的居士,当时住在斋堂二楼的云水寮。我住204,大宝住209室,我们的房门斜对着。

  大宝很忙,他天生快手,一分钟能打100多字,所以从早到晚都要在网络站发心。

  每晚九点,我们已经躺在床上,听到对面门响,就知道大宝回来了。

  大宝住的房间背街,很安静。有几个晚上借他屋子读书,等他回来后,两个人又猛侃一顿,给我启发不少。

  考试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从家庭一下子进入丛林里。常住一方面对我们极大的包容,同时又给我们及时的管理。生活习惯也好,思想见解也罢,想要整齐划一确实很难。如果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带来了烦恼自然只有自己品尝。

  大宝经常和大家交流,安慰疏导一些同学,对于大伙的思想稳定起到不小的作用。

  三月之后,大宝和我顺利考入所里学习,我们成了正式同学。

  开学后的一天中午,他来到我住的房间,送我一盒龙井茶。大宝爱喝茶,我没往多处想,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到教室,听见大家在议论,大宝走了,出家去了。我感到既突然,又自然。

  大宝在社会上也曾是个成功人士,毕业于某保险学院,是最早一批保险行业人。偶尔谈起当时的情况,大宝依旧神采奕奕。不过,与佛法相比,光芒就暗淡了许多。

  大宝出家,对班上几个有相同想法的居士触动很大。

  得到大宝的正式剃度的消息,是和净师几个同学到天台避暑。

  蔡喜禄在电话那头告诉我们:“我和大宝过几天,六月十九落发,你们过来吗?”

  “我们赶不上了,向你们祝贺,表示随喜。”

  “我叫演闻,大宝叫演如,师傅从如是我闻中特地找出的两个字。”

  一位用心的师傅,我当时想到。

  2003年圣诞,演如师回到归元,我们同学都很高兴。兴奋期还没结束,寒假归来,又听到他大三阳住院的消息。

  约了净师去医院,他躺在床上,本来就黄皱的脸上没有什么生机。

  “兄弟,好好念佛,放下万缘吧。”

  “没事,放心,和师傅通了电话,他也这么说”

  几个月后,演如回来了,住在如意寮,我们去看过他。每天自己学习,抽空喝喝茶,心态很好。

  我去庐山那天,他恰好从老家回来。

  听说我要出去,忙问

  “还回来吗?”

  我怕他担心,随口说:“出去几天,看看就回。”

  到庐山后,经常收到他的短消息。

  “菩云,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

  “菩云,你回来后我就是你的秘书。”

  我知道演师和同学都很关心我,我又何尝不是呢!

  记得在最热的时候,演师住在顶楼,每天挥汗如雨打着《略论》的文字稿。我给他发了个消息。

  “人人避暑走如狂,惟有演如不出房。可是此人无热恼,若能心定自然凉。”

  把 根 留 住

  评价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带着不同的心态,自然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答案。比如说,那天我们到杭州参学。在灵隐寺内,看到游客与香客摩肩接踵的场景,有个同学对我说:“法师,照这么看来,似乎有正法住世的样子。”记得当时未做正面回答,做为佛的弟子的我,何尝不期待着正法久住,佛种绍隆呢?!

  最近几天,法师在寺院给大家讲解道宣律祖的《行事钞》,随大伙儿共同听法,收获点滴,供养大众。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行业规定与行为标准,保证他们的健康持久发展。同样,僧团的行为规范就是戒律,有了它,僧人们的生活就具备了可操作性,僧团的行为就有了尺度与界限。佛陀临终时,没有将僧团的管理权交付个人,也是出于这个想法。

  佛门中常常说到这样一句话;“是法住法位,”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立足本位,千万别越位犯规。否则,轻一点黄牌,重一点罚下场。简单地说,学佛的旅程中,四众弟子各有不同的律仪,可是根本上却相同。可以说,这是佛法住世的命根。我常常想,佛教徒如果不能在学问上和世间人比较那倒也情有可原,但是,在道德律仪上绝对不能输。试想,一个无德无才的光头俗汉何以能承担起法门的重担,肩负起众生的慧命。

  我想,只要最初是单纯进入佛门的人恐怕不会怀疑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从皈依三宝开始,就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与宣誓。接下来的出家与在家种种戒条,更是佛法道路上的突破。尽管戒律不是万能的,必须有智慧的持戒。可是,没有律仪却是万万不可的,别说驱除烦恼,战胜恐怖与不安。就是想要获得现生的种种利益,都很勉强。

  这是一个不适合持戒的时代,外在环境的恶劣,内在的欲望又炽盛,交织在一起把人折腾的不堪忍受。可是,惟其难能,所以才显出可贵。选择了佛法,意味着生命的新生。如果未能得到丝毫利益,却又在三宝门中种下了过失,收获苦恼的结果,怕是有违我们的初衷。

  对照自己,看看周围,尊重戒律的风气尚须时日。不过,大家还是已经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底线,我们没有退路。

  这是僧团的根本,也是佛法的命脉。

  寂寞沙洲冷

  出家人,占中国整个人口比例很微弱,充其量不过万分之一而已。所以,一旦他们出现在寺院之外的场合,必定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吸引许多眼球。当然,这只是远距离的接触,不会有太多的碰撞。假如僧俗间的交往久了之后,没准对方会冷不丁冒出个问题,让你下不来台。

  这不,最近外出省亲,在一所熟悉的寺院挂单。庙不大,殿堂三进,两边僧寮,师傅也就十来人。适应时代发展,寺院依托几个书画界的信徒成立了一个书画院。其中,一个外地画家住在寺里,为寺院画些东西。画室紧挨着我住处,他为了方便,常来我房间方便。东北人自来熟,每次总是找些话和我说说。提到他的舅舅也是出家人,他自己对于佛教也有些研究。我只是点点头,当听众罢了。

  昨晚,我在看书,他又进来,打了个招呼。之后,他问我是否觉得出家的生活寂寞。我心里很想笑,这个问题很能代表普通人的心态。不过,倒是个有挑战性的话题。

  想起八月中旬,护生组在华山放鸟的时候。有只小鸟,由于翅膀被剪掉没法飞行,只好带回来先养着,等长好后再放飞。有个居士看见只有一只小鸟,于是坚持要再找一只。理由是一只太寂寞,不好养。听他这么说,我有点晕,怎么会有这种想法。记得当时我对他说:“寂寞,即便在千万人的簇拥下,心没有安住的地方,你依然还是会寂寞。孤独,心没有落脚点,即便有成群的儿女一样还是孤独。”

  不过,坦率地讲,只要还是凡夫,没有克服内心的三毒烦恼,必然会有寂寞与孤独的感受。我承认,自己偶尔也会突然冒出类似地情绪,尽管是刹那刹那,也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念。可是,咱知道,那不过是过眼烟云,别太在意。

  有些人,为了排遣寂寞,想出了许多花样。结婚、生子、忙事业。突然觉得轮回也可以看作是解决寂寞而造就的,尽管有些牵强,却也不无道理。

  为了去除寂寞,人们制造出许多东西来冲击自己和别人的六根、麻痹六根、迷惑六根,贪恋六尘,产生幻想,以痛止痛。希望暂时忘掉寂寞,可是繁华过后,只会带来更多的孤独、无奈与悲伤。

  我们不肯探究寂寞的源头,不知道它来自于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无知。因此,尽管做了很多,只不过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而已。

  我们在海边的沙滩上播撒了种子,期待着收获快乐的果实。可是,只要一阵风浪打来,就会把我们的希望彻底卷走,留下一场空白。

  你,寂寞吗?你,孤独吗?

  杭州二日散记

  11月4日 星期六 晴

  那天,寂照对我说:“这一年弘法部发生了不少事情。”仔细想想,倒真的是那么回事。自己回来一年,几乎是在这里度过。特别是今年,不少精力都集中在佛学班这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经历了一些事情。伴随这些人事,我们开始成长。所以,这次杭州的参学也可以算是对大家的一次检验。

  弘法部自成立后,每年都会组织学员外出参学,朝拜附近的名山古刹,时间控制在一天之内。这次,我们安排了两天的行程,近五十个人在外住宿一晚,说句心里话,有点冒险。记得那天向常住汇报的时候,我还当心能不能批准。好在三宝护佑,满大家的愿。

  带队外出,责任重大。不仅对同学的色身要负责,还要考虑到长养大伙儿的法身慧命。作为凡夫,最少也要考虑不影响彼此对三宝的信心,所以在路线内容的安排上就思考了很多。

  最初,由于人数较多,一般寺院无法接待,有人提出住在旅店,这样晚上可以外出,泛舟西子,夜游白堤,赏风吟月,好不快哉!的确,这样安排肯定受大家欢迎。西湖本身就与许多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白素英遇许仙,苏小小,还有“恨不当初未剃时”的曼殊法师,更把方外之人都牵扯进来。同学大多是年轻人,风花雪月的想法偶尔也会冒出来。深秋夜晚,一个小师傅不安心在古刹诵经拜佛,却随着一群红男绿女在湖边漫步,呵呵!欲将西湖比西园,浓装淡抹不相宜。住寺院,大家为了法,不是为了娱乐。

  知道今明两天会很累,起床后,没有去上殿,为了保存体力,照顾那只受伤的腿。坐在床上,不知觉就到了集合的钟点。路过斋堂的时候,拿了一袋面包,权当早饭。

  走到天王殿,看到不少同学已经赶到,大家脸上都露出笑容,让我想到小时侯外出秋游的喜悦。6:30分,清点人数发现有位同学未到,电话又联系不上。直到6:48分才赶到,耽误了近二十分钟。一打听,他的车在半路出故障。由此想到,古人有言:“寄语今日顺风人,人生未必尽顺风。”花开花落,缘聚缘散,得失与否,荣辱之间,都是勘验我们心态的大好时光。

  车上高速,一路通畅,10点进入杭州城——此行的目的地。

  灵 隐 寺

  既然是参学,杭州的大丛林免不了要走走看看。灵隐寺,历史上号称东南第一刹,此行如果漏掉的话,怎么也说不过去。出家前,曾来过杭州,最近的一次已是四年前。灵隐给我的印象很深,三个字——太热闹。从山门到寺院入口处,几乎都是人,你不是走进去,而是被人流推了进来。

  据说,这里是全国四个游客最多的寺院之一。还有句顺口溜:“白马寺的马,少林寺的武功,寒山寺的钟,灵隐寺的济公。”每年要接待多少人,我无法了知。可是,单从景区近几年大规模重修,足以说明人气很汪。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喜欢冷清的僧人,那天和当家师在一起喝茶,他还半真半假地说起我晚年生活会比较寂寞,倒是符合我的个性。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话,那是绝不会选择来这里的。看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我就会犯晕。可是,集体外出,由不得自己,随顺大家更重要。

  来之前,就知道寺院的门票价格不低。景区和寺院两道门,加起来要七十元。如果是游客,旅游观光购买门票倒也情有可原。可是,信仰三宝的居士回到寺院还要交钱,至少我是不能接受的。怎么办?找找熟悉的人吧,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

  组织“心灵之旅”的虞居士得知我们的到来,非常爽快且主动提出帮我们来联系灵隐。最初,我没有答应。说实在话,我觉得这种事情拖一个在家人来办,我还是接受不了。可是,后来熟悉的一个法师没有联系上,不得已只好由他来完成。并且,他还安排我们一行近五十人参加中午过堂,令人欢喜。

  不过,同学们多数没有参加过过堂,为了避免洋相百出,只好在车上临时培训。没有工具,只能讲解一些要点和注意事项。西园寺在江浙沪一带的口碑不错,特别是灵隐寺有不少师傅都曾经在西园参学过,我们不能表现太差劲,否则说不过去。当然,考虑更多的是不能影响师傅们的修学。“过堂期间手机务必关上,不要趴在桌上吃饭,千万别翘腿,就餐时候不要发出声音,斋堂里面不要说话……。”说了一大堆注意事项,自己都觉得是不是有点婆婆妈妈,怕大家听了不耐烦。

  10点30分,进入灵隐大门。为了赶11点的午斋,顾不得瞻礼飞来峰的石刻佛菩萨造像,在虞居士等人陪同下,我们直接从小路进入寺院。在斋堂前的回廊下,有些同学穿上携带的海青。梆子声响起,师傅们从各处云集观堂。典坐师傅果琳,和廖老师还曾经是研究所的同学,带领同学依次进入落座。

  一边念供养咒,一边有师傅打饭菜。中午的伙食很丰盛,馒头、米饭都有。四菜一汤,口味很香。出来后,听大家都在夸奖这里的素菜做的好吃。看来,佛陀说的一点不假,一切众生依食而住。

  永福寺——永远为你祈福

  永福寺,位于灵隐寺西北的石笋峰下。其知名度远不及净慈、虎跑几家,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因缘,我们是想不到来这里的。八月,浏览一个佛教网站,无心发现这个寺院正在公开招聘僧人,要求必须有志于以佛教音乐、艺术传播佛法的理念。后来,听说寺院里有几个师傅也到此地居住。反馈回来的一些消息,环境清幽、建筑典雅。所以,借这个机会实地看看到底如何,具有如此的吸引力。

  出灵隐约1里,永福寺山门赫然在前,一些民工正在做些扫尾工作。门前的七佛石塔依次排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与背后的青山绿树相当和谐。

  入门向左拾级而上,有一小院供奉大悲观世音菩萨。院子不很大,可却出奇的安静,全然没有灵隐的喧嚣和人群。尽管我们一行几十人,在此地却不觉得很多。两边厢房的门前都挂上了竹帘,看得出主人很懂得欣赏生活。殿堂门前有寺院的宣传资料,有句话很有创意:“永福寺——永远为你祈福。”

  人在世间,总是当心这个,牵挂那个。有了银子,又想车子;有了车子,惦记房子;没完没了,无休无止。没有时拼命去争,得到了又怕失去,想了许多办法,动了不少脑筋。

  赞叹别人的时候,爱说一些漂亮的假话:“福如东海,福寿无量。”不过,做为出家人总是希望国家稳定、人民幸福,每天课诵里也包含了相关内容。在这一点上,佛教和任何宗教、政党可以统一思想,也叫相适应吧。

  在人间生活,没有福报,的确太辛苦,整天为衣食忙碌,终日不得闲空,更别说停下来思考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出路。几十年的光阴匆匆掠过,就好象冬天的阳光,难得。所以,大家也希望在寺院里培植福报,好运伴随一生。

  三宝门中好修福,一文布施万文收。清净僧团是世间福田,证果的圣者堪受人天供养,所以罗汉也叫做应供。世人如果有机会供养一个解脱的圣者,其福报不可思议,未来的生命里一定顺利吉祥。

  随着佛教的传播深入,一些名山大刹常常会看到信徒供养僧众,并且越来越多。做为在家人,希望获得更多的福报,可以理解。做为出家人,可否借施主的香花,成就自己的道粮,进而圆满自己的道业呢?如是,则众生有福,三宝有幸!

  情  网

  那天听到有人在说,人活着的动力,归根到底就一个字——情。

  佛教把生命又称为有情,菩萨叫做觉有情。照这么来看,那人说的也不无道理。情爱是凡夫生命的重要特征,执取成为生命的巨大惯性。在十二缘起的生死链条中,今生由于有了爱,在上面产生了取着,结果轮回三有没完没了。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多年前,流行过的这首歌曲也恰好可以看出普通人的感情世界。这个世界就好象一张网,由各种人际关系所组成,爱恨情仇,男女间的爱情、父子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

  毫不夸张地说,觉大多数人都为这张网所困,黏附其上。几日前,到医院为一个居士的丈夫做皈依。那个男人躺在病床上,喉管被切开,做了个人工插口,从氧气瓶不停地向里面输入氧气。据说刚刚有意识,告诉他如果能听懂我们说话就眨眨眼睛,还好对方有反应。他的妻子就在一边,丈夫突然遭遇的厄运让她失去了平日的松弛,见到出家人的到来就忍不住要流泪。据说,他的丈夫平时很活跃,女儿出嫁不久,已经怀孕。前段时间,她来寺里还说到最近家里比较忙,暂时无法来寺院做义工。没有料到,所谓的天伦之乐还没开始,苦难的旅程却不得不上路。

  男子年龄不大,60岁都没有到,两个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30年,熟料分手在即。舍不得啊,放不下呀,可即便把眼泪哭干,也无法解决问题。

  回来的路上,一个居士对我说起,还是你们出家师傅好啊!至少不会向我们,陷在这个网中。我回答:“谁叫你们愿意自投罗网呢?!”话出口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感叹,同时也是一种庆幸。世间人赞叹爱情,赞美感情,歌颂友情,在文字与电影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可是,如果这些成为我们在乎的对象时,那离痛苦也就为期不远了。不说别人,还是说说我自己。前些日子回俗家半月,回来之后,几个同学遇见我,问我到哪里去了,说起很想念牵挂。我一楞,觉得有点不对劲。寂照有天问我几个过去常来的学员最近为啥不见人影,最初我也没当回事,可是当他说了几次后。有天不知觉我也想她们是好久没来了,可马上觉得不对。提醒自己保持正念,思维无常。

  为了将一名在家女弟子从感情的旋涡中拯救出来,佛陀做过如下的开示:“如果你有爱,你就会有痛苦。如果你有100个爱,你就会有100个悲伤;如果你有99个、98个、97个乃至1个爱,你就会有99个、98个乃至1个悲伤;如果你没有爱,你将远离痛苦、悲伤。”

  世间的一切都会改变,唯有佛陀开显的世间真相亘古常青。

  有智慧的人要摆脱罗网,冲破迷网,享受无悔的人生。千万别为情所困,为爱所累。

  你爱一个人,就送她一个果子吧——阿罗汉果。嘻嘻!

  海 上 闲 话

  一天下午,接到同学的电话,希望能到海上龙华和一些年轻居士介绍在家律仪,课程时间与内容由我安排。可是,为了是否去倒是考虑了一些时间。首先,自己出家时间不长,对于戒律的实践又没有很多经验,持戒也不精严。想来十分惭愧,去年居然还在此地的居士班讲解过这门课程,也不知怎么说的,越想越心慌。古德说的所谓“一事无成”想必就是指的我这种人了吧!

  最后决定源自寂照的一句话,我和他提起这件事时,他建议我应该帮帮同学的忙,承担这门课程。同学在上海,分管居士班的教学和事务,据说这种班在整个城市也不多。总计有近五十个学员,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大都是年轻人,也有着自己的工作。课程安排二年,每周日下午上半天。

  今年春天,同学带着学员来西园参学二日,寺院内的自然环境与学修环境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就是在那时,我和大家结下了法缘。熟料到了秋天,种子就成熟了。

  真实的说,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我是有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有偏见的的。有位上海居士曾告诉我那是一个充满欲望的都市,她的话可能只代表某些人的观点,却也不无道理。没有山水,没有微笑,多的是摩天大楼、拥挤的人群与车辆。一直以为,那种环境是不适合象我这种人居住的。所以,路过几次却从来没有在那里过夜。

  去之前,就买好了当天的返程车票,无论多迟也要回来。我在想,也许每个人自身都有相应的频率,进入某个不同的空间时,就会出现干扰的现象,我对于海上的不相应或许就是这样的缘故吧。

  不过,需要说明对于海上的人,我并无任何成见。相反,去了两次之后,我倒是能够了解一些同学世俗生活的艰难与不易。当然,我更侧重的是在心理方面。比如说,有的同学每周从上海到西园来求法,带着那种出离与渴望的心情。如果没有实地的经验,或许很难体会一二。

  到龙华两次,觉得那里少点什么,没有一个可供经行的花园或者坐下来思考的空间。于是,隔壁的烈士陵园成了我最爱的去处。里面绿树成荫、鲜有游客,却成就了我在里面闲逛。纪念馆前的水池,坐在石台上面,阳光照着,很是惬意满足。比较同学中午招待我丰盛的素斋,更看重这里的环境。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救,人俗不可医。”其实,好的环境可以改善我们的气质与心态,使我们保有一颗单纯的心。同样,我们的心态也会造就环境的优劣。

  老  梅

  下午,出法云堂,去大殿的路上,一阵香气扑鼻,浸入脾胃,直觉提醒我,该是那几棵老梅开花了。抬头望右前方,果不其然,枝头已挂满了绽放的花蕾。

  听马居士提起过,这几株梅树有些年代了,在本地颇为知名。算来,自己也已六度感受到它的芬芳,伴随着它,又将迎来第六个春天。

  师傅喜欢种梅,也爱画梅,特别是老梅。记得有次大病初愈后,第一幅画的就是一株遒劲的老梅,配诗:“老梅越老越精神,清风明月是前身。”或许,这也是老人对于自己的一种期许与希望。

  本来,修行不是请客吃饭,来不得半点虚假。它不是附庸风雅、谈玄说妙,茶余饭后的点缀,书房里的字画和清玩。它是整体生命的直下承当与投入,让法来庄严生命,引发生命的尊严。而此时,老梅恰恰具备这种精神。它远离五欲,独处严寒,孤芳自赏,却傲立雪中;它香而不媚,有骨有节,梵行高远,自在安详。它坚持安忍,不屈不挠,迎来一片新天地;

  太虚大师临终前几天,曾与印顺法师见面。当时,印老要去杭州,虚大师对他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忘记带上几枝梅花。”熟料,没隔几日,大师即舍报生天,印老取回的梅枝只能供奉在大师像前。

  今晚,忆起了恩师,想起了出家寺院的梅树,也不知到花开否,老人安康否!

  舍生受生,一如老梅。花开花落,老梅一如。

  佛 七 留 痕

  12月23日

  一些人、一些事在岁月长河中流淌、奔腾与不息,隐约留下点痕迹,带来欢喜与忧伤,痛苦和快乐。我们为它主宰,被其左右,从这里到那里,乐此不倦。

  经过就经过了,还要记下点东东,惟有象我这样执著的人才会做这种傻事吧,呵呵!

  今天起‘佛七’正式开始,如预计的想象,来参加的居士接近300人,新修的念佛堂塞的满满的人。

  为了准备这次法会,寺院里从方丈到各个寮口着实花费许多精力,还有一些义工们,放弃自己家里的事务,来帮助清洁卫生,缝制御寒的棉被等。由此想到任何一件事的促成都离不开各种条件,所谓众缘和合。

  弘法部的部分学员担任前两天的护七义工,为此我们还提前制定了工作内容与职能。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这项任务的意义,昨晚,还特意把大家召集来开了一个动员与分工大会。尽管之前每年国庆都在定慧寺组织三天的念佛共修,可是一些外围的事情,比如义工的招募等,完全不用我操心,那边的法师会安排周到,即使有些地方没考虑进来,只要我们提出,临时也会及时解决。现在,一切从头开始,的确需要熟悉与耐心。

  “这是一个新老居士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尽管没有很多言语,可是我们要通行动与微笑让他们感受到年轻居士对他们的尊重与关心。每个人都会衰老,也都在走向衰老,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老人,他们的今天预示着我们的明天。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去了解他们认识他们关注他们——这些老年居士。他们大多一生遭遇坎坷,历经磨难。青年时代下乡,中年时下海,接着下岗,现在退休下来后又面临着下土,想想看,不甘心,可是又能如何呢?!论体力,好汉不复当年勇;论智力,脑筋也动不过少年人。幸好还有机会遭遇三宝——这茫茫人海的指南。于是,生命重新开始有可能辉煌。我们今天为他们服务,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银行里储蓄,也是做一个长期的投资,而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我本人也是义工,佛七期间为大家服务。我们也希望以这个法会作为起点,把对老年信徒的临终关怀开展起来,当然,我们不仅要送死,更为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要 如法的生活,这就是养生,以法自娱。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得体的生活。”

  站在般若堂的前方,我对着下面近20个义工夸夸其谈,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大家从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聚集到这里,有的还没有来及吃晚餐,却要听我没完没了的唠叨。可能在他们的眼中,我早就与《大话西游》里的唐玄奘一样了。而我,却依旧没有收敛的意思,呵呵!

  饱师傅不知饿居士的饥,饿居士自然也无法了解饱师傅的饱!

  独坐空门内,尘外不相关。嘿嘿!

  天 下 太 平

  12月24日

  佛七进入第二天,义工们已经熟悉各自的责任,看着这些已经熟悉的面孔,心里出现一种莫明的感受。

  今天,在西方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平安夜,据说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生。在国内,许多大城市也受到影响。在一些合资企业,这几天都会放假,庆祝诞辰。很多年轻人选择这天晚上去教堂,参加一些诸如祈祷之类的活动,期待未来的岁月里吉祥如意,具足安乐。

  上周,慧思告诉我要带她的同事来西园过平安夜。我在想,这里会给她们留下什么印象。慧思是网络班的学员,好乐念佛,这点我很清楚,有次提起她参加过一次一日一夜的般舟,很难得。不过,就是不太爱闻思教理,缺课太多,为此提醒她不少次。可是,屡教未改,也是习气使然。

  她经常把同事和朋友带到西园,住上一、二天,体验这里的晨钟暮鼓、经声佛号。她性格温和,久而久之,和这里的一些同学熟悉起来,得到一个雅号——神仙姐姐。

  下午念佛的间隙,去念佛堂外的路上遇见了她。她礼貌地向我合十,问候我,并询问可否参加念佛,回答自然是可以。和她同行的有四五个女孩,我能想象出她们进入念佛堂后的心理,看着几百个奶奶级的人物,穿着统一的黑色海青,嘴里反复地重复着相同的佛号,一边走一边念,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玩。

  绕佛的时候,我就在想止静前可能要就“平安夜”谈谈个人的看法,一方面是能让她们对于佛教有个认识,同时也是对班上义工同学的问题给个答案。当然,还要和打佛七联系起来。

  “各位同修,今天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平安夜。2006年前的今天,一个圣者即将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到来为我们生活的空间带来和平的曙光。

  的确,无论是个人也好,还是团体乃至国家都希望达到这一目标。可是,如果不了解平安的源头与方法,即便我们天天在祈祷平安,那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在佛法看来,世间一切的核心归结于我们的内心,所谓‘心平天下平,心安世间安,心净国土净,心乐众生乐。’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斥着贪婪、嗔恨、与迷茫等负面的心理与情绪,展现在我们语言与行为中就只能是争斗、掠夺、杀戮与漫骂,世界将只能呈现出一种混乱与恐怖的图样。平安,那只能成为一相情愿的诉求罢了。

  让我们用贪欲打个比喻,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人遇到一起,讨论起什么是人生的幸福,答案并不相同。甲说:“腰缠十万贯。”自然,此人对于钱财有很大的要求。乙说:“人生得意事,骑鹤下扬州。”这位看来乐于寄情山水,且创意颇多,今天不惜巨资想到月球旅行的人想必和此公有相同嗜好。丙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不仅钱不能少,还想到风流快活,人的欲望竟如此难以满足。

  只要我们有对外在的执取,我们就会有期待,得到的怕失去,未得到又会去苦苦追求。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只有‘一切都在改变’这个世间的真谛。

  佛陀,把这个道理传递给了我们。今天,我们在此地念佛,就是要以念佛的心转化那些会导致世间不和平的因素。也就是要用觉悟的心、清净的心、平和的心、安宁的心、快乐的心认认真真来念这一句万德洪名。

  要知道,人间岂有扬州鹤,但泛弥陀大愿船。这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只要你愿意上船,就会把你带出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

  想到的都说了,至于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不过,还是真诚地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其实不想走

  12月25日

  佛七中,每天都安排法师给大家就念佛法门做开示。轮到济法师的时候,他问下面近三百个老菩萨:“如果佛七期间,阿弥陀佛来接你们去极乐世界,你们愿不愿意去呢?”“愿意”几百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言为心声,不管是真是假,至少还是能够反映大家当时的心态。的确,作为一个学佛人,一个念佛人,如果不能经常念死,随时随地接纳包容它,那么在临命终时,又如何能不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呢?!如果只是偶尔想想极乐世界的优越,未能对于这个世界的五欲产生强烈地厌倦与出离,弥陀又如何来接引其往生呢?!

  几天下来,大家念佛逐渐走上正轨。不过,一些老问题依旧存在,总是有些老菩萨们把自己的一些习气带进来,影响大众的共修。为此,我们只能用耐心与宽容。当然,警告也是少不了的。

  由于这次佛七为‘精进七’,所以从早到晚没有安排休息时间,这在西园近年法会中应属首次。尽管我们事先就相关要求做了说明,可还是有部分居士接受不了。平时,借开法会的机会可以唠嗑,说家常。这次,不但没有机会,而且发现后还要批评。所以,有些人实在憋不住就利用上厕所、吃饭后的空闲悄悄说话。有些人在堂里也叽叽咕咕,甚至发现有手机的振铃声。

  对此,如果不闻不问,肯定不行,那不是打七,是在游戏。可是如何说,既让大家接受,又起到作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今天中午饭后回堂,我决定要唠叨几句。

  “大家都知道,往生西方要有三资粮,我们前天介绍了信,今天要谈谈愿。济法师那天问你们是否愿意去,你们回答的很肯定,可是我发现有些同修如果言行不一致,其实不想走,或许她对这个世界还很留恋,感觉很好。尽管几天来和大家在一起念佛,可是只是身体来了,心没有带进来。那是什么,中国人有个成语,叫行尸走肉。这样来念佛是没有用的,充其量种点善根而已。你不能在有限的几天里放下万缘、单提佛号,甚至进来之后,还摆弄手机,和熟人说闲话,那过失就很大了。你自己堕落没关系,还影响别人用功,这个罪过又要加一等。不是我在吓唬你们,你们自己要好好想想,这么做对人对己都有弊无利啊!你们一片好心来到此地,听说念佛可以得到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结果反而造作过失,你们想想可惜不可惜。况且,你们发愿求生净土,又贪念娑婆世界的东西,感情啊交往啊,脚踩两只船,那等到驴年也没法成功啊!

  七天之中,别说念到一心不乱,就是能够工夫成片也就好啊。可是,晃晃悠悠的这么过去,太可惜了,辜负了你们当初的请求,更辜负常住上下的苦心与操劳,弥陀慈父在常寂光中也要含泪叹息,大呼愚痴小儿的。那么怎么办,惟有在今后几天里,大家舍弃一切,勇猛精进,用这一句佛号战胜一切烦恼。惟有如此,才有一丝希望见到曙光!说这些话,希望与大家共勉。珍惜光阴,老实念佛。维那师——止静!”

  想起《焰口》里的一个偈子:

  爱河千层浪,苦海万重波。欲免轮回苦,大众念弥陀。

  嘿嘿,今天你念了没有?!

  你们想做鸡吗?

  12月26日

  今天上午,真净法师给大众开示。法师首先举出三种不同的念佛方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喔弥陀佛、南无阿弥多婆耶。接着指出三种方法都不错,关键在于我们对于佛号所蕴涵的功德与意义是否能够全面了解与认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就无法建立起对净土法门的信心,更别奢谈往生了。

  中午,想到很多人尽管也在念佛,可是对于净土法门和极乐世界未必有坚定的信愿,个中原由还是理不明,所以信不深愿不切行不专。由此利用午饭后的空闲给大家介绍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希望籍此能够令大伙儿加深对弥陀的了解、激发对净土的向往。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三岁小儿都会念,可是其中的意思未必个个清楚。近代高僧太虚大师这样解释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依靠那无量光明的圣者。我们今天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被成为无明众生。弥陀又名无量光佛,遍照十方法界,摄受念佛行人,故又称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念佛,就是要用佛的光明引发自身本具的智慧德能,远离阴暗、远离那些见不得人的情绪。如此,才有可能和弥陀的净土相应。

  法藏比丘的第一大愿——国无恶趣愿,在座的同修已经耳熟能详,可是其中的重大价值并非都能了解。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个身体,它所蕴涵的价值是无穷的。一旦失去之后,再想获得就很难。观察大多数人日常的起心动念与行为,大多在种三恶趣的因。如果不能忏悔皈依弥陀,那命终后去向何方,也就不用问别人了。

  至于三恶道的痛苦,我们肉眼可以见到的只有畜生道。今天的家禽可以说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从生到死都受到非人道的对待。你难以想象现代化的养鸡场里的情况,长达150米的鸡舍内,上下重叠着数层,里面被安置了5万只小鸡。它们的寿命只有10周左右,一旦由卵中孵化出来,它们的嘴会被切割掉,只是为了保证彼此之间不会因为啄咬造成死亡,那样会给老板带来经济损失。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们没有外出散步与呼吸的自由,儿时可以看到小鸡悠闲地自在踱步的镜头也许一去不在。它们每天除了吃就是睡,一只鸡拥有的空间只有一张普通信纸点大小,连转个身都会觉得困难。更麻烦的事情还在后面,从第6周开始,整个鸡场会停止开灯,防止逐渐长大的小鸡互斗引发死亡。终于盼来了光明的到来,熟料确是临终前的回光反照,它们被扔到笼子里,统一运到屠宰场。双脚倒悬在钩子上面,前方等着它的是一把锋利的刀子,它的喉咙被会割开,鲜血汩汩流出。即便暂时没有咽气,也逃不过紧接着的120度开水的煮沸。就这样,又去赶赴新一期的轮回。同学们,你们愿意做鸡吗?“

  回答自然是不愿意。

  那么,法藏比丘看到十方世界都有三恶道,实在苦不可言,因此发愿建立一个没有三恶道的国土,这的确十分稀有难得。并且每个往生的人,从今以后再也不会堕落恶道。

  这样的好事,信不信由你,说不说由我。”

  生 如 夏 花

  学过《道次第》的同修可能会记得,共下士道部分中的“念死无常。”或许,有些时候我们还会将这句话挂在嘴上,教育别人,启发别人。每周的皈依共修,在称念三宝之前,我们也必须温习一遍,籍此发起对佛法僧的真诚皈依投靠的意愿。

  死亡是一定的,可是死亡的来临确是不定的。在死亡的那一刻,每个生命瞬间变的平等。他无视于你的地位或者金钱,容颜还是年龄,不容拒绝的来到你身边。

  在智者看来,生命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无止境。即便一期的结束,也不过是暂时的迂回而已,最终要回归大海的怀抱。当然,前提你必须放弃小溪与湖泊的自足。

  算起来,黄居士还是我的学长。上周末,他来找我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去医院,为一个癌症晚期的病友鼓励一下。罹患绝症的老Z,其实也才50出头,前年发病后,动了手术。可是效果不佳,在医院卧床治疗近一年了,医生每天只给他服用点止痛片,稍稍缓解病毒扩散带来难以忍受的神经痛。

  黄居士和老Z是病友,半年前他生病住院的时候恰巧住在老Z的临床。两个人还算投缘,所以黄居士经常向他介绍佛法,老Z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也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佛菩萨身上,希望借着三宝的力量,奇迹能够出现。

  老Z把别人送他的念佛机放在枕头下面,24小时不间断播放,自己也尽量跟着念。可是,他期望中的目标却迟迟未见出现。每天,背上的疼痛钻心地折磨着这个坚强的汉子。痛的实在吃不消的时候,他就用手紧紧卧住床上的扶手,为了不让快80岁的老母亲看出他的难过。

  在住院的一年多里,老母几乎每天都来看望老Z,喂饭翻身。由于老人的细心护理,老Z身上没有出现一处褥疮。黄居士说老人每次回家的时候,总是不忍离去,一步三回头。想想不放心,再回来看看,走到床边,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老母对黄居士说老Z是她活下去的希望,尽管知道日子不多了,可是只要能看见个人,心里觉得就有点希望。

  几天前,黄居士在老家接到老Z的电话。电话中老Z流露出厌世,不在坚持下去的念头。疾病不仅折磨着他的肉体,更吞噬着他的斗志,他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黄居士安慰他要相信三宝,忍受暂时的痛苦,并且告诉他几天后回苏州请位出家师傅来看他,给他提供些可能的帮助。

  尽管我不认识老Z,但我无法拒绝黄居士的请求。我是个凡夫僧,自己还在轮回的旋涡中,也无法知道老Z现状的前因后果。可是,觉得既然生命中有这个因缘,我只有义不容辞地接受。我还特意邀请了慈悲的智法师和我同行,期望我们的出现能够给他一丝动力,唤起他对三宝的信心,同时因此消除一些误解,对于佛教的形象有点良性的作用。

  见到他的时候,时针落在下午两点半钟。躺在床上的老Z不停用手巾擦汗,看来痛的实在厉害,我们的对话断断续续。老母亲见我们来后,退到边上,不时还用手抹眼睛。

  老Z提到本来把希望寄托在赵医生那里,可是现在看来没戏。又说起自己老婆为了他到许多寺院烧香拜佛,可是有些师傅说现在的窘境很难改变,这是前世的业障。老Z不相信,说自己也记不起前世,还把手机上的短信给我们看,觉得这些话很让人寒心。他觉得对母亲很愧疚,这么大年纪,本来可以颐养天年。可是,为了照顾他,已如风中残烛,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为了避免谈话可能遇到的僵局,我们尽量不和老Z谈起有关前世造做恶业的内容。针对老Z觉得现在一切都迟了的观点,以及对于家人特别是老母亲的愧疚,还有轻生厌视的想法,我们谈到了一些建议。

  每个生命都不是孤立的,他不仅仅属于他本身。同样,生命也是相似相续的,永不终止。生命中的每个行为都会给未来带去作用,不要轻易就否认自己,只要我们的眼睛还没有闭上,我们的呼吸还没有停止,我们的大脑还能思维,我们就还有希望。

  尽管你目前躺在床上,从表面上来看,你或许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一点帮助都没有。拖累家人,苦了自己。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建议你从明天开始,尝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关注你的亲人和周围的人。早上醒来后,祈祷自己母亲身体健康、妻子女儿工作顺利,祈祷整个医院的病人迅速恢复健康,为了他们的利益你每天发三次愿并且为他们念佛祝福。我相信,你会感受到由此而产生的快乐,并且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

  为了让老Z振作起来,我动用了十分的精神告诉他,只要你相信三宝,你就能离苦得乐。而且,你当下就能得到利益,你已经在三宝的救度之中了。(说话的时候,心里想到怎么有点象本愿)三宝永远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愿意接纳与信受。

  和老Z告辞的时候,我们都握了握他的手,那双曾经可以举起百斤而今却连本书都抓不住的手。

  走出医院的时候,在心里默默地为所有病人祝愿,“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身心愉悦;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坐在回寺院的车上,黄居士建议护生组今后可以组织大家在精神上关心这些挣扎在死亡线的人群,智法师随即表示支持。我想,只要有人需要,我们会尽力的。

  观音战斗士们,你们有信心吗?

-----------------------------------------------------------------------------------------------------

更多成峰法师佛教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六

成峰法师:想到了剃度师

成峰法师:庐山夜语

成峰法师:天台六人行

成峰法师:论六根门头的修行——略论《阿含经》中的修根法

 

后五篇文章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四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三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二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一

文殊菩萨的故事 29.常住三昧—金光照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