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中国佛教建筑略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国佛教寺院,脱胎于宫殿的模式,但它既异于印度的伽蓝,也异于中国的宫殿,它是以中国宫殿的外观,增加了佛塔、祖塔、佛像、壁画等的内容。佛灭后的印度伽蓝,初以佛塔为主体,由于僧人向佛塔礼敬,逐渐以佛殿为中心,僧众由礼佛舍利而改为礼佛圣像;寺院以大殿为中心,周围建有小殿,小殿各有东西两轩,及东西两廊,各殿之间,均以回廊互相连接,寺之东侧有钟楼。寺院设置重重的大门;此外有南西门及东西门,均名为三门。此三门是指牌楼形的大门,均用四柱三门的形式,门顶采用楼阁的形状,若比照宫殿规矩,皇宫的三门是七楼四柱,王宫五楼四柱,一般寺观多用三楼四柱仍是三门,最简单的一楼二柱,则仅一门了。后来的一般人不知三门是由四柱三洞构成的原由,便易名山门了。也有以高大的楼阁为三门的,例如京都知恩院的三门,高耸入云,楼上供有国宝级的释迦等十九尊圣像。
  寺院在大型的佛教道场,总院之下,别设分院,每院在总院之内又各具一个格局,如弥勒院、文殊院、观音院、地藏院、华严院、戒坛院、翻经院等。在五台山的显通寺,相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即有“置十二院”的记载。在中等的大寺院,将分院之名改为殿名,同时设有堂口,如法堂、禅堂、客堂、斋堂、讲堂、念佛堂、如意寮等。不过不论寺院大小,必建有僧寮、大寮(厨房)、库房、厕所等的配置。
  根据唐代道宣律师的《戒坛图经》(《卍续藏经》册105,新文丰版)介绍印度只桓精舍的建筑规模及其布局,是以后殿为中轴线之中心,后佛殿之最前部份是外门,依次向里是中门、前佛殿、七重塔,后佛殿之后有三重楼、三重阁、后门。中轴之右侧前方有西门,由此向里有三重楼、经台、两座五重楼、一口莲华池;由此线再向右边,以右侧的西巷道两旁建十一座分院,巷口西侧为西小门、巷底为后门。中轴线的左侧,也有重楼、巷道、分院,自成一轴线;在此左侧轴线之左方,有一条三里宽十七里长的大路,种有十八行树,配以沟渠灌注;在此大路之左,又有两小轴线,乃是果园、井亭、莲池,各种用途的库房、厨房。此当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滥觞,唐代以下的佛教寺院之规模较大者,不论建于平地或建于山区,这种以佛殿为中轴线之中心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而且道宣律师虽然介绍的是印度的只桓精舍,图面的表现形式,却全是中国宫庭宫殿的建筑。
  所谓宫殿式的佛教建筑,主要的建材是木材及砖材,墙基及柱础也有用石材的。纯以石材建筑的,仅有若干佛塔及祖塔。少数殿宇,也纯以木结构建造,例如山西应县的古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纯以砖瓦建造的,则有五台山显通寺的无梁殿,以及峨眉山万年寺内供奉七点四米高普贤菩萨铜像的,也是无梁无柱的砖殿,建筑的技巧非常特殊,有点类似欧洲古老的大教堂,如伦敦的西敏寺,纯以大理石材砌成,屋顶也是无梁,却有石柱,尚有五台山显通寺内纯以青铜铸造的铜殿。除了这些少数的例子之外,中国古代佛教建筑,都是以木材为立柱、横梁、顺标的主要架构,并承载重量,再配以砖墙瓦顶,避风遮雨。
  中国古建筑物的屋顶形式,多用平顶(不是平台)、坡顶、尖顶、圆拱顶,在坡顶之中又分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等。屋檐的形式则有单檐、重檐,重檐则分二重檐、多重檐,例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以及浙江新昌石城山的大佛寺,都有依山而建的五重至七重屋檐之建筑物,一般的民居都是单檐,例如南京宝华山的隆昌寺,虽是一座大寺院,各栋殿宇的建筑,都采用谦虚的民居形式,所以是单檐。
  宫殿形的佛教建筑,在梁柱交接点上,都用木雕的斗栱承托。若用天花板,便有藻井、平綦、平闇;以彩绘及浮雕构成的图画故事为藻井,以方椽施素板为平闇,以平板贴花为平綦。四周墙面有绘画,为壁画。我所见的寺院之中,若系禅寺,比较朴素,并无天花板的藻饰,也无壁画,甚至连天花板也省了,进入屋内,就直接看到栋、梁、柱、椽、桁,例如五台山的南禅寺便是如此。我在中国大陆,所见的佛教古建筑中,绘有壁画的并不多,除了石窟艺术的壁画,只见到嵩山少林寺的白衣殿北壁和南壁,留有清人所绘巨幅壁画,表现少林寺武僧的拳谱;山西大同的上华严寺,殿内四周墙面,绘满了清人的巨幅壁画;在五台山的镇海寺门廊墙面也绘有好几幅近代人的壁画,其它诸大名山古刹,殊少发现壁画。倒是藏传佛教的建筑中,在殿宇内外绘有壁画者,则处处可见。这大概是由于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主流,禅佛教是比较倾向于自然朴素而不重油彩形像的原因。
  佛教的建筑群中,如系较大的古寺,通常都有佛塔及祖塔的建筑,塔的建材,全木质的极少,除了应县的古木塔,金山江天寺的慈寿塔,日本奈良法隆寺的古塔等也是木造的之外,大概多半是砖塔,像西安的几座古塔:大慈恩寺的大雁塔、荐福寺的小雁塔、兴教寺的玄奘塔、华严寺废墟中的杜顺塔、洛阳白马寺的齐云塔、云南大理崇圣寺的三塔,以及杭州西湖净慈寺的雷峰塔、天台山国清寺的隋塔等,都是砖造。佛塔原为供奉佛陀舍利的所在,例如印度阿育王时代遣使分送佛陀舍利于宇内各国,并且建塔供奉,至今仍可在印度见到佛陀成道处、初转法轮处及涅盘处的纪念塔,有四角尖方形、有圆拱覆钵形。在中国内地的佛塔,只有少数是采用印度西域式的覆钵刹杆形,例如五台山的白石塔及山西代县的阿育王塔,都是密封起来的。其它的古塔,不是密檐七级、九级、乃至十六级(如大理三塔之中塔),便是飞檐跷角楼阁形的五级(如狼山的支云塔)、七级宝塔(如金山的慈寿塔);塔形可有四角、六角、八角等的不同。其中有的中空且有阶梯可供攀登,例如大雁塔等,有的中实不可攀登。由于历时久远之后,屡经毁坏重修重建,有些塔中已无古物,有些佛塔的基座之下或塔顶之上,藏有佛陀舍利及经像法物,例如陕西潼临县庆山寺的塔下精室,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塔下地宫,云南大理的三塔,都被发掘出了许多古代的法物。至于祖塔,乃是各寺院的历代祖师骨塔或纪念塔,例如少林寺有祖师塔林,北京市郊的戒坛寺,也有祖塔院的祖塔群。祖塔与佛塔的形状相同,多半则是具体而微,大约二、三米高。
  中国佛教的寺院建筑,从空间的布局上说,在整体殿堂院落的配置方面,大致是依道宣律师《戒坛图经》的模式。我到印度访问所见只桓精舍的遗迹,规模虽大,并没大到深十七里、宽数十里的程度,其建筑遗址墙基所呈现的殿堂、僧舍、巷道的配置,也不像《戒坛图经》所示;倒可以由此《戒坛图经》理解到,隋唐时代理想的佛教道场建筑物配置,就是那样的;所缺少的是各栋建筑物之间,不像后来的寺院,均有回廊连接,以利避雨遮阳。
  在中国佛教古建筑中的佛殿,是以供奉巨大的佛菩萨圣像及诸护法天人像为主,殿内不是用来集会共修及演讲的场所,例如建于唐代的南禅寺,建于辽金时代的华严寺、石城山的大佛寺,以及奈良的东大寺等。平常僧众共修生活起居,别有各院的禅堂、法堂、斋堂、僧舍等附属建筑物。若举行大型法会,则集众于佛殿之前的大丹墀中,所以每一座寺院的佛殿之前,除了极少数的因为限于地形而有例外,否则均有宽广的大庭院,庭院中多是石铺或砖砌的地面,种上三、四棵大树,没有其它花草树木,简单空旷,以便于公共活动。
  寺院的用地大小,与其建筑物的配置疏密,关系也很重要。若有广大的建地,便可见其开朗雄伟之势,让人有进入灵山胜境的感受,殿堂高大,三门巍峨。不论是寺院包山如镇江的金山;或者四面皆环山抱寺院,如坐于莲台的九华山及五台山;也有三面皆山,如太师椅,都让人兴起遗世独立、绝尘超俗之思。唐高宗时代建于长安城南平原的大慈恩寺,共有十余个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殿宇房舍,也是壮大雄伟,气象万千,有类于净土变相呈现于人间。但是也有限于山区及市区的地形地幅,就得运用巧思,以影壁、照壁、墙垣、曲径等作陪衬,使人不致于一眼看透全寺景观,虽然纵身很浅,横面不宽,依旧让人有幽静、深邃、隐密、安定的感受,例如我所见的五台山镇海寺,那是章嘉活佛的道场,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其实,在大寺院中,也宜有若干局部的小院,在大统一的原则下,可让它们各别自成一格,各具特色,例如我在苏州灵岩山所见印光大师的关房,就是大寺院中的一个小天地;北京潭柘寺左后侧的一个独立小配院,乃为小型的四合院;南京宝华山的尼众新戒寮,也是一个独成一格的四合院。
  中国佛教建筑的空间布局,至少是一座三合院,加上前门及前门左右两侧的墙垣,成为四合院,也有以前门兼作天王殿的。较大些的寺院则有前后两进的两个四合院,或三进的三个四合院,构成一条轴线;也有更大的,由二条以上的轴线构成一座大寺院,我们见到的嵩山少林寺,就是沿着缓坡,由三门往上,建有几个四合院的轴线。但是也有限于山坡的地形,除了中轴线排列整齐之外,左右两侧陪殿及配院建筑,不一定要形成轴线,不过必定要和主轴线的各栋建筑物之间,彼此呼应,不是孤悬的建筑物,则如北京的戒坛寺配置,便是这样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今天及今后台湾的佛教建筑。据我所知,中国大陆佛教的古建筑,有随着时代脚步而变的倾向,唐宋的风格,大概在日本的奈良及京都,可得到比较具体的印象,今日中国大陆较古的佛教建筑,多半是明清两朝的遗风,台湾的古寺如台南的开元寺及竹溪寺等,是沿袭大陆先清的风貌。以佛光山为代表的现代建筑群,应该是沿袭晚清重于鲜明色彩的风格。
  台湾位处于亚热带的海岛,气候、地理、人文等的背景,都有异于大陆内地。所用的建材,若比照大陆模式,必须由大陆进口,例如台北市龙山寺的建材,许多是来自大陆·今后的台湾佛教建筑,在色调、建材、形式等方面,宜有它的乡土气息;但是也不能遗忘掉佛教来自印度,通过中国大陆两千年的消化成长,传流到今天的台湾,必须要作溯源的考量,好比儿孙固然不应墨守祖先的陈规,儿孙却不能否认体内是流着与祖先相同的血液。温古知新,承先启后。同时,必须明白,今天已是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地球村时代,甚至即将迈向太空旅行的时代,我们必须站在中国佛教的立足点上,结合世界各大文明的智能,融和国际文化的知识,开创崭新的佛教风格。这却是说来容易而做出来很难的事,但也必须尝试着来做。
  今后的佛教建筑,建材经常在革兴,原则应该具备庄严、朴质、大方、实用、耐久、容易维护、居住舒适,雄伟与谦虚兼顾,安众与化众并重。在今日的台湾,更宜注重防震、防风、防潮、防旱、防火、防犯罪,也当注意音响、通风、采光、除湿等设备;传真电话、计算机网络、水电工程、污水及垃圾处理、能源节约及储存开发的准备;境内交通、室内动线、无障碍及导盲设施等,都得用心考量。
  摘自《中国佛教建筑——佛教建筑设计发展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1998年。

 
 
 
前五篇文章

《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评介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大佛寺:千年古刹几沧桑,历尽沧海圣迹犹存

第一世蒋贡康楚洛卓他耶传记

试论佛教史学

 

后五篇文章

慈悲观的心灵疗效

共生共荣——佛教生态观(三)

共生共荣——佛教生态观(二)

共生共荣——佛教生态观(一)

宋代云门宗佛印了元及其与士大夫的交游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