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高鹤年:名山游访记(7)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附记二则
清光绪二十二年。余朝五台往终南。道经晋省。适逢旱荒奇重。赤地千里。虽有官义两赈救济。奈因彼时交通困难。但凭车马运粮。迟缓微薄。有远水不济近火之感。余行至太原平阳间。遇吴云青君施放义赈。劝余相助赈灾。余遂偕同调查户口。有某村某富户。本性忠厚。遭逢粮绝。不愿与人挤购。一家七口。闭门饿死。余等查至彼家。见该翁花翎朝服。项悬朝珠。主妇满头珠翠。项带金索。金环金钏。带在耳手。两人对坐厅堂。抚之已僵。其人素日虽为好人。但以金珠珍宝为贵。及逢恶岁。不能疗饥。以致身罹此劫。悲哉悲哉。奉劝世人。切勿堆金积玉。以为可恃。务须积谷防荒。设遇 灾年。既可救己。又可救人。如山西某富翁者。可为殷鉴也。
余初入终南。被高人棒喝。自觉惭愧。直往深谷。三昼夜不见一人。只睹豺狼虎豹异兽奇禽等物。山精石怪。可怖可畏。凡眼不识。又无考证。故三秦记云。终南山出异类之物。非虚语如。迨至干粮食尽时。访得老龙洞。遇黄面老人。年约数百岁。状貌魁伟。须发奇古。身被单衣。行动如云。余向顶礼。伊遂推往砂坡下宿。次早上来。叩求开示。老人慈悲。为说转十恶成十善等法。并蒙指向深谷洞中。习定坐禅。饥餐草果。渴饮涧泉。修最苦之行。如是百馀日。第三次亲近老人。教以出山参学。磨炼身心。以便他日担当道德。广定群生云云。余乃叩辞下山。勉力行之。难臻万一。深惭障深慧浅。有负老人之期望多矣。嗟乎。茫茫禹城。凡圣同居。山林深海。岂无异人遁迹其间。惟恐凡夫肉眼相逢不相识也。
读高鹤年居士命名山游访记补编感言
高公鹤年居士。原籍兴化刘庄场人。童年慕道。矢求正法。以乡闾僻壤。闻见难周。于 是发心行脚。遍访名山。历经浙闽皖鲁豫赣鄂湘粤晋陕及东北诸省而抵滇南鸡足。万里关河。拔云霞而进影。百城烟水。犯霜露以前踪。每聆法语嘉言。注心头而解证。晤对山光水色。入眼底即明空。茆篷宴坐。任凭雨虐风欺。古刹参禅。倏听钟鸣板歇。高天厚地。触处即是菩提。翠竹黄花。悟入无非般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数十寒暑。俨如一日。而居士不舍悲心。不图自利。于民国十年归来。创立贞节净土安老院。摄受女众。普渡群迷。同登莲域。道风严整。首冠淮南。讵自民十以来。苏北不幸。迭遭水旱灾眚。尤以十八年旱灾奇重。赤地千里。饿殍载途。触目皆是。时兴东盐三邑义赈会。以经费难筹。且事起仓猝。一时不能开查。居士目睹此缓不济急之情况。挺身担任借款。立办粥厂十馀处。急救最重灾区。曾手书遗嘱。抱舍命救命之旨。以期策励人心。共襄义举。其事详载居士山中归来略记。事后各方为居士毅力宏愿所感被。馈赠诗文碑记。歌诵功德。裒然成册。至二十年秋。淮汛泛滥。灾区广阔。为历史以来所仅见。苏北诸县。尽成泽国。居士又复于千百里洪涛骇浪之中。择地设立救生 会十馀处。派人棹舟四出。捞获溺水男女。其少壮者送出灾区。老弱妇孺则收容给养。嗣即奔走南北。辅助各义赈会员星夜查放。栉风沐雨。劳瘁不辞。综其先后拯救难民。不下数十万人。受惠群黎。咸称万家生佛。洵无愧也。不佞侨寓海陵。密尔灾区。见闻较切。深佩居士慕道求贤。不输霞客之游迹。为民请命。何啻粱公之活汝。斯编再读。有感于中。敬告后贤。用资借镜。
民国三十六年一月净业后学杨志圣谨记
名山游访记补编略述
鹤公吾师。善道人也。幼畏病苦。顿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恝然发愿行脚。遍访名山善知识。百城烟水。百折不回。数十年来足迹遍寰宇。或结茆深山。或隐居古刹。或栖止林下。或顿息水边。随遇而安。随缘而止。不以忧患动其心。不以寒暑易其志。动静所得。头头是道。迨至民国以来。苏北各县水早卤蝗灾情紧急。江南又赈诸会。一时筹措不及。我师独力筹担数县灾区。立时开办粥厂十馀处。灾民赖此急赈得活者。 无虑千万人。事后朝野诸公闻此义举。纷纷颁赠诗篇。以志景仰。江南诸大居士如魏梅荪简玉阶王一亭刘朴生等。力劝吾师印行名山记。藉资引人入胜。普渡迷津。许止净居士发愿代为编订。惜内有数篇。当时为友人借阅。历十七年未曾归赵。讵料上年秋原稿忽从黄海寄来。珠还合浦。乐何如之。学人等开卷敬读。有如甘露法药。疗我心疾。增我善因。欣喜之馀。略记始末。用志弗谖。
民国三十五年冬月弟子王光越敬述 名山游访记增补
复游灵岩山略记
灵岩山者。古吴王宫也。水秀山明。空气新鲜。左有狮虎范坟之胜。右有穹窿元墓诸山之景。昔日破屋十数间。今则殿宇辉煌。楼阁巍巍。树木成林。花草满谷。乃
印光大师法力所造。真达和尚相助。妙真方丈主修。劳苦十馀年而成。龙象执事。有道海众。为国中净宗第一道场。(以下补遗永思集六十年苦行记)
光绪廿四年。余朝普陀访道。 印光大师相识于法雨寺。师开示。参访学道。精修戒律等语。 廿七年。余住镇江。金山藏经楼。日间阅藏。夜来参禅。 师知函约。清谈五昼夜。研究禅净二宗。师信愿行充足。专心净土。
民元。余赈愿事毕。欲返终南。事变。中途返沪。普陀看师。师云南方饭吃不来。故常有病。欲回陕西云。师手著七篇。名曰残羹。余求带申。登佛学丛刊。具名常惭。 印光无人知也。 民二。徐慰如居士南来。询余常是何人也。现居何处。余答即普陀法雨寺。 印光法师是也。住藏经楼。徐公慕道心切。随即住访。嘱余介绍见师。将残羹带京印册。名曰印光法师文钞。故知者日众。亲近者多。师畏烦时。即函责余。不应将他名宣传。
民三四五六年。余住终南。因大兴善寺。主人真空。及清莲。妙老诸长者。邀余设法化除山中道障。修建男女普同塔。念佛堂。二处。重修茅篷数处。供养高僧。又于太乙峰山南。文殊摄身二台之中。古名天桥沟。让来山场。上至天桥。下至观音洞施姓。上有界石。左右至两山脊梁为界。其中松柏核桃柿子树多。欲创大觉茅篷。候 大师回陕来往。余在栓龙茅篷住数载。每年接 师函数通。内有阁下多事。惹起徐蔚如周孟由张云雷等。播扬丑迹。殊深惭愧等语。并责余不应多事。不应将吾稿登报。不应直告徐蔚如等。不应宣传吾有道学。云云。
民六秋。京津水灾。上海狄楚青王一亭。诸公来电。及印公与谛老函嘱救济。时在九月底。大雪封山。多日不得寄达。所幸卧龙方丈了公。请云水僧送来。余即出山。至 长安卧龙寺。次日起程。方丈即闻小舫。进士出身。宦海有年。看破出家。主席卧龙寺。送行赠诗。拔公红尘梦里身。回看苦海半沉沦。慈航普渡无休息。厌世翻成救世人。入山载得宝来归。净上惟心不用猜。愿向东林重结社。大家携手上莲台。是时有俞月如。徐寿宣诸大居士。拜别而行。次朝又逢雨雪。途中泥泞难行。满天风雪过潼关。函谷关内匪不静。彼时一切不顾。只有一心救灾。七日至洛阳。观音堂乘车。由保定安州至天津重灾区视察南下。至沪与诸公商组佛教慈悲会。推余往各处设分会。至普陀。 师正色云。不应教许多人来要求皈依。有犯清规云云。余带有洋面。小米麻酱油。供养师。师即送库房。余向常住说明。以上二条。有犯清规。请求破格。方便受皈依。及病时自造米面。承蒙都监方丈。准许白众。再将米面。由库房送
师处。余再加说明请求之事。 师始准许。 师嘱赈毕来山休养。
民七春。余与冶开上人。京津赈毕即来普陀。陪师到申。寓天台中方广下院。某公求师出家。师云。出家不易之事。出烦恼家。出生死家正当。若出家图享福。就是造罪。万 万不可。介绍诸大居士。畅谈孔孟历史等事。住数日至扬。寓万寿寺。皆是劝人念佛。知因果。行因果等语。
民八春。余湘账毕。 师约同往申江。商取印书之事。适报本堂下院。请师与余同住他处。化导凌张大奸二人除恶行善不易之事。并有皈依者十数人。余介绍南洋兄弟。及诸大居士相见。开示净土法门。因果报应。感动送千馀元印书之用。
民九余朝鸡山。师来函中有数十年来印光二字不敢露出。由阁下多事之故。欲令贱名劣作。遍刺雅人耳目。愧何如之。又云。群魔扰乱。心有不安。欲回关中。候你来商。民十春。余自滇粤归。扫墓。邀师赴宁波。劝谛老收徒。此徒系香港青山陈春庭。有徒众二三万人于南洋群岛。而非正道。余三渡重洋。化他归正。送依谛闲法师出家。取名显奇。受戒之时。冤业缠身。余代受之后。数万徒众皆归正道。事毕与显奇至普陀与师同行。到申机缘成熟。皈依者众。其供养之款。概作印书之用。至扬寓少怀学校。事毕送师回山。余返刘庄。建造贞节净土安老院。
民十一春。师约到泸。商印文钞。简氏发心印千部。是时三圣堂。真达老当家。屡嘱请师住太平寺。伊处招待周到。皈依者更多。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矣。
民十二夏。南京魏梅荪老居士。创造慈幼院。放生池。约余请 师。同往相助商立法云寺。京中名流。皈依者众。方便说法。大放光明。何老问余。如何认识印公是高僧。答。自幼访道。亲近金山大定。赤山法忍。华山圣公?大霖。天台敏曦通志二老。诸大善知识。颇多高人。戚仪洁净。道气逼人。令人妄念不起。与师相同。陪师到扬。印书返沪。余因他方救济。不能常时侍奉。陪 师同行一次。有一次利益。留心他语默动静。出入往还之时。不谈玄言妙语。神通奇异。皆是平常话。即使行不到。其中有不可思议。利益身心之妙处。余因叠逢苏北及各省水旱等灾。随诸君后。奔走救济。与 师不常见矣。 民十九年。沪上诸公。送 师苏州报国寺闭关。立弘化社。道风大振。国中名人。皈依者不计其数。余每往沪义赈会。诣 座前亲近一次。
庚辰秋后。余为赈灾往申。诣 座前一谈。 师云。浩劫茫茫。人心未转。自作自受。奈 何奈何。含有不愿住世之意。心中有事。欲吐而未露。余因救济。事忙即行。 师送至塔后曰。汝发心救济。是最上乘。佛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大师精严戒律。净修梵行。广作福慧。普利尘沙。行观音之慈心。普贤之愿海。后闻十一月初四日。无疾而终矣。 师成圣已。余仍凡夫。 师化身之时。得舍利颇多。造塔供奉。令人祈福。利益不可思议。
按龙树菩萨。智度论云。如来舍利。济物将终。变作轮王。如意宝珠。犹与群生。为大利益。则真灵不歇。福世何穷。 录赞 埋躯只见空遗冢。 何处将身示后人。 惟有吾师金骨在。 曾经百炼色常新。
印光法师致高鹤年居士书
鹤年慧鉴。去冬一别。不觉又周寒暑。光阴迅速。诚可畏惧。自今春正月接手书后。概实消息。至七月因往扬州刻经。至沪上书局询之。言己往泰山修茅篷去。光安生。致令阁下舍之而去。秦川之人。从兹以后无引导。沐佛法今接手书。知是华山。尚企平静之后复返终南。不禁预为秦人快愉焉。光无状。道不加长。目日加错。前年劝应季中出资刻辨异录。由不太平。迟至今秋方至藏经院。委托本院主人代理。先刻拣魔辨异录。共二百六十馀纸次刻三十二祖传。约六十纸二宗皆世宗遗著。皆应季中出资。次刻安士全书。约六百六十纸内有新附数十纸此一宗乃朝邑刘门村。刘芹浦避难来申。发心出资。其人颇笃厚诚实。惜佛法缘疏。于九月十九日捐躯而去。倘多过几年。则净土善根便能发生滋长矣。然仗此刻书功德。纵不能往生。其来报当不至劣于今生矣。待至明年四月。当复往扬州料理。其已刻成者印送未刻成者校对。明年毕竟要了此二宗书事。光见类管窥。学等面墙。由阁下多事。惹起徐蔚如。周孟由。张云雷等播扬丑迹。殊深惭愧。去秋乡人王幼农来山。见其芜稿。遂欲出资刻板。光以芜秽不堪传世固辞。今春蔚如排印五百本。三月下旬来山。又持其馀芜稿在京编排刻板。大约明年夏季或可完工。幼农虽知蔚如已刻。仍欲为刻。当于二书告竣之后刻之。今夏五月蔚如所印芜钞。有人持至安 徽迎江寺。监院竺庵法师。驰书言欲刻板。并要其馀底稿。先令迟至明年京板刻好。印出当即寄上。光数十年来。印光二字不敢露出。由阁下多事之故。欲令贱名劣作。遍刺雅人耳目。愧何如之。去岁妄冀亲证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体业力。今年自知惭愧。于九月半起七至明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不敢高期。但企忏悔宿业。令其净尽耳。谁知宿业竞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佛先普照法界。我以业障。不能亲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书此愚怀。以期知己者代我分忧而已。敬候
禅安。祈垂洞察。 莲友印光顿首民国某某年十二月初四日
后往香岛。塘村徐隆盛家。访范宗德老居士。忠实有道。多蒙招待。同至白马寺。山势如椅。静师来此。修理一新。访静禅上人。旧友也。禅学甚好。留住数日。师同余。陆行十里。元墓山。昔日树木围寺。今不见矣。住持荣宗和尚。法师某公。首座仁敬。悟彻心宗。皆在金山经司徒庙。清奇古怪。仍卧地上。三里石楼。如意庵静室。访脱尘禅师。书华持诵纯真。亦旧相识。峰头观看。太湖诸山。一目全收。次朝送余二人。至光福镇。铜观音寺。能开方丈乐善好施。拥护道者。特别饭菜。供养心胜。乘车至木渎。五里复谒范坟。三里许。经观音山。五里狮子山。住持性净师。净修者心志师。住数日由苏往镇。金山。双老和尚写经甚多太仓方丈法法圆融皆无老友。相逢连夜畅谈。次朝北江一行。风雪交加。息脚无所。老病龙钟。死尸拖不动。苦哉。无处送也。金山高禅宗第一道场诸方难比春往浙西。山中不静。经莫干山。过白雀寺。弁山茅篷不好住。复入太湖七二峰中。第一山穹窿寺。姚光孝修道处。今道坚上人。深达禅宗。雄力重兴。方丈步云。修道有年。苦行超群。隆暄当家。明开法师皆品学兼优。左上有上真观。殿宇颇多。香火极盛。远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傍有宁邦寺。石如长者。广种福田。看靳王观月台。外有名泉。穹窿寺。四围林木丛深。果树朝天。上有赤松子炼丹台。朱卖臣读书石。下有坟山颇多。连接三里。阴气迫人。至谷口。全无人家。楞严台。相传。永乐皇姑修道处。寺右上山。翻过大岭。岭有九曲。下坡香山草庵。观音岩。假住经夏。承性慧法师。殷勤招待。师之学 问颇好。性情孤高。山无种植之地。蒙范老道友。常送小莱。叶徐二君。特别照应心感无量。每日二食。身心自在。万虑皆空。然虽入山不深。红尘隔断。此处位居半山之中。背倚高峰。面临太湖之滨。纵目千里。空气流通。四周松竹。老干参天。无人往来。清净非常。学道之人。因境现心。 终朝见闻。 山色。水色。旷野色。云霞色。见同未见。风声。水声。松涛声。奇鸟声。闻而不闻。 有时风送太湖去。时有雨带青山来。
此回山居。昼夜六时。祈求干戈永息。国泰民安。力与心违。尽心而已。劫海茫茫。人心未转。自作自受。奈何奈何。 秋高气爽。暑往寒来。白马寺方丈。元墓山首座。石楼当家。与范老居士来。邀往茅篷。同上九曲岭。古南天门。回首一望。太湖万顷。白云青嶂。七二诸峰。全落杖底。陡下穹窿寺。又来福地。静修之处。主人当家。留息数日。步行灵岩。参观印公塔院落成。方丈妙真。福慧俱足。指导有方。护法监理王善祥胡松年乐慧斌诸大居士。本寺首座了然。德森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知客纠察书记正副当家诸大执事。门龙象。群力相助而成。古九月十九日。观音大士圣诞。恭逢印公舍礼。诸山长老。诸大法师。诸大居士。各纪念会代表。位尊之士。颇多参加。僧俗数千人。朝拜参观。数十年来未见希有之胜。事毕。主持及诸大事留住。自惭无道。福地不能享受。随即云水飘飘。他山而去。就是尸体拖不动。随地可以掩埋。茅篷主人送经楞严台。祖荫大师袢入净宗。过拈花寺。明开法师精研教乘。余仍朝走江天。暮入灵崖。行云流水。随缘而去。欲返鸡山飞难到。烟水茫茫路不通。
杂味
六祖大师云。汝等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心外更无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万种法。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无有诸相。汝莫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无二。无可取舍。行住坐卧。皆一直心。即是净土。依找语者。决定菩提。
德云常在妙高峰 行绕峰头不定踪 七日既云寻不见 一朝何故却相逢
参禅念佛本来同 看破分明总是空 功到自然全体现 春来依旧百花红
闭关容易守关难 杂念不除总是闲 身在关内心在外 千年不出也徒然 饮食于人日月长 精粗随分塞饥疮 才过三寸成何物 不用将心细较量
假令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学道先须细识心 细中之细最难明 个中寻到无寻处 始信凡心是佛心
打鼓弄琵琶 还他一会家 木童能抚掌 石女解烹茶
云散天边月 春来树上花 善财参遍处 黑豆未生芽
学道之人不识真 只因从前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办事以尽心为有功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了则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但得随缘忏旧业 切勿起念造新殃
万峰回绕一峰深 到此常修苦行心 自扫雪中归鹿迹 天明犹恐猎人寻
世间最苦是 提起应抛泪万行 借贷无门烟火断 救人性命感苍苍复游上小华山天池山略记
苏州阊门外乘车西行十馀里横塘。三里许九龙桥。桥跨石湖东口。即古石崇湖也。西出太湖。过桥石坊。精工希有。海潮寺倚山面湖。气象雄壮。住僧无多。经治平寺适主人公出。晤妙通大师。学识均优。世法圆融。过站下村。约二里许。上方山高数十丈。形如半月。周约三四里。半成墓地。山脉尽处。上有楞伽寺。殿宇廿馀间。供五神皆称老爷殿。峰巅七级浮图。奉圣母像。相传母为一贫女。在此修道。施医行善。收五义子。亦复修善成五神。时有石老和尚殷子振居士。皆系道德之士。余询母何代。皆曰无考。而灵感非常。香火极盛。每年中秋左右。各方朝拜者。络绎不绝。游人亦多赶香会。肩摩踵接。摊篷延长达数里。湖中船只栉比。一时称盛。登峰远眺。湖山佳境。纵目千里。太湖万顷中。星罗棋布。有洞庭诸胜。昔由灵岩范坟御花园白马涧入华山初地。今则不靖。须由原路至横塘搭车达善人桥。七里入天池山。众峰环抱。拥有平地五六亩。池曰天池。有寺曰西方寂鉴。左右石刻药弥陀二佛。怪石多奇。竹径茶园。(这缺几页) 廿三年江南旱灾。赤地千里。余往灾区查看。赈会捐册请各粥厂热心善友一体劝募五千馀元。内有三百馀元。承蒙城乡诸公。代余勒石纪念。余亦交会。改作救灾之用。我院附设手工厂。并在乡间办农林试验场。
廿四年秋。江河泛滥。数省水灾。上海筹募各省水灾义赈会。又嘱相助。老友嘱往河南苏北视察。蒙陈叔仁。刘少轩。陈步蟾。徐沐三诸兄。募得数千馀元送会。指赈陕豫扬州西山等处。
廿五年。川陕豫甘等省。旱荒奇重。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捐册寄来。余于冬春奔走。将善友助院粮。转会指赈川灾。
廿六年春夏间川豫灾重。上海各慈善会。均嘱劝募。承兴化商会诸君捐助。直汇上海王一亭先生收。秋 江南各埠。逃来兴化难民最多。诸友助二百馀元。送交兴化难民救济会。刘庄亦有少数难民。沈静庭诸君。筹募收容。我院亦补助籼稻廿石。隆冬远来难友。我院给寒衣川资等费。聊尽方寸也。 廿七年春。时局紧张。本市作战场。居民逃散。其老弱贫苦。有愿舍命。而不愿舍家者。坐以待毙。余心不忍。乃放零星小耻。救其燃眉。后敌机轰炸。继以火烧。百馀家尽成焦土。我院自春至秋。明放暗施。及借款。放稻麦掺米等急救。然后省亦放麦。秋天黄水下注。尽成泽国。余往外设法。适逢苏沪各地兵劫之后。惨状尤甚。省助三千元。兴化难民。救济会三千元。会合查放。我院亦与善友凑集千馀元。救济沿堤贫民搭篷之资。而水灾最重者。十三灶南北洼等处。余复多方奔走。设法倡办粥厂廿馀处。后承上海慈善会。红会。黄涵之闻兰亭二公。捐助一千元是时金主席。石金声。朱良甫诸公。沿堤监放兵灾赈款。目睹水灾惨状。筹助三千馀元。补助各厂。
廿八年一月。余与各厂主任。到城领粮。适值时局紧张。而各粮船。幸均安然而返。二三月间。局势仍然严重。范堤一带军队林立。各处交通。均告断绝。灾民嗷嗷待哺。故积极挪借粮款。专救重灾。各厂改放干粮。四月间苏北国际救济会。及范师。拨助粥赈四千元。归来。顺道白驹。市民逃散。访请杨培之。周楚白先生。借粮急救。并商以工 代赈。浚南洼河。以资补救。并往十三灶。南北洼视察。难民无力布种者。遍地皆是。即办玉米芦秫等种粮施放。五月美国华灾会。嘱代查放。各厂粥赈。计四千九百七十三元。顾亚卿诸君热心。商请开浚新沟河。并筑堤修往大丰之路。亦系以工代赈。夏令各灾区时疫流行。我院复备药水丸药等十馀种。施送各乡。省府为防黄害。通令各处做圩。贫民无力工作者。余拨玉米九十七石。各圩查放。顾叶二善士洋三千元。指赈十三灶。及北洼灾区。聂云台老居士二千四百元。指赈重灾之地。以上各赈。均值秋禾未获。急要接济。华洋义赈会二千元。自以五百元交来赈教友。一千五百元。嘱赈十三灶。斗龙港西岸。其时秋收将届。查放更难。不得已设法预放。以工代赈。改作浚河筑堤之用。乡老王仙舟。韦秀庆。朱子祥。诸君。领导办理。十冬月间。贫民贷款所。我院与地方诸君合办。各厂账目。汇编印出徵信录。并登新申报公布报销。净欠二千馀元。概由我院设法负担。以外各粥厂自捐之款颇巨。不在此内。若非各会诸大善士慈悲。源源接济。及诸上善友努力相助。不能暂济燃眉。非余之所能也。 廿九年春。时局仍然不靖。单周诸君。关怀灾民疾苦。输送款稻指赈。刘白嗣又久旱不雨。河水枯涸。湖荡可以陆行。饮料缺乏。余又设法车水救济。秧苗全然死尽。赤地千里。入冬后不忍坐视。往外借款。买胡萝卜。冬春施放。暂救眉急。及零星接济并寒衣等事。后承杜刘徐诸君代为垫还。不敷之处。仍由我院负担。另印有水旱赈灾徵信录。各册详记。
三十年。春荒紧逼。青黄不接。灾民嗷嗷待哺。施放芋米两次。粥少人多。难以普济。尽心而已。王心海居士来院。提倡纺织工艺。种植田园等事。秋间。余与地方人士。顾鹿苹。任仲儒。潘春霆。沈民程。柏维翰。王兆斌。诸公。扩充因利堂。建筑贫民小工厂。收容贫民。学习芦席斗篷等轻便工艺。亏欠万馀元。概由我院担任。借贷偿还。冬又与诸公兴办粥广。送寒衣。余由山中归来。创办妇女安老院巳廿馀载。叠遇水旱卤蝗。刀兵等灾。不忍坐视。设法救济。故将院中基金用去。又将院众衣棺零用等资。数千元用尽。仍欠万馀元。泰州居士林。王杨诸居士弥补。 三十一年春新建之屋。筹办贫女纺织所。附设图书馆阅书室所用器具杂物。皆由我院供给。未久纺织所为和平军借住。工作停辍。适值青黄木接之秋。仍由我院勉力设法。施放胡萝卜野芋等物救济。
三十二三四年。仍照旧例。每年春放小赈。夏施良药。冬赈棉衣。开办粥厂等善举。时值乡村风行减租倒租。院众口粮。全无着落。泰东居士林。大中莲社。诸公发心补助。三十五年。春麦无收。支出稻种修车等项。颇感竭蹶。秋获全无。不敷还种。加之战事紧急。秩序紊乱。余往外设法救济。其时烽烟遍地。交通封锁。沿海滩陆行。困难危险。经过东台。如皋。南通。启东。海门诸县边境。渡江抵沪。转入苏州灵窿山。小憩。略事休养。 后闻共军退时。我院片瓦未动。树木如旧。我妇女净土安老工艺院。除先后散去廿馀人。仍有老弱贫苦者三四十。田无收获。口粮告绝。国军推进。幸陆马诸居士相助。王杨二君前往急救。时风雪交加。二君不辞劳瘁。慈心可感。三十六年。自春至秋。承聂黄陶叶诸公维护。得度难关。嗣又失陷。交通阻断。音讯全无。惟有听天矣。余 飘游至杭。拟往天目未果。乃由莫干吴兴至太湖第一峰。入香山观音岩结夏。暂事休息。祈祷百馀日。冀诸灾旱息。国泰民安。后往灵岩。送印公入塔。承友邀赴沪杭。忽闻苏北交通转便。拟回刘庄净院一看。仅至东台。仍不通行。过泰见流亡载道。苦楚万端。睹慈惨劫。良足悲伤。只以大劫方殷。人都自顾。不遑救济。经扬诣高。入寺晤来果和尚。喜曰。多年不见。据闻仍在云水之中。并述诸师卅年前。终南学道同参故事。皆大欢喜。寺中首执。相识者多。坚留度岁。共话沧桑。承送客厅。换衣沐浴。食处精洁。招待优美。慕鼓晨钟。寺风犹昔。住众二百馀。正打禅七。来老精神矍铄。日讲开示。言言见谛。句句归宗。做工夫看话头。禅机深奥。但初心学人。不易领会。岁尾年头。上堂说法云。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几点送春来。莫谓祖师无令节。云门胡饼赵州茶。首执多法门龙象。每日斋聚一堂。其乐无量。元月二日。邗上居士林。推证果法师赵海珊居士来寺邀往扬州小住。余以自惭无道。婉言谢却。谈次偶及雍正时有天慧彻祖。大兴禅宗。赐紫沙门。光绪间余初访道岫云和尚。后传月朗上人。继弟楚泉法 师。复交月老代理。其法子为大禅走妙慧亡德恒。授法于位数载。诸山长老。仍推月公代管。后传与明轩方丈。又由明老传来果和尚。来老主持廿馀年。发大愿心。修五大工程。其已成者。如大围墙。放生池。客厅。馀因时局关系。尚未圆成。次朝渡江金山一宿。径至苏州。因我净院道众。流亡江南。亟谋安插焉。某余乘轮过上方山。面临太湖。一塔耸峙。古寺在前。供奉圣母。五神香火盛旺。寺僧某某留住。供养食宿。余曰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七里前庄西庵。蒙当家相送。三里尧峰山。登山无路。崎岖难行。行人绝迹。西行数里过岭。山岙中古树数株。碎石墙高数尺。周围约里许。三峰环绕。寺在其中。即上尧峰也。以地形论。独缺一面。不若穹窿山上真观之能聚气也。前有照壁。旁有水池可充数十人饮料。殿堂厢楼客厅等约二三十间。闲人不至。诚静修胜地也。顶有圆墩名尧峰。相传昔日尧王避署于此。承寺主圆亮大师殷勤招待。并陪游诸胜。西行过坡。二里中尧峰。惜古寺数处。残败久矣。西北巅有石围墙。中有石造并普同塔。庄严宏伟。刻工精美。明代建。下有圆洞。满藏灵骨。后下数百 武。有石门名观音洞。上有云形石。下是悬崖。次早下山。仍由中尧峰下坡。观音堂即下院。北去十里为木渎。南行三里为横泾。乘轮至东洞庭山。因应友约。至雨花台。看枇杷杨梅桃李等果林。翳然蓊郁。林间小坐。不禁有到处山林乐。随缘陆地仙之慨。因机缘未熟。仍回城中。送难友黄智道居士至穹窿山之大茅蓬。送吴慎因居士至香山之白马寺。孙静净居士至云岩寺。成如师住弁山修持。古历二月廿八日下午。突接镇友函。谓昨日下午三时。金山大火。楼阁烧尽。死伤僧众廿馀人云。余乃邀灵岩方丈妙公同往慰问。承妙公与两序大众。及来客等。凑集款项。于三月三日同诣金山。见江天禅寺山门牌坊。岿然独存。由知客当家。陪见霜老。据云火起库房楼上。不知起火原因。瞬分二路。一由妙高台藏经楼。藏经全焚。按咸丰三年火灾。经一度存五峰山未烧。法堂水陆堂。延及雄跨堂来鹤楼。并新建之浮翠楼上客房暨留玉阁东坡楼至游堂问梅轩等。一由蕲王殿大雄殿韦驮殿维那察祖堂十间楼班首寮如意寮大架房大彻堂千华台玉鉴堂方丈室悟心楼衣钵寮庄严楼盘山廊上下悬桥七峰阁即宋岳武穆派何立问道悦禅师处。 文殊阁永思堂悉付焚如。仅留达摩崖库房南弄斋堂楼上水陆堂而已。此外如东坡玉带周鼎汉钟诸葛鼓及名人手卷。仅略伤损。当时幸有国防部军警奋力扑救。并将房屋拆断。得以保全馀屋。其未毁者。有客堂尊客楼云水堂天王殿关帝殿龙王殿上客堂涅堂中架房。后即延寿堂。北行念佛堂串楼。余初住藏经楼。常老建念佛堂。余曾出资修寮房一间。来去常住于此。嗣往终南。遂鲜驻足。今幸未毁。足资纪念也。仓房大察吕祖殿志公堂退居寮忠烈祠地藏钟楼财神殿二座御碑亭大小观音阁慈寿宝塔法海洞顶上江天一览亭等。犹矗立无恙。据传烧死僧人。并无其事。盖当时秩序纷乱。禅堂诸师。欲出无由。乃复入内。打通后墙。避至江滨。众见未出。故有此误云。考金山续志。自东晋开山以来。共遭火灾七次。上次为咸丰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巳时。今则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廿七日未时。真奇劫也。饭毕与妙公访仁山法师于大观音阁。畅谈良久。别后出后门。游紫竹林。殿房数椽而已。内有八仙洞。转湾万佛楼系十馀年前新建。后为朝阳洞。下有白龙洞。颇深。昔余初到金山。与友参观。秽污难入。近接洞口。建筑房屋。颇称佳 丽。经放生池。围山如带。有闸通江。池上精舍廿馀间。光绪末建。昔金山毁于洪杨。由曾左李诸公首倡复兴。初有裴公佛印圆悟诸大禅师。暨历代高僧卓锡。隐儒和尚主席十八年。重建慈寿塔。复修大雄殿大禅堂千华台玉鉴堂悟心堂至游堂七峰阁等。庄严灿烂。金碧辉煌。复置斋田若干顷。余自光绪廿六年游五台终南峨眉归来。适慈寿塔落成传戒。开堂者大霖律师。宝华山圣公法嗣也。余求五戒。戒师隐儒秋公。皈依师即本山大定和尚。定老定工卓越。光绪三十二年坐脱。秋公尝谈时局要变。不愿住世。亦于宣统元年秋寂于七峰阁栖隐处。金山自光绪初年。大定长老交性然方丈。性公交常净上人。常公交隐儒主席。隐老传慈本和尚。慈公交清权方丈。清老授记印屏。印交静宽住持。静交霜亭方丈。霜老传太沧和尚。余往来金山六十年。初见山在水中。故又名浮玉。半浮岸上。半沉江中。旋淤滩长自江心。今已与山连接。睹兹不胜沧桑变幻。人事升沉之感。相传打马上金山。大地作战场。此言果验。经云世界有成住坏空。足资警悟。余幼来镇江。市面繁盛。为苏北皖南淮扬等地商 船往来集之处。今则市况萧条。远逊当年矣。翌晨与妙公同游竹林寺。参观佛教学校。方丈与校长。品学俱优。欢迎留餐。出山复应袁季梅居士午宴。名流硕士。欢聚一堂。席散返苏。回忆余昔到金山。从无居士常住。而余能随班入众。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诵经。余之因缘。盖实不浅。又昔余遵秋济上人之命。襄办水旱灾赈。事毕深山遁迹。独坐观心。石火电光。转瞬老矣。苏城西诸山长老。邀往小住。因人事纷繁。不便清修未应。忽闻道坚上人圆寂。光绪间终南同又共住金山。乃往吊奠。上人尝改造大茅蓬。建大殿藏经楼。法堂。客厅等。劳心廿年。撒手西去。传法步云和尚。参学多年。苦行卓越。余即假住楞严台。经夏距大茅蓬三里。境地清幽。人迹鲜至。陋室数椽。四面崇山峻岭。诸峰罗列。断溪有路难通世。尘俗隔山飞不来。因境显心。于一微尘中。转大法轮。去年今日。境虽不同。而其心一如。二六时中。默持大悲神咒。虔诵观音圣号。求消灾劫。自惭道力不充。略尽吾心而已。有时门前经行。青山不语。野兔衔花。溪声说法。山鸟唱歌。昔日道老送余出山。余问斯意。与祖师西来大意。及古代尊宿闻声悟道。 见色明心意旨如何。师曰。非有多年切实工夫。身心磨炼纯熟。以智慧剑。破烦恼网。顺情不起贪爱。安。到此田地。名利不能牵。五欲不能缠。然后角境逢源。亲睹本赤面目。那时生死。稍有把握。古云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送别而返。余来数星期。适阴雨连绵。树木丛中。隐藏瘴疠之气。而一念中浮光幻影。不扫而尽。心地清凉。而步公及实应师。照应周到。又承步隆和尚范老居士并诸善友常送小菜。心感无涯。某师问现办何事。余曰专为守死。又问。办救济否。曰不会办。不好办。不易办。不敢办。因良心问题。因果关系。怕造罪也。问居士后去如何。曰仍似野鹤闲云。尸送何处。未有一定。妙行无住。只有随缘而已。流水行云为上客。道遥自在任游行。
忆近十年间。人事几经变易。我净院房屋树木未动。今院中仍有数十人纺织种植。生活虽艰。而朝暮功课。祈祷和平。超荐阵亡将士。死难同胞。固未稍懈。承来往军队随时保护。尤感不忘。余年近八旬。风烛残年。自愧无道。近复老病龙钟。朝难保夕。昔 日舍命。尚能救命。今则牺牲。不能救生拟送尸入山。以遂初衷。深望同志。发菩萨心。普度众生。功莫大焉。我院成立不易。既非地方输将。亦非沿门托钵。概由善友发愿。私人集合而成。将来兴废存没。全赖地方官绅。诸方仁德。及本院董事维护。俾续慧命心灯于无尽也。办法详院章。另有遗嘱。不赘。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秋。终南侍者溪云鹤年高恒松记时栖姑苏穹窿山寺楞严台 行脚住山略记高鹤年
真为生死大事者。先须行脚。参访真善知识。入正知见。诸缘放下。磨炼身心。以诚治妄。反妄归真。受饥寒。冒风雪。而涤洗累生罪业。朝暮至诚忏悔宿障。不被境缘所夺。不为诸魔所动。纤尘不染。万虑俱消。日久月深。得有主宰。参学事毕。方可住山。结茅于深谷之中。清风作伴。经行于云霞之间。松月为邻。种芋菜。觅野果而修真心。抛弃名闻利养。舍却贪痴爱。成就善根因缘。自然心开意解。彻底澄清。云散山头月。春来谷花香。万里晴空。千江月印。淡泊而度岁月。忏悔以报四恩。上求下化。普利群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救护诸众生。余于清光绪间。在关中终南山嘉午后谷结茅。横竖丈二。碎石砌床。石片为桌。石决作凳。小锅一只。馀无他物。山中泉水稀少。自围水塘。天旱无水。下山一二里许。汲水于羊肠鸟道间。不易行也。每日食用水二大碗。南五台大茅蓬无泉。用石池蓄水。余加卅个工开深。仍无水。山无泥。皆是碎石子无润泽气。所以种芋莱不易成功。而野兽颇多。非揪响器 不能保护。故此深山穷谷无一人家。修行住洞山居者。亦不多见。秦岭八百里。僧道隐居者约数十人。近闻已有百馀人。若国家于是山造林。须禁止土人放火烧山。日久林深。则有水利。余今年逾八十。回首前尘。刹那之间。数十载矣。近廿馀年来。专忙各省水旱等灾。救济工作。苏北最多。嗣后云水南来。至苏州与灵岩妙真和尚合办救济流亡半载。结束后权借香山草庵经过夏冬。春来假穹窿山寺楞严台度夏。时有马云程诸君访道来山。见余房间上漏下破。乃与步云和尚商议。由寺方出地基。居士出工料等费。在寺后山上建小茅篷一所。与余修养。建筑事承步云和尚一手经理。出入指导。黄志道司账。工竣计费用值大米七十石。后由马云程。卢象三。陶德乾。陈子修。盛君寿奚祝升。王心海。沈松岩等诸君。筹补填还寺中。工程建筑方半。茅篷墙后四五尺许。正对厨门数步。掘得甘泉。味厚而美。泉有五眼。吴济时先生题名鹤来泉。此系吾佛加被。否则数百步外取水。行步崎岖。若非此泉。难以久居。忆余昔在终南结茅多处。皆苦无水。今得此泉。因缘奇巧。不 易逢也。雨大之时。泉流成瀑布。响声震山谷。瀑布数叠。如白龙出水。雄势奇观。余进入茅搬柴运水。自烧粥饭。洗扫杂务。皆自劳动。二时功课。祈祷和平。时时检点。刻刻照察。自愧老病无能。岂敢多贪享受。谚云。享受多折福。多贪多得祸。余栖迟林下。白首无知。禅馀偶成偈语如下。以告有缘。林间小茅篷。四面皆是山。日月弹指过。白云去又还。独坐松岩上。妙境现前来。泉流观水意。谁是知者。咦松竹岩前苦行事。世上能有几人知。
癸巳春终南侍者高鹤年谨记 名山游访记附编
鹤年居士静默无华若习禅者。行云流水若游方者。不事积储遵僧制。勇 于布施行六度。是诚福慧兼修。圆融无碍者矣。承 示肖像集波斯匿王 揭赞之。丁丑初夏 屈映光
权化有情游百国 檀施清净利群生 入理般若名为住 十住十行十回向
三世诸佛于中学 无量功德于中摄 能断三障迷心惑 得变易身常自在
民国二年送鹤年居士朝五台 陈子修
烦恼菩提事一般 刹那迷悟隔千山 直心到处堪回向 净土何妨在世间
平地风波人道苦 漫天荆棘路途艰 羡君妙手空空也 南北东西自往还

水陆兼程达上方 霎时炎热化清凉 曾于海上参经座 又向山中礼法王
遇食不忘甘露味 逢僧应问木樨香 金刚窟里传消息 话到三三莫较量又
愧我无缘难附骥 此身犹滞沪江滨 暗将去日推来日 愿换前因作后因
六月仙槎泛青岛 五台花雨洗红尘 归期未便频相问 我亦萍踪浪迹人
民国六年鹤年居士行脚住灵岩山题赠 程德全
随缘知幻即真宗 日用先须达苦空 识转本来成所智 头头是道佛家风
民国二年题高居士鹤年小像 李审言
自爱名山自打包 钟鱼听惯不须敲 道人岂有宣光想 漫自将身托海巢
(居士与元末遗民丁海巢同名)
成佛应须慧业多 病坊净业识维摩 莲花未着东风缓 神骨相看奈我何
(昌黎赠僧澄观诗坐睨神骨空潸然)
民国二年于四明接待寺赠鹤年居士 其一 释圆瑛
东坡箬笠是前身 不舍尘劳不染尘 拔草瞻风图见性 此心惟与道相亲 其二
百城烟水一身游 度岭穿云春复秋 任运随缘无挂碍 也无烦恼也无忧
其三
横担棘标自西东 一段飘然道者风 直入千峰万峰去 此身常在白云中 其四
芒鞋拄杖日从容 踏破云山几万重 无位真人真面目 于无觅处处相逢 赠鹤年 钱三照十五年前一首诗 今朝展卷忽瞻之 迢迢云树隔千里 记否僧楼夜话时
跋高居士游访记后 前人
南北知名高鹤年 草鞋踏遍万山巅 冒风冒雨冒烟雾 寻友寻师寻圣贤
坐守蒲团惭我拙 练成铁骨羡公坚 新书一册记游访 可作千秋行脚篇
读游访记毕又题二绝 其一 前人 何必寻人问路头 不须唤渡觅来舟 但教执卷斋中坐 天下名山可遍游
其二
一枝妙笔记游仙 胜地分明在目前 读到此书宜拜赐 省人脚力省人钱
鹤年先生精通内典遍朝名山民国二年游雁相遇诗以赠之
蒋叔南
飘然云外鹤 倾慕各西东 难得群峰下 相逢一笑中 襟期秋夜月
担荷佛家风 雁荡多奇胜 君应细细穷
乙亥秋七月上浣承鹤年高老居士惠赠名山游访记捧阅之馀顿开觉面面 路勉成七言十绝聊以志感 陈永谷
行脚孤身访至人 名山历遍卅年春 谈经悟澈真原理 明月当空不染尘
行到峨嵋少息肩 桫椤树下好参禅(桫椤树见峨嵋山桫椤坪再云南鸡足山古属天竺国山有八景为天下名山冠惟空心树高百馀丈大可数十围其下可安 蒲团为道者之禅座皆非人间所有)合眸静把玄机悟 不管沧桑几变迁
岩居茅隐养天真(居士在终南山结茅有年并添修茅篷六处供养十方高士南五台建造骨塔成就念佛堂杯渡山掩关百日鸡足山借茅息隐熊猿不畏且时见佛现五色毫光形如彩虹虽名山皆有而鸡山独异真天然妙境)舍己忘家有几人(居士舍自有之家园建院保节规模严肃令人钦佩)谁说舍身修为己 须知救众在修身(峨嵋山高僧有言凡圣贤舍身必有益于天下舍身以救众生是地上菩萨所行之事)
五台耸秀定南台 异草奇花日日开(五台山唯南台独秀亦名仙花山乃文殊师利与诸菩萨说法处神人彰显甚多如灵芝神药金芙蓉日日菊陆地莲零苓香种神奇花繁不胜数然非肉眼可识亦非人间所有)四至金刚无所见(台上有金刚窟在般若寺左畔深不可测今已杜塞乃三世诸佛供养器俱藏于此居士四至屡参未见心觉有憾)临危仗佛化身来(居士遇急唯时文殊菩萨即化身牧 童骑牛或其他种种现相寻声救苦其灵显真正木可思议)磨炼身心三十年 备尝艰险志尤坚(如冻地冰天雪夜迷踪风卷身空滑足堕涧虎啸猿啼时闻瑶壮异兽蛇狼鼠豹叠见遇匪脱险七次被军捉去如是种种奇险非楮墨所能罄述)追踪不让徐霞客(明末有徐霞客者名弘祖乃江南江阴人也虽不以佛者名而游踪为最远记载亦独富鸡足山题咏最多居士抖擞追踪不让霞客专美也)五岳归来誉共传(五岳考南岳衡山秀甲天下有七十二峰惟岣喽峰峰连接霄汉祝融峰为最尊最耸高九千七百三十丈居士与诸上人问答玄机颇开觉悟良由夙有因缘菩提早种五岳归来笔为记也)
赈灾心切返尘寰 跋涉京津几往还 穷谷匪多命不惜 满天风雪过潼关(京津水灾奇重居士为佛教会赈灾一份子不辞三百里风雪交加且不畏谷中多匪以己饥己溺为怀的是菩萨心肠)
漫天洪水忆当年 力挽狂澜救万千(民二十江北洪水为灾我海东尤甚幸居 士提倡救命团遍设收容所活灾民达万千之数)莫道慈航无觅处 海东自有渡人船
山川云水我无缘 政事劳人俗未捐(余年已逾七旬公事俗事未能脱卸虽云水有情而我无缘惭愧弗如)此日得观游访记 始知踏遍界三千(今观游访记始知居士踏遍三千世界志士高僧无不见到名胜古迹道场梵宇历代御碑石刻经版名人题咏风土人情路程日记无不一一详载卅年苦行无愧道中矜式)碌碌虚生七二年 自惭乏善答云天(勉成十绝聊以奉答亦他日雪中爪印也)也知道里乾坤大 白发苍颜怎学禅
仁言利溥貌慈祥 节院功成愿已偿 众善奉行毫不倦 应徵无量寿而康
鹤年大居士发心最早修道颇专指示迷津因以有悟今欢迎出山往
京津水灾救济即口占两偈为赠 释了然
其一 拔出红尘梦里身 回看苦海半沉沦 慈航普渡无休息 厌世翻成救世人
其二
入山载得宝归来 净土惟心不用猜 愿向东林重结社 大家携手上莲台
鹤年先生枉过谈经奉赠 潘飞声
吾爱高居士 谈经到日斜 名山尽行脚 壮岁已辞家 听雪都忘耳
添薪自煮茶 不闻狮子吼 悟彻九莲花
鸡山遇鹤年居士 潘飞声
雪岭天台好置身 谈经无着与天亲 游踪远遇徐霞客 佛理深于蒋虎臣
家室凡人抛世界 妻孥偶尔证前因 怜余瓶钵垂垂老 犹待松林共拂尘 赠高居士鹤年 沈胪仙
一叶扁舟绕水乡 人人都道是慈航 昭阳有个高居士 作善无忧降百祥
怀鹤年老居士 其一 石呜镛 羡君超逸脱尘埃 慧觉光明有自来 修道更能宏救济 是仙是佛费疑猜
其二
四方行脚访名山 小住终南几往还 虎啸一声知敛迹 老猿献果到禅关
(老居士所著名山游访记有山中遇虎老猿献果事实)
其三
印老吾华大法师 先生杖履溯追随 偏圆解释标真谛 踏遍名山岂是痴
(印光大法师所撰老居士像赞有居士性偏偏即是圆之说)
其四
白龙妙笔善传真 竹笠芒鞋写有神 古树参天山径里 同修佛学证前因(
十八年旱灾愚偕老居士至沪乞赈王一亭先生语余曰高居士与予是前生同修
道友今世又结修道缘云白龙山人是王一老外号)
其五 旱灾乞赈意相投 呼我同行赴沪求 旅舍谈禅初破晓 一天风雪促归舟(民国十八年十二月至沪乞赈返镇江时风雪交加老居士与愚计议恐被冻阻冒雪回里)
其六
一片汪洋二十年 满场无策哭徒然 波涛汹涌常采往 四境灾黎赖保全(民国二十年运堤决口十七处老居士来城在县中开会全场痛哭失声)
其七
别来数载各西东 递我音书劝悟空 指示一条明白路 平生知己孰如公(客岁秋老居士赐书劝愚诵佛经)
其八
院中修道近如何 净土皈依信女多 寄语常开祈祷会 全球息战弭风波
送鹤年禅兄由庐山往五台 黎端甫 连年奔走逐风尘 谁识当初错用心 来去有无今斩却 慢留纤芥惜行人
其二
匡山不比紫云山 昼不安门夜不开 云在峰头泉在壑 任君登至几重岩
其三
皇皇北渡礼文殊 要识文殊有与无 此个毒虫消未尽 南蔬北笋不关渠
鹤年老居士自江北来沪枉顾长谭感赋奉诒 濮一乘
海内高居士 芒鞋老不闲 心铭七佛偈 足茧九州山 久别仍能健
怜予尚自顽 因缘如有在 共爨白云间
三十年来事 茫茫剩叹嗟 故人多宿草 胜会一昙花 世变诚难问
吾生亦有涯 相逢疑梦里 尘劫数河沙
鹤年居士将归兴化赋此赠行兼订后会 濮一乘
吾衰甘敛羽 君老尚犹龙 当代徐霞客前身邓隐峰 不堪谭往事 无计阻游踪 去矣荒江上 时清或再逢
奉题鹤年先生名山游访记 成静生
禅中好友兼三益 江上青峰访六朝 称物将为天下雨 白头广厦傍湖苕
题鹤年居士净照 王 震
卅年苦行寻 踏破岭头云 参透禅三昧 钟声出定闻
赠高老居士 姚定中
诚信感人德自孚 振金冒险记中途 哀嗷鸿雁声堪悯 侵夺豺狼念化无
坦白一生明己志 灾黎四境免庚呼 印心我佛慈悲护 涸鲋将干困复苏
赠高老居士 杨继洙
淹没无多足谷翁 可堪十室九家空 仁言溥利私惭愧 清话高情气感通
残喘灾黎全性命 精诚坦白见慈衷 车薪杯水虞难度 国府源源济鞠
赠高老居士 祝 澍 圣参仙佛道同源 善果生成有慧根 一念精诚操坦白 万家性命悯黎元
西江鲋涸干能济 东海鸿嗷声不吞 闻说云溪高鹤老 乡关利溥拜仁言
赠高老居士 释醉禅
楚阳属境降奇灾 万井断炊眼莫开 民命饥寒驱不去 佛缘善信广如来
西江水引担肩负 东里惠周假手培 为想杨枝甘露滴 云溪恍现白莲台
调寄浪淘沙赠高老居士 钱春华
搔首问穹苍。白马红羊。哀鸿遍野实凄怆。柔柚其空徒壁立。四顾彷徨。 连岁苦饥荒。目击心伤。热忱移粟景粱王。生佛万家成祷祝。百世流芳。
菩萨蛮赠高老居士 华世忠
大兵之后有凶年况又凶年二岁连强者翻成弱老者转沟壑谁把仁浆济云溪高居士灾黎赖以生此德五中铭
浪淘沙盐南灾况赠高老居士 周云鹏 十室九无人。散尽鸡豚。呼庚呼癸那堪闻。仰屋吁嗟徒壁立。灶釜生尘。 老弱苦逃奔。哀动鬼神。生于乱世贵为贫。幸获高君施举救。一路福星。
赠鹤年老居士 陈廷桂
拱公世第永流芳 祖武相绳姓字香 泽泛海东甘雨露 名标淮北热心肠
灾黎载德争铭石 亚圣知音劝发棠 遥望云溪时仰止 全凭佛道展恩光
赠鹤年老居士 陈永钊
卤旱蝗灾连番起 疫疠流行惨桑梓 守财虏与足谷翁 若个热忱筹井里
老居士 仗佛力 杯水车薪苦不给 风雪连天不惮劳 托钵呼号江南北
仁言利溥拯义桨 十万灾黎咸饱德 方冀圆满告功成 仍入山中事休息
那知堤决又成灾 巨浸稽天滚滚下 游十圩 破八九 流离失所丧家狗
救生宏济大愿船 设所收容为保全 不惜劳瘁精神奋 维持大局筹义振
具此舍命救命心 漫言施济病尧舜 吁嗟乎 漫言施济病尧舜 天留此老 回劫运
赠鹤年老居士 宗儒任正学校
六度布施居第一 散财说法本同仁 法施能了人生死 尤重财施生死人
公是维摩诘化身 阐扬佛法度群伦 时当末劫多灾患 兼法慈悲救难民
昔有给孤独长者 多财自易济贫寒 公今两袖清风客 乞振灾黎较万难
旱蝗卤水一齐临 费尽前年惨淡心 走遍大江南与北 始将粥厂立如林
喜庆南风麦有秋 灾民从此尽亡愁 万家生佛回山去 安定禅心得自由
不图今又降奇灾 洪水漫天澎湃来 嗟我昭阳居釜底 檐前墙畔浪成堆
田禾随水全淹没 庐舍冲波毁复倾 鸿雁哀鸣无处集 树头屋顶寄残生
耗音传到莫干山 忽动慈心作戚颜 坐解跏趺旋起立 禅关重卷返乡关
归来一片叹汪洋 悲悯情深欲断肠 未暇救饥先救溺 茫茫苦海驾慈航
收容运送两相宜 福粟移民策并施 老弱壮丁咸得所 颂声无口不成碑 山中法侣多仁者 海内知交尽巨公 劝募仅凭广长舌 榆将到处乐从风
经营数月力维持 区广灾深费不资 诸上善人欣继起 免教遗散又流离 名山游访记附编增补

点绛唇赠鹤公居士 张一留
游遍名山。问公究竟归何处。菩提非树。只有西方土。八十赵州。那怕风和雨。传真语。法施如许。愿度群生苦。
赠鹤年老居士 吴济时
名山游访历年多。醒世度人拍手歌。何幸一编承示及。焚香稽首老维摩。
费尽芒鞋穿尽云。卅年行脚莫如君。名山只为参求去。度夏经冬两不分。
妙境当前世虑蠲。苦千苦万岂徒然。寒灰枯木心存处。病死无非助道缘。
明心见性口难宣。孜外拈花别有传。只是功夫宜做到。得来不费半分钱。
使混渔樵都见道。整天瞌睡莫非禅。真心不是随缘变。人自聪明我自颠。
我亦蒲团春复秋。几经光影误门头。海航一浪关生死。生死全抛大事休。
主诚主敬莫非功。能忍犹堪称大雄。人我关头都觑破。好熔禅净一炉中。 悟自心时定万魔。坐馀正好念弥陀。守山鬼与守尸鬼。见道高人一例诃。
筏为渡人筌为鱼。一齐放下便无馀。主翁自在家中坐。法法都成信不虚。
赠鹤年高居士 听 翁
善行山者不见山。鹤年行山不计年。老樵爱入名山住。名在山前我在前。山非我答我非我。我亦非名谁后先。嗟彼凡夫好争竞。拖泥带水青山填。住山不参善知识。虚负平生草鞋钱。路如行山不见山。露如光中云水缘。老樵非善才。君亦非普贤。两个头陀行。一东海边一西川。形分九千里。神则呼吸连。行坐若行坐。眠亦若同眠。仰看空中月。俯观水月圆。水月与空月。原无分媸妍。治乱亦非二。自然不自然。谢君磨砖镜。分我亲手研。
赠高老居士 彭慧范
烟水弥 过百城。善财参后孰赓行。鹤年高叟堪媲美。踏玻峰峦遍八宏。
千山行脚岂徒然。知识参求愿倍坚。一偈一言都记取。漫云空费草鞋钱。
悟自心时不见山。行云流水漫相关。道人澄澈如秋月。俯仰乾坤任往还。
宝阁弹开复面南。莲邦导引愿王参。印师行愿公先识。饶舌丰干岂妄探。 无我无人无众生。在家菩萨度群氓。赈灾救难如临敌。法雨慈云到处迎。
一部名山游访记。不劳跬步胜参玄。维摩澈悟禅兼净。微笑拈花教外传。
回忆灵山获识荆。几番岁月讶频更。新离虎穴来吴会。德摄群魔孰与京。
相见无言一笑知。拈词赞叹费寻思。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扬辉挂一枝。
敬赠高老居士 妙 法
数十年来一片心。寻山问水到如今。中郎学佛文章见。柳子赞僧传记钦。九上洞山古德日。三登投子昔贤吟。我惭未得天涯愿。说起维摩岁月深。
赠鹤年老居士 石金声
太湖七十二峰中。山有高僧是鹤翁。若问高人何所慕。山间明月与清风。
赠鹤公大导师 周梦庄
看空人世利名关。野鹤闲云任往还。烟水百城菩萨行。平生游访记名山。
随方应物大通家。玉骨冰心气自华。指我迷途归正路。且从火里神莲花。
如在终南一室春。慈颜道谊喜相亲。耗参大觉同龛果。莫笑拖泥带水人。 妄生疑窦苦无门。惭愧蹉跎是钝根。自云溪沾法雨。宛如寒木得春温。
四十年未一梦醒。轮回流浪不飘零。真如本性虽然在。切实修持莫暂停。
沦桑阅历知多少。光影门头乱转心。佛法浅深方便说。休将黄叶认黄金。
菩提有树待谁栽。心镜浮尘扫不开。学佛今多求佛貌。灵山怎得见如来。
悟澈真如大照辉。打开漆桶说禅机。须知性相圆融处。归证弥陀得所依。
读高鹤年居士寄示印老法师六十年苦行记谨赞 江 谦
清苦头陀六十年。晚年说法动人天。大师自得灵峰眼。高唱西方净土禅。不闻孔孟乌知佛。佛也诗书酝酿成。世出世间楼上下。文钞几卷佛儒声。
因果儿孙心性娘。弥陀佛是性中王。不离心性谈因果。乳里醍醐蔗里桨。
翩然一鹤伴师来。四色莲花处处栽。护法因缘公最久。宝莲池里妙高台。
赵州不惜草鞋钱。行脚无方岂计年。十卷灵峰儒释论。愿公到处作宣传。灵峰宗论十卷。闻金陵版已毁。扬州江北刻经处版尚存。能设法多印。当使佛儒正学。放大光明。
题鹤年高居士名山游访记册子仍介仲书道兄书寄 俞殿荃 杖履春常在。优游不计年。从心天纵圣。跣足地行仙。敬梓孚乡望。拈花证佛缘。祗园开净土。敷座有宣传。
一卷游山记。文言道俗情。兼程遵水陆。长揖礼公卿。落墨无馀渖。开编仰大名。题诗聊作介。期与话生平。
吾爱高居士。逍遥自在身。同林成道侣。大海觅原人。贫乏餍心得。名流炙手亲。援儒非入墨。顿悟脱风尘。
题赠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 钮敦仁
是佛是仙人不识。攸然屐笠万山游。蒲团静摄生风虎。果献徐来步月猴。红叶白云供眼福。嗷鸿涸鲋写心忧。愿从净院谋经始。在抱林芸给取求。近拟办工艺农林场救济贫民
赠高居士鹤年 魏 俊
龙象精神水复山。维摩幻相涉人间。大云出谷为霖雨。润遍焦枯尽解颜。
赠鹤年居士 懒石
越天楚地一闲身。过眼烟云几见新。指宿不须樵子话。青山半识上方宾。 赠高老居士 薛 璜
乐道参禅客。扶危济困人。风尘伴行脚。水月证前身。衣钵千秋远。关山一卷新。相逢愧青睐。娓娓指迷津。
赠老居士 刘磷祥
野鹤孤云自有天。飘然物外地行仙。名山到处供游访。鸿爪雪泥遍大千。
佛说三心颇耐思。我闻如是亦宜之。善缘且喜前生结。一苇难忘救命时。
赠高老居士 张惟一
沧桑惊几变。劫后喜重逢。旷达乾坤外。缠绵笑语中。感公开觉路。愧我少追踪。细味名山记。道高最上峰。
甲申春三月旅居阮家庄忆高居士七绝六首 石鸣镛
六年睽隔倍思君。海角天涯两地分。白发苍苍东北望。扶独立怅斜曛。
闻劳杖履到吾家。屋舍依然院有花。慰问殷勤频寄语。常思答访话烟霞。
东海高人卧草庵。屡思息影到终南。院中修道须维护。普渡群生静里参。 桃红柳绿感良辰。过眼风光又暮春。若问交游来往者。大都田舍白头人。
两地暌违路不通。八年踪迹各西东。传来惊有非常事。几夜竣心屡梦公。
劫风火起无安宅。苦海波中有渡船。何日宿缘同印证。紫云山下静参禅。
题鹤公游访记补编 叶胥原
慈悲心量泯吴越。入道精深旱舍家。禅定十年鞭虎豹。恩苏万劫拔虫沙。直窥天地缘何许。欲化修罗愿未赊。如是山中如是住。归来行证结莲华。
读名山游访记赠高老居士 少 亭
一搭芒鞋一叶舟。熙熙人海任闲游。攀登钦得穷通理。更有烟霞纸上留。
鹤年老居士见视名山游访记奉题一律 杨祚缉
淮流莽莽失篙莱。往岁冲波记救灾。谓辛未赈灾事。踪迹万山长踏月。声名四海早闻雷。仙家瑶草有时拾。佛国昙花无数开。此境待公才启发。故应霞客后身来。
读游访记有感呈鹤年老居士 孙仲康
菩提乘恩再来人。出水芙蕖不染尘。有志名山遍访道。无缘俗世漫寻春。性和气静功能解。心 定神全理自真。耿耿星河归满月。白云峰外一纶巾。
民国十八九年间。苏北旱蝗卤水为灾。哀鸿遍野。所在索然。鹤公老居士。发菩提心。 运广长舌乞援南北。创设粥厂多处。活人无算爰献数言。以留鸿爪
一 潘春霆
旱卤蝗灾相逼来。嗷嗷待哺尽鸿哀。为援民命输仁粟。拚自牺牲筑债台。普渡慈航宏誓愿。圆成善果具栽培。而今世界多机械。人不绝人天亦回。
二 沈定业
噫吁嘻猗与休哉。先生之能之德实无遮。十方刹海莫不闻风景仰而咨嗟。微妙法音。前生应是维摩诘。甚深悲愿。今世何殊须达拿。畴昔先生勇猛精勤求佛道。一瓶一钵芒鞋竹杖走天涯。苦辣酸辛所不敢顾。惟一此心供养黄面矍昙老释迦。面壁当年跻太室。在握灵珠犹恍惚。忽然拔脚下嵩高。遍求天下名山善知识。越尽岭南十万山。恒河西上耆崛。会须北度绝大荒。东观沧海摩碣石。藉问谁媲先生之游踪。前有澄江徐霞客。丰草长林虎豹号。山荒谷寂叫鸱枭。渴饮涧泉饥柏实。夜宿绳床悬树梢。如斯念载穷岩壑。转入风尘炼大药。归来志决礼弥 陀。遁隐家园真极乐。八功德水九莲桥。抱环精舍绝尘嚣。中有道场修净土。经声晓夜彻云霄。于时中原还逐鹿。年年烽火照南北。烽火才过又凶年。水旱频来空人烟。况复海边瘠硗地。人民从此难为全。去年今日尤惨酷。百亩之家无斗粟。草树根皮掘剥完。儿女伤心何处鬻。人事天心两渺茫。见此谁人不断肠。几为灾黎常洒泪。声嘶力竭费彷徨。先生悯之长大息。飞电四方恳周急。孤身只影下江南。不惮山川频跋涉。所欣集腋尽成裘。粥厂安排作急七八万人同活命。万家生佛一齐讴。而今痛定倍思痛。当时再造恩难颂。聊题匾额上庄严。永志慈悲在民众。吁嗟乎。先生之德之能何其宏。一声响应万壑松。如来六个波罗密。尽在先生灵台方寸中。
三 未继园
云溪有高士。襟怀何突兀。举世难为荣。平生惟好佛。访道历千山。参证善知识。勒苦数十年。乃获辞岩穴。归来楚水阳。阐其心所得。穿凿放生池。茸筑华藏室。大开净土门。度生离火宅。百千匝尘劳。盈盈一水隔。人境之西方。于此真信得。浩叹频年来。南北烽烟炽。所遭靡有遗。伤心讵可述。去复罹蝗灾。才秋卤水没。人人悲乱离。处处苦旱魃。数百里范堤。东西一片赤。少壮散他方老赢干菜色。茅屋哭啼啼。衡门嗟咄咄。斯人大慈悲。出提活人职。日夜奔呼援。四方求赈恤。刹那粥厂成。恒八万人食。嗟哉沟壑资。伊谁肉白骨。海滨劫馀民。无不感其德。所以万众心。为陈一匾额。曷足颂高深。聊为万世式。
四 杨继澍
世德相承文义公。云溪禅定挹清风。黍粱黄鸟嗟邦复。苗藿白驹悯谷空。活引上流苏涸鲋。生全中泽免哀鸿。南天慈竹施甘露。九节菖蒲感拜同。
五 朱道曾
艳称有脚足阳春。跋涉他方乞振频。两袖清风传远迩。一肩明月历艰辛。群黎此日均沾泽。五岳当年不染尘。遍听万家生佛颂。丰碑屹立海之滨。
六 周福珩
青邱种福胜梅花。四境饥寒若一家。佛手仙心功普济。义浆仁粟泽无涯。慨谋梓里愁鞠。胜座莲台诵法华。苗藿白驹场告罄。云山紫焕一天霞。
七 杨雪门 滨海无名山。北顾云光紫。云山几徘徊。中有老居士。居士右族高鹤年记其字。上知性不移。黄中美通理。人海不足观。浮云幻差拟。率性皆坦途。中道无偏倚。修德寸心明。天命恒顾。沉思仙佛踪。探访寻遗址。风雪耐长途。星霜穿敝屣。结茅栖烟霞。居游偕鹿豕。非穷五岳奇。别参三昧旨。不动证如如。澄空水平止。旋思苦海援。安忍久坐视。旱蝗并潮灾。流黎惨桑梓。奄奄一息存。何啻饥犹已。恻然请义振。肩担菩提子。雨雪不辞劳。冰天南北徙。用苏涸鲋干。灌引西江水。兴东接壤区拯。不分遐迩。利溥仁人言。所在歌乐只。吁嗟足谷翁。有吝不指。如斯自了汉。虽生亦犹死。菩萨热心肠。闻之颡有结晶善念凝。高谊良足纪。表率积善家。闻风庶兴起。
八 程 珍
奇荒白首见闻稀。蝗旱潮灾海角归。虎尾坚冰消客棹。谓解振款遇匪不攫鹅毛片雪征衣。嗷鸿中泽哀堪悯。冻雀沿村敛不飞。豪丈南天迎鹤背。相将十万解腰围。
九 汤 英
云山气紫毓刘庄。居士真修赋性良。不二门中无苦障。大千界内有慈航。孟书未许归杨墨。迁史何曾废老黄。巨子名公崇佛学。拔民水火答穹苍。 十 马 祯
奔波风雪何辞。尤羡善劳不伐施。援手济荒无我相。苦心起死有天知。铸铜罗汉一炉冶。绣像平原五色丝。救伞团迎齐念佛。饥肠辘辘诵慈悲。
十一 林之美
哀鸿遍野劫弥天。佛手拈花尽意怜。东海灾难开眼界。西江水引灌心田。慈祥允羡人中杰。忧患能为天下先。杖策邀游归旧里。本来面目地行仙。
十二 余觉民
卤潮蝗旱遇多穷。滨海十家有九空。民命垂怜援佛手。仁言利溥补天功。西江渺渺尘薇蕨。南省源源惠鞠。万象回春生再造。榆乡四境免哀鸿。
十三 张静庵
滨海穷檐剧可怜。卤潮未可灌中田。那知旱魃方为虐。顷见飞蝗又驾天。蓬筚三冬无卒岁。鞠万井断炊烟。云溪幸有高居士。残喘馀生命苟廷。
十四 张绍先 揽胜探奇遍国中。归来岩穴夕阳红。结茅远在嚣尘外。绰有无为太古风。
五浊能超净社开。天教此老度人来。只因亿万群黎苦。不惜微躯弭浩灾。
善人面目佛心肠。一见能教世虑忘。香火因缘今幸结。龙华会上再同堂。

吾师自山中归来后。不舍众生。行菩萨道。致力于救济事业。灾黎全活无算。盖以早年游访。功行所聚。不俟生西乘愿。而已证菩提矣。各方投赠诗词。概以卫道而发。与夫吟风弄月之什。岂可同日而语哉。顾世变方殷。人事仓卒散失甚多。而事变中。各方对于院务诸未了了。一 一解释。实有不胜其烦者。学人等除将院中仪存之救灾有关文件。搜集付梓。以明历年自利利他之真相。以垂久远。亦一殊胜因缘。若有见闻之士。欢喜赞叹。而背尘合觉。固亦听愿。倘有步武吾师之后者。以善引善由明入明。亦为吾师所许乎。马开朗居士者。亦道中人也。以读游访记得悟真源。发心排印补编。其见义勇为。有足多者。是皆吾师化缘之所及也。故乐力附及之。学人王光越陆超岸等谨跋
高鹤年老居士所著名山游访记将六版行世长歌志佩 宿耳老维摩。第二栖霞客。抗志学瞿昙。大处早落脉。授宝当冠年。使尔远声色。化能刑寡妻。发此庞婆白。贞节矜无依。安居甘舍宅。飘然事远游。屐齿遍南北。五岳尝陟巅。名山搜百粤。鸡足礼滇池。衣钵瞻迦叶。匡庐叩远公。莲社子幽迹。所至辄斥赀。兴废饰金碧。欲探宗门源。渴饮曹溪泽。终南缘最深。寒燠一再历。高僧与隐伦。磨不躬接席。吸水尽西江。蒲团参一默。宁计草鞋钱。饿啖囊中麦。足倦卧荒山。杖策穿云月。那畏虎狼声。危岩穷突兀。浑忘死与生。荷神天格。凶岁饥黎多。筹济君尤力。暑汗不遑挥。迟明至日黑。辛亥鼎革时。疆吏遽罢职。皇皇聚申江。触道懔荆棘。安心君计良。讲演延大德。众志始豁然。从此味法食。群彦萃东西。期谋圣教翼。佛会巍然兴。具体导全国。君友石埭杨。问益得亲炙。参方师善财。烟水求知识。晚岁倦游归。烽火弥天赤。一志依弥陀。念念不稍易。印师隐洛伽。君言劝移锡。净业普南洋。丰功宁可没。相见灵岩山。风雨共晨夕。一编行世久。满纸名流墨。贻歌赞躅芳。惭点高文册。
戊子初秋桐城龙灿健行氏敬题
题高老居士游访记 续 可
慕名久欲接清颜。展卷曾赡德貌闲。远蹑赵州行脚印。寰中踏尽万重山。 (一编游记世人传。争道先生陆地仙。我愧驰驱南北路。半生孤负草鞋钱。
名山游访记诗编赘言
高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发刊迄今。阅叶馀寒暑。已再版锓行矣。诸方缁素。咸叹为希有。尤认此为青年学子修养身心最良好之读物。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百数千部。顷刻散尽。故有志者。又有谋醵资增印推广流通之举焉。顾读者或献诗词。备志钦慕或呈偈颂。互证心传。虽落言诠。未离教旨也。篇首既多尊宿题词。其后所致者。积稿渐多。乃依石金声陈智修刘仲书朱静夫等诸善知识之议。汇集诗偈若干首。另为一编。附列于续编之后。俾收全璧之功。而弥遗珠之憾。时贤硕德。并将藉此文字因缘。各显其本来面目。宁非一大快事。然而于高居士又何有哉。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夏月荆溪散人吴济时谨志

 
 
 
前五篇文章

佛教与绘画

佛教与中国绘画

南华寺三大士真身不腐

禅定与心理学

开国时期的佛教与佛教徒

 

后五篇文章

高鹤年:名山游访记(6)

高鹤年:名山游访记(5)

高鹤年:名山游访记(4)

高鹤年:名山游访记(3)

高鹤年:名山游访记(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