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与企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企业”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特别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管理。为了更成功的经营企业,近年来衍生出“企业管理学”的显学。若就一般人认识的企业,通常是指经营营利事业的组织体;但是从企业家的定义来了解,是指“于企业体内,订定一定的计划,以实践其创立该企业的理念和目的,并加以监督经营者”。可见企业的精神首重在理念的实践,透过成功的经营,以分享利润和喜悦。

企业的种类有工业、商业、文化事业、慈善事业,有国家经营的公企业,有私人经营的私企业,有个人企业,有公司企业等,不一而足。我认为企业的意义是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办法、有系统,是心智的活动,理念的管理;企业不一定是指工商财务才是企业,企业应该是有计划的组织体,如国家、社团、宗教、文化、慈善、教育等,用现代的意义来说,都能说是企业体。佛教是相当重视企业理念的,例如:佛陀当初创建僧团就是本着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精神而成立的;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也是具有企业思想;近代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也是企业精神的展现;乃至于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也是以有组织、有系统、有规划的企业精神,作为人间佛教事业的管理。因此,企业的定义不一定是指社会的工商企业。

佛教徒为了光大佛法,远绍如来家业,常有一句话说:“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讲究权巧智慧、方便法门;利生,要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不论弘法或利生,都必须透过良好的组织与完整的规划,才能顺利地接引众生进入佛法的堂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世的佛教虽然不以营利为弘法事业的目标,却不能因此否定佛教事业的成就和贡献,因为人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特别注重信徒现生的幸福安乐。纵然是不同的范畴,佛教与现代的社会企业,终究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事物的管理。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恰为企业界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佛教有组织、有制度、有规划的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事业,不仅续佛慧命,更促进社会的祥和进步。以下从佛教的资生事业、佛门的组织制度、寺院活动的筹划进行等,说明佛教的企业精神。

佛教的资生事业

在《维摩诘经.方便品》中提到:“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在佛教教团中,本来就包括僧信二众,维摩居士以在家优婆塞的身分经营事业,获取利益,这是说明治生事业与佛法并不相违背,重要的是如何有计划、有意义的去运用这笔钱财。在《宝积经》中,佛陀也鼓励在家信徒经商。佛陀认为运用智慧从事工矿农商事业经营,能获取倍增的利益,是合乎佛教精神的,因为要有充份的经济能力,才有办法推动佛教的法轮。

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说:“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佛陀教导在家信徒善用财物,以所得的一半来投资经营资生事业,可见佛陀是赞成在家信众经营事业,又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如是善修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不付老子财,不寄边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诸悭吝者。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能成事士夫,犹如火炽然。善友贵重人,敏密修良者,同气亲兄弟,善能相摄受。居亲眷属中,标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寿尽而命终,当生天受乐。”佛陀教导信徒如何正确地投资营商,如亲近诚恳善信之人,以维护财产;善用有才能的人,以开发更多的财富。总之,只要是属于八正道中正命的事业,佛教徒都可以从事经营。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能在当地社会普遍被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能重视资生利众的事业,正确解决民生的问题。事实上,佛教寺院不仅是传法、办道的地方,往往是结合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的文化中心,并与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相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中国南北朝时,佛教设有“僧只户”、“僧只粟”,在荒年赈放谷物救济灾民。寺院内还附设“寺库”,如南北朝的“无尽藏院”、宋代的“长生库”、元代的“解典库”等金融机构,资贷财物,供人民周转之需。印度佛教托钵习俗传到中国后,由于文化民俗思想的不同,经由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不但使寺院本身得以自给自足,无形中也增加社会生产,利国利民。其他像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北魏的佛图户、东魏洛阳杨膺寺等的造桥铺路,都是利益众生的事业。

在这些的佛教事业中,除了利生之外,有时是为了寺院的经济着想,因为中国民情不同于印度,不适合托钵乞食,寺院一般都将王室赐与的寺田,妥善经营做为日用之需;或者将信徒布施的净财,设立借贷典当取息的金融事业,以作为慈善救济之用。文献中记载的事业种类非常多,以宋代为例,有著名的福建路和两浙路的寺田、碾磑业、油坊业、制砚业、制墨业、纺织业、印刷业、药局业、借贷业、长生库、赠经、造像、义塾、书院、养老、济贫、赈饥、慈幼、医疗、漏泽园(公墓)、义冢、浴室、道路桥梁维修等。

上述的事业,在最初设立之时,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虽是原因之一,但随着时空的因缘转变,现代的佛教更有计划地推动文教、慈善、共修事业,以实践净化人心的宗旨。慈航法师就曾经说过:“宗教生存的三大命脉为教育、文化、慈善。”离开这三个宗旨而经营事业者,就不名为佛教寺院了。在家的佛教徒护持佛教,也不光是佛教的弘法事业,只要是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现代化事业,如工厂、农场、保险、银行、报纸、电台、电视、旅游等事业,佛教徒都应该积极地参与。

佛门的组织制度

佛教除了重视对外的资生事业外,偌大的僧团如何组织、规划、管理,更是一门大学问。原始佛教时代,佛陀因时制宜地制戒,建立六和僧团;传到中国之后,衍生出丛林制度,百丈清规、四十八单职事等的设立;到了现代,佛教随着潮流需要,组织更细,大家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有管理生活的、礼仪的,也有管理文教的、法务的。例如库房的生产,每个月给大众的福利,都是经过企划的。乃至于丛林中人才的提拔,从初到道场领职,悦众、维那、书记、堂主,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标准规划。寺院的建筑规划也是如此,务使达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以下列举一些丛林制度来说明佛教的企业理念是如何有计划的在进行。

四十八单:在一般的公司中,有董事长、总经理、秘书、会计、职员等组织系统;相同的,在佛门中,也有住持、当家、维那、纠察的职称,《百丈清规》卷六中将丛林职事分为二十四序职、二十四列职,另外还有二十四杂职事等。序职是表征在僧团中的德学,列职是实际的职务内容,丛林中有序职的人,不一定有列职。在《百丈清规》卷四中也说明了四十八单的工作内容和职称,例如:“前堂首座,表率丛林人天耳目,分座说法,开凿后昆。维那,纲维众僧,曲尽调摄。典座,职掌大众斋粥等。”每一单位的工作内容规定,钜细靡遗,使继任者能有所循,而丛林的制度也能代代相传,保有传统风格。在组织方面,方丈之下,设有禅堂、库房、客堂、衣钵寮等四大堂口,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及四堂口的上首共议进行,与现代企业的行政会议相仿,反应出佛教的民主与开放思想。

在丛林禅院里,人事安排和职务的分配行事,称为“请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期尾),农历七月十六日(期头),各举行一次,类似企业的人事调动,与现在国家年度预算时间相同。请职时,必须要挂牌,召告全寺大众。佛光山也保有此传统,分期头(七月十六日)、期尾(正月十六日)两次的人事调动,使人事的安排更具

弹性。此外,有关丛林人事制度的健全,在清规中则指出,主事者若要人事无争,必须“慎择所任,使各当其职,人无间言可也”。

至于现代的丛林,随着弘法方式的多样化、资讯化,为了配合时代的需要,在人事组织的规划和弘法理念上也必须不断创新,融和传统与现代。例如:电脑资讯中心的设立、电视台的开播、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等,都是配合现代弘法的需要,表现出现代佛教的人间性、入世性。特别强调人事组织,是因为“人才的培养是组织发展的命脉,而健全开放的人事制度更是才能发挥的管道”。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想要获得成功,对于企业成员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势必要更用心。

传法选贤:丛林有子孙丛林与十方丛林之别。十方丛林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又可分为选贤丛林与传法丛林。传法丛林是依法系相传,将住持之位传给继任的法子,如镇江金山寺;选贤丛林则不问法系与门派,向十方招聘贤能适任的名僧担任该寺之住持,而非传给现任住持的剃度弟子,如宁波天童寺。这与企业的聘任专业人才相同,因为一个团体要经营得有秩序、有前景,领导人的才德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佛教十方选贤的无我观,恐怕也是世间的企业不容易做到的。

七堂伽蓝:伽蓝原意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但一般都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七,表示完整的意思。七堂是说一座寺院的完成,必须具备七种建筑物。至于七堂的名称或配置,则因时代或宗派的差异又有不同,说明佛教寺院的建筑有其一定的形式和设计蓝图,须经过事先缜密的规划,才能兴建。例如以研究学问为主的寺院,须具有塔(供奉舍利)、金堂(佛殿)、讲堂、钟楼、藏经楼、僧房、食堂等。禅宗伽蓝则须具足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大寮等七堂,才算具备丛林的规模。

每一堂建筑的先后及堂内的设置摆设又都有一定的规矩,如宋代慧洪的<潭州白鹿山灵应禅寺大佛殿记>说:“世尊遗教,弟子因法相逢,则当依法而住。营建室宇,必先造大殿,以奉安佛菩萨像,使诸来者知归向故,昼夜行道,令法久住,报佛恩故。”寺院中佛像的设置也有一定的安排,如宗鉴的《释门正统.塔庙志》说:“今殿中设释迦、文殊、普贤、阿难、迦叶、梵王、金刚者,此土之像也。盖若以声闻人辅,则迦叶居左,阿难居右;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见大小乘各有二焉耳。梵王执炉,请转法轮;金刚挥杵,护卫教法也。”

常常也有人问我:“你学过建筑吗?如何把佛光山和各处的别分院建设得美仑美奂呢?”我自想:我那里是学过建筑呢?只是从小住过不少大陆丛林,也走遍世界各地的道场,那些寺院的蓝图早就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佛教的寺院蓝图,就是最珍贵的建筑理念,也是佛教的建设事业。

戒律仪规:佛教的法海有三藏十二部之多,经过历代祖师的结集著述,才有今日的规模。以律藏而言,有五篇三聚,这是总的来说,如果依别解脱律仪来说,分为八种,即比丘律仪、比丘尼律仪、正学律仪、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近事男律仪、近事女律仪、近住律仪等。如果依所受持的戒法来说,又有五戒、八斋戒、十戒、六法戒、具足戒之别;具足戒又分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这是属于声闻戒。另外有大乘菩萨戒法的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在《梵网经》中列举出菩萨戒的十重四十八轻戒,在《优婆塞戒经》卷三也举出六波罗夷二十八轻戒,这是说明戒律的制定有其因缘和目的,戒律的乞受和遵守也有其标准,不是滥传滥持的。佛陀临涅槃时曾说:“汝勿见我入涅槃,便谓正法于世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语,此即是汝等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僧团以戒律来规范僧侣的言行,并有共住规约规范大众的身口意,构成僧团内部有组织又有制度的法律制度。

月份须知:在《百丈清规》卷七中记载:“正月,初一日有处。四孟月大众行道讽经祈保,次具门状,官员檀越诸山贺岁。七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率众财,办斛食供养,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十二月初八日,佛成道,库司预造红糟,岁终,结呈诸色簿书。”将丛林一年的活动行事规划得非常清楚。现今寺院的一年活动行事也是如此,经过事先规划排定,以便接引来山的信众,并使一寺的大众都能安心办道修行。

寺院道场提供十方佛子参学游方,对于生活资具的供给,法务的兴办,都要令大众不虞匮乏,譬如开放挂海单,就必须像无限公司,不可拒绝来挂单者。过去我在丛林参学时,每半个月常住就会给一个剃头的筹码,拿着这个筹码到寺院经营的剃头店剃头;每半个月给十五张的卫生纸,一天要节省的用一张;每半个月,一个房间给四两油点油灯,生活用品的供给很有制度,从中也看出丛林的兴衰。

另外,平时的法会活动,例如信徒大会、传戒法会、开大座讲经说法等,都有一定的程序和企划,每个活动都是靠着大众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以南北朝至唐朝兴盛一时的译经事业为例,译场的规模和组织制度的完备,绝非现代的编译业者所能比拟,因为佛教不强调个人,是重视集体创作。就如佛教的四大菩萨也是彼此分工合作,以智慧、慈悲、愿行的法门共同完成度众的事业。总而言之,佛门组织制度的完备和现代化都是为了实践“弘法利生”的宏愿。

佛陀教化对社会企业的启示

“生涯规划”可以说是人生的企业,因为从人一出生到受教育、成家立业,乃至面对老病死亡,都是生生不息的大事业,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努力,并付诸实践,才能实现理想的人生。佛教的人生也是如此,为了超越生死轮回,要精进的修行,去除贪瞋痴烦恼,百劫修相好,三只修福慧,累积成佛资粮。这样的企业人生,举例来说,就像为了明年的收成,今年就应该事先规划如何播种、除草、施肥、灌溉,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关连性,才能有好收成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伟大的企业家,他诞生在人间,出家在人间,成道在人间,教化在人间,不但历经三大阿僧只劫,完成自己修行佛道的事业,更自觉觉他,以方便善巧、契理契机地说法度众,有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的次第,这便是佛陀掌握时空因缘,顺应众生根机以及弟子的需求,而对自己四十九年说法生涯的规划。他有计划地宣讲三藏十二部经,使佛法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益后世广大的众生。

佛陀对于弟子在佛法修持上的肯定也屡见于经典上,例如《法华经.授记品》,就是佛陀授记弟子将来成佛的企划事业;对于菩萨,在《地藏经》中,佛陀也授记地藏菩萨和主命鬼王,将来过无数劫,当得成佛。同样的,企业主对于员工也应协助其规划生涯,不断进修,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学也无涯。”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迈进,要确保企业的生命力,不被淘汰,不休息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成员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促进企业的进步。

佛法如源头活水,是净化心灵,谋求人生幸福的企业;也是解脱轮回,脱离苦海的企业。在现实生活中,从无形的心灵事业到具体的组织事业,佛教又如何影响企业呢?以下就企业内部的沟通、人际关系、时间观、企业目标,提出佛法对企业的启发和运用。

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人的真心本性能够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我们为人处世,若能横遍十方——广结善缘,才能有所成就。此外,这是一个沟通的时代,能以“敬重”、“信赖”与上司沟通,并以“尊重”、“信任”与部属来往,还要“上情下至,下情上达”,如此上下交通流畅,才可说是处事上的“竖穷三际”。

群我和谐,皆大欢喜:群我关系的和谐是企业成功的不二法门,在僧团中有所谓“丛林以无事为兴隆”,端赖六和敬规范大众的身口意;而菩萨度众以六度四摄为法宝,方便而善巧,和谐而无诤。企业成员若能以六度自化,以四摄化他,企业的内部必能和乐团结,同心协力,共同为企业奋斗。

把握当下,计划未来:《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能激励企业人积极的工作态度,活在当下,掌握先机,确实完成工作。因为企业成员懂得管理时间,不但能带动企业的进步,更能避免个人因堆积或错失而活在追悔中。“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谈到修行,佛教对未来计划的时间观,总可以是三大阿僧只劫,甚至无量阿僧只劫。可见一件事情的成功,最初必须具备前瞻性的眼光,最终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就。相同的,世间的企业要永续的经营,对于企业的未来,领导者势必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立定长远正确的目标,掌握先机,健全制度,知人善任,与时并进,才能不被淘汰。

心甘情愿,自利利他: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入世的核心思想。有人以为宗教对企业乃至对社会的影响,仅是参禅打坐,安定身心;或是提供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其实那是不了解佛教的生活性,不明白娑婆世界即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国净土。菩萨以众生为修行的道场,所以,只要与众生身心有关的事务,都是菩萨弘法利生的范畴,而且总是心甘情愿地为众生服务;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缘起的真理,透过对世间实相的了解,能帮助企业家做出更睿智的决策;透过对生命价值的省思,会发现原来企业的经营是可以超越利润的追求,进而福利社会,造福人群,这就是菩萨利他无我的精神。例如佛光山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工作信条,及“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的理念,而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佛法是用来实践,应用在生活上的,因此,法水三千,任取一瓢,都能得到无上的妙用。

世间成功的企业家经营企业,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更要有创办事业的理想和精神。为了成就事业,必须去伪存诚,言行一如;如果想进一步利益社会大众,更要有坚毅不移的信念,凡事实事求是,一步一步地实践理想。而佛教徒的企业经营则在于大我的完成,希望能为人间社会留下建设、发心、奉献;为朋友留下亲切、服务、善缘;为生命留下信仰、证悟、功德。将一切的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

现代化的弘法方式显然是时代潮流所需,也是每个时代的佛教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唯有以适合人们需要的方式存在者,才能对当代做更大的服务和贡献,这也是契理契机的具体示现。尽管佛教行事有组织、有规划,但终究不同于民间的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因为佛教徒的发心都是为了利益大众,为了绍继如来家业。佛教徒以佛法的智慧及奉献的无我精神创造恢宏的利生事业,回馈社会;世间企业团体的经营若能摒除功利挂帅的心态,学习佛法的企业精神,必能获得非常的成就,为国家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前五篇文章

佛寺清凉

徐州龙华寺——中国第一座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的寺院

论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龙门石窟佛雕

光彩夺目的佛教雕塑艺术

 

后五篇文章

记忆、神话以及历史的消失

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批判”

寒山寺历史沿革

寒山寺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