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边倾听着一心法师动人的讲解,一边珍惜地翻阅着那些藏经。
这时,小郑随手拿着一本经卷,跑到一心法师身边,请教他说:“师父,佛弟子们能够结集成这许多经典,固然是艰巨的工作,但翻译成中国汉文,也不是一回简单的事情吧!师父,可以请你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翻译经典的情况吗?”
“那好,我就简略地讲一讲吧!”一心法师一点也不嫌我们噜苏,还是恳切地回答说:“翻译经典诚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作。佛教不是从印度一传到中国以后,立刻就有这么完备的大藏经的。这些翻译工作在佛经翻译史上是从东汉起一直到宋朝,约有一千数百年间,没有停顿过,许多优秀的佛子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为了佛教的广播宏扬、为了传续佛灯,努力不懈地为翻译事业贡献出毕生的力量!
“最初翻译经典,是由一些外国来的法师担任的,象迦叶摩腾、竺法兰、安世高、鸠摩罗什等。直到唐朝贞观年间,才有中国自己的法师担任译经的工作了,象玄奘法师,他曾经孑然一身,长途跋涉,到印度求法,请来了许多当时中国还没有译过的经典,带回来后,就一生从事译经工作。玄奘法师不但在译经事业上作出了辉煌的贡献,同时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的杰出人才,到现在还放射出不可磨灭的光芒。”
一心法师想了想又接着说:“哦!居士们,我再来同各位谈一些经典是怎样从梵文译成汉文的,好吗?”
大家正听得有味,当然希望他继续讲下去,就一致要求一心法师讲得愈详细愈好。在藏经楼另一角参观着的同学,听到这里热闹的情况,也都跑过来围绕着一心法师,倾听他的讲话。我们的方居士看到这班稚气的青年,也常流露出慈祥的笑容,一再说:“好了!师父讲得累了!”
一心法师谦和地说:“方居士,我一点也不累,只是讲得不够详细,不过随便同居士们谈谈吧了。居士们,古代的译经是非常慎重的,大部分的经论,都是经过许多人集体合译成的,如同结集经典那样。
“据《佛祖统记》上所说,当时译经的仪式是很庄严隆重的,凡是译一部经都必须经过九道手续:首先由‘译主’宣读《经》的梵文原本;再由坐在他左面的一位‘证义’人和他评量经文中的意义;于是坐在右面的‘证文’人就证明文字的音韵;然后再由‘书字’人审听了梵文,先写成音译的汉文,如 paramita写成‘波罗蜜多’;第五是‘笔受’人,再从音译的汉文,依照原文的文法排列,翻成义译的文言,如‘波罗蜜多’译成‘彼岸到’;第六挨到‘缀文’人,他就拿直译的文言,补缀修词成为汉文的句义,如将‘彼岸到’编排为‘到彼岸’;第七是‘参译’人,他还要仔细参考两国的文字,看译成的文,是不是符合,第八‘刊定’人负责将译文冗长的地方,作一番必要的删削,决定汉文的句义;这样还不算,最后还得经过‘润文官’,他的责任是将译成的经文,加以润色。这些负责翻译的工作者还有很多助手协助他们工作,因此译场里常有好几百人,规模是非常宏大的。各位居士,译经要通过这样多次审慎讨论,可见我们的佛经要算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法宝了!”
一心法师还继续从译经谈到刻经的事说:居士们,东汉以后译出的经典,虽然很多,但是都不曾有系统地拿它汇编起来印成全藏;藏经的编辑是从南北朝开始的,称‘一切经’;隋朝以后称‘大藏’;大藏中后来又有各代所新译的经论和著述陆续编入。但藏经的刻印则始于北宋。当时宋太祖看到佛经都是单行的散本,可能有失落的危险,因此才发起以国家的力量来雕印全藏,这样才有了我国第一部大藏经,可惜现在只有它的残本了。以后,我国就陆续出现了各式各样版本的藏经。这里所收藏的,除了少量‘藏文藏经’和俄、德、英、法、意文译本外,绝大多数是汉文版藏经,可算是比较齐全的。”
方居士接着说:“诸位,我们感谢一心法师,他使我们获得了很多关于佛经方面的知识,但如果我们单看到那些结集法宝的艰巨,或是看到翻译经典事业的伟大这一方面而起尊敬心,那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我们应该体会到这些法宝是佛亲自证到真理后所说的,是彻底解除众生痛苦的良药,也是引导众生脱离‘三界’的唯一法宝,因此,我们才珍贵它、爱护它、信仰它、修习它和弘扬它。诸位,我们尊敬法宝如同尊敬佛一样。但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僧宝们啊!”
这时,我们都以虔敬的、无言的赞叹,深深地感谢“佛、法、僧”三宝给我们的深思。纷纷表示:只有努力修持佛法,弘扬佛法,才能报答佛恩于万一。
时间飞快地过去,我们陶醉在这充满法喜、恬静而幸福的藏经楼上,不觉得已是中午时分了。
一心法师便对我们说:“居士们,现在时间已不早了,我们就下楼去吃午斋吧!方居士,你以为怎样?
(六)斋 堂
经方居士几次催促,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藏经楼,随着一心法师的引领,转弯抹角来到了一所宽敞而洁净的殿堂。这堂前写着“斋堂”二字。我们鱼贯般地进入斋堂,只见中央供着一座佛龛(音堪),两旁整齐地排着一条一条长桌加长凳,估计大约可容一百多人。在这些长桌上,寺院里已经为我们每人准备好一份饭菜。原来这“斋堂”就是相当于我们的食堂。
一心法师看我们都谦让着不肯入席,就忙着招呼说:“方居士,各位居士,请用饭吧!”
于是,方居士便带头就座,我们也依次入席。的确,这时我们已经饥肠辘辘(音鹿)了,但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寺院吃饭,因此,什么都感到新奇和不习惯,看方居士不吃,谁也不敢先动筷。
这时,方居士起立,首先代表我们向一心法师和寺方的热诚招待表示感谢。接着又问一心法师说:“还有师父们呢?我们等着他们一起吃吧!”
一心法师连忙回答说:“不,因为本寺的法师们持戒很严,大都是过午不食的,这时已过了中午,而他们是早吃过中饭了。居士们,快请用饭吧!”
据说,僧众们在斋堂里吃饭是寂静无声的,但是我们这一群年轻人却不惯于安静。坐在我右面的小张在童年时代常去寺院,见闻较广,他悄悄地对邻座的同学们说:“僧众们过的都是集体生活,他们吃饭必须到斋堂里来吃同样的菜,就是做‘方丈’的也不例外。那些有病、或有特别事故须在斋堂外吃另种菜的叫做‘小灶’。
有些同学低语品评着这种从来也没有尝试过的、既经济、又丰富多样的菜肴,都说又香又好吃。
一位见闻较多的小蔡指着菜说:“这就叫做‘罗汉斋’,那一定是寺方为我们特备的,这种菜如果没有施主来供斋,僧众是吃不到的。”
有一些同学说:“‘一个和尚一份斋’这句俗话,到今天才亲身体验到。这是多么合理的‘分食制’呀,原来在佛教的寺院里早已实行了!”
这时,小蔡又插嘴说:“这类‘斋堂’,在佛住世的时候是没有的,当时实行的是‘乞食制’,只许吃求乞来的食物,惟有吃求得的食物,才叫做‘正命食’。因为‘乞食’能折伏‘我慢’、能不贪口腹、能节约时间,可专心一意地行道、又能使施食者‘破悭’和‘增福’。
“佛教里不是常有‘衣钵相传’这句话吗?这种‘钵’就是为托钵乞食之用的。据说:制钵的原料限用铁、瓦等,容量不应过大,以克制‘贪欲’、钵的颜色也应取朴素。但自从佛教传来中国以后,为适应我国国情,才将传统的乞食制改由佛教信徒们自愿向专院僧宝供养财物,于是就成为现在的‘斋堂’供斋的形式了。”
于是,方居士站起来对我们说:“诸位,这里是斋堂,按照寺院的习惯,在斋堂里吃饭时,是不能谈话和发出声音的。诸位,静一静吧。”……
我们吃罢饭,就在堂前庭园的柳荫下闲谈着,小蔡怀着疑虑的心情向方居士提出问题:“方居士,佛的‘十号’之一称‘应供’,因为佛是应该受人天供养的;大德法师们荷担‘如来’家业,为了护持佛法,不能为生活而废弃度生的伟大任务,因此他们也应受在家佛教徒的供养;但是现在我们不去供养法师,倒反而来受法师的‘供养’,这个道理说得过去吗?”
“对!你说得有理。”方居士称赞小蔡说:“今天,我真想不到一心法师和寺方会这样殷勤款待我们,这是不敢当的。”
方居士接着为我们谈了一些关于供养三宝的意义,然后说:“因此,我们也应该学习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多多培植福田,使自己的菩提种子早日成熟证果。诸位,大德法师们在这里专心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拥护的;等会儿,我们就可去参观本寺的念佛堂、佛学苑等处,那时,你们就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了。
“由此可知,供养僧宝,使正法久住,这是我们在家佛教徒应尽的责任;而且供养三宝的功德是很大的,因此,也是我们培福的园地。”
我们听到方居士的讲述后,都不约而同地拿出自己的一份供养金,几角的也有,几元的也有,但大家谁也不计较谁多谁少。一会儿,在方居士的手里塞满了一大把供养金。
方居士看到这种热烈的场面,感动地笑着说:“诸位,你们这样生动而愉快地修学供养布施,使我很是高兴。我现在就代表你们将供养金交给一心法师,转交‘常住’吧!”
这时,正巧一心法师从斋堂里跑出来,方居士就迎面向他一顶礼,随将供养金呈上,代表我们说明了尊敬的心意,无论如何要请他收下。
一心法师是不防备我们这样做的,他连忙推着说:“不能受!不能受!”终于在同学们一致的请求下,他才勉强应允收下了,并且祝福我们说:“居士们,你们这样虔敬地供养三宝,所获得的功德,将使你们福慧增长,佛道早成!”
这时,我在这样想:爱寺院,应该要象爱我们自己的家一样;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护持它,因为恭敬三宝,能使我们得到无上的快慰。
(七)念 佛 堂
方居士和一心法师商量了一番,就决定先领我们去参观本寺僧众修持的地方——念佛堂。
我们在寺院一条条弯曲的穿堂里走着,简直分不出哪儿是东,哪儿是西,寺院的建筑,实在是太令人感到奇妙和伟大了。
忽然,我们听到一阵阵绵密而低沉的念佛声从远处传来。念佛声渐渐地随着我们的行进,愈显得清楚宏亮;这时,我们的心情也逐渐从紧张、激动而趋于恬静安适了。
到了那里,一心法师把那扇边门打开后,一所宽敞的念佛堂就呈现在眼前了。堂前的庭园里植有二棵高大的古柏,重重的绿荫,使念佛堂的环境,增添了肃穆的气氛。
我们宁静地列队站在佛堂的玻璃窗外,向内望去,只见中央供奉着西方三圣的金像,很是庄严;在佛堂的周围,跏趺坐着约有一百多位比丘大德,他们都在虔诚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那平静的韵调使我们忘了疲劳,也使我们感到幸福。
为了不敢去惊扰正在念佛的僧宝,我们没有进内去礼拜。虽然我们人数很多,可是由于法师们都在专一地念佛,因此并没有被注意到。我们看到他们的精进修持,莫不感到敬仰、惭愧和尊敬。
靠近一心法师的小刘轻声地问道:“师父,你们修持的主要内容就是念佛吗?是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净土宗’呢?”
“是的,”一心法师回答说:“我们这里是净土宗道场,专门是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为宗旨的。净土宗的念佛方法比较简便易修,因此,无论‘上智’、‘下愚’,忙碌、空闲的佛教徒只要至心称念佛号,都可以得到断除烦恼,往生净土的利益。居士们,你们也是念佛的吗?”
“师父,是的,我们都是念佛的。”
“我们都是念佛的!”
“好,很好!”一心法师满意地笑着说:“你们年轻人能老实念佛真是太好了!”
“但是,师父,我听说有些寺院里的僧众是不念佛而是参禅的,或是修密法的,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小朱怀疑似的请问。
“是这样的。”一心法师回答说:“修学佛法,本来是没有一定的,只要根据各人的根器、意趣和条件,依着“信、解、行、证”的四个步骤做去,是没有不获得成功的。就好比我们到北京去,能乘飞机的乘飞机去,但是乘火车、轮船或汽车也能到达,目的是一致的,只是交通工具有不同吧了。我们修习佛法也正是这样,念佛不过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其他还有象你刚才所说的‘参禅’,这也是修学佛法的一种方法;在禅寺里只设‘禅堂’,不设念佛堂。还有些寺院是修密法的,他们是以持咒作为修持的方法,在修法的地方叫做‘密坛’。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摄受,接引众生进入觉道。不过,我们既选定了一种修学方法以后,最好不要‘三心二意’、轻易改变,否则到头来会没有什么结果的。”
方居士接着问一心法师说:“这里僧宝修持的情况,是不是可以请师父为我们谈一谈?”
“好,方居士。”一心法师介绍说:“我们在平常的时候,早上三点半钟就起身做早课,每天要念六枝香的佛号;晚课后,再由学德兼备的法师们轮流讲经和开示,或是各人谈谈自己的修持心得;有时,我们还要在晚上开会讨论寺务。”
正在谈话间,只听得一声引罄,佛堂内的法师们都从座位上站起来了。他们依次在“维那师”的引领下,在佛像周围绕念着佛号。因此,当每位法师绕到窗前的时候,我们都目不转睛地瞻视着他们。一心法师也自动为我们择要地介绍他们的事迹。一手指着,一边说着:“居士们,刚才跑过去的那位中年法师,为人很和气,修持也很用功,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也做得顶好。
“这位瘦瘦的是本寺的‘监院师’,普通就叫做当家师,仅次于方丈的地位,是我们选举出来的;凡是寺内一切事务,都由他筹划管理。由于他办事积极能干,因此受到了全寺僧众的拥戴。
“从那面转弯过来,衣服上打着几块补钉的那位年长法师,过去曾在别处寺院当过方丈,但是他宁可到这里来随众参学,他的精进精神真使我们钦佩,居士们,别看他们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出家人,他们都是戒行精严、教理博通的大德法师哪!居士们,在我们这里是没有‘名’、‘利’的。
“那位念佛声较响的法师是这里‘如意寮’的医师。
“那位戴眼镜的是‘知藏师’,是管理藏经楼的,他曾把全部的藏经阅过了两遍,德行和教理都很高。刚才我们去参观藏经楼的时候没有遇见他,就是因为他在这里念佛的缘故。
“那位是‘知殿师’,又叫‘香灯师’,他掌管着殿堂里的香灯和拂拭尘埃的工作。
“那位是‘知浴师’,他是掌管浴室的,凡遇开浴,他得事先准备一切,并在斋堂前悬挂开浴牌。等会儿,我将领你们去参观本寺的澡堂。
“这位年老的法师,你们看他有多少岁数了?哈,他已经有八十多岁啦!但他还是坚持精进地修学着,就是洗衣、扫地,都还是自己亲身劳动,功课修持是从不落在人后的。
“居士们,我只能简要地为你们介绍一些关于他们的事迹,详细的情况,实在是讲不完的啊!”
我们听了一心法师的介绍,都被这些高僧大德的既平凡、又伟大的戒行所感动,大家不禁暗暗地赞叹着。但是,我们还不够满足,于是小梅向一心法师请求说:“是不是再请师父为我们介绍一下我国近代有哪些著名的高僧大德?”
“好,居士,你不提出,我也想说了。”一心法师高兴地回答说:“我国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谛闲、印光、弘一、虚云等法师,他们分别弘扬贤首、天台、净土、律宗和禅宗。还有,积极从事整理僧伽制度,提倡僧伽教育,宣扬大乘精义,发扬佛教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是圆瑛法师和太虚法师。他们对我国近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何说:“我们真要深切地感谢他们,要是没有伟大的僧宝传续佛法,到现在,我们怎能听到佛法呢?”
小申也赞叹说:“僧宝,这可尊敬的名字,决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末简单而又庸俗的啊!僧宝,唉,决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做到的!”
于是,方居士也笑着对大家说:“小申、小何两位说得都很对。的确,僧宝,不但是我们所应该敬仰的,同时也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我们信仰佛教,做一个正式的佛教徒,就应该归依佛和归依法,也应该归依所有的贤圣僧宝。”
“同学们,我们在这里耽搁得太久了,怕要影响师父们修持的。”方居士接着又对一心法师说:“师父,我们再到放生池去参观吧!好吗?”
“好”一心法师指点着堂前庭园的侧面的一扇小门,招呼我们说:“居士们,我们从这里出去。就是放生池。”
(八)放 生 池
我们从念佛堂跑出去,正好是一个园子,这是东方古典式的林园。在那些浓密的松树荫下,是幽静的曲径,也有高低的丘地和假山。东面有一个池塘占去了整个林园的很大面积,池塘上面有一条垂杨夹道的堤岸和架着两座小小的石桥,连接着两岸和池中心的一个小岛。在小岛上,有朱红栏杆的凉亭,在那树荫的远处,隐约看到一座黄墙的高楼。鸟儿们在树林里不休止地歌唱着,仿佛在欢迎我们。真是一幅幽美的画境啊!
一心法师领着我们穿过堤岸和石桥。跑到池心的凉亭里。
“放生池!”我们在亭内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上面刻着这三个大字,大家都惊喜地嚷了起来。
我们又发现:在石碑的背面,还刻有元代赵孟頫(音俯)的一首《放生诗》:“同生今世亦前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问,放生池畔忆前愆。”这一首饱含着佛教的哲理和他的忏悔之意的放生诗,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无穷的。
一心法师介绍说:“‘放生池’一般设在寺院的三门口或大殿前。而这池,由于很久年代以前已经有了,所以仍设置在这里,以保存古迹。看,池子里面的鱼多么幸福啊!它们都是被一些好心肠的法师和居士们送来放生托我们护养的。
“师父,请你说一说放生池的意义吧!”小潘请求着说。
“这意义大家都已知道,我想用不着我说了。”一心法师说。
“不,师父,我们都不懂,请你说明一下吧!”大家一致要求着。
“这样,我就来谈一谈吧。”一心法师开示说:“我们信仰佛教的都不应该无辜地去杀害生命,不但不应该吃众生的肉,还应该慈悲爱护它们。要知道,它们同我们人类都是一样贪生怕死的,它们应该有同我们一样的生存权利。弱肉为什么要给强者吞食呢?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佛教徒不但要求人类之间永久和平,同样也要求众生间的和平相处。
“听吧,鸟儿们在林间歌唱多么欢畅,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关在牢笼里供人们玩赏而让它们哀歌呢?鱼儿们在池塘里多么的自由愉快,为什么要残酷地把它们宰杀,将它们作牺牲,来满足人们的口腹呢?——这是不平等的。我们佛教徒是本着‘众生平等’的慈护之心,提倡不杀生的,提倡放生的。这种正义的举动,我想完全是正确,而且是必要的。居士们,这就是设立‘放生池’的意义吧!
“有些来寺参观的游客,常到这里来打猎啦,钓鱼啦,我们总是这样耐心地劝阻他们,他们听了这些道理,没有不放弃他们的猎枪和钓钩的。”
“慈护众生是应该的,我真不喜欢看到杀害,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我说。
“这里的鱼和鸟太幸福了。不过,师父,放生池的容积任你怎样大,总是有限度的!可是那些广大地区的不幸众生应该怎样来保护它们呢?”小王想到了广大众生的安全和幸福,她向一心法师提出了这样一问题。
“居士,”一心法师称赞她说:“你提得很对。的确,放生池的收容范围太小了;即使有好多寺院都设有放生池,但数量太少了,不过只能作为示范和教化性质的。我们一方面应该致力于和平运动,反对侵略战争,要知道战争会给人类、畜类……等一切众生带来灾难。同时,我们还要将佛陀和平慈悲的教义,广播弘扬,使众生界成为一个没有杀害的和平乐园,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放生国’,那正是我们的希望。”
一心法师在说明了他的伟大的愿望后,指着放生池补充说:“不过,建立象这样的放生池,在目前来说,还是需要的,一般寺院里设置着放生池或放生园,是很有教化作用的。”
接着,一位青年主妇、我们的林大姐爽朗地谈出了她的感想,她说:“师父,过去我只知道自己吃蔬,但不知道不杀生,有时还要杀鸡宰鱼给丈夫吃;后来我知道,一面吃蔬,一面还在亲手杀生是不对的,因此,我也劝丈夫同我一起吃蔬、信佛。现在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蔬食和不杀生固然好,但还是不够的,放生也是很重要的。”
“诸位,我们听了一心法师的开示,都认识到放生的重要,以后我们就随时学着做吧!”接着,方居士以诗句般的语言对我们说:“放生,真有乐趣啊!当你听到鸟儿将为我们唱出感谢释放的歌声时,当你看到鱼儿从我们手中跃入水里,把尾儿一弯,回过头来表示感谢时,那确是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啊!”
这时,有人提议将带来的面包和饼干布施给鱼儿们,同它们结缘,这一意见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我们便分散在各处,将食物掷在池面上。一会儿,鱼儿们都灵敏地游到水面上来吃了。我们都在默默地代它们忏悔罪障,祝愿它们永远脱离‘三途恶趣’,祝愿它们蒙‘三宝’的慈恩信奉佛法,共成佛道。这时,简直忘了谁‘人’、谁‘鱼’,我们已成为很亲昵的朋友了!
方居士指着正在贪食的鱼儿,提醒大家说:“幸而在这里,没有人去暗害它们,如果在别的地方,它们这样贪食,是有很大危险性的,钓鱼人不也是以食物去引诱它们上钩的吗?可见‘贪’这个字是一切祸害的根本,可怜鱼儿却是不懂。”
有些同学听了,领略了方居士的意思,便各自‘反省’了一下,但是有些同学还是自管自贪玩着。
方居士看看时间不早了,接着说:“诸位,我们该走了,还有许多地方要去参观呢!”
一心法师指着那黄墙高楼说:“我们就到那儿去参观吧,那是本寺的‘如意寮’——法师们的疗养所。”
当我们整队离去的时候,有些同学还天真地高呼着:“朋友们!鸟儿、鱼儿,再去吧!有机会再来望你们!”
一心法师和方居士看我们这般稚气,也相对地笑着。一心法师说:“方居士,青年居士们真有趣啊!
(九)如 意 寮
“如意寮”距离放生池很近,不一会,我们就跑近它的围墙,穿过圆洞形的墙门就到达了。这时,我们可以隐约地听到有些念佛声从如意寮的楼上传来,顿时我们的心情也随着沉静了。
于是,一心法师便招呼我们进去参观。
这里是一所老式的建筑物,朝南一排五开间的楼房,前面有个宽阔的院子,院子两侧是两间长方形的厢房。楼房的正中是一间厅堂,从厅堂望进去,在小院落的后面有一排整齐的平房。
一心法师指着西边的厢房说:“那是休息室,是供轻病的僧众们看书报的地方。”接着他又领着我们到东厢房,我们从玻璃窗外面看进去,一望而知,这是一间医疗室。一心法师说:“这医疗室的医务,便是先前在念佛堂曾为各位介绍过的那一位法师主持的,全寺的僧众,如果生了病,都到这里来请他医治。”
“师父,这里的法师们生了病为什么还要用药呢?吃些香灰不是顶便当吗?”信佛不久的小朱看到这里有医疗室,便惊异地问一心法师。
“不,出家人就不是人吗?是人,生了病就应该医治啊!”一心法师接着严肃地回答说:“居士,吃香灰是迷信害人的事,那是旁门外道骗人的勾当。我们佛教徒除了念佛静心,促进自然机能、恢复健康外,医药也是必要的。佛在世时,不是教导我们要学习‘医方明’吗?可是佛从来也没有教我们去占卜、求神、吃香灰、算命、解星宿的。这一点,你是应该正确了解的。
“居士们,你们不要以为僧众的‘养病坊’到现在才有。早在东晋时代,佛教徒就有了自己的医药服务组织,唐代佛教寺院就有‘悲田养病坊’和‘洗澡房’的设置了。”
因为医疗室正关锁着,我们只得在窗外张望一下。实习医生小董和医学院学生小劳对此特别感到兴趣,他俩指着那些满橱的药品说:“师父,真不容易哪!想不到在寺院里有这样完善的医药设备。”
一心法师回答说:“是啊,居士,我们寺里僧众又是那么多,没有一个医疗室是不方便的,所幸医生就是自己的法师,那些药品大多是居士们供养的。”
接着,方居士回过头来对大家说:“我们在家佛教徒对出家大德应该有四种如法的供养,那就是饮食供养、卧具供养、衣服供养和汤药供养,这四种‘敬田’供养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居士们,也许你们不十分了解,我们出家人也很是讲究卫生的呢。”于是一心法师一边说,一边再引领我们来到后院的平房前说:“这里是理发室,剃发剃须也是由本寺师父担任的。这里是澡堂,它是由一位‘知浴师’管理的;平时每五天开汤一次,象现在天热就每天开汤了。”
在澡堂的门口还贴着一条引人警策的标语:“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这是《华严经·净行品》里的经句啊!”方居士赞叹说:“可敬的僧宝,在洗澡的时候,还一刻不曾把众生忘掉哩!”
平房的末后一间是小橱房。一心法师介绍说:“这‘小灶’是只供疗养的病僧饮食开设的,因为他们生了病就不可能吃‘斋堂’的大锅饭了。病僧可以随自己的要求选择配胃口的饮食。但是,除了病僧之外,连‘方丈和尚’也不可以随便吃‘小灶’的,寺院的规矩既是平等,又是十分严肃的。
“师父,那楼上是什么呢?”小蔡问道。
“噢,楼上就是寮房,供病僧们休养的。”一心法师一边介绍,一边引导我们从后院扶梯跑上楼去。他说:“本寺法师们生了病需要住寮休养的,先要向他的主管部门请假,例如在念佛堂的法师得向维那师请假,佛学苑的学僧得向监学师请假等等。然后再到客堂师那边去登记申请,客堂师答应了,就可以陪送到如意寮来,请香灯师照料服侍,每天还由医疗室的法师来诊断二次。
接着,一心法师又介绍了香灯师的一些事迹说:“香灯师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佛殿香火灯烛,但他们在这里还要兼顾病僧。他们任劳任怨地为病僧们看护服务的精神,确实是使我们尊敬的。他们常说‘世尊住世的时候,曾亲自为病比丘服侍,何况我们还是在学佛的阶段!出家人就应该互相依靠、互相敬重、和互相帮助,再说为病人服务也是修行佛法啊!”
楼上的房间很多,门都轻掩着。只听得低微的念佛声从有些寮房里传出来,方居士轻声地赞叹说:“师父们在病中还不忘念佛,真是用功。同学们,说话放轻些,别打扰他们吧。”
一心法师推开了一间没有病比丘住的寮房给我们参观。我们看到这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椅和一张桌子,还有一只供念佛、静坐用的大方凳,墙上挂着一尊阿弥陀佛圣像,布置得相当简洁明净。一心法师告诉我们说:“这里每间寮房都是一样的。”
下楼的时候,他又指着厅堂西侧的二个大房间说:“那是‘往生寮’。如果有病重的比丘,看上去生命没有希望了,或自知时至要往生的,就把他移住到往生寮去,一面再由客堂师请全寺僧众为他轮流助念。往生以后,全寺的僧众都要来为他诵经,送往生。经过相当时候,再沐浴装龛,然后送到‘化身窑’去化身。”
“僧宝的生活,可真有意义啊!”
“这种互助的、和睦的、有秩序的集体生活,想不到在我们寺院里早已具备很好的规范了!”
“无论在斋堂、佛堂和这里,所见到的一切‘新事物’,没有一件不使我们兴起对僧宝的尊敬,也没有一件不在教育着我们们。”……
我们低声漫谈着,都对僧宝的起居饮食、日常生活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师父,”小申问一心法师说:“僧宝的生活是这样富有意义,也是美好无比,但我们不懂得那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他们的?”
“对,居士,那是佛教的力量”一心法师充满了坚定而兴奋的心情笑着说:“居士们,你们对僧宝生活的赞叹的理由,是不难理解的。僧宝的‘僧’就是包含着‘和合’与‘集体’的意义。你们不是唱过《三宝歌》吗?歌词中关于僧伽的意义说得已很明白了,僧众的结合是:‘依净律仪,成妙和合’。而僧众的责任是为了‘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
“师父,什么叫做‘妙和合’呢?”我问。
“居士,你问得很好,就是你不问,我也想说了。”一心法师慈悲地回答说:“‘妙和合’是僧宝不可缺少的要素,因为它是由六种‘事和合’所组成,所以又叫‘六和敬’。我现在简单地来谈一谈:
“我们生活在寺院的大“家庭’里,共同住在一起,共同做弘法、修持的工作,共同劳动,这是‘身和敬’。我们生活在一起,共同念佛赞咏,共同和悦地谈话,从来也不发生争吵和相骂,这是‘口和敬’。我们生活在一起,为了同一信仰,如有思想上的问题,也要由大家共同一起来讨论。这是‘意和敬’。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遵守僧团的纪律,严净戒律,这是‘戒和敬’。我们生活在一起,共同遵守团体的决议,在世法和佛法的一切问题上,都要求取得一致共同的见解,这是‘见和敬’。我们生活在一起,共同享受平等的权利,大家都不为自己打算,一切都归僧团所有,这是‘利和敬’。
“居士们,你们仔细想一想吧,这‘六和敬’好不好呢?我敢说,它不但是僧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可以说是全人类美好的理想。居士们,我们僧众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觉得做一个出家佛教徒是非常幸福的。”
方居士看看时间不早了,催促我们说:“诸位,再去参观这里的佛学苑吧!”
(十)佛 学 苑
于是,我们在一心法师的引领下来到了“佛学苑”。
一进门,就是一片美丽的花圃,中间有一座很大的殿宇。一心法师说,那是“讲堂”。我们跑近一看,讲堂里有二十多位年轻法师正在进行学业讨论。其中一位较年长的法师看见了我们,便连忙站起来和一心法师招呼说:“一心法师,他们是——?”
“监学师,他们是佛教青年会的青年居士们,这位是方居士,今天是特地来本寺参观的。”
“好极了,欢迎!欢迎!”
“师父!”接着由方居士代表我们向那位监学师行了相见礼。
这时,讲堂内立刻热闹起来了——大家忙着礼拜、问讯、让座、互问近况,只有讲堂内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如如不动地看着我们。本来,青年人是不懂得什么拘束的,由于同一信仰,我们的认识就更快,不多时,大家就象每日见面的家里人一般了。但我发现一些女同学们却是比较腼腆而拘谨的。
于是,监学师首先走过来热烈地欢迎我们说:“居士们,请静一静……,今天,我们出家的和在家的佛教青年们能欢叙一堂,这真是殊胜的因缘,可以说,这是一次幸福的会见。居士们,我只有一个愿望:未来的佛教事业要我们共同荷担起来,因为,我们都是佛教未来的接班人。”
监学师说着,眼眶里充满了欢乐的泪珠。
方居士接着起来代表我们表示感谢。他说:“监学师,各位法师,我们很是幸运,有缘到这里来参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能和各位青年大德法师们相叙一起,这真是给我们讨教和学习的好机会。我们决不辜负监学师寄予我们悲切的愿望,我们一定要坚决地和出家的青年法师们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佛教事业而努力!”
两位青年导师的简短讲话,都博得了大家热烈地鼓掌和支持。
一心法师看到这样热烈的场面。也自告奋勇地起立笑着说:“各位同学们!居士们!刚才监学师和方居士讲话,不但代表了大家的心意,并且也指出了我们佛教未来无可限量的光明和希望。现在,我想这样,是不是可以在今天这个不求形式的相见会上,请各位居士和同学们随便提出一些问题来漫谈漫谈,那不是可使在家和出家的青年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吗?”
“好呀,就这样吧!”
“随便谈谈,这是难得的欢叙。”……
大家都说出了同样的要求。
于是,我们一位健谈的小朱首先起立说:“我们想先请佛学苑的法师,介绍一下关于佛学苑的情况,好吗?”
这时,青年法师们都微笑着,互相望望,好象说:“教谁出来谈呢?”
终于,有一位个子很高的法师起立回答了。他那清秀温和的仪表,一望而知,他是一位优秀的佛子。他谦虚地说:“各位青年居士们,过去。我们常在佛教刊物上看到你们许多弘法、修持活动的消息,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虽然我们没有相见过,可是我们一直在心向神往地想念着、敬慕着你们,直到今天,我们终于会见了,这太使我们高兴了。”
接着,他开始介绍佛学苑的情况说:“至于佛学苑,它是我寺附设机构之一,是为了提高出家青年的修持和教理水平,培育佛教新一代的僧材,使将来弘扬佛法的干部人材不致中断,佛法的光明永传无尽。
“这里的同学现有二十九位,担任讲师的都是本寺的法师。我们在监学师的领导下,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着各种经论的研习和念佛修持的实践;还兼学英语和书法。我们的学习方式,有大课讲座,小组讨论,有时还要‘复小座’,就是将听到的经义,当众复讲给讲师和同学们听。这些,每日都订有定课。
“我们的生活,就是‘六和敬’生活。二十多位同学,就好比自己的兄弟一样,住宿在一起、研习在一起、修持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在寺方周详的安排下,很是幸福的。
“除了研习经论之外,我们还经常学习政治、读报、和参加各项社会公益福利工作;我们热爱劳动,不但受到全寺前辈师长们的爱护,同时也受到当地居民的称扬。
“现在,我们正埋头修学,修学就是为了作好一切准备,为众生谋幸福。因此,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是很重的。居士们,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我们是出家佛教徒,就更应该比你们多做一些。今后,我们必须加强联系、互相学习,携手同行,向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句)这条道路上前进!”
“我们的学僧生活,已由妙师兄简单介绍过了。现在,居士们,希望你们也来告诉我们一些情况。”一位矮小的青年法师要求我们谈一谈。
“刚才那位妙师父的发言,很使我们感动,也使我们十分惭愧。”小蔡象谈家常一样地回答说:“我们在家佛教青年修学佛法的时间太少了,因为日里有的在工作,有的在读书,有的也有家务,就只能在晚上空余时间内,进行各种修学佛法的活动。有时,我们虽也抓住了一些假期的机会,邀集几位同学,作几次短期专修,过着同你们相似的出家生活,可是收获究竟是有限的。我们竭诚地希望法师们能经常指导我们。”……
座谈会始终在充满法喜的气氛中进行着,最后,我们在集体歌唱《佛教青年进行曲》声中结束了漫谈。
“佛教青年,紧密团结起来,不分出家,不分在家,齐努力,齐努力,运转法轮,前进吧!同道们啊!团结一心,互相勉励,戒杀、戒盗、戒YIN妄;爱国,爱教,爱和平。……”
接着,我们整队步出了讲堂,在法师们陪同下,再参观了他们的念佛堂、宿舍等处,依依惜别地离开了佛学苑。
(十一)化 身 窑
一心法师还要领我们去参观这里的‘化身窑’,方居士也想让我们接受一次“苦、空、无常”的教育。大部分同学都赞成要去,但个别胆小的显然有些顾虑和迟疑。
于是,我们步出了佛学苑的大门,一心法师引领我们向寺西进行。一路上边跑边谈,很是热闹。
我是紧跟在一心法师的后面,想先了解一些关于“化身窑”的意义。一心法师很慈祥地开示我们说:“化身窑一般就称做火葬场。‘化身’在佛教里叫做‘荼毗’。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法师们和一些在家居士们就一直遵奉着这种合理的、佛教的丧葬习惯,在死后举行‘荼毗’的。所以,在每所大寺院里,一般都可以看到这种化身窑的设备。”
“师父,那么现在本寺的化身窑的情况怎样呢。”我象一名记者似地不肯放松询问的机会。“居士,”一心法师回答说:“近年来,人们的思想普遍提高了,都认为一个人在死后依照‘土葬’的安排,不免太浪费了,既浪费了木材、石料等物资,而且又占用了大量耕地和山林,这对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来说,是很不利的。至于火葬呢,那是既经济,又合卫生,因此,这一葬殓的方式就日益为大众所欢迎了。
“为了人民的需要,以及在人民政府大力的帮助下,我们已将原有的化身窑扩充了一些,本来只供本寺自己应用的,现在也公开为大众服务了。”
一心法师随便谈着,不觉已经快到了。化身窑是在一片菜圃中间,它是一幢经过改建过的独立建筑物,粉刷得很是整洁。远远望去,在它的屋顶上,矗立着一个高高的烟囱,很引人注目。
也许化身窑现在没有什么工作,它的大门正紧闭着。一心法师开了锁,我们便列队跨进大门。这里有门房、有礼堂、还有几间宽敞的休息室和办事室等。一心法师说:“这是供火葬的人家应用的,化身窑还在后面呢。”
于是,我们再随着一心法师向内进去参观。化身窑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秽臭污浊使人害怕,而是一座很坚固、洁净的大火灶,灶的向外一边有三扇铁铸的灶门。一心法师指着那些灶门说:“今天不巧,没有火葬的任务。这三个灶膛可以同时火化三具尸体;死尸放在铁盒内,从这里推进去后,封好门,在那灶的后背,铁盒下面就架起木柴来烧,烧到相当的时间,整个人就变成一些骨灰了。”一心法师讲得有声有色的。
接着,很多同学都挤着过去探望,我首先向中间开着的一扇灶门往里望去,只见里面又深、又黑,阴沉沉地,这时倒不觉害怕起来。看上去,有些胆小的同学被惊恐所笼罩了。方居士鼓舞着我们说:“各位别怕,这正是我们体验‘苦、空、无常’的好机会。不是吗?尽管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仍然要怕,太不中用哪!”
这时,一心法师到灶边的一间骨灰室里取来了一盘待殓的骨灰给我们看,一边说:“这是一位二十一岁的青年的全部骨灰,整个身体只有这么一些了。”
“唔,这是头骨,这是手骨,可是都不完整了!”小劳毕竟是医学院的学生,他很感兴趣地鉴赏着。
“真是‘四大皆空,五蕴无我’呀!”小潘自言自语地背诵起《八大人觉经》的章句来。
“唉,一个年轻的人真是……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小王也伤感地叹息着。
“诸位。”方居士看到这个机会很好,便接着说:“生死问题,我们不能避而不谈,虽然我们都还年轻,可是也不能忽视,或者‘讳莫如深’地故意闪避。我们有‘生’肯定讲,也必定有‘死’。看,这骨灰的人年纪多么轻!古语说得好:‘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诸位,我们能在年轻的时候,幸运地闻到佛法,并信仰了佛法,就应该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和智慧,抓紧时间,努力修习佛法,‘为众生趋走给使’(《维摩诘》句),使我们的‘生’象春花一样的繁茂,‘死’象秋月一样的圆满。同学们,只有佛法才能唤醒我们‘生死’的迷梦,只有佛法才能使众生离苦得乐,永远脱离‘生死’的大海。”
小梅听了很是感动,就好奇地转向一心法师说:“师父,这位年轻朋友的骨灰里,可曾发现什么五彩的‘舍利’吗?”
一心法师回答说:“没有发现。一般人的骨灰里是不可能发现‘舍利’的;‘舍利’是那些用功修学,勤修‘戒、定、慧’的人才会有的,象很多大德法师荼毗后,就常有‘舍利’发现。例如近代大德印光法师荼毗后所得的‘舍利’,真是多得无数。弟子们为了珍藏大德的‘舍利’,特地起建‘舍利塔’经常供养。”
同学们听说‘舍利塔’,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一致要求方居士领我们去参观。
方居士回答我们说:“可惜在本寺是没有‘舍利塔’的,不过,我借这机会,略为同大家谈谈关于‘塔’的事,因为‘塔’同寺院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几乎有很多寺院附有‘塔’的建筑物。‘塔’的梵文音译称‘堵波’,又称‘塔婆’或‘浮图’等;梵文‘塔’的意译应是‘方坟’、‘圆冢’、或‘灵庙’等。塔原是用来安藏‘舍利’的,称‘舍利塔’,具有‘坟’的性质。我国著名的少林寺附近,建有自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二百二十多座,前后历时千年,堪称我国规模最大、经历时间最长的一处佛教‘公墓’了。
“后来,‘塔’除了安放高僧舍利之外,还珍藏佛经和各种法物,所以我们又称它为‘佛塔’或‘宝塔’。
“我国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叫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这话一方面说明了救护众生比什么都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宝塔’的形象早已深入民间。我们常见的佛塔层数一般为五级、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各位如果有机会到祖国各地寺院去朝拜,一定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塔。按材料分,大致有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金塔。按塔的外形分,可以有圆形、方形、六面形、八面形等。按类型分又可以分为楼阁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总之,塔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已成为一颗颗灿烂的明珠,不仅是我们佛教徒们的朝拜圣地,也是广大人民参观游览的胜地。居士们,关于‘塔’的事,我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吧。”
于是,一心法师将骨灰收藏好了,引着我们走向左边的一排厢房说:“居士们,还有那里也可以去参观一下,那是人家寄放骨灰的纪念堂。”他把室门打开了,我们就进去参观。
象图书室里的书架一样,上面放满了许多骨灰匣,真是触目惊心。一心法师指着骨灰匣说:“这些都是去年存放到现在的,你看已经放满了。”
我们近前去看骨灰匣时,很多在匣上贴有照相,有男的、有女的、有年老的、也有年轻的,可是年轻的人并不少。我注意到王、莫两位专门去选看同她们年龄相仿的照相,同时听到她们低语说着:“照相上的人们,表情多活泼呀,可是,为什么这样年轻就死了呢?”真有不胜感慨的样子。
我们还看到在有些骨灰匣旁边放着一些用具,象饭碗呀,钢笔呀,日记本呀,……。一心法师说:“这些都是死者生前最心爱的东西。活着的时候,每样东西都认为自己所有,可是死了,一样也带不去。”
我们还看到一首充满着爱情的悼诗,用小镜框装着,放在匣旁。原来这是新婚丈夫写给死去的妻子的。我们看到了这首诗,莫不深表同情而心酸,深深地感到“爱别离苦”的真实性。
“人生真是无常啊!”
“好景为什么不常呢?”……我们都这样互相谈着。
一心法师说:“居士们,当我们看到那些为自己亲人的永别而悲恸的人,的确很值得同情;但当他们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以后,他们的痛苦是可以大大地减少了。我们不但为他们做火葬的工作,更重要的,我们还用佛法去安慰死者的家属,温暖他们、教化他们。我们在这项工作上的收效是很大的,也是值得做的。”
这时,方居士接着补充说:“一心法师的话,的确不错,信了佛法是可以减少‘死别’的痛苦,修学了佛法,知道人生聚散也不离开‘因、缘、果’的法则,即‘因缘’成熟就相叙一堂,当‘业果’完了,就仍归散灭,本来是‘无常’的,本来是多变的。因此,当人们活着的时候应该互相敬爱,死了也不必念念不舍。有些人虽明白了这个道理,但理智往往敌不过感情,哀伤的念头还是会触景生情,随时而起。因此,在佛教里有诵经、念佛为死者超荐的方便。当你把念头转到诵经、念佛上去的时候,哀念就无形消灭了,这样存亡都得到利益了。”
他接着又鼓励我们说:“诸位,我们可以将这里参观的印象,深深地留在心里,这并不是说要大家‘消极颓废’相反地,是要大家更积极地和自私贪婪的习气决裂。佛教并不说‘死了完了,它是说,如果人们不发菩提心,不断贪瞋痴,不成正觉道,死后还须在‘六道’里轮转,生生死死没有尽期。我们难道愿意因消极颓废为而堕‘三恶道’吗?因此,我们应该在难得的人身中,短促的生命里努力修善。我们若是能把这次参观的印象深刻记住,当我们在懈怠的时候,就可以常常提起来警惕自己。诸位,我们所要做的利生工作太多了,但我们的生命,实在是太快、太短促了!诸位,努力吧!”
于是,我们再在‘化身窑’的其他地方参观了一下,就离开了。
(十二)再会吧,我们的寺院
我们从化身窑出来,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这时就想整队回来。可是一心法师挽留大家说:“本寺里的一些主要地方,各位都已参观过了,”现在就请居士们到客堂去休息一会吧!方居士,你看可好?”
“好吧,”方居士笑着同意说:“诸位,我们去休息一会吧!”
客堂是在大雄宝殿的西侧,多么宽敞的一所大客厅啊!这里陈设着古色古香的家具,也有新式的沙发椅,两旁壁上挂着一些名贵的、富有佛教意味的书画。有些同学在欣赏着,有些同学在舒适地坐着喝茶,在他们光亮的脸上都露出充满法喜的微笑,看上去大家在今天一日的参访中,都有一定的收获。
这时,方居士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说:“诸位,请坐下来,谈一谈今天你们来参拜寺院的感想吧。”
一心法师也笑着应和说:“居士们,我也想听一听你们的意见哩。”
“我来说!”性急的小梅站起来说:“今天愉快的朝拜,真是给我们上了一课活的佛化教育。我开始懂得了从来不知道的事物,因此,我更进一步明确了佛、法、僧的伟大,增强了我对佛教的信心。”
小董象吟诗一样地说道:“寺院,这可爱的宝地,它代表了光明,它是众生的归依处,也是我们温暖的家!这里有巍峨的大佛像,这里有精深搏大的藏经,这里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唉,我真舍不得离开它,正象舍不得离开慈母一样。”
自幼受着迷信思想影响的小朱说:“从前,我以为寺院是给一班愚夫愚妇们求福求财的地方,可是现在我才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歪曲事实啊!原来寺院是一所伟大的学府,在这里可以学到一切我们所学不到的东西。”
“是啊!”和她有过同样不正确想法的小杨接着说:“过去,我对寺院和对一般神庙、道观是分不清的,现在我才明白寺院所供奉的佛菩萨,都是有来历的,他们伟大的行愿,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城隍庙的城隍老爷,火神殿的火神老爷,东岳宫的东岳大帝,以及财神、土地、灶君等等,这些都不是佛教的菩萨,在这里,我们根本找不到他们。”
小潘带着低沉而刚毅的音调说:“诸位,现在我要向大家发露忏悔,过去,我是瞧不起出家僧人的,以为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但是通过了今天活生生的教育,看到他们勤苦修学、戒行品德和他们愉快无比的僧团生活,这样就根本纠正了我的错误看法,从今以后,我要尊敬我们的导师——僧宝。”
接着,小顾发言了,她说:“我要发心画出人间最雄伟的寺院建筑,庄严的佛菩萨和可尊敬的大德僧宝的形象,启发人们对佛教的正信,对三宝的崇敬,使大家知道:佛教不是‘古董’,佛教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活的,它是万古常新的。它是给我们永远修学不尽的。”
小蔡说:“通过今天的朝拜,我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佛教徒是光荣的。我要加倍地爱护佛教,象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
小王也提出了她的愿望说:“如果有机会时,我想请这里的法师们到佛教青年会来为我们讲经说法。”同学们听了,全体鼓掌,表示出大家有着同样的要求。
这时,方居士的女儿方瑜也发言了,她难为情似的、轻轻地说着:“各位哥哥姐姐,我跑到寺院里看见高大的佛菩萨像,总有些吓势势,这次因为和你们一起来,人多了,气也壮了,又因为爸爸给我们讲解,我现在不但不害怕了,还觉得佛菩萨正象慈父一样,我要永远地归依他们!”小方天真的发言,博得全堂又一次欢喜和鼓掌。
小劳接着说:“我有这样的体会,寺院象一所‘医院’,被治疗的是一些无形的、非常危险的‘贪、瞋、痴’病。寺院也象一所‘医学院’,很多僧青年们在这里修学研究,准备将来做一个大医王。”
小莫也发表了感想:“想起这壮丽的寺院,我浑身就有了劲!它是我们幸福的泉源!”
小周的发言简短有力,他说,“我听方居士讲解了佛菩萨伟大的事迹后,我深深地感到度众生的重要,修习菩萨行的重要和成佛道的重要。”
“对了!”很少讲话的小沈也发言了:“我看到僧宝们忠于佛教事业的精神,不由我们不感谢他们传续了佛灯,住持了正法的丰功伟绩!因此,我觉得供养僧宝,使他们安心办道,这是很重要的。”
小谈接着很兴奋、很激动地说:“解放后,感谢人民政府充分保护了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并把寺院整修得好好的,就象这里的僧宝们都能安新修行,而我们也能目由自在地来朝拜,这真使我太高兴了!”
小叶回忆着刚才的参观藏经楼也发表了感想:“今天看到了我们伟大的法宝,我的心胸开阔了。唉,我觉得自己所学到的佛法太少了,真象‘沧海一粟’。今后我要同大家一样航行在佛法的大海里,沐浴在和煦的佛光中,追索那宇宙人生的真相!”
方居士看没有人发言了,就起立作总结发言。他说:“诸位!刚才大家说出了许多感想、收获和愿望,都很正确而伟大;希望大家将今天巡礼寺院的心得,贯彻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愿各位永远记住这难忘的今天。
“现在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可以回去了。我们感谢寺方的热诚招待,更感谢一心法师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来陪同我们参观。”
于是,我们都起立向一心法师问讯致谢。
我们走出客堂,在大殿前整队集合,摄影留念,并歌唱《三宝歌》:
人天长夜,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一心法师,谢谢你!”
“居士们,招待不周,非常怠慢,请你们原谅!”
“再去吧,一心法师”
“再见,年轻的居士们,有空请多来谈谈!”
“再会吧!我们的寺院!”……
在欢乐和再会声中,结束了我们愉快的一天。大家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可爱的寺院。只见那西方的夕阳,发出了万丈光芒!
附录一
学佛的好处(金明法师)
人类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提出学佛的很多好处中,比较浅显的三点好处来谈谈:
一、认识人生——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所以又要拼命地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采花蜂,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终日忙著向外追求,从来没有想到去研究这些问题的。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认识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谛,使人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安乐,把人生从烦恼的此岸,运载到安乐的彼岸。
中国清朝第一代的顺治皇帝,对佛法很有研究,他羡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经做了一首耐人寻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懂得佛法的人,虽然做了皇帝,也会在寻求研究人生的问题;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是在糊涂中过生活,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从来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个过程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生与死的二个问题:“未曾生我谁是我”,是生的问题——生从何来?“合眼朦胧又是谁”,是死的问题——死往何处去?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先要明白一个佛教的名词“业力”。
“业力”印度的梵语叫羯磨,巴利语叫迦马,意思是行为或造作。原来我们的一切行为、动作之后,都会留下一种力量,潜存于心中,这种力量,佛教把它称为业力。业力留存于心中,紧跟着我们不放,好象我们的影子,跟随着身体一般。这业力从它性质来说,分为善业和恶业。善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处,得到舒适的享受;恶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恶劣的去处,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么人生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简单地说:人的生是由业力而来,死则随业力而去。
佛法说明善恶果报,有六道轮回,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叫三善道,是造作善业者的去处;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叫三恶道,是造作恶业者的去处。
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也就可以认识到人生是多么可贵的,因为人为三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从何来呢?毫无疑义的,人生是由善的业力而来的。那么死往何去呢?这就要看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可以得生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够进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脱道,还可以超出六道轮回,解脱生死,成为大自由的圣者。假如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大都是为非作歹,损人利己,那么三恶道当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你要选那一条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净化人生——因为现代的科学昌明,工艺发达,工厂到处设立,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到人类身体的健康,这是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但是,人类内心的烦恼污染,实在是时时刻刻都在严重地影响人类心灵的安宁,可是没有研究佛法的人,却很少知道的。中国明朝有个理学家王阳明先生,因为他的理学是从佛理中摸索出来的,所以他就知道,烦恼是很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心灵,控制着人类的思想、于是他说:“山中之贼剔治,心中之贼难防。”烦恼被形容为贼,这正说明烦恼的厉害,其实,我们的心灵所以不能安宁,就是烦恼在扰乱,在作祟;我们的行为所以违背真理,也是烦恼在驱使,在鞭策。
佛经上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心就是指我们心中的烦恼。
充满着烦恼的人生,是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么样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净化。我们学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来洗涤我们内心的垢秽,等到我们内心的烦恼垢秽清除了,那么,我们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造成为清净的、圆满的、快乐的、理想的人生了。
从前,印度憍萨罗国有一国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见一个老公公,头发苍白,这显示他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国王问他道:“老公公你今年几多岁?”老公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四岁”。波斯匿王觉得惊奇起来,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再伸出自己的右手,竖起四只手指向老公公问道:“你才四岁”!?老公公点点头,很肯定地证实道:“不错,我今年的确才四岁。”老公公知道国王一定感到疑惑,就再向他解释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几十年,思想、行为都被内心的烦恼控制着,做了很多自己以为对而实际是不对的事;四年前有个机会,给我听到了佛法,才认识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实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净化人生;最近这四年来,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今年才四岁。”国王听了老公公这一番话,非常感动!点头称赞道:“老公公你说得对,做一个人要能够学习佛法,照着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人。”
三、庄严人生——庄严是佛教用来形容美好的词,庄严人生,也可以说就是美化人生。一般来说,美可分为形相美和内在美,形相美属于外表,内在美则指人的德性。单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没有内在的德性,这还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之外,必须充实内在的德性美;内外俱美,才可以称为庄严的人生;而庄严的人生,才是快乐、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学佛的人,必须实践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与充实内心的德性,以庄严人生。
从前印度有个大慈善家,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玉耶女做媳妇;媳妇自恃她的姿容秀丽,瞧不起公婆和家里人。
一天,慈善家请佛到家来,想教导媳妇;媳妇却故意避开。后来,为了好奇,从门缝里偷看佛陀。她看到佛的庄严德相,实在比她更美!于是自动出来,向佛陀行礼。
佛陀说:“玉耶,你有着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很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内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须内外俱美!”
玉耶听了佛的开示,心中骄傲消除了。皈依了佛,佛教他实行五戒、十善等的好行为,以充实她内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个内外俱美的真正美人。
佛法是指导人生、激励人生、鼓舞人生的;学佛除了可以认识人生、净化人生、和庄严人生以外,还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为美满的人生;从迷梦的人生,演变为觉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进化为解脱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华为圣智的人生。总而言之,学佛的好处,是说不尽的。
十 善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YIN 不妄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 贪 不 瞋 不 痴
附录二
素食者的几点利益
今日社会大众,都认为肉食鲜美有营养,能滋补身体,对健康有帮助,所以经济情况一好转,生活改善,就以多吃肉(指一切鱼肉荤莱)为开始,而且一定要吃活杀的、新鲜、有营养、味道好,再进一步就提倡少吃饭,多吃荤菜(指鱼肉)。近年来世界各地菜馆、餐厅用高蛋白、高营养做宣传,将蜗牛、蚂蚁也列入名菜。糕点糖果厂不顾卫生,在产品中掺入各种肉油、肉汁,他们都以营养滋补为号召,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多吃肉究竟好不好呢?我们且从素食的优点上来叙述一下,供吃肉者参考。
一、素食品卫生,吃素者健康长寿。
素食品都是植物的花、茎、根、叶、果、实、仁,它吸收阳光、空气、水土中的天然养份而成长,没有荤食品——动物自身所产生和感染的种种病毒、坏细胞等污染。卖买中市场上有苍蝇、蚂蚁、细菌、小虫等外来侵蚀,即使烹煮后,空气中的细菌在荤食品上繁殖快,所以荤食品易变质,抵抗力较差的人吃荤食品容易肚泻,闹肠胃病。动物尸体细菌多,胆固醇高,被宰杀时一股怨气无处发泄,停留在尸体上,称为尸毒,此尸毒虽经高温也不容易消灭。人们将此种种不净肉类吞进肚中,此污染物不可能全部排出体外,日久血管阻塞,血液循环不良,逐渐形成慢性疾病,及中风、心脏病等致命暴发病。且多吃肉类,体内脂肪贮存太多,增加内脏压力,妨碍肢体经脉活动,也影响健康。又动物血肉,刺激性强,多吃了内脏起亢进作用(贺尔蒙多YIN欲强)。情绪容易急躁,心神不能安宁,使身体提前衰老。
素食者,主食五谷类,一般人认为只是些淀粉糖份没有什么其他营养。现在化验证明,谷类中也有蛋白质和脂肪,科学家研究发现,将谷类和蔬菜混合着吃,不论如何配合,所得到的蛋白质,都能满足每个人当天消耗所需要的数量。在副食品中,花生、豆类有大量蛋白质和脂肪,蔬菜中蛋白质高的有豆芽、芥菜、竹笋、包心菜、扁豆、豇豆等,干菜中,香菇。磨菇、海带、木耳、紫菜、豆腐干等所含的蛋白质更高得惊人。在干果中核桃、杏仁、榛子、松仁等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量大量的。在维生素方面,维生素A、D类荤食中有些,但蔬菜中苋菜、菠菜、胡萝卜,紫菜等维生素A都在+++以上。维生素D,甜辣椒、豇豆、芥菜、马铃薯、萝卜汁等都在+++以上,其他维生素都是素食品天下、水果对人体健康的帮助是很大的,而且滋味好极了,开胃除疲,老少皆喜,解渴怡神,旅途饭后,更忘不了。素食品中不但有种种优点,而且还能治疗各种疾病,如芹菜治高血压;海带治甲状腺,金针菜利尿、止血、消肿、安神等等举不胜举,俗话说:“早生姜,晚萝卜。”郎中女人嚎响哭。(指早晚用这二种莱下饭,去寒气,助消化,人不会生病,不须求医)。
素食品种类繁多,营养丰富,滋味鲜美,又清洁卫生,素食者少疾病得长寿是必然的结果,请看下面一个调查报告。
上海八五医院内三科在1985年对上海苏州二地一百名的素食者和一百名的荤食者,作了全面体格检查,结果荤食者血粘度大大高出素食者,一百名素食者中,患心血管疾病者只有18人,荤食者却有67人。一百名素食者无疾病者57人,一百名荤食者无疾病者只有8人。这次检查的对象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证明素食的人,不会因为年龄增高而使血粘度上升,血粘度高,是冠心病、各种慢性疾病的基因。
二、素食者,经济节省,时间节约。
为了吃肉而去饲养动物,是很浪费的一件事,动物吃了八斤以上的饲料,才能长上一斤肉。数口之家每天买一斤肉作菜是不够吃的,将买肉的钱买素菜是绰绰有裕了,在不发达地区的人民,收入少,生活中最主要的支出是伙食费,也只有素食才能延续生命。在经济收入稍好的人家,吃肉的条件有了,但其他衣穿日用方面支出,还是要靠从伙食中少吃肉内挤出来,因此吃素经济节省,不但是大家所承认,而且也是大家不断地在实行。
人们在一日三餐的伙食上,每天从打算买些什么开始。一连串的买、汰、烧、吃、及以吃好后的清洁整理等等过程,要化费很多时间,俗话说:“人都是为了吃忙。”一点不错,婚丧喜庆要吃,一切庆祝、团叙、集会、送别等等都要吃。但在同一买汰烧中,吃素比吃荤的所化时间要节约得多,素菜没有象荤菜油垢难洗,烹调加工,程序复杂、费时,甚至在吃时也少化了啃骨头的辰光,一般有事业感的人,每废寝忘食,或饮食马虎简单,他们不愿将宝贵的时光化费在菜场里,餐桌上,厨房中,而影响事业,至于修行的人,他们将饮食作为疗饥病的药用,不起贪吃心,有的日中一食(中午吃一餐)有的过午不食(下午后不吃东西)他们将吃的时间化在道业上,更是难能可贵了。
三、素食人体质好,有耐力。
素食的人因为血液纯洁,血粘度低,血液在内脏循环中,能畅通无阻,使内脏各部不会因阻滞而产生病变,内脏强壮,其他各官能自然也健康了,所以素食人体质好,不容易产生突发性病变,情绪容易稳定,体态亦较萧洒,没有肉食者摄入过量脂肪、蛋白质储在体内,显得行动蹒跚。
一般人对素食者在运动场上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终持怀疑态度,在近几年的大量报导中,素食运动员的体力和耐久力都不比肉食运动员差,素食运动员穆瑞·罗斯,曾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游泳选手,威斯穆勒,曾创下五十六项世界游泳记录,英国一位素食者横渡英吉利海峡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快。游泳运动是一项比体力又要有耐力的运动,素食者的体力和耐力如何?在运动员的成绩上作了有力的回答。
下面节录:“德国《明星画刊》5月2日一期文章”
48岁的美国妇女露特·海德里希,做了乳腺癌手术半年之后。在夏威夷岛上的科纳观看了一次铁人三项赛,这是一种令人生畏的体育活动,来自全世界的超级竞技者,要在这里游泳3.8公里,骑自行车180公里最后再跑马拉松,三个项目一个接一个,中间不休息。
参赛者健康的体魄,兴奋的样子,吸引着露特去参加这一运动,经过了发魔似的锻炼。1986年秋天,她在铁人三项赛上,经过十三个半小时在水中,自行车上和长跑途中的煎熬之后,取得了首次胜利,她二次获得了“铁人”赛第一名。为了使身体保持在良好的竞技状态,她每周要跑60—100公里,游泳八公里,骑六个小时健身自行车。
饮食方面,露特是十分严格的,她只吃米饭、燕麦片、蔬菜,水果和水。她从不吃有油的东西,也不吃奶制品,一点儿脂肪都不沾,植物油也不吃。她生命所需的“基本的”脂肪酸是通过谷物,胚芽和蔬菜所含的脂肪摄取的。(参考消息)1991年5月29日刊
四、素食人性情慈祥,环境清净
人类都有天生的同情性,素食人的恻隐心更为流露,国外文明发达的社会,都有爱护生物协会,禁止虐待动物会等等的民间团体组织,它们的发起和参加者很多是素食人和素食作家,英国文豪萧伯纳(素食者)说:“我的送葬行列将有一大群的鸡鸭牛羊”素食作家心地慈祥,他的作品自更容易感动人心了。中国没有什么护生的组织,但却有行之数千余年的放生习惯,春秋时候郑国的大夫子产,心地仁厚,孔子称赞他有“仁爱之德。”每当有人送活鱼给他,他总把鱼畜在池塘里。当时列国战争侵扰,因子产存仁心,行仁政,使郑国民生安乐。因为素食者心地慈祥,不杀害动物、无血污惨声、怨气,环境清净。所接触的人都是有善根,所做的事都是福德因缘,真是善人相聚,心情愉快,吉星高照,增福益寿了。
佛陀的最后教诲
◎ “我的教诲的要点是: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於正轨,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若果能够这样思维,你们将可远离贪欲、瞋恚。你们可以远离不善。”
◎ “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自我降服。你们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
◎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 “你们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不要彼此争辩,要互相敬重。你们不要像‘水’和‘油’彼此排斥,你们要像‘水’和‘乳’互相交融。”
◎ “你们要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你们要在一起共同修行。你们不要虚耗精力,不要糟蹋时间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中。你们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实而为乐,这是法乐”
◎“一切我的教诲都是由我亲证而来。你们要好好地随顺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们疏忽了它,即使你站在我身旁,但并没有见到我。若果你依循我的教诲,即使你远离我,但你实际在我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