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与军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与军事
  战争通常会导致经济困顿、人民伤亡、文化破坏等不良后果,为多数人所厌恶,但是数千年来,不论中外,大大小小的战争却不曾停歇。
  和平既然为人类所爱好,为什么世界各地仍有大大小小的冲突、战争呢?《中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更相说恶,况复他人?以欲为本故,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争,更相憎故,以种种器杖展转相害。”人类有历史以来,就不断地有各种纷争。从上古时代的人,使用打猎的武器来对付敌人,就可以知道人类往往因为占有欲而产生战争等暴力行为。占有欲的根源就是“我”,因“我”而自私,因“我”而执着,因“我”而爱染,因“我”而纷争。“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宁。因此,唯有消除炽盛的烦恼大敌,重视内心的净化,才能远离战争的梦魇,达到真正永久的和平。
  世间的军事
  战争的本质是暴力,暴力的驱动者是人的自私与执着。因此,战争是一种迫使敌人屈服于我们意志的武力行动,为了将我们的意志加诸于敌人身上,以获得本身的利益,不惜一切的运用种种军事战略、计谋来破坏敌方,解除敌人的战备武装,甚至攻心为上,击溃敌人的心防。战争的武器由最原始以手投掷石块,到发明锐利的弓剑,演变成火药枪炮,进而发展到飞弹火箭,时至今日,则有军舰、坦克、飞机、毒气弹、细菌弹、原子弹、中子弹、核子弹等。一九四五年,一颗原子弹摧毁日本广岛,开启了军事力量毁灭文明的可能。
  作战的方式更是不断的在改变,从过去小部落的争执作战,战士们一哄而上的杂乱无章,到后来军队讲究战略方法,使用不同的队形和阵战,以应付战场上的各种情况。渐渐地,战事范围更从小国扩展到大国,由局部扩展到全面,乃至爆发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后,冲突仍在全球各处发生,除了出现在中国、印度、韩国、阿尔及利亚、越南、前葡属非洲以及前南罗得西亚等处的战争以外,一九四五年以来,造成巨大伤亡的持久内战或革命、暴乱、屠杀等,在数十个国家中不断地发生。
  战争使得各国地位互有升降,它与和平一样,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历程。战争虽然残酷,不但造成亡命伤身、妻离子散的悲剧,而且还摧毁了各项文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战争伸张正义,推翻暴政,无形中却也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两相比较,很难算清功过。重要的是人间需要和平,就算战争,我们应正视破坏之后如何建设的问题。
  过去印度的阿育王,南征北讨,所战皆捷。虽然四方顺服,称臣朝贡,但是所到之处,百姓的目光皆充满了仇恨。后来他笃信佛法,政风丕变,改以仁道化民,果然德风远播,广为人民所爱戴尊崇。可见以武力服众,不如以道德赢得民心——唯有“法胜”才是真胜!
  佛教对军事的看法
  一个国家要强盛,国防力量不容忽视,尤其当国家有难,面临外来的侵略,有时战争是避免不了的。身为佛教徒,如何面对战场上的敌人?国家有难,佛教徒能于军事上贡献什么呢?
  有人认为佛教徒是消极避世的,对于国家无法善尽保卫的责任,尤其是上前线杀敌,似乎与佛教的戒律相违背。事实上,佛教是承认为真理而战斗的军事,佛陀认为一个国家不可扩张武力去侵犯他国,但是为了维护本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快乐、幸福,就必须运用佛法的权巧智慧来化解血腥的战争。一个推行仁政的领袖,为了人民能和乐生存,则国家须有健全的军队来保卫国家人民生命财产,伸张正义。所以,佛教徒不为瞋恨而杀人,为尽忠报国,救生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所谓“舍身取义”的圣贤行为。如经典中记载:有一个军人在出征前去向佛陀辞行,佛陀说:“汝等之身,受王俸禄,所作当然,佳善!”
  又有一个耆那教的军人,奉命戍守疆场,保卫国土,曾请示佛陀:“佛教以平等无私的慈悲心对待一切受难者,不知佛陀是否准许惩罚犯罪者?为保卫国家而战斗可以吗?对于恶人的陷害、无理侵犯都应该逆来顺受吗?”
  佛陀回答:“佛陀虽然教人要无害于一切众生,但是作恶的还是要惩罚,行善的仍然要表扬,这个教诫并无矛盾。因为惩罚的是他所犯的罪,判罪是他做恶的结果,所以犯罪受罚,心中不该怀着怨恨,反而应该了解这是本身的恶行所应当付出的代价,应该心甘情愿的接受才是。如果能有这样的认识,心灵就能得到净化。我告诫世人,凡是残害同胞而战是可悲的,但没有说为正义而战,为保卫和平而战者要被谴责。一个人如果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斗,那么即使战胜,甚至获得财富、名位,最终还是不能获得好的果报;如果为了正义,为了真理而战,即使战败,虽败犹荣,而且可以获得无量福报。”
  日本有一位知名的长胜将军,大半生的岁月都驰骋在沙场上,带兵领将,百战百胜。当他年老退休的时候,许多名人去访问他,请他发表谈话,这位所向无敌的将军很感慨的说道:“虽然战胜了无数敌人,但不足以称为英雄,要能打败自己心中的一切贪瞋欲望,才是真正的英雄。”
  佛教常说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贪瞋痴等八万四千烦恼魔军。如《大智度论》说:“修行人有欲、忧愁、爱、睡眠、怖畏、疑、三毒、虚妄之名闻利养、自高慢大等十种烦恼魔军。”《四十二章经》形容出家修行如披盔甲上战场,与百万烦恼魔军作战,有的心意怯弱,有的半途而逃,更有格斗沙场而战死,或战胜凯旋而归的。在战地上是有形的敌人,而修行是对抗我们心中的万千邪魔,这些贪欲、嫉妒、瞋恨、懈怠等种种无明烦恼的邪魔比真正的敌人还要可怕。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金刚座上战胜了百万魔军,成就无上道果。所以,学佛出家就像当兵,与烦恼的大敌(我执、自私、贪、瞋、痴、慢)作战。人很孤单,与这么多军团作战,必须有善知识来援助,佛学本身就是军事学。军事是有形,看得到的;烦恼是无形的,潜伏在人的心中。
  僧团与军队一样,要早起、早课、训练。军队有放假节日的时候,僧团则二六时中激励不休,比军队更严格。
  修行就是依照佛法来降服烦恼的魔军,有了正确的方法,好比作战有了兵法战术,要击溃敌人也就容易了。因此,修学佛道应当要:
  以正见为盔甲:战场上的盔甲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而正见就是我们心中的盔甲,可以抵御外境的诱惑,有正见才能击退心中不正的念头,正见的盔甲使我们远离烦恼的毒害。
  以智慧为刀箭:文殊师利菩萨手持智慧宝剑,以智慧砍伐烦恼强魔。《佛遗教经》云:“若有智慧,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又说:“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苦之良药也,伐烦恼树者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
  以精进为力量:在战场上要有勇猛力,才能冲锋陷阵,克服困难,不生畏退。《瑜伽师地论》说:“勇士上阵,先擐甲胄,于他剑戟戈矛、一切苦难,无有畏惧,然后乃能勇悍直前,杀敌致果,无退屈故。”
  以慈悲为战术: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往往为了一点小事而发生冲突、争执,互相仇恨,乃至动刀枪杀伤对方,以泄心中的愤恨。瞋恨会使人失去理智,不择手段的毁灭一切。所以,以瞋不能止瞋,唯有佛法中的“慈悲”才能化解瞋恚,才能使国泰民安,平下太平。例如长生童子就是以慈悲感动与其有不共戴天杀父之仇的加赦王,而收复国土。
  以六度为大军:统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的大军,可以征服烦恼大敌,自生死迷界而至涅槃解脱的彼岸。
  以真如为主帅:宋朝妙普禅师有一首诗偈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学道如同卫兵防守城池一样,不分昼夜地警戒,时时刻刻防范敌人的侵犯,六个盗贼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只要一个把持不住,就和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里应外合,扰乱我们的身心。因此,我们要唤醒自己的主人翁“真如佛性”,来保护自己的城池,也就是要增强内心的力量,让眼耳鼻舌身听从内心(将军主帅)的指示,当看则看,当听则听,当说则说,当行则行。将一切动念意志,依八正道的人生观生活。能战胜自己的心,就能战胜一切。
  人的一生就是在战场上过日子,但不是拿刀、拿枪、拿棍跟别人作战,而是自己跟自己心中的矛与盾作战,所以每一个人都一定要经过千生万死的“死”了以后,才能再生,且要天天死,天天生。
  禅宗常教诫弟子“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所以一个人要“重生”,必须要大死一番。要让什么“死”了?思想上或精神上,最严重最有害的要先死,如:情绪化死了、比较计较死了、人我是非死了、恶口两舌死了、妄念妄想死了、不威仪死了、邪见死了、欲望死了、贪瞋痴死了、我慢愚痴死了、烦恼死了、懒惰死了、懈怠死了、习气死了。
  错误的观念要死一万个,不好的惰性“死”得越多,才可以“生”得很好。
  因此,在人生的战场上要能在枪林弹雨中千生万死,才能超越生死。
  佛教除了对军事有独特的看法外,更为有难的国家、众生,作出实质的帮助。例如:
  贡献智慧:佛陀为雨势大臣讲说治国七法,而化除一场血腥战争。在《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为波斯匿王开示正法治国之道:应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事来摄受群臣、百姓;藉老病死衰等强调勤修无常观、生灭观的重要;乃至护持佛法、愿求正法圣慧的财宝。《大萨遮尼干子授记经》中,佛陀指示:行仁政的王者要发起正义之战,讨伐无道,应先生起三种慈悲心:思维敌人无慈悲心,残害生灵百姓,我应阻止对方的恶行,来保护人民;不直接与之战斗,而以智慧权巧,攻心为上,克敌取胜;以权巧智慧,生擒敌方恶魁而不滥杀无辜。
  佛陀指示:作为一个君主,应该避免嬉笑,专心于军事。凡是行正法的君主,必须对不忠、不孝、不信三宝、不信因果、迫害佛教、祸害人民者加以严重的处罚。
  在《佛说孛经》中,孛比丘协助蓝达国王治理国家十二年,使国界安宁,五谷丰收,官员百姓都能秉承法治,临行前还诚恳地为蓝达国王讲说了许多修身、齐家、为政、治国之道。历代以来,中国佛教僧侣都是当朝君主的国师,为国家的建设提出许多的箴言。佛教徒身虽出家,但并没有远离国家邦梓,为伸张正义,捍卫疆土,保国卫民,佛教徒总是当仁不让的净化人心:佛教徒在乱世中宣扬佛教因果业报、慈悲、无我的道理,使那些好瞋好斗的人熄下心中的怒火,拔出心中的弓与刀,对安定、净化社会人心有很大的贡献。
  安住军民:每逢兵荒马乱时,寺院往往成为军队驻扎的场所,难民栖止的避风港,给予临时的救济与安全。如一九三七年抗战期间,南京栖霞寺就曾经收容难民达二十万人之多。寺里的饭头师父们每天为了煮稀饭给他们吃,就忙得人仰马翻,佛教的慈悲包容使许多遭受刀兵劫难的人免于颠沛流离的痛苦。佛教界也经常组织劳军团至金马前线等地弘法,带给军中的袍泽弟兄们的信心、欢喜、智慧与勇敢,更是功德无量。
  后防支援: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太虚大师率先呼吁佛教徒共赴国难,于政府统一指挥下奋勇护国,并恳切修持佛法,以祈祷侵略国止息凶暴,同时组织僧侣救护队,从事救护伤兵、收容难民、掩埋死尸等后防工作。全国佛教徒起而效尤,纷纷在各省县市成立僧侣救护队,或佛教医院、征衣缝纫队,不分昼夜的奔忙,为保国卫民而努力奋战。
  世间的军事是有形的,佛教的军事是无形的。世间的军事是拳头枪炮对着敌人,佛教的军事则是以智慧砍伐自己的烦恼魔军。世间的军事是一时的胜利,佛教的军事是永久的胜利。世间的军事会招致无穷的祸患,佛教的军事则能究竟解脱,得成无上菩提道果。
  佛教强调慈悲、包容,不像其他宗教带有强烈的种族色彩,因此没有种族仇恨、残杀和宗教战争。荷兰弗朗几博士曾说:“世界战乱之根,由于人类贪竞权力思想过高,遂发为暴毒争战之至惨。摩西十诫亦列为深诫,杜其欲望,然义非究竟,故未能收弭兵之效。独佛说无非究竟,戒律尤其精切。今后苟佛教普及,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佛教基本上是倡导和平的,以暴制暴,以瞋止瞋,不能解决纷争,很多事情不一定要用军事武力的强暴姿态出现,可以用慈悲方式来解决。果真要战争,应与自己的八万四千烦恼魔军作战,降服心中的魔怨,自净其意,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前五篇文章

玛吉拉准女行者传略

众山之山——冈底斯山圣迹志

书法与禅家的情感交流

中国天人之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源头

简述不同时期三教关系的发展及其不同特点

 

后五篇文章

佛教与地理风水

佛教与交通事业

佛教与工艺

佛教与舞蹈

佛教与武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