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泰山石刻在石刻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泰山石刻在石刻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作者:赵超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站录入时未注明,请留言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修正。谢谢。[泰山文化][泰山传说]
  与西方几个文明古国相比,中国古代文字石刻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古埃及的文字石刻可以早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西亚古文化中可以早到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古代伊朗地区都有公元前一两千年的文字石刻存留下来。这些石刻主要有几种类型:保持原始石块形状的碑、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碑(特别是方尖碑)和摩崖石刻等。
  而中国古代正式成型的石刻可能要到公元前500年至300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秦《石鼓文》,就是雕刻在天然石块上的,外部可能稍加修整。它可能是春秋时期的产物,但是它的雕刻手法很熟练,也许在它之前已经有过文字石刻。但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更多的证据。类似这样雕刻在天然石块上的文字石刻可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石刻形制,例如河北平山发现的战国时期中山国守丘石刻、现在已经亡佚的秦始皇刻石等都是这样的形制,它们或者是在一块独立的天然大石上刻字,或者是将天然的石块略加表面处理后进行雕刻。西亚北非的一些古代石刻也是采取这样的形制,例如著名的两河流域发现的汉谟拉比法典碑。中国古代将这样的石刻叫做“碣”。
  碣(刻石)应该是人类石刻历史上较早出现,比较原始的石刻形制,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文字石刻。在中国,现存的早期刻石是非常罕见的。而在泰山,就极为难得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石刻中硕果仅存的几件早期刻石之一——泰山秦刻石。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这件泰山刻石,直至清代仍保存在泰山上。《泰山道里记》记载:“秦篆刻石,先是在岳顶玉女池上,后移置碧霞元君庙之东庑。石高四尺,四面广狭不等。载始皇铭辞及二世诏书。……乾隆五年庙灾碑遂亡。……《岱史》载秦篆碑仅存此二十九字。余至泰山顶上,从榛莽中得之。”现仅存二世诏书10字。这一刻石表明泰山地区在中国古代石刻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应该归于中国最早刊刻大型文字石刻的地区之一。当然,这与泰山在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具有的重要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历代帝王巡狩泰山,封禅祭祀的政治活动是分不开的。有的学者根据《史记·封禅书》中的记载“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与《白虎通·封禅》“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皆刻石立号者,著己之功迹以自效也。”而认为古代帝王早就有在泰山刻石之举。但是因没有实证,仅可备一说,以供参考。
  正式成型的石刻,即具有人工加工的固定外部形状的石刻,就现有材料,应该是在西汉晚期才出现的。现存的西汉文字石刻很少,大约只有不到10件。根据近代学术界的认识,这种现象可能表明在西汉时期还没有大量地、普遍地使用文字石刻。而在这样稀少的石刻材料中,泰山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根据文献记载,在泰山,应该存在着一件西汉的重要刻石。这是汉武帝封禅时仿效秦始皇刻石的故事而树立的。在汉代的重要文献《史记》、《汉书》中对此一事均有明确的记载,应无疑义。但是,有关刻石内容,只见于东汉的《风俗通义》一书记载,应劭在该书中记载:“石高二丈一尺,刻之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供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但这件石刻早已不存。曾被称作泰山无字碑的碑石就是长期以来与此有关、颇有争议的石刻,有的学者将它认作是汉武帝在泰山封禅时树立的碑石。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不是。由于没有文字,这些看法都无法定论。现在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汉武帝在泰山树立的刻石已经亡佚。但是这里曾是西汉比较重要的早期石刻所在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到了东汉时期,文字石刻开始被社会普遍使用,并且出现了定型的碑石、摩崖、神道、阙、画像石等多种形制的石刻门类。表明中国古代石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的到来。这时,石刻被广泛应用在纪念、丧葬、建筑以及刊刻典籍等方面,成为当时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保存下来的汉代碑石在认识中国早期石刻的形制演变过程中是可贵的实物证据,在了解石刻文体的形成与对文字形体的研究中也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所以汉代石刻虽然数量不多,但一直是中国古代石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保存的汉代碑石,如果不计人数量宏大的汉代画像石,也有200余种。而历来被归入泰山地区石刻范围的著名东汉碑刻《张迁碑》、《衡方碑》等,则是其中内容丰富、文字精美,被历代学者视为珍宝的上品。《张迁碑》,全名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是记录张迁在地方任职期间的功绩,表达属吏与居民对他的赞颂的碑石。碑中记载“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正是当时黄巾军起义的实际反映。有的研究者还指出,该碑的记述与题名中正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地主豪强集团的兴起。其历史价值颇可珍贵。《山左金石志》案语云:“此碑明时掘地得之,未详其处。意必汉时谷城旧境也。”汉代谷城,即属于今泰安境内。原存汶上县的《衡方碑》,全名《汉卫尉卿衡方碑》,是衡方墓前的墓碑,记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与功绩。这两件汉碑不仅保存了可贵的历史资料,而且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历来受到书法界的珍爱。现在国内保存汉碑数量最多的是山东曲阜孔庙中的汉魏碑廊。而坐落在泰山脚下的泰安汉碑,与曲阜的收藏相映成辉。同时,泰山地区还发现了大量汉代画像石刻,如著名的大汶口汉画像石墓,其重要的图象内容与精美的雕刻,使之在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此外,泰山地区还有汉代的其他石刻存世。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在汉代,泰山地区的石刻一直是非常丰富的。
  泰山地区所存晋代以下的石刻,数量更加宏大,形式更加多样。如果我们从石刻研究的价值方面去归纳一下,可注意到它们所具有的一些与其他石刻集中的不同的特点。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泰山是中国古代先民心目中最崇高的所在。《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用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帝昊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以上记载,虽然大多还无法确证,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泰山脚下曾经发现过先秦时代祭祀泰山的祭祀坑,出土有战国铜器,说明对泰山的祭祀与崇拜由来已久。结合在泰山附近地区发现的大量远古文化遗迹,可以说从中国古代文明诞生起,泰山就是人们心中无比神圣的与上天沟通的地点,在古代宗教思想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正因为这样,泰山成为古代杰出的圣君才能去进行封禅典礼的地方,而后的历代帝王也都想在这里举行封禅典礼,表明天命所归。这在全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已经有不少学者专门对泰山地区的这一宗教特点作了研究。他们从上古历史与近代考古发现的成果出发,归纳了从新石器时期就存在于这一带的泰山崇拜与祭祀形式,指出“祭祀泰山成为王者功成后取得最高祭祀特权的一个标志,是一种权力的象征。”[1]进入统一的专制国家后,在传统宗教崇拜基础上形成了作为国家最高礼仪的封禅制度。“封禅,就是在泰山形成的大山崇拜的最高形式。它是以功成受命为核心,以天人感应为特征,构筑成一代帝王将兴之时的一种命定论模式。它以特定的形式和独到的内容以致成为历代帝王统一天下,改制应天的重大政治活动,构成泰山崇拜的特殊形态。”[2]
  因此,泰山石刻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这里具有大量与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有关的历史石刻材料,除上面提到的秦刻石、汉武帝刻石外,更有唐玄宗留下的巨型摩崖《纪太山铭》、宋真宗留下的《大宋封祀坛颂》,还有宋代的《大宋天贶殿碑》、《重修泰岳庙记碑》,明代的《封东岳泰山之神碑》、洪武十年《祭祀碑》等。直至清代,还有大量帝王巡狩泰山的有关石刻。这些重要的碑石,记载了历来祭祀泰山的活动与封禅大典,反映出历代帝王对泰山崇拜的态度。这对于古代礼制的研究来说应该是非常可贵的系列资料,例如唐代《纪太山铭》中称:“尔雅曰太山为东岳。周官曰兖州之镇山。实惟天帝之孙,群灵之府。其方处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自昔王者受命易姓,于是乎启天地,荐成功,序图篆,纪氏号。”就详细地说明了之所以要封禅的思想根蒂。
  通过对这些石刻的所在地、刻制形式与各代封禅地点、规模等有关史实结合加以研究,对中国古代封建礼制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对于泰山及有关的神祉在中国古代宗教崇拜中所占有的崇高地位可以做出全面的解释。那么,这些材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思想史上的研究价值就是非常珍贵的了。
  由于儒家始祖孔子的故居位于泰山脚下,泰山石刻自然与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鉴于孔子在古代思想与封建社会中崇高的地位,纪念孔子以及与孔子家乡、史迹有关的古代石刻也有大量保存。除毗临泰山的孔子故里——曲阜地区的大量孔庙祭祀碑刻外,在泰山之颠,还有标志“孔子小天下处”的碑记,孔子崖的题诗等石刻材料,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万世师表孔子的尊崇。与儒家教育有关的一系列泰山书院碑记也是这里重要的文化教育史料。泰山与其周边的这类石刻,组成了一个有关古代儒家思想与孔子家族历史的专题研究资料库。
  泰山地区范围广泛,在近代的考古发掘与文物普查中,陆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代地下石刻,例如历代的墓志、汉代画像石等,象颇具价值的北魏《羊祉墓志》、《羊祉夫人崔氏墓志》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南北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这也是其他风景名胜地区的石刻中所罕见的。它们使得泰山地区的石刻种类更加完备,从这一个地区就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石刻的方方面面,同时为博物馆陈列与考古形制学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材料。
  泰山是中国古代宗教圣地。后起的道教、佛教都把这里作为重要的传播中心。早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今山东南部与江苏北部一带就是一个重要的佛教流行地区。现在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地区发现的汉代摩崖画像中找到大量有关佛教的内容,就证明了这一点。泰山由于其名山胜地的特色,很早就成为佛教寺院的聚集地。北朝时期,这里是北方佛教的一个中心。著名的北齐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正昭示着泰山与佛教结缘的悠久历史。因此,在泰山保存了大量著名的古代佛寺与有关的大量石刻,这构成了泰山石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泰山石刻中的一个显著特色。这些佛教石刻的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的,包括有:刻经、佛教造像、石塔、经幢、各种佛教碑记、图碑、僧塔铭、题记等多种类型,可以说,中国古代佛教石刻中主要的各类形制在这里都有所出现。
  泰山佛教石刻中包含的史料内容与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也足可珍贵。这里的北朝刻经与造像,是了解当时北方佛教流行情况的重要依据。近代学者们通过这里与河北、山东各地的有关资料,具体分析当时佛教的宗派与主要思想,如末法思想的流行情况。千佛岩上的大量唐代造像题记,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景象。这里的著名佛塔,如四门塔,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佛塔之一,具有典型的早期佛塔建筑标准形式。唐代以下的重要寺庙碑刻,如灵岩的唐神宝寺碑、宋五百罗汉记、宋千佛殿碑、宋灵岩道场碑、金灵岩寺田园记等等,是了解泰山地区佛教寺院兴革与寺院建筑装饰、寺院经济等方面具体情况的良好材料。这里的资料之完全,还可以从以下的例证中看出来,元代对于佛、道寺观有过特殊的保护与赏赐。这些情况通过记录当时有关圣旨的碑石反映出来。这批石刻由于是使用当时特有的蒙古文直译的汉字白话文来书写,曾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蔡美彪先生专门编集过《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书[3]。而在泰山的寺庙中就保存有多件元代的这种圣旨碑。泰山石刻在保存古代石刻资料上的功绩由此可见一斑。
  道教在泰山留下的石刻资料相对较少,但其价值却毫不逊色。例如在王母池的著名唐代双碑,是唐代帝王委派道士到泰山设醮祭祀的记载。上面分层刻写了从唐高宗开始六帝一后历次修斋设醮的经过。如“显庆六年二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这一系列题记,表现出唐代道教的兴盛景象,也说明了泰山在道教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而后,元代的道教大师丘处机也与泰山有过密切的关系。他的弟子妙真大师在泰山传道,便有现存岱庙的元中统二年《长春观记》碑刻作为证明。其他如明代的二种《皇醮碑记》、三阳观南保存的道士墓碑等,都是宗教研究中的宝贵资料。
  在泰山地区散布的大量题名、题记也不可忽视。这里有涉及佛教的造像题记、建塔题名,例如灵岩的唐代长庆题名、后唐僧智璋等题名、宋代建辟支塔题名等。这些题记题名与遍布全国的佛教题名题记一样,反映了佛教崇拜深入民间的兴盛景象。但更为多见的,是与泰山名胜交相辉映的历代题记题名。这些题记题名与其他碑刻不同,它们更多地是体现了石刻材料在文学艺术与人文景观方面的重要作用。
  泰山的壮丽景色与宗教地位,使得它成为历代人士攀登游览的名胜之地。在饱览壮观的山川美景之后,文人雅士大多会兴起无限感慨,赋诗题名,刊石留念。现存泰山各地的历代题记、题名达数百种,如岱顶的“一览众山小”、“天颜咫尺”、“五岳独尊”、“晓日观沧海”等,大观峰摩崖上的唐代刘仁愿题名、颜真卿题名、道士董灵宝投龙设醮题名和宋代、明代的大量游客题名等,桃源峪、避风崖、斗仙岩等处的唐、宋题名等。从中可以发现大量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踪迹。这里还有大批歌颂泰山风景与历史的诗歌文章被刻写成碑石、摩崖保留下来,充实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象岱庙中的环咏亭石刻,就收集了历代文人咏颂泰山各处风景的诗歌,刻成“九十五碣”。
  这些题记、题名,散布在泰山的各处景点内,其文字内容与自然景色相辅相成,或者说明景点的自然特色,或者介绍景点的历史典故,或者抒发游客的真情实感,引发后来者的共鸣。它们不仅是简单的历史文化记录,而且深深地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表现着泰山的人文文化。它们已经成为了泰山景观中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部分。在中国各地名胜之中,多有相似的石刻题记,如桂林、浯溪、华山……但是很少有像泰山题记这样,能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与如此悠久的历史。
  由此,已经足可以反映出泰山石刻在中国古代石刻研究中的重要价值。首先,它的历史悠久,种类完全,内容丰富,可以体现古代石刻的各个方面,成为石刻制作与其形制研究的极好资料。在其文字内容中记载了近2000年中泰山地区的人文风貌,历史变迁,含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与文学艺术资料,在有关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地方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它与泰山名胜的风景地貌已经有机地结合,是可贵的人文历史景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泰山顶上,有一件宋代的贾洵题名,它记载了贾洵的祖父、父亲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过题记,几十年后,贾洵又来此,见到祖先的遗迹,不禁感慨备至。这大概能体现出所有登临泰山人士的心情:“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几千年的历史,在自然面前也只是一瞬间,泰山以它坚石上留下的历史,勉励着我们不断进取,超越前人,去创造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灿烂的未来。这应该是泰山石刻研究中最重要的启示吧。
  【参考文献】:
  [1][2] 刘慧.泰山宗教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3]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前五篇文章

《西游记》与泰山关系考论(摘要)

泰山佛教简史

泰山石刻文化

崇圣寺历代重要碑刻概说

佛教与中国雕刻

 

后五篇文章

无意识与阿赖耶识——佛教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之一

原始佛教与心理学

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简述藏族唐卡艺术

指空研究与武定狮子山旅游文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