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朱家尖镇政府院内,有一块断为两截的石碑,该碑名为《恩免普陀钱粮碑》,它是普陀山寺僧围海造田开发朱家尖的见证。 普陀山的庙产,用于供给僧人生活及扩建修缮寺院庵堂,它以地产为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朝廷所赐;二是善男信女所捐献;三是寺院自置,靠僧侣拓荒垦田、围海造田,以及寺院或寺僧用积蓄购置。明朝以前,地产多由朝廷恩赐。以宝陀观音寺为例,元大德四年(1300),朝廷割鄞县、昌国官田2000亩及山1000亩赐予该寺。元皇庆二年(1313),皇太后命浙江官府施钱千锭买田300亩送寺院“供佛灯”。元泰定四年(1327),朝廷遣使将226亩官田赐该寺。 明朝起,来自捐助的渐多。如明天启年间,会稽陶崇道捐资在磐陀庵西面筑堤,垦田数十亩义香积。与此同时,一些僧侣用平生积蓄为寺院购置地产。如明崇祯年间,普陀山耆宿僧性海退居磐陀庵,积衣钵余资,苦心经营20年,置田千亩。清康熙五十二年(1715年),僧人绎堂为息耒院募置普陀山六峤及朱家尖月岙、西岙底、香莲岭下4处。清道光十九年(1839),普济寺住持鸿昆购置香莲岙土产清一堂中陇田50亩,又助本寺白沙港田及山场1岙,助法雨寺朱家尖西荷花池坟头山1侧,助慧济寺西荷花池田20亩,助前山各庵小洞岙田地60亩。清光绪初,白莲台庵僧净守助法雨寺新筑涂田100亩,助弥勒、杨枝庵各20亩。清嘉庆十七年(1813),承恩堂僧融通赎回朱家尖大水潭、小澜田归普济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僧人坤宝置朱家尖田30亩归本山。 清朝时期,普陀山寺僧不断围海造田,尤其是在朱家尖。清乾隆四十三年(1728),法雨寺住持郎和在朱家尖白山头(今白山风景区)一带筑塘,时筑时坍,却始终未放弃。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普济寺住持了尘在浙江提督陈杰等人资助下,筑成朱家尖香莲岙滩涂堤塘,围田上千亩。清嘉庆八年(1804),法雨寺僧人超尘得到浙江提督李长庚资助,继承郎和遗志,终于筑就朱家尖白山头堤塘,得田800亩。清光绪十年(1884),法雨寺僧化闻开垦海涂数百亩。光绪十八年(1892),僧人戒文、开如等筑成朱家尖众香塘,得田上百亩。因此,在普陀山各寺院的地产中,以朱家尖为最多。以普济寺为例,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有地520多亩,其中在朱家尖390亩;清道光十二年(1832),有地1700多亩,其中在朱家尖1200多亩;民国十三年(1924),有地1620亩,其中在朱家尖1361亩。 普陀山寺院的地产,早期多为僧人自种,到了清朝,出租的才多了起来。历朝以来,这些田地多是要交朝廷赋税的,除非是有些时期皇上予以恩免。如宋淳八年(1248),诏免租役。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朝廷免去普济寺、法雨寺在朱家尖、顺母涂筑塘已垦田3315亩,未垦田1553亩之赋税。为此,这年5月,两寺在朱家尖立了这块《恩免普陀钱粮碑》,碑文如下: 远广永 佛陀□济□□□石碑 普陀大寺常住自□桑□□□无斋田 潮祖老和尚开创兹山始愿开田于朱家尖土名润田者海□□蕙海庵二师尽心领众方圆开成虽云人力实有神助陆续置买四□□□拓成一岙山园田地数千百亩先后二十余年费过数千余金成功□□□□□□者荷蒙 皇上天恩全免合山赋役后立碑 大士圣火永为供众斋 田□□□□□□□□□本愿行人血汗阄分传典为此集众公议立石垂远如□ 另开香莲浦山 住山心明暨职事 前后公议治田耆宿僧 卓然 殿中 □庆 中兴 □□ 克功 晓初 □□ 辩□ 灵一 弘道 别疑 世沐 本微 延洪 允 明雨 大洪 康熙伍拾捌年 历史上,朱家尖与顺母涂是两个并不算大、各自孤立、人烟稀少的小岛,经历代人不断围垦才使两岛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最后在解放初终使两岛连成一片。在朱家尖围海造田的进程中,普陀山僧人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们前赴后继,代代相承,矢志不渝,在朱家尖的开发史上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