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法华庵 法华庵在泉州市区三教铺(今后城旅游文化街东端)宜春境内,是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净明派的宫观。 “法华”,原是经名,即“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谕达真空品第十六》记载:“……以言经名为法华,遍满虚空,普资仙道,接引迷惑,得出三界(即天界、地界、人间界),得睹上仙。”法华庵即以经名取之。 “法华”系属道教净明派,又称净明忠孝神仙道教,元代正式以“净明”为道教名称。 净明派主要流传于江西南昌地区,托称其道法出自东晋道士许逊。许逊的信仰由来已久,隋唐时期在南昌西山游帷观盛行的孝道派,即奉许逊为祖师。 游帷观始建于东晋,唐时称铁柱观,后改称“玉隆观”。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敕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并赐匾额“玉隆万寿宫”。宋元净明派就以江西南昌西山万寿宫为宗坛,成为净明道的传播中心。 净明道的教义宗旨以“忠孝廉慎,调养心性为基,内炼修养为本,外行符水炼度为用”。它顺应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需要,吸收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倡忠孝神仙。 南宋初,金兵压境,家国不宁。建炎二年(1128年),道士何真君祈请许真君救度,行授“度人净明大法”。于是周真公等人在玉隆万寿宫建立翼真坛,传度弟子500余人,形成新的道派。日后子弟云游四方。 南宋偏安东南,泉州遂城东方大港,出现了“市井十洲人”经济繁荣的局面。净明道和其他宗教一样,随着大量移民入闽,也相继传入泉州,因此,宜春境内的法华庵始建年代可推测为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 元初,在南昌西山又出现一位隐居儒士刘玉(1257年-1308年)自称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遇见净明法师胡慧起,预告净明大教将兴,五陵之内当出八百弟子,以刘玉为师,元贞二年(1296年)他又自称许真君亲降其家,授予中黄大道,八极度真诠和《灵宝坊记》。于是刘玉乃“开阐大教,诱诲后学”,以神授旨又教庄乡人,并为人祈祷禳解,一时从学者颇多,遂成新的净明道派,从其学说渊源,仍是旧净明道的创新发展。 明万历时,有彭又朔修道于南昌西山玉降万寿宫,据《逍遥万寿宫志》记载,该志卷十五有李鼎的《定宇天光记》,记中曰:“……时于鼎<作者自称>也方拥操箕在弟子之末。” 以上史料及“晋江县志”记载,法华庵的李仙公,即是李鼎,他是新明道的传道弟子,自江西南昌来泉州传道时,居泉州城内三教铺,建法华庵传授弟子,其时应时明万历(1573年-1619年)年间。 李鼎持斋法华庵时,相传能导师引辟谷。辟谷分为自然辟谷和人为辟谷。气足不思会,为自然辟谷。人为辟谷是不食烟火食,而食别的药草果实等类,亦称断谷。李鼎每晨向东吸杯水,端坐凝神,是属人为辟谷。一日忽辞众弟子,自己一人登上龟山,入狮岩端坐,弥日不食,定期与众弟子告别,后坐化于狮岩,弟子就其遗蜕朔像奉祀于狮岩,又另作栗主(神牌)供奉于宜春境内的法华庵,这就是后人尊称他“李仙公”。 法华庵应是泉州净明道派的中心,它历经兴废,20世纪80年代,国家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宜春的乡贤主动捐资在法华庵原址重建之。 法华庵坐东朝西,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由天井与大殿组成。 进殿的大门上嵌“法华庵”石匾额,大殿金碧辉煌,殿上悬挂“法华重光”字匾,殿宇雕龙画栋,鸟草翠飞,殿中石柱刻:“华严经声、钟声、声声升天庭;法助国事、境事、事事入地道”楹联。神龛中供春着重新塑造的李鼎坐像,其神态慈祥,使人追思这位不远千里从江西南昌来泉弘法的道人。□龚书群/文龚万山/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