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禅风 颂和谐——“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圆满成功
胡绍皆 王鸣明
对于家住粤北山区乳源市桂头镇的村民张大爷来说,2006年有两个没想到:一是7月15日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不仅冲毁了他的房屋和庄稼,也冲掉了他的全部希望; 另一个是,灾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包括宗教界迅速展开了赈灾救助活动。如今,他不仅住上了新房,而且多年的咳嗽也由省佛教协会请来的省城大夫免费作了治疗。当他提着一大袋免费领取的药品,从义诊地——桂头镇卫生院走出来时,笑容从深深的皱纹中展露出来,嘴里不住说:“活菩萨来了,活菩萨来了……”
这是记者2006年12月27日在广东乳源市桂头镇见到的场景,张大爷只是300多位义诊受益者中的一个,而让张大爷感激不已的这场“义诊”,则是自4月21日启动的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12月25日,广东省佛教协会还在广州举办了主题为“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学术研讨会。至此,持续8个月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在学术研讨和医疗义诊的交响中,圆满落幕。
契理契机 共建和谐
广东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禅宗优秀文化在广东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在南朝时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就从印度乘船来华,历时3年,备尝艰辛,于公元520年在广州珠江登岸,禅宗思想自此在中国生根,并由岭南传人中原。广州因此被称为“初祖西来地”。及至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在广东开创禅宗顿悟法门,使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而且远播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欧美等地。千百年来,禅宗文化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形态滋养着佛门弟子,同时也作为重要的精神资粮,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科学命题。广东省佛教界认为,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宗教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宗教实现自身信仰的重要途径。禅宗文化在许多方面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的明心见性、排除妄念、消除烦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促进人与自我的和谐;禅宗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及“恩”(孝养父母)、“义”(上下相怜)、“让”(谦卑和睦)、“忍”(只见己非,不见世过)等思想,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禅宗的众生平等观和“无情有性”说,如“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理念,则为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思想资源。因此,如何将禅宗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及生动活泼的文化特点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以达成“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现实主题,成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领域和新途径。
广东拥有众多的禅宗祖庭和历史名刹,保存了大量重要的禅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阐扬禅宗优秀文化,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推动下,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开展了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以此作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一种响应和践行。活动时间为2006年4月—12月,活动内容包括佛教音乐会,诗、书、画展,佛教文物、法器展,讲经诵经法会,学术研讨,禅宗寺院胜迹游,专题片拍摄和相关光碟发行等。全省18间重要禅宗寺院参与了系列活动,各显其能,各有侧重,各有亮点。这是一次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展示禅宗文化的大型系列活动,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反响之好,在广东佛教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亲自出席了活动开幕式,并对活动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禅宗文化提倡追求的和谐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精神主旨一脉相承,也与当今时代要求相吻合。广东借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成功召开之机,举办这次活动,践行了论坛提出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主题,行动及时,是全国第一个,立意准确,活动形式上亦有创新。
广东省民宗委主任温兰子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说: “广东佛教界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示,响应广东省省委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倡导,开展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是广东省佛教界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传承优秀文化、弘法利生,为建设文化大省发挥作用的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活动。”
禅风禅韵 异彩纷呈
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内容涵盖了禅宗源远流长的1500多年历史,涉及广州、深圳、韶关等10个市、18间禅宗重要寺院。活动不仅突出了禅宗优秀文化这个主题,还运用了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令参与者在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加深了对禅宗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体会。
4月20日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的“神州和乐梵呗交响诗大型音乐会”,拉开了“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的帷幕。4月21日,在千年古刹光孝寺举行了启动仪式。之后,系列活动在广东全省范围内铺开,18间禅宗寺院积极参与:或开坛说法,或结夏坐禅,或演奏梵乐,或展览书画,或举行传统武术表演,或组织体验农禅生活,或迎请高僧大德作现场开示,或举行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挖掘、整理和展示了一大批禅宗优秀文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全省佛教界共建和谐的交响乐章。
广州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韶关南华寺、云门寺,肇庆庆云寺,汕头灵山寺,潮州开元寺,揭阳双峰寺,云浮国恩寺举办的“历代高僧、名家书画暨文物展”,展出了一批珍贵文物及历代高僧大德、名人的墨宝,受到了广大佛教信徒的喜爱。省佛教协会和光孝寺成功举办了两场“粤海沐春风,梵音颂和谐”大型佛教梵呗音乐会,美妙的旋律令人陶醉,给人以“净化心灵”的感觉。云浮国恩寺举办的六祖惠能大型音乐剧,将中国的禅宗文化以西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融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受到观众好评。深圳弘法寺,梅州千佛塔寺举办的佛教音乐会,音品清净、平和、深沉、肃静、淡雅,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广州华林寺、深圳弘法寺等一批寺院举办的“禅宗历史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加深了人们关于禅宗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作用的理解。
由广东省佛协、光孝寺、南华寺与深圳视尊影视制作公司、广东电视台共同承办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重走唐僧西行路”,是系列活动中的一出重头戏。从7月19日至11月26日,两位现代“唐僧”——来自江西庐山东林寺的明贤法师和台湾佛光山的慧在法师,带着两岸四地佛教界的宏愿,沿着当年玄奘大师的足迹,完成了“重走唐僧西行路”的壮举。此举不仅让人重温了玄奘大师舍身求法的精神,对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12月25—26日,由广东省佛协和光孝寺主办的以“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可称之为系列活动的压卷之作。研讨会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精心筹备,收到全国各地僧俗两界递交的论文70多篇,其中71位作者与会,涵盖了政、教、学三界的代表。研讨会围绕禅宗与社会、禅宗文献、历史文化和禅宗思想4个议题展开,既有契理契机的现实问题研究,也有考镜源流的历史问题分析;既有融会贯通的文化阐释,又有条分缕析的文献考证;融历史考察与现实关怀于一炉,集义理研究与实践印证于一体。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对如何发挥禅宗优秀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与升华,对于推动广东佛教界进一步弘扬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禅宗经常讲“觉行圆满”,如果说以理论辨析为重点的学术研讨会是“觉”的话,那么,紧接着在粤北山区乳源县开展的医疗义诊活动,就是“行”。12月27日,在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带领下,广东省佛协和光孝寺筹集价值10万元的药品,组织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省妇幼保健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佛协慈善中医诊所等医疗单位的20多名医务人员,深入到7月中旬遭受过特大洪灾的乳源县桂头镇进行义诊活动,为当地受灾群众免费施医赠药。医疗队根据受灾群众的实际需要,开设了妇科、儿科、乳腺科、内科、皮肤科等门诊,一天之内为300多名村民接诊,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利己利他 圆满殊胜
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既是一件佛门盛事,也是一件文化盛事,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全省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被媒体誉为广东省2006年的一道文化大餐。该活动的成功举办,与广东省民宗委和各有关市、县(区)民族宗教部门的重视、支持和指导,是分不开的。事非经历不知难,作为活动的倡议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广东省民宗委主任温兰子在系列活动总结会上,说了这样一段充满感性的话:“今年是广东佛教界很不平常的一年,是积极进取,为促进和谐社会作贡献取得最好成绩的一年;是克服困难,在繁杂艰苦的工作中推进教务发展的一年;是经历锤炼,提升自我,加强自我建设的一年;是很有意义,很有开创性的一年!”
对于本次活动的成果,温主任也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一是达到了佛教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二是促进了佛教寺院的文化建设;三是推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首先是达到了佛教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在系列活动中,通过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现代公民道德,弘扬佛教教理教义和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挖掘展示多姿多彩的禅宗历史文化,广东佛教界进一步提高了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了自身建设,锤炼了自我,检阅了自我,提升了自我,达到了自觉、觉他,收到了利己、利人、利社会之效。
其次是促进了佛教寺院的文化建设。广东作为禅宗的重要发祥地,禅宗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这次活动挖掘、整理和展示了一批禅宗优秀文化,增加了信众对禅宗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了信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了寺院的文化建设,提升了文化品味,增加了文化内涵,寺院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烧香拜佛的地方,而是禅宗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宣传阵地和实践场所。
三是推动社会树立良好社会风尚。活动期间,各有关寺院积极发扬佛教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慈悲为怀、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社会慈善活动,彰显了佛教的社会价值,促进了社会和谐。继省佛协和韶关南华寺开办慈善中医诊所后,佛山仁寿寺、珠海普陀寺也于活动期间开办了慈善诊所。这些诊所免费为特困人群施医赠药,营造了一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社会氛围。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举,是一个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值得推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就此事批示说,佛教寺庙办慈善诊所是件好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推广。广州六榕寺、肇庆庆云寺、汕头灵山寺组织信众进行放生活动,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期间,因受台风的影响,广东省部分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粤北的乳源、乐昌是重灾区,大量房子被刮倒,大量农田被毁,灾民缺衣少粮。广东省佛教界闻讯后,积极开展赈灾活动,紧急为灾区筹集资金、物资和药品,为灾区群众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和帮助。据统计,7·15洪涝灾害后,佛教界在全省范围内为救灾投入了1400多万元,是近几年来最多的一次。
深化实PC 续写华章
2006年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为广东佛教史写下了精彩的一章。2007年,广东宗教部门和佛教界又将推出哪些新的举措,用以继续书写它的和谐乐章呢?温兰子主任认为,2006年开展的“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活动的主题非常好,要继续保留下来,但每年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2006年的形式是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动,2007年,推出“广东佛教界一十百千万行动”,把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着重落实在行动上和全省佛教界的广泛参与上。发挥积极作用不仅仅是做慈善公益,还有减少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调适情绪,净化心灵等。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发挥佛教的积极功能。
在广东省民宗委的指导下,2007年1月,广东佛教界已经以饱满的热情,迅速、广泛地拉开了“一十百千万行动”的帷幕,以继续巩固2006年活动的成果,深化、实化“弘扬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这一主题。
“一”是召开一次佛教活动场所管理经验交流会,评比文明场所,推动佛教深入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提高寺院管理水平,使佛教的管理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组织——个弘法团,每到一地就举行一次禅宗与和谐社会讲座,组织一次和谐社会的祈福法会,开展一次佛法咨询活动,体现佛教的教育、劝化、开导等功能。“十”是建立十个图书阅览室,十所文物展览馆,十座慈善福利院,十间慈善诊所,体现佛教的文化和慈善公益功能。“百”是指培训百名佛教团体负责人和佛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培训百名财务人员(包括当家),以提高佛教团体骨干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管理能力。“千”是要发动四众弟子去种植千棵树,放生千只动物,凸显佛教热爱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功能。植树不要拘泥于数字,越多越好;不限定区域,可以在寺院植,可以在社区植,还可以在山上植,每个场所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好活动。“万”是为万名病者治病和救助万名弱势群众,弱势群众不仅仅是老弱病残,还包括—些失去生活信心,遇到矛盾纠纷的人,要帮助他们调节心理情绪,走出心理阴影,化解矛盾及不和谐因素。当然,“一十百千万行动”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数字,这只是一个基本的目标,也是为开展活动指明方向,让大家积极参与。在实际工作中希望能够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越多越好。
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样一段启人心智的话:“禅是什么?禅是感恩、禅是包容、禅是分享、禅是结缘。禅是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一个有禅心的人,就是一个身心和谐的人。禅心的外化就是慈善事业,就是关爱社会、感恩社会。所以六祖大师惠能说,内不乱是定,外不动是禅。禅是一种生活态度,禅不是教你向社会索取多少,而是要你向社会奉献多少……”
明生法师说这段话时,我们正走在乳源县一段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品味明生法师充满禅机与智趣的话语,我们忽然理解了此次禅宗历史文化长廊主题——“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就能共建和谐美好社会”的内在关系:前者是内心,后者是外化;前者是觉,后者是行;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由此,我们也领悟到,构建和谐美好社会,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禅宗文化带给我们的心灵启示。
责任编辑 余 葶
摘自:《中国宗教》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