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观音画谱《慈容五十三现》版画研究
[ 作者: 高睿哲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清初观音画谱《慈容五十三现》版画研究
【英文标题】A Study of the Woodcut Paintings "Fifty Three Presense of the Goddess of Mer
【文章作者】高睿哲
【指导教师】沉以正
【文章页数】123页
--------------------------------------------------------------------------------
【中文关键词】观音|版画|清初|中西交流|出版文化
【英文关键词】Bodhisattva Avalokiteshvara|woodcut|early Ching Dynasty|Chinese and We
【中文摘要】《慈容五十三现》这套版画,自出版以后由清至民国屡有翻刻或影印本,足见其受社会大众欢迎的程度。其以精致而创新的风格,描绘了五十三种观音菩萨的不同风貌,多方面呈现观音菩萨像,因此可被视为一套观音画谱,在其出版意义上,如同历代竹谱、梅谱等画谱,在赏心悦目之余,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学画的工具书。中国历代制作过数不清的观音类佛教刊物,《慈容五十三现》与过去的佛教刊物不同处,乃是其中所描绘的观音,在造型上,不同于以往庄严肃穆、着重宗教劝化意味的观音像,转为描绘世俗对女性的理想形象;在内容意涵上,《慈容五十三现》描绘的观音形象,掺杂了许多民间宝卷故事的附会传说,以及交错引用正统佛经典故与禅宗语录,并不在意其中的教义矛盾性。总之,此书透过五十三尊观音像所传达的整体印象,并非严肃的宗教意涵,而是丰富的视觉感受。从这些方面可以观察到明末以来出版文化的大趋势:向视觉性靠拢的力量,已经逐渐凌驾一切,即使是宗教精神性的刊物也不例外,从《慈容五十三现》这件由佛教徒出资刊刻,却表现出世俗视觉品味的刊物,便可证明这点。《慈容五十三现》这套画谱有多种版本流传,版本间的书名与编辑稍有出入。就图像品质而言,目前所知最早的刻本应当是“上海图书馆藏刘洁敖先生捐赠本”(以下简称“刘洁敖本”)。但由于该本没有注明刊刻年代,因此对其出版年代的判断,便成为研究此套画谱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本论文中,笔者找到了西班牙Prato美术馆藏的法王路易十三肖像画,其与“刘洁敖本”中的洋人观音像极为相似,有传摹临仿的关系存在,因此可作为断代的依据。据此证据,本论文将《慈容五十三现》最早出版的年代定在清初,而非过去大部分学者所说的晚明。最后,《慈容五十三现》与其它画谱的关系也值得注意。在晚明至清末的诸多画谱中,有些图与《慈容五十三现》重复,按各刊物的出版年代,可得知有些是《慈容五十三现》临仿他人,有些则是他人模仿《慈容五十三现》,例如《芥子园画传》的清光绪刊本便收了十九幅《慈容五十三现》的图。借着种种在图像上与前后时代作品产生的连结,可看到在观音图像创新与传承的发展过程,此画谱具有关键性的角色。上述各项,是本文将对这套版画研究的重点,以下一一详述。
--------------------------------------------------------------------------------
【论文目次】
摘要 I
目次 III
图目录 V1
绪论 12
版本信息及内容介绍 92.1
目前流传版本 92.2 《
慈容五十三现》内容介绍 152.3
出版地 183 《
慈容五十三现》与其它画谱的关系 233.1
丁云鹏风格的拓展 243.2
与其它版画的关系 264 《
慈容五十三现》作为 清初观音信仰的一部份 314.1
与观音经典的连结 314.2
宝卷故事的影响 384.3
禅宗语录的影响 414.4
突破传统宗教刊物的形式 424.5
小结 445
从洋人观音像试析出版年代 475.1
西洋甲冑 495.2
对十六世纪末以降欧洲宫廷男性时尚的考察 515.3
欧洲十七世纪中叶版画的影响 555.4
西洋版画入华途径探讨 605.5
小结 626
结论 65参考文献 67
附录一 73
附录二 75
附录三 85
图版 93
--------------------------------------------------------------------------------
【参考文献】
古籍:
(姚秦)鸠摩罗什译本,张松辉注译,《新译妙法莲华经》,(台北市:三民,2005)。
(唐)实叉难陀,杨维中注译,《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台北市:三民,2004)。
(明)丁云鹏,《观音二十二圣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明)丁云鹏,《明代木刻观音画谱》,(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汪廷讷编,《坐隐弈谱·坐隐图跋》(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2001)。
(明)汪砢玉,《珊瑚网》,“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文版”(香港:迪志文化,1999),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明)胡应麟编,《观音大士慈容五十三现象赞》,(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78)。
(明)胡应麟编,《观音大士慈容五十三现象赞》,(台北市:广文书局,1980)。
(明)胡应麟编,《观音大士慈容五十三现象赞》,(台北市:华正书局,1974)。
(明)朱存理,《铁网珊瑚》,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文版”(香港:迪志文化,1999),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明)董其昌,《容台集》,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文版”(香港:迪志文化,1999),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明)蓝瑛、(清)谢彬编纂,《图绘宝鉴续纂》,收于《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文版”(香港:迪志文化,1999),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6年5月8日检索结果。
(明)顾炳 辑,《顾氏画谱》(石家庄市:河北美术,1996)。
(清)王安节撰;巢勋临,《芥子园画传》(台南市:王家,出版年不详)。
(清)刘源,《凌烟阁功臣图》(石家庄市:河北美术,1996)。
(淸)和珅等奉敕撰,《大清一统志》,卷八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文版”(香港:迪志文化,1999),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现代中文书籍:
Michael Sullivan,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南京市: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三浦权利,《图说西洋甲冑武器事典》,(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方邹怡,《明清宝卷中的观音故事研究》(花莲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2)。
王光镐,《明代观音殿彩塑》(台北市:艺术图书公司,1994)。
王桂平,《家刻本》,(南京:江苏古籍,2003)。
王德毅,《清人别名字号索引》(台北市:新文丰,2001)。
北京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画像拓本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第9册。笔者按:《观音特展》页198注2与4均将《北京图书馆藏画像拓本汇编》书名误写为《北京图书馆画像拓本汇编》。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
白晓朗,马建农主编,《古代名人字号辞典》(北京市:中国书店,1996)。
李林,《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李富华释译,《楞严经》(高雄县大树乡:佛光,1996)。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李际宁,《佛经版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市:学海,1997)。
周心慧,《中国古代佛教版画集》(北京市:学苑,1998)。
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上海市:上海人民美术,1988)。
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1984)。
周芜编,《中国版画史图录》,(上海市:上海人民美术,1988)。
尚恒元,孙安邦,《中国人名异称大辞典》(太原市:山西人民,2002)。
侯清泉编,《贵州历史人物》(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原田二郎、丹野郁原,《西方服饰史》,(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观音特展》,(台北市:故宫,2000)。
张撝之,沉起炜,刘德重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市:上海古籍,1999)。
张总,《说不尽的观世音》,(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张总,《说不尽的观世音》,(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郭惠美,《芥子园画传及其版本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94)。
费赖之着,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北京市:中华书局,1995)。
贺世哲,《法华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黄裳,《清刻本》,(南京:江苏古籍,2003)。
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市:上海古籍,1988)
赵尔巽,《清史稿》(台北市:新文丰,1981)。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北京市:人民美术,1985)。
郑梁生;吴文星;叶刘仙相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六卷)》(台北市:三通图书,1984)。
郑梁生;吴文星;叶刘仙相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台北市:三通图书,1984)。
薛冰,《插图本》,(南京:江苏古籍,2002)。
释东初,《东初老人全集》之4,(台北市:东初,1985)。
释圆香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台北市:佛光,1997)。
靑山定雄,《读史方舆纪要索引中国历代地名要览》(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75)
中文期刊:
方广锠,《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1997/07),页211-232。
吴孟雪,曾丽雅,《利玛窦及其会友在江西》,《国际汉学(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页233-254。
林圣智,《明代道教图像学研究》,《美术史研究集刊》6(1999.03),页131-194+243。
马孟晶,《耳目之玩--从“西厢记”版画插图论晚明出版文化对视觉性之关注》,《美术史研究集刊》,13(2002.09),页201-276+279。
梁工,《基督教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3=25 (1998.09),页63-69。
莫小也,《从《诵念珠规程》到《出像经解》—明末天主教版画述评》,《文化杂志》38(1999.春),页107-122。
莫小也,《欧洲传教士与清代宫廷铜版画的繁荣》,《文化杂志》45(2002.冬),页93-116。
陈清香,《观音菩萨的形像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三期(1973.05),页57-78。
杨维中,《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哲学门》4:2(2003),页1-14。
叶农,《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与明清之际西画东来》,《文化杂志》,50(2004. 春),页117-124。
蒋元卿,《徽州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安徽史学通讯》(1958:1,总6),页35-44。
外文书籍:
Arthur K Wheelock [et al.], Van Dyck paintings (Washington: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in association with Thames and Hudson, c1990, 1991.)
Hind, Arthur M., A history of engraving & etching from the 15th century to the year 1914 ; being the 3d and fully rev. ed. of A short history of engraving and etching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63), P20.
Lin, Li-chiang(林丽江),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ua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Marsha Weidner ed., Latter Days of the Law: Images of Chinese Buddhism, 850-1850 (Lawrence, KS: Spencer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Kansas, 1994.)
Michael Sullivan, “Some Possible Sources of European Influence on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Paint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Painting(Taipei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1972.)
岛田修二郎,《中国の说话插绘について》,收于《中国绘画史研究》(东京:中央公论社,1993),页516-38
电子资源:
二南堂工作室。2006年6月1日。.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6年5月30日。
。
北方网。2002年4月19日。天津北方网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27日。
。
东方文化艺术网。华尔森集团?北京五方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06年4月27日。
。
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2006年5月25日。(【附录二】所查询的禅宗语录,皆由此网站查询,所查到之个别书目全部列于【附录二】后。)
释永本。《法华经注释书文献概介》,《佛教图书馆馆讯》39(2004.09)。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2006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