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与环境保护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与环境保护

  作者:演新法师

  关爱生灵,保护环境,看蓝天、白云、绿地、魅力大自然。

  依始长河,犹如往昔古老的舟车,乘载着历史文明奔赴在万有时空中,随地球自转时速穿越了地平线,当具足新篇光演剧幕再度上映时,已进入科技辉煌腾达的网络年代,铺天盖地数字化信息迎面而来。从前挎着竹筐上街买菜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已荡然无存。然而,城市的上空漫天飞舞的却是工业塑料袋,成了人们的烦恼源,是因人们舞动现代节拍太快,还是时代进步的路上设置了路障,挡住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想象,现代商业经济市场化的吸引力太大了,利见得多了,意就自然会变少。古典佛教真理就在这时代的节奏中被模糊了性质概念。

  早在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已经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人类的生存空间、自然环境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近代工业革命中继续升级。说到这里我想正确阐述这个实事观念,我们的原始发展文明时期尚未有影响大气层质量、自然环境,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摄受一下佛教的这一真理(公元前623年),释迦世尊出世,毕生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学派,破译宇宙生命后又以怎样的教义让我们来持衡这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呢?

  世尊毕生讲法49年,八万四千法门中的每个法门、每部经论都以人热爱大自然、广度众生、普度众生、一切都为众生的主导思想教育,教化人类能给予自然、生灵怎样的和谐空间来生存的理论,而现代人类在环保意识上的不作为,肆无忌惮的乱砍乱伐,原始森林破坏,野生动物惨遭杀害,珍贵动物灭绝,濒危物种消失,其数目之大,人为的重工业污染源、有害物质增加,造纸,化工等众多废气、污水排放,大气层出现空洞,冰山在融化,空气、水源、土壤等承受有毒污染物侵入,导致空气质量极度的下降,人们生活环境恶化日益加剧,在不同程度上人文生态区域的自然质量失衡,如此发展下去,人类享用46亿7千万年所成就的星球生态尽在人为的潜意识中被摧毁。

  今天我们这个地球的海洋部分污染,自然环境的污染,人为的工业破坏非常严重,若不及时改善,再过几十年后地球上的水不能喝,有毒物质的侵入,水有毒、空气有毒、质量不达标,这个美丽的大自然就再也不能够适应生命的存在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各学界的高度关注,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的和谐规律,而我们生存的环境直接影响乃至于决定我们的苦乐,因此环境保护事关重大。

  《阿含经》云:“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减则彼减”这是佛教的缘起理论思想,它告诉我们一切现象之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世间的一切皆适应万类生长相依相存,每一个体系、每一部分都要依赖於自然的孕育,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而人类的一切相对又会与外界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和自然相互依存生命全体与环境是一体无二的,故大乘佛法中所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说:“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精神与物质的东西溯其根本,出自一源,则无不归一,这也是禅宗佛法上常讲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川草木悉有佛性,黄花翠竹皆是真如,表情的草木与“有情”的人类一样也具有生命灵性,也需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对环境和发展空间进行保护,这一点,毋庸置疑,刻不容缓。

  佛教流传於世间,是以人类为中心,且契合时机的教法,它重在菩提善道,仁慈、愍爱,无论是人、飞禽走兽乃至昆虫蚂蚁,一切生灵均存在着大自然生态的动向、表象,为生命者佛陀教理认为都不可伤害。甚至看到他人杀害生命要及时阻止救助,这就是佛陀倡导的慈悲救世“即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千万不可杀害,要慈心不杀,慈以与乐悲以般若”的思想教法教化后人,这种仁爱的教义正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是相通的,在佛教看来,如果人类能够慈心于仁,不互相残杀,那么各种生灵能够安顺天然,世间就没有争斗、仇恨,我们生存的环境就可得到保护,就会均衡平和人们生存的氛围。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它一直在治心教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五蕴悉从心生:“心净故自然净,心染则环境染”,如果人人都能遵循佛教的“悲以般若,慈以与乐的态度”,那么我们将会有一个很好的环境。

  因此,佛教主题倡导的戒杀护生,热爱自然的广大菩提理念来维护生态平衡,如佛教寺院举行的大规模放生法会活动,在寺院附近的旅游景点放生,其意义就是给予人们警示,人们的思想用心灵净化环境,拒绝使用白色垃圾用品,保护环境。以此来向人们展示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播,增强人们的环境管理、道德风尚,例如放生活动足以证明对环境保护起到了好的宣传作用,不但可以将大量的珍奇鸟类,野生动物放归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佛教徒的教义宗旨。

  《四分律疏》云:“无论是人或者是动物都认为生命的生存比什么都重要!”人类或众生在临往生的刹那是非常畏惧、痛苦,可见生命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动物亦是如此,在自己生命危难时为这世间之美、不忍离开自然而感到可惜而挣扎,所以说,爱惜生命,哪里还有人或动物之分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避免杀之缘,有一句话说的好,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学佛弟子,不但要戒杀,还要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倡导众生平等,自然和谐,佛陀又制出家人一定要蓄流水囊,饮用水时一定要过滤以后才可以喝(因水中亦含有小生灵),可想佛陀为此做的多么细心,这些都是佛陀慈心中流露出来的。故《涅槃经》云:“慈悲即是如来!”古人对于微细的生命尚且如此,慈悲爱护,更何况对大的飞禽走兽,那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的智慧虽然超越了各生灵,但也不要故意去伤害它们,《华严经》云:此杀生之罪,应得果报,体弱多病,生命苦短。这是因果律,可能有人不相信因果,可事实上因果且真的存在,这是很微妙的理论。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这因果的规律之上,它是人类生命之所系,生活环境之所依,如果人类都能把佛教的“戒杀护生,热爱环境”的这一理念发扬传承的话,那么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也就能够得到保护,残害野生动物,滥伐林木,乱丢废弃物等不良现象必将大大减少这对保护自然平衡,环境不受污染,维系人类生存环境也相应的得到落实,人们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会使天更蓝、气更净、山更青、水更绿,何乐而不为呢?

  宋孝宗原道辩中有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也!”我们人类应重视的是放弃对自然界的贪婪攫取即:尊重自然生灵,关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是佛教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主张,缘起共生,在保护环境方面提倡万物共生的基本理论。

  佛教徒的使命是:“弘法利生”。而弘法的目的也就是利生,利自然,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也即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使佛教徒首当其冲的做好环境保护的使者,人与一切动物、植物间要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不随意捕杀动物,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保护水质,使空气免受污染,让沙漠变成绿洲。这是我们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在大自然界的一切有情生类,它的感知与人类是相同的,都有良好的生存的欲望,而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蛮横地剥夺了大自然所赋予其它生命的生存权力,这有背于“苍生有好生之德,人有怜物之情”的常理,众生心净,则国土庄严,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实践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谁都有义务充当保护自然环境的大使,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做起,以个人担任环境保护,你就是环保思想的主义者,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把这种关爱当成自身的责任,多去解读、了解佛教在众经论中蕴含的宇宙真实性,大自然是我们生命空间的全部。只供于我们赖以生存的,不能恶意破坏。

 
 
 
前五篇文章

佛教与中国印刷业

佛教造像琐谈

佛教造像艺术之路

佛教哲学简论

佛门擎天一柱——巨赞法师生平事略

 

后五篇文章

佛教艺术之道

潮汕庵寺一览

佛教艺术与民俗艺术的看法

佛教艺术概说

佛教艺术——佛像特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