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艺术与民俗艺术的看法 邱忠均 我一向特别喜爱民俗艺术,昕以在艺术创作上选择了阪画。从剪纸方式到木刻水印,很多时候不仅技法受民俗艺术(如剪纸、友影、陶艺、年昼、彩塑、刺绣……)影响,内容也多半与风上民情有关(昔日乡土风景、民间信仰、年节喜庆图象、门神、十二生肖,以至几年来专以佛教图象为主)。在我的感觉,昕谓纯粹绘画,往往不若民俗艺术率真、朴实而有天真的流露。民艺比较富於生活的内容,令人觉得亲切而温馨,不是矫揉造作的美术品可比。虽然民艺的作者大多数是无名的,但在我眼中,他们是与世无争的素朴艺人。他们的创作,只是为满足其心灵而发挥,或为生活上某种需要而营造,原不曾有意当一名艺术家,这是何等可爱可敬。 中国人常以「雅」「俗」论画,好像俗是雅的对立,意谓俗就是粗俗、低俗、恶俗、鄙俗,是不好的、不人流的意思。其实,「民俗」二字连在一起,意思就有昕不同,乃是普遍性的意思。民俗是民间普遍的习尚,民俗艺术是健康的表现,如我国寺庙建筑的各种石刻、木雕、泥塑、嵌磁等都备极华丽,戏剧服饰的刺绣色彩极为丰富,木刻年昼简练豪健,陶瓷釉彩光泽灿烂,都是强有力的表现,这些都使我相当激赏和陶醉。 明复法师在(禅的内涵与艺术的关系二文(《佛教艺术》第四期761016中谈到各种艺术工作者受禅的影响时曾说:“……须知这些行业中,包括天津杨柳青与扬州桃花坞年画的民俗画家,和杭州三天竺、苏州灵岩山画水陆的宗教画家,这都是现代社会的新宠,不容忽视的人物。一又说:「艺术非任何人所得独占而私有……我们以为禅与艺的成就,都须要恢宏的气度与远大的眼光来作基础。」 去年九月的大陆佛教艺术之旅,看过许多雄伟的古利建筑,大殿中的大佛和壁画(如大佛光寺的五百罗汉、下华严寺的不同画廿一幅,包括释耸为七处九会讲说《华严经》图)以及多处石窟佛教石雕作品,使我联想起古代那些制作佛教艺术的画师和雕匠,他们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甚至为发心制作不考虑生活及生命,这种虔敬且付出相当毅力和心血的精神,不禁令人钦佩。我们知道,自从有佛像制作以来,虽是模仿人类的基本形体和姿态,却不是现实的人身,为了加强佛教理想象徽,有了必要的变形,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规定,也就是把释耸从人的姿态出发而达到超人的姿态,成为一种理想化的象徵。同时,一些大佛像并非普通人有能力建造的,只有像帝王一类身分的人物才有可能。因此,大佛也间接反映了统治者的权势,即如云岗石窟中的昙曜五窟大佛,据说是模仿北魏帝王的姿态而造的。又有人说,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大唐皇帝的象徽。不论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是因为当年王朝倾国家财力经营,实不可能出现如此壮观的大佛石雕作品。以上仅就佛教制作缘起和财力而言,更重要的是成千上万历经多少年代在佛像上实际参与绘制雕刻的师傅,他们从现实的生活裏体悟,从宗教信仰的恭敬中,塑造心目中的形象,再加上本身的艺术素养和制作技巧,将无比崇高与尊贵的佛陀净土表现出来。我们看到许多石窟或石碑的图象下面或侧面,都剔有「邑子XX为亡母或亡父超度敬造供养」等字样,我想是当时老百姓视经济能力聘雇一些雕刻师傅,依自己意愿雕造佛菩萨,以求庇佑。有钱人所造石窟大些,佛像也繁复些,钱少的则雕单耸而简单的小石窟。我发觉很多小石窟的佛像造型都差不多,想必是出於同一批师傅之手。 这点,不管是佛教艺术或民俗艺术,都是相通的。我是一个比较注意民族性格及形式表现的艺术工作者,因此对民俗艺术品也特别重视与珍爱。大足北山及宝顶山石窟中彩绘的石雕及几座寺庙壁画——尤其是下华严寺的壁画(出诸清光绪年间匠人之手,经一百多年,色泽不变),表现出特有的造型形式美,及鲜明艳丽的色彩,特别令人感动,也特别扣人心弦。这实际上是旧时代社会传统生活下民间彩绘的典型。一般民间彩绘的工匠,都是本著受业师傅的画稿,世世代代传摹下来,这些图像最常见的有佛像、菩萨像、十殿闾罗、地狱图、六道轮廻、慈航普渡、三清像、西方教主像等,包含佛、道、儒的题材。所以,严格说来,部分佛教艺术是属於民俗艺术的范畴。虽然塑造宗教题材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古代艺匠们以其高超的技艺和坚实的生活基础,把强烈的意念融入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往往突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闪烁出生活的光辉,比如大足北山石刻富有人间情趣的「媚态观音」、「水月观音」及宝顶山富有禅意的「牧牛图」、「养鷄女」、「吹笛女」等,造型朴实,含意深刻,令人感觉亲切。由此可见,虽是同一题材,随时代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制作者可有不同的表现,仍有创新的空间。 民俗艺术有它的特性,与一般正统国画讲求淡雅风韵意境者有所不同。在布局方面,民艺多出现左右对称的形式,且画面重重叠叠,排排比比,繁复又热闹。在色彩方面,民艺常大红大绿,金碧辉煌,艳丽绝伦,多半采用红、黄、绿、蓝等数种原色,配置起来,显得特别高贵庄严。在内容方面,除了以宗教因果报应之外,教忠教孝、劝人为善的题材最多,表面看来,虽不若文人画那样富有文艺气息,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广大群众昕共同了解、认知的意识层面。同时,不管民俗艺术或佛教艺术,往往不是个人的创造,乃是集合众人智慧与能力在同二恿识和理想下的共同创造物,是历代民间艺人前仆後继而完成的集体创作。这种集体创作的艺术品,北起信手拈来而完成的绘画,实在来得伟大而影响深远;凌驾一般纯粹绘画之上。就拿国画来说,能流传数百年的已属难能可贵,上千年的可说凤毛辚角。但是民俗艺术及佛教艺术文物,无论是石雕、木刻、泥塑、彩绘壁画(如敦煌的佛画、经变)等,上千年的却此比皆是。而我国的文物除开这些,又能剩余多少? 民间师傅的通俗艺术品,虽不属於中国绘画的正统,却普遍流传於广大民间,深入每个人的心匠,千百年来它已融汇成民间百姓生活中精神表现的一部分。有识之士实不应忽视这些有血有肉的艺术主流,如果仅将少数士大夫所作的所谓纯粹绘画来涵盖整个中国绘画史,那是一种偏见,也是莫大损失。历史文物是无价的宝藏,无论佛教艺术或民俗艺术,在今天看来,它的价值和故宫珍藏的文物应该无分轩轾。我们绝对不能再轻视或糟蹋,应该及时加以保存珍惜,同时予以发扬光大。 最後,提出两点供大家深省与努力: 一、今天,佛教艺术与民俗艺术在师徒传承方面,发生严重的断层危机,艺术水准明显低落。我以为应鼓励艺术家多参与民间艺术,全心投入民俗与佛教艺术的创作行列,让上层艺术与民间艺术相互汇合激荡。换言之,上层艺术在吸收民间丰厚的滋养形成文化尖端之後,应回流民间,以形成整体文化上下对流、活力源源不断的文化体系,使「雅」与「俗」二种文化相辅相成,未来在各自的艺术境界上更上一层楼。 二、在看过古人的石窟佛雕及古利古塔建筑、壁画等伟大艺术品後,相信每个人的血液里都翻涌著激情与自信,艺术工作者今後应建立古代艺匠兢兢业业的精神,效法他们的恭敬心和责任感,来丰富自己的艺术生命 三、古代既然有如此丰富、精美而伟大的佛教艺术作品,我们该及早作有系统的整理与介绍。希望政府及民间企业大力提倡和支持专门性的佛教艺术期刊。 摘自《慧炬》第320-32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