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名僧学者、文人墨客游览五台山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名僧学者、文人墨客游览五台山

  “唐僧”高徒窥基东游五台山
  窥基(632—682),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祖籍山西朔州,生长于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他是“门神”尉迟敬德的侄子,由于官场的冷落,窥基随唐僧玄奘出家于长安弘福寺,后于慈恩寺协助唐僧译经,成为唐僧思想和衣钵传人。他一生译经达百余部,故称“百部疏主”,其佛学成就堪与唐僧媲美。
  唐咸亨四年(673),窥基法师第一次游历五台山,他在五台山瞻谒金容,礼拜文殊,参观寺宇,同时“化黑白五百余人”,传法布道,开辟唯识道场。这是五台山佛教史上首次传入唯识宗。约在永隆中(680—681),窥基法师二上五台山,住在华严寺,时间达一年有余,不仅为五台山塑造了十几尊弥勒像,而且亲自书写了金字《般若经》一部,从而开创了五台山僧俗信士写金经的先河。与唐僧西游相对应,窥基是东游五台山,显然是把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寺来看待的。窥基法师离开五台山的原因,主要是“有诏旋京”,结果于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圆寂于慈恩寺译经院。
  一代文宗元好问礼赞五台山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元之际太原秀容人(今山西忻州市忻府区)。他是金元之际的文坛盟主。
  公元1254年夏天,65岁高龄的元好问游览了五台山,此行他写下了20多首诗歌,以此礼赞五台山。在《台山杂咏十六首》中,开篇第一首便说:
  登临夙有故乡缘,试手清凉第一篇。知被钱郎笑寒乞,不将锦绣裹山川。
  此诗表达了他对五台山向往已久,字里行间洋溢着欣喜之情。他不想用糜艳的词藻去描绘它,只想实实在在地记下这里的景观和他的感触。接着描写了五台山的气象和景色。
  一国春风帝子家,绿云晴雪间红霞。香绵稳藉僧鞋草,蜀锦警看佛钵花。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石罅飞泉冰齿牙,一杯龙焙雪生花。车尘马足长桥水,汲得中冷未要夸。
  他用“一国春风帝子家”形容“绿云晴雪间红霞”的奇异美景;用“蜀锦警看佛钵花”、“百草千花雨露偏”、“谁家随步得金莲”,表现五台山的草木花卉繁茂艳丽;用“汲得中冷未要夸”衬托五台山泉水的清冽甜润,这些都是神采飞动的惊人之笔。这里还有挺拔在山涧的“凛凛长松”;悲啸在树梢的提壶芦鸟;放牧在山间的成群牛马;插入云天的皑皑雪峰,真是一个神奇秀丽的清凉世界。
  元好问对五台山佛教有赞扬和期望:
  兜罗绵界宝光云,云际同瞻化现身。解脱文殊俱有说,是中知有木强人。热恼消除佛作缘,山头冰雪过尖天。法王悲智无穷尽,更看清凉遍大千。灵蛇不与世相关,时复蜿蜒水石间。何处天瓢待霖雨,一龛香火梵仙山。
  但也有怀疑和批判:
  真向华严见化城,翻嫌金屑翳双明。恶恶不可恶恶可,未要云门望太平。
  元好问游览五台山时,与僧人超禅师和普安禅师建立了较深的友谊。在《超禅师晦寂庵》中他说:
  无波古井静中天,三尺藜床坐欲穿。一语调君君莫笑,妙高峰顶更超然。
  他对超禅师的静心苦修,虽然表现出赞赏,但却是在开玩笑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说明他们交往很深。在另一首《赠答普安师》中他又说:
  入座五台景趣新,因君乡国重情亲。金芝三秀诗坛瑞,宝树千花佛界春。闻道旧传言外意,忘言今得眼中人。种莲结社风流在,会向兰舆认后身。
  虽然普安禅师也是一位诗僧,他与元好问同乡,诗做得很好,不仅“种莲结社”与社会名流交往,而且出入乘坐“兰舆”,难怪元好问把他比作山上的灵芝草,一年三秀,在诗坛放射着光辉。元好问游览五台山所创作的这些诗歌,不仅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也为五台山佛教圣地增添了不少光彩。
  阿尼哥修建五台山大白塔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象征。但它的修建人却是尼泊尔人阿尼哥,由此谱写了一曲中尼友好交往的赞歌。阿尼哥(1245—1306),一作阿尔尼格尼,字西轩。尼波罗(今尼泊尔)国人。以绘画、雕塑和铸像著名。元朝中统元年(1260),他随尼泊尔80名工匠到吐蕃(今西藏)建造黄金塔,深受帝师八思巴的器重。第二年黄金塔成,八思巴收他为弟子,并带他见了忽必烈。后阿尼哥在五台山住了13年,在督建万圣佑国寺的同时,设计建造了塔院寺的大白塔,还修建了北山寺。这样,雄伟瑰丽的大白塔便成了五台山的标志。后大白塔几经修葺,但其风格依然未变,基本保持了原貌。
  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五台山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亦作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属江苏)人。因见明末政治黑暗,乃不入仕途,遍游祖国山河大川,前后达28年,足迹遍苏浙贵皖齐晋陕冀等17省,撰成《徐霞客游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大旅行家。崇祯六年(1633)八月初四至初八日,他游览了五台山,并写下《游五台山日记》,收入《徐霞客游记》中的《游名山记》。他是从河北阜平过龙泉关登长城岭而上五台山的。在他的笔下,五台山“流泉淙淙,幽靓绝”,“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佛俱金旎檀,罗列辉映”,“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真是美不胜收。这仅2000余字的游记,足以表现徐霞客的风采。
  六世达赖隐居五台山观音洞
  在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的栖贤谷口北侧,有一观音洞,相传与六世达赖有关。
  据传,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解送京师时,在途中的青海隐循,后至五台山避难。他选择了一个隐蔽在半山顶的洞穴隐居,一住六年,修金刚法。据传:在修持期间,仍按藏俗以吃牛奶为主而不吃山中之物,所以附近杨柏峪村一个小姑娘常来给他送牛奶。一天,达赖要用一金丝线绣一观音像供奉在洞内,这时小姑娘进来说,村中有巧绣者,只要师傅将像之大小和模样告知,明天就可绣好送来。第二天,小姑娘果然携来了绣好的观音像,与达赖想像中的一模一样。达赖感到奇怪,觉得这个小姑娘一定不是凡人,思想之间一转眼小姑娘就不见了。达赖要给观音像开光,其像自言:“吾光自开矣!”达赖恍然大悟,此乃观音显化,乃发愿在洞下空地上建一寺,即名观音洞。现在洞内供佛像,外罩玻璃,成为参观者瞻观的圣迹。洞内积水为池,甘洌异常,虽终年不见阳光,也不腐、不溢、不涸,成为善男信女到五台山必饮的观音菩萨圣水。观音洞由此声名远扬,尤其在蒙藏佛教徒中享有盛誉,他们朝拜五台山时,观音洞是必到之地,都以能饮“圣水”并一睹观音圣迹为荣。
  大思想家傅山览诵五台山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号朱衣道人、真山等。山西太原阳曲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大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和诗人,又是反清复明的一位志士。他上过五台山,并留下许多诗作。
  康熙元年(1662)六月(也有说是顺治三年的),傅山先生“仓皇一登”北岳恒山后,在返回途中顺便游览了五台山。他首先观赏了中台风光,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中台》:
  中台五六月,积雪在经厨。阒梵木鱼瘦,斋钟麦燕腴。雾云堆冷絮,花草存寒〓。信是清凉地,中烦独不除。
  写出了清凉圣地“阴崖积雪夏生寒”、“瑶草天花处处逢”的自然景观和他那“中烦独不除”的感受。这就告诉人们,清凉解烦的佛教圣地也泯灭不了他那坚定的反清复明思想。
  接着,他又登上了海拔3058米的北台叶斗峰,写下《北台龙祠》:
  斗柄那伽藏,连天海雾蒸。非人来水怪,缔影轻足香僧。潜德谁能豢,嗔心佛可盟。莲花悲相好,身作毒龙曾?
  他看了北台云雾、金井灵迹,又礼谒了如来和菩萨,发出了佛菩萨只能降伏嗔心、忍辱负重,而不能培养斗争精神的感叹。在参观了万年冰后,傅山先生沿着中台、西台之间的蜿蜒小道向南走去,顺便参观了万历十四年(1586)新建的万佛琉璃塔的狮子窝——文殊寺。当他来到这里时,已是傍晚时分,他看到了夕阳照耀下的一片金黄色的松林,听到了玉溪淙淙的流水声。参观文殊寺时,他想到万历年间敕建该寺时僧人们的高兴快乐,现在他却看到的是被清军毁坏的败寺和僧人的哭泣,不免就回想起了当年的大檀那——神宗皇帝。所以,在晚上休息时,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在薄梦中仿佛又看到了点着明灯的佛阁,听到了在云雾沉沉的黑夜里僧人敲响的钟声,不免发出“裂天鸣佛子”的呼唤和“击塔一生龙”的希望,遂随口吟出了《狮子窝》一诗:
  斜日淡金松,松林响玉淙。新兰欢祝国,败寺泣神宗。梦薄明灯阁,云沉黑夜钟。裂天鸣佛子,击塔一生龙。
  可见,他上五台山的目的,就是想动员僧人继承真宝和尚抗金的爱国精神,进行反清复明,但结果却令他失望。此后,五台县乃至全国各地的反清斗争逐渐地被清兵平息下去了,中国成了满清贵族的一统天下,傅山先生也就一直在方外逍遥。
  大学者顾炎武考察五台山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博学多才的大学者。他生于江苏昆山县,死于山西曲沃县。他不仅游览过五台山,而且对五台山的地理环境和五台山佛教进行过深入研究,是五台山佛教研究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人物。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庸,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4岁就参加了当时东南一带进步知识分子的组织——复社,反对宦官。清兵南下,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考察风俗,搜集资料,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又在五台山之北垦荒,从事农业生产。据张穆的《顾亭林先生年谱》说,康熙二年(1663)正月,顾炎武自平阳登霍山,至太原,访傅山先生。别后,北上游历五台山,写下了《五台山》七绝一首和《五台山记》一篇。其《五台山》诗曰:东临真定北云中,盘薄幽并一气通。欲得宝符山上是,不须参礼化人宫.从这首诗看来,顾炎武既没有赞叹文殊菩萨,也没有歌颂五台胜境,而注重的却是五台山的地形及战略上的重要意义。《五台山记》是顾炎武在实地考察研究了五台山的地理、历史之后写的一篇考证性的文章。
  顾炎武所作的考证,对五台山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顾炎武不仅考察了五台山的地理、佛教,而且也提出了开发利用五台山的观点。史载他“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应募垦荒。同事者二十余人,辟草莱,披荆棘,而立室庐于彼”。因为“雁门之东、五台之北”正好是滹沱河畔,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耕种。顾炎武垦荒五台山之北,长期以来被人们说成是建立反清起义基地的行为。诚然,顾炎武和其好友傅山都曾有过反清言行,但在清朝定鼎22年后,他们已从早期的以反清斗争为主转向从事学术研究了。
  梁思成重新“发现”五台山
  五台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但从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全方位地落伍于西方列强,中国文化特别是五台山佛教文化便在相当程度上湮没无闻了。而把五台山重新推向世界,其功当首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古建筑学的奠基人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维新运动领袖人物和学界泰斗梁启超先生的长子。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曾断言,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非日本人不可,中国人难当此任。一位日本人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书中公然称:唐及唐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已不存在,只有到日本奈良才能见到。梁思成先生看后十分气愤,一种为中华民族正名的决心从心底升腾而起,毅然赴美国专攻建筑学,学成归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开始全面研究中国建筑史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个资料里记载说,有一座大佛光寺为唐代建筑,仍然存世,使他心喜不已。1934年,他在北京的一个展览会上,看到一幅蓟县独乐寺的照片,他便到实地进行了考察,证明它是由山西人——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督建的,但主体建筑已不存,现存为公元981年再建。这为他发掘更早的古建筑实例增强了信心。此后,他陆续考察了100多座寺庙,收获颇丰。不久,他在一本外国人写的《敦煌石窟目录》一书发现了一帧“五台山图”,图中有大佛光寺,印证了以前的记载,他便下决心要到山西五台山寻找佛光寺。1937年6月,他不顾国际国内形势的日益严峻,毅然从北京坐火车来到太原,稍事休息便乘汽车到达五台县城,骑上毛驴向豆村镇佛光山进发,终于于1937年6月26日“发现”了佛光寺。经两天考证,他于28日从佛光寺现存东大殿梁桩上和碑碣上找到了佛光寺建于唐代的确凿证据。“先有佛光寺,后有五台山”。梁思成经过认真考证,认定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是唐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作,堪称“唐代四绝”:即唐代建筑、唐代塑像、唐代壁画、唐代题记。佛光寺及五台山的重新被“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国内外,梁思成先生把这一消息用电话传到北京一家报社后,北京新闻界马上予以介绍报道,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1961年,佛光寺与北京故宫、颐和园等一起被国务院列为我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山作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生发出熠熠的光彩,越来越赢得世人的青睐!梁思成重新“发现”五台山功德无量。
  宗教领袖赵朴初情系五台山
  赵朴初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宗教领袖、知识渊博的佛学家,而且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赵老生前曾两次到五台山,接见五台山僧众,作词歌咏五台山,为宣传五台山,弘扬佛教文化,多次挥毫作书,在五台山留下许多珍贵墨宝。1959年5月,赵朴初先生陪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喜饶嘉措大师第一次来到五台山,下榻于五台山民族宗教办事处招待所。赵朴初陪喜饶嘉措首先拜会了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全国佛协副会长能海法师,促膝长谈,共同探讨佛学奥义,一起谴责了达赖嘛喇的叛国行径,对中央人民政府平息西藏叛乱表示坚决拥护。他应能海法法师之请,经过精心构思,写下《游五台山杂咏》十二阙,奉碧山寺补壁。赵朴初与能海法师一起在碧山寺吃斋用茶,对寺院的粗茶淡饭感到由衷满意,专门写了《碧山寺午饭》一首:“清凉地,清福属僧像。玉味蔬羹香积饭,深禅盐苟赵州菜,心地发奇葩。”此外,还专门描写了塔院寺、显通寺、金刚窟、兴国寺、观音洞。赵朴老的书法端庄秀丽,潇洒飘逸,绝无流滑,韵味浓厚。经过精心装裱,至今悬挂于碧山寺,成为至极珍贵的墨宝。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全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五台山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1977年8月,赵朴初出于对五台山的关心和爱护,以全国佛协会会长的身份,专门陪同日本佛教界友人,第二次来到五台山。经过18年时间,五台山又发生了显著变化,赵朴初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诗兴大发,连续写下六首《五台杂咏——寄调忆江南》。他写道:
  偿宿愿,重上五台山。十八年间喧寂异,无穷刹那海田迁。到此证真诠。
  他不顾年事已高,执意驱车登上东台顶望海峰,披着皮袄大衣,眺望东方,迎接喷薄欲出的东方红日。他凝神屏息,面对祖国壮丽山河,吟唱道:
  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这不仅是对五台山壮丽景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朝气蓬勃景象的高度赞扬。赵朴老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建南禅寺、佛光寺和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一一作词歌颂。对五台县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发展国民经济寄予厚望。他写道:
  五台县,名始盛隋唐。文物允为天下重,事功争作国中光。鹏翼海天长。
  赵朴初担任全国佛教协会会长后,把培养传灯人才,管好重点寺庙,开展学术研究和国际文化交流作为大事来抓。五台山普寿寺原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于1908年来五台山时的驻锡之地。“文革”中,寺庙被公社卫生院占用,殿宇佛像毁坏殆尽。五台山当代高僧通愿法师,生前一再申请恢复重建普寿寺,兴办五台山僧尼佛学院,以培养僧尼,光大佛法。1990年通愿法师圆寂后,其衣钵弟子茹瑞、妙音在五台山风景区政府、五台山佛教协会的支持下,通过募化布施,引进资金,在原来的寺庙废墟上,新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文殊殿、云水堂等殿宇厢房200余间。并坚持边建寺,边办学,于1992年成立了五台山尼众佛学院,招收全国各地女尼来五台山学习佛经。此举得到中国佛教协会的支持。赵朴初会长知情后,不顾病体初愈,欣然为普寿寺写下大字匾额,并精心构思楹联一副。上联为“恒顺众生究竟清净普贤道”,下联为“勤修梵行愿生安养寿僧癨”,并题“三宝弟子赵朴初,佛历2540年,丙子腊八”。这是一副嵌字联,上下联嵌“普寿”二字,不仅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字字珠矶,而且弘扬佛法妙理,体现了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一贯主张。
  1998年,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被中国佛教协会批准,成为中国佛学院所属五台山尼众佛学院。五台山金阁寺是唐朝德宗年间日本高僧灵仙三藏法师游学驻锡的地方。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佛教界人士经常来五台山朝拜。为纪念灵仙三藏,促进中日友好世世代代发展下去,1986年,金阁寺住持广济在五台山佛协支持下,于寺旁建立六角亭一座,树灵仙三藏行迹碑一通。赵朴初十分尊崇和感念灵仙三藏的德行,亲笔书写“日本国灵仙三藏大师行迹碑”碑名,并书“中国五台山金阁寺立,赵朴初书”,成为日本僧众朝拜五台山的必拜之地,为促进中日友好做出了贡献。五台山竹林寺是唐代日本高僧圆仁慈觉大师参学佛法的寺院。寺内立石碑一通,正面刊刻“日本天台入唐求法沙门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碑阴刻“昭和十七年四月佛诞日,天台法孙末亨金刚佛子上阪泰山和尚建立”。碑石的存在,说明竹林寺是中日友谊源远流长的象征。1986年五台山佛协会投资重修了竹林寺,使寺院殿堂森然壮观,佛塔巍峨挺立。寺院重修后,五台山佛协会恳请赵朴初题写了匾额。以后,经赵朴初推荐、介绍,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专程来五台山竹林寺朝拜,他表示要继承圆仁大师遗志,为发展中日友好作出贡献。现在竹林寺已成为日本佛教徒经常礼拜和驻锡的寺院。

 
 
 
前五篇文章

名山古寺回文诗

《塑壁残影》与保圣寺

《蓟县志》之独乐寺

阿育王的不朽功德——无佛像时代的艺术

大藏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简述

 

后五篇文章

闽台佛教关系的历史渊源

弥勒造像语境略论

美丽的传说 悠久的历史——记佛教圣地五台山

马祖道一生平年谱

马祖道一生平的几个问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