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话说普陀山十四位高僧大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话说普陀山十四位高僧大德

  作者:张明华 海洋文化来源:舟山晚报

  “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且高僧大德辈出,享誉海内外。

  据新编《普陀山志》记载:唐咸通四年(863)春,日本高僧慧锷于潮音洞边供奉观音佛像以来,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和大川、一山一宁、孚中、一乘、朗彻等高僧辈出,并为振兴普陀山佛教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为了使后人了解历史上普陀山的高僧大德,笔者现将本山十四位高僧大德作逐一简介。


  高僧慧锷

  第一位高僧慧锷(生卒不详):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之高足。唐咸通三年(862),慧锷第三次入唐求法,至唐咸通四年(863)春,在五台山岭头中台精舍请得观音圣像一尊,归国途经普陀莲花洋面受阻。夜梦一胡僧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慧锷以梦泣告众人,皆惊异,就从潮音洞登岸,供奉观音像于一张姓居民住宅。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地方官府在张宅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诏改“宝陀观音寺”(今普济禅寺),普陀山遂以观音菩萨的道场而渐著于世。后人尊慧锷为普陀山第一代祖师。清康熙间潮音和尚题其像赞云:“亲从五台来,欲向日本去。普门名号遍十方,何必绘像图归计。忽然舟不行,菩萨应无住。听其止而休,此货已成滞。一山名胜待师开,天下群瞻两足地。”

  高僧真歇

  第二位高僧真歇(1091~1151):名清了,俗姓雍,今四川成都安昌人,中国佛教曹洞宗十世法裔,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出家后参曹洞门下丹霞子淳禅师而契悟。后南游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县)长芦山,谒祖照道和禅师,一语契,命为侍者。北宋宣和五年(1131),浮海至普陀,筑庵于宝陀寺后山,题额“海岸孤绝处”。 自此,登梅岑峰,礼观音大士,首创宗风。后奏准朝廷,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禅林英秀,纷至依附,山上渔民700余家受教化,毁网弃业,皆离去,普陀山始为“佛国净土”。真歇从而成为普陀山禅宗第一代开山始祖。二十一年八月微疾,太后施钱为建水陆法会,规制浩大。寂前说偈云:“归根风随叶,照尽月潭空。”真歇禅师著有《华严无尽灯记》,融华严宗思想入禅宗。另有《净土集》,提倡“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其弟子辑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2卷)行世,衣钵塔在普陀山无畏石上。

  高僧大川

  第三位高僧大川 (生卒不详):名普济,今浙江宁波奉化人,俗姓张,禅宗南岳下第十八世、临济宗杨柳派(时为禅宗正统)五世法裔。宋淳熙十六年(1189)至天童谒净全禅师。宋嘉定中(约1215)至普陀山,任宝陀寺住持(今普济寺),提倡“看话禅”(又名“活话头”)。 宋嘉定十年(1217)三月,应聘任妙胜寺住持。元初,移住杭州灵隐寺,题《世尊出山相偈》云:“龙章凤质出王宫,肘露衣穿下雪峰;智愿必空诸有界,不知诸有几时空?”所著《五灯会元》20卷,将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维白的《建靖国续灯录》、道明的《联灯会要》、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删繁就简,编辑成《五灯会元》,是为著名的禅宗语录公案集。他还召集包括灵隐寺慧明在内的一批僧人,辑录过去七佛到唐宋禅宗各派1200多位大德的“机缘”和行述。宝礻右元年(1253),由湖州武康居士沈净明刻印行世。1368年经日本建仁寺灵洞院刻经处翻印,在日本也广为流传。

  高僧一山一宁

  第四位高僧一山一宁(1247~1317):俗姓胡,“一山”是号,临海城西白毛村人。幼年出家,跟随本郡鸿福寺无等融公,后至四明(宁波)从普光寺僧处谦学《华严经》。又学律部于真应寺,习“天台”于延庆寺,精勤修持,不惮暄凉。至元二十六年至普陀山寺。大德三年(1299)出使日本。一宁居住日本二十年,开创了“二十四派日本禅学”之一的“一山派禅学”,恢复了元初因“弘安之役”、“文水之役”而中断的日中邦交。延佑四年(1317)十月二十五日圆寂。留下了“横行一世,佛祖钦气,箭既离弦,虚空落地”的偈语。一宁死后,日本后宇多法皇赐谥“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之号,简称 “一山国师”。又敕将其塔建于龟山上皇庙侧,并亲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像赞,以示怀念之情。

  高僧孚中

  第五位高僧孚中(生卒不详):名怀信,俗姓姜,今浙江宁波奉化人。首谒延庆寺半岩全公习教旨义,后参宁波天童寺竺西坦公,由教入禅,大彻玄旨,留任维那。文宗天历二年(1329)住持普陀宝陀寺,弘扬禅宗,历时14年,时称“洞宗赤帜,济室白眉”。元统元年(1333)托钵江南。宣让王帖木儿不花遗使奉檀香及紫袈衣请示法要,并捐钞千定,请师在姑苏购太湖美石,凿成塔身三层载归普陀山,建成多宝佛塔。后经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上奏,赐号“广慧妙悟智宝宏教禅师”。至正二年(1342)迁住金陵(今南京)龙翔寺。明太祖朱元璋常亲临听法,敕改龙翔寺为天界寺。孚中临终前一天,明太祖在江陵梦见师,问:“师来为何?”答:“将西归告别耳。”翌日,太祖回金陵,果闻师已寂,降诏赐金助丧。举龛之日,太祖亲致礼。建塔于金陵牛首山,筑衣钵塔于今宁波天童寺。有《五会语录》行世,其徒双林致凯等皆为禅门英秀。

  高僧一乘

  第六位高僧一乘 (生卒不详):名真表,今浙江舟山人,12岁依普陀山明培法师出家。性刚直,持戒严,誓志复兴普陀名山。时地方官深虑倭患再起,焚寺逐僧,屡令:“不许装送信徒及游方僧渡海进山。”明万历二年(1574),真表“违禁”上山,重建宝陀寺于太子塔附近,随被棍徒挟诈。明万历六年,真表接任宝陀寺住持。八年(1580),协助大智禅师创海潮庵(今法雨寺)。十四年,皇太后遗内官太监张本、御用太监孟定安赍《大藏经》678函到山,特赐真表金环袈裟。真表进京谢恩,又赐僧衣禅帽及香金50两,赐赴延寿寺进斋。真表离京后遍访四方名衲,邀普陀山建庵院53处,复兴普陀山佛教。此间,侯继高、屠隆等大批官绅文士驻足普陀名山,留下许多题刻和诗文。普陀山香火,盛极一时。聊城提学傅光宅《赠一乘上人》诗云:“海山深处有高僧,妙法曾参第一乘。方寸自能清似水,浮云底事爱还憎。”圆寂后塔于千步沙西资庵前。

  高僧朗彻

  第七位高僧朗彻(生卒不详):名性珠,白华庵僧昱光徒。苦行能文,明万历末年住持普陀寺。古时普陀山短姑道头至前寺山路崎岖,无一条石道可行。于是,朗彻于天启七年(1627)组织工匠修建妙庄严路。自道头至前寺山,绵亘3里,皆铺石板,间凿莲花。路中置茶亭、自度亭等,旁栽树木,历时4年而成。董其昌为其撰《普陀山修路碑记》。宁波府通判林士雅《白华庵赠朗彻上人》诗云:“清磬孤悬最上岑,兴阑薄暮偶追寻。闲窥摩诘诗中画,欲结皎然物外情。几度沧溟桑变海,依然花白玉成林。石尤漫说迷归路,不遇石尤那赏音。”著有《剖璞语集》行世。

  第八位高僧潮音(1649~1698):名通旭,俗姓俞,今上海松江华亭人。清初临济宗巨匠天童密云四世法裔。童年时由母送至普陀山旃檀庵剃发。受具足戒于白龙慧镜禅师。遍参海内名席,随侍啸堂、寒泉二老,悉入堂奥。后谒天台万年无碍彻禅师嘱咐,开法于慈溪寿峰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赐白金千两,重兴普济寺佛殿,适逢通旭至普陀看望来山祖师。定海总兵蓝理即请师住持普陀禅寺,负责修寺建设工程,十年竣工,使普济寺有了很大的改观,被称为“百废俱举,焕然中兴。德业闻望,可与元代孚中怀信相比”。于普济寺西建息耒院为退居处。三十七年冬示寂,世寿50岁,为僧34年。塔于息耒院外,衣钵塔在普贤塔后,有《潮音语录》《潮音随录》《普陀历祖录》《百岁老祖宗谱》等书问世。

  第九位高僧绎堂(1655~1745):名心明,字珂月,俗姓邵,今宁波人。是陛见最多的一位高僧。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九日。13岁时因拒婚而弃家至普陀旃檀庵礼潮音剃发。康熙二十七年,师祖为普陀寺统辖住持,绎堂协理院务,百废俱兴。二十九年,与师潮音,请定海总兵蓝理,改明万历以来普陀佛教律宗为禅宗,协助潮音重建圆通殿等殿宇。潮音圆寂后,众僧公推绎堂继席,绎堂让给法兄古心任住持,自己任协理如初。四十二年,赴苏州陛见,奏请赐御碑镇寺,随驾进京,赐“大圆通殿”等额。四十三年任普济寺住持。四十四年,驾幸浙江,再次陛见于苏州。四十八年,陛见于热河。五十年,帝60大寿辰,绎堂入京祝贺,诏居畅春苑永宁寺,钦赐紫衣袈裟,随侍僧源法第5人皆获赐袈裟及人参、珍果等。雍正十二年(1734),绎堂80,四明翰林史在甲作序寿之。寂后塔于烟霞馆侧。
  第十位高僧了余(1864~1924):名广导,今浙江余姚人。光绪十四年(1888)至普陀山锡麟堂求师剃度。师不纳,即用刀砍去左手中指一节,以示决心。出家一年后,受具足戒于普济寺。后参与创办化雨、慈云等僧校。时山上僧俗数千,香会节时倍增,苦无医院。民国三年,本山集银2千元,了余出银5千余元,并以己之其祥篷改建为医院。民国四年,了余被公众推为普济寺住持。民国五年八月,孙中山游普陀,憩息普济寺,由师陪同游山,并与讲佛理,孙甚钦佩。次年,退居锡麟堂修持净业。十三年正月初二西逝,享年61岁。建塔于普济寺后,即宋代真歇禅师结茅故址。

  第十一位高僧印光(1861~1940):名圣量,俗名赵绍伊,字子伍,今陕西人。21岁依道纯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后投湖北竹溪莲华寺任水头等。受具足戒于陕西安兴双溪寺。光绪十九年,应化闻和尚请,到普陀山法雨寺主理藏经。二十三年,在山开讲《弥陀便蒙钞》。秋末,闭关于藏经楼6年。出关后移居慧莲篷修静。民国元年(1912),高鹤年请师书札,发表于《佛学丛报》,署名“常惭”。民国六年九月底,天津一带水灾,师与王一亭居士等商请高鹤年组织“佛教慈悲义赈会”,设普陀山分会。十一年,发起并聘请王亨彦编纂《普陀洛迦新志》。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跌坐而逝。师居普陀三十八年,遗著《文钞》3编6册,其中为普陀山各寺庵所作记、序、疏等30余篇。被尊为我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高僧太虚

  第十二位高僧太虚(1889~1947):名唯心,俗姓吕,号昧庵,祖籍浙江崇德(今属桐乡),生于海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随外祖母朝普陀山,往天华堂。16岁依士达和尚剃发于苏州木渎乡小九华寺,法名唯心。秋随士达往镇海团桥镇玉皇殿依附师祖壮老,为立表字太虚。宣统元年(1909),经华山和尚推荐任普陀山化雨小学佛学教员。翌年夏,到广州狮子林组设“佛学精舍”,任白云山双溪寺住持。民国元年(1912)四月,应寄禅召往上海筹创“中国佛教总会”,主编《佛教月报》。三年八月再上普陀山,与了余商谈闭关事宜,为昱山辑定《毗陵集》,并作《跋后》。十月,掩关于锡麟堂,赋《闭关普陀》四律。孙中山游普陀时,师赋《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一律。民国六年春出关,遍访山内知友。七年春,应了余请,出任普济寺知众。十四年,率团出席日本东京佛教会,考察日本佛教。十六年四月,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次年创中国佛学会于南京毗卢寺。秋,赴英、法、德、美、荷兰、比利时等国讲学。在巴黎筹建“世界佛学苑”。三十二年,同冯玉祥、白崇禧等组织“中国宗教联谊会”。“抗战”胜利,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三十五年,受“国民政府宗教领袖胜利勋章”。翌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

  高僧印顺

  第十三位高僧印顺(1906~?):俗名张鹿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出生于浙江海宁。16岁后任小学教师8年,发奋自学,涉及佛、道及西方宗教之学。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依清念出家于普陀山福泉庵。翌年入闽南佛学院。八月,由大醒法师推荐任鼓山佛学院教师。二十三年以后任教于武昌、闽南两佛学院。二十五年回普陀山慧济寺阅完《大藏经》。三十一年撰《青年佛教与佛教青年》。十月著《印度佛教》初章,太虚序题为《议印度之佛教》。三十七年在香港编成《太虚大师年谱》及《佛教概论》。1953年在香港遥领《海朝音》杂志社。4月,演培法师在台湾新竹青草潮一同寺后山建 “福严精舍”,于6月下旬请师定居。此后,师在台北创慧日讲堂、士林报小筑和华南精舍。

  师所撰《妙云集》24种为佛学巨著,另有1967年著《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1971年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1971年著的《中国禅宗史》,于1973年获日本大正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居台湾,生平好学,治学严谨,著作等身。1994年9月11日,师以89岁高龄回访普陀山,至福泉庵 (佛学院)为学僧开示。1999年5月被聘为《普陀洛迦山志》名誉总裁。

  高僧妙善

  第十四位高僧妙善(1909~2000):俗名吴敬亭,江苏如皋人。24岁时,赴丹阳志藏寺出家,继而剃度于镇江焦山定慧寺地藏殿,同年在扬州高旻寺受戒,取法名心慈,字妙善。1944年夏至普陀山。1948年起,先后两度闭关,禁足苦修。1952年,出任法雨寺住持,募资葺新殿宇,重振禅风。“文革”期间与百名僧尼被迁内陆。普陀山重新开放后,妙善回山。1980年3月,任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创全山寺庵“财务、人事、修建三统一”的管理模式;开办佛学院;建僧人养老院(颐养堂);以法会友,广结善缘,加强联谊,重振禅风。经10年努力,先后修复三大寺和20余座庵院。1990年后修《普陀洛迦山志》,新建五百罗汉塔,修建洛迦山各寺庵。1995年起,建南海观音大佛、普济医院、西天铜殿。2000年2月26日圆寂,世寿92岁。

 
 
 
前五篇文章

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南京毗卢寺

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

书画大家僧侣多

谁识渊源出深柳——太虚大师志业与杨仁山居士关系略论

丝竹管弦 曼舞轻歌——敦煌飞天礼赞

 

后五篇文章

卓弥大译师生平、事业简介

宗教心理学概述

试论维摩经变所体现的中国艺术精神之嬗变【上】

萨千·贡嘎宁波生平、事业简介

毗瓦巴生平、事业简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