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大唐西域记》今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唐西域记》今译
  季羡林
  前 言
  季羡林
  唐代著名高僧玄类的《大唐西域记》,久已蜚声士林,在国内和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文、英文和法文都已有了译本,而且不止一种。这是译为外文的情况。最近儿十年来,国内古典今译之风颇为盛行。《诗经》、《书经》、《左传》、《楚辞》等等古籍都有了今译本,大大便利了对古文不大熟悉的读者。《大唐西域记》怎样呢?
  几年前我同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的几个同志接受了中华书局的委托,从事于《大唐西城记》的注释工作,最近即将脱稿。我们都觉得,对《大唐西域记》作注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中外一些读者对这本书的一些词句了解起来就会感到困难。但是对于将《大唐西域记》今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是因为《大唐西域记》由于用唐代散文写成而容易读吗?不是的。绝大部分的词句,一般读者是可以读得懂的。但是少量的词句却决非如此。中国古今读者怎样感觉,我说不上。 现在看日文、英文和法文译文中的那一些错误就可以知道,这部书也并不都那么容易读懂。因此,我们不考虑今译,应该说是一个疏忽。
  但是这个不利的疏忽却为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的同志们弥补或者纠正了。他们向我们提出今译的问题我们感谢他们的提醒,立即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又组成一个今译的班子。参加者一部分是参加注释工作的同志。这样一来,可能收到驾轻就熟之效。每个人都在其他工作的间隙里,满怀热情地开始了今译的工作,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今译稿已经完成。
  现在先将参加者的姓名按原书卷数的顺序开列如下:
  第一卷,第十二卷 张广达
  第二卷,第三卷 季羡林
  第四卷,第五卷 李铮
  第六卷,第七卷 谢方
  第八卷,第九卷 蒋忠新
  第十卷 王邦维
  第十一卷,序和赞 杨廷福
  在开始今译之前,我们先商定了一些翻译原则。我们认为,严又陵对外文汉译提出的信、达、雅,在古籍今译中也是适用的。信,就是忠实于原文,决不能随意增删。达,就是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把原意表达出来、雅,就是尽量表达出原文的风格。翻译完了以后,我们风把翻译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统一作了讨论,加以解决,同对坏统一了译名。全部译文最后物季羡林看了一遍。
  翻译完毕以后,我们都感觉到,这个今译的工作决非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我们每个人都遇到不少难性的词句。有时候我们也参考日、英、法等译文。我们发现了译文中的一些错误,但同时也学习了不少的东西,足资我们借鉴。特别是日本举者水谷真成的译文我们参考得最多。参考时,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的于荣胜同志帮助了我们,谨向他致谢。对水谷真成先生我们也表示谢意。
  我们感觉到,中国唐代以来读《大唐西域记)者众矣,但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完全读懂的恐怕是绝无仅有。好多人大概就学习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了。
  同时,我们又想到,《大唐西域记》虽然已有英译本,但都是程度不同地有错误的。研究印度史、中亚史,《大唐西域记》是不可缺少无法代替的玮宝。而英文又是在印度以及世界各地最流行的语言。从已有的英译本的水平来看,实有再译之必要。此意我曾向印度著名的唯物主义历史学家罗米拉·塔巴教授表示,得到她热烈的赞成。我也曾对一些西方的学者谈过,他们也一致表示赞同。我们已准备请人将此书再次译为英文,而根据的本子,就只能是我们的今译本。我们的想法是,让精校本、注释本、今译本和英译本这四种本子构成一个整体,互相补充、互相关照。读者使用时也请注意到这一点。
  现在今译本已经完成,它将带着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与读者见面了。我们已经尽到自己的力量,我们没有草率从事,但决不敢说,一点误译的地方或理解不同之处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恳请读者指出错误与不足,以便将来改进。我们今译是靠集体,将来改进时仍将要靠集体,而且是更大的集体。
  《大唐西域记》序
  秘书著作佐郎敬播制
  我私下认为:宇宙的漠漠无际,具有思维和智慧的人类各各不同。〔驺衍]《谈天》无法追索到底,[皇象] 《括地》怎么能够辨识它的由来?由此可知,地方志所没有记载的,[王朝的] 声威和教化还不曾到达的地方,怎么讲得完啊!谈起天竺这个国家的建立,它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了。那里圣人贤士辈出,仁义也就蔚为风俗。可是,过去从没有来往,它的疆域不和中国相连接,《山海经》不曾记载,《逸周书.王会篇》也没有写过。汉代博望侯张骞通西域,号称“凿空”。徒然把西行的期望寄托在邛布、竹杖,西南越巂阻塞了昆明的通道,汉武帝只能枉然费力在长安的神池(昆明池)演习水军。因此,虽然早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夜,就已经籍五色恒星来表示了佛诞生的瑞兆,但玄妙的佛法却一直被闭结了千年之久;汉明帝夜梦丈六金人,项间佩带着闪烁的日轮,但佛教的神光仍然阻隔在万里之外。及至蔡愔到西域访求佛道,迦叶摩腾来洛阳译经。佛经虽宝藏于石室,却没有[天竺]龙宫所贮的高深,佛像虽画在凉台,怎及[天竺]鹫峰那样的精丽。从那时以后,王朝政治的失误多了。宦官小人,乘机掌权,祸乱东京(洛阳),形成了鼎峙之势,皇后太后酿成变乱,使得中原王朝象剪帛似的分裂。典章制度毁灭在函、雒一带,烽火烟燧,报警于关津要塞,因而城郭四周都是御敌的堡垒,何况印度这个国家又是非常的遥远呢!然而钓奇猎异的客人,还是世所希有地偶尔到过那里,[他们]虽然也传下了一些记录,哪[1]里能够把当地的物产土地所宜记述得详尽无遗。只是摘录了一些佛学经文,并没有穷尽真如(佛教所谓的“宇宙永恒真理”)的大道。隋朝统一南北,着实开拓了疆域,尚且只能对着西海而咨嗟叹息;遥望东藩而谋虑筹划。在玉门关外飘扬族旗的,确实有不少人;顺利地渡过葱岭源头的,都没有记载过。哪里能向着雪山长驱,在龙池边上停留一下呢。这实在是由于它(隋朝)的德泽不能普及万物,威信不能远布的缘故。我大唐统一天下,开辟宇内而创建宏图,扫除了彗星(喻叛逆者)而廓清了天步(指国运昌盛),功绩同于天地的创造化育,光明等于日月的普照四海,人人感谢再生,如同从豺狼的唇边夺回了生命;家家庆幸添寿,好似从鬼城之墟又得以还魂。各国侨民和兄弟民族的首领聚集在民妥的馆邸,偏远和荒僻的地方尽都纳入了版图。〔它可说是]以十洲作为园囿、而将四海视同池沼,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为渺小,而以上古的伏[2]羲为朴野固陋。
  [玄奘]法师从小受佛门的薰陶,感慨如来讲法的抵园精舍未曾到过,成年后缅怀释迦的真迹,仰望佛首次说教的鹿野苑而一心向往。撩起衣裳,迈步庄严洁净的佛教发源地,这是他早已蕴藏的平生愿望。正当敦厚朴实的风气向西方流布,顺从时令侯气东归的季节,于贞观三年(疑是“元年”之误)手持锡杖登路启程了。依赖神明的保佑,才到达了不同风俗的异邦,经历重重艰危都化为平安;凭藉如来的暗中帮助而跋涉了险阻可怕的道路,几乎是死里逃生。炎暑酷寒突然变化,历经展转方才到达。讲到寻觅佛学的本来面目,详审探索哲理的观点正确与否,在于一切法的虚妄与实有之间;广泛地推究精微学说,听闻教法产生慧解,在于有为诸法的因缘和合与离散之际。廓清了众生对于深广如海的真如理性的疑惑,使众生从迷津中得到获取佛果的正途的启示。于是[他]概括了无数经典,没有片言只语是不了解的;多方面顶礼如来圣迹,没有一物不曾见到。到处旅行多年,方才归来。[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长安,带回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奉皇上的诏书进行翻译[他]亲自到过的有一百一十个国家,听到传闻的共二十八个国家。[这些]国家有均曾记载于前代的典籍,有的现在才知道名称。无不餐着[大唐]和风,饮着[大唐]德泽,叩头来请归附;请求派遣官吏,革除旧音,攀登山路而来奉献礼物。在朝廷尽情地欢娱而相互鼓掌,披戴着[唐朝的]冠带聚集成群。至于那里物产风土的不同,习俗山川的差异,远的就参考这些国家的典籍,近的就向父老详细询问。遥远啊异邦,依然如在目前。无需简牍之劳,已详记在光洁的白绢上。命名为《大唐西域记》共一函·十二卷。我私心以为,本书所记载的事迹和言语都已经收集得非常详细了;零碎的言论属于小道,希望它能有补于前史的遗漏缺失。秘书著作佐郎敬播序之于此。
  《大唐西域记》序
  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制
  玉毫般的阳光,照临夫地,佛法的甘露洒于大千世界,金镜似的月色,扬辉天下,唐朝大治的和风广被于四海。佛法展示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堪称为天下最尊贵的,唐朝的光明普照四方,它是世界上疆域最大的。自佛陀圆寂,如同智慧的太阳沉落,汉明帝遣使访问才使得佛像及其教化归于东土,帝王的大道广为传扬,中国的声教远播在西方。
  慈恩道场(寺)的三藏法师,法名玄奘,俗姓陈氏,他的先世是颍川人。自从轩辕黄帝开始有了天文历象,任姒游华阳感生炎帝,初都于陈,这是陈氏得姓的来源;大舜开四万之门宾迎诸侯朝臣,在历山躬耕时已奠定了基础。周武王将帝舜之后分封于陈,与杞、宋合称为三恪,光显于周代,陈平的六出奇计,荣耀于汉朝。陈宠父子的书奏,如朗月以继白日,陈实与诸子访道,而有德星聚会的徴兆。陈氏人才辈出,好象纵壑齐游的巨鳞,乘风比翼的大鹏,历代相传为美德,形成陈氏本支繁茂的望族。法师凭借以往的吉庆而诞生,含着和光,降下德星,根基深厚而壮大茂盛,导源流长而运祚绵延。[他]幼小时候就仪态轩昂,好象初升的朝霞和明月,童年与兄弟相亲,犹如兰桂齐芳。等到长大成人,学业上遍读了古藉。声名振闻于天下,各地的官府争相延聘保举。然而他早已认识了佛法真假,世上事物都是假象,从来就以慈悲为怀,具有智慧。面对[佛教]真理的明镜而引领企望,看到人生有限而叹息不已。故而认为着红袍、系紫缨的富贵荣华真是物质世界的罗网,只有[佛教]一乘之法的宝车及丹枕秘藉,才是出世指迷的桥梁和道路。因此他对于尘世的一切不屑一顾,谈论的都是闲静旷远的道理。他的兄长长捷法师,是佛门中的栋梁。修特如龙、象般的勇猛精进,智慧突出如同当年的鹫鹭子。在朝的与在野的崇敬他的风度学识,中国和外国都仰慕他的声容光彩。兄弟之间友爱情深,和睦相处合于天伦之道。玄奘法师对兄长勤于侍奉,领受教益,一分光阴也不放弃。他的学业光耀堪称首座,在寺院中秀异特出;德性契合于中庸之道,声誉芬芳在兰室。高论大乘的平等法,包涵兰经的九部分类,有气吞云梦之势;击楫玄门的津渡,俯视四韦陀(吠陀),似登泰山而小鲁国。从此遍游僧徒谈论的学林,经历了几载寒暑,功德既成就了,学业也完备了。至于太初远古时代,日月的光芒照耀灵台,杨雄的《太玄经》议论天道,发人神思。于是佛陀说的教法,渐有启示,等待着驾马腾骧云游四方。挥动玉柄塵尾,好似拨开海上雾市而波涛相属。犹如斫轮老手,领会主要意旨,好象宓羲造瑟,深知其中的奥妙。他以如瓶泻水般的多闻,泛轻舟而远游。先在中州轘辕[3]之地挫败了自夸腹藏一切智慧、以铜片护腹的大言不渐之徒,后在成都井络之乡,突然向兄长表白了要泛舟东下、访道问学的意愿。远近的人们都仰慕不已,称赞道:“从前听说过荀氏八龙,(东汉荀淑八子,皆有名望),而今见到了陈门双骥(玄奘与其兄陈素长捷法师)。汝州、颖川之间多出奇士,这话千真万确啊!”
  玄奘法师从幼年到成年,一心钻研佛经。佛学名流和前辈长老对于佛法的部派各执一辞,追求着细支末节而忘掉了本体,摭拾了花朵却丢弃了果实。于是便有地论学派南道和北道的异学,是非纠缠不休。在此长期争论,深感茫然若失。他深恐由于传译的乖讹错杂,以致不能明察究竟,于是想要遍读佛典原文,求得印度龙宫的真经。当时适逢国家昌盛之时,他便以无与伦比的毅力,负起锡杖,掀起衣裳,去到遥远的地方。于是他从长安启程,背着灞水而眺望,指向葱岭而迈步。水上和陆上的道路漫长,备尝了艰难险阻。鄙张蓦出使西域所到的地方不远,笑法显法师在外游历的地方有限。他于游踪所到之处,都要详尽地研究当地方言,探索幽深难解的学说,神妙地穷尽佛法的要旨所在。于是滔滔雄辩,英名飞扬于印度,贝叶写的经文,就被带回震旦(中国)。
  太宗文皇帝(李世民)以金轮王登极,宝位居尊向来爱好风雅,在皇宫内殿召见[玄奘];眷顾通识之士,在乘舆间移座接谈。亲下手诏,情意殷勤,派遣内侍往来不断。俯允玄奘的请求,抒发睿思执笔为文,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字[4]。当今皇上(唐高宗李治)从前在春宫为太子时,作《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共五百七十九字。启示佛法的要津,表示宣扬的意旨。如果不是由于玄奘的德望辉映在[印度]鸡足山,声誉光大于[印度]鹫峰岭,怎么会使得皇帝缅怀而下颁神明的词藻,来表彰这位当代的秀异之士呢?[玄奘]奉诏翻译梵文佛经,共六百五十七部。遍观了远方的奇异风俗和偏僻之处的特殊风光,土地所宜的物产,人伦的次序,国家正朔的所在,文明教化的传布,著《大唐西域记》,编成十二卷,编录的文义深奥难解,综合考校又详明精审,立言的不朽,都在这里了。
  《大唐西域记》序
  三藏沙门玄奘奉勅撰
  历数历代皇帝的宏治,遍读悠久的帝王著录,庖羲画八卦而雷震,创始了人类纪元,轩辕黄帝垂衣而治,开始了天下的治理。所以分司管理众民,所以划土分封诸侯。到了唐尧的受命天运.光明教化充满四方,虞舜的收纳地图,德惠遍流九州。从此以后,空传下许多记事的简策,远闻前代的贤人,徒然听说到记言的史书,哪里还能象天下有道、无为而治的时代呢!
  我大唐建国以天为法,应时而兴掌握纲纪。统一夭下而大治,继承了三皇的德业而光明普照。仁义的德泽滂流,幸福的和风远扬。如同天地一样的覆载,好象风雨一样的调润万物。东夷入贡遣使,西戎臣服听命,创建王业传之后代,拨乱反正,已经跨越了前王,囊括了先代。书同文、车共轨的至治神功,不记载何以赞美大道,不宣明何以显耀盛业。玄奘随著游踪的所到,列举出当地的风土,虽然还没有考证方位,辨别习俗,唐朝的功业显然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所有的生物,都沾被到唐朝慈惠的仁泽,凡是人类,无不颂扬唐朝的功德。玄奘从唐朝天府之地出发。到达五印度,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和远处绝域的邦国都奉承唐的正朔,沐浴唐的文明教化。赞美唐朝武功的业绩,传为人们谈话的资料;称颂唐朝文德的昌盛,都公认是天下第一。详览群书典籍,都不曾读到过,遍观以前的地图和谱牒,真没有见到过类似的记载。如果不来叙述,何以记载唐朝教化的普及现在根据我的亲身见闻,在这里记述下来。
  可是,无穷大的索诃世界旧曰娑婆世界,又曰娑诃世界,部是错误的。三千大千国土,都是同一佛所教化的范围。现在同一日月所照临的四天下,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众多佛世尊都在这里下降化身,体现生与灭,导引圣人和凡人。苏迷卢山大唐语言是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都是错误的。由四种宝物合成,在大海中,座落在金刚制成的轮子上,是日月照临回转,众位天神遨游住宿的地方。七重金山,七个大海围绕着它。每座金山中间有个大海,海水具有澄净、清泠、甘美、清净、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八种功德。在七重金山以外,就是咸海了。咸海中可以住人的陆地,大概有四大洲。东面的叫毗提诃洲旧日弗婆提,又曰弗于逮,是误的。南方的称瞻部洲旧曰浮提洲,又曰剡浮洲,是误的。西边的谓瞿陀尼洲旧曰瞿耶尼,又曰劬伽尼,是误的。北部的名拘卢洲旧曰郁单越,又日鸠楼,是误的。金轮王就是四天下的统领者,银轮王除了北拘卢洲,统领其余三洲,银轮王除了北拘卢和西瞿陀尼外,统领其余二洲,铁轮王则只统领瞻部洲。所谓轮王,当将要即位时,根据他们的福德的感召,就有大轮宝,自天浮空而来应验,感应有金、银、铜、铁的不同,统领的境地则有四、三、二、一的差异。因为它的预先祥瑞,就以此为王号了。
  在瞻部洲的中心有一阿那婆答多池大唐语言是无热恼,旧曰阿耨达池,是讹的。在香山的南面,大雪山的北部,方圆八百里。池边岸上装饰着金、银、琉璃、颇胝(水晶),金沙弥漫,清波皎洁如同明镜。八地菩萨以虔诚志愿之力的缘故,化为龙王;就潜入池中居住。发放清泠水 (八功德水之一),供应瞻部洲,因此,池的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旧曰恒河,又日恒伽,讹。绕池一周,流入东南海中;池的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旧曰辛头河,误,绕池一周,流入西南海中,池的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旧曰博叉河,是讹的。绕池一周,流入西北海中;池的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旧曰私陀河,讹。绕池一周,流人东北海中,或谓它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就是徙多河的支流,成为中国黄河的河源。
  当时没有轮王应运而生,瞻部洲有四大主宰(四天子)者。南方象主则炎热潮湿适宜象的繁殖,西方宝主由于滨海而多珍宝, 北方马主寒风劲烈适宜于马的畜牧,东方人主乃谐和欢畅而人口众多。因此, 象主的国家,人们性情躁烈但专心学问,尤其熟习异术,服饰是被披着巾布,露出右臂, 头发就在顶中扎一个髻,其余四面披下,聚族住在村邑,房屋建筑乃为楼阁。宝主的乡土,人们无礼义,重财贿, 穿短装前襟向左,剪发蓄胡须,住在城郭,从事贩卖货物获利。马主的风俗,人们天性扩悍粗暴,残忍好杀戮,住在毳帐穹庐中,鸟居似地游牧。人主的地方,风俗灵巧聪明,仁义明白昭著,装饰有冠带,衣襟向右,车辆服饰均有等级次序, 安于本土不轻易迁移,有专门致力于财货的。三主的习俗,以东方为上,他们的住屋向东开辟门户,黎明就向东方拜揖. 人主的地方,以南面为尊贵。各个地方的生活习俗和特殊的风尚,以上是其大概。至于君臣上下的礼节,典章制度的仪式,再也没有人主之地的美好了。至于心源清净从而摒弃一切欲望烦恼的训导,出离生死达到不生不灭涅槃境界的教诲,象主之国的这方面的理论学说最为优越。这些都著录于经诰, 闻见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之中。广博地关连今古,详尽地考核见闻, 然而佛教兴于西方, 佛法流传到东国,翻译的声音既有失误,各地的方言又多讹谬,语音错误了于是语义就不对了, 语言谬误了于是道理就乖违了。所以孔子说过:“必也正名乎!”贵在没有错误啊!
  人们性情有刚柔的差异和语言发音的不同,这乃是系于风土的气质,也是习俗之所致。至于山川物产的不同,风俗性情的差异,则人主地方的国史已有了详尽的记载。马主地方的习俗,宝主地方的乡土,史诰有详细的记载,可以从略。至于象主的国家,古代没有详细的记载, 有的说土地大多炎热潮湿,有的记载风俗崇尚仁慈,有些载于方志,但都没有详细的说明。难道说由于"道"有行与藏的缘故,因而世上也有推移的气运吗?由此可知,要使他们等待时机以归化,享受到仁泽而来宾服,越过重重险阻而叩玉门关,进贡奇物而献拜于朝廷,实在是难得而言啊。由于这个缘故,我访道远游,在请教求益的空隙,把当地风土记载下来。自黑岭以来,都是胡人的习俗,“戎”人虽然同籍,而族类群分,各自划界封疆自立。大体是土著,建筑城郭,从事农业或蓄牧,习俗看重财物而轻视仁义,嫁娶没有礼制,尊卑没有次序,听从妇人的话,男人的地位低下,死了焚毁尸骸,丧期没有时间,刺破脸面,截断耳朵,剪下头发,撕破衣裳。屠宰成群牲畜,祭祀幽灵,遇到吉事便穿着白色素服,碰到凶事便穿着黑色衣服,相同的风气和类似的习俗,概略地列举出来,不同的政体与特殊的制度,随地另外叙述。印度的风尚习俗,则记述在后面。
  卷 一
  离开昔日高昌国境,从与它相距最近处开始[叙述],这个地方是阿耆尼国。旧名叫焉耆。
  阿耆尼国
  阿耆尼国的幅员东西六百多里,南北四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六、七里。[这个国家]四面有山作为屏障,道路艰险难行,
  因而易于防守。境内泉水溪流交织如带,水便被引来灌溉田地。这里的土质适宜种植糜子、黍子、冬小麦以及香枣、葡萄、梨、沙果等各种果品。四季气候温和,舒畅宜人。风俗淳朴,人们真挚相处。所用的文字取法于印度字母而稍加增减。居民用粗细毛织品做衣装服饰,剪发,不束巾帻。通用的货币有金钱、银钱和小铜钱。君主是本国人,有勇但少智谋,喜欢炫耀自夸.国家缺少纲常法纪,政令也不完备严肃。[境内]有寺庙十余座,僧徒有二千多人。他们研习的是小乘教说一切有部。此地研习的佛经教义、戒律仪轨既然完全遵循印度,所以,所有的研习者也就都根据印度原文来进行潜研揣摩了。这些信徒恪守戒律仪轨,持身清洁, 刻苦勤奋。然而吃食却夹杂了名为"三净"的肉类,这就未免是拘泥于小乘"渐教"的教义了。
  从这里往西南走二百多里,翻越一座小山,渡过两条大河,再西便来到了一片平原,走七百多里,到达屈支国。旧名叫龟兹。
  屈支国
  屈支国东西一千多里,南北六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七、八里。土地适宜种植糜子、麦子,出产粳稻、葡萄、石榴,盛产梨、沙果、桃、杏。矿产有黄金、铜、铁、铅、锡。四季气候温和,民风淳朴。所使用的文字取法于印度字母而稍稍加以改变。这个国家格外以管弦歌舞伎艺见长,在这方面超出诸国。居民穿着锦褐,剪发,头戴巾帽。货币使用金钱、银钱和小铜钱。国王为屈支人,才智不高,缺少谋略,受权臣们的挟制。当地有一种风俗,小孩子出生以后用木板箍扎头部,以求其日后头形扁薄,境内有寺庙一百多座。僧徒有五千多人,研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佛经教义、戒律仪轨都取法于印度,于是诵习经教律仪的人们也就都依据印度原文了。他们仍然拘泥于惭教教义,随同各种食品也吃各为“三净”的肉。但是,人人立身清白,醉心于钻研佛典,竞相以各自修行的功力比较高低。
  大龙池及金花王
  在屈支国东部有城,城北的外道神庙的前面有一个大龙池。池中的龙往往改变它们的形状,[跑出来]与雌马交配,生下龙驹。龙驹生性暴戾,很难驾驭。只有龙驹再生之驹才可以驯养起来用于驾车。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事产良马的原因。[我]从当地故老那里听到一则传说,据说,近代有一位君王,各号叫做金花,政教清明,使龙受到感动而愿意为他驾车。这位君王将死的时候,用鞭于触动龙的耳朵,龙随即潜没到池子里,直到今天没再现身。这个城里面没有水井,居民都得从[龙]池汲水饮用。龙变成人形,[跑出来]与妇女们幽会。生下来的男儿特别矫健强壮,跑起来快似奔马。龙的血统就这样逐步扩散开来,人人都成了龙种。这些人依恃自己的体力抖擞威风,不听从君主的命令。于是君王勾来突厥人,屠杀这个城的居民,不分老幼,一概斩尽,[屠戮之后],已经没有了生灵。如今这座城池已然荒无人烟了。
  昭怙厘二伽蓝
  在这座荒城西北四十多里与山凹相连的地方,隔着一条河,有两座寺庙,名字都叫昭怙厘, 一东一西地互相对称。[寺庙里面]佛像的装饰,几乎超出了人间的技艺水平。[住持其中的] 僧徒清净肃穆, 勤谨尽心。东昭怙厘寺的佛堂中有一块玉石,石面二尺多宽,呈黄白色,形状象海蛤,上面有佛足的印迹,长一尺八寸,宽六寸。倘或有斋戒的日子,[佛的足迹便]发出明亮的光芒。
  大会所
  在大[都]城西门外,道路左右两旁各有佛的立像,高九十多尺。在这些佛像的前边,建筑了五年一度的大会会场。在每年秋分的几十天内,全国的僧徒都来这里聚会。[在聚会期间]上自君王,下至官员百姓,全部抛开世俗事务,来这里持斋受戒,听讲经说法,乃至忘记饥渴疲劳。各个寺庙都装饰佛像,点缀上晶莹的奇珍异宝,披挂上锦绣罗绮,装载在轩车上,称为“行像”, [行像之多]往往数以千计,云集在会场上。这这个国家的君王与大臣经常在每月的十五日和月末商议国事, 等咨询了高僧的意见之后,再行宣布。
  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
  从大会场西北渡河,到达阿奢理二寺,大唐语言是奇特。这座寺庙庭院宽敞,佛像装饰得细致精巧。寺中僧徒严肃敬穆,勤奋不懈,他们都是年高德勋,学识渊博,才能出众的人物,[以致]远方的俊秀之士都因为敬慕这里高僧的品德学识而投奔到这里来。国王、大臣、士大夫、百姓、豪强,都对他们提供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时日越久,敬意越深。我曾经听老年人说: 当初这个国家的先王对佛家的佛宝、法宝、僧宝备极礼敬, 他何算去云游四方,瞻仰礼敬佛祖的圣迹, 他命令自己的胞弟代他主管国事。他的弟弟受命之后,暗地里割去自己的生殖器,以预防[谗言]。 [他将割下的生殖器]用金匣密封好,献给了国王。国王问:“这是什么? ”王弟回答说:“[这件东西必须等到陛下]返驾之后,才可以打开看”。国王随即将金匣交付有关主事官吏, 命令他随军掌管保护好这件东西。等到国王回国后, 果然有造谣生事的人[陷害王弟] ,说“国王命令他监国, 他却淫乱宫中妃妾。”国王听后大怒, 就要对[弟弟]严刑惩处。王弟说:“我不敢逃避罪责,但愿君王打开盘匣看一看”。国王打开金匣看,原来是一具被割断了的生殖器。国王说:“这奇特的东西是什么?你想要说明什么问题?”王弟回答说:“君主当初云游四方,命令我摄理留守的事务,我害怕遭受谗言之祸,所以用自宫的办法来表明我的心意。如今果然有了受搀言中伤的应验,愿君主明察此事。”国王对弟弟深怀敬意,[从此兄弟间的]眷爱之情愈加深厚,王弟随意出人后庭,国王对他无所限制。以后,王弟有一次在路上遇见一个男子,赶着五百头牛,要把这群牛赶去骟割。王弟看见后久久深思,和他同样不幸的生灵的遭际使他倍加伤感:“我现在形体已经亏损,难道不是因为前世的罪孽造成的吗?”他随即拿出财宝赎取了这一群牛。由于慈善的力量,竟使他的男性器官又逐惭具备了。王弟由于已经有了男性器官,便不再入宫。国王对此感到奇怪而询问他,他叙述了事情的始未。国王深感此事奇特, 于是建立了一座寺庙,表彰弟弟的完美操守,使他流芳后世。从这里往西走六百多里,经过小抄碛,便到达跋禄迦国。旧名叫姑墨,又叫亟墨。
  跋禄迦国
  跋禄迦固,东西六百多里,南北三百多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五六里,土质气候、人情风俗、文字语法都与屈支国相同,语言稍稍有些差别。该国所生产的细毡细褐,极受邻国看重。国内有寺庙几十座,僧徒一千多人,研习的是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凌山及大清池
  从[跋禄迦]国往两北走三百多里,度过石戈壁,便到达了凌山。这里地处葱岭北部,河流多数都是向东流的了。山谷常年积雪,即使在春季夏季也是封冻的;有时虽然也有所消融,但很快又冻结成冰。人们所走的路线不仅艰险难行,而且寒风惨烈。这里还经常发生"暴龙"侵犯行人的灾难。凡走这条路的人不得穿红褐色的衣服,不得携带瓠瓜,不得大声叫唤,稍有违犯,灾祸可以顿时发生在眼前:狂风骤起,风沙弥漫,落石如雨,碰上的人就送掉了性命, 很难幸存。
  在凌山中走四百多里,到达大清池,大清池也叫热海,又叫咸海。大清池方圆一千多里,东西宽阔,南北窄狭,四面环山,许多河流奔注池中。[池水] 呈青黑色,味道又咸又苦。池中波涛汹涌,汪洋无际,巨浪激荡,水流迅急。鱼龙杂处其中,有时还有灵怪出没,所以往来的行人都向这些灵怪祈祷,求它们庇佑赐福。因此,池中水族生物虽然很多,却没有人敢于捕捞。
  素叶水城
  从大清池往西北走五百多里,到达素叶水城。该城方圆六、七里,其中杂居着各国商胡。土地适宜种植糜子,麦子,葡萄。树木比较零星稀少。这里的气候寒冷多风,居民穿兽毛制作的毡子和粗麻制作的麻布御寒。
  素叶城以西有几十座互相隔绝的城池,每城各立各自的君主或酋长。他们虽然彼此之间互不服从,却都听命于突厥,受突厥的支配和奴役。
  窣利地区总述
  从素叶水城到羯霜那国之间的地区,名叫窣利,这一地区的居民也就被称为窣利人,乃至于这个地区的文字和语言也随着被称为窣利文和窣利语。窣利文的基本字体是很简单的,本来只有二十多个字母,由这二十多个字母排列组合,推演派生,发展成为越来越广泛的词汇。这里的人们稍有文字的记录,文字竖读,读书由师徒依次传授,一脉相承,中间没有间断。居民穿着的上下衣物都很窄小,以毛毡、麻布、毛皮和白氎(羊毛制品或棉花? )制成。[他们的发式是将]头发剪齐,霹出头顶,或者将头发全都剃光,用彩色丝织络带缠住额头。[当地居民的]身躯魁伟,但是禀性怯懦。他们的风俗浇薄虚伪,行为往往流于诡诈,绝大多数的人嗜利贪财,父子之间也要斤斤计较财帛的得失。财富多的人的地位就尊贵,良贱之间并无差别.。即便是家财巨万的富人,吃的也是粗砺饭,穿的也是粗陋衣。 [在全体居民之中]种地的农民和经商逐利的商人大概各占一半的样子。
  千泉
  从素叶水城往西走四百多里,到达千泉。千泉这个地方,方圆二百多里,南边是雪山,其他三面是平地。这里的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树木繁茂,林荫匝地,晚春月份,百花吐艳,繁杂似锦,泉水蓄成的地沼多达千处,因而得名为千泉。突厥可汗经常到这里来避暑。这里有成群的驯鹿,鹿身上披挂着铃铛、佩环,这些鹿已经习惯于与人亲近,所以见了人轻易不惊慌逃遁。这些鹿群是可汗爱赏之物,他下令属下的臣民不得危害这些鹿群,有敢加以杀害者,定然处死,绝不宽贷。因此这些群鹿都可以善始善终,自然死亡。
  呾逻私城
  从千泉往西走一百四、五十里,到达呾逻私城。该城方圆八、九里,城中杂居着各国商胡。这里土质、气候与素叶水城的情况大体相同。
  小孤城
  [从呾逻斯城]往南走十多里有一座小孤城。这里住着三百多户居民。他们本来都是中国人,当初被突厥人掳掠,后来把同国人众纠合到一起,共同占据此城,在城中筑宅而居。他们的衣着交往已经与突厥没有差别,但是,语言、谈吐、礼仪、风范仍然保留着本国的特点。
  白水城
  从这里往西南走二百多里,到达白水城。白水城方圆六、七里。这里的土地的出产、良好的气候条件又远在呾逻斯之上。
  恭御城
  [从白水城] 往西南走二百多里,到达恭御城。该城方圆五、六里。这里的原野和沼泽非常肥沃,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树林。
  从这里向南走四、五十里,到达笯奴故反赤建国。
  笯赤建国
  笯赤建国方圆一千多里。土地肥沃,耕作收获[技术]完备,草木茂密,花果繁盛。盛产葡萄,葡萄也成为当地居民重视的作物。因内有城镇一百来个,各城有各自的君王或首长。各城自行决定各自活动和与外界的往来,谁也不听从其他城镇的号令。各城镇虽然各有明确的界划和分野,但是总称仍然叫做笯赤建圈。
  从这里往西走二百多里,到达赭时国。大唐语言是石国。
  赭时国
  赭时国方圆一千多里,西疆濒临叶河。[这个国家的版图]东西窄,南北长。这里的土质、气候与笯赤建国相同。国中有城镇几十个,各城有各自的君王或首长,各城没有总的首领,全部臣属于突厥。
  从这里向东南走一千多里,到达[1]敷发反捍国。
  捍国
  捍国方圆四千多里,四境有群山环抱。这里的土地肥沃,庄稼繁茂,花果品种繁多,并且适于繁殖羊马。这里的气候寒冷多风,居民的性格勇武刚健,语言不同于其他国家,外貌长得丑陋不雅。几十年来,这个国家没有[统辖全境的]大君王或首长,各部酋长和地方豪强彼此争强,互不相下。他们凭借河流和天险来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
  从这里往西走一千多里,到达窣堵利瑟那国。
  窣堵利瑟那国
  窣堵利瑟那国方圆一千四、五百里,东疆濒临叶河。叶河发源于葱岭北部,流向西北方向,水流浩瀚浑浊,流势湍急。这里的土质、居民的风俗与赭时国相同。这个国家有自己的君王,君王依附于突厥。
  大沙碛
  从这里往西北走,进入大沙碛。这里是一片绝对没有水草的地带。沙碛中漫无固定途径可寻,四外的疆界也很难判断。人们靠着遥望大山和追寻遗骨来了解道路的方向,来辨认行经的路线。这样走五百多里, 到达飒秣建国。大唐语言是康国。
  飒秣建国
  飒秣建国方圆一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窄。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形势极为险要而且坚固。城中居民很多。四方的珍宝奇货往往都向这个国家汇集。[飒秣建国]土地肥沃,种植栽培几乎所有作物。这里森林树木郁郁葱葱,花果鲜美茂盛。这里还盛产良种马匹。精湛奇巧的手工技艺与其他各国相比尤其高超。四季气候温和宜人,但是民风却很勇猛暴躁。所有胡国都把飒秣建看作它们的中心。它们的举止、仪节也都取法于飒秣建,而这不分它们距离飒秣建的远近。飒秣建王非常豪迈勇猛,邻国都不得不顺从听命。他麾下的兵马强盛,大部是由赭羯组成。被称为赭羯的这种武士,性格是很强悍暴躁的,打起仗来视死如归,所向披靡。
  从这里向东南行进,到达弭秣贺国。大唐语言是米国。
  弭秣贺国
  弭秣贺国方圆四、五百里,位于狭谷之中,东西狭窄,南北长。土质、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从这里往北行进,到达劫布呾那国。大唐语言是曹国。
  劫布呾那国
  劫布呾那国方圆一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窄。土质、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从这个国家往西走三百多里,到达屈居勿反霜去声你迦国。大唐语言是何国。
  屈霜你迦国
  屈霜你迦国方圆一千四、五百里,东西狭,南北长。土质、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从这个国家往西走二百多里,到达喝捍国。大唐语言是东安国。
  喝捍国
  喝捍国方圆一千多里。土质、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从这个国家往西走四百多里,到达捕喝国。大唐语言是中安国。
  捕喝国
  捕喝国方圆一干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窄。土质、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从这个国家往西走四百多里,到达伐地国。大唐语言是西安国。
  伐地国
  伐地国方圆四百多里,土质、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从这里往西南走五百多里,到达货利习弥伽国。
  货利习弥伽国
  货利习弥伽国的疆域是沿着缚刍河两岸伸延的,东西宽二、三十里,南北长达五百多里。土质、风俗与伐地国相同,但语言稍有差别。
  从飒秣建国往西南方向走三百多里,到这羯霜去声那国。大唐语言是史国。
  羯霜那国
  羯霜那国方圆一千四、五百里。土质、风俗与飒秣建国相同。
  从这里往西南走二百多里,进入山中。山路崎岖,沿山谷的狭窄小道危险难行。[沿途] 既没有人烟闾里,又缺少水、草。在东南方向在山中走三百多里,便进入了铁门。
  铁 门
  所谓铁门。是一处左右连山、山势极为陡峭险峻 [的关隘] 。
  这里虽然有狭窄的小道,但是沿途险阻重重,山路两旁的悬崖壁立,颜色似铁。[[山口] 设有扇门,扇门也用铁锔加固,扇门上面悬挂着许多铁铃。因为[这个关隘] 如此险要牢固,因而得名为铁门。
  睹货逻国故地
  出铁门之后到达的是昔日的睹货逻国境。旧名叫吐火罗,是不确切的称呼。睹货逻国故地的疆域是南北一千余里,东西长三千多里。它东面控制着葱岭,西面与波剌斯接壤,南面抵达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北面以铁门作为屏障。缚刍 (阿母)大河自东而西,流贯国境中部地区。几百年来,原来的王族子嗣断绝,各部酋长和地方豪强互争雄长,各自擅立君王或首领,凭借山川或天险,割据一方, [全境]分为二十七国。然而,群雄虽然划分了各自的领域,但是全都臣属于突厥,受其役使[1]。这里的气候温暖,所以瘟疫疾病也非常之多。每年冬末春初,霖雨绵绵,因而从这个地区往南,直到滥波以北的各个地方都流行各种瘟病。于是僧徒们就从十二月十六日开始安居,三月十五日解除安居,这也根据这个地区的多雨季节的特点,因时制宜而设定教规。这里的民风是人们生来懦弱胆怯,居民的相貌也长得粗陋难看。人们略略懂得一点信义,因而对人不太欺诈。他们的语言和举止与其他国家相比稍有不同。
  基本文字由二十五个字母组成,靠这二十五个字母组合派生[大量词汇],用以表达一切事物。他们的文字从左向右书写,念起来也要横读。这里的文字记载逐渐增多,数量大大超过萃利地区。居民多数穿着棉布,而较少服用麻布。通用的货币是金钱、银钱,式样不同于其他各国。
  沿缚刍河北岸顺流而下,到达呾蜜国。
  呾蜜国
  呾蜜国东西六百多里,南北四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国土]东西长,南北窄。境内有寺庙十余座,僧徒一千多人。这里的许多佛塔就是旧日所说浮图,也叫鍮婆,只叫塔婆,也叫私鍮簸,又叫薮斗波,都不正确。.和佛尊像有很多神异、灵验的事迹。往东行进到达赤鄂衍那国。
  赤鄂衍那国
  赤鄂衍那国东西四百多里,南北五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余里。有寺庙五座,僧徒很少。东行到达忽露摩国。
  忽露摩国
  忽露摩国东西一百多里,南北三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余里。它的君王是奚素突厥人。境内有寺庙两座,僧徒一百多人。东行,到达愉漫国。
  愉漫国
  愉漫国东西四百多里,南北一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六、七里。它的君王是奚素突厥人。境内有寺庙两座,僧徒寥寥无几。西南方濒临缚刍河而到达鞠和衍那国。
  鞠和衍那国
  鞠和衍那国东西二百多里,南北三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余里。境内有寺庙三座,僧徒一百多人。东行,到达镬沙国。
  镬沙国
  镬沙国东西三百多里,南北五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六、七里。东行,到达珂咄罗国。
  珂咄罗国
  珂咄罗国东西一千多里,南北也一千多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东方邻接葱岭而到达拘谜莫闭反陀国。
  拘谜陀国
  拘谜[1]陀国东西二千多里,南北二百多里,位于大葱岭之中。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西南方濒临缚刍河,南方邻接尸弃尼国。向南渡过缚刍河,到达的国家有达摩悉铁帝国、钵铎创那国、淫薄健国、屈浪拏[2]国、呬火利反摩呾罗国、钵利曷国、讫粟瑟摩国、曷逻胡国、阿利尼国、瞢健国。从活国东南行进,到达的是阔悉多国、安呾逻缚国。关于这些国度的事迹,请参看对归途部分的记述。
  活国西南,到达缚伽浪国。
  =============================================
  [1] 原书作“迷”,与上文矛盾,考察原文,当作“谜”字。
  [2] 原书作“拿”,考查原文,当作“拏”字,改之。
  缚伽浪国
  缚伽浪国东西五十多里,南北二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余里。南行,到达纥露悉泯健国。
  纥露悉泯健国
  纥露悉泯健国方圆一千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向西北行进,到达忽懔国。
  忽懔国
  忽懔国方圆八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五、六里。境内有寺庙十余座,僧徒五百多人。往西行进,到达缚喝国。
  缚喝国
  缚喝国东西八百多里,南北四十多里,它的北境濒临缚刍河。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人们都把它叫做小王舍城。这座都城虽然建筑得非常坚固,但是,城内的居民为数很少,这里的土地上出产的品种却格外繁多。长是在水里、生在陆地上的种种花卉难以一一列举。境内有寺庙一百多座,僧徒三千多人,全部研习小乘法教。
  纳缚僧伽蓝
  [小王舍]城外面南郊有纳缚大唐语言是新僧伽蓝,这座佛寺[*]是缚喝国的一位先前的国王建筑的。在大雪山以北的地区,只有在这座寺庙里,为阐扬佛经教义而撰述经论的各位大师的事业代代相传,不见衰败。寺[*]里的佛像用名贵的宝物营造而成,殿堂屋宇装饰着奇珍异宝。因此,各国君长都想攻打这座寺庙,劫掠其中的宝物以发财致富。这座寺[*]里原来还有一尊毗沙门天①像。这尊毗沙门天像显示了可以仗恃的灵验,冥冥中守护着这座寺庙。前不久,突厥叶护可汗的儿子肆叶护可汗出动了他的部落的全部力量,率领他的兵马,突然袭击这座寺庙,意在掠夺寺[*]里的珍宝。他在离这座寺庙不远的郊野屯驻了他的军队。就在当天夜里,可汗梦见毗沙门天对他说“你有什么能耐,胆敢毁坏这座佛寺[*]?”说着就用长戟刺穿了他的胸背。可汗惊醒过来,便痛苦不堪地害上了心疼的毛病。于是他向属下群臣讲述了梦中受到谴责的征象,派人急速邀请众僧,准备向他们表述忏悔、谢罪的心意。[邀请情众的使者]还没有返回复命,可汗已经一命呜呼。
  这座寺庙的南佛堂中有一只佛澡罐,容量有一斗多,五彩缤纷,光芒四射,人们说不出它是金子还是宝石造的。还有-颗佛牙,一寸多长,八九分宽,呈黄白色,质地光泽洁净。还有一把佛扫帚,是用迦奢草扎制成的,长二尺多,周长七寸,扫帚的把上装饰着各色珍宝。每到六斋日僧俗人众聚会的时候,这三件神物便被陈设供养起来。[三件神物]为僧俗人众的至诚所感,往往放射光芒。
  寺[*]北有塔,高二百多尺,塔通体的涂饰杂有无数金刚石,并有各色珍宝点缀其上。塔中供有舍利,时时放射出灵光。
  寺院的西南部有一处精庐,自从建立以来,已经经历了久远的岁月。远方的人纷纷奔赴这里,一些杰出的人物到这里来,以类相聚,[其中]证成四果而成为罗汉的甚多,难以一一列举。当初这些罗汉在行将入寂的时后,往往显示出他们的神通。对于这些被大家认识并记住的罗汉,人们就为他们修建了[宝塔]。这些宝塔的基址彼此邻接,数目竟有几百座之多。至于那些虽然证成圣果,成了罗汉,但在入寂之前没有显示神异的,也多达千人,[对他们就]没有树立什么起塔的标志了。如今有僧徒一百多人,都同样昼夜不息地[刻苦修行],以至于人们难以分辨出谁已经成为罗汉,谁仍旧是凡僧。
  ①毗沙门天:又称多闻天。四大天王之一,是佛数传说中的护法神。(原书注)
  [1]原书作“兰”字,明显不对,改之。
  提谓城及波利城
  大城西北五十多里的地方有提谓城,以北四十多里的地方有波利城。每城之中各有一座塔,高三丈多。当初如来刚刚得道成佛之后,从菩提树①启程,来到鹿苑。当时有两位商人见到如来的威仪神采, ①菩提树:意译觉树。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成佛,因此被佛教徒看成是圣树。(原书注) 便追随在他的后边向他献上炒面蜂蜜。世尊[如来]为他们演说天人之福,[这两位商人便是]最早听到五戒十善之说的人。[两位商人] 在听到了佛法的教诲之后,请如来赐予佛物以便日后供养,如来便将头发和指甲授予他们。两位商人在即将返回本国的时候,向如来请示礼敬供养的仪式,如来便将外面穿的僧衣僧伽胝①旧称僧伽梨,是不正确的,垒得方方正正, 平铺在下边,其次脱下穿的上衣郁多罗僧, ② 再次脱下覆膊次僧却崎③旧称僧祗支,是不正确的也同样叠好铺好,上边倒覆食钵,再上边竖立锡杖,依照这样的次序放置上述物品, 就成了一座宝塔。二人受命,各自回到自己居住的城中,按照佛祖的指教,依据[佛祖指出的]格式大举修建高层建筑,这就是佛法中最初的塔。
  城西七十多里处有塔,高两丈多,是当初迦叶波佛④时建立的。
  从大城西南部进入大雪山,到达锐秣陀国。
  ①僧伽胝:比丘的三衣之一。又译为复衣,杂碎衣。(原书注)
  ②郁多罗僧:比丘的三衣之一。又译为上衣。(原书注)
  ③僧却崎:比丘穿的一种衣服。又译作复膊衣、掩腋衣。参见本书卷二《印度总述》衣饰条。(原书注)
  ④迦叶波佛:又作迦叶佛。佛教传说中释迦佛以前的“过去七佛”之一。(原书注)
  锐株陀国
  锐株陀国, 东西五、六十里,南北一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多里,往西南走,到达胡实健国。
  胡实健国
  胡实健国东西五百多里,南北一千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境内多高山大河,出产良马。往西北走,到达呾剌健国。
  呾剌健国
  呾剌健国,东西五百多里,南北五、六十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多里。西境与波[剌]斯国接壤。
  从缚喝国往南走一百多里,到达揭职国。
  揭职国
  揭职国,东西五百多里,南北三百多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四、五里。土地坚硬瘠薄,丘陵山岗连绵不断。[这里]花果很少,多产豆、麦。气候酷寒,民风强劲尚武。境内有寺庙十多座,僧徒三百多人,研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大雪山
  往东南走,进入大雪山,山高谷深,峰峦险峻。四季风雪接连不断,盛夏最热的季节也冰封雪冻,长年的积雪填满山谷,人行小道非常崎岖难走。山里面还有山神、鬼魅,逞凶作祟;另外,成群的盗贼也在这里横行,专干伤生害命的勾当。
  [在山中] 走六百多里 ,出睹货罗国的国境,到达梵衍那国。
  梵衍那国
  梵衍那国,东西二千多里,南北三百多里,地处雪山之中。居民依山傍谷,随着地势营建了城镇聚落。此国的大都城就建立在山崖之上,并且横跨一道峡谷,长六七里,北面背贴着高耸的山岩。这里出产冬小麦,花果较少,适合于放牧,盛产羊马。这里气候严寒,变化剧烈,民风刚劲粗犷。居民多穿皮毛、粗褐,这样的服装是适合当地气候的。[梵衍那国的] 文字、风俗、教化和所使用的货币,与睹货逻国一样,语言[与睹货逻国] 稍有差别。居民的仪表外貌[与睹货逻国]大致相间。他们性格淳厚,信仰虔诚,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与它]相邻的其他国家。国内上起三宝①,下至百神,一无例外,无不受到[当地居民]诚心诚意的信奉和尽心竭力的供养。商贩们来往于这里,天神或向他们显示吉兆,或向他们显示祸变的征象, [令他们] 祈求福祉。境内布寺庙几十座,僧徒几千人,宗奉研习小乘说出世部。
  大立佛及卧佛像
  [梵衍那国]王城的东北山麓有立佛石像,高一百四、五十尺,金色辉煌耀眼,珍宝斑烂夺目。石像东面有寺庙,是这个国家先前的一位国王建造的。寺[*]东有黄铜铸造的释迦佛立像,高一百多尺, [像的各部位是]分别铸成的,再组装成为总像。
  城东二三里有佛入寂涅槃②的卧像, 长一千多尺。梵衍那国的君王每每在这里召开无遮大会。[大会期间,梵衍那的君王]把全部所有物,上自他的妻子,下至国库中的珍宝[全部施舍出来] ,国家的府库被舍空以后,君王又把自身施舍出去,再由百官群臣用重金从僧人那里[将国王] 赎回,诸如此类的事情竟然成了[这位君王]的正务。
  小川泽僧伽蓝
  从有卧佛像的那座寺庙向东南走一百多里,翻过大雪山,往东便来到小川泽, 那里的泉池清澈,明亮如镜,树术繁茂,碧绿青葱。这里有一座僧寺[*],寺[*]中有佛齿以及劫初时的独觉①齿,长五寸多,宽不到四寸。还有金轮王齿,长兰寸,宽二寸。又有商诺迦缚婆旧称商那和修,是不正确的。大阿罗汉②用的铁钵, 容量有八、九升。这三件贤圣的遗物,全部用黄金包装封固起来。又有商诺迦缚婆的一袭九带僧衣,色泽深红,是用设诺迦草的纤维纺绩而成的。商诺迦缚婆是阿难③的弟子,在他的前生,身裹设诺迦草衣。在解安居那一天,他把草衣拿来施舍给了众僧,由于这一行动的福力,在他后来五百世的即将投生和转世初生时,总是穿着这件衣服。在他最后一次转世时,胎儿就是穿着这身僧草衣降生的,而且以后随着身体逐渐增长,僧衣也随着逐渐宽大;等到阿难度他出家的时候,他的草衣就变成了法服;等到受具戒的时候,又变成了九带僧伽胝。当他即将圆寂的时候,他进入到穷极万物的禅定境界,他发智愿力,留下这副袈裟,希望[袈裟]随同释迦传留的法教垂于永久,它要到佛法完全毁灭以后才会完全坏掉。现在这副袈裟是巳然有了略略变坏的迹象,看来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从此向东走,进入雪山,越过黑岭,到了迦毕试国。
  ①独觉:指独觉佛,音译又作辟立佛。佛教所谓“自觉不从他闻”而得道的佛。(原书注)
  ②阿罗汉: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原书注)
  ③阿难:全称阿难陀,意译欢喜。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多闻第一。”(原书注)
  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方圆四千多里,北边靠着雪山,其馀三边环绕着黑岭。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多里。土地适于种植谷子、麦于,花果树木很多,还出产良马、郁金香。四方的奇珍异货,多数都聚集到这里。气候寒冷多风,人性暴躁粗犷,语言粗俗下流,婚姻关系杂乱。这个国家的文字与睹货逻国大致相同,但习俗、语言、教化却有不少差异。居民穿用毛布、棉布,外加皮衣。货币使用金钱,银钱和小铜钱, [货币的]形制纹样和各国不同。国王是刹利①种姓的人,很有智慧计谋,性格勇猛暴躁,威镇邻国,十多个国家都受他的统辖。[这位国王]爱护百姓,崇敬三宝,每年造一尊一丈八尺的银佛像,此外还召开无遮大会,周济贫困的人,布施鳏夫寡妇。国内有寺院一百多座,僧徒六千多人,僧徒多半学习大乘法教。[境内的]佛塔、佛寺高大轩敞,肃穆洁净。境内还有外道的神祠几十所,异教徒一千多人,有的属露形外道,有的属涂灰外道,教徒们将死人的头骨连接在一起做为花环状头饰。
  ①刹利:全称刹帝利。印度古代四种种姓之一,即武士种姓。详见本书卷二《印度总述》族姓条。(原书注)
  质子伽蓝
  在大都城以东三、四里的北山下有一座大寺庙,寺[*]中有僧徒三百多人,全部学习小乘法教。听老年人说,当初健驮逻国的迦腻色迦王①声威布及邻国,很远的地方都受到他的教化。他扩充兵力,开拓疆土,把势力扩大到葱岭以东。河西蕃维慑于他的威势,把儿子送去为质。迦腻色迦王得到质子之后,特别优礼相待,在严寒酷暑的不同季节,使他改住[不同地区]的宾馆,冬季住在印度各国,夏季回到迦毕试国,春秋住在键驮罗国。因此,在质子三个时期的住处,各自建立一座寺庙。现在[我们所说的] 这座寺庙,就是在质子夏天居住的地方建立的。所以各个房屋的墙壁上,都有质子的画像, [质子的]容貌和服饰,与中国很一致。后来质子得到机会返回本国,但心中思念故居,虽然有山川阻隔,也不曾中断送来对佛的贡献物品。因此现在的僧徒们每到入安居日和解安居日,便大兴法会,为质子祈福行善,[这种法会]相继不绝,一直沿续到今天。
  ①迦腻色迦王:古代贵霜王朝的著名国王。在位时间说法不一,大致在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或二世纪上半期。(原书注)
  寺[*]内佛院东门以南的大神王像右脚下,有一批掘地窖藏的珍宝,这是质子埋藏下来的,因此上面的铭文是:“当本寺[*]朽坏的时候,请取此处财宝来修治”。近来,边远处有一位君王,贪婪而又凶暴,听说这座寺庙藏有大批珍宝,便赶走了寺[*]中僧徒。当他正要发掘[珍宝的时候],神王冠冕上的鹦鹉象鼓起翅蹄,惊叫起来,大地也为之震动,君王和他手下的兵众惊慌后退,僵卧于地,很久才从地上爬起来,谢罪而归。
  寺庙以北的山岭上有几间石窟,这是质子修习禅定的地方。里面藏有大量的各色珍宝,旁边有铭文,由药叉神守护。有人要掘取这些宝物,这位药叉神就会变幻异形,或变作狮子,或变作蟒蛇、猛兽、毒虫,[由药叉神变幻成的]奇形怪状的动物盛怒难当,因此没有人敢于盗发其中的财宝。
  在石窟以西二、三里的大山岭七,有观自在菩萨①像,有人心怀至诚,希望拜见菩萨的真容,菩萨便从像中显现出妙色身,来安慰行者。
  ①此处原书注省去。
  曷逻怙罗僧伽蓝
  从大都城往东南走三十多里。到达曷逻怙罗寺庙,寺[*]旁有塔,高一百多尺,塔在斋会的日子能够不时放出光芒。在塔身石覆钵形部位的石缝中有黑色的香油流出,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能修听到[塔中有]音乐声。听老年人说,[塔是]当年这个国家的大臣遏逻怙罗建立的。塔建成之后,这位大臣在夜里梦见有人告诉他说:“你建造的塔没有舍利①,明天早晨有人献[舍利] 给国王,你应当请求国王恩赐给你”[这位大臣]早晨入朝,向国王请求说:“臣昏庸冒昧不自量,胆敢向君王提出一点请求”。君王说:“你有什么要求呢?”这位大臣回答说:“今天如果有向您进献贡品的,希望您开恩把最先贡献给您的物品赏赐给我。”国王说, “可以”。于是遏逻怙罗伫立在王宫门口,眺望着前来的人。一会儿,他看见一个人手里捧着一个舍利瓶,这位大臣问道:“你要献给君王的是什么东西?”那个人回答说: “佛的舍利”。大应对他说:“我替你看守着舍利,你应当先去禀报君王。” 遏逻怙罗恐怕君王珍爱舍利,追悔不久前对他许诺下的恩赏,便飞快地奔赴佛寺,登上佛塔,受他的至诚的感动,塔上的石覆钵自行启开。他安置好舍利,赶忙退出,衣襟还是被夹在重又合上的石缝之中。国王派人急追,[等王使赶到的时候]石塔已经合拢。由于这个原故,石缝中间还流淌着黑色的香油。
  ①此处原书注省去。
  霫蔽多伐刺祠城及阿路猱山
  向大都城以南走四十多里,到达霫骨立反蔽多伐剌祠城。每当遇到强烈地震的时候,山崩崖陷,唯独这座城以及它周围的地区毫不动摇。
  从霫蔽多伐剌祠城往南走三十多里。到达阿路猱奴高反山。[阿路猱山]峰崖峭拔险峻,岩谷幽深杳冥。这座山的山峰每年长高几百尺,每当长到看来与漕矩吒国的?[1]士句反,下同那呬山的高度相仿的时候,便自行崩溃塌陷。听土著居民说:当初,?[2]那天神从远方来到这里,打算停留在这座山上。这座山的山神大为震动,非常恐惧,他把山谷摇荡起来。天神[对山神说]:“你是因为不愿意我在这里居住,所以才摇山动谷。其实你只要稍许表示一下宾主之礼,我便会给你无数财宝。现在我就去漕矩吒国?[3]那呬罗山了,在我每年接受国王、大臣祭祀贡献的时候,你不妨遥遥观望观望。”阿路猱山之所以好不容易增长到一定的高度就要崩塌下坠,原因就在这里。
  [1]、[2]、[3]均为同一生僻字,?,(禾+芻),音chu 第二声,有超大字库字体的可见(如微软雅黑、方正超大字库等)。原书作(禾+刍),这当是印刷时生造(想当然的简化)字,明显不对。
  大雪山龙池及其传说
  从王城往西北走二百多里,到达大雪山。山顶有一个水池,人们向池水请求下雨或祈祷晴天,总是可以按人们的请求而实现心愿。听老年人说:当初,键驮逻国有一位阿罗汉,常受这个池子里的龙王的供养。每到该吃午饭的时候,这位阿罗汉施展神通,坐在绳床之上凌空而往。侍奉[阿罗识的一位]沙弥私自躲在绳床下边,攀附着[绳床的]边缘潜藏起来,阿罗汉到了午饭的时间就动身,来到龙宫的时候才看到沙弥。龙王因此也邀请他在龙宫进食。龙王拿上天的甘露饭宴飨阿罗汉,另拿人世间的饭食招待沙弥。阿罗汉吃完饭,便为龙王演说诸般法要,沙弥则一如平时,为他的老师阿罗汉洗涤食具。食具上沾有吃剩下的饭粒. [沙弥]对这种食物的芳香气味感到无比惊异,随之心中产生了恶毒的念头。他既怨老师又恨龙王,他希望各种福力,如今一齐显现出来,用来断送龙王的性命,由他来做龙王。在沙弥发这个誓愿的时候,龙王已经感到头疼。阿罗汉说法教诲龙王,龙王谢罪谴责自己,而沙弥却心怀忿懣,不接受阿罗汉的教诲和龙王的谢罪。沙弥回到寺庙之后,诚心诚意地发愿,由于福力的作用,沙弥当夜死去,变成了大龙王。他抖擞威风,振奋精神,没入池中,杀死龙王,占据龙宫,并把龙王的部属收归已有,由他总掌一切号令。由于他原来发誓[的时候也要报复[阿罗汉] ,所以他经常掀起狂风暴雨,摧折树木,打算毁坏寺庙。当时伽腻色迦王对这件事感到奇怪而询问[阿罗汉] ,阿罗汉便把事情的本末告诉了迦腻色伽王。迦腻色迦王便为龙在雪山下立起寺庙,修建了宝塔,塔高一百多尺。由于龙心怀宿怨,于是兴风作雨,[企图加以破坏] 。迦腻色伽王的抱负是弘教济世,可是龙却出于瞋毒(三种恶毒念头中最邪恶的一种)[1]而逞凶肆虐,使得寺庙和佛塔六建六毁,直到第七次方才重新建成。迦腻色伽王为寺庙和宝塔总是不能大功告成而深以为耻,就想填平龙池,毁坏龙的居室,于是大举出兵,来到雪山脚下。这时候,那位龙王震惊恐惧,它变成了一位老婆罗门①, 阻勒住迦腻色伽王的乘象而劝谏说:“大王历来栽培善根,多种胜因,因此能够成为君王,没有人敢于产生不服从的念头,今天为什么要跟一条龙斗呢?龙本来是畜牲,属于卑下恶劣的那一类,可是它威力很大,不是可以用力气战胜的。它可以腾云驾风,行空滑水,这都不是人力所能做得到的。难道君王一定要为它而发怒吗?君王如今兴全国之兵,与-条龙较量,即使打胜了,你也没有慑服远方的威风,如果打败了,你反倒要蒙受不能克敌致胜的耻辱。为君王着想,你应当班师回军了”。迦腻色伽王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龙立即回到池中, [霎时间]巨声震荡,雷鸣滚滚,暴风将树木连根拔起,飞沙走石散落如雨,云雾四合,天色黑沉,国王的兵马感到惊慌恐怖。国王于是命令众人归心三宝,祈求佑护,说:“寡人素来多方培植福业,因此才能够当上一个国家的君主,我的威力慑服着强敌,统辖着南赡部洲。不料今天竟然受制于这条畜牲,这诚然是由于我福分浅薄造成的,我发愿,希望各种福力,立即显现在我的眼前”。[就在发愿的时候]迦腻色伽王的两肩上升腾起两柱巨大的冒着烟的火焰,龙随即退了下去,狂风止息,雾散云开。迦腻色伽王命令士兵每人肩扛一块石头,用来填平龙池。龙王再次化作婆罗门,重新向国王请求说:“我是这座池塘的龙王,现在由于害怕你的威力而归顺于你,希望得到你的怜悯,赦免我以前的过错。君王以化生育众,庇护天下的生灵为已任,为什么唯独忍心地加害于我呢?君王要是杀了我,我就要和你一同堕入恶道,陛下有戕害他命之罪,我则有结怨报仇之心,冤孽报应是厘然不爽的,谁善谁恶也是昭然分明的。”于是迦腻色伽王和龙王当众庄严立约,如果[龙]以后再来侵扰,一定不再赦免。龙说:“我因[前世]罪孽,[转世] 受身成龙,龙的秉性是凶恶的,不能自我克制。一旦萌发恶毒的念头,必然忘记克制自己。君王如今要是再建立寺庙的话,我绝对不敢再次摧毁了。[还要再请]君王派一个人长年守望在山巅上,如果看到有黑云升起,就赶快敲击犍椎之类[可以发出巨大声响]的东西,我听到这种声音, 就会警惕自己,平息邪恶的用心。”于是迦腻色伽王又修建起一座寺庙,还修建起一座佛塔,并且派人守候瞭望云气,至今仍然如此。
  听当地居民说,这座塔里有如来佛的骨肉舍利, 数量大约有一升多。[有关骨肉舍利的]许多神怪变异的事迹,难以一一详述。有时候,塔内忽然升起一片浓烟,不多时便窜出熊熊火焰,这时候,人们往往认为塔已被烈火烧成了灰烬,抬头仰望很久,在火灭烟消之后,看到舍利白如珠玉,环绕着表柱宛转上升,高高地升到云天之际,又缓缓地盘旋而下。
  ①婆罗门:古代印度四种种姓中最高的种性。一般以掌管祭祀、诵经为业。
  [1]:括弧内的言语是翻译者所言,非玄奘法师语,特注。
  旧王伽蓝及旧王妃伽蓝
  在都城西北大河南岸的旧王寺[*]内,有释迦菩萨幼年时的乳齿,长一寸多。这座寺院[*]的东南有一座寺院[*],也叫旧王寺[*],里面有如来顶骨一片,平面宽约一寸,颜色黄白,发孔都看得很清楚。又有如来头发,头发的颜色青绀,象螺一样向右旋转,拉长了长约一尺,卷起来只有半寸。这三件东西,每逢六斋,国王和大臣便来散花供养。顶骨寺*西南有旧王妃寺[*],寺[*]里有金铜塔,高一百多尺。听当地人说,这座塔里有佛舍利一升多,在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发射出圆光,照耀着露盘,与月光交相辉映,持续到天亮,光芒才逐渐收敛,没人塔内。
  比罗娑洛山及龙泉
  大都城的西南方有比罗娑[1]洛山。大唐语言是象坚。这座山的山神呈现为大象的形状,所以叫做象坚。当初如来佛在世的时候,象坚神曾经奉请世尊如来和一千二百位大阿罗汉到这座山来,山顶上有一块大盘石,如来便在这里落坐,受象坚神的供养。后来无忧王就在这块大盘石上建起一座宝塔,塔高一百多尺,如今人们称它为象坚塔,也说其中有如来的舍利,大约有一升多。
  象坚塔北边的山岩下有一处龙泉,是如来佛用餐完毕,与阿罗汉一起漱口、嚼杨枝的地方,当时随手植根,如今已经长成为一片茂林。后人在这里建庙,称为鞞铎佉。大唐语言是嚼杨枝。
  从这里往东走六百多里,山谷连绵不断,峰峦峭拔险峻,翻过黑岭,便进入北印度境域,到达滥波国。在北印度境内。
  卷二
  印度总述
  释名
  仔细探讨天竺的名称,很多不同的所法,弄得一团混乱。旧时叫做身毒,或者叫贤豆。现在根据正确发音,应该称做印度。印度人民,随着居住地方之不同而自名其国,远方外国,异俗之人,从远处看,采用了一个总名,对自己所喜欢的地方,称之为印度。印度者,唐朝的话就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称,印度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说,所有生物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好象一个没有光明的长夜,没有一个清晨的掌管者,就好象白日既巳落山,晚上就点上蜡烛,虽然有星光来照明,哪能如同朗月的明亮?就由于这种情况,才把印度比成一轮明月。实在是因为在这个国家,圣贤相继出世,遗法相传,教导群生,条理万物,好象月亮照临一般。由于这样原因,才把本国称为印度。印度种性很多,族类分成集团,而婆罗门则特别清高华贵。由于他们的缘故,而得到一个嘉名,形成了一种习惯,不管地理上的差别,总名之曰婆罗门国。
  疆域
  至于印度的界域,我们可以谈一谈。五印度这块地方,方圆九万多里。三面濒临大诲, 一面背靠雪山。北方宽,南方窄,形状好象半月。全国划分地区,有七十多个国家。天气特别炎热,地方又多潮湿。北方山阜众多,丘陵多盐碱地,东部河流原野很肥沃滋润,南方草木繁茂,西方土地硗薄。这是大概的情况,只是简略地一谈。
  数量
  数量的说法,叫踰缮那。旧时叫由旬, 也叫踰阇那,又叫由延,都是讹而且略的。所谓踰缮那,指的是自古圣王一天行军的距离。从前说一踰缮那等于(中国)四十里。印度通常只有三十里。佛教的记载则只有十六里。把这个距离再往小里分,一踰缮那分为八拘卢舍。所谓拘卢舍,大牛鸣声所达到的最远距离,就叫拘卢舍。又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下面还有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铜水,再分为七分,达到细尘,再把细尘分为七分,叫做极细尘。所谓极细尘,就是不能再分,再分就空无所有,所以叫做极微。
  岁历
  谈到星辰的运行,日月的出没,叫法虽不同,但时间没有差别,随着星宿,标出月名。时间极短的,叫做刹那。一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为一日一夜(白天三时,夜间三时)。世俗习惯,把日夜分为八时(白天四时,夜间四时,每一时各高四分)。月亮由盈至满,叫做白分,月亮由亏至晦,叫做黑分。黑分或者十四天,或者十五天,因为月有大小。黑分在前,白分在后,合成一个月,六个月合成一行。太阳运行在内,是北行(从冬至到夏至——羡林注);太阳运行在外,是南行(从夏至到冬至——羡林注) 。这两行加起来,合为一年。又把一年分为六个季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 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酷暑;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草木繁茂之时;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严寒;按如来圣教,一岁分为三时: 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或者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天三个月是制呾逻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相当于中国的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天三个月是頞[1]沙荼月、室罗伐拏[2]、婆达罗钵陀月,相当于中国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天三个月是頞[3]湿缚庾阇月、迦剌底迦月、末伽始罗月,相当于中国的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天三个月是报沙月、磨祛月、颇勒窭拏[4]月,相当于中国的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所以印度僧徒[5],依照佛的教导,在雨天安居不动。或在前三月,或在后三月。前三月相当于中国的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相当于中国的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翻译经律的人,或者说坐夏,或者说坐腊,这都是边地的特殊风俗,不合乎中印度的正音,或者也由于不理解方言,以致翻译错误。还有推算如来投胎、诞生、出家、成佛、涅槃的时间,意见都参差不一,后面再谈。
  [1]、[3]:涯按,原书“頞”字印作“安+页”,这当是印刷时生造的所谓简体字,实则頞这个字没有简体字,本身就是如此写法。
  [1]、[4]:原书中很多地方,“拏”字都写为“拿”,考察原文,应为“拏”字。“拿”字并非是“拏”的简写。
  [5]:原书“僧徒”二字译为“和尚”二字,似不妥,仍保留原文的“僧徒”二字。特注。
  邑居
  谈到城市聚居之处,方形的城垣宽而又高,大街小巷弯弯曲曲,市肆当途,楼店夹路,屠户、钓徒、娼妓、戏子、刽子手、清道夫,这些人所居之处都有特别标志,他们被排挤在城外,如果在里邑中行走,他们只能躲在路旁走。至于住宅的构造,围墙的建筑,因为地势低湿,城墙多叠砖而成,住宅的墙壁间或以竹木编制。房舍、平台、楼观,用木头制作屋顶,泥上石灰,盖上砖坯。有的非常高,形式同中国相同。房屋用茅草盖顶,或用砖盖,或用板盖。墙上涂上石灰以为装饰,地面涂上牛粪认为洁净,应时的鲜花布撒其上,这是同中国不同的地方。那些僧寺,结构颇为奇特。四角建有高楼,楼阁高至三层,屋椽和屋梁,雕镂得奇形怪状。门、窗和墙上都画上众多彩绘。平民的房子,内部侈奢,外表俭朴。内室和中堂,高广不同。层台重阁,形制不拘一格。门向东开,君王座位也面向东方。谈到休息的座位,都用绳床。王室、大官、士、平民、豪家大族,对床的装饰不同,样式则没有不同。君王的室、座,更为高广,上面镶嵌着珍珠,各之曰师子床,上面铺上细毛布,一个众宝装饰的脚凳摆在前面。一般官员,随自己的爱好,雕饰自己的座床,上面也装饰着珍宝。
  衣食
  上、下、内、外的衣服,都不用裁制,以白色为贵,轻视杂色衣服。男人在腰间围上一块布,一直达到腋下,把长巾横置,一头搭在左肩上,右肩袒露。女子穿一件围裙,把两肩都遮盖起来,松散垂下。头顶上的发梳成小髻,其余头发下垂。有的男人把胡须剃掉,还有一些别的奇风怪俗。头上戴着花环,身上佩着璎珞(类似项链一类的饰物)。身上穿的是憍[1]奢耶衣和细毛布。所谓憍著耶,就是野蚕丝。菆摩衣,是麻布一类的东西。顩[2]墟严反钵罗衣,由细羊毛织成。褐剌缡衣,由野兽毛织成。这些兽毛又细又软,所以能纺织,因此才被珍视,制成衣服。北印度天气寒冷,因此衣服紧身,同胡人衣服差不多。不信佛教的外道衣服花样繁多,裁制诡异。有的身穿孔雀尾,有的带人头骨项链,有的赤身露体,有的用草和木板掩盖身体,有的把头发胡子拔掉,有的鬓头如蓬,在头顶上编成小髻,上下身衣服没有定形,红白也不定。沙门(出家人[3])的法服只有三衣和僧却崎、泥嚩些桑箇反那。三衣的制裁,各个教派不同。衣服的贴边有宽有窄,褶页有大有小。僧却崎大唐语言是掩腋。旧时叫僧祗支,讹。盖着左肩,掩住两腋,左开右合,长度只达到腰下。泥嚩些那大唐语言是裙子。旧时叫涅槃僧,讹。因为没有带子,穿的时候把衣服弄紧,撮成褶子,用丝绳捆上。褶子的形状各部派不同,颜色也有黄有红。刹帝利、婆罗门清廉淳朴,洁白节俭。国王和大臣衣着玩饰迥乎不同。花环宝冠,作为首饰,镯子璎珞挂在身上。有的富商大贾,只戴镯子。人们多半赤足,很少穿鞋。把牙也染成红色或黑色。把头发剪齐,耳上穿孔,高鼻子,大眼睛,他们的相貌就是这样。
  他们都洁身自守,没有外来压力强迫他们改变意愿。凡是吃饭, 一定要先洗一洗手。隔夜的剩饭菜,不再食用。吃饭器皿不相传递,瓦和木头器皿,用过就丢弃。金、银、铜、铁器皿经常擦拭得锃亮。吃过饭后,口嚼杨枝来使口内洁净。洗澡漱口没有完,不相接触。每当大小便后,必然洗灌,身上涂各种香,所谓梅檀、郁金就是,国王将浴,必击鼓弹奏。祭祀礼拜,一定要沐浴洗漱。
  [1]:原书为“忄+乔”字,当又是印刷时生造的字,实则此字并无简化,改之。
  [2]:原书为“佥+页”字,改动原因同[1]。
  [3]:涯按,括弧内原书为“和尚”二字,不妥,改作“出家人”
  文教
  仔细研究他们的文字,是梵天①所创制的。他在最初制定了四十七个字母。结合事物,把字母拼凑起来,根据事物的不同来表现它们。流变既久,枝派繁生,用途越来越广,因地和人的不同而稍有改变。一般说来,它们都没有离开本源。但在中印度特别详细而正确,辞调谐和而雅致,同天神语言相同,气韵清晰响亮,是人们的规范。邻近地区和外国习惯于谬误却反以为训,拼命倾向庸俗,不遵守淳粹的风格。
  至于言语的记载,事情的叙述,各有专人管理。史记和国家文献, 总名之为尼罗蔽荼。大唐语言是青藏。好事坏事里面都谈,灾殃祥瑞备举。
  至于孩子的启蒙教育,诱导他们前进,首先教悉昙十二章。七岁以后,逐渐讲授五明大论:第一叫声明,解释字义,把条目搞清楚,加以区分;第二叫作工巧明,教授工程技巧,阴阳历算。第三是医方明,讲念咒制邪,草药矿物药,针灸和艾。第四叫因明,鉴定正邪,考定真伪。第五叫内明,研究五乘的因果和妙理。
  婆罗门要学习四吠陀论。旧时叫毗陀,讹,第一叫寿,指的是养生修性之道;第二叫祠,指的是上供祈祷;第三叫平,指的是礼仪、占卜、兵法、军阵;第四叫术,指的是奇巧技能、驱邪、念咒、医方。
  老师必须广泛钻研精微妙义,深刻探讨玄旨奥蕴,对学生讲一般意义,用微妙的言词启发他们,帮助他们,诱导他们,使不中用的学生中用,鞭策愚笨的学生前进。如果他们见识度量通达敏捷,立志想隐遁避世,他们反锁房门,把自己囚禁起来,直到学成为止。
  学生到了三十岁,志巳立,学已成,当官受禄以后,先酬答老师的恩德。有的学生有广博的古代学识,又好典雅,退隐保持自己的坚贞,沉浮于俗务之外,逍遥于世事之表,受宠受辱都淡漠置之而不惊慌,声名远扬,君王欣赏他们,但他们仍不屈从。然而国家尊敬聪明饱学之人,世俗敬重德高志明之士。赞美奖誉既很隆重,对他们的敬礼也很周到。因此人们都立下志向求学,忘记疲劳以从事学艺,他们访有道之人,归依仁爱之士,不以千里为远,虽然家里很富有,但却立志在外游行,吃的东西也靠乞求得来,他们以明知真理为贵,不以贫穷为耻。如果只是游玩、懒惰、贪吃美食,喜着佳衣,既没有德行,又不合于当时的习俗,这样就会受到一切耻辱,丑各远扬。
  ①梵天:又称大梵天。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主管创造。佛教却只把他看成是护法神。(原书注)
  佛教
  如来佛的宗教真谛,不同的众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利钝差异而得悟解。现在距离开释迦牟尼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他那纯正的法教有的还保持纯洁性,有的就已失去,信徒都根据自已心理能力来获得解悟。现在各种部派对峙,各立门户,种种争论如波涛腾涌,各种异说,虽持论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一共有十八个部派,词锋尖锐,都想争夺首魁,大乘和小乘,存在的状态也有区别。有的人冥思苦想,潜心入定,或者来往散步,或者停在一个地方,禅定与智慧相距很远。喧哗与静默也不一样。于是根据不同的僧团,各自制定条规。不管是律、是论、是经,这些都是佛经。谁能讲宣一部,就可以免作寺内事务;能讲宣二部,则给予上等房舍和卧具,能讲宣三部,就派侍者伺候他,能讲宣四部,则给供差遣的俗人,供他役使,能讲宣五部,则允许乘象舆,能讲宣六部,则乘象之外再加侍卫。道德高了,建功立表也很特殊。和尚经常集会讲论,考查谁优谁劣,善的受到表彰,恶的受到惩罚,愚暗者受黜,聪明者提掖。有的能正确审议精微的议论,能评议精妙的理论,文辞丰富美丽,辩论思路敏捷,于是就坐在宝象上,前呼后拥,随从如林。如果宗教义理空虚,没有内容,在论辩中词锋被挫,道理少而言词多,违背正解的义理而只有顺耳的空话,这样的人就给在脸上涂上红白粘土,身上撒上尘土,被排斥于旷野,被丢弃于沟壑。一方面表彰有德,斥责坏人,一方面也表彰贤者,贬黜愚者。于是人们都乐于行道,在家中勤勉学习。或者出家,或者归俗,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如果触犯律条,在僧伽中加以惩罚,轻的当众斥责,其次则大家不同他说话,重的大家不同他共住。如果没有人同他共住,他就被摈斥,为群僧所不齿。一旦被摈于僧团之外,则无处可居,流浪受苦,或者不得已而还俗。
  族姓
  谈到不同的族姓(种姓),一共有四个:第一叫婆罗门,是行为纯洁的人,遵守教理,坚持正义,操行洁白。第二叫刹帝利,是王种。旧时叫刹利,略。历代为王,志在仁爱和宽恕。第三叫吠舍,旧时叫毗舍,讹。是商贾,贩运商品,调节有无,远近获利。第四叫戌陀罗旧时叫首陀,讹。是农民,拼命耕种土地,种植收割庄稼。这四个种姓,清浊不同,都在本种姓内婚娶,阔人与穷人彼此不互相婚配。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不互相婚娶。妇人一嫁,终身不能改嫁。其余杂种姓,各国繁多,各自以类相聚,难以详细论述。
  兵术
  君王累世统治国家的,只有刹帝利。篡位轼君,经常发生,其他种姓登基称王。国家的战士,都从英雄中挑选,这种职业由父传子,他们遂能精通兵术。平时为国王守卫宫殿,战时则奋勇当前锋。一共有四种兵:步、马、车、象。象身上披上坚甲,牙上按上锐利倒钩,上面坐着一个将军,他受命节制一方,左右有两个兵卒,给他驾驭大象。战车用四匹马来拉,军官坐在车上,在两个轮毂旁边,有兵卒卫护。马军分散开来防御,逐赶败逃之兵。步兵轻装捍卫,都从勇士中选出,扛着大盾牌,执着长戟,或者擎着刀剑,冲在阵前。所有的兵器,没有不锋利的,这就是矛、楯、弓、箭、刀、剑、斧、戈、无刃枪、长矟、轮索之类,都是世代学习。

 
 
 
前五篇文章

佛教美术讲座序文

佛教与企业—企业经营的菩萨道

佛塔与寺庙的都市

甘肃--中国的石窟艺术之乡

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的风格特点及其源流初探

 

后五篇文章

宇宙生命的本体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为全国之最

艺术化生存:原始意象与顿悟自性

永明延寿与圭峰宗密历史境遇之比较

斋明寺旧藏滚动条佛画──以三宝佛画为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