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饮茶说兰(之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饮茶说兰(之一)
  守仁
  兰草入画,始于唐代的殷仲容,五代徐熙也喜好画兰。南宋时的赵孟坚在宋亡后隐居不仕,画兰以示其志。传说他的堂弟赵孟俯虽名列元四家之一,却从不画兰,因为他入元为仕,有失节之嫌。不过宋人传世的墨兰作品中赵孟俯所占比例不小,约有十数幅。子昂旷世奇才,诗书画品俱精,他画的兰花,格调俊逸疏淡,良多天趣,不失为一代名家,可见传说总归是传说,不可据以为实。
  南宋另一位画兰名家是郑思肖。
  思肖字所南,为南宋末著名画家。他感叹宋室消亡,画兰从不画土,以抗议异族入主中原。元朝“邑宰闻其精于画兰,不妄与人,贻以赋役取之。(所南)怒曰:头可得,兰不可得!邑宰奇而释之。”所南人品如此,其笔下丛兰精神风骨可知。
  *********************************************************************************************
  自所南而下,写兰名家代不乏人。元代的李 、赵雍、普明和尚,明代的文征明、仇英、周天球、徐渭、孙克弘、马湘兰,清朝的八大、王铎、石涛及郑板桥、李方膺等,均以善写兰草而名闻当世。马湘兰写兰,幽姿清影,笔墨雅洁,如空谷佳人,香清而益远。板桥写兰最见笔力,后人评道:“板桥写兰如做字,”画面多配以长石丛竹,诗、书、画并称三绝。李方膺写兰则疏放潇洒,有时作残叶,有时作枯叶,有时叶如乱麻,有时叶似断戟,老笔纷披,墨香横溢,最能得兰精神,一纸在室,此生足矣。
  到了近代,写兰名家寥寥。“兰痴道人”虽有《百兰图》刊本行世,然画幅多凌乱潦草,难以入谱。署名胡郯卿的《醉墨轩画稿》里有墨兰数幅,多掩映在药炉、山石、瓶花、菖蒲间,笔墨虽虬劲精到,但不以兰为主,尚不能入谱。能变古法而自成一家者,当首推安吉吴俊卿。吴氏写兰,间以篆隶古籀之法,笔墨苍老华滋,富于金石气。当代写兰名家了了,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辈虽也画兰,但并非所长,尚难以登堂入室。古人云:一世兰,半世竹,可见写兰之难了。
  兰性至清至洁,同茶一样,都可作为书斋雅供。昔年孔夫子自卫返鲁,见空谷中芝兰独茂,感慨系之,停车鼓琴,作《猗兰操》,成为千古佳话。因而冷香斋主人于茶事外,稍及兰事,以益我茶德,是为纪。
  冷香斋主人 记于壬午年秋月
  ——摘编自《冷香斋煎茶日记》
  --------------------------------------------------------------------------------
  饮茶说兰(之二)
  守仁
  写兰难,难在撇叶,难在叶间生花,难在花后补叶,难在布局结构。撇叶多用中锋,顺势撇去,刚劲中求柔婉,婉媚中见骨力。有时意到笔不到,有时笔意俱到,有时尖如钉头,有时粗似螳肚,有时又细如鼠尾,总在顺其自然。
  撇叶宜浓墨,写花宜淡墨。写兰花时,用含清水的毛笔,调入一些淡墨,然后再在笔尖上轻蘸一点浓墨,这样写出的兰花最具风姿。笔墨用的好时,花瓣上还会有一丝丝仿佛筋膜的墨痕,为我兰花增色不少。
  花后补叶宜用淡墨,调墨方法同于写花。
  *********************************************************************************************
  写兰成功与否,结构布局最为重要。这里的布局指一般的画面安排,而结构则指如何选择适宜于和兰草搭配的物件。前人写兰,或配丛竹,或配幽石,最为古雅,写尽幽兰情态,也使后人难以落笔,因为动念即乖,很容易落入俗套。
  冷香斋主人雅好养兰、写兰,常常感叹于结构之难,思以变之。因自念道:饮茶至极精极微处,只是品人。品人的淡泊之志,品人的仁厚之风,品人的空寂之情。写兰也是如此。写兰重在写兰的品格,写兰的精神风骨,说到底,只是写人。所宜于人的东西很多,所写也必然多。有宜于金钱的,便可以写美元刀币;有宜于女人的,便可以写明星美眉;有宜于醇酒的,便可以写五粮液茅台;有宜于清茶的,便可以写松萝茗壶。或有人问:也有宜于权势的,当如何写?冷香斋主人曰:宜写云雨。何以故?君不见古诗有云:翻手为云覆为雨,这正是指宜于权势者说的。
  有一天午饭后,东坡居士鼓腹而行,侍妾朝云笑问道:“学士肚里装的什么,这样摸来摸去的?”东坡笑道:“倒也没什么,只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冷香斋主人有感于东坡之语,退而卜筮,得“肥遁”之卦,于是退而烹茶、写兰,且自念道:如冷香斋主人者,所宜非茶而何?于是以茗壶配兰,并记。
  冷香斋主人 记于壬午年秋月
  苦茶和尚评曰:如山僧辈,无所爱,亦无所不爱,当以何物配兰?速道!速道!
  ——摘编自《冷香斋煎茶日记》
  --------------------------------------------------------------------------------
  饮茶说兰(之三)
  守仁
  在中国茶叶品类里,乌龙茶无疑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好的乌龙茶不但香高味醇,而且有“ 七泡有余香”之美誉,很适合茶人作工夫品饮。
  乌龙茶种类繁多,以武夷、安溪两地所产为佳,如久负盛名的大红袍、武夷肉桂、安溪铁观音、黄金桂等。而且许多珍贵茶品都有一些动人的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相伴随,更加浓郁了茶品的文化氛围。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类,既具有绿茶的清香,又具有红茶滋味醇厚的特点,因而深得广大茶友喜爱。品饮乌龙茶,有的茶友只重口感,有的则只重香气。冷香斋主人以为,应该香气、口感并重。清人梁章钜在《归田琐记》里描写武夷岩茶的特点*********************************************************************************************众香国里,冷香斋主人首推兰香第一
  对乌龙茶的认识含混不清,似乎古来就是如此。清代袁枚,以绝代清才,33岁即告别官场,卜居南京小仓山,葺筑随园,文章诗酒,风流当时,可谓一代才子。他在《随园食单》里评价武夷茶道:“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子才是浙江钱塘人,生平最喜好品饮故乡龙井,所以对武夷茶有这样的感知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正是这位老兄,耄耋之年游览武夷山后,对武夷茶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前后判若两人,他满怀激情地描写道:“丙寅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斛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对乌龙茶可谓推崇备至。子才一定是在饮茶后立即就写下这段文字的,茶香伴著墨香,才有了这声情并茂的千古绝唱。所以上等乌龙茶应该香味俱佳,这一点无庸置疑。
  不管是从古代还是现代的品茶专家对茶品的评价来看,都是香气口感并重的。当然,许多人(包括冷香斋主人)也经常说:无味之味方为至味,无香之香方为真香。这只是指饮茶的境界而言,也有劝解茶人不要过分沉湎于茶香茶味的意思。但无论有香无香,有味无味,总是有“香”和“味”在,而且也是香味并提的。譬如兰草,除了要有优美的叶姿、花形外,更要有清雅幽长的香气,不然就是弃草,入不了兰品。
  *********************************************************************************************
  据说绝品西湖龙井也有著兰花般的幽雅香气,我所饮的龙井茶或添花香,或透栗香,无一作兰花香,空使人叹惋不已。
  其他如绝品西湖龙井这样使人魂牵梦萦的茶还有很多,如顾渚紫笋,修宁松箩、午子仙毫、普陀佛茶等,不知何时可罗致于冷香斋中,疗我泉石膏肓之疾?
  冷香斋主人 记于壬午年秋月
  苦茶和尚评曰:冷兄养兰、爱兰、写兰,正如其饮茶、爱茶、写茶一样。其人品如此,其兰品、茶品可知矣。
  ——摘编自《冷香斋煎茶日记》

 
 
 
前五篇文章

煎茶的乐趣

茶烟香晕满袈裟

茶艺·茶道·茶文化

中庸茶心

中国茶道 净化心灵

 

后五篇文章

中国茶道美学初探

话说绿茶“工夫”

茶灵

茶的演变与风格

那一丝淡淡的吃茶的心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