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北魏的造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北魏的造像
  ·期刊原文
  北魏的造像
  李玉珉
  故宫文物月刊
  第二卷第十期(1984)
  页100-106
  ?1984 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组
  台北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因涉及版权问题,图片无法刊登。Pictures contained in this article are not reproduced due to copyright issue.
  前言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以〔高僧传〕的记载最广为大众所接受。〔高僧传〕卷一云:「汉永平中,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由于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六十七)抵达洛阳的,所以大多数的学者就以这一年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年代。然而国人与佛教的接触应远比永平十年为早,〔后汉书〕曾提到,楚王英在永平八年(六十五)时就笃敬三宝。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佛教早在永平十年以前就传入了中国。但佛教信仰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方开始普遍。佛教艺术也才大为兴盛。今就北魏造像为题,略探我国早期佛教艺术发展的梗概。
  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虽仅历时三百六十八年,但是政冶状况紊乱。这段时期中,先有吴、蜀、魏三国的鼎立,中经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后有南、北朝的对峙。在南朝短短的两百多年间,先后就有五个朝代的更迭。而北方虽在北魏拓跋氏的统治之下,暂享一百五十年的安定,可是其后却又有东、西魏与北齐、北周的分裂,可见当时政治极为纷扰。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外戚争权。内乱不已,士大夫们收贿敛财,竞相斗富,社会风气极为败坏。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黑暗的一个时代。却也为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史。写下了光辉和绚烂的一页,北魏的佛教雕刻就是那时所遗留下来的美术瑰宝。
  北魏道武帝进入中原,定都平城以后,便奉佛教为国教。在皇都平城境内,大兴土木,营造寺院。后虽有太武帝的黜废佛教,可是其子文成帝继位之后,便立即宣布恢复佛法。并于和平年间(四六0至四六五)。命昙曜于京西武州,凿窟造像,这就是今日著名于世的云冈石窟。自文成帝以后,献文、孝文、宣武诸帝无不信仰佛教,鼓励佛教艺术。〔魏书〕「释老志」云:「自魏有天下至于禅让,佛经流通大集中国,凡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略计僧尼二百余万,其寺三万有余。」根据〔洛阳伽蓝记〕的记载,北魏末期,仅在洛阳城内就有伽蓝一千三百六十七所。由此可见,在皇帝的鼓励下,北魏的佛教已发展到一颠峰状态,寺宇遍布各处。佛寺中常置佛像作为众人礼拜的对象,北魏佛雕艺术因而十分发达。此外,普通百姓感于社会动荡,人生无常,故时常造像祈福,或求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或冀今生获取功名,延年益寿,也促进了北魏造像的发达。不仅为我国的雕刻艺术带来盛大的成果,并为我国雕塑美术的发展奠下稳固的基石。
  北魏佛雕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路线,大抵可分为三道。第一道:由东印度经海路,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诸省。第二道:由印度东北,经缅甸至云南,北入巴蜀汉中地区。第三道:自印度中部、西北部,经中亚丝路,东入黄河流域及中原诸地。由于北魏的版图与西域毗邻,其佛教艺术乃主要是从第三道传入。故在北魏的造像中,我们往往可以捕捉到印度贵霜王朝犍陀罗派。或秣菟罗派的风貌,亦常见到印度笈多美术,或中亚雕塑的影子。
  孝文帝即位不久以后,北魏与南齐接触频繁,并在太和十八年(四九四)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运动,禁止胡服胡语。在这些政治决策的影响之下,北魏的造像,深受汉文化的感染,一反过去雄伟豪放的风格,而以温文儒雅,秀丽窈窕的气质著称。今就西域影响与佛教汉化两方面来讨论一下北魏的艺术。
  一、西域影响
  云冈石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宝藏,尤其是它的昙嚁五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不但规模宏伟,气势庞然,更因雕凿的艺匠们多来自深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凉州(甘肃武威),所以云冈艺术更为研究中西文化交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就以第二十窟的本尊大佛为例,此像制作雄伟,神态庄严,全高十四公尺。这种摩崖大佛的观念极可能是受了中亚梵衍那巨佛的启发。细观其面容,眉毛修长,鼻梁高挺,深目大眼,颇具西洋人面貌的特质。此外,佛像的衣纹写实而自然,多以阳刻的凸线表示,这都显示云冈艺术是因袭贵霜王朝犍陀罗造像的式样。但雕法朴拙,肩膀宽阔,头顶剃发肉髻,身穿右袒僧袍,却又继承贵霜王朝秣菟罗佛雕的风格。
  除了贵霜美术的影响之外,北魏造像中亦不乏以印度笈多艺术作根据的例子,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金铜弥勒佛就是一最好的例证。此佛发纹呈漩涡形,通肩僧服紧密贴身,身体曲线毕露,衣褶细密,并作匀称排列,颇有「曹衣出水」的风范。此类佛像虽常见于中亚,但追溯其源流,则可推至印度笈多王朝秣菟罗的造像形式。
  印度艺术固为北魏雕塑的主耍渊源,但北魏造像与中亚艺术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举一交脚菩萨为例,此像相貌温和,胸前配有璎珞,臂腕皆戴钏环,上身裸露,下着裙裳,这是北魏早期典型的菩萨造型。从其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花环,并且顶戴坐佛,故可知此像可能为一观音菩隡。其交脚的坐姿,饰以飘带与妍丽宝珠的三珠头冠,正是第五、第六世纪时,流行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的宝冠式样。
  由上述的几个例子看来,西域艺术的流派确实为北魏造像的础石,但北魏优秀的艺匠并非一成不变的抄袭,他们或取犍
  陀罗的造型,或用秣菟罗的技法,或采中亚的式样,灵活运用,而赋予北魏雕塑一新的生命和独特的风貌。
  二、佛像汉化
  虽说北魏佛教艺术中,外来成份至为显著,而中华文化的影响亦于北魏初期就参杂其中。例如作为头光纹饰的火焰纹极可能因袭于汉画中的云纹,而龙身亦常被艺工们用来装点佛龛。不过佛像的汉化则要等到南北两朝有了频繁的接触后,才得昭显。
  北魏和平六年(四六五)文成帝死后,太子弘继立,是为献文帝,年十二,丞相乙浑专政。次年,太后冯氏诛乙浑,临朝称制。五年后,孝帝即位,因年仅五岁,冯太后仍继续听政。冯太后身为汉人
  在其掌权期间,积极的与南齐修好,故当时北魏与南朝的交通频繁,北魏造像的风格也随之有所转变。在这期间所造的佛像许多已不复穿通肩式,或偏袒右肩式的僧袍,而改着南朝士大夫常穿的褒衣博带的服式,可是早期造像中方圆的脸型,有神的大眼,俊挺的鼻梁仍随处可见。
  太和九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他受到冯太后的熏陶,倾幕大汉文化,故以后汉首都─洛阳为京府,对内大规模的推行汉化政策,对外则接二连三的攻伐南齐。由于对于中华文化的向往,及与南朝的接触,北魏晚期的造像风格又为之一变。此时制作的佛像,身形削瘦,面形长圆,眉目清秀,双眼细长,一派南朝士大夫温文儒雅的姿态。其衣纹多以阴刻的技法表现,衣折刻意安排,强调装饰性。并且裙裾多作锯齿形。精细的雕工,妍丽的纹饰,都与南朝造像
  相似。而早期造像中所强调的肌肉的实质感,这时已不复见,此亦为南朝佛雕的特征之一。
  北魏晚期的菩萨像,也因受了南朝艺术的影响,产生巨大的变化。早期菩萨的赤裸上身,蝉衣薄裙,遽然减少。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上身披着帔帛短衫,下身穿着厚重长裙的菩萨像。这类保守的菩萨是南朝艺术的一大特色。此段时期北方菩萨像的发饰与身前衔扣帔帛的圆壁也往往因袭汉人的式样。
  北魏早期的造像,因继承了犍陀罗的风貌,所以身体结构协调,各部肢体比例正确。而晚期雕塑受了南朝艺术的影响,强调韵秀清丽的气质,故不重视肉身体态的美惑。这迥然的差异,可以说是北魏早期风格与晚期样式最大的分野。
  结论
  北魏佛雕源于印度、中亚。但历经雕师们的消化吸收。撷取精华,乃创造了北魏早期艺术独特的浑厚阳刚的气势。后又受到中华文化的启发,北魏晚期的作品转为窈窕秀丽,温和庄严,一派汉人风貌。由于这些艺师求新求变的精神与孜孜不倦的努力,佛教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章节。惟因史料的缺乏,我们无法使这些伟大雕匠的名字公布于世。但我们在观赏北魏佛像时,若能记住在每一尊佛像后面,都有着一位没没无闻艺术家的心血和巧思,也算聊表我们对这伟大工作者的敬意。

 
 
 
前五篇文章

葛婉章:笔绘唐卡的保存传统与发展(1)

葛婉章:笔绘唐卡的保存传统与发展(2)

炳灵寺石窟唐蕃关系史料

廖明活: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1)

廖明活: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2)

 

后五篇文章

北京雍和宫神游

麦积山石窟第11窟造像题材略考及相关问题

学兼三藏,志在宣法——道安大师的佛教知见和活动

西藏唐卡的宗教本怀

佛教哲学与京都学派:吴汝钧与赖贤宗对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