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隐于闹市的古刹——智化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隐于闹市的古刹——智化寺
  来源:北京文博作者:王丹
  古语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在北京东城朝阳门与建国门之间,东距车水马龙的二环路仅200米的禄米仓胡同内,有一处不起眼的红墙黑瓦寺院——智化寺。它的门前没有旅行社大小各式汽车;没有赶着看景点、选购纪念品的匆忙游人;生活在此的往来居民更是少有人在它的门口驻足。岁岁年年,似乎山门内的寺院早已因人们的忽视而演变成为了寻常民居;朝朝夕夕,似乎山门内的寺院早已静静的融化在普通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里去了。然而就在它门口一侧的墙上,赫然标记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
  是什么使它被评定为新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什么使它在旅游成为时尚的年代依然无声无闻?
  智化寺位于北京东城禄米仓胡同5号,繁盛时曾占地约20000平方米。目前,东西两路荡然无存,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独特的历史背景导致门可罗雀的现象
  智化寺不像一些古刹名寺具有恢宏的历史或悠久的渊源,它初建时仅仅是明代宦官乱政的创始者——王振的家庙。王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笃信佛教,科举不中以后,“净身”入宫做了太监。明英宗时期,王振作为皇帝的幸臣独揽朝廷大权,导致“土木之变”,是英宗被俘的祸魁。智化寺在明代因被英宗赐名“报恩智化寺”而繁盛,在清代因打击宦官乱政而破败。它的历史,大起大落,时至今日已经渡过了559个春秋。
  智化寺兴建于公元1443年,据《明史》记载:“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正是这一年,从8岁就开始继位的英宗皇帝朱祁镇只有16岁,一直控制朝政局面的太皇太后才去世几个月,已经获取皇帝信任和依赖的太监王振,真正开始了他无所顾忌的专权生涯。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明仁宗、宣宗开创的宽厚仁爱、繁荣安宁的中兴时代转入到黑暗的宦官专权时代。
  由于英宗的偏爱,以及后世帝王“保护敕赐寺院就是尊重先帝”的意识,智化寺300年间香火不绝、法事不断,善男信女出出进进热闹非凡。直到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御使沈庭芳因公事进京,路过禄米仓胡同,见到智化寺“岿然尚存,规模实钜”,“香火不断”。沈庭芳因曾经参与《明史》的校阅工作,熟知王振专权害国,观览之下“不禁发指”。出于对宦官专权“渎乱朝纲”的憎恨,他立即上奏皇帝,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惩创”。这一奏折马上获得了乾隆的批准。此后,智化寺变得破败不堪,尤其在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的拆毁,寺院建筑更是残败,往日神采飞扬的佛像蒙上了厚厚的尘土,参天的古柏被砍伐殆尽。民国时期,智化寺内的僧人只有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日伪统治以后,寺内情况更加恶化,院内住着卖羊肚的、卖蚕豆的、煤厂工人等各种小生意人家,佛殿内经常停放棺柩,尘土垃圾、污泥秽水,狼藉满地。
  带着对历史的了解,我们推开山门
  智化寺坐北朝南,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山门、智化门(即天王殿)、智化殿、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大悲堂等主体建筑。智化门前是东西对称的钟楼、鼓楼;智化殿前是东西对称的大智殿与藏殿。它们都是典型的明代歇山式风格建筑。
  山门前,左右分踞两个石狮,凿刻浑朴,虽然体型不大,风蚀也比较严重,但从造型上看,仍属于石狮中的佼佼者,与原本不大的山门相应相和。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所谓“智化”就是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虽然智化寺山门的规制是中国古代寺刹中最最普通的样式,但“敕赐”二字足以昭示它身份的贵重,昭示着在这普通山门内必定沉淀着一份独特的宝藏。
  带着对历史的了解,我们推开山门。走进第一进庭院,只见两座钟鼓楼分东西对称而立。楼为上下两层,钟楼依然开放,从窄且陡的楼梯上去,赫然见一口大钟,撞击一下,钟声宏亮、余音袅袅。细看钟身铭文,有梵文无量寿佛经咒等二十余部,在正面万岁牌上铸有“大明正统九年九月制”铭文,表明它作为智化寺的“原装配件”已经隆隆响过559年了。
  绕着钟鼓楼转上一圈,细心的人会发现,两楼下层檐角处角科的座斗要比普通斗宽一倍,看上去好象一个柱子上并列了两具座斗。因为钟鼓楼的规模都不大,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角科昂拱的载重力,又不至于多设一个座斗而使下檐伸出过长,影响上下两层的比例。
  智化门前有两通石碑:“敕赐智化禅寺之记碑”和“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碑为白石质地,螭首龟蚨式,高3米,龟蚨长135米。两碑的造型和镌刻都比较精细,特异之处是龟尾与龟身之间镂空,足见雕造的细致生动,而且在其它地方这样的形制也非常少见。碑上文字,盛赞王振因受到历朝皇帝的厚爱,所以才建智化寺报答恩宠,并且借机为国家祈福、教化民众等等。碑文中更有“悉捐己资,僦工市材,建兹宝刹”字  样,称建智化寺的费用都出自王振个人资产。一个司礼监太监自己出资兴建如此规模的寺院,不但没有涉嫌财产来历不明而受到朝廷的调查,反而得到皇帝的敕赐,这该是一个多么荒谬的历史闹剧。
  第二进殿院是智化寺现存规模最大的院落
  第二进殿院是智化寺现存规模最大的院落,方正规整。三株木梨、四株海棠,春季花团簇簇,粉白相间;秋季果实累累,枝条弯垂。
  智化殿面南背北,是智化寺的正殿,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和两山原有汉白玉石须弥座,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边供奉十八罗汉坐像,均为木质漆金,惜现已无存。1972年三世佛移往西山大觉寺,亦陈列于大雄宝殿内,该殿悬乾隆御笔匾额“无去来处”,细细想来,这或是历史的巧合,或是乾隆皇帝的灵感,亦或是佛法的无形无际,令人回味无穷。
  智化殿明间后檐的抱厦内有一幅“地藏菩萨与十府冥王”壁画,高3米、长467米。地藏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壁画中间的“金地藏”像,头戴天冠、脚踩莲花,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持戒精严;左手握如意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姿态端庄、肌肤柔美;衣袂绶带,华丽飘逸;缨络流苏,泛光溢彩。菩萨左侧有道明和尚,右侧有道明和尚的父亲闵长者;其余为冥府十王;坐骑“善听”。画面题材融佛教、道教于一起,内容丰富,线条流畅,色彩绚丽,绘画风格颇似西山法海寺壁画,引人入胜。
  大智殿坐东朝西,原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已无存。现陈列智化寺内保存的各式明代佛像,以《栩栩神祗》为专题向观众介绍佛教造像艺术。
  藏殿在大智殿的对面,坐西朝东,因殿内设一具八角形转轮藏而得名。“藏”有容纳收藏的意思,转轮藏的形制是能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柜橱。这种做法始于南朝时期(1500年前),作为颂经礼佛的设施,令不识字的信徒推动或转动一圈,就相当于将转轮藏内所藏的佛经诵读一遍。转轮藏有两种形制:一是带有机关设置的可旋转书橱,信徒用手推动即可旋转;一是书橱不能动,需要信徒围绕经橱绕行诵经。经橱底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层次繁缛,每层雕琢纹饰为卷草、莲瓣,束腰处琢二龙戏珠纹饰,地檐上刻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宝,寓意吉祥如意延绵盘长,八个转角处又各镂雕金刚力士,肌肉遒劲,姿态英武。
  中部为藏经柜,是转轮藏的主体部分,金丝楠木质地,抽屉式的经橱,共8个面,每面横9排竖5列共45个抽屉,每个抽屉的外立面上刻有一尊佛像,并按照千字文的排列顺序排列,以便于所藏佛经的检索。经橱八个角柱上从下至上雕天龙八部护法逐天,依次为象、狮、四不像、菩萨、天王、韦驮、金刚。顶部雕有大鹏金翅鸟、龙和龙女,雕工精湛,层次分明。尤其是金翅鸟,向外倾斜,双臂大展,仿佛随时可以振翅而出,显示无穷的护法威力。
  顶部有莲瓣数层,上坐一尊圆雕毗卢佛,面东而坐,面貌丰满秀丽,衣纹洗练流动,由于高高在上,几乎隐藏进藏殿的藻井内,因此不易被游人察觉,幽然悠然,宗教的神秘色彩极为浓重。
  藏殿内正中有智化寺现存的惟一一座藻井,结构下方上圆,自左右柁梁起,向上斜出,斜板上绘佛像,每边7尊共28尊;上琢卷云、莲瓣纹饰各一层,其上四角覆盖一层卷云纹,使藻井由方形转变为圆形;又有小斗拱五层,中央置圆板,绘七字真言。
  藏殿目前以《焕焕锦文》为主题展示陈列智化寺保存的各式佛经,其中有在智化寺大佛内发现的元代《大金色孔雀王经》、明北藏,以及曾经在智化寺保存过的清代乾隆大藏经木刻经板等珍贵文物。
  如来殿、万佛阁,一座楼,同一建筑上下异称
  如来殿在智化殿后,是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殿内供奉如来本尊像,因此得名如来殿。殿为上下二层,四面墙壁上饰满佛龛,龛内置小漆金佛造像,相传有九千余尊,因此又得名万佛阁。如来殿门前的长方形月台中央有一座铁质大香炉,乌黑浑厚,炉身铸八卦仙鹤纹和“大明万历廿八年孟春正月吉日造”铭文。
  走进如来殿,殿内的陈设,从彩绘描金的佛像、侍者,到雕凿精美的条案、经橱;从连天接地的万佛龛,到吊顶天花的六字真言彩绘,……全部是明代艺术风范的原状保留,未曾有过任何粗拙的修饰加工。
  殿内正中设有木质八角形须弥座,上面供奉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释迦如来本尊,通高4米有余,左手横放在足上,表禅定;右手轻抚右膝,五指平伸,表降魔。佛像面容丰腴,双目熠熠有神,历经五百余年的沧桑巨变,退去了世俗装饰后的奢华浮躁,淘汰出一份泰然若定的安详。
  佛前有明代香案,左右站二位侍者:左面为梵王,持拂尘,右面为金刚,持宝杵,两塑像均站在木制须弥座上,身体前倾,通高35米。明清寺院中,释迦胁侍多是阿难、迦叶或塑文殊、普贤二菩萨,而象智化寺梵王、金刚相对为侍的配置,在北京现存寺院中绝无仅有,此配置仅在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塔庙志》中有见。由此可见,智化寺作为明前期的寺院保留有南宋佛教文化的遗风,这对于研究寺院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智化寺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彩绘和雕塑艺术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如转轮藏),又带有浓重的世俗社会气息。二塑像的衣饰,用细腻工笔手法,以红色做底,以金、青、黑等色描画,绘有龙、凤、狮子、麒麟、奔马、仙鹤、喜鹊等吉祥动物纹饰,也有莲花、牡丹、果枝、花盆、花瓶、什锦瓶插等吉祥植物、器物纹饰。每一个衣纹平面都是一个完整的画面,形成一幅独立的寓意吉祥的图案,上下错落,左右相间。比如梵王像上绘有“龙凤呈祥”、“喜鹊迎春”,金刚像上绘有“双凤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
  大殿两侧有高大精美的曲尺形藏经橱,是在英宗御赐大藏经时存放经书用的。经橱也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挑檐
  象帽冠;中间是经橱,共有660个抽屉,按千字文排列;下部为须弥座。雕刻主要集中在上、下两部分,以如意云纹、卷草纹、莲瓣纹、宝相花纹为主,上檐部分还有梵文真言和八宝纹。各部位的雕刻技法十分精细繁缛,其漆金彩绘虽已退去,但仍有浓郁丰厚的感觉,烘托着整个大殿的宗教气氛。
  如来殿后部有东西两座楼梯,窄窄木梯几乎垂直而上,经过小心的攀登,来到二层时,眼前的佛国世界让每一位观众的心情空明澄净。只见中央重重叠叠的莲花瓣中端然坐着三世佛,四壁密密严严的万佛龛中摆满漆金小佛像,阳光透过南面拱券式门窗和三交六碗菱花隔扇星星点点洒进来,散在墁地方砖上,显得万佛阁内的世界一派宁静祥和。
  佛前金柱挂抱柱联一副,上联:“虔登梵阁遍游于华藏之天”,下联:“钦仰慈容礼拜於刹?之佛”。三世佛即中央毗卢遮那佛、左边卢舍那佛、右边释迦牟尼佛,是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的“身”,即“法身、报身、应身”。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此云遍一切处,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此云光明普照,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此云能仁寂寞,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众生。品味对联的含义,可以看出万佛阁实际是明代寺院常有的毗卢阁,“华藏之天”是佛国世界中“莲花藏世界”的简称。
  万佛阁顶部天花中间原本也有精美的斗八藻井,蟠绕云龙,结构恢宏奇丽,与故宫太和殿相似,可惜在上世纪30年代,智化寺僧生活拮据,将它拆下变卖了,目前被收藏在美国费城博物馆。顶部井口式天花,绘有祥瑞花草和梵文真言,依然保存明代建筑的风格。
  万佛阁是智化寺的最高处,站在万佛阁外廊凭栏望去,我们再一次发出了惊奇的感叹:原来这座小小的寺院从远处的山门、钟鼓楼,到近处智化殿、万佛阁,所有殿堂的屋顶全部铺装黑色的琉璃瓦,这在国内现存的寺院中实不多见。黑色,象征着神圣和庄严,象征着权势和高贵,在500多年以前它被选定为智化寺屋顶的颜色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中国古代的建筑规格是十分严整的,不同等级的建筑都有不同的形制和材料,往往凭借建筑的规制,可以判断出其主人的地位和身份。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开始使用琉璃瓦顶构建,然而屋顶全部铺装琉璃瓦,却是明清两朝才出现的。明初,琉璃瓦虽已能大量烧造,但在实际应用上还是没有清代普遍。黑琉璃瓦的等级排在黄、绿琉璃瓦之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而且当时黑琉璃瓦只有官窑才可以烧造。作为一个专权的宦官,王振当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显示其特殊权贵的机会,大量的使用黑琉璃瓦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佛教意义上,黑瓦覆顶还有一重含义: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为黑,喻地、水、火、风四大。因此,黑色在佛教中是象征风大的颜色,而风又象征无边的法力:如来成道时,亦以风指降伏恶魔。黑色琉璃瓦屋顶,正好与“智化”寺名相对应,前者以风降伏恶魔,后者以智度化众生。
  明代进寺的音乐相对完整地延续至今
  一阵悠扬的古乐从如来殿后传过来,吸引着我们踏进目前智化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庭院、最后一座殿堂——大悲堂。
  大悲堂的原状陈设几经历史风雨,已无从考证,目前辟为智化寺独有的《京音乐》演奏场所。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的内容,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法会,规模大,时间长,音乐安排反映出一定的艺术水平。明清之际,佛曲日益深入民间,大的寺院广开庙会赏花唱戏,有专门从事演奏的和尚,实际上成了社会的主要娱乐场所。
  说起智化寺音乐,还要提到王振,这个笃信佛教、专权跋扈而又虚荣的宦官,当然不会让智化寺在遇有大型佛事活动时缺少演奏队伍,他凭借独特的地位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进自己的私庙。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授,不与外界接触,明代进寺的音乐就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了。
  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工尺谱方式,谱本目前发现和保存的主要有三套:一是寺中26代艺僧本兴整理的抄谱;二是水月庵郎坤光绪癸卯年(1903年)的抄谱;三是1952年智化寺艺僧法广在如来殿藏经橱内发现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智化寺15代艺僧永乾所抄的古谱。这三套乐谱经古乐专家查夷平先生研究,其四个基音(哑乙、勾、靠凡、夹六)都相同,而且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术和发音效果也丝毫不差,可以说,从1694年至今300年间,智化寺音乐乐谱一直没有变动,结合艺僧们在传授上的封闭特性推断,从开寺至今,智化寺音乐原质没有变动,因此,智化寺的乐谱已具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智化寺音乐传统有七调,即正调(宫=F)、背调(宫=B)、皆止调(宫=B)、月调(宫=C)、凡调(宫=G)、乙调(宫=D)、工调(宫=A)。目前,智化寺京音乐演奏中主要用正调与背调,其次为皆止调和月调。
  智化寺音乐曲目共有48首,曲目如下:
  01垂四(丝)调17正仙台 33五名马
  02锦堂月  18天下乐 34鹅儿
  03水晶宫  19咤吒令 35大打围
  04锦翠屏  20鹊踏枝 36小回回
  05金字经  21寄生草 37望吾乡
  06伍声佛  22山荆子 38解三醒
  07撼动山  23好事运 39傍装台
  08画锦常  24千秋岁 40玉胞肚
  09锦堂月  25滚绣球 41串角序
  10醉翁子  26醉太平 42华严灯赞 
  11西文经  27天下乐 43请观音用
  12劝善诚  28春   44寄生草
  13通法界  29夏   45普庵咒
  14昭圣贤  30秋   46唐陀令
  15点绛唇  31冬   47挂金锁
  16混江龙  32水鸭儿 48望江南
  乐曲中多数牌名与昆曲同名,有些甚至早于昆曲,有的与唐代教坊曲、法曲相同,比如“献仙音”;有的与宋词词牌相同,比如“梅花引”;有的和宗教有关,有的和民间吹鼓手所演奏的曲牌相同。在演奏翻调的方式上,智化寺音乐又保留了唐宋以来的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智化寺乐僧使用的乐器,与一般吹鼓手的不同,多为自己定制,笛音比一般曲笛要高;管沿袭宋制,仍九孔;笙是定做十七个全簧,与唐宋时流传的簧乐乐音恰好相符。以前每年春秋两季,京南霸县齐家必定有人来京专为智化寺点笙,到解放时,齐家为智化寺点笙已经有六、七代人;智化寺云锣又称九音锣,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称得上是一件地地道道的文物。
  智化寺的艺僧地位低于禅僧,只有13岁以下的小孩才能被收做门徒,入寺以后,每日练习听音和发音,十分辛苦。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其内容丰富的工尺谱本以及曲牌、曲目、乐器等汇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那一首首古老的旋律,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流连在小小四进殿院之中,我们了解了智化寺——它的曲折历史是明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缩影;它的古代建筑是京城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它的京音乐是震撼乐坛的古老乐种;它的佛教艺术有罕见的转轮藏、珍贵的元代经书……闹市中能豁然步入一片净土是值得庆幸的,平庸中能发现无价的珍宝是值得欣喜的。但愿下一次我们再来智化寺,殿堂依然古朴,殿院依然安详;晨曦中的钟声依然宏亮,斜阳里的梵音依然悠扬……
  (作者为北京文博交流馆馆长)
  图片:杨立泉

 
 
 
前五篇文章

宇宙万物互相贯通

刘长乐:跨越文化、地域与民族的智慧传播

佛教生态意识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意义

世界佛教艺术里程碑之作《吉祥颂》

法华思想与佛教小区共同体——以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为

 

后五篇文章

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

敦煌学 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敦煌学研究的标志性工程——专家学者谈《敦煌文献分类录校

煌壁画和雕塑用于中国古代丝绸研究的可行性和方法论

穿越千年 魅力依旧 ——敦煌壁画呈现的奥运项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