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义市白壁关静安寺现状及正殿结构考 (1) 赵心艳 田惠民 静安寺是山西省孝义市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2004年8月,孝义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建筑现状 静安寺,位于孝义市城西白壁关村。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长55.4米,东西长22.8米。一进院落。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及文献查阅、走访当地老者,基本理清了静安寺清代至今的总体平面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建有影壁、山门、正殿。山门东、西侧建有钟鼓楼,山门与正殿之间东西两侧分别砖券配殿,正殿东、西两侧各建砖券耳窑。钟鼓楼及照壁已毁坏无存,钟鼓楼仅遗存砖券台座,照壁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为拆除。寺内存明万历年石碑一通。寺内建筑现状如下表。 1. 正殿 正殿位于寺院内最北侧,殿面宽三间(13米),进深四架椽(14米),梁架为三椽栿前后压剳牵用四柱,单檐悬山顶木结构。面阔三间,明间4.12米、次间3.80米;进深四架椽,殿前设台明、月台。 平面柱网采用移柱的方法。明间梁架:三椽栿前后压剳牵用四柱,后金柱后移,承托后剳牵,剳牵上施角背、瓜柱承后檐下平槫。前檐金柱上施襻间铺作,承托前檐剳牵,前后平梁头下设襻间铺作、柁墩,平梁上设角背、瓜柱、叉手及丁华抹颏拱承戗脊部。次间梁架:平梁前后剳牵,前后金柱直接承托平梁,剳牵插入金柱。梁架举折和缓,前后檐槫中心距10.82米,总举高2.73米,前后檐槫中心距∶总举高=3∶0.76,拱枋用材宽18厘米、高12厘米,高宽比为3∶2。 正殿檐下共设铺作六种:前檐东柱头铺作,四铺作真昂造计心造,里转不设拱跳,而是在拱跳位置设剳牵;西柱头铺作四铺作假昂计心造,里转拱跳位置设剳牵。前檐明间补间铺作,四铺作单下昂,施45°斜华拱,昂后尾斜撑平槫。前檐次间补间铺作:四铺作单下昂,昂后尾为挑斡斜撑平槫。里转四铺作计心,内耍头制成拱跳承挑斡。前檐角铺作: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向一侧施45°斜华拱。外观略有转角铺作的外形,此种方法多流行于该地区的元代建筑,里转四铺作计心造,内耍头为拱跳式。后檐柱头铺作,单拱承托后檐剳牵。后檐补间铺作,单拱施耍头。 残损现状:后檐东次间、明间后檐椽、西次间后檐椽屋面塌毁,脊、吻、兽及其他饰件坠落毁坏。前檐东金柱北倾,乳剳牵纵向通长劈裂,后檐金柱东倾,三椽栿扭转且下部裂缝严重,平梁因下架东倾造成纵向扭转。后檐斗拱全部脱落。整座大殿向东北方向倾斜。装修大门无存,从保留门框的形式分析应为板门,次间保存直棂窗。两山之犀头造型活泼,形象生动,雕工考究,是清代遗存中的佳品,但构件有缺失。墙体白灰面层脱落;殿内堆叠坠落、折断构件,无法确定地面;台明、月台毁坏难以辨清原状。 2. 山门 位于正殿之南侧,面阔七间,进深两间砖券窑洞,中间三间原木构檐已毁,现存部分砖墙风化严重,砖券门额上砖雕“静安寺”三个字保存完好。 3. 东、西侧砖窑 位于正殿之两侧,现仅存砖窑部分,木制装修无存,且砖墙风化严重,窑洞为今人改为他用。 4. 倒座砖窑 位于山门北侧,与山门背靠背。现仅存砖窑部分,木制装修无存,且砖墙风化严重,窑洞为今人改为他用。 5. 钟楼、鼓楼 位于山门两侧,下层与山门砖窑相连。现仅存下层砖窑部分,木制装修无存,且砖墙风化严重,主楼全部毁坏无存。 6. 东、西耳窑 位于正殿两侧,木制装修无存,墙体风化严重。 7. 影壁 位于寺院的最南端轴线之上,现已无存。 二、 正殿时代分析 正殿虽无明确的年代记载,但其梁架结构和制作手法以及铺作等特点元代风格明显。平面柱网布置采取移柱造,后檐金柱后移半步架,形成了三椽栿前后剳牵用四柱,而三椽栿仅比平梁长半椽。梁栿之间前向施驼峰隔承,后向由内额隔垫。三间小殿,建筑面积仅174.2平方米,但前檐下所设的七攒铺作就有六种结构。梁架结构简洁大方,且平梁自然弯材,金柱弯材且做工粗糙,元代特征显明。 1. 平面柱网布置 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共设柱子16根,檐柱12根、金柱4根,其中后金柱向后移半步架,与本地区文水县南徐村则天圣母庙金代后殿柱网布置一致。山西境内减柱布列五代有之,移柱布列见于金代。有减去前向(后向)内柱式、前(后)向内柱左右移动、后内柱后移、内柱前后、左右同时移动四类。净安寺正殿柱网与则天圣母庙同属后内柱后移式,为元代特征。 2. 梁架结构 殿之梁架因平面后内柱后移,形成明间与两山梁架不同的结构形制。明间梁架为三椽栿前后压剳牵用四柱,后内柱后移,承托后剳牵,前檐内柱上施襻间铺作,承托前檐剳牵。梁栿之间前向施驼峰及襻间斗拱,后向于明间设内额,内额置于三椽栿之上,再上设襻间斗拱。前向所设剳牵两道,其中下道因铺作结构不同,故东西剳牵结构亦不相同,东剳牵为华拱位置前端与檐部柱头铺作真昂斜切,西剳牵交栌斗向檐外延伸制成假昂,上剳牵为衬头枋延伸而就,尾搭三椽栿端部且插与驼峰之中。这一结构形制与本市贾家庄三皇庙元代后殿及汾阳市峪道河圣母庙遗存的元代圣母殿如出一辙,反映了这一区域剳牵结构的为元代特征。两山梁架为平梁前后剳牵用四柱,前后内柱直接承托平梁,剳牵插入内柱。梁架举折和缓,前后檐槫中心距10.82米,总举高2.73米,前后檐槫中心距∶总举高=3∶0.76,屋架和缓,亦元以前特征。 3. 铺作 铺作是我国古代建筑屋顶荷载传递的过度构件。出跳铺作从结构形制划分有杪出跳和昂出跳及杪昂跳三种,昂出跳铺作的结构有两种,一是真昂造,一是假昂造。还有一种扶壁式不出跳拱,形制划分有斗口跳和单拱造。时代上昂跳铺作宋以前施以真昂造,金以后施以假昂造。山西现存铺作的时代结构共性强烈,地域特点差别不大。现存最早木构杪拱铺作以五台南禅寺唐代大殿为冲,其结构简洁、构造大方;现存最早杪昂跳铺作,唯五台佛光寺唐代东殿,其结构复杂体量庞大。五代铺作的结构形制继承唐代。北部地区辽代遗物亦具唐风且开“耍头昂之变形”及“斜拱”之先河,金代吸收辽代局部做法,继承真昂造。宋代中部地区出现开直昂造之先河,为假昂造之雏形。金代形成以假昂造为主流的铺作形制。元代铺作基本延续金代做法,至元末趋向华丽。 净安寺所用铺作14攒8种。其中前檐为出跳式铺作,后檐为不出跳式。 前檐所施铺作7攒铺作就有6种结构形制,拱枋用材宽18厘米、高12厘米,高宽比为3∶2。明间东柱头铺作,四铺作真昂双耍头造计心造,耍头上为卷云式、下为直批竹式;里转不设拱跳,而是在拱跳位置设剳牵,剳牵头端与昂身相接,昂尾斜承于上耍头尾部及内令拱之间,与汾阳虞城五岳庙元代五岳殿相近。西柱头铺作四铺作假昂双耍头计心造,耍头上为卷云式、下为直批竹式,剳牵交栌斗制成下昂,整攒铺作与孝义市贾家庄村三皇庙元代三皇殿柱头铺作如出一辙。前檐明间补间铺作,四铺作单下昂,施45°斜华拱,中昂后尾斜撑平槫,齐圣广佑王庙正殿及龙王殿同类。前檐次间补间铺作,四铺作单下昂,昂后尾为挑斡斜撑平槫。里转四铺作计心,内耍头制成拱跳承挑斡。前檐角铺作,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向一侧施45°斜华拱。外观略有转角铺作的外形,此种方法多流行于该地区的元代建筑,里转四铺作计心造,内耍头为拱跳式。后檐柱头铺作,单拱承托后檐剳牵。后檐补间铺作,单拱施耍头。这些铺作特点与汾阳及孝义现存元代建筑雷同,尤其是和孝义市贾家庄三皇庙元代三皇殿完全一致,反映了这一地区元代铺作结构的共性特点,为元代遗物。 虽静安寺正殿无任何文字记载,但通过以上平面移柱布置及梁架、铺作结构对比可证明该殿为元代遗构,历次修缮保留了明清遗迹。建筑结构和做法反映了汾阳、孝义一代元代小型木结构建筑的共性,殿之金柱施以自然弯材,与汾阳峪口圣母庙元代大殿雷同,再现了元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民间建筑活动,同时反映了元代民间建筑理念。整体构架简洁大方,元代风格强烈,是孝义市保存至今较完整的元代木结构遗构,具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赵心艳,山西省孝义市文物局;田惠民,山西省古建筑维修质量监督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