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唐、宋寺院中的茶、汤、药与仪节 作者:刘淑芬 过去三年里,我参加本院林富士先生主持的“宗教与医疗”主题计画,子计画的项目是〈佛教与医疗〉,主要探讨唐、宋时期佛教寺院中的养生内容──茶、汤药、丸药以及其相关礼节与宗教仪式。从禅宗的清规,或是唐宋时代日本来华僧人的著作中,都可得知这个时期寺院僧人和当时俗人一样,经常喝茶、以及饮用随著季节变换、调理身体的汤药与丸药──这三种东西都和养生有关。 寺院是社会的一环,因此不能自外于社会,唐、宋时期寺院僧人饮茶、吃汤药、服药丸、药酒,和同一时期社会上的养生风气有密不可分的关连。此一时期养生的观念可以追溯到《神农四经》“上药延命、中药养性,下药去疾”的说法,到东晋葛洪(283-363)撰写《抱朴子》一书时,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至唐、宋时期,更逐渐发展出“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者”、“病后能服药,不如病前能自防”的看法。同时,也衍生出依季节调养服食之法。唐、宋社会的养生风气很盛,皇帝带头注重延命养生,还将这种观念和方法透过赐药的形式,推广及于大臣将帅。当时社会上从皇帝,下到平民都注重依季节摄药养生,有所谓的的“夏药”和“腊药”,皇帝经常赐大臣和在外将帅这两类药物。由于茶也有益于健康,宋代日本来华僧人荣西(1141─1215)撰写《吃茶养生记》,在卷首就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正因当时人们视茶是有益健康的,所以当皇帝赐药给臣子时,经常是同时赐茶和赐药。至于夏药、腊药是那些内容呢?夏药包括大顺、五苓、香薷、三倍、驻车、桂苓,腊药则是主要是苏合、鹿茸两种,这些药物或是煎汤,或是做成丸药。总括来说,茶、汤药、丸药、乳药和药酒,是当时社会养生文化的具体实践。 在这里要对“汤药”做一点说明,从唐代开始,饮茶之风并盛于南北,同一时期,社会上也流行著养生的汤药──它和今日台湾街头巷尾卖的“地骨露”、“仙草茶”等药草茶颇为相近,主要是用植物性的药材冲泡或熬煮的饮料。在唐代的文献中,它被称为“药”,和茶合称“茶药”;五代时期开始称为“汤药”,宋代则多单称“汤”,和茶合称“茶汤”。禅宗清规中有很多关于“茶汤”的叙述,历来学者多将它单解为“茶”,而没有注意到它是“茶”和养生“汤药”的合称。至于唐、宋世俗社会中养生汤药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呢?从各种文献,可以知道:唐人最常饮用的是茯苓汤、赤箭汤、黄耆汤、云母汤、人参汤、橘皮汤、甘豆汤。至于宋人所饮用的各种汤药,甘草是其中必备的一个成份。宋代官方设立的药局──“太平惠民局”的成药处方本《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一书中,有“诸汤”一节,列了二十六种汤方:豆蔻汤、木香汤、桂花汤、破气汤、玉真汤、薄荷汤、紫苏汤、枣汤、二宜汤、厚朴汤、五味汤、仙术汤、杏霜汤、生姜汤、益智汤、茴香汤。这些汤药都有养生的作用,如其中的“厚朴汤”,在宋代是文德殿值勤的吏卒用以消除朝士疲累的汤品。文德殿是百官朝会的地方,宰相向皇帝奏事之后,就来此押班,朝中大臣们经常要在这里久候多时,因此在这里值勤的吏卒就就送上厚朴汤给朝士消渴解乏。除此之外,也有区域性流行的汤品,如宋代山西一带人们喜欢长松参甘草、山药做成的汤药。宋代诗人黄庭坚在他的作品中,曾提及“橙麴莲子汤”、“橘红汤”。服用汤药是有季节性的变化,也就是敦煌变文中所称“四时汤药,亦解调和”。宋代都城汴梁(今开封市)、临安(今杭州市)的茶坊、酒店中,都依季节不同而贩卖不同的汤药。从佛教文献的记载,寺院中所吃的汤药,有荷叶汤、薯蓣(山药)汤、橘皮汤等。 由于对茶和汤药的重视,当时上从朝廷、官府,乃至于民间,更发展出一种“先茶后汤”的待客的礼节,也就是说:客人到访时,要先以茶来招待他;因为主客交谈可能使人口干舌燥,精神疲倦,所以当客人要告辞离去之前,还要奉上一碗止渴解乏汤药,才算是礼数周到。同样地,茶和汤药也在寺院生活和仪式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寺院中有“茶礼”,也有“汤礼”,而且茶礼“同汤礼”,合称“茶汤礼”。世俗社会的礼节是“茶来汤去”,寺院中也是一茶一汤才足礼数。 寺院生活的内容和礼仪有不少是取材自世俗生活,而加以修改或衍化而成的。禅宗寺院将社会上流行的茶和汤药,配合佛教的烧香、僧人的腊次(出家的时间长短),并且借用部分朝廷的礼仪,发展出一套寺院的“茶礼”和“汤礼”,将它列入寺院重要节日──包括结夏(四月十五日)、解夏(七月十五日)、冬至、新年,以及佛诞日、佛涅槃日的仪式里。寺院中茶会、汤会是很隆重的礼仪,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和仪式,对于什么时候吃茶、什么时候吃汤、在那里吃、有那些成员一起吃、座位如何安排、仪式进行的动线、程序和礼节,都有一定的规定。在茶会、汤会开始之前,要有一些准备工作,包括礼数隆重的邀请仪式、座位的安排、和茶、汤器的摆设。首先,要以专人很恭敬地捧著叫做“茶榜”或“茶状”、“汤榜”或“汤状”的邀请函,亲自到主客(特为人)面前去邀请,然后再将这份榜状贴在僧堂的外面,以通知所有的僧人。在茶、汤会的礼节主要是问讯、烧香和巡堂。“问讯”是指双手合掌,低头敬揖,相当于俗人的拱手揖礼;巡堂是主持人沿著一定的动线巡行礼敬。整个茶会、汤会都在静默中进行,在结束之前,客僧要对主人致谢,有一定的行礼规则,也有固定的谢词,整套的茶、汤会“仪式化”的特性可以说非常地明显。 在“茶会”或“汤会”中,除了喝茶、吃汤之外,也吃药丸,称为“茶药丸”。它很可能和汤药一样,是根据季节变换而有不同的内容。由于它是和茶一起服用的,故称做“茶药丸”。宋代郑谷〈宗人惠四药〉诗云:“宗人忽惠西山药,四味清新香助茶。爽得心神便骑鹤,何须烧得白朱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是和茶一起服用的。在北宋的禅寺中,茶药丸是茶会、汤会仪式中的一环,由此可见寺院对于养生丸药的重视。茶会的程序是:(一)先烧香。(二)请吃茶,再劝茶。(三)发给药丸,请吃药。(四)再请茶,再劝茶。(五)茶罢,收茶具。这种程序在为各种不同目的而举行的寺院茶会、汤会中都是相同的。 除了茶会、汤会中的茶药丸之外,寺院僧人也服用其他的药丸,僧人通常在冬季和洗浴之后,会服用“风药丸”。风药主要是指可以除风疾的药,在寒冷的冬天和沐浴之后,特别容易遭到风寒,在所以在宋代僧人宗赜《禅苑清规》(成书于1103年)一书中,叙述寺院中负责沐浴事宜的“浴主”的职责,是要准备僧人在浴室中所需的物品,其中也提到了浴后所喝的茶和风药。当时有些佛寺所制作的丸药还很受世人欢迎,如风药之中有一种叫做“黑神丸”,北宋都城汴京天寿院所做的风药黑神丸远近闻名。 从以上寺院僧人的饮茶、吃汤药和养生药丸的情形,以及寺院中的“茶会”、“汤会”的内涵和礼仪看来,虽然是以佛教为主体,但其中包含著六朝以降的道家养生成份,也有儒家礼乐设教的成份。宗教是社会的一部分,寺院的生活也是社会生活一环;禅寺的茶礼和汤礼正可以反映佛教与世俗社会之间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 注:本子计画迄今完成以下四篇论文: 一、〈“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唐、宋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茶与汤药〉,《燕京学报》新十六期(2004)。 二、〈唐、宋寺院中的茶与汤药〉,发表于:英国剑桥大学“东亚寺院国际研讨会””Buddhist Monasticism in East Asia Conference”,Cambridge, England. 1 July- 2 July, 2004) 三、〈戒律与养生之间──唐、宋寺院中的丸药、乳药和药酒〉,发表于“宗教与医疗国际研讨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11月16-19日)。 四、〈《禅苑清规》中所见的茶礼与汤礼〉,发表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创立七十五周年纪念“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2004年11月18-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