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真言宗小史序(潮安王弘愿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真言宗小史序(潮安王弘愿撰)

  《真言宗小史》,为日本伊藤弘宪、秋山秀典原著,最新最备最简要之书也。余命季女慧兰译成汉文行世。杀青已竟,弁以序言曰:凡教宗学术之自外流入者,必影响于其民族。政俗固受陶镕矣,同时其教宗学术亦必形蜕化。佛出印度,而印度大乘不昌。及入中华,而小乘但存毛廓。天台、华严之一佛乘,中华所特创也。禅宗之在印度,或曰自师子尊者已绝;或谓二十八代单传。流入中华,则独执牛耳,称霸佛国。性相诸宗,皆被征服吞并。于以有清季僧人无学无行之颓微也。日本佛教,梁时自百济传入。其初虽稍有捍隔,不及二百年,而孝谦天皇已舍发为僧。嗣是天皇为僧者继起不一。我真言宗之第十二代祖宽平法皇者,日本之天皇,而出家为僧,绍阿阇梨位,行大日如来事,传法灌顶。其血胤至今犹盛,且旁演于我中华也。皇子皇孙出家为僧,在真言宗,衍成御流一派。明治间,至明诏禁止。夫其帝王之慕仰佛教也至此。以视我中国之仅有一梁武,仅作出家形势,而卒不成行者,不可同日而语矣。故其僧人之尊重,实非我中人之所能梦到。

  佛教之非他种宗教哲学之所能企及者,在于能证觉自心,了一切法之真相,故曰“佛为法王,于法自在”。然其在小乘,则净秽真俗,分划极严。至于大乘,至于一乘,而弥推弥进,弥穷弥精。《法华》有言,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我真言宗,则即事而真,如来金刚之幻,善无畏三藏之深秘释,已度越一乘之教旨。空海来唐,真言东渡,深达两部大经之奥源,标六大缘起、即身成佛之义,则心法平等,人间世皆曼荼罗,世俗事即羯磨部也。佛教谈理之精,至斯为极。嗣是而日本之佛教,虽各宗并列,而究其精奥,皆密教化也。虽净土宗之仰仗他力者,亦唱言当念往生矣。故日本之佛教,其谈义实视我中华又推进一层,犹我中华之于印度也。

  日本之佛教其精进也若此。然天下事有真必有伪,有瑜则有瑕。其精微既至此矣,则其根机之优厚者,一闻斯谊,而顿悟现证,父母生身,登大觉位,诚可傲彼远待三阿僧祇劫者之徒自勤劳也。然苟其根机不逮,则人间世皆漫荼罗,而转以漫荼罗作人间世;世俗事即羯磨部,而转以羯磨部营世俗事矣。流弊亦曷有极穷耶!

  以帝王之入佛为僧也,则僧置勋官,不受法律羁制;而僧徒反醉心登庸,朋比权势。其甚也,至寺院养兵,与武人抗,为国家社会苦。

  以教义之精微,真俗不二也,则非萨埵妙机,每易流荡。他宗如日莲亲鸾,其祖宗已匪能作法于凉者姑无论。若我真言宗,则宁弃身命,此戒莫犯,高祖弘法大师殷殷以遗诫其弟子。然逮其末流,则虽有心持戒奉律之高人,而反须求之俗士(注),或自誓自受。其甚也,明治五年,至有奖励僧侣带妻肉食之敕诏。而僧人及普通社会,亦几忘却僧俗划界之鸿沟矣。

  盖日本之佛教其盛衰之现象也若此。然其僧人大抵能读书,有学问,得社会信仰。此则非我国今日之僧人之所能及也。

  此小史于真言宗流传血胤,简要说明,可供观览。然其于祖师法验,一例删削不书,则亦佞时太甚。夫真言宗之所以度越于诸宗者,以其法验也。今不谈法验,则亦何异于俗史耶?余偶于其荦之大者记入一二而千不登一。考而详之,待他日也。今贡献是书于吾中华,而特书其稽校夫两国佛教盛衰倚伏之情形为之序。

  中华人民建国之十有八年十二月吉旦 圆五居书

  (注)《传灯广录》记实范恨律幢颓毁,僧不如法。盖佛法以持戒与外道差 别。若无戒律仪,与外道何殊?戒贵传授,今亦无师承,奈之何?乃坐禅室祈示诲。定中见自招提铜见通清水于中川。明日,趣招提,入寺。觅比丘,不见其人。鉴真灭后,颓废历年,坊舍半为田亩。看有鞭牛耕田者,范问真国师之影堂何在,彼具指示。因咨“此间无比丘乎?”牧牛言:“我虽仪相不全,往时出家,听四分戒本,诵得未忘。”范生难遭想,就传戒。将范到坐中,讲戒本,唱羯磨,授规则于范。乃还中川,张讲席,树律幢云云。其赞语谓:无范公,则戒律毁灭也。自受自誓,见本书《正法律》章。

  真言宗小史目次

  第一编 真言宗创立时代

  第一章 真言密教之起源与相承

  第二章 于支那真言密教之传承

  第一节 善无畏与金刚智

  第二节 不空与惠果

  第三章 弘法大师之出世

  第四章 立教开宗

  第五章 弘法大师之门下

  第二编 真言宗极盛时代

  第一章 分派之渊源

  第二章 益信与圣宝

  第三章 小野广泽两流之分立

  第四章 广泽六流

  第五章 小野六流

  第六章 修验道与两部神道

  第三编 新义派之勃兴与教相义学发达时代

  第一章 兴教大师

  第二章 新义派之起源

  第三章 赖瑜与新义派之确立

  第四章 教相义学之发达

  第五章 京都诸山之景势

  第六章 根来山之灭亡

  第四编 新义派隆盛时代

  第一章 智丰两山之分立

  第二章 专誉与玄宥

  第三章 德川幕府与新义派

  第四章 东寺及高野山之概况

  第五章 正法律之兴起

  第六章 智丰两山之性相学

  第五编 新古合同时代

  第一章 明治初年之真言宗

  第二章 御修法之复活与各派之独立

  第三章 大正之概观

  真言宗小史 一(日本/伊藤弘宪/秋山秀典/共着 潮安王慧兰译/圆五居士眉批鉴定)

  第一编 真言宗创立之时代

  第一章 真言密教之起源及相承

  印度为世界最古之文明国,距今三千余年前,悉达太子降生;出家苦行,成满其往昔之大悲愿,开觉人世之真理趣,肇创自悟之一大宗教;是为释迦牟尼佛。

  北望雪山,恒河南流之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之太子,以父母所生之肉身,即显得三世常住净妙法身摩诃毗卢遮那如来之佛格。无上最极两部之大法门,从兹确立而至于永劫焉。今即定此时为真言密教之起源。

  然而如来正觉自证之法门,根机绝绝,非人所能领,是以众生隔闻;然如来不改极位,而住于加持三昧为远被未来机;演说两部大经。金刚萨埵亲禀如来加持之教敕,以机缘未熟,无可传处,故结集而纳之南天铁塔中,是为真言密教付法之最初。如来成道之后,开金口,吹法螺,所为说者,虽无非真言总持之一音。然众生本有之佛性,以乏开发之智用,因机见之不同,而各有所执,故有三乘一乘之区别,是以铁塔不能开扉也。

  佛灭后八百年之初叶,龙猛菩萨出世于南天,因其于如来常恒之说法根机已圆熟故,竟能将严闭之铁塔开扉,亲遇金刚萨埵之灌顶而受职,诵出两部秘经,传承三密瑜伽之法门;是为真言密教流布世间之始。此菩萨之所以被尊为密教付法第三祖,传持之第一祖也。盖真言密教之开演流布;实为菩萨出世之本怀,亦如来悬记之应现也。

  龙猛菩萨梵名那伽阏赖树那,生于达毗罗荼国之婆罗门家,幼聪明有闻,研钻一切外典,所学必穷其堂奥,后以虽极人世悦乐,然结果哀伤甚深,故出世之想益固,归心大觉,孜孜于三藏内典之攻求,读一切佛教偏矣;诵出华严经于龙宫,犹尚未满其意,更进而探求秘密一乘之经典,至会其出世之本怀,铁塔开扉而后已;味最极醍醐,受金刚萨埵所付嘱,两部大经,传诵人世者,迄今二千有余年,而相承不绝也。其关于密宗之著作者: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等。世称为八宗之祖,千部之论师。世称菩萨得寿三百岁;然不详。

  龙猛菩萨既握付法正嫡之印玺,而被仰为本宗付法之第四祖者,则为龙智菩萨。龙智于密藏亦极其奥义,住锡天,弘通密教,世称寿七百岁。

  《付法传》曰:“位登圣地,神力难思。德被五天,名薰十方。上天入地,无碍自由。”或往南天竺弘法利人,或游师子国劝接有缘,故《玄奘三藏行状》云:“南天竺磔迦国罗庵林中,有一长命婆罗门,年七百岁。观其面貌可称三十许。明《中》《百》论等。是龙猛菩萨弟子。法师就停学《中》《百》论等,及受诸经等。” (注)以此观之,玄奘三藏亦是龙智菩萨之弟子也。又贞元新定《释教录》云:“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菩萨,年七百余岁。今尤见在南天竺国传授《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及诸大乘经论等。”弘愿案此而言,则龙智菩萨世寿已至七百岁,而未知其所极也。其斯为即身成佛之人欤?

  第二章 于支那真言密教之传承

  第一节 善无畏及金刚智

  承龙猛、龙智二菩萨之教,而传流真言密教于支那者,自唐玄宗皇帝开元四年善无畏三藏始。支那从前虽非全无密教,然为之介绍,而使密教普及者,则为善无畏,及其同渡支那真言付法第五祖金刚智三藏二师之力也。善无畏三藏,梵名戌婆揭罗僧诃。生于印度摩诃陀国王宫,为甘露饭王之后裔。尝一度即王位,然非久即出家,入龙智菩萨之门。传授两部大经。善无畏赍《大日经》及其他经典之梵本,从天山北路来唐都长安,时已达八十岁之高龄矣!玄宗皇帝闻无畏来朝,诏使臣至国境迎之。

  善无畏三藏至长安之翼年,乃着手于翻译梵本。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后十二年至洛阳,方从事翻译《大日经》。翌十三年完成。是即现存之《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也。而讲演其秘义,弟子一行禅师笔录之。即《大日经疏》二十卷是也。《苏婆胡童子经》、《苏悉地经》相继译出。《禅要》一卷,又为世之所重也。开元廿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入寂,世寿九十九岁。诏赐国葬礼,赠鸿胪卿。

  一行禅师者,支那人也。初学律及天台等,及善无畏来长安,乃投其门下为弟子,常临无畏之译场,为正笔者。受玄宗皇帝之厚信,每为政治上之顾问,住于光泰殿。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入寂,年四十有五。皇帝悼之,废朝三日。谥大惠禅师,建立墓志,而亲为之作铭。(图片续补)

  真言付法第五祖金刚智三藏者,梵称跋日啰冒地,南印度麻赖耶国之婆罗门种,或云为中天竺伊舍那靺摩王之皇子也。生甫十年,出家于那烂陀寺,后师事龙智菩萨,传真言密教。从海渡入唐,途中经种种艰难,遂于开元七年到广州。三藏之达唐土,迟无畏四年也。翌八年,始至长安,亲谒玄宗皇帝。筑秘密灌顶坛,教化诸弟子,宣传密教,并从事翻译梵本。开元十一年,与付法弟子不空三藏共译《金刚顶略出念诵经》四卷,又著《瑜伽及供养次第法》、《五秘密口诀》等。开元廿九年八月十五日,寂于东都蔫福寺。年七十,法腊五十一。代宗皇帝永泰元年,赠开府仪同三司,赐谥号“大弘教三藏”。

  善无畏、金刚智二大三藏之传真言密教于支那也,得玄宗皇帝赞护之力,故风靡教界!然论支那弘通密教之功绩,则不能不俟诸真言付法第六祖不空三藏也。

  第二节 不空及慧果

  付法第六祖不空三藏者,梵名阿目伽缚日罗,南天竺师子国人也。不空者,其灌顶时之名号也。唐开元六年,不空时年十四岁,于阇娑国会金刚智三藏。翌年出家。随金刚智入唐,在唐常供事金刚智,无须臾离也。故真言之诸行,一一传持殆尽矣。

  金刚智入灭之翌年,即天宝元年,玄宗皇帝敕不空再往天竺,求两部大经十万颂之广本。不空即于是年偕其弟子含光惠辨,俗弟子李元崇等,发广州,途中约一年,始至师子国。其国王甚尊敬之。请三藏于宫中,沐以真金之器。至其佛牙寺,遇龙智阿阇黎。阿阇黎以《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十万颂之经,并《大毗卢遮那经》十万颂,及其他真言秘典经论五百余部等,悉授之。

  不空遍历五天以求密藏。在竺五年始归唐,时天宝五年也。 玄宗皇帝召不空于宫中,亲受灌顶,敕住锡于长安净影寺。三藏即于此处开灌顶坛。四方学徒云集,浴灌顶,学严藏也。其后曾于开元寺为其弟子含光等授五部灌顶;亦尝于大兴善寺开灌顶坛,近侍大臣等皆引入道场,为之灌顶,道俗五千余人来集。其热心于弘宣密教也,可谓盛矣!

  不空三藏常从事翻译。故于代宗皇帝大历六年时,将其所译之《金刚顶经》等密部之经轨一百余卷,简取七十七部上奏,请流布天下,得报可,入于一切经之目录也。

  玄宗、肃宗、代宗三帝,于三藏皆极尊重。永泰元年,赐号“大广智不空三藏”,授特进试鸿胪卿。大历九年夏,得疾。是年六月十五日入寂。春秋七十,法腊五十。代宗闻不空病革,亲临其卧房,授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赐食邑三千户。及其入灭,帝哀悼甚深,废朝三日,特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

  付法第七祖慧果阿阇梨者,俗姓马氏,京兆昭应人也。幼日,随大照禅师见不空三藏。三藏惊奇其为密藏法器,遂抚养而教授之。数年后有灵验。代宗皇帝每称扬不措。二十岁受具足戒。金刚顶五部大曼荼罗法,及大悲胎藏三密之法门,悉蒙师授。授两部大法阿阇梨之位。

  不空之门下虽有含光、坚慧、慧朗、昙贞、慧胜、慧辨等数十人。然为其正嫡,繁法流于后世者,则唯慧果阿阇梨其人。故不空三藏灭后,慧果阿阇梨起而继之,专教授后学,而传其法焉。慧果阿阇梨历事代宗、德宗、顺宗三帝,且为之灌顶,为此三帝之国师也。

  弘法大师来唐,入阿阇梨门下,时阿阇梨年已五十九岁矣。见大师,乃大喜,故付法泻瓶无遗事。阿阇梨即于顺宗皇帝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寂于青龙寺。时年六十,法夏四十也。弘法大师在唐时,尝为阿阇梨造碑文,亲自书之。

  自慧果灭后,支那之真言密教渐不振。慧果之法弟,虽非无其人,然无能继其真法流者。故其付法之正嫡,厥唯弘法大师一人。真言密教之至日本,自弘法大师始,且自大师而集其大成也。

  慧果灭后之五十年,真如亲王入唐,意在历诣诸寺,并求硕德也。既而叹曰:佛寺之大者,不如日本之大安寺;诣求名师,亦莫及日本之空海上人也。据此则支那当时密教之概况可知矣。不空三藏之盛隆,几全没其影也。

  以上通于印度、支那,自大日如来至慧果阿阇梨,迄本朝弘法大师,称为真言付法之八祖。而善无畏一行,即付法传持真言密教者,故加之为传持八祖,即付法传持之两八祖也。兹图表其相承于左。

  付法八祖

  大日如来  金刚萨埵  龙猛菩萨  龙智菩萨  金刚智三藏 不空三藏  慧果阿阇梨 弘法大师

  传持八祖

  龙猛菩萨  龙智菩萨  金刚智三藏  不空三藏  无畏三藏  一行禅师  慧果阿阇梨  弘法大师

  第三章 弘法大师出世

  弘法大师,讳空海,幼名真鱼,光仁天皇宝龟五年(唐代宗皇帝大历九年也)六月十五日诞生于赞岐国多度郡屏风浦。父佐伯氏,其先出于大伴武日连。母阿刀氏,饶速日命之末孙也。大师幼时之传虽不详,然依《御遗告》之所言,则当其五六岁时,已具佛心,显出种种之奇瑞,故父母呼之为宝物也。

  桓武天皇延历七年(唐德宗皇帝贞元四年也),大师年甫十五岁,依叔父阿刀大足之劝,随至京师,就大足学《论语》《孝经》等。时有沙门劝操者,大师随之传《虚空藏求闻持法》,出家之机动于此矣。 延历十年(贞元七年),大师年十八岁,入大学,学明经科。然以未能满其意,遂专志倾注于佛教也。著《三教指归》三卷,浩博及数千言,论断儒、道、佛之三教,斥孔、老之教旨。期达到大菩提之果,故跋涉高山大川,苦行修练而无怠。遂于延历十二年时二十岁,归命三宝。随劝操削发于和泉国槙尾山寺,受沙弥十戒七十二威仪,名称教海,后改如空。廿二岁,于东大寺戒坛院,受具足戒,改法号曰空海。时大师于佛前发求不二法之大誓愿。后于和州高布郡久米寺东塔之下,感得《大毗卢遮那经》而披览之。然深义难解,又质疑无师,于是有入唐求法之志矣。 延历廿三年(贞元二十年)藤原葛野麻吕,奉旨充大使入唐。大师以劝操之奏请,得敕许同行。时鼓大舶四,大师与大使及还学生最澄等,同乘第一船。七月,发肥前四浦,时大师年卅一岁也。会大风起浪,诸船颠簸隔绝,大师等所乘之第一船,漂至福州长溪县。时福州刺史疑之,拒上陆。大师代大使撰书投之福州刺史,遂得上陆。于唐之贞元二十年十二月,到长安。永贞元年二月十一日,大师依顺宗皇帝之敕,入住西明寺。西明者,永忠和尚之故院也。大师求法之念,于入唐日益炽,故历游各处,求可依之师。终于青龙寺,得见慧果阿阇梨而师事之。时慧果喜宿契之现前,甚厚遇之。所传之两部大法等百余部之密轨悉以授之,为青龙门下之正嫡。大师灌顶号,称遍照金刚,绍为真言付法第八祖也。不幸慧果于是年十二月圆寂。大师更访般若三藏、牟尼三藏等,益资真言密教之造诣也。元和年三月,谒宪宗皇帝,得归朝之敕许。大师在唐共三年,遂于我朝大同元年(师唐元和宪宗元年)十月入博多,住筑紫观音寺。请来经论,多达二百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并两部曼荼罗,诸种密具。作成目录,奏上之平城帝。大同之末,奉敕入京,始弘通传来之密教。是后遍历游化诸国,遂于高尾山开灌顶坛,授传教大师等两部灌顶。或跋涉高野山,奏请之嵯峨天皇,蒙赐为入定之地,因创建一宇,此即为金刚峰寺之权舆也。时朝野之尊信益加。弘仁十三年,太上天皇并废太子,同受灌顶。十四年,正月,赐东寺为镇护国家、弘通秘教之道场,敕改称为教王护国,营造诸堂而住锡也。淳和天皇天长元年(唐穆宗皇帝长庆四年也)天下大旱。奉敕祈雨于神泉苑,有功,任少僧都。自斯奉敕为镇护国家修法讲经于禁苑之事,不遑枚举。仁明天皇承和元年(唐文宗皇帝太和八年也)正月,奉敕始修《后七日御修法》于中务省。其年上奏,于宫中创建真言院。自尔《后七日御修法》,即行于宫中,祈玉体安隐,国家丰乐,着为恒例。大师于天长末得疾,承和元年十一月,悟入定期近,登高墅山,会诸弟子,以野山之后事托真然。明年,于真言院行御修法,既毕,直归高野山,不复出。三月廿一日,终于此处。时年六十有二也。

  大师一化之行绩,其立教开宗之恩德,姑措勿言。其于京师,则创设综艺种智院,开平民教育之端也;于书道,则划一新纪元也;于绘画雕刻,亦垂范后世也。日本之文化史上,贡献无穷。他如凿池筑堤等,其利国福民之治绩亦甚伟。故大师之所以为人尊崇至今勿替也。

  文德天皇天安元年(唐宣宗皇帝大中十一年也)追赠大僧正。清和天皇贞观六年(唐懿宗皇帝咸进五年也)三月,追赠法印大和尚。灭后八十六年,醍醐天皇延喜之二十一年(即五代梁末帝龙德元年)十月,谥弘法大师。

  第四章 立教开宗

  密教之传来,在大师以前,已有萌芽。其可称为先驱者,敏达帝时(南北朝陈隋之间)有渡来本土之新罗僧日罗。日罗者,于甲裴修《胜军地藏》之法也。孝德帝时,有法道仙人,又有役小角、越泰证等,出于奈良朝之前期,盛诵密咒。小角为修验道之鼻祖,其事实为人人所能知也。入奈良朝,道慈则传来《求闻持法》,玄昉则请来《大日经义释》等,密教渐普及矣。然奈良朝之末期,桓武帝于平安奠都。佛教以时代之要求,亦有革新之机运。

  役小角之事实,中国人当鲜知。今略述之。 役小角,生日本舒明天皇之六年(中国唐太宗贞观八年)。幼崇信佛教,感得《孔雀明王咒》《不动明王咒》,通密乘大旨。下雨衣裳无沾,行水不溺。十七岁(或言三十二岁)出家,登葛城山,缠藤为衣,松实为食。以诵《孔雀明王咒》念念不绝而得悉地,现飞行自在之神通,常乘五色云,上须弥,登四天王界;下龙宫,游仙宫,鬼神前后伴拥。智巡天下,无道处拓路,无缘众生处结因。遂入摄州箕面陇,谒龙猛菩萨,受秘密真言之要义。拜大辨才天而坚固悉地。天龙八部,来供养护卫。后役鬼神架石桥于葛城金峰二山间。迟其成,叱问其故。众神曰:“一言主神自丑其容貌,昼不出役,以故迟。”小角促一言主神昼出架桥,一言主神不肯。小角怒,咒缚系之深谷。一言主神托朝廷人言曰:“我管束逆贼神也。役小角怙其神力,窥伺国家。”文武天皇下诏捕小角。小角凌空去。于是官捕系其母,小角悲,自来就囚,处斩罪,刀段段折。乃流之伊豆大岛。小角居配处三年。昼居配处,夜登富士山,诵《孔雀明王咒》。其行之疾,飞岛不能及。踏海如陆,殆明而归岛去。大宝元年赦归,知一言主神之谗。咒传之来,小角诵《孔雀明王咒》七遍,喝曰缚,即石索七匝缚一言主神,投之幽谷,为后世谗者末路之模范。后以钵捧母,飞行而去,不知所终。或曰,至唐国及新罗也。小角为修验道之鼻祖。

  越泰澄生于日本天武帝白凤年间,吾中国唐高宗之世也。幼着神异,自知系十一面观世音菩萨之再来。入山修苦行。尝登葛城山,自试咒力,解一言主神之缚已三匝矣,忽小角现空中,叱曰:“何怜此邪佞之神乎?”泰澄恐而止,石索如旧。享年八十有六。其迁化也,顶放光明,山谷变金色,异香薰四方云。

  是时传教、弘法二大师出世,入唐传来密教。一以比睿山为中心,一以东寺为根本道场。各传宣所学之密教而迈进,使当时民心之知所归趣,与新都之经营,同于日本史上划一新时期也。 然弘法之树立真言宗也,说甚深远,且富于理想之教理,威伏南都古宗。遂至使彼等归依,浴灌顶之法雨也。

  与两大师同时渡唐,所谓入唐八家者,其中有东密之宗睿、惠运、图行、常晓,台密之慈觉、智证等。虽各传请来密教,然为密教下教相之判释,明密教与佛教各宗之关系,而形成真言一宗者,则弘法大师之功绩也。故大师请来之密教者,全日本之密教也。而其开立弘通也,于密教史真言宗名称之下,大业完成。

  凡一宗教之成立,必有所住之寺院,所依之经典,为相承之血脉。并不可不为判教之制定。故大师于弘仁十四年(即唐宪宗长庆三年)正月,奉诏赐东寺,为真言师资之根本相传道场。次制《三学录》,定所依之经论。是年,亦请朝廷给左之官符。

  太政官符 治部省

  真言宗五十人

  右被右大臣宣称:奉敕件宗僧等,自今以后,令住东寺。其宗学者,一依《大毗卢遮那》《金刚顶》等二百余卷经,《苏悉地》《苏娑呼》《根本有部》等一百七十三卷律,《金刚顶发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等一十卷论等,(经律论目录在别)若僧有关者,以受学一尊法有次第功业僧补之。若无僧者,令传法阿阇梨临时度补之。道是密教,莫令他宗僧杂住者。省宣承知,依宣行之。立为恒例,符到奉行。

  弘仁十四年十月十日

  参议从四位下右大辨勋六等伴宿弥国道

  从七位上守左少辨美努连清庭

  此官符实本宗成立之大规模,可云叶于大师立教开宗之本怀也矣。

  先是大师着广略二种之《付法传》,明真言宗师资相承之血脉。又天长年间,奉敕撰述《十住心论》十卷,并《秘藏宝钥》三卷。又著《辨显密二教论》二卷,为横竖之判教。更作《即身成佛义》一卷,《声字实相义》一卷,《吽字义》一卷。演布本宗教理,使成系统,而真言宗之基定。

  第五章 弘法大师之门下

  大师付法之门下,其人虽多,然世以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知泉、忠延为弘法大师之十大弟子。其中尤以实慧、真雅最显于世。 实慧,生地、俗姓皆同弘法大师。生延历五年(即唐德宗贞元二年)从泰基学唯识于大安。及大师归朝后,闻大师在高雄弘通密教,遂往见之。大师知其不凡,故两部之秘奥、坛仪、印契等密旨悉授之。后于天长四年(即唐文宗太和元年)建立河内桧尾观心寺。

  大师之将入定也,告诸弟子曰:“我灭后,以实慧大德为所依之师。”并以东寺附属。承和三年(即唐文宗开成元年),为东寺长者,统理诸务。称日本第二阿阇梨。八年(武宗会昌元年),奏请给高野灯明料,所谓二座供养法料也。十年,又上奏于东寺灌顶院行传法灌顶,遂为永式。年于春秋二季行之。先是承和四年(即唐文宗开成二年),实慧奏请年派真言宗僧人任诸国之讲读师。蒙敕许,故真言宗之流布于边境者,实慧之功也。

  师至晚年,造桧尾法禅寺居之。于承和十四年(即唐宣宗皇帝大中元年也)十一月十三日入寂,时六十有二岁也。著有《桧尾口诀》、《金刚界次第》、《胎藏界次第》等,故世称之为“桧尾僧都”。后村上天皇正平十二年(即顺宗皇帝至正十六年)六月追赠僧正。桃园天皇安永三年(即清乾隆三十九年也)八月十三日,谥道兴大师。

  真济者,山城人。生延历十九年(即唐德宗皇帝贞元十六年也),从大师授两部大法,及传法大阿阇梨。大师入定,遗属高雄山,修行数年,嵯峨天皇闻其苦行,召为内供养十禅师。

  前承和三年(即唐文宗开成元年),师与真然共入唐,会海上风波难船。不遂志。后承和十年(即唐武宗会昌三年),加任东寺二长者。二长者自真济始也。实慧灭后,进一长者。文德天皇齐衡三年(即唐宣宗大中十年),任僧正,是为本宗僧正之嚆矢也。真济上表,请让于先师空海。帝感其诚,遂于天安元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追赠空海大僧正。清和夫皇贞观二年(即唐懿宗咸通元年)二月十五日,师年六十一岁,化于高雄旧院。世称为纪僧正。纪氏,其俗姓也。《遍照发挥性灵集》,真济之所编篡也。

  真雅者,弘法大师之族弟也。生于延历二十年(即德宗皇帝贞元十七年也)。年九岁,随大师出家于高雄山。侍大师左右,故于大师密部之秘诀无所滞。仁明帝闻真雅之才学非凡,召之宫中。真雅诵三十七尊密咒,音韵雅丽,听者随喜渴仰。故帝之信任日渥。贞观元年(即宣宗皇帝大中十三年也),超真绍之二长者而为一长者。六年,任僧正。寻补法印大和尚位,听辇车入宫。僧侣蒙此宣者,师为始也。十四年,就法务之职。法务者,总管法之事务之重职也。我朝推古卅二年,观敕初任此职。尔后,断续无常。自真雅任此职,后之东寺长者必继任正权法务也。初,文德帝之将诞生皇子也。自摄政藤原良房之请,使师祈皇后之安产。及太子平诞,即清和帝也。即位之后,归依于师。师与良房共建贞观寺。十六年成,真雅为第一之座主。及落庆供养之际,请百僧,整威仪,王卿百官,皆临法筵,极一时之盛。年及七十,三度辞僧正;仍不许。阳成天皇元庆三年(即禧宗乾符元年)正月三日入寂。寿七十有九,真然、源仁等为其付法。仁教天皇之代,赐谥法光大师。

  道雄,初为华严宗人,后就大师传两部灌顶,建立海印寺。文德天皇仁寿元年六月寂。智泉者,大师之族甥也。称大师法弟第一,然先大师入灭。天长二年(即唐敬宗宝历元年)二月十日,寂于野山之东南院。

  杲邻者,初住南都东大寺,学性相学。及闻大师之风,乃访大师于高雄山,入室泻瓶。后来伊豆,建立修善寺。

  真如者,平城天皇之第一皇子也,称高岳亲王。嵯峨天皇立为皇太子,以药子之乱废。遂出家于东大寺,就大师受阿阇梨位。贞观四年(即唐懿宗咸通三年),入唐求法。于青龙寺谒法全阿阇梨,受两部灌顶。继又进天竺求法,不幸薨于途中,然其志可谓壮矣。

  大师门下,十弟子之外,被尊崇为一世之高德者尚多。安祥之惠运,云岩之圆行,室生山之坚惠,法琳之道昌,小栗栖之常晓等是也。

  常晓,元三论宗人。承和五年(即唐文宗太和元年)入唐传大元秘法归朝。清和帝甚尊重此法,安大元像于法琳寺,使常晓常修大元法。至文德帝时,可常晓之奏,于每年正月,准后七日法,于宫中恒修。

  第二编 真言宗极盛时代

  第一章 分派之渊源

  弘法大师之前后,传密教来我朝者不乏其人。即所谓有入唐八家也。种种形式,五花八门,各极其妙。而能独得真言密教之正统者,厥唯弘法大师也。其弟子又能继大师之志,故真言宗于大师灭后而益隆。故当时本朝之诸宗,悉咸为密教化。天台之智证大师,判理同事胜。遂与真言宗之称东密者,相对而称天台之密教为台密。故平安期为密教祈祷万能之时代。盖大师灭后,为(32)真言宗事相极盛之时代也。诸硕德于修法念诵,每各出新轨轴。而流例之相异生。遂至为本宗分派之渊源。 (分派之起源,一法界者,六大位泯差别相。唯坚嘱暖动无碍了知法性六德而已。无相平等。故曰一法界。多法界者。于一切法根原能造之六大位。而事事物物差别之相历然也。一法界本大日经。新义所依。多法界本金刚顶经。古义所依。)

  真言宗之分派。原于实慧真雅之二师。盖大师在世之时,凡秘玺之相承,大法之付嘱,皆察知其根机,而所授之宗极印明,因而有异。故实慧传一法界。真雅传多法界。大师灭后,二师皆德誉隆勃。遂至分真言宗之二大法流。然于教相谈义,未尝有异说也。

  实慧之传有真绍。真绍者,俗姓池上氏。少侍大师,修学密轨。后受灌顶于实慧而嗣其法焉。称为日本第三之阿阇梨。承和十四年(即唐宣宗皇帝大中元年)十一月,为东寺二长者。贞观五年,建立禅林寺。六年正月,任权少(33)僧都。受法眼和尚位。十五年(即唐咸通十四年也)七月七日入寂。年七十七。世称为禅林僧都。

  继承真绍之法者,宗睿也。宗睿者,真绍之俗甥。十四岁时,登睿山出家,天长八年,受具足戒。后随义演学法相宗。再于睿受菩萨戒。从义真智证等,极天台奥义也。后入东寺,归真言宗。受实慧金刚界秘法。遂从真绍受灌顶之职位。是为日本第四阿阇梨。贞观四年(唐咸通三年也)偕真如亲王入唐。从玄庆法全造玄知惠轮诸师习密。又登五台山礼圣。拜善无畏旧院,受其遗物。在唐五年。贞观八年(唐咸通七年也)归朝。清和帝尊崇殊笃。请受金刚界三摩地法。观音法。又依本朝硕学之请。开灌顶坛于东寺。传宣请来诸新法。(34)阳成天皇元庆三年(唐乾符六年也)任东寺长者。其年,进僧正。八年三月,寂于禅林寺。年七十有六岁。

  继真雅之法脉者,真然也。真然,赞州人。大师之俗甥也。幼时随大师出家。大师之将入寂也。为遗告,以高野山付嘱真然。当是时,高野之营造未全也。灭后,真然为金刚峰寺后董。后奏朝廷,以纪伊国税稻四千九百石,入高野山,为大塔供养品费。又奏请赐金刚峰寺年分度者。此光孝天皇仁和元年也。元庆二年(唐乾符五年也)为东寺二长者。旋转少僧都。宗睿灭后。进一长者。晚年,于野山建立中院居之。宇多天皇宽平二年(唐大顺元年也)任僧正。三年九月十一日,寂于中院。寿八十有八岁。世称为后僧正。或称中院僧正。(35)弟子寿长,于宽平元年(唐昭宗龙纪元年也)为高野山座主。 要之大师之门流,以实慧真雅之二师,肇分派之兆。实慧之后。真绍宗睿,承其法脉。真雅之后,真然汲其法流。然宗睿虽继实慧。而其初本随天台之义真智证等学台密。故形成东台两密之兼传。东密中有台密之风味者,宗睿之流例也。于是大师门下,遂生一异流。真然之与异其见。亦势所不能己。然即此而分派之倾向益显然。源仁出。兼承宗睿真然两派。于是两流遂若有统一之观。

  源仁初从南都护命研究法相。后依实慧学密教。又就真雅宗睿入坛灌顶。极密学蕴奥,元庆三年,为内供养。仁和元年(唐光启元年也)进少僧都。加(36)任二长者。常住南池院。世呼南池院僧都。仁和三年(唐光严三年也)十一月廿二日迁化。源仁之后,出益信圣宝二大杰。 益信者,学于宗睿源仁两师。而主宗睿。圣宝学真雅源仁真然三师。然宗真雅。密流分派。于兹成矣。后世称益信为广泽流之祖。圣宝为小野流之祖。

  今自弘法大师至益信圣宝之付法大系图如左:(续补图片)

  第二章 益信与圣宝

  (37)真言宗之二大潮流,至源仁而统一。然及其传法于益信圣宝之二大弟子也。益信已受宗睿之教。而圣宝则师事真雅真然。其归也。旨趣自异。故益信传一法界。圣宝传多法界。益信表胎藏界而裹金刚。圣宝表金刚界而裹胎藏。益信以御室为本据。圣宝以醒醐为中心。建立法幢。学德名声俱赫赫。真言宗自二师出,为之一大振展焉。然虽有分派之倾向。而未即判然。宁可称为两流混一之时代也。

  益信者,备后人。姓纪氏。行教和尚之俗弟子也。幼入宗睿之室。剃发,学密藏。又居于大安寺。兼学法相宗。后随源仁灌顶。受传法阿阇梨位。源仁灭后,替为东寺二长(38)者,宽平三年,继真然为一长者。六年,任法务。法务之职,真雅以后无继者,及师乃受命焉。同时圣宝权法务。东寺益极隆。至压南都北岭。时宇多上皇甚信佛教。殊归依益信。昌泰二年,于仁和寺召益信受三归十戒。

  仁和寺者,光孝天皇之敕愿也。建立于京都葛野郡大内山麓。造营及半。天皇崩。宇多天皇继父之遗业。仁和四年八月竣工。落庆时,真然为导师。宇多天皇让位之后。于东寺灌顶院受益信灌顶。以至尊身,亲为附法之弟子。营造御室。常修三密之瑜伽也。自尔以后。法亲王董仁和寺为定例。至镰仓末期,为真言宗之一大势力。 先是宇多天皇宽平元年,(唐昭宗龙纪元年也)先(39)帝之尚侍藤淑原子疾,如益信修密供而愈。舍洛东椿山别庄为伽蓝,以居益信,是即圆城寺也。益信于昌泰三年(唐光化三年也)登僧正,醍醐天皇延喜六年(唐天佑三年也)三月七日入灭,世寿八十,世号圆城寺僧正。灭后四百年,后二条天皇德治三年二月三日,赠本觉大师。 (传灯广录纪圣宝于金峰山降毒龙。感得大权菩萨示现东西两部漫荼罗。南不动尊八大童子。北释迦文佛。又言圣宝是如意轮观音所化现。此书不言神通。故多从略)

  圣宝者,赞州饱盐岛人;或曰山城人。生于天长九年(唐太和六年也)后益信五年也。年十六,入真雅之门出家。随元兴寺之愿晓圆宗二师学三论,于东大寺之平仁学法相;玄荣学华严。贞观十一年(唐咸通十年也)推兴福寺维摩会讲师,听者咸动!名声益高。后从真雅授秘密仪轨,练苦行,常修无怠!跋涉高岭深山,慕役小角之迹,于金峰山安金刚藏王之像。再兴(40)修验道;遂为其中兴者。常经行诸国,拓道架桥梁,毕生营利国福民之业,阳成天皇元庆二年(唐乾符五年也)于真然学两部大法。八年,随源仁受传法灌顶。贞观末年,于山城宇治郡醍醐建立一宇,为宣布秘教道场;是即醍醐寺也。又创南都东南院,讲三论宗义。仁和三年(唐光严三年也)敕赐传法阿阇梨位。宽平二年(唐大顺元年也)补贞观寺座主。六年,任权法务。是为东寺有权法务之始。是年,又为东寺二长者。延喜二年(唐天复二年也)旱,敕修孔雀经法,有功,任权僧正。是为东寺僧正有正权双任例也。延喜六年,益信入灭,加任东寺一长者,转正法务;时年七十有五岁也。九年,醍醐天皇以醍醐寺为敕愿;赐定额。是年,得病于普明寺。阳(41)成宇多二上皇亲候问其病焉。遂于七月六日灭度。灭后八百年,东山天皇宝永四年(清康熙四十六年也)四月十八日,谥理源大师。

  益信既受宇多法皇之归依,故屡出入宫中,唱所谓宫中佛法也。圣宝反之,主平民佛法。后世皆以益信圣宝,为真言宗分派之所自始。

  第三章 小野广泽两流之分立

  益信付法于宽平法皇。法皇者,法名空理,灌顶名号曰金刚觉。法皇泻瓶于宽空。空,河内人。俗姓文屋氏。初随圆行神日观贤三师受灌顶。延喜十八年(五代贞明四年)于大觉寺从法皇受传法灌顶,为付法正嫡。付嘱仁和寺圆堂。村上天皇天历二年,(五代干佑元年)为东寺二长者。翌年,进一长者。四年,为金刚峰寺座主。寻补(42)仁和寺别当。十年兼法务。依天德康保再度之祈雨有功。任权僧正。宽空于仁寿殿安置观音像二躯。为圣体拥护,修观音供。以为恒例。称十八日观音供。或称二间之御供。圆融天皇天禄二年(宋开宝四年也)辞要职。翌三年三月寂。初住香隆寺,故谓香隆寺僧正。晚年,居莲台寺,号莲台僧正。付法数人。宽朝,宽静,救世,定照,等最显。

  宽朝大成益信之法流。广泽之遍照寺,其所创也。故有广泽之名称也。

  宽朝者,敦宝亲王之弟二子,宇多法皇之皇孙也。十一岁时,入法皇之室。天历二年,随宽空于仁和寺传授秘密大法。研钻辟其奥。又学于一定法师。法师称其学入师。村(43)上天皇康保四年(宋乾德五年也)继宽空之后为仁和寺别当。历任东大寺别当。西寺别当。东寺二长者等,迁法务之要职。永观初年,敕为圆融寺落庆供养之导师。赐遍照寺封百户。圆融天皇之让位于花山天皇而出家得度也,宽朝为戒师。宽和二年,进大僧正。此为真言宗大僧正之始。寂于一条天皇长德四年(宋真宗咸平元年也)门下甚多;以禅林寺深觉,劝修寺雅庆等,最为杰出。 (圆融天皇天元四年,诏修五坛密供于宫中。天皇从隐处穷之。宽朝出降三世明王身。天台之慈觉现不动明王身。余三坛则不能矣。) 圣宝之后,承之者观贤也。观贤传淳佑。佑传元杲。杲传仁海。仁海集圣宝法流之大成。仁海居小野曼荼罗寺。故小野派之名自此起。

  观贤号般若寺僧正。圣宝之上足也。兼学三论宗。曾任维摩会竖义,圣宝入灭,为东寺寺务。又最初为(44)醍醐座主。延喜十九年(五代贞明五年)金刚峰寺座主峰禅解职。替为座主。自尔,金刚峰寺座主,为东寺长者兼职矣。弘法大师之谥号,观贤所奏请也。寂于醍醐天皇延长四年(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淳佑者,住于石山之普贤寺。且任内供奉。故称石山内供。或普贤寺内供。菅源道真之孙也。初出儒门。后以有所感。随观贤而付法泻瓶。元杲,号延命寺大僧都。为醍醐元方入室。又于南都学三论宗,勤兴福寺法华会竖义。后于宽忠受具支灌顶。又就淳佑受传法灌顶为其付法。为内供奉。补二长者。因祈雨之赏。任僧正。请追赠先师元方大僧都。

  仁海者,泉州人。幼登南山事雅信。后随元杲受传法灌顶。为元杲付(45)法之弟子。游学诸山。极密学之奥义。开小野曼荼罗寺。盛转法轮。时当广泽宽朝之晚年也。治安三年十二月,为东寺二长者。五年,进为东寺一长者。六年,叙法印。长历二年(宋宝元年)任僧正。后朱雀天皇长久之末年。天下大旱。朝廷敕诸国之僧侣行祈雨法。无验。天皇乃召仁海于宫中修请雨经法。倏而大雨沛然。天下之民,咸叹慕仁海之高德。以其功。许辇车入宫。赐封七十户。于是声名遂高一世。仁海自宽仁六年初度祈雨。至晚年,奉敕修请雨经法。前后可十余次。无不验者,故世称为雨僧正。后冷泉天皇永承元年五月,寂于小野曼荼罗寺。年九十有二岁,后广泽之宽朝四十有八年也。 (46)益信之后有宽朝。圣宝之后有仁海。遂成广泽小野流派之分立。继承广泽宽朝之流有济信。次经大御室性信法亲王,至于宽助。其门下多杰。得宽助之许,分广泽六流。仁海之后,成尊承之。鸣大法鼓于醍醐。与广泽流极盛为中心之仁和寺相抗立。成尊经义范至胜觉。生醍醐之三流。又自义范之同门范俊。传于严觉。自其门下,生小野之三流。并称醍醐三流。及小野三流。与广泽六流相地对而称小野六流。此谓真言宗根本二流,自此而分七十余流。今图表野泽十二流之分派如左:(续补图片)

 
 
 
前五篇文章

真言宗小史 二

读《文殊菩萨图像学》有感

敦煌98窟曹议金“功德窟”壁画

敦煌壁画边饰纹样塑造作用及设计经验探究

敦煌石窟社会化佛教浅论

 

后五篇文章

住持古刹、广宣妙法的成佛法师

众塔已去 曾是京城标志物

四大佛教艺术瑰宝

法门寺珍宝 十大称誉全球的世界之最

川中宝珠:安岳佛教石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