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乐山小道士观摩崖造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乐山小道士观摩崖造像

  唐长寿

  (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四川 乐山 614000)

  作者简介:唐长寿(1948~  ) ,男,乐山市文物研究所所长,馆员。

  内容摘要:小道士观摩崖造像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桥沟镇南岷江西岸小道士观渡口,法人色伽兰在《中国西部考古记》认为是“四川北周时之造像独存者也”,笔者认为应为唐代中期以后的。

  关键词:乐山;小道士观;摩崖造像;唐代中期以后

  中图分类号: K879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106 (2003) 0320027203

  小道士观摩崖造像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桥沟镇南岷江西岸小道士观渡口,地属桥沟镇龙南村。

  该处造像于1914 年被法国人色伽兰发现,称之为麻王洞。建国后,文物部门作过一些调查,20 世纪60 年代,附近热电厂修水泵房,开凿山崖,对造像造成了严重损害。1986 年文物普查又作了登记。2001 年4 月,我们对该处造像再次作了一次调查。

  一 造像分布和内容造像在临江山崖,崖面朝西,高约10m ,宽约20m ,现存摩崖像12 龛(图版6) 。北部崖面1 龛最大,编为1 号龛。该龛造成后又于龛南再造7小龛,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编为2~8 号龛(图版7) 。南部崖面上有4 龛,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编为9~12 号龛(图版8) 。现将各龛内容分别介绍如下:1 号龛 龛北壁及龛顶于20 世纪60 年代被毁,龛形不明,从残剩部分尚能推定龛形为长方形,测的龛深912m、宽319m、高513m。造像为1铺7 尊的3 佛、2 弟子、2 菩萨,北侧1 尊佛和1 尊菩萨造像已毁。

  正壁中部为弥勒佛,通高414m ,善跏趺坐。

  头部残,只剩长方体的岩芯,上有后人补装所凿的方形榫眼。佛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断面呈圆弧形阶梯状。内着僧 支,结带。右手残失,手印不明;左手抚膝,五指下垂。头光和背光均为莲花形,边饰桃形火焰纹。座为长方形座。

  佛两侧为二弟子,立姿,高度不一。右侧弟子高216m ,头部残,身着袈裟,双手作合掌印,圆形头光。左侧弟子与右侧弟子造形相同。

  南为阿弥陀佛,通高412m ,结跏趺坐。头部残,所剩岩芯上后人补修所凿的方形榫眼。颈刻三道纹。身着圆领袈裟,双手重叠于腹下,手持一,作弥陀定印。头光和背光均为莲花形,边饰桃形火焰纹。座为束腰圆座(图版9) 。

  龛南壁与正壁相连处为一菩萨,着大衣,胸部饰璎珞。双手置胸前,背光为桃形,边饰火焰纹。

  现代修筑水泥阶梯破坏,脚下台座不明。

  2 号龛 似为双叠龛,平顶。龛内造弥勒一尊,善跏趺坐束腰方形座。双手已残,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 支,结带。圆形头光,桃形背光,均饰火焰纹。

  3 号龛 残甚。双叠龛,平顶。内为二菩萨:右侧一尊有头饰,莲花桃形火焰纹背光,似为观音菩萨;左侧一尊光头,圆形头光,似为地藏菩萨。

  内龛口下刻神兽,风化难识。

  4 号龛 双叠龛,平顶。宽111m、高116m。

  内为一铺五尊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中佛像跏趺坐束腰圆形莲花座,头光背光均桃形,边饰火焰纹。残损而手印不明。二弟子身着袈裟,双手合于胸前作莲花合掌印,圆形头光。左右胁侍菩萨立于莲花台上,身饰璎珞,桃形头光,边饰火焰纹。内龛口下刻神兽,风化难识。

  5 号龛 双叠龛,平顶。内两身造像各有坐骑,似为文殊、普贤二菩萨。

  6 号龛 双叠龛,平顶。内为一身观音菩萨,残甚。半跏趺坐,披帛飞扬,圆形大背光左部刻竹纹,无边饰。

  7 号龛 似为双叠龛,顶部毁。内为一身观音菩萨,残甚。半跏趺坐,圆形大背光右部饰竹笋纹,无边饰。

  8 号龛 双叠龛,平顶。宽0151m、高0178m。

  内为二菩萨。右侧菩萨立于莲台上,有头饰,桃形头光,似为观音菩萨;左侧菩萨立于莲台上,无头饰,圆形头光,似为地藏菩萨。内龛口下刻神兽,风化难识。

  9 号龛 双叠龛,平顶。由于地形等原因,无法详细调查,只可见为多尊的造像龛。

  10 号龛 双叠龛,平顶。内龛造像一铺11尊,为七佛、二弟子、二力士。七佛均坐于有梗莲花座上,头均毁,桃形头光。正中的佛损坏严重,手印、坐姿不明。左第一尊佛结跏趺坐,着圆领袈裟。右手上举,左手抚膝,五指向下。左第二尊佛结跏趺坐,着袈裟,手印不明。左第三尊佛结跏趺坐,着交领大衣。右侧三尊佛风化坏严重,手印、服饰均不明。二弟子分立正中佛的两侧,均有圆形头光。左侧弟子合掌印。右侧弟子手部残毁,手印不明(图版10) 。

  11 号龛 双叠龛,平顶。宽218m ,高2125m ,深115m。内为一尊观音菩萨。半跏趺坐,座为长方形。观音菩萨头及双手已毁,细腰隆胸,体右倾,上身肌肤裸露,颈饰璎珞,帔帛交掩于胸腹后又绕下脚垂至台座前。观音两侧帔帛飞扬,下身着裙,左脚落地,右脚置于左大腿上。背光为大圆形,无边饰,左部刻竹笋四枝。后壁上沿饰菡、莲叶、莲蓬等。此龛为小道士观最精美的造像(图版11) 。

  12 号龛 双叠龛,平顶。造像为一铺三尊的一佛、二菩萨。中为佛像,结跏趺坐束腰圆座。着圆领袈裟,高肉髻,两耳垂肩,颈有三道纹。右手上举,似作施无畏印,左手置于腹前。桃形头光,不见边饰。两侧菩萨均立于莲台上,头饰花冠,莲花形头光。左侧一尊,左手上扬,右手下垂,颈部、胸部饰璎珞。右侧一尊,右手上扬,左手下垂。此龛造像似为西方三圣(图版12) 。

  二 造像年代及其他小道士观在隋唐时,其地属嘉州玉津县。北为军事交通要地老龙坝,唐嘉州22 镇兵之一的罗护镇就设于此。南为宋代古驿,是岷江水道上重要水驿之一,当年三苏父子曾从此驿上岸驻足,并留有题刻。

  色伽兰《中国西部考古记》对小道士观摩崖造像有一段记载:嘉定之南,道士滩下游数里岷江左岸,麻王洞地方诸窟,颇有可供研究之价值,是亦千佛岩之类也。其地距江面八公尺之上有一大洞,洞右有一长方形佛龛,中有刻座像,洞上有小龛甚多。

  洞中诸像,中一座像高三公尺,左右为二尊者二菩萨像,亦一唐代式之布置也。不幸诸像未能保存,尊者像已不可辨,右侧菩萨像已为荆棘所侵蚀,惟左侧菩萨像略可辨其头冠、念珠、法衣。坐座之像应系佛陀,然其头已遍布长方形榫眼,盖由以安合面者也。现面又毁,惟榫眼存,故舟子讹其地为麻王洞。

  洞之右壁有小龛六,有门可通右侧之大龛。此龛之像,为诸像中之极可注意者。质言之,四川全省无虑万千佛像中最精美自由之造像也。龛为长方形,宽二公尺七十公分,高二公尺七十五公分。壁工粗劣,但盛像极美。像体柔和,雕工精细,趺坐江边,俯视江面。两臂(已缺) 之安合点亦甚订合。面貌已毁,然尚留有二美髻也。[ 1 ]由于他在附近还发现了一通北周碑,便“由是推之,此佛教美术品,应为四川北周时之造像独存者也”[1 ] 。

  从龛窟位置分析,该处造像最早之龛是1 号龛。关于1 号龛的时代推测如下:在四川,三佛、二弟子、二菩萨的组合是典型的唐代模式。诚如色伽兰所言“亦一唐代式之布置也”。

  1 号龛正中是善跏趺坐的弥勒佛,四川最早的佛装弥勒有文字题刻的是广元千佛岩唐神龙二年(706) 的造像[2 ] 。

  1 号龛弥勒的服饰与唐中期的乐山大佛九曲栈道上三佛龛中的弥勒像完全相同。

  此三点,可证小道士观1 号龛应为唐代中期以后的作品。

  龛左壁上2~8 号龛和南部的9~12 号龛从开凿过程看,应在1 号龛之后了。所以,小道士观摩崖造像的年代应为唐代中期及其后,或许可至唐代晚期。

  该处造像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1 号龛两弟子身高不一,南侧的菩萨身着大裙等特殊造型,四川各地同期造像中不多见。

  11 号龛观音,虽然受损严重,但是仍然能看到它在唐代石刻中少有的特色,细腰隆胸的体态,颇具印度笈多艺术的特点,左腿置于右腿上的半跏趺坐姿,是在四川唐代造像中绝无仅有的。与安岳宋代紫竹观音比较,身材之美,尤为突出。背光上的四枝新竹初笋装饰比安岳紫竹观音简单,但庄严典雅,不像安岳那样繁杂而过于世俗化。

  6、7 号龛是造型完全相同的观音,虽然风化严重,但是仍能看出造型与11 号龛观音相同,大背光及装饰新竹的手法也如出一辙。

  1 号龛、2 号龛主尊都为弥勒佛,手印、服饰、宝座等,均可作为今后研究乐山大佛的重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色伽兰著,冯承钧译1 中国西部考古记[M]1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1

  [2 ]广元市文物管理所,等1 广元千佛岩石窟调查记[J ]1 文物,1990 , (6) 1

 
 
 
前五篇文章

龙门石窟艺术研究的新成果

石窟彩塑壁画的搬迁与复原技术探讨

五台山佛教乐舞戏曲文化钩沉

中美合作研制敦煌数字图像档案

中国古时制茶技术的发展历程

 

后五篇文章

敦煌本《兔园策府·征东夷》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疆库车库木吐拉石窟壁画揭取保护技术

敦煌壁画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的平台建设

大虚大师:普陀山的闭关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物科技保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