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泉州地区考古出土墓砖的佛教纹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泉州地区考古出土墓砖的佛教纹饰

  范佳平 杨荚双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711年)由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要真正认识泉州古代文明,主要应从它自身过去的历史遗产中去寻找。历年来,对于泉州早期历史的研究仅限于文史资料,因为史料的贫乏,无法对泉州历史有较为深层次的探讨。近年来,随着泉州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重要的能够印证早期泉州历史的文物被发掘出来,为我们研究中古时期的泉州外来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07年8月~2008年3月,泉州南安市丰州镇的皇冠山墓群清理了一批东晋至南朝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模印花纹墓砖。花纹砖上的纹饰多种多样,其中有一些体现墓主人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的佛教植物、人物纹饰,造型极富地方特色。结合文献中关于福建地区佛教实物的记载,泉州地区墓葬中佛教纹饰图案应是福建地区发现比较早期的佛教纹饰实物见证。

  一、墓葬中出土佛教纹饰图案的种类

  1.莲花纹。南安丰州墓葬出土有两种形式的莲花纹,侧视连茎叶莲花纹、俯视变体莲花纹。侧视连枝叶莲花纹是刀形砖一端的模印纹饰,下部是莲蓬纹,上部是带枝叶莲花纹,中间是一支莲花,是未完全绽放的侧面,左侧是一支荷叶,右侧是一支莲花花蕾。俯视变体莲花纹分大小两种,大的是长方形砖短的一端的纹饰,为圆圈内两层交错的变体莲花瓣,花瓣呈菱形,中间一个小圆圈;小的是刀形砖薄的一侧的纹饰,两端及中间各一朵,为圆圈内单层莲花瓣,中间一较小圆圈,小圆圈内凸起一点。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盛行,佛教将莲花视为圣洁、吉祥的象征。莲花成了此时期比较盛行的吉祥纹饰,被当作神灵对待而成为佛教艺术的一部分。这时期莲花主要出现在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地区,莲花载体有两大类:冥器和实用器,主要装饰在青铜摇钱树、佛兽镜,以及魂瓶等陶瓷器上,也有装饰在佛像一侧。而泉州地区同一时期的莲花却大量出现在墓砖上,这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大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显示出这些纹饰的时代、地区特征,反映了莲花这种佛教艺术的装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2.宝相花纹。在莲花纹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其名称与佛坐像名称——宝相相同。 “宝相花”的珠点也与佛珠相仿,是一种独具我国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纹饰构成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他花叶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

  泉州地区墓葬中出土的宝相花纹以写实造型为主,选取正面俯视的角度来表现,中心为圆盘状的莲蓬,莲瓣向四周均匀的呈放射状排列,造型饱满。从花形看,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

  3.忍冬纹。在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在佛教艺术上,南北朝时最流行,成为最具特色的佛教花纹。忍冬花为一种植物,直立或缠绕灌木,常绿藤本,茎向右缠绕,攀缘上升,呈翻卷状侧面三叶的样式,主要以波状结构的连续形式出现,具有忧郁又惹人,呤爱的姿态。由于忍冬花具有越冬而不死的特性,可比作人的灵魂不死,轮回永生,有“延年益寿”的吉祥之意,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上。

  泉州地区出土的墓砖上大量出现忍冬纹,传达出主人的意愿——死而复生,希望人的灵魂进入下一次的轮回。其实人死如灯灭,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刻在砖上的忍冬纹却仍然栩栩如生。

  4.佛像人物纹。在莲花出现的同时,佛像也大量出现在墓砖上。南安丰州出土佛像人物纹有戴冠坐像、头顶圆髻后带佛光立像、无冠立像。戴冠坐像面部丰满,五官清晰,头戴“M”形冠,盘腿而坐,双手置于腹部,胸部左右凸起两点;头顶圆髻后带佛光立像面部丰满,五官清晰,头顶扎圆形髻,头部后有圆形佛光,双脚合并站立于一莲花座之上,下着喇叭形裙装,腰带清晰可见,双手五指张开置于胸前;无冠立像头部为侧面像,光头,眉毛浓重,双目凹陷,鼻子巨大,有典型西方人特征,双脚并立,着裙装,肋骨清晰可见,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另外,距离南安丰州不远的泉州北峰镇招丰村南朝承圣四年(555年)墓中也有大量使用印有佛教僧侣图案的墓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都要人相信有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要求人修身养性,追求至善至美,达到幸福的永恒。渗透着文化思想的吉祥图案经久不衰,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艺术语言。墓葬里把佛像供养在墓砖上,其作用是常常提醒自己要觉悟,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接受佛、菩萨的教导,说明自己的心早巳被净化得晶莹剔透,皈依佛门,以示作为佛子的虔诚信仰!

  二、墓砖佛教纹饰的功能

  1.装饰作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石窟装饰中常可以看到大量植物花卉主题的装饰,泉州地区这些附饰在墓砖上的佛教人物、植物图案,均线条清晰流畅,制作精美,雕刻艺术比较精简朴实,水平较高,都是形态优美的造型艺术品,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水平,表现了人们的设计意图和审美观念,堪称艺术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当然,佛教美术的作用在于宣传佛教教义,只是通过艺术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2,反映当时佛教信仰的兴盛。古代墓葬中的壁画、画像砖、模印花纹砖上的绘画或纹饰,所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应是当时社会生活较为真实的写照。而在南安丰州皇冠山墓葬群中,就有多座墓葬出土了有佛教花纹的模印花纹砖,足以说明佛教文化在传入泉州后的繁荣程度。佛教于公元3世纪(西晋太康年间)传入泉州,由于南北朝是佛教在泉州的初传时期,迄今发现的佛教艺术材料不多。南朝齐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汔大海来中国,译经讲佛,拘那罗陀在南安九日山翻译俭刚般若波罗密经)的时间为天嘉三年(562年),人们普遍认为此时的佛教在泉州尚处于译经讲佛阶段,而南安丰州墓葬从出土的随葬品、墓砖纹饰及有明确纪年砖纪年推断这批墓葬的年代为东晋至南朝。墓葬中佛教纹样的大量发现,把人们对泉州地区佛教繁荣的认识提早了几百年,也反映了佛教艺术装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超过了我们以往的认识。说明在南朝时佛教在泉州已经很兴盛,佛教文化已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离。

  3.信仰的追求。古代人视死如生,他们希望人在去世后能够早日升仙,所以他们一定会在墓里留下一些体现墓主人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方面的物品。墓葬纹饰与当时墓主人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直接体现墓主人的宗教观念及社会含义。南安丰州墓葬中比较流行的佛教纹饰,如宝珠纹、莲花纹等,具有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功能。这些精美的艺术符号,同时也有象征吉祥、太平、保佑等含义。佛教植物身上附会着许多神话,带有神秘和浪漫的色彩,纹饰中一些植物所蕴含吉样的性质使得人们把它们同一些美好喜庆、吉祥欢乐的事物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与良善的向往与追求。在佛教艺术中,莲花是佛教的重要符号和吉祥物,是能够消除人间疾苦的圣洁之花。忍冬花是吉祥的象征,有“延年益寿”的吉祥之意。造型饱满、雍容华丽的宝相花,会让人忘记所有的烦恼,无忧无愁。而这些使人平和寂静、吉祥的特征,符合我们民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永生的理想,也同时暗合佛教的精神。

  4.象征着对中原文化的归属与认同。长期以来,佛教是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文化积淀,千百年来给世界不同时空的人们带来永恒的心灵依归和丰富的精神营养。福建现有的大部分居民,源于汉唐以来北方汉人的南迁,这批墓葬发掘的地点南安丰州是千年古都,福建省最早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晋时期,一些中原的士大夫,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晋江两岸,并在此繁衍生息。这些墓葬里的墓主人都是从中原迁移来的土族,他们远离故土,背井离乡,可是不论走到哪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总会有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附饰在墓砖上的各种佛教图案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深深影响着移居泉州的民众,表达了他们对故土深沉的认知情感。

  (作者工作单位为泉州市博物馆)

 
 
 
前五篇文章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的阐释

马克思的宗教观探源

贝叶经的历史与现状

敦煌四部籍的整体性研究专著——《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

 

后五篇文章

上海龙华古寺明旸法主老和尚圆寂追思赞颂纪实

战争的伤痛之余

珍稀绘画艺术品“水陆画”何时再现芳容

“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学

阿底峡尊者略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