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原创佛教壁画“功夫在诗外”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自佛教传入我国,佛教文化、佛教艺术也顺应宗教需要而进入国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佛教文化以其宏伟玄妙、气韵舒畅、绚丽多姿的面貌震慑了上至皇族和学者下至平民百姓的整个中国,气象万千的壁画也从西部一直延绵到东海岸边,给中国美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凭添了天花如雨的烂漫和扶摇直上的气势。在此之后的2000余年中,中国人把佛教艺术发挥到了极致,雕塑和壁画就是其中两大门类。但正像李化吉先生文章中所说,从南北朝到隋唐,壁画虽发展到了极为兴盛的境地,但随着公元845年的唐武宗灭法,中国壁画史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除了有幸保存下来的古迹外,新创作的壁画寥若晨星,直到1949年以后,才在前辈艺术家的倡导下重新复苏并渐渐发展起来。正因如此,在漫长的衰退期成长的一代又一代平民,早已对壁画感到陌生,画家也不再去注意壁画的构思和创作。对很多人来讲,壁画只是遥远而模糊的记忆,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新建的宏伟建筑虽然拔地而起,而里面的装饰却常常是可怜的廉价印刷品,实为可悲!

所谓原创佛教壁画,是指非模仿前人、古人而自行根据佛经、佛典文字创作的作品。很多前辈们的作品向我们显示,创作壁画需要比较深的文化积淀。首先要理解佛教的真髓,因为佛教的一些深层内涵与常人的理解有较大差异。比如,对于六道轮回说,无神论者无论如何不会相信天堂、地狱之说,在他们看来那些只是宗教徒们的“玄想”甚至是迷信;但在佛教内部却把六道轮回当作现实,并且时时刻刻在很认真地对待。

其次是要注意佛教语言和社会语言的差异。佛教来源于古印度,佛经由梵文翻译成汉语,已有诸多难以准确表达之处,何况宗教信仰和常人观念有很多不同。比如“涅槃”和“圆寂”不同于死,我们平常说的死是人生的大悲哀,是一个生命的消失和断灭;而佛教的“涅槃”则是指一种修行的最高境界,“圆寂”是指完成生命的一个阶段的修行而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生存,不信教的人对这点是很难理解的。记得笔者在创作西安玄奘院的壁画时,有一位P君也参加招标。他把玄奘大师的圆寂画成了一个和尚躺在芦席上,且按现代画的特色,将人物加以变形,让人看了的确有点“人死如灯灭”的凄凉之感。审稿的诸多学者都认为这幅画没有表现出“圆寂”的境界,缺少宗教感情,再加之一系列的失误,结果他被淘汰出局。

再次,创作壁画,既要“如法”和忠于历史,又要表现宗教的浪漫神秘,两者不可偏废。所谓“如法”,是指要符合佛经的义理和佛陀的教导,不能与其相违。如佛教提倡断爱灭欲,如果我们画出的形象如同维纳斯,充满性感,即便有高超的技法也会被认为是“不如法”。画祖师传则有忠于历史的问题。还用《玄奘传》举例,《大唐三藏法师传》中说,当玄奘大师历尽艰辛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见到戒贤长老时,用“膝行肘步”表示自己的渴慕和景仰。这虽然是历史记录,但如果如此表现出来就会有损大师的形象,故笔者避开描绘这一场面,而采用了拜见后宾主就坐的场面,并加了彩虹、飞鸟、小鹿等烘托气氛,既忠于历史,又增加了宗教色彩。

创作佛教题材的壁画,事先要充分研究佛教内部人士的心理和习俗。很多画家热心于张扬个性,甚至表现自己的潜意识,这在平常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作品长期稳定地安装在寺庙中,光表现自己就有些不妥了。据悉,西安郊区一寺庙的壁画,由于画面上有不如法之处,被人涂上泥巴,这种现象表现出来的宗教心理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前五篇文章

略谈中国汉传佛教雕塑与佛教传播

面对新环境适应新环境

水是心灵的镜子

《正史佛教资料类编》出版之意义

阿格旺波零星传记·生起信心良药

 

后五篇文章

唐卡收藏喜与忧

画佛学佛 学佛画佛

佛教哲学中的自由与必然问题

新佛教运动之史的研究

参礼祖庭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