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浅谈龙门石窟与环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浅谈龙门石窟与环境

  □ 沈琍 《雕塑》 2008年第01期

  [龙门石窟专栏]

  本期论题:龙门石窟的环境研究

  编者按:中国古代雕塑遗存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极为丰富,但是大多局限在文物考古方面,研究文字也类于考古报告,没有从雕塑艺术专业的角度展开深入的研究,如是,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有很多缺失。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使这些古老的文明能够有更大的利用、开发价值,为现代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的建设提供更多可参考借鉴的经验,自本期起,本专栏将陆续刊登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也希望广大读者们积极参加研讨。

  拟定论题:龙门石窟开凿方式研究;龙门石窟造型手法和艺术风格;龙门石窟造像的意象表现;龙门石窟对中国雕塑的影响;龙门石窟的维修与保护……

  [Longmen Grottoes Column]

  Editor's note: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remains of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are a broad and extremely rich array. But most of them limited in Archaeology, the study text also looks like archaeological reports, there is no in-depth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sculpture art,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missing values of these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To make up for this deficiency, to make greater use of these ancient civilizations, and to provide more learn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arge-scale public art projects, since this issue, this column will publish some experts’ research results, also hopes that our reader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is discussion.

  Prepared thesis: Longmen Grottoes dig manner; Longmen Grottoes modeling approach and artistic style; Longmen Grottoes statues imagery representation; Longmen Grottoes sculptures on the impact of Chinese sculpture; Longmen Grottoes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This issue's theme is environmental studies of Longmen Grottoes.

  内容提要:龙门石窟的开凿,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特殊的地理位置、理想的 “风水”胜地、石质的特性、顺其自然的开凿方式等因素,显示出佛教艺术融入中原本土文化的诸多特征。

  关键词:龙门石窟 环境

  Abstract: Longmen Grottoes excavate, have a direct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 this kind of characteristic which relates to a main body now special geography position, ideal"geomancy" divine spot, stone quality, run its course of excavate a way etc. factor, display many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Buddhism art integrates local culture.

  Key word: Longmen Grottoesentironment

  佛教石窟寺开凿的地点选择,与佛教徒修禅有着必然的关系,修行者需要在环境清净之处进行禅思,因此要选择远离城市喧嚣、幽静山林,水边崖际之处。佛经《禅秘要法经》中云:“出定之时,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在树下,若阿练若处。”《付法藏因缘传》中亦明确指出:“山岩空谷间,坐禅而龛定,风寒诸勤苦,悉能忍受之。”中国古代石窟寺的开凿,也基本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的。龙门石窟的选址,既符合佛教徒修禅及僧俗信徒拜佛以修功德的特定环境要求,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观的选址理念。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2.5km的龙门口,东经112°27′54″,北纬34°33′24″。东西两山对峙,东山为香山,海拔371.8m,西山又名龙门山,海拔307.6m,伊水由南向北穿流而过,形成龙门峡谷。龙门峡谷地处北亚带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洛阳盆地的东南部,峡谷走向略呈南北向(N10°E),南北长约1200m,东西宽约150~250m,谷深约120m。①龙门石窟就开凿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为何选择此地以开凿石窟佛造像,石窟与周围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分析起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古时重要的都城地位及北魏迁都洛阳的直接因素

  洛阳地处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不同于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所在之地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这里便成为夏王朝的中心区域。春秋时代的周平王迁都之始,洛阳就相继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史记·周本纪》中,称洛阳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②的国都地位。《元和郡县图志》有:“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③的记述。洛阳四面环山,张华《博物志》中云:“周在中区,西阻崤谷,东望荆门,南面少室,北背太岳,三河之分,雷凤所起,四险之国也。”④鉴于洛阳优越的历史及人文地理环境,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由平城迁都洛阳,成为龙门石窟开凿的直接因素,并由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石窟寺群。根据有关研究龙门石窟专家学者的推断,龙门石窟的开凿年代,约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太和十七年前后,⑤虽然相关专家学者对龙门石窟开凿的年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北魏迁都洛阳与龙门石窟的开凿,的确有着直接的关系。

  龙门与洛阳之间的特殊地理关系

  选择龙门东、西两山,尤其是西山,作为石窟开凿的地点,不仅因其具备一定的人文历史沿革,同样也因有着不可或缺的环境特征,而成为洛阳周边惟一可首选的佛教石窟寺胜地。唐代之前龙门称之为“阙塞”或称“伊阙”。(图1)《水经注·伊水》云:“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⑥《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有:“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女宽守阙塞。”⑦的记述。战国时期,龙门即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战国策·中山策》载:“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兴战之於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⑧《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也有:“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⑨的记述。东汉时期,龙门成为保卫洛阳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载:“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⑩可见当时龙门的地理位置已相当重要。北魏时期,伊阙属当时的新城县,仍为进出洛阳的重要关口。由此可知,龙门由于其独特而重要的地理方位,与洛阳都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

  山水胜景的独特魅力

  龙门不仅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又因其山水胜景,被誉为洛阳“八景”之首。白居易对龙门有“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11的赞誉。韦应物在《龙门游眺》中有“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的表达。龙门东、西两山之间的伊水,发源于河南卢氏县的熊耳山闷顿岭,伊水上游多盛产竹木,沿至下游仍水流清澈。唐代韦述《晚渡伊水》中有“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的描绘;崔日知有“岩前窥石镜,河畔踏芳茵”的写照。龙门多处有温泉,泉水由山崖巨石中涌出,形成龙门山上的天然景观。《水经注·伊水》中记载:“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 12“龙门山色”的胜景,使得历代寓居洛阳或游历此地的文人墨客,多在此留下诗歌辞赋。

  符合传统“风水”的选址原则

  按照传统 “风水”学的观点,龙门石窟具备了中国传统“风水”学选址的基本要素。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村落宅第以及墓葬选址,均依照“风水”观进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在带来外域文化的同时,也逐渐融入中原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原本土文化的造像风格及建筑方式。建造佛寺庙宇,更是要选择自然环境中的“风水宝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13而得水最佳之处,首先要选择水口。《青乌经》云:“水口宜山川融结,峙流不绝。”《葬经翼·水口篇》更加认为“水口乃地之门户”的重要性。龙门石窟的环境选择,正是符合了传统风水学“藏风得水”的原则,伊水穿流于龙门西山与东山之间,形成山口把门之势,可谓得水最佳之处。龙门石窟环境不仅有得水的最佳选择,同时又基本体现了“负阴抱阳”及“背山面水”的选址理念。龙门山亦称西山,基本呈南北走向,但石窟集中选择之处,大多位于偏东南向的水口之处。这样就达到了既“得水”,又“藏风”的最佳环境选择。(图2)

  与都城连接的合适距离

  龙门山水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美景,同时,也有与北魏都城距离适当的客观因素,致使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后,龙门西山成为佛教石窟寺的首选之处。洛阳四面环山,洛水、伊水、涧水、瀍水在此交汇,形成盆地。就周围远近不同的山脉而言,洛阳周围分布有邙山、首阳山、郁山、嵩山等大小不同的山脉,其距离洛阳都城远近不一。有的山距都城较近,但自然环境及基本条件并不具备。如洛阳城北的邙山,虽然距都城较近,但为黄土丘陵地带,因其土壤粘结性好、紧硬密实,适于墓穴安置,自汉代起始,就成为帝王及皇亲贵族的墓葬选择之地。14显然,邙山不可能成为石窟开凿之处。距洛阳城东30km的首阳山,是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同样为黄土层山体而不可雕凿。而距洛阳66km的青要山,抛开自然环境及沿途道路是否可行,仅距离太远一项就不适宜。其他山脉如嵩山、周山、万安山等,虽然各自有其独特的山体构造和人文景观,但就佛教石窟开凿之地的选择,均无法与龙门相比。北朝时期龙门石窟寺窟龛的开凿,相对于当时洛阳城内大量佛寺数量较少,王子云先生认为是龙门距汉魏洛阳都城的距离相对较远的一个因素,15但就周围其他可雕凿石窟的区域而言,龙门石窟与洛阳都城之间的距离是适当的。

  地质构造及石质的雕刻成因

  龙门石窟的开凿,与龙门山石质的特性有着内在的必然关系。龙门峡谷的地质构造基本属于寒武纪中世石灰岩、下寒武世紫色夹灰绿色页岩和下、中奥陶世石灰岩。此类石灰岩石质细腻坚硬,由此可雕刻出不同于北魏迁都之前石窟造像的造型语言特征。如甘肃永靖县炳灵寺石窟群,所在的小积石山一带的石质为红砂岩;云冈石窟所在之地为侏罗纪厚层砂岩,岩石的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龙门石窟雕刻的造像,正如王子云先生所云:“由于龙门石窟是石灰岩,比较坚细,所以在雕像的制作上,较云冈更为精致。”16龙门石窟石灰岩佛造像细腻精致的造型语言特征,表明了材质本身,对当时佛教艺术传入中原,成为融入本土文化更为适宜的形象载体,这种特征,似乎也更符合当时中原地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里需求。

  顺其自然的窟龛排列

  龙门石窟的开凿与布局,早期窟室基本“利用天然溶洞、崖罅开成,不具特定规划意图,后期窟室多数未经统一部署,只有少数重要洞窟经过成组规划”。17古阳洞成为最早开创的石窟。古阳洞开凿的方式,是以天然溶洞为依托进行雕凿。这种方式,也体现了当时 “顺其自然” 的传统文化理念。当然,也存在有石窟造像雕凿难度的因素。《魏书·释老志》记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正始二年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工难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这段记载说明龙门石窟初始时的开凿,基本以随山体起伏变化而进行。这种理念及形式,一直到隋唐时期石窟造像的不断增加,龙门石窟逐渐形成随山体形势而大小排列不等、前后空间错落的布局特征。

  通过上所简要的分析,我们可对龙门石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知。龙门石窟的选址与逐渐形成的布局,体现出依附自然山水,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布局特征,也是传统“风水”选址原则在龙门的完美体现。进一步深入研究石窟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较为准确地理解佛教石窟寺造像的背景及环境成因,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研究石窟艺术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扩展中国美术史及中国雕塑史研究的领域。

  注释:

  ① 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见:龙门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70

  ②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133

  ③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129

  ④ 张华.博物志.

  ⑤ 温玉成先生认为在太和17年,见:龙门石窟的创建年代.收入:文博.1985:2;35 宫大中先生认为在太和12年,见:龙门石窟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2金维诺先生认为在太和7年,见:龙门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2

  ⑥ (北魏)郦道元.(民国)杨守敬等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350

  ⑦ 杜预.春秋左传·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112

  ⑧ 刘向.战国策·中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87

  ⑨ 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2331

  ⑩李贤注:“都亭在洛阳。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见: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348

  11 白居易.修香山寺记.见: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48

  12 (北魏)郦道元.(民国)杨守敬等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350

  13 郭璞.葬书.见:四库全书.·子部·七:6

  14 杨育彬.河南考古.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331~343

  15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38

  16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38

  17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4

 
 
 
前五篇文章

浅谈炳灵寺第四窟明代壁画

千狮山游记

千年圣迹法门寺

千年佛窟—东嘎壁画之谜(边域走马·阿

千佛崖石窟:藏在深山人未识

 

后五篇文章

浅析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石窟寺的特点

墙壁上的图书馆——华丽的敦煌莫高窟壁画

峭壁上的文化瑰宝

区域艺术资源的开发及应用

诠释古徽州建筑的宗族观念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