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墙壁上的图书馆——华丽的敦煌莫高窟壁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墙壁上的图书馆——华丽的敦煌莫高窟壁画

  类别:石窟壁画。石窟是依山开凿的佛教建筑物,绘制在石窟墙壁上或顶部的图案,称为石窟壁画。

  流失时间:1914—1925年

  收藏地:中国流失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较多,现大多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以及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

  流失原因:20世纪初期,由于当时政府监管不力,国外大量打着“考古”名义的文化强盗对我国敦煌莫高窟壁画进行大肆盗取。

  曲折经历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因建造在莫高山上而得名。它位于甘肃省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的和尚,特杖西行,来到莫高山下。正值夏日的傍晚,落日悬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晚霞映红了西天。抬头仰望,乐和尚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巍峨的三危山上,金光闪闪,状若千佛。这个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深深地震慑了乐和尚,于是他认定这就是他风餐露宿所要寻找的佛教圣地。于是乐和尚在此安营扎寨,到处募捐,修建了第一个洞窟。不久,一个名叫法良的禅师到此修行,在乐的洞窟旁开凿了第二个洞窟。以后人们陆续修建,从十六国一直到元朝,延续了十个朝代1500多年,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这些洞窟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莫高山的崖壁上,上下五层,长达好几公里。

  历代的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在莫高窟里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莫高窟壁画在艺术上的巅峰时代出现在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敦煌落入吐蕃手中,发展缓慢。宋朝时期,敦煌归西夏统治;到了元朝,敦煌重新划入中央政府管辖。西夏和元朝的统治者都信奉佛教,莫高窟壁画的艺术水平在这几百年间虽不再处于鼎盛时期,但还是有一定的发展。明朝建立以后,敦煌已经被废弃在国门之外了。直到清代康熙后期,清王朝才逐渐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但清朝对莫高窟的保护和发展,并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莫高窟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一个四处漂泊的王姓道士在窟南区北段住了下来。但王道士只是把莫高窟看作一个供他居住的场所,看到洞窟里面无人管护,一片残破,就开始清除莫高窟内沉积的风沙。洞窟里的壁画此时早已被风沙侵蚀得失去了光彩,王道士对这里进行了修缮。他用石灰把自己所住的16号窟内的墙壁刷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里面呈现出刺眼的白色为止。这是敦煌壁画遭受的第一次劫难,也是最莫名其妙的一次。

  莫高窟壁画再遭劫难源于藏经洞的发现。1900年,王道士在莫高窟里发现了藏经洞。藏经洞内大量敦煌遗书的重新发现,致使世界各国的所谓“探险家”闻讯蜂拥而至,用哄诱欺诈的手段,以区区几百两银子,从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万件价值连城的敦煌文物。1914年至1915年,俄国人奥登堡率考察队来到莫高窟,此时的敦煌遗书已经被运往北京,奥登堡花了很大功夫从当地人手中收集了3000多卷经书后还不过瘾,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敦煌壁画上。他拍摄了大量的壁画照片,然后用斧头剥落了第263窟的将近500幅壁画。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俄军匪兵逃到这里,被督军杨增新缴械后拘留在洞窟里。俄匪在里面盘锅做饭,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甚至无聊地把部队番号和姓名刻写在壁画上,致使大批壁画被烟熏火燎所毁坏。

  当敦煌遗书的价值在国外被认知时,引起了另一位“强盗考古学家”华尔纳的注意。华尔纳是哈佛的教授,对中国文物觊觎已久。看到斯坦因的《西域考古图记》后,他开始对敦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亲自去实地考古发掘,满足自己对中国文物的贪欲。

  1923年,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组成了以华尔纳为队长,宾夕法尼亚博物馆的霍拉斯·翟荫为队员的第一支考察队,开始了以去甘肃敦煌考古为主要目的中国之行。1923年7月,华尔纳一行来到中国,打着考古的旗号,从北京出发,途径洛阳、西安,一路上挖掘了无数中国古墓,盗取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于1924年1月21日到达敦煌。

  华尔纳的到来使敦煌壁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华尔顿到达敦煌的时候,藏经洞里的经书已经没有了,他把目标转移到壁画上。华尔纳被眼前这座沙漠中的伟大艺术画廊震惊了——14世纪前的画工们留下的精美绝伦的人物画象,只有很少几个西方探险家曾经看见过的飞天,深深的震撼了华尔纳,他心里暗暗惊呼:“这正是我心中惦念的神佛,它们确实存在着!”

  他一个洞挨着一个洞地观看,很快另一种情绪又支配了他。正如他给自己妻子写的信中所说:“我就是折颈而死,也要带回一些壁画……它的末日就在眼前了。”华尔纳决定剥取壁画,在动身来中国之前,他曾到专门研究意大利壁画技巧的哈佛大学助教丹尼尔·汤姆生那里学习喷胶技术,带有一种能够使壁画分离的特殊化学溶液。敦煌壁画绘制时在墙壁上刷了一层掺有草灰的泥,厚约二三厘米,只要先把固定颜料的无色药液涂在墙上,片刻之后,再把经过加热的胶水状底基涂到壁画上,就可剥离壁画。

  当时敦煌正值隆冬,洞窟内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固定剂溶液还没有渗透到墙皮里面就已经结成了固体,加热到沸腾的胶水却几乎无法在它凝固之前涂到垂直的墙面上。华尔纳做了很多实验,毁坏了数十幅壁画后,最后采取叫人举着上面放着加热胶水的火盆,自己蘸着胶水往壁画上涂刷的办法剥离壁画。经过整整5天的盗剥,他终于较完整地剥下了第139、141、144、145号洞中精美的唐代壁画12幅,其中包括《张骞西域迎金佛》图,加上被他损坏的部分,华尔纳一共盗取了26方,共有32006平方厘米的壁画。

  1925年春,华尔纳带着他所谓“侦察之旅”中劫获的珍宝凯旋而归,轰动了整个美国,华尔纳也一夜之间成了全美知名的探险家、考古家。接着他受命组建第二次福格中国考察队。5月中旬,考察队到达敦煌。华尔纳第一次考察的破坏行为已使当地老百姓十分气愤,他们特意组织了一队人马专门监视考察团的行动。美国考察队在莫高窟参观时间被规定不得超过两个星期,而且还有军警的“保护”,华尔纳想剥离壁画的企图遂化为泡影,甚至连拍摄壁画也因窟内禁用闪光灯而变得不可能。在如此严密的监视下,考察团一行在参观了3天壁画(5月21-23日)后草草结束了考察活动,于24日匆匆离开敦煌向东折回了西安。

  此后的莫高窟壁画虽然一直在当地老百姓的保护下没有遭受到太大的硬伤害。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誉为“敦煌艺术保护神”的常书鸿从国外来到敦煌并在异常艰苦条件下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年久失修的莫高窟进行了清理保护。

  1963年国务院拨款对残破不堪的洞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维修,使这座古老石窟的外貌焕然一新。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动人的光彩。

  国宝内涵

  敦煌石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至今有1600余年历史,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如今,当年乐樽和尚开凿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出来,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后人把前人绘制的壁画用泥土覆盖,再画上新的壁画,使相当多的洞窟内形成了数层壁画的奇观。莫高窟历经上千年风沙侵蚀仍然保存着数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画,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一陈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25公里长的大画廊。

  敦煌莫高窟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其内容可分为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既有反映宗教题材的,也有反映当时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的,为研究4世纪到10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因此学者都将敦煌莫高窟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以反映宗教题材的壁画占莫高窟壁画的大部分。这里壁画因为“写佛”,在创作上受到很大限制,但由于古代画匠的杰出才华和非凡的想像力,采取了“以人写佛”和“佛的世俗化”的表现手法,因而与现实生活有了十分密切的联系。

  最负盛名的第二百五十四窟中有一幅“鹿王本生”的北魏壁画是“佛的世俗化”表现手法的杰出代表。它描述的故事是由佛化身的九色鹿救起来一个不慎落水的人,溺水的人要答谢恩情,当九色神鹿的奴仆。神鹿对他说只要不告诉别人自己的所在就行。溺水者发誓不说,否则就长满身的疥疮。王后在梦里梦见九色鹿后,想取鹿皮做一件美丽的衣服,于是国王下令悬赏捕杀九色鹿。溺水人看到告示后背信弃义,带人去指认九色神鹿。九色神鹿当面指出溺水者的忘恩负义,国王为之震动,不再猎杀九色鹿。其结果就像壁画上描绘的那样,溺水人满身长出了疥疮。此幅壁画以山峦、树石为构图上的自然分割物,故事情节按横向顺序延展,每一段的情节都有说明文字。该幅壁画在构图、色彩处理、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浓郁的装饰趣味,是经典的壁画作品。

  莫高窟壁画的人物造型精细,体态生动,男子宽衣博带,气象雍容;女子体态丰肥,艳丽多姿。尤其是菩萨像,更多的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之美:端庄文静,窈窕可爱,温柔亲切,一如凡俗。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形,以色显容,用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色彩却见肌肤,是人们公认的敦煌壁画的极品。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成百上千的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也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

  国宝价值

  莫高窟的壁画显示了各族艺术匠师非凡的创造才能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是极其珍贵的古典艺术遗产。从开凿的第一天起,莫高窟便以它那兼容并蓄的恢弘气度,吸取和融合了当时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的精华。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有记载的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宋代绘画的原迹,已视为珍宝了,更不必说宋代以前的了。在敦煌,完好地保存了丰富的壁画和塑像,各朝代的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因而被国际上称誉为特殊“博物馆”,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历史”。

  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绵延千年,其艺术形式既继承了本土的艺术传统,又不断接受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佛教美术艺术史,及其佛教中国化的渐进历程。它是中国艺术与西域艺术往来交流的历史记载,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还是一本记录千年历史的百科全书。许多早已尘封千百年的历史细节,依然真实地记录在敦煌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中:各式各样的农耕工具、舟船车舆、民族服饰,还原出一幅幅多彩、神秘、富于创造的生活图景。

  我国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三赴五台山,目的是寻找一座唐代木结构的寺院——佛光寺,但三次寻访未果。“七七事变”前夕,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来到敦煌,偶然见到了第61窟里的“五台山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一个名叫“大佛光之寺”的寺院。在这幅图中,从山西太原经石崖关、忻州定襄和从河北镇州经柳泉店、龙泉店、永昌,翻越丛山、跨过溪流,途经诸多关隘险要,最终都抵达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几条路线及途中的“大佛光之寺”等寺庙、村镇描画得须眉毕现。梁思成沿着图中指引的道路上五台山时,终于在深山中找到了一千多年的古老建筑佛光寺。这个典故充分的说明了壁画的历史价值。

  被誉为莫高窟保护神的常书鸿这样评价敦煌的壁画艺术:“敦煌美术对于中国传统的大众艺术的研究以及在人物画像、色彩和空间表现三个方面,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最大,可以说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中国美术史。”

  回归难题

  现在流失在国外的敦煌壁画主要在美国和英国,被俄国盗走的壁画大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美国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里的莫高窟壁画长期秘不示人。在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中国厅中央墙上,陈列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显而易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壁画中的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仪态万千,为典型的盛唐时期绘画风格。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规定,任何因战争原因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而且没有时间限制,敦煌壁画是属于这个范畴的文物。但是,大不列颠博物馆表示绝不会轻而易举地把文物归还中国。以英国掠取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的雕塑为例,希腊方面已经就这个问题和英国方面进行了长达200年的沟通,大不列颠博物馆的态度一直都非常强硬,不但排除归还浮雕的可能性,而且还拒绝回复希腊的书信。近来该馆终于同意就归还问题进行谈判,可前提却是希腊同意以新发现的文物作为交换。

  我国很久以来一直就敦煌壁画的回归问题同英国磋商,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国通过购买微缩胶卷的方式取回了壁画的影像资料,但是壁画实体的回归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敦煌流失在外的壁画精品总有回来的一天。

  同类国宝

  走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中国厅,入口就可以看见两幅宏伟绚丽的佛像壁画。据介绍这两幅壁画是明代的作品,来自山西周城的广乘寺中。左手一幅是东方药师佛,右手一幅是日月佛。壁画用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色彩均匀柔和,有些不施色彩却见肌肤,是壁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如今,流落他乡的两尊佛像在异国的土地上看着来来往往参看的人们,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也许就是对祖国无尽的期盼吧。

  在德国西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幅乐舞供养和佛传壁画,它本来是克孜尔石窟西侧壁上端的主要壁画。壁画上描绘着一横列乐舞供养的图像,中心部位是立佛像,两侧各有6个舞蹈和奏乐的天人。佛和天人都立在楼台栏杆内,图中主要舞蹈者穿绿色短袖紧身衣,双手持长带,翩翩起舞。两旁有伴舞者和伴奏者。历经千年,画中人物的面部与衣着色泽依然绚丽多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面中线条柔和,装饰华丽,有着满壁飞动的效果。

  在德国的很多博物馆里,都珍藏着中国的壁画。这些是20世纪初期德国探险家勒库克进入新疆时,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的。勒库克曾经称赞说,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是他们“在中亚任何地方所能找到的最优美的壁画”。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整块整块地被人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斧凿的痕迹,留下了令人心痛的满目疮痍。有资料显示,当年,勒库克从克孜尔石窟中取走了395块壁画,如今散落在德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内。

 
 
 
前五篇文章

浅析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石窟寺的特点

浅谈龙门石窟与环境

浅谈炳灵寺第四窟明代壁画

千狮山游记

千年圣迹法门寺

 

后五篇文章

峭壁上的文化瑰宝

区域艺术资源的开发及应用

诠释古徽州建筑的宗族观念

秋游新昌大佛寺

世界禅茶论坛:舒曼观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