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不了解的佛教艺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不了解的佛教艺术

  作者:刘三平

  当我们在名山大川游览,当我们在幽林曲径徘徊,常常一座座或高大或小巧或华美巍峨或沧桑古朴的佛寺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于是我们拾阶而上,怀着或神圣或敬畏亦或好奇的心情,走入殿堂。看着一尊尊或灿烂或衰败或威严或慈悲的大佛,隐现于缭绕的香火中,于是心生某种莫名的滋味。有的人顶礼膜拜,虔诚异常;有的人深沉凝望,若有所思;也有人怀着困惑,茫然地走过。但是在所有人的内心,都会对佛有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来自典籍,来自传说,来自对异己力量的某种臣服。于是在这样的瞬间,或许你对佛、佛教、佛寺以及所有你困惑的一切有了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内心的冲动,会促使你想知道一些你所不了解的事。翻开张法先生的近作《佛教艺术》你会发现,原本充满迷幻色彩的佛教同时也是一座艺术的圣殿。这种蕴含着某种宗教情怀的艺术,或者说这种充满艺术灵性的宗教,在世界各地星星点点的铺排开来,构成了一片圣洁的信仰天空。《佛教艺术》从一塔、一窟、一寺开始,从具体的佛境开始,带我们走入一座座艺术迷宫,去体悟那东方精神的深邃。

  虽然书名为《佛教艺术》,但是张法先生却指出:“研究佛教艺术,意味着我们用现代学科体系去分解佛教。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建筑、雕塑、壁画、文学是属于艺术的,但在佛教里,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却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的形象现象。如果你仅把它们当作一种艺术来理解,不仅显得肤浅,而且歪曲了佛教艺术的本义。只有你从寺庙、佛塔、佛像、壁画的艺术形式中感受、认识、体悟到其中的宗教情怀、宗教哲理、宗教境界,才算完成了佛教艺术本身所要求你理解的东西。”宗教达到最高层面,就是一种艺术境界,正像艺术达到最高层面,就是一种宗教境界一样。所以只有理解了佛教,才能理解佛教艺术,又只有理解了佛教艺术,才能理解佛教。我们面对的佛教艺术既超越了佛教,又超越了艺术,纯然是一片佛境……

  佛教艺术融汇了佛教和艺术,更渗透了东方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该书写佛教,不止于佛教教义本身,讲艺术,又不纯然艺术风格的展示,而是在佛教、艺术的讲解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着文化精神的暗流,让佛教和艺术好像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植根于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中。例如,在“汉塔:审美蜕变”一节中,作者指出:“塔在印佛圈独自矗立于大地,堂堂正正明确无误地代表了佛境;在藏佛圈依附于寺庙与寺庙一道构成佛境;在汉地,塔流出寺庙,它是在失去佛境,转变佛境,还是在重获新境?”在汉地,儒家的文化使得汉塔与寺庙的关系,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塔在寺中的地位,显示出从中心到边缘再到消失的历史轨迹,二是塔由寺中向寺外扩展,从而形成两种格局。第一类塔仍是佛塔,但已按照汉文化的要求进行运转。第二类是塔已与佛教无关,成为审美物或实用物。在这里,张法先生对汉塔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在中国,高显建筑有两个功能:观看与被观看。被看是观者以下观上,得到的是一种仰视的崇高;看是观者登高临远,得到的是一种游目的遐思。”“塔的看与被看,在建筑类型上,又是与亭、台、楼、阁的看与被看一样的。因此佛教的形而上感受被不知不觉地暗转向中国文化自身的宇宙人生感受。”他认为诗人对佛塔的观赏:仰观俯察,远近游目,然后引入天地的运转、历史的循环,最后得到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于是有了杜甫的“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佛塔的宗教内涵、建筑艺术风格与中国士大夫的文化精神默契地融合在一起,读来让人感觉含蓄隽永,低徊不已。

  在这本书里,张法先生以自己独到的学识,从宏观的角度,对三大佛教圈——印度佛教(包括东南亚)、汉地佛教(包括朝鲜、日本、越南)、藏传佛教——艺术进行了总体考察。对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塔、石窟、寺庙、佛像等——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美学分析,对佛教艺术在三大文化圈的不同显现进行了文化分析,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解释理论。我们翻开这本书,从头到尾的浏览,各种佛像、佛塔、手印、人物、器物等的画面纷至沓来,成为文字内容的必要补充,让人感觉图文并茂,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双重享受。

  张法先生的语言确实是卓尔不群的,尤其是在《佛教艺术》一书中仿佛又多了许多禅意,多了许多淡远和回味。既然谈佛教而不止于佛教,谈艺术而不止于艺术,那么由佛教艺术所传达的那一种形而上的体验该是怎样的呢?例如在第八章“寺外佛境”中作者谈到:“当禅宗在现实中悟道、在现实中成佛,它已经把佛陀从寺庙中的偶像暗转成了生活中的哲理。当佛教在宗教氛围的印度诞生之时,就闪烁着哲学的光芒。在佛教的多次演变和几路外传中,其宗教的一面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而当它在汉文化的理性思维里羽化出禅宗之时,其哲学的一面重新晶莹呈现。”这种禅境在汉文化中有诸多的体现,尤其园林、山水诗、山水画中的禅境成了中国文化的标志性风景。张法先生在书中讲述了谢灵运的“别业”,讲述了王维的山水诗,讲述了苏轼的“壶中天地”,以及郭熙的山水画等。如果说把佛境或禅意融入生活和创作是这些文化先贤的高山仰止之处,那么张法先生呈现出的散文化的语言和出水芙蓉的意境就不得不让人心向往之。例如他分析王维的诗,字里行间既诠释了诗人的禅意,也传达出自身对诗境的理解。“林中的青霭,隔着距离看上去为有,走近时细睹则无。这既是一种亲感的自然直观,又是一种身历的佛学启迪:山上的白云,什么是其真态,分还是合?林中的青霭,什么是其实存,有还是无?”这不是诗人的追问,而是张法先生的思考,思考这其中的一片禅境……

  如果你信仰佛教,那么本书让你从艺术的背景理解佛教;如果你热爱艺术,那么本书让你从佛教的系统领略艺术。如果你只是一个怀着平常心的旅行者,那么本书就是一个模糊的坐标,领你穿行在一座座迷宫之中,让你蓦然体悟那东方的深邃,那是曾经你所不了解的事……

  (张法:《佛教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前五篇文章

碧峰寺碑刻

苯教历史三段论之由来及剖析

安阳宝山灵泉寺摩崖石窟装饰纹样的艺术美探究

《佛说造像量度经》:作者及汉译者

无法淡出的历史与今天

 

后五篇文章

藏戏与汉族戏曲的比较研究

从西域到中原:渐行渐近的《西游记》

定州开元寺历史沿革考

佛教造像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敦煌简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