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碧云寺探幽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碧云寺探幽

  ◇本报记者 熊永志

  石碑上的谜团

  碧云寺坐落在东兴区田家镇外2.8公里的碧云寺村,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构成,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沿后山公路进入碧云寺,洁白的仿石雕栏杆和粉刷不久的泥红色墙体虽然抢眼,但其严谨的四合院布局以及零星放置的石刻物件,仍散发出寺庙的古色古香。

  天王殿的后墙由一排石碑组成,每块碑宽约0.8米,高约1.7米。透过泥红色涂料,右墙第一块石碑上隐约可见密密麻麻排列着的人名,清晰明了的落款大字为:“皇清乾隆三十八年岁次癸巳季”。而左墙第一块石碑因风化严重,再加上涂料封盖,勉强可辨“碧云寺乃先乡贤赵贞吉时所创始也……”等字样。这块碑的背面位于殿内且未经涂刷,其碑名为“普贤观碑”,落款为:“嘉庆二十五年立”。

  如果按碑上残缺不全的文字去理解,这座隐藏在小青龙河流域的碧云寺真正不得了。众所周知,明代内江人赵贞吉(公元1507~1576年),号大洲,嘉靖十四年进士。以后授翰林编修、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在赵大洲有生之年,曾一度受谪贬回家乡设堂讲学,内江古寺名山大多留有他的题刻和诗词。如果说这段文字为真实记载,且不说它具有不同凡响的身世,仅寺庙建成的时间大约就有450年了。但这块石碑是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所立,也就是说,在赵贞吉逝世240多年后,才有文人墨客写下这些文字刻在碧云寺石碑上……这究竟是历史真实,还是后人杜撰,只有专家、学者才有发言权了。

  在碧云寺管委会副主任雷树荣的引领下,记者钻过正殿背后茂密的竹林,一长排不按顺序颠倒放置的石碑镶嵌在墙体上,有落款为道光年的,也有同治年的。这些碑体上的字迹清楚,记载的是碧云寺历经维修时,镇上8所会馆及个人捐赠善款的情况。据了解,这些石碑原排列在寺庙内外,后将碧云寺改建为小学时,学校为了节约开支,民工为了抢时间所造成。寺庙内现存石碑28块。

  地下埋藏的宝物

  在大雄宝殿外石梯一侧,立有一座形似宝塔的六面体石柱,上面刻有:“大清同治六年丁卯□□□□”字样。寺庙中的管理人员和“香客”都称它为“翰林”,而这“翰林”则是镇寺之宝。据雷树荣介绍,1987年,碧云寺管委会成立后不久,山下一位村民在竹林中挖红苕窖坑时,发现了这个深埋地下的宝贝,于是就把它“请”进了庙内。

  天王殿一角放置着一座锈迹斑斑、形态古朴的铁钟,它高约0.6米,直径约0.4米,重约50公斤。据雷树荣介绍,2005年,寺庙请来民工在荒坝上修膳堂,挖下去两米左右时,发现了这个没有任何铭文的完整古钟。

  雷树荣简略地介绍之后,便用砖头往钟身上碰去,发出的声音沉闷、悠长。随后,他走到香案前,用同样的力度敲击悬挂在殿内的另一口钟,声音响亮、清脆。他说,体积同样大小的钟,如果钟壁越薄,声音就越脆,反之,声音就发闷。至于这口钟是什么朝代铸造,又为何深埋在地下,没有人知道。

  等待破译的密码

  64岁的村民孙传金说,以前的田家镇因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百姓的生活较为富庶。但镇上虽有众多会馆却无寺庙,所以,相距不远的碧云寺“香火”一直很旺。解放后,这座寺庙改为小学校,后又经土改、“文革”破四旧等运动,庙内建筑、石刻、碑体等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毁。1987成立管委会后,寺庙内的部分建筑和功能才逐步有所恢复。

  走出山门,记者远远回望那座“体形”并不大的“撂钟山”,葱绿茂密的树木掩映中,庙宇脊饰清晰可见。此情此景,让记者疑虑不断闪现;

  碧云寺真的如石碑记载,为赵贞吉创始,或赵贞吉所处的时代所创始吗?

  那一座雕刻于1867年的“翰林”,为何在山下竹林中出土?

  而更奇的是那口形态古朴、完好的铁钟,它是否就是建庙前和尚挑上山的其中一口?但为何又深埋在两米以下……

  这一连串疑问,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不明白,当地老人也说不出半点缘由,惟有等待有关专家、学者或是热心文物工作的爱好者去考证、破解了。

 
 
 
前五篇文章

扬州游记之——梦中的大明寺

丽江:东竹林寺的灵光乍现

大明寺西园

大足石刻造像范围、内容认识历程

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秀峰寺

 

后五篇文章

长江两岸的三峡石刻

从塔尔寺到外八庙

与伽叶相对——拜谒鸡足山

慧可生平的几个问题

略论历代名人对安溪茶业发展与传播的贡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