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禅茶浅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茶浅说

  中国禅茶研究中心 门鸿

  昔有神农尝百草,而开始了茶与人的生活相连。随着茶与人们的生活的紧密融合, 自然出现种种以茶为底线的文化。文化它是一种经验,人们对于茶的一种经验形成了茶的文化。当然它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唐代陆羽的《茶经》以及文人将十们对茶的感悟而作的诗词歌赋,从原始的生嚼到现今的煮泡,成为了茶文化的最好的代表。茶白药用到作为日常的饮品,人们对于茶的体验讲究形成了茶文化的氛围,使茶起到不仅仅是生津解渴,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茶是单一的,而文化是多样的,什么样的思想注入茶中就如同给了它生命。而之所以茶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是因为注入了禅的思想。

  禅是佛教用语,佛教起始印度,禅既是此国方言,具云:禅那;正翻过米也就是定、静虑、思维修的意思。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在当时已有人在修习禅,茶亦比较普遍;而二者的结合则尚未有见。真正始见于书面的记载是《晋书·艺术传》当中记载,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坐禅修行,他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捂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此中的茶苏,既是古人将茶参合了果料和香料,而做的一种饮品。在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茶的作用只是去寒避暑驱除睡魔。茶叶亦没有单独饮用。当历史进入了唐代,在当时禅作为一个宗派的兴起,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而学禅在于不寐, 自然茶成了最佳的辅助品。从《封氏闻件记》中的记载可窥探一二。“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人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义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僧人们和茶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寺院的制度,僧人们的布法传道, 日间事务,无不是表现僧人们与茶的紧密关系。寺院设有茶堂、茶鼓、茶头等。每日佛前、祖前、灵前供奉的称奠茶,按次第而饮称戒腊茶,众僧一起而饮称普茶。因有禅者的需求,而列入丛林清规,继而成了和尚家风。禅家巨作《景德传灯录》中提及吃茶“二”字多达六七十次,其中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的记载。更表明了茶在禅宗的地位。而后有禅门人德以茶为媒介,来接引门人;茶成了一种法门,茶禅结合成了撒见本来的道路。后乃有茶禅一味之说。

  随着近几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在只是满足于物质,或说是看到了物质给人带来了种种丑态。他们要寻找更高尚更文明的方法来对待物质满足心灵,在这他们发现了茶。茶它是大雅之物,多少文人墨客,多少王宫权贵,为它歌颂,为它赞扬。因为在喝茶时不但可以感受到物质还可满足精神,卢仝在她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说的好;“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说的是如此生动啊!从肉体的享受到精神的满足。在进一步就要到禅了,也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喝茶如果你喝了一辈子,还不知茶味,或说是真谛,说明你还没接触到禅,不知禅味焉知茶味。被誉为茶圣的陆羽白小是被智积禅师所收养,后又和僧皎然成万年交,之后乃有他的宏观大著《茶经》的问世。在他的自传中有一段话谈其在湖洲苕溪结庐潜心著作《茶经》时的生活“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门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扃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仗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心尽,号泣而归。”在这虽不能说他深晓禅理,但也可说他是略知一二的。现今掀起了茶热,人们在喝茶的同时也开始寻找和挖掘茶更大的价值,茶禅一味就是其中之一。茶禅一味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只是从温旧梦而己,茶禅一味,据传是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赠送给在日本留学的弟子一句四字诀。在今天我们不知当时禅师的用意为何?不知为何?也就只好根据前人所留下来的史料来探讨茶禅一味,当然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对于茶禅一味在我看来它起码有两层含义,或说是两个阶段。一、是茶它只作为修禅的前方便法门:二、茶就是禅,就是平常心,就是真如。

  一、茶为修禅法门:佛言:“一切法皆是佛法”永嘉大师言:“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性。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景德传灯录》中亦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记载。既然如此,一切情一切物皆可纳入佛法当中,那么茶便可堂而皇的之作为修禅的法门。茶作为修禅的入门,有它本身的独特性,亦有禅人的需要性。茶本性属雅,雅者与俗相对;修禅成就佛道,既为转凡成圣:广义上讲亦可说是转俗成雅。

  茶作为修禅的法门它们有许多的共通点和相伺处;首先修禅它有很多前提的准备工作,而这些-厂作有些可以直接用茶来解决的。智者大师在他的《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提到修禅前的二十五种前提工:作,称作二十五方便(1、具五缘A、持戒清净B、衣食具足C、闲眉静处D、息诸缘务E、得善知识2、诃五欲A、色B、声C、香D、味E、触3、弃五盖A、贪欲B、瞠恚C、睡眠D、掉恂E、疑4、凋五法A、饮食B、睡眠C、身D、息E、心5、行五法A、欲B、精进C、念D、巧慧E、一心)。总观这二十五种方便我们大至可归纳为境、人、法三种。

  首先境,修禅讲闲居静处而喝茶亦需在宁静处进行。古人谓“独饮得其神”唐代的灵一和尚一首《与亢居十青山潭饮茶》就更能体现出饮茶的环境了。诗曰“野泉烟火白云间,尘饮香茗爱此山。岩—卜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在野泉烟火白云之间,身旁还有清溪流水,此时一杯清茗入口,我想这种环境神仙看了也会羡慕的。

  再者是人,禅者修持谓应有大善知识指示,故古僧有遍访名山大德之习,《华严经》亦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言。然而大善知识亦有与自己是否相应,而为最终教导自己的对象。喝茶亦是如此,陆羽在《茶经》中说言:“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这里“精行俭德”成为喝茶者与被请喝茶者衡量的标准。‘精’在《汉语大词典》中有纯洁、美好、专一;‘俭’有节制、谦下、简朴之意。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喝茶之人应专心一致,节制一切贪嗔痴烦恼,祛除我慢高山,怀谦下感恩之念,简单平和的品饮。”如此之人那能不是良师益友大善知识。

  最后法,禅者修持除专心一处,起诸观法。在前亦需除去贪心,调节饮食、睡眠、身、 息、心。在贪字上惟有淫欲最难断除,也就是对一切男女色起诸贪爱。如《禅经》中说言:“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冤入丘塚,广受诸辛苦。”而这一切在喝茶当中则可简单解决。裴汶的《茶述》载言:“茶,起于东晋,盛于今唐。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僧人们喝茶亦把茶概为三德“一、坐禅时通夜不眠,二、满腹时帮助消化,三、茶为不发(浮欲心)之药”。

  禅既是定静,在烧水泡茶品茶当中, 自然能感触到定静的境界。亦可满足了禅前的种种方便,高雅大方,真所谓何乐而不为焉!难怪已故的赵扑初先生有“空持百千愒,不如吃茶去”的感叹。

  二茶禅不二,茶禅一味,既是平常心。赵洲从谂禅师曾参南泉大师问:“何为道?师答:平常心。”而有后来吃茶去的出现;平常心与吃茶去二者既是茶禅一味的真谛。茶禅一味,一味的是什么呢?是平常心。茶简简单单,禅亦简简单单。二者无有分别,分别则茶是茶,禅是禅。而平常心是如何呢?我们在马祖道一禅师的一段话中就会知道大概了。“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也就是说平常心是不造作,不假修成,而能随缘任运。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下即心是佛,即心作佛。烦恼即菩提,因无烦恼可断;生死即涅槃,因无生死可越。也就是其心本清净,诸佛常现前。如若用在生活当中对待一切事物皆用此心,那岂唯茶是禅!屙屎撒尿无不是禅,无不一味。然而平常心需立定脚跟去修,修则可永久保持。如何修?既是平常心泡一杯茶,平常心品一杯茶,而后平常心对待世间万事万物。有僧问法真禅师:“生死到来时如何?答:遇茶吃茶,遇饭吃饭。”

 
 
 
前五篇文章

中国禅茶文化对东亚茶文化的影响及其社会价值

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

明太祖与灵山茶之缘

茶道起源史

径山茶宴与日本茶道

 

后五篇文章

两宋时期的临海佛教

开元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浙东游记之弥勒佛与雪窦寺

中华弥勒造像艺术

雪窦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